生态教学范文

2024-05-08

生态教学范文(精选12篇)

生态教学 第1篇

1.材料准备。

每小组一个活动材料袋, 内有活动材料与材料说明。活动材料包括印有透明玻璃瓶与棕色玻璃瓶的纸板 (如图1A) , 两个透明塑料纸 (一个与玻璃瓶等面积, 另一个为玻璃瓶面积的4/5, 分别代表满瓶的水与4/5瓶的水) , 水草两类 (如图1B) , 泥沙两类 (如图1C, 分别印有“洗净的河沙”, “煮沸后冷却的河沙”) , 小动物4类 (如图1D) , 每类若干, 印有“水的类型:干净的河水”、“水的类型:自来水”、“水的类型:纯净水”字样的纸片。除印有玻璃瓶的纸板外, 每个材料均裁剪好, 并在背后贴有双面胶。材料说明包括了动物习性说明与操作说明。

图 1 学生活动材料

附动物习性说明:1为椎实螺:用腹足爬行, 吸附在瓶壁上, 刮取瓶壁上生长的绿藻为食, 肠道内经常有寄生虫。2为草虾, 喜欢栖息于水草场所, 食性杂, 可以以水草及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3为小草鱼, 主要以水草为食。4为鲶鱼, 底栖肉食性鱼类, 食物多为小型鱼类, 也吃虾类和水生昆虫。

2.模拟活动。

学生按照操作说明进行小组合作, 从活动材料中选出合适的材料及生物, 黏贴到选取的玻璃瓶上。附操作说明:第一步, 从两个玻璃瓶中选取合适的瓶子进行后续操作;第二步, 选择合适体积的“水” (不同面积的塑料纸) , 黏贴到玻璃瓶上;第三步, 选出适宜的水的类型与河沙黏贴到“水”上;第四步, 选取适宜种类、适宜数量的生物, 结合动物习性说明, 黏贴到瓶中的合适位置。

3.成果展示。

各组学生展示本小组制作的生态瓶模型 (如图2) , 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二、评价生态瓶模型, 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学生相互评价, 各组出现的错误有以下几点: (1) 有的学生为了避免阳光暴晒而错误地选择棕色瓶; (2) 水的体积选择满瓶; (3) 水的类型及沙土类型的选择时, 未考虑矿质元素和微生物等方面的影响或考虑不全面; (4) 生态瓶中黏贴的生物过多, 动物与植物数量不相适应。引导学生整理出较为合理的选择方案:透明玻璃瓶, 4/5体积的水, 干净的河水, 洗净的河沙, 大水草, 椎实螺、小草鱼、小草虾各2个左右, 鲶鱼一条或没有。

通过学生构建的生态瓶模型, 师生共同归纳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引导学生结合常见的人工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型, 小组合作归纳各组成成分的具体类型、作用、地位等, 并构建生态系统各组成之间的联系模型 (如图3) 。

三、构建食物联系模型, 探讨食物链与食物网

小组活动要求:结合动物习性说明表, 找出生态瓶中各种生物, 如水草、浮游生物 (植物、动物) 、小草鱼、小草虾、鲶鱼等之间的食物联系, 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表示出来 (如图4) 。

根据学生构建的食物联系模型, 直观地点明食物网与食物链的概念。通过书写图中最长的食物链, 明确食物链书写的规则, 并结合该食物链分析组成成分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分析该食物联系模型 (食物网) , 并辅以问题: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图中还应补充哪些成分?该食物网共有几条食物链, 最长和最短的食物链分别有几个营养级?鲶鱼位于第几营养级?是几级消费者?草虾和浮游动物间存在怎样的种间关系?

四、制作生态瓶,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性

每小组在本节课后分别制作一个简易封闭的生态瓶。通过讨论生态瓶中是否放置小型肉食性鱼 (如鲶鱼) , 引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分析;通过观察动物存活时间较短的生态瓶的异常状况 (如粪便积累) , 引出物质循环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

以生态瓶的模拟制作作为本章的切入点, 学生兴趣大, 参与度高, 而且课下时间会更主动地进行生态瓶的实际制作, 而非应付完成。

在“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中, 本模拟活动利用率较高, 贯穿了整节课的设计, 通过两个模拟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 提高了学生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 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但是不足之处在于, 人工模拟的生态瓶中营养结构简单, 学生难以体会食物网越复杂,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越强这一观点。老师可以在用生态瓶中的食物联系引出食物网食物链的概念后, 结合人教版教材中提供的某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分析食物网的特点, 对问题展开探究, 学生的认识会更直观, 更深刻。

摘要:“设计并制作生态瓶”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生物3:稳态与环境”模块的一个活动建议,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稳态与环境》中, 作为“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章的学生制作活动出现。在进行本章的单元教学设计时, 将该制作活动转变为课堂上的模拟活动, 为整个生态系统章节的教学创设情境。学生在合作设计、评价、纠错、完善的过程中, 完成本章的学习,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课堂氛围自然非常活跃。

关键词:生态瓶,生态系统,模拟

参考文献

[1]黄志杰.让生态瓶制作成为初中生物实践学习的常态化内容[J].生物技术世界.2013 (06)

生态教学 第2篇

河南省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屈伟杰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追寻生态阅读教学之路 第3篇

高沛沛任教于平顶山市卫东区雷锋小学,是河南省名师、河南省专业技术带头人。“高沛沛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核心理念是“和而不同”,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他们顺应学生语文学习之道,构建生态语文教学体系,不仅提升了师生的幸福指数,还打造了一支优秀的语文教师队伍。

“我说生命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激励;一切的激励都是盲目的,除非是有了知识;一切的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一切的工作都是虚空的,除非有了爱。”一直以来,我非常喜欢纪伯伦的这几句诗,也常常想,为什么那么爱读书呢?是因为在阅读中能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提升自己。原来,自己想说的,早有智者说过,而且说得更好。正是因为心中有爱,在2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追寻教育理想,磨炼课堂艺术,倾情付出。在市、区教育局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春天,“高沛沛语文名师工作室”成立了,从此,我的身边多了一批共同追寻教育梦想的伙伴。

推广儿童阅读,我们的责任

我一直认为,语文知识的习得、语文素养的形成,和阅读分不开。培养终身的阅读者,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做有根的中国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更是语文教师的使命。打造有效课堂、推动儿童阅读、引进经典诵读,是我教学教研工作的三驾马车。如何把它们有机融合,便于孩子和同行接受,是一个新的课题。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推荐阅读的书目以绘本为主,如《我爸爸》《逃家小兔》《爷爷总会有办法》等;中年级引入“彩乌鸦”系列童书,还选择了世界著名儿童文学作品《青鸟》《柳林风声》《绿野仙踪》等;高年级则选取《草房子》《狼王梦》和《哈利·波特》系列。这样的分级阅读,使孩子们的精神成长循阶而上,班级共读、小组共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成为阅读的基本方式,读书沙龙、读书演讲、班级读书会、图书漂流也成为惯常的交流方式。一本本童书,为孩子们构筑了童年的梦,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此外,我还编写了儿童经典诵读手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在学生中试行。灵活多变的诵读方式,使经典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独行速,众行远。工作室的建立,使我寻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工作室的核心成员都是我市具有影响力的语文教师,我们通过1+X的方式,即一名核心成员带动周边学校3~5位青年骨干教师开展工作。工作室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教研共同体、科研共同体,互相扶持,共同提高。我们利用“鹰师联盟”这个平台进行交流互动,发表自己的感悟心得、教学见解。通过共读沙龙和好书分享,我们互相交换阅读书单,汲取不同的营养,在交流中碰撞。这些书籍使得我们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共同的精神追求。课堂是教师不变的舞台,是教师释放生命激情与活力的地方。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也因大家的参与而异彩纷呈,绘本教学展示、阅读教学观摩、班级读书会方略实践,每个成员都逐步形成“我的风格我的课”,真正走出了独学而无友的发展困境。

打造有效课堂,我们的中心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对它的追求应永无止境。同课异构是为了追求精益求精的课堂艺术。工作室成员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如《一棵橡树》这一课,杨莹、刘瑞华、于丽平三位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先后进行了展示:先是说课程标准、说教材,然后将课程标准精神、教材构成、教法学法进行新的建构,最后各自上出代表自己风格的课供大家研讨。

于丽平老师的课引用了舒婷在《致橡树》一诗中的句子: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她希望孩子们能领悟,在成长的道路上,大家必须一起成长,这样才能长得更高、长得更好。

刘瑞华老师的课一唱三叹,循环往复,把橡树的骄横可恶展现得淋漓尽致。刘老师像一位语言大师,使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语言的魅力、老师的魅力。

听杨莹老师的课,我们的视觉、听觉、心灵都受到强烈震撼,如果说,于老师的课是深沉凝重的,刘老师的课是灵动隽永的,那杨老师的课就是酣畅豪放的。

听完三节课,工作室成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好课的表现之一在于风格不一,三位老师的课,带有各自鲜明的个性风格,所谓课如其人,的确如此。同课异构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不同的设计,让大家体会语文课的多姿多彩。我们期待的是:我的课堂我做主,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言大师。我们希望每一节课都能体现出执教者的素养、才情、价值观。这三节课,共同之处在于教师都能抓住中年级学段的特点,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立体整合。不同之处在于,三位老师的价值建构模式不同,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设计也不同。这也体现出这节课背后,教师理论体系及每个人对课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

工作室成立的一年半里,首批核心成员已经成为平顶山市小学语文界的领军者。2014年年底,我们从市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中又选拔了新的成员加入到队伍中来,期望通过培养种子教师,达到提升全市语文教师素质的目的。同时,工作室继续深入做好推广儿童阅读工作,强化经典诵读,建设有效课堂,进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细化研究。另外,工作室加大了送教下乡的力度,并与中原名师何风彩老师的工作室互动交流,共同提高。

浅析翻译行为生态学与教学行为生态 第4篇

群体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是指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下, 不受社会规范的控制, 通常是无明确目的的和无行动计划的众多人的行为。广义地说, 凡属社会互动过程中众多人的共同行为就是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有各种各样的性质, 产生的根源十分复杂。社会学家一般认为社会不平等和突然事件的发生是最主要原因。社会不平等使人们胸中淤积愤闷, 遇上人群聚集的场合, 人们易受到情绪感染;突然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始料不及, 一时无应变的良策和规则, 便会发生从众性的群体行为。个体行为的从众行为、顺从行为、反众行为、亲和利他行为、侵犯行为、整饰自己的行为、投其所好和自我防卫行为、自我评价、反思反省的行为, 以及模仿行为、暗示与行为感染也都会出现在集体行为中。集体行为往往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种行为方式。对于现存的社会生活秩序来说, 它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在社会变革过程中, 对冲破陈旧的, 探索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和规范, 集体行为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既然群体行为的结果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重属性。我们研究集群行为时, 就应该要有效地控制它, 让它扬长避短。我们应该本着科学的态度, 对集群行为进行认真研究, 找出其规律和特点, 以便对其进行有效地控制。那么应该达到使学生的群体行为产生积极的结果呢?本文试图从翻译教学行为生态观来研究达到这样的教学结果。

教师行为生态主要包括教学行为, 控制行为和行为优化策略三方面的内容。

1 教学行为

教师有效教学行为体现五种意识:对象意识-教学应促进所有学员学习;情境意识-创设和维护良好的学习环境;目标意识-促进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主意识-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裁判意识-评价学员的学习。教学行为是丰富的, 也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如下几种行为是得到公认的促成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

1.1 清晰授课行为

清晰授课就是教师清楚地讲授、解释教学内容, 从而使学员达到正确的理解、牢固的掌握和顺利的应用或迁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员清楚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理论和方法等, 增进其知识, 培养其能力和熏陶其情感, 因此, 教学清楚明了能促进学员更好的学习, 提高和改善学员的学习成绩, 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的特征。

1.2 启迪行为

启迪行为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直接的启迪行为是通过语言、手势和表情来启发学员的思考的行为, 而间接的行为是教师在讲课中把讲知识、教方法、练思路结合起来, 鼓励学员一题多解的行为。

1.3 沟通和交流行为

它是指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的行为, 是师生之间相互连接的纽带, 彼此间的行为相互作用, 会成为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强大动力。

1.4 多样化教学演示行为

这一关键行为是指多样地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题。因此, 教师需要掌握提问的艺术, 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 包括事实问题和过程问题, 聚集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多样化教学的另一个方面是对学员教材, 设备, 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间等的运用。

2 教学行为设计的优化策略

科学的教学行为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要求对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教学活动进行综合的, 整体的规划和安排, 以达到整体的优化。整合教学设计的各个要素的能力, 是教师科学成功地进行教学设计的保证。

2.1 内涵优化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以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以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 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 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 试行解决方案, 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这个定义表明,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必须有确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必须是教与学的理论;教学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设计重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2.2 程序优化

教学设计综合了教学过程中包括了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教学策略, 教学媒体, 教学评价在内的诸多基本要素, 并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加以模式化。关于教学设计的过程, 目前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理论模式。完整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包括:确定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析;选择与开发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

2.3 能力优化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事先对课堂教学目标, 内容, 方法等重要的教学因素进行周密详细的计划和安排的能力, 就是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诸多技能的组合, 其基本内容有: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了解学习准备的能力;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创造教学模式的能力;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整合教学要素的能力。

综上所述, 教师行为生态的良性发展必然会带来教学的良性发展, 教学结果也必然是积极的。否则, 教学结果必然是消极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使教师的行为有良性的生态循环, 这样才有力于整个翻译课的生态循环, 使之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树槐, 栗长江.中国翻译教学研究:发展、问题、对策[J].外语界, 2008 (2) .

[3]吴鼎福, 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第5篇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内容,学生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对动植物、微生物有了一定了解,对捕食关系也有一定的认识,学生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有利于本节课知识的衔接,同时本节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一个基础,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埋下了一个伏笔。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课标内容为“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属理解水平,即学生能判断什么是生态系统,为达成这一目标,应当让学生明白概念和结构的关系。由此,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如下:

1、知识目标: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能够列举生态系统的例子。

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定义,并会画食物链。

2、能力目标:能够说出生物富集的过程和影响。

3、情感目标:分析人在富集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形成自觉的环保意识。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难点:说出生物富集的过程和影响。

三、设计思路

1、通过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判断后在例子中寻找共性,即生态系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举例应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在概念中分类出动植物、细菌、真菌和环境的几大部分,引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水到渠成。

2、有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采取学生自学法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去理解,教师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采用人教版图片理解三者关系,在学生的思考解说中进一步感知并获得认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考试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学生感兴趣,可又容易蜻蜓点水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深挖教材,帮助学生梳理规律,总结特点。以谚语引入,对话式的讨论使学生逐步形成食物链的概念,对头脑中已知的捕食关系形成整合,由表及里通过观察总结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在画食物链时,使应用得到拓展和精致。注重点拨,吃与被吃是相对的,也不要求学生画出全部的食物链。

4、生物富集现象,以故事引入更有说服力,既使食物链的应用得到了拓展又体验到了有毒物质积累的规律,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产生保护生物圈的情感。

四、自我反思

反复磨课,在指导老师和同事的帮助下,一次次改进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思路,整体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课标要求的预定目标,对教材的拓展和调整是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有些知识点大胆放开了,对于概念强调关键点,基于组成分析关系,对食物链注重学生的巩固练习,渗透情感教育。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如PPT展示较快,缺少学生记忆内化的过程;教学中还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及时对个别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还应注重生生评价。今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课标和教法,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利用各种机会接受更多的教育理念,并实践到教学中,多听课,多学习。

语文需要原生态教学 第6篇

一、还原原生态早读课堂和晚读课堂

早读课和晚读课是语文教学中画龙点睛的部分。早晚读的时间是留给学生自我检测,自我完善和自我发现的时间。学生可以在早晚读的课堂中有较为集中的时间以及氛围去背诵和理解语文知识。尤其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需要背诵的知识点太多,也太为密集,任何一个小的部分以及情节内容都有可能是考试的重点。因此,早晚读的课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显得更有必要,也更为珍贵。早晚读的课堂时间应该是充分属于学生的,学生应该处于一个专注而又集中的状态。但是随着目前新课改的实行,很多老师在早晚读中实行干预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习。比如说,有些语文老师在早读课堂中让学生进行集体背诵和朗读,或者是进行练习讲解,或者是让学生们朗读和背诵老师指定的课文。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己的学习计划。在一天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跟随老师的教学步骤和计划进行实施的。很多学生每天都面对老师,老师授课,学生听课,唯独早晚读的时间是属于学生自己支配的。在早晚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查漏补缺,知道自己薄弱的地方在哪里,学习的缺陷在哪里,从而在早晚读中进行弥补。但是老师的干预以及所谓的创新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学生的学习步骤。过度形式化的创新教学只会让教学效率下降,让学生变成新课改教学下的试验品,而不能真正做到提高教学效率。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在原生态课堂中,给学生安排一定的朗读任务,但是朗读的任务并不要占去整个早晚读的时间,剩余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支配。老师可以适当地在早晚读开始前用几分钟时间传授朗读技巧,确认朗读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如何朗读,但是在朗读中老师尽量不要干扰学生。作为老师可以坐在讲台上或者偶尔走下讲台转一圈,让有疑惑的学生可以等老师走过时咨询难点。这样的原生态早晚读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率的课堂,也才能够让学生和老师达成默契,从而在原生态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实现教学目标。

二、还原原生态教学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率不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比以往原生态的课堂更加活跃和生动,但是在有些课堂上出现了浑水摸鱼的低效率教学,很多学生看似参与教学活动注意力比较集中,实际上学生的活跃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基础的、深奥的知识并没有理解到。比如说,在多媒体教学中,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会给学生们安排一些与教学有关的课件。在进行《旅鼠之谜》教学时,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往往会让学生去观看相应的图片和视频,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看似提高了,实际上学生的注意力却集中在了视频上,而不是在对教学内容本身的理解上。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停留的点在哪里,多媒体引入教学或许会让学生的声音变得更加洪亮,减少开小差的时间,却没有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变得更积极,思维也没有变得更活跃,所以说,很多时候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创新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的学习呈现出一种表面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误导了一些语文老师,也让一些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考在停顿,学习效率在降低。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虽然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起来,避免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不集中的现象发生,但是,难道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就能够真正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发挥团队精神吗?其实不然,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有部分学生是可以从小组合作学习中收益的,但是对于另外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小组合作学习使得他们有依赖感,让他们感觉自己可以隐藏在一个大的团体之中,甚至还有学生会产生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是小组合作团队的一份子,别人思考,自己可以开小差,当分享成果的时候,自己便可以不劳而获。实际上在付出思考的时候,这一类学生却没有真正参与其中,反而是给他们提供了更好的开小差的理由和环境。作为语文老师,为了真正切实地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实现大部分学生的高效率学习,需要广大语文老师还原原生态语文教学课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适当地提问学生,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提出疑问,老师进行解答,对练习进行讲解并完成反馈。这样原生态的语文教学过程,虽然略显古板,但是却能够真正获得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成果,摒弃浮夸的语文课堂的外衣,提高内在效率。

三、科学评价,建立严肃活泼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师生关系也变成了教学中被重点关注的问题。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包括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老师科学评价学生,多从表扬的角度去鼓励学生、赞扬学生。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很多时候没有足够强的自制力去约束自己,如果老师为了树立和蔼的形象和融洽的师生友谊,很容易放任学生的一些坏习惯,会出现老师管不住学生的状况。师生关系无论在原生态教育背景下还是新课改教育背景下都是很重要的教学因素,不同的是原生态下的师生关系既严肃又活泼,让很多学生对老师既有亲近感,又有一定的敬畏感。新课改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变成了朋友关系,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但也失去了老师对于学生的威严。

作为语文老师,在新课改背景下,既要注重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又要树立严肃的授业者形象。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语文课堂,让课堂收缩有度,对于课堂上的夸奖和批评,要有一定的尺度,从而实现高效教学。在以往新课改的语文课堂上,要求语文老师多从赞扬地角度去鼓励学生,比如说,老师在一节课刚开始前复习提问学生上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回答不上来,这只能说明学生可能上节课没认真听讲,要么就是没有及时复习,无论是哪一个原因,老师都应该对学生提出批评并且指出课堂听课效率的重要性及复习的重要性。但是很多老师却对学生说“很好”。这样不但没有指出学生的缺点,还让学生一头雾水。因此,在与新课改课堂的相比之下,原生态课堂显现出更大的优势。原生态课堂,老师不会吝啬对学生的赞美,也不会吝啬对学生的批评。原生态课堂下的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赞扬与批评是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但在新课改下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赞扬和批评已经明显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既要和学生保持友好的师生关系,又要注重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严肃的形象。古人常说“严师益友”,或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老师和学生之间“严师”和“益友”并不是相对立的,而是相互兼容的关系。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批评和表扬也是如此,需要一个相互平衡的状态,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总而言之,还原原生态语文教学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存在一种既严肃又活泼的师生关系,在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同时,也树立老师严肃的形象,让学生愿意接受老师的管理和教育。再者,作为语文老师,也要合理地分析课堂,根据课堂的不同,切实有效地利用原生态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生态教学 第7篇

1 开设分子生态学课程的必要性

分子生态学这个名词出现较晚, 但国际上已相继成立了一些专门从事分子生态学研究工作的机构。比如, 英国Durham大学生物科学系的A.R.Hoelzel领导的分子生态学研究小组就非常活跃。国内分子生态学起步较晚, 但近年分子生态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内也相继成立了一些分子生态学研究室, 以开展分子生态学方面的研究。1996召开的首届全国植物分子生态学学术研讨会,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应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来揭示植物个体、居群在生物大分子水平上的异同, 是分子生态学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

为了顺应生态学发展的新趋势, 我院先后对生态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课程。希望通过课程培养, 使生态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今后的深造和工作过程中更具适应性和竞争力。但实践反馈的信息是, 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分子生物学操作的能力, 但常常难以将所学习到的实验技能与实际的生态学问题相挂钩。那么我们就面临一个问题, 就是如何使同学将一些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学习到的实验技能与生态学研究的科学问题相结合。为此目的, 我院又为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分子生态学的课程, 以解决这一教学上的矛盾。

2 分子生态学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目前高校教学存在许多人为的模式, 这些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中逐渐形成的, 这些模式过于强调某种固定的程序, 使教学显得单调、枯燥,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尤其是对交叉科学和实验性科学。那么如何灵活运用及组合各种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成为各个高校实验性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无疑对于快速发展的生态学也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具有突出的优越性, 曾一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替代了传统的黑板板书的教学模式。但对于不同的专业采取一致的要求, 也容易进入教学模式应用的误区。因此近些年, 各个高校教学一线的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及课程对多媒体和黑板板书使用量进行了一定调整, 希望能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分子生态学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院采取了板书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模式, 将所使用教材中的图表、图画以及电泳图谱在PPT中形象的展示。此外, 还可以用flash动画将一些分子生物学实验过程形象化地展示给同学, 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 这样不仅使学生更易接受, 而且大大节省教学时间, 提高了单位教学时间内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结合传统板书教学模式, 可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分子生态学实验过程分段式、步骤化地给学生展示出来,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同学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2.2 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正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分析事物的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为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我院目前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首先, 任课教师选取教材当中一些合适的章节, 并结合当前该领域研究前沿或社会热点问题, 让班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文献检索, 撰写读书报告, 任课老师批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随后在相应的教学章节中进行课堂演讲及讨论;其次, 我院分子生态学任课老师针对该课程特点, 设计了与课程紧密结合的8个学生实验, 一方面通过这8个实验操作过程促使同学复习并加强分子生物的实验技能, 另一方面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到分子生物技术如何与生态学实践相结合;最后, 我校还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了一些本科生创新性项目, 学有余力的同学通过与相关专业教师沟通, 撰写项目申请书, 审批立项后既可进入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工作, 我校以这种模式使部分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工作,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式的实验,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3 对于分子生态学课程教学的一些设想

3.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但教学中所使用的计算机往往是不能上网的。而我们知道生物学研究至今有很多的研究成果, 多数资源已经被搜集整理, 并在互联网上实现资源共享, 而分子生态学课程所涉及到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利用这些网络资源。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仅仅依靠课堂当中的多媒体设备, 那往往只能是任课教师在做演示, 并不能让所有的同学在同一时刻参与进来。因此, 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 针对类似分子生态学的一类的交叉课程, 应该针对课程内容开设计算机机房的上机课程。一方面, 利用多媒体机房可以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 给同学展示如何使用与下载网络上的生物学网络资源;另一方面, 在上机课过程中就使同学有一个实际检索和使用生物学网络资源和软件的动手机会。这样上课过程中学生就有一个独立动手的机会, 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效果, 还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3.2 专题讲解的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分子生态学的兴趣尤为重要。但任课教师由于研究领域的限制, 不可能了解所有教材中所涉及内容前沿研究发展动向。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这门交叉学科的兴趣, 我们院还组织不同教师讲解与教材内容相关内容的前沿知识, 同时进行专业指导工作, 希望以此树立学生的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组织同学参加学术报告活动, 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 分子生态学异军突起, 在解决传统生态问题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本校生态学本科专业已开设了分子生态学课程, 本文分析了现有的分子生态学教学模式, 针对该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结合具体教学情况, 初步探讨了分子生态学课程的特点及其教学模式。

关键词:分子生态学,教学模式,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康乐, 张民照.分子生态学兴起、研究热点和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5 (4) :292-299.

生态教学 第8篇

在教育教学领域, 最先将生态理论引进教学课堂的是美国学者沃勒首先提出了“课堂生态学”的概念, 之后, 美国另一学者克雷明把生态学理论应用于教育主体在物质、精神环境中的发展规律的研究, 同时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随着生态学思想在教育界的广泛应用, 有学者大胆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思考:“现代教育向生态化方向发展, 未来教育将呈现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这可能预示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时代—教育生态化时代”。这一观点凸显了构建生态课堂的重要意义。生态课堂是指借助于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 从学生、教师及其与课堂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探索课堂的动态平衡。其中,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 也是课堂的两大生态主体。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高中英语课堂也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 其生态因子就是课堂生态环境和课堂生态主体。在高中英语课堂的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之间, 生态主体之间相互作用, 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

2 高中生态课堂构建的提出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 高中生在此阶段要掌握基本的英语理解与应用能力, 这比初中阶段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高中生不仅要求理解和掌握, 还要求有创新。此外, 在适应新课程的同时, 还要面临升学考试, 教学内容也具有针对性, 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具有难度且不适用, 往往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遏制学生学习英语的创新能力而局限于教材知识。因此, 强烈的需求激发不同的创新实践措施, 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探讨出现各种形式, 高中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成为受人瞩目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之一。

3 高中生态课堂的构建方法

3.1 生态课堂与高中英语教学

从生态课堂的理念出发, 其生态因子就是课堂生态环境和课堂生态主体。课堂生态环境可以是有形的和无形的课堂环境, 而课堂生态主体指教师和学生, 但教师和学生扮演的角色侧重点不同。教师扮演更多的是生产者, 借助课本和多媒体等技术支持为学生提供知识输入。学生扮演的角色则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高度统一体。虽然从传统教学来看, 学生主要扮演的是消费者, 因为他们主要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 对教师输入的知识进行“消费”, 但是要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必须对知识进行“分解”, 因此, 学生同时又是分解者。另外, 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对学生角色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角度。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实际上是自我对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 学生其实是学习活动的真正的“生产者”。高中英语课堂的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之间, 生态主体之间相互作用, 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

3.2 生态课堂的构建

构建“生态课堂”就是让教学生态的各个因子向最优化发展, 也就是要研究这些课堂生态系统中各主体本身的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1) 以学生为中心, 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构建英语生态课堂前提。新课程要求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理念上, 要实现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理念的转变,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上来, 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把改革的重点集中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交际能力这个根本目标上来。

(2) 转变师生角色是建构英语生态课堂的基础。教师、学生是生态课堂教学成长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 是最具活力的两个群体, 是能充分体现主观能动性的两大群体群体。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现代新型生态课堂中, 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 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 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帮助他们发现问题, 进行“问题解决”。对教师来说, 最重要的是打破其在课堂管理中的话语霸权。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和控制者, 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要转变成一个知识的思考者、引导者, 启发者。

(3) 变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是构建英语生态课堂主要手段。建立主体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 教师和学生是一个交往的群体, 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交互性, 建立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比如, 选择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情景交互, 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外语真实交际实践能力, 实施多媒体交互教学。

(4) 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是建构生态课堂的有力支撑。倡导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认同感。教学评价应做到科学化、系统化和民主化。建立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建立动态发展的生态评价机制。

4 讨论与思考

生态课堂教学的各个影响因子的平衡, 其中, 教师———学生这一因子是关键, 在课堂教学生活过程中要树立一切依靠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 要相信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无限的潜力, 做到一切从学生出发。

在教育生态视野下进行高中的英语教学, 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特别是在高考的压力下, 教师如果信念不够坚定, 就很容易流于形式, 成为“教学走秀”。这些, 都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教学中应加以重视。

摘要:基于生态教学理论的英语教学, 是将学生, 教师, 语言, 生态环境最大限度的发现在英语教学中, 把学生、教师、语言及生态环境进行和谐融合与统一, 最大限度的发掘每一生态要素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合适位置, 才可能真正使我们的英语语言教学得到可持续性的和谐发展。本文基于生态教学理论下对高中英语生态课堂进行构建探析。

关键词:生态教学理论,高中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罗国太.英语生态课堂的理论依据与构建路径[J].聊城大学学报, 2010, (02) .

[2]葛晔雯.探讨小学生态英语课堂及其构建[J].新课程学习, 2013, (12) .

生态道德教育教学感悟 第9篇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生态道德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倡导儿童主体参与,以培养和建立儿童与大自然的亲切情感为基础,通过开展研究、培训、实践活动等手段,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具有生态意识、践行绿色生活、保护生态环境的具有高尚的生态道德综合素养的优秀少年。

我们充分结合青岛本地特色,陆续开展了“胶州湾保护”“我身边的食品安全”“知水爱水节水”“垃圾分类绿色夏令营”“让生活走进自然”等主题的生态道德教育夏令营实践活动。我们的特色,是在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各种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活动方式有专家讲座、上网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研究、动手实验、资料汇总、PPT制作、成果分享交流等。

近年来,随着活动的不断实施和深入开展,我们活动项目组的老师也和孩子们一起成长,在活动中用心去做,精心准备和策划。如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联合青岛有关政府部门以文件会签的形式组织宣传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积极和媒体协调沟通争取更广的宣传; 在实施过程中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变化,注重和孩子以及家长的沟通,每天通过日记邮件的形式来分享和交流当天的收获和心得,而老师不管到多晚,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十二点坚持每封邮件仔细阅读,并一一进行回复和反馈。活动实现了和孩子及家长的良好沟通互动,这一点也感动了很多家长; 总结和展示阶段邀请媒体、领导及家长,来共同分享每一个孩子的成果展示。2014年,我们又从项目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成立了“小海花自然俱乐部”,使生态道德项目更加常态化。

教学应保持“原生态” 第10篇

如今, 为了高效地完成教学、教研、教改任务, 课堂已被人为地破坏, 仿佛还真有点人为受灾的感觉。在新课程的实施中, 大多教师出现了问题, 破坏了教学的“原生态”, 特别是破坏了它的“根”。反映出的情况如:课程量太大, 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优生学习的优势不明显, 让拔尖工作困难;很难学和教;教材的知识体系和老教材大不相同, 彼此不能互相支持;教学目标与习题作业不配套, 学后不能用;教师对教学内容深浅与拓展的处理困难等等。在教师困难的教学下, 学生学习又怎能不困难?更何谈这样的教学是一种文明?智育是教学“原生态”的根, 忽略了“智”的教育而只传授“知”, 只能犹如让人看到石头就是一块石头, 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 只能称作在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在教学中保持了“智”的开发, 智慧就能让学生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 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教学“原生态”建设其目的, 就是为了发现石头里的风景、沙子中的灵魂, 去开创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体现教学的文明。

一、让学生自由地提问

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提问存在奴性。学生虽然已掌握提问权, 但由于教师过多地“引导”, 他们在提问时习惯去揣摩教师的需要, 提问失去了自由。

儿童天生就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总爱“打破砂锅”。我们绝不可以用成人的思维和所谓的“标准”抑制学生好问的天性, 应努力创造条件, 鼓励学生自由地提出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让学生批判性地阅读

存在的问题:书本的内容、教师说的话都是正确的, 是无可置疑的。这种认识是学生普遍存在的。

其实, 这绝不是学生没有疑问。应当说在他们的心里藏着对权威的不认同, 只是既没有这种氛围, 又没有这种习惯, 不敢随便提出罢了。这种“质疑”的本性受到不应该有的抑制, 不能不说是生命失落了原生态的一种表现。

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语文教学既要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书, 多方面地吸收营养, 又要能批判地读书, 敢于给教材“挑刺”, 善于独立思考, 敢于发表独立见解, 不唯书是从。如此, 才说得上是活读书、书读活的问题, 充分展现学生生命的“原生态”。

三、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表达

存在的问题:学生的表达丧失个性。虽然提倡答案的多样化, 给了学生较宽的施展空间, 但由于教师设计的表达形式还仅限于简单地重复课文语言材料, 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表达机械单一。

在交流或作业时, 不应只是简单地重现课文的语言材料, 更当注意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允许他们用喜欢的方式表达, 使每个个体生命的激情在表达中得以宣泄, 可采用生动的语言、多彩的图画、优美的文字、角色的扮演等多种形式。学生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 充分展现学生生命的“原生态”。

创新教学方式营造生态课堂 第1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中学;教学;创新;生态

前两天的一个傍晚,我的手机铃声响了。拿起电话,居然是一位理科班的学生家长打来的,“您好,钟老师吗?我是胡凌玮的家长,很早就想跟您交流一下了,经常在家里听我女儿谈起您和您的一些课。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她选择了理科,但她非常留恋政治课……”。挂了电话,我又想起了一次家长会,当我说由于学校工作安排,我不再担任该班的政治课教学时,不少家长反映强烈,“我小孩非常喜欢听您上课,没想到政治课也能上的这么有味的……”。

能得到学生及家长对我工作的肯定,自然令我十分欣慰,同时也使我产生几分惶恐。今天我们该如何教学?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校长曾幽默地说:“一个人大学毕业时,如果认为自己什么问题都懂了,可以授予他学士学位;如果认为自己有一些问题弄懂了有一些问题还没有弄懂,可以授予他硕士学位;如果认为自己什么问题都没有弄懂,可以授予他博士学位。”看来,成功的教学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我的课堂始终坚持试图使学生的角色由“听课者”转化成“参与者”,并最终变成“合作者”。

高一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怎么开展,我酝酿了许久,有了第一个方案:让每个班分组收集有关我国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设计应聘模拟活动;联系自主创业成功人士进课堂。一开始阻力就来了,学生反映工作量太大,联系的成功人士工作繁忙不能也不愿意进课堂现场交流等等。于是该方案流产。如何化解这些困难,我思来想去,突然灵机一动,何不把整个活动分成环环相扣的三个环节,给任教的三个奥赛班分别布置不同的任务,9班学生负责《一、就业背景篇》,收集相关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信息,并制作教学课件(在我的指导下)。10班学生负责《二、就业与创业素质篇》,重点是自编自导小品——诸葛创业记。11班学生负责《三、创业实战篇》,主要制作访谈实录——与成功人士面对面。经过这样分工合作,学生工作量减轻了,又因为对每班活动成果要进行民主评比,所以他们必须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怎么样,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演出开始了,在阶梯教室,三个班的学生济济一堂,为保证课堂纪律、评比公平公正、我邀请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和平行班的学生代表作评委。主持人——张逸群、黄易旻(一男一女两名学生)的精彩开场白激起了热烈的掌声。第一个环节,课件中展示了9班学生的活动成果,相关图片、漫画、视频、数据带给同学们很大的视觉冲击,课后有学生这样说,以前总认为就业离我很远,没有紧迫感,现在我能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学习上动力更足了!

参与搜集资料的同学说,通过这次活动学会了怎样收集和处理信息,提高了交流与合作能力。第二个环节,首先是畅谈理想(活动前我让三个班的每一名同学在一张小卡片上写上自己职业理想),主持人现场抽取卡片,抽中的幸运者上台说明该职业理想的理由。主持人给予祝福并奖励棒棒糖,当10班的金宜楠同学跳上讲台给大家行个军礼,慷慨陈词自己要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时,现场爆发出激烈的掌声。

课后有学生对我说,很遗憾自己没有机会上台展示抱负,以后要多开展类似活动,让更多的同学能参与其中。

接下来,最开心的时刻到了,你瞧,《诸葛创业记》编导兼主演曾浩仁亮相了:大家好!我的中文名字叫做诸葛人才,英文名字叫做诸葛人才,今年20岁,未婚,我是诸葛亮八十九代的后代。你还别不信,有刘备的九十代后代刘忙和关羽八十八代的后代关门和张飞八十八点五代后代张发等老朋友给我作证……。虽然场地有限,道具简陋,但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让现场气氛空前活跃,观众笑地前俯后仰。“一次次的排练,一次次的修改,我知道了团队精神的价值。”“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在笑声中,我真切的体会到创业的艰辛,成功源于科学决策、诚信品质、优质管理。”

我欣喜于这种结果,这不就是我孜孜以求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吗?我意料之外的是接下来的辩论——找饭碗更好VS造饭碗更好。不断地有人跳上台来加入到各自支持的阵营里,随着两边人数急剧增加,台上唇枪舌剑,争得面红耳赤,两队距离由最初的3米缩短至不到1米,我急忙喊停。两边同学显然不满意我的插手,壮志未酬啊!我发现,许多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变得异常活跃,不善言谈的同学敢在众人面前说话了。我暗暗下定决心,今后定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平台、更多的渠道、更多的方式让更多的同学表现自己,发展自己,提升自我。第三个环节,访谈实录——与成功人士面对面,这是个社会实践活动展示。

最初我很担心这个班是否能顺利完成任务,因为采访人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成绩也很一般,采访谁,问什么,怎么问,出现意外情况怎么处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纯属多余,在与旅行社老总的对话录像中,我想借用一句话说出我的感受,“我看到的是我想不到的”。

人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安全、无拘无束的氛围,引导他们融入。为了实现知识性、趣味性、竞争性、互动性于一体,我设计了《创业知识竞赛》环节,有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答对的给与物质奖励(棒棒糖、饼干、薯片等),现场再一次进入白热化。伴随着美妙的轻音乐,当主持人热情洋溢的宣布活动结束时,场内的每个人都余兴未了,不愿离去。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尽管教学中还有很多的遗憾、很多的困难,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懈追求,教学定能成为心灵的慰藉所,成为生命意义的载体!

参考文献

《生态学》双语教学初探 第12篇

一、教学目的

生态学双语教学的实质是用汉、英两种语言向学生传授有关生态学的概念、原理, 及相关的技术手段等。其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英语授课仅仅作为一种手段, 使用英语授课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国际化思维方式, 来引导学生学习生态学的热情和兴趣, 以促进该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其次, 通过两种语言的应用, 来培养学生使用英、汉两种语言学习的习惯, 以达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第三, 通过使用汉、英两种语言, 来适当调节课堂气氛,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生态学教学组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如果教师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专注于生态学专业英语语言的语言点, 过多强调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 就有可能忽略对概念、原理, 以及相关的技术手段等生态学重点、难点内容的讲授, 也会让学生造成一种误解, 把双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混为一谈, 从而抹杀学生学习生态学的兴趣, 引起教学效果不佳和教学质量的下降。针对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一本末倒置问题, 我们教研室经过缜密的研讨,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双语教学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计划, 着重强调双语教学与普通教学的差别, 从而使双语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 让承担双语教学的老师在备课和授课时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二、英语运用

生态学是一门涉及面广, 涉及动物、植物、微生物、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自然学科, 在利用双语教学讲授生态学概念、原理等内容的时候, 需辅助讲授大量的自然例证和生活场景, 来帮助同学们理解课程的内容。如, 在讲授“Communities (种群) ”这个概念的时候, 首先阐述其定义为“A collection of plant populations (植物种群的集合) ”, 但要向学生阐述清楚其具体的内涵, 需例举许多有关种群的自然例证, 包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当地常见的群落, 以及影视文艺作品中涉及到的群落来帮助学生们理解该概念。但这些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所举到的自然例证, 如用英语阐述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有限, 连篇大幅的用英语口语易使学生听不懂, 有时即使听懂一部分, 也需一段时间的斟酌才能理解, 这样的话不但会对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产生障碍, 还会阻碍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降低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对教师而言, 用英语来讲授自然例证和生活场景存在许多困难, 因为自然例证和好多生活场景全部在中国, 而且涉及的许多动植物名称, 及人名、地名等也大多在中国, 用英语来讲授十分不自然, 不易引起同学们的共鸣。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教研室的教师私下征求了许多同学的意见, 并同同学们就如何促进生态学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问题, 进行了多次探讨和交流, 另外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和走访了许多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 从而采取了以下措施。在生态学双语教学过程中, 涉及到的生态学的概念、原理等教材中的内容, 用英语表述, 而对于大量的自然例证和生活场景, 则用汉语表述。讲解概念、原理等教材中的内容时, 适当的辅助一些汉语翻译来帮同学们理解, 而在讲述自然例证和生活场景时, 提到的概念、原理等教材中的内容, 也会用英语讲述来增强同学们对它们的理解。采用以上措施进行双语教学,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手段

由于在大学里面, 学生所学的课程较多, 而且还要参加大量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 实际花费在单一课程学习上的时间有限, 但教师又不能向中学教学一样, 强迫学生在某一课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我校的生态学双语教学采用了全英文影印版的“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教材, 但学生花费在阅读该教材的时间有限, 致使对许多概念和原理的英文表述非常的陌生, 甚至还不认识这些单词, 教师在课堂上一旦讲授这些概念以及原理, 那么就会引起学生们的强烈不适, 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教研室经过缜密的调研和探讨, 以及总结了以往大量的课堂双语教学经验, 从而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 是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同学们提前预习这些英文的概念以及原理等。比如, 对于“population (种群) ”这个概念, 在讲授population (种群) 这一章节以前的前几章里面, 不时地偶然提提这个概念, 然后当真正地讲授到population (种群) 这个概念时, 学生们就不会感到陌生, 从而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概念。其次, 采用多次总结的形式, 帮助学生强化对教材上英文概念原理的复习。当一节课, 或一个章节结束时, 总结所学的英文内容, 通过这种多次总结的方式, 可以使学生们多次复习所学的内容, 即使一些同学的接受能力较差, 第一次、第二次均未完全理解某教学内容, 但多次在教师帮助下复习该内容, 终会完全理解和接受该教学内容。采用这种方式, 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面帮助学生们有效掌握好教材的内容, 而且也能促进教学进度的良性发展。

四、多媒体应用

生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 教学过程中, 单纯地用英语表述一些动植物, 以及生态环境类型等, 由于不形象非常地不好理解, 教学效果较差, 另外同学们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这也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为此, 我们通过严密地调研, 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首先, 把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动植物, 及生态环境类型等, 在多媒体上放映出来, 然后指着这些实物, 再用英语表述, 就容易理解。其次, 讲述英语的过程中, 及时地把所讲的口语内容放映在幻灯屏幕上, 这样就会让同学们即使有部分内容听不懂, 但保证能看懂。这样不但能保证教学的流畅性, 而且还促进了对双语教学过程中英语口语内容的理解。再次, 把放映在幻灯屏幕上所讲述的英语内容后适当地加缀一些汉语翻译, 不但能进一步帮助同学们理解, 而且还会从文字方面进一步强化双语教学的双语效果。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应用了多媒体手段后,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普通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是大势所趋, 生态学作为一个前沿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开展双语教学对于该学科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 生态学双语教学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教学效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积极的探索和长期的积累, 终将探索出适合我们自己的生态学双语教学模式。

摘要:生态学教学中应用双语教学, 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性的有效手段, 有助于大学生扩展视野, 认识和了解世界生态学的前沿知识和先进技术。本文从教学目的、英语运用及多媒体运用三个方面入手, 探讨了如何提高生态学双语教学的效果。

上一篇:初始联合下一篇:法制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