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文化范文

2024-05-10

综艺文化范文(精选12篇)

综艺文化 第1篇

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一炮走红, 综艺晚会开始在年三十甚至其他传统节日里相继进入人们的餐桌;1990年《综艺大观》、《正大综艺》和《曲苑杂坛》相继诞生, 综艺栏目成为了千家万户周末休闲必不可少的期待。在走过八十年代的繁荣和九十年代的辉煌之后, 2004年10月8日, 有着14年历史的王牌综艺节目《综艺大观》告别荧幕, 一个旧的综艺时代就此终结。近年来, 综艺节目发展举步维艰。歌舞、小品、相声已经很难支撑起综艺节目的门面, 综艺节目的公信力和美誉度全面下滑。让人值得欣慰的是, 一些综艺栏目在内容、形态和制作理念上, 或多或少做出了一些调整和探索, 让我们嗅到了综艺节目一丝春天的气息。

1.1 媒体受众细分化

当传播从大众化时代走向分众化时代, 电视也就相应的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房市场。观众的文化修养、生活环境、经济条件、兴趣爱好和娱乐理念, 都会带来不同的收视需求, 而简单的“大拼盘”式节目往往就忽视了其中的差别, 受众的分众化和对象化就必定要求我们的电视要细分受众市场, 尊重受众的主体性和差异性。

1.2 节目内容跨题材创作

多年来, 歌舞、小品、相声等国内综艺节目内容单调、样式冗长、各自为政、互不往来, 而是随着综艺节目竞争力的弱化, 各节目形式彼此渗透, 互相融合。杂技、武术融入歌舞, 成为舞美设计的重要元素;相声主动打破了和小品的壁垒, 推出情景相声、化妆相声新样式;魔术同小品甚至戏曲嫁接起来。

1.3 新闻、娱乐元素的融入

新闻和娱乐作为目前电视节目的两大重要支柱, 纪实和娱乐两大潮流不断冲击着综艺节目的创作。如今, 各节目形态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兼容性和交叉性进一步增强, 这也给综艺节目借鉴新闻和娱乐节目制作手法提供了契机。

1.4 互动性的全面介入

在当今的电视节目制作中, “互动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随着网络、手机的普及, 电视节目的互动性又增添了新的互动方式和途径, 为综艺文化的传播加大了力度。

2 台湾综艺文化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 台湾的综艺节目通过网络登陆内地市场, 在年轻人当中刮起了“台湾风”。新颖活泼的节目形式、无处不在的平民意识制作和狂欢式的大众艺术理念, 掀起了台湾综艺节目热的高潮。

2.1 节目形式新颖多样

《康熙来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女人我最大》一系列知名综艺节目充斥台湾。著名的脱口秀节目《康熙来了》一直引领台湾娱乐的风潮, 新颖元素在这档栏目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康熙, 一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清圣帝玄烨, 清装大戏与脱口秀节目究竟有何关联呢?其实, 名称是从主持人蔡康永, 徐熙娣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 拼凑而成的。如此吸引人的节目名称在第一时间就夺得了观众的眼球, 播出至今它已经制造了许多热门话题, 邀请不少话题人物, 更因兼具了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主持人, 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娱乐效果。

2.2 节目内容日趋低俗

稀奇古怪的名称、犀利泼辣的言辞、热门争议的嘉宾话题, 台湾的综艺节目以内地无可企及的开放性吸引着观众, 但在这种开放的背后, 我们看到了另一种隐忧, 为迎合大众口味综艺节目无可避免的走向了低俗化。综艺节目多种多样, 什么样的选题才能吸引观众, 这不仅是国内也是台湾综艺节目目前面临的困境。电视节目需要独具一格的特点和不断更新的创新才能吸引观众, 开放的话题能够给予综艺电视更为宽广的创作维度和想象空间, 如果能同时兼具多样性和平民化, 更有助于电视节目避免日渐低俗化。

3 内地综艺文化与台湾综艺文化的不同之处

造成国内和台湾综艺节目相距甚远的, 无非是两者本身的差异, 这样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节目起源时间不同

3.1.1 对于内地来讲台湾综艺文化起源相对较早, 在经历了很长的发展后, 节目形式日益繁多。由于台湾地区的受众接触综艺节目较早, 在娱乐节目的理解和领悟力上更强, 所以对于娱乐精神的观念上相对于内地更为开放, 容忍力更强。

3.1.2由于内地综艺文化起步晚, 导致内地综艺节目相对于台湾来说形式、内容相对较少, 发展也一直处于平稳状态, 因而观众在收拾心理和容忍度上不及台湾观众。虽然近几年, 内地的综艺文化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但还是无法企及台湾发展水平。

3.2 节目形式方面不同

3.2.1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受众对电视娱乐综艺节目需求的千差万别, 内地综艺节目的形式也日益多彩, 访谈类、情感类、交友类节目越来越多样。《鲁豫有约》、《非常静距离》、《天下女人》针对明星的成名历程与心得, 通过与主持人的对话, 挖掘明星背后的故事, 让观众换个角度看明星;《8090》、《心灵花园》、《人间》, 通过解决人与人之间的误会, 促进更好的沟通;《非诚勿扰》、《我们一起约会吧》, 针对当下热门的“剩女、剩男”问题, 引起观众的关注。

3.2.2 在台湾, 综艺节目的方式更为丰富多样, 从著名脱口秀节目《康熙来了》到益智类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 还有以女性形象为中心的《美丽俏佳人》、《女人我最大》各个都是观众热捧的对象。此外, 真人秀类, 明星访谈类, 益智游戏类, 综合舞台类节目越来越多的节目类型, 让人们无论如何都能在里边找到自己喜欢的节目。

3.3 主持风格不同

3.3.1 主持人是电视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视节目主持人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很特殊的一项工作。[2]同时, 主持人的主持方式也往往决定了一个节目成功的好坏。现在的娱乐节目与主持人的风格是相互联系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 主持人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所谓, 言为心声, 娱乐节目主持人的风格不同于其主持人的分格, 首先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思维反应更加灵敏, 其次主持人风格更加生活化, 娱乐化, 时常出现风趣、诙谐的语言特色, 精彩的言语能够审时度势, 带动现场的气氛, 提升节目的整体质量。

3.3.2 与台湾相比内地的综艺节目主持人在风格与语言上没有台湾主持人那么自然、生动、犀利, 要想提高内地综艺节目的收视率和关注度, 主持人的个性张扬非常重要。内地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是根据内地综艺文化背景, 以及人们的接受能力和喜好。内地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相对于台湾比较保守, 也是由大众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但只要是主持人语言风格够生动, 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和喜爱, 必定能企及甚至超越台湾。

3.3.3 与内地综艺文化所不同, 台湾采取的是主持人中心制运作。节目的每个环节都是为主持人量身订造, 以求最大限度展现主持人的风格, 这样主持人就成了节目的代言人和“拉拢”观众的金字招牌。在台湾, 综艺主持的普遍特点是幽默、搞笑, 从某个角度上说, 这与历史学家米什莱对阿伯雷的形容有相类似之处。“从古, 老的方言, 俗语, 谚语, 开玩笑的习惯语等民俗习惯中, 从傻瓜和小丑的嘴角采集智慧, 然而, 透过这种打趣逗乐的折射, 一个时代的天才及其先知般的力量, 充分表现其伟大。”对于这种幽默、逗趣方式诠释的最好的是吴宗宪。无论是《周末八点档》、《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还是《爱九点半》、《案发现场》, 吴宗宪参与成为了高收视率的保证。吴宗宪主持的精髓在于百无禁忌的逗乐和搞笑, 他善于抓住每一个笑点和激发观众情绪的片段, 加以放大, 让现场“包袱”不断, 笑声不断。当然, 机智颇具书卷气的蔡康永、豪放大胆的小S和反应敏锐和独具风格的陶子, 这些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主持人点缀着台湾五彩缤纷的综艺世界。

3.4 针对对象不同

3.4.1 作为内地综艺文化方面里程碑式意义的“超男快女”, 不仅是众多少男少女追逐梦想, 展现自我的舞台, 更是内地综艺文化发展史上瑰丽的一笔。这种平民式选秀热潮最大的魅力在于, 强大的参与能力和互动性。人们通过电视这个媒体平台, 结交认识更多的人, 大大提高了大众的参与度和关注度, 这对于加大传播力度, 增加节目效果和影响力无疑有着巨大的助力。

3.4.2 与内地综艺节目所不同的是台湾综艺节目, 还包容了多样的嘉宾身份和悬殊的阶层地位。从2004年开播以来, 《康熙来了》收视率一路飙升, 在台湾稳坐龙头老大的位置, 除了娱乐界话题人物, 《康熙来了》的触角还延伸政商界, 前国民党主席连战, 现任国民党主席马英九都曾作客《康熙来了》。嘉宾角色上至政界名流, 下至普通百姓, 这样的角色定位, 使观众既可以从电视上看到身边熟悉的人或事, 又能够接触到平日高高在上的大人物, 既满足了观众们的好奇心, 又拉近了政界和和平民之间的距离。如果把嘉宾局限在特定的领域, 必然导致收视群体的单一化, 不利于节目的长期发展, 只有多样丰富, 才能不断增添新鲜元素, 使得节目的活力和影响力延续下去。明星也是普通人, 让明星退去光环, 跟主持人一起插科打诨, 老友家常, 真正实现了明星平民化, 在内地的综艺文化恰恰缺少的就是这样的多样化。

4 综艺节目呈现内地台湾“融合潮”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 人们对综艺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加大。无论是内地还是台湾, 相互参照相互渗透的“融合潮”愈演愈烈。

4.1 台湾团队转战内地

2010年初, [3]王伟忠、詹仁雄率领的台湾综艺团队转战内地, 王、詹二人在台湾的综艺娱乐圈可谓举足轻重《康熙来了》、《我猜我猜我猜猜》等均是二人的杰作。这些节目的内容哗众取宠, 无厘头, 搞怪搞笑, 说话自由, 敢说敢做, 这得益于台湾制作团队的优势, 在包装形式及音乐等都有着内地无可企及的高度。由台湾“综艺教父”王伟忠携手内地推出的《幸福晚点名》和《华人大综艺》分别登陆江苏卫视、东方卫视, 飘红的收视率证明了节目的成功。周稚舜认为, 台湾制作人来内地, 从长远来看对内地的影视文化将有更大的助益。或许在不久的将来, 是时候内地节目也到台湾去生根发芽。

4.2 台湾名嘴内地淘金

“金融危机对台湾的综艺节目也有不少的影响, 很多综艺节目都在缩编, 现在台湾地区的比较多的就是访谈类的节目, 因为成本比较低。”台湾著名模仿艺人九孔这样评价当下的综艺节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内地娱乐市场的“蛋糕”实在是诱人。在台湾, 中视、台视、华视三家一向垄断全台的综艺市场, 像吴宗宪那样以自己独特的搞笑方式走红, 十属不易。内地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台湾综艺主持人来说有着难抵的诱惑。以吴宗宪为代表的台湾主持人成为了最早的内地淘金帮。如今的吴宗宪在内地打开了市场, 在内地娱乐圈如鱼得水节目遍地红。内地的综艺市场为台湾主持人提供了另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他们从这里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得到了更高的提升, 同时也为内地的综艺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内地和台湾的综艺事业各有特点, 各有千秋同时也各有弊病。对内地综艺文化来讲, 首当其冲的就是节目内容缺乏创意, 虽然形式多种多样, 但大多节目雷同复制一味模仿和借鉴, 忽略了自己节目的风格和独特的节目定位;其次, 娱乐节目数量整体偏少, 主要集中地方台;最后就是形态落后, 没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娱乐节目的目的就是要娱乐大众, 但老旧的节目制作形式让很多节目都没能做到这点。

虽然台湾的综艺节目发展的红红火火, 但其弊端也不难显现。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节目趋向低俗化, 电视本身是代表着大众的文化需求, 台湾综艺节目紧跟时代的潮流, 贴近现实生活, 迎合观众心理, 单纯追求收视率, 成为了导致节目日渐低俗化。

如何把综艺节目做得更好看更耐看, 在观众喜欢的同时得到业界的认可, 无疑是个难题。通过拓展多样性的话题、丰富采访对象的阶层、打造个性魅力的主持人和构建平民化的视角是综艺文化尤其是内地综艺文化发展的唯一途径。我们只有不断丰富和改善自身的缺点, 使综艺节目回归单纯, 还综艺节目以本质, 才能迎来综艺文化尤其是内地综艺事业的崭新春天。

参考文献

[1]朱羽君.减压阀:电视娱乐节目——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一[DB].电子传媒观察网.

[2]薛宝海.两岸综艺节目主持人何以有差距[OL].人民网.

综艺文化 第2篇

试题内容:

中国综艺节目需注入更多文化价值近期,《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以优异的表现,在收视率和口碑上都双线飘红。然而,这股被称赞为“清流”的文化综艺节目热潮,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将要开启中国综艺节目的多元化格局?文化综艺节目走红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其原因深植于我国综艺节目近30年来的内在演化脉络中。

从1990年代初开始,我国综艺节目大致经历了港台综艺模式、欧洲综艺模式、韩国综艺模式三个阶段。在上世纪90年代,与《综艺大观》同期的《正大综艺》,是内地引进港台综艺节目模式的发轫。,也是我国综艺节目自身发展周期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当年,所有省级电视台的综合频道陆续全部“上星”,由于成本高企、竞争压力大,综艺节目迅速成了各省级卫视的救命稻草。这一阶段以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为代表,包括央视后来的《幸运52》《非常6+1》等。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是省级卫视电视综艺节目中最早的成功案例,中国社会第一次出现因为家庭内部代际审美趣味差异而争夺电视遥控器的社会文化现象。而第二个阶段,是以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从欧洲引进的选秀综艺模式。至于第三阶段,则是主要来自韩国的诸如《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室外真人秀模式。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的快速发展,普通观众的眼界被迅速打开,第一阶段以《正大综艺》等为代表的港台综艺节目模式很快过时。然而,尽管以综艺节目为代表的我国广电行业在第二、第三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隐忧。以流行歌曲选秀类综艺模式为例,无论是标榜唱功技巧的《中国好声音》,还是自恃可以推陈出新的《中国好歌曲》,抑或是主打怀旧牌的《我是歌手》等综艺节目,在种种的炫技、励志、煽情的背后,还有多少流行歌曲表达出了歌唱者对人生、对命运、对社会的理解和感悟?还有哪一首流行歌曲能够像20世纪那样,被全社会广为传唱并经久不衰?

正是由于《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选秀式的欧洲综艺节目模式的最大缺点是规则相对死板,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角色,选手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和这个阶段相比,第三阶段的《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室外真人秀综艺节目模式则有相对更大的发挥余地,这一类综艺节目模式近年来也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只不过这一阶段的综艺节目模式,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呈现出了同质化、过度娱乐化的趋势,并在时下引发了大牌艺人的天价薪酬的争议。当前,一线明星参与录制一季综艺真人秀的收入至少都在3000万元左右,也就是每集综艺真人秀的薪酬不低于200万元。

以上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爆发的基本背景。和此前的.三阶段的综艺节目模式不同,近期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看成是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历程的第四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我国不得不探索原创综艺节目模式的阶段。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始,我们的综艺节目模式开始探寻中国观众的基本价值认同,试图从我国传统的文化资源、文化遗产中探索可持续的空间。文化综艺,这种“接地气”的综艺节目模式,既不像港台综艺模式的“嘻嘻哈哈”,也不像欧美选秀综艺模式的“条条框框”,更不像韩国综艺模式的“大喊大叫”,在情感结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上与当下的普通观众更为贴近;同时由于有大量普通人的参与,也没有继续助长大牌明星天价薪酬的恶劣风气,自然受到了持续的热捧。但面对文化综艺节目这股“清流”,我们依然还不能过于乐观,以我国目前文化工业的平均发展水平,在编剧、分镜师、剪辑师等一系列相关环节上,还是相对薄弱,还不能在较为丰富的层次上满足普通观众的文娱需求。在这个意义上,这一波文化综艺节目的原创探索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的综艺节目模式才能够当之无愧地被冠以“中国”字眼。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前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无论从收视率还是口碑上来看都处在前列,被誉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开启了中国综艺节目的多元化格局。

B.室外真人秀综艺节目模式克服了规则相对死板,选手发挥的空间有限的缺点,在近年来爆炸式的增长中也引发了天价薪酬的争议。

C.目前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历程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第四阶段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D.这是一篇评论性文章,主要探讨了综艺发展实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告诫当前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不要昙花一现。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伴随我国综艺节目近30年来的内在演化发展,出现文化综艺节目走红的现象是一种必然,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深受观众好评。

B.在以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港台综艺模式阶段,中国社会出现因为家庭内部代际审美趣味差异而争夺电视遥控器的社会文化现象。

C.《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韩国综艺模式虽然因为有相对更大的发挥余地受到观众追捧,但也开创了大牌明星天价薪酬的恶劣风气。

D.只要加快我国目前文化工业的平均发展水平,满足普通观众的文娱需求,中国的综艺节目模式就能够当之无愧地被冠以“中国”字眼。

E.这篇新闻报道比较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段首先分析了综艺节目前三个阶段失败的原因,最后提出现阶段如何解决问题。

6.你认为我国目前文化类综艺节目飘红不要陷入昙花一现的状况,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5分)

试题答案:

4.【解析】“开启了中国综艺节目的多元化格局”与原文意思不符,将或然说成了已然。

【答案】A

5.【解析】C“开创了大牌明星天价薪酬的恶劣风气”错误,原文是“助长了大牌明星天价薪酬的恶劣风气”。D.原文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E”分析了综艺节目前三个阶段失败的原因”错误,指出了综艺节目前三个阶段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失败。

【答案】A B

6.【答案】(1)抓住普通观众对人生、对命运、对社会的理解和感悟,在情感结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上进一步贴近当下的普通观众。

(2)要加强文化综艺节目的原创性,避免呈现出同质化、过度娱乐化的局面。

管窥综艺节目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第3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综艺节目;真人秀;《奔跑吧兄弟》

浙江卫视于2014年10月推出大型明星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这台综艺节目于2014年8月28日正式开机,10月10日上映。自开播以来,热度持续,收获了较高的收视率和美誉度。此节目能脱颖而出,赢得广大观众的关注,关键在于有其自身专有的特点。首先,纪实与拟态的冲突,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的“真”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拟态的真实,它兼具着“真人”和“秀”两个方面的特征。其次,从“真人”角度来讲,节目要真实展现明星在摄像机前的喜怒哀乐和一举一动,从“秀”角度来讲,明星在面对摄像机时,也会刻意回避或隐藏某些不愿意被展示在银屏上的内容。因此这种情况下,只有尽力解决二者间的冲突,在其中取得平衡才能录制出好的电视节目。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正是以纪录片为拍摄手段,提供给观众特定情景下的拟态感的一种节目类型。

一、叙事方式和制作方式的推陈出新

明星户外竞技真人秀《奔跑吧兄弟》是一个应时而生的节目,它的成功除了原版韩国节目奠定的基础外,与节目的制作形式、制作方式和营销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纵观《奔跑吧兄弟》第一季,就像一部系列情景剧,由七位主持人贯穿全剧,而主题故事并非连贯,每集或者每几集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观众可以自己选择连续收看,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集进行独立欣赏。本节目采用纪实的拍摄手段来增加节目的真实感,同时也延续了韩国版跑男的叙事方式,节目也设置了编剧这一职务,目的是为每个参与的明星设置性格标签。《奔跑吧兄弟》无论在剧情设置还是节目构思上都时刻体现着故事化,通过制造悬念,增加故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本节目采用了这种引发观众迫切期待心理的叙事方法,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凑,更好的阐释主题。

《奔跑吧兄弟》采用了多机位无死角跟拍的实景拍摄手法,清晰呈现明星在节目中的动作、表情神态及一举一动,节目中的参与者都是由多机位跟踪拍摄,为了保证拍摄全面不漏掉一丝一毫,摄影师在被拍摄者行动时,也要随之行动,甚至比明星还要辛苦,全程跟踪为保证画面的连贯性,拍摄的过程就是记录的过程,因此本节目展现的是场景中发生的真实故事,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此外,《奔跑吧兄弟》节目的剪辑采用了电影化的平行叙事、插叙、倒叙相结合的剪辑思路,运用了升格、降格、交叉蒙太奇、平行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等多种剪辑手法,制造一次又一次的高潮和悬念,强化精彩瞬间,调和节目的快慢节奏,使之张弛有度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二、营销模式中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思维

首先是全媒体多平台整合传播策略。《奔跑吧兄弟》在经历四个月的电视银屏热播后,2015年1月30日同名电影也上映,且收获了不俗的票房数;另外借助网络媒体强大的舆论影响力,节目组在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开通了@奔跑吧兄弟的官方平台,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在网络播放权上,《奔跑吧兄弟》采取“不卖独家”的策略,爱奇艺、优酷、腾讯、搜狐、乐视、PPTV、新蓝网七大视频网站同步助力播出,从而实现网络全方位为节目服务,打造娱乐资源全媒体开放共享传播系统。除电视端和PC端之外,移动终端也逐渐成为《奔跑吧兄弟》收看的主力渠道,开始由“固定屏”向“移动屏”转变,并且通过评论、微博、弹幕等形式参与互动,实现多屏互动整合。

其次是植入式广告营销。明星户外竞技真人秀的广告营销是特殊模式的市场营销,它将使整个节目的品牌价值提升,同时也会使该台其他节目组的赞助费及广告费有所增长。例如《奔跑吧兄弟》在开播前,上海大众就与其成功签约,在节目中,充分展现了凌渡这款产品动作迅速、反应敏捷的形象,也为它的上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效的提升了它的知名度和市场潜力。

再者品牌延伸及互动营销。品牌延伸是指品牌拥有者凭借现有品牌的市场知名度推出同名或类似名称的系列产品的营销策略。《奔跑吧兄弟》以节目内容为依托,围绕节目开发了同名手游,打造节目的互动营销方式,增强网友的现场参与感,同时它与苏宁易购合作,在网上推出了节目游戏同款装备售卖服务,进行项目营销,另外它还开发了主题曲、网游、电影等丰富的文化产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三、《奔跑吧兄弟》节目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题故事与节目环节关联性较弱

《奔跑吧兄弟》节目中加入了中国本土特有的故事剧情,试图制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明星户外竞技真人秀,结合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历史及流行综艺,只是事与愿违,在节目录制中,有些环节与精彩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太大的必然联系,导致结尾呼应没有象征性,略显牵强。

(二)参与者之间的融合性有待加强

《奔跑吧兄弟》中奔跑团团长邓超是领跑者,但是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其表现并不明显,主持功能不太够,如何带动嘉宾们在游戏中互动起来,融入节目还需要继续努力。现如今,节目组中缺乏这样一个主持和游戏都可以自由把控的主持人,他必须在平时讲话中思维敏捷,游戏进行中巧妙发现笑点,能顺其自然的引出话题,但是目前中国仍鲜有这样的跨界艺人。

节目组对与每个明星的性格特点没有深入挖掘,使得导演设置的主持团标签部明显,进而难以根据其设置特定故事,从整体上缺乏塑造性,没有最佳体现参与嘉宾的人格魅力及立体感。

纵观《奔跑吧兄弟》第一季,留给观众最深印象的就是七位主持人,可见节目对于参与嘉宾的重视度不足,不管是从镜头次数和画面处理上还是内容及形式表现上都处于相对不重要位置。参与嘉宾经常进行分组对抗游戏,每组人都要时不时和对手擦出火花,引发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集体荣誉感和团结感,他们在游戏中算计、互黑、联盟、背叛,这样人性的弱点都暴露出来,会造成彼此间的不信任进而缺失安全感,使得参与者融合性不足,更造成对观众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慕春.《数字电视发展对中国广电媒介广告的影响》[J].电视研究,2005(4).

[2]黄晓赟.《真人秀的蔓延、嬗变与移植》[D].暨南大学,2005.

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现象 第4篇

电视综艺节目娱乐文化

综艺节目的宗旨总是与娱乐大众相关联, 近年来呈现出以浪漫文化、自我张扬的搞笑文化、真人秀的奇观文化和以游戏互动为主导的狂欢文化为主的多种形态并存的娱乐化态势。

情感心理类节目融合着千丝万缕的柔情, 深刻展现着浪漫文化。以天津卫视《爱情保卫战》为例, 男女嘉宾“黄金60秒”的肺腑之言承载着无限温情的浪漫, 感动着千万群众;类似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等综艺娱乐性节目则避免涉及政治性的严肃话题, 内容轻松活泼, 是主持人谐谑的自嘲, 或是主持人和嘉宾之间无关痛痒地相互戏弄和讽刺, 都以博得观众的笑声为最终目的, 这便是自我张扬的搞笑文化精髓;真人秀的奇观文化则在选秀节目和相亲节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选秀节目如央视综艺频道的《星光大道》、湖南卫视的《快乐男声》、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等。相亲节目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等刻意地标新立异, 为真人搭建了一个舞台, 让他们能进行有限的自我展示。台前幕后各类豪华场面, 热闹非凡, 让人目眩神迷;游戏竞技类综艺节目如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江苏卫视的《挑战百分百》等则汇聚各类新奇游戏, 精彩纷呈, 让观众亲身体验参与其中的兴奋与激情, 疯狂的游戏设计和高指数的欢乐让节目趣味盎然, 呈现出全民狂欢的态势。

电视综艺节目舞台文化

综艺节目的舞台文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舞台的相对空间和时间的不断延伸, 主持群现象和观众职业化现象。

纵观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以1990年开播的《综艺大观》为代表的早期综艺节目由“明星+表演”的方式就构成了舞台的全部。后来《幸运52》、《开心辞典》等益智类节目播出时则加入了场外连线等方式, 突破了室内舞台的限制。在这类节目方兴未艾之际, 紧接着真人秀节目也拉开了帷幕。《超级女声》、《梦想中国》等则将拍摄背景直接搬离了传统意义的舞台。发展到今天, 如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四川卫视的《两天一夜》, 则不再与舞台联系, 而是辗转到全国各个角落, 进行着娱乐化的生存体验。

主持群现象在电视综艺节目中非常明显, 它指的是节目中多位性格迥异, 特色鲜明的主持人同台主持。他们分工合作, 以个性化专长相互补充, 激荡出极具娱乐效果的空间, 对观众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安徽卫视的《剧风行动》、央视的《快乐英雄》等无不以此为收视保证, 这也客观体现了目前综艺节目的舞台文化取向。

观众职业化包括三重含义:即以观众为职业谋生;钟爱大众娱乐环境并且能够迅速融入;个人表现欲强烈, 喜欢出镜, 乐在其中并有着专业素养。《中国好声音》现场如痴如醉随选手一起high的观众、《我是歌手》中出现的“哭泣姐”“陶醉哥”等都是观众职业化现象的典型例证。

这三种舞台文化, 很直观地反映出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在不断地进行着变化更新, 并富有感染力, 逐渐达到了全民狂欢式的娱乐状态。

电视综艺节目传播学文化

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具有价值定位偏离、受众定位模糊、跟风现象严重等特点。价值定位偏离是指一些综艺节目缺少社会责任意识, 为追求商业利益和娱乐价值, 一味迎合市场和观众的需求, 而忽视了电视传媒对大众价值和品味的导向作用, 产生了“愚乐”的负效应。受众定位模糊指的是许多综艺节目为追求最大的收视率, 获取尽可能多数的受众, 而没有认真分析广大观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审美需求, 进行细分而有针对性地充实节目内涵, 结果适得其反。跟风现象则表现为三个层次:引进成风, 抄袭成风和庸俗成风。各大卫视都不惜重金纷纷向海外综艺购买版权, 未进行本土化创新, 导致了一些节目不伦不类。而一旦看到新兴节目获得高收视率, 便纷纷效仿, 导致一时间节目同质化严重, 观众审美疲劳。有些节目为吸引眼球, 炮制各种庸俗的风格和事件, 结果招致了社会舆论的谴责。

总结

电视综艺节目要想有长远的发展, 就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注重文化内涵建设, 杜绝低质量竞争, 这就必须把握三个界限:娱乐与娱乐化的界限、承袭与抄袭的界限、通俗与庸俗的界限。唯如此才不会陷入昙花一现的绝境。

综艺类晚会 第5篇

男:怀抱五月的鲜花,我们走在春风里。

女:高扬鲜红的旗帜,青春畅想征途中。

男:今天是五四青年节,首先我们要向全国56个民族的青年朋友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在这个激情飞扬的青春之夜,我们全国百所高校的大学生们正欢聚在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放声歌唱。

女:观众朋友们您现在看到的就是由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主办中央电视台承办的《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五月的鲜花永远跟党走》的直播现场。

男:永远跟党走,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无论风云变幻,惊涛骇浪。我们前进的队伍中永远挺立着一支年轻的力量。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用坚定的信仰,青春的激情,科学的精神,在高高飘扬的旗帜上,写下了不断践行理想的壮美诗行。

女:永远跟党走,从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的那天开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为摆脱民族屈辱的历史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可以说,他们用炽热的情怀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青春之歌。【串场】

女:青春多么美好,而只有我们融入到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青春之花才会开的格外绚丽。

男:支援西部,支教边疆,踊跃入伍,建设国防。下基层当村官,青春无悔百炼成钢。在此,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宣誓,要让生命之花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接下来请欣赏由南京财经大学带来的情景表演《以青春的名义宣誓》 【结尾】

男:五月花开,春风怀抱。花开理想,芬芳大地。

女:鲜红旗帜,高高飘扬。继往开来,神圣集结。永远跟党走,实现我们的报复和远大的理想。

男:永远跟党走,担当未来的责任和民族的脊梁。永远跟党走,走出人生的价值青春的靓丽。

女:永远跟党走,走向祖国的明天,民族的未来。

男:亲爱的同学们,朋友们,让我们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章周围,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聚当代大学生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为全面夺取小康社会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女:让我们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发奋发图强,努力把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变为跨越发展的美好现实。让我们以优异的成绩 合: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男: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朋友们。

女:五月的鲜花永远跟党走,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汇演到这里就结束了,再次感谢大家的光临和观看。

男:朋友们

综艺文化 第6篇

文化与综艺混搭

5月27日,深圳卫视正式改版,在每晚9点20分推出《年代秀》《大娱乐家》《饭没了秀》《军情直播室》等一大批新老节目。节目调整后,深圳卫视全国收视排名一举跨入全国前十行列。“《年代秀》正是其中的领军节目。”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副总编辑李也平说道。

“情怀、有趣、共享、混搭。” 在《年代秀》总制片人易骅看来,这正是节目所拥有的几个关键词。据了解,每期《年代秀》都会邀请60、70、80、90、00五个年代的明星嘉宾同台互动,五代人组成各自的年代小组进行各种形式的共同娱乐,每一小组背后还邀请了相应年代的观众加油助威。不同年代的明星带来了能激发人们情感的鲜活往事,温暖的动情时刻与斗智的竞技氛圍让节目充满欢歌笑语。

传递最宝贵的财富

“这完全是一次洗礼,让我重新回顾了一次自己的成长史,让我再次回顾了我所经历的每个时代的温暖、感动。”作为《年代秀》嘉宾,老牌明星朱明瑛表示,“这个节目的最大意义在于,让不同时代的人看待同一问题时,有碰撞时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去反思。”

《年代秀》节目里体现了大量主流思想、价值观,并被自然流畅地传递出来。因为其价值定位就是展示所有年代里“最美好的东西、最宝贵的财富——真善美”。“当那个年代过完以后,留在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年代秀》要展现的。”朱明瑛说。

全球化语境下两岸电视综艺文化比较 第7篇

关键词:全球化语境,两岸电视综艺文化,比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多种文化在一个地区发生碰撞。现阶段, 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的、均属于中华文化的两岸电视综艺节目, 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相似与共通的现象, 在二者都得到了分别发展的时候也产生了一定的相融共生的发展趋势。一般来讲, 两个地区都十分注重综艺节目的“载道”以及“载趣”功能, 还包括对于成功的外来电视综艺节目的改造以及创新。存在区别的是, 台湾的综艺节目大都是以趣为主, 比较注重节目的创意与精巧度;大陆的综艺节目大多是以道为先, 更加注重节目的整体质感。

一、以趣为先注重精巧灵动的台湾电视综艺节目

1.台湾综艺节目的“文艺载趣”。台湾的综艺节目所注重的“趣”是人的感官层面的情趣以及乐趣, 同时兼顾着精神层面中的理趣, 整个节目以娱乐为主, 教化与审美为辅。台湾综艺的这种特点与台湾本土中的电视体制有很大的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台湾官方对于节目的管制逐渐开放, 由此岛内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为了节目的收视率。节目的尺度开始越来越大, 节目的内容与形式都在不断更新, 使得台湾地区的综能够与日、美、欧等地区的综艺节目同步。另外, 台湾的综艺节目注重感官娱乐也和台湾的社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社交会经济的发达使得台湾地区的大众文化以及通俗文化十分繁荣, 由此, 电视节目也表现出多元、宽容以及自由等特点。

2.台湾综艺节目的灵动精巧。台湾的综艺节目通常创意不断并且善变机智, 多以观众的喜好变化为自己的创作准则。精巧, 也可以说是精致灵巧, 指的是台湾的综艺节目通常会在小与巧上下功夫, 这样可以随时应对观众与市场上的动态变化。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商营的电视台对于利润的追求使得台湾的电视综艺节目突出强调通过较低的成本收获较高的能效。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也促使台湾的综艺节目必须推出各种各样的创意。同时, 台湾的综艺节目也非常注重对于外来模式的借鉴与学习。总而言之, 台湾的综艺节目可以用轻、浅、窄、简几个字来概括。轻指的是轻松与轻薄, 观看台湾的综艺节目最大的感受就是放松, 但这种放松太过就会有轻薄之感。浅指的是浅显与浅薄。通俗文化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浅显易懂, 这也是赢得大多数观众喜爱的一个法宝, 但是过于浅显就显得浅薄。窄指的是选材范围窄, 观众的视角有限, 由于台湾自身地域较狭小, 综艺选材的范围也就受到了限制。简指的是简单与简陋。由于节目的成本较少, 使得节目显得粗糙简陋。

二、以道为先的注重节目底蕴的大陆电视综艺节目

1.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 大陆的综艺节目缺乏轻松活泼的氛围。这与电视体制有一定的关系。在改革开放之前, 国营模式让大陆的综艺节目无法避免的带有十分浓重的政治宣传色彩, 并且说教性非常强。由于当时不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此时大陆的综艺节目并不注重载趣这一原则, 此时精英文化仍在社会文化中占据中心地位, 相应的, 电视综艺也以雅俗共赏为制作标准。这时的大陆综艺中是不存在单纯的娱乐节目的。

2.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 大陆的综艺节目虽具有娱乐性质, 但缺乏文化韵味。在九十年代中后期, 国家对于传媒业的经济属性的认可使受众以及市场的地位出现了空前的上升。纯娱乐性质的综艺界么开始繁荣茂盛。在“以乐为先”的观念的带领下, 大陆的综艺节目对于节目效果的追求渐渐变成了只有感官刺激的所谓的“视听盛宴”以及内容空洞单薄的“假大空”。这种大气势主要是由精良的舞美设计、豪华的灯光效果、大量的演职人员以及大型的演播室与观众群而给人带来的视听震撼, 大成本带来制作精良的节目很好, 但如果就此忽视了节目的内容, 就无法给人持久的美的感受。另外, 在这一时期中大陆的娱乐节目趋同化与同质化的现象十分严重,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 伴随着综艺节目中娱乐功能的回归, 节目的同质化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抄袭、缺乏创意开始成为大陆综艺节目的主要诟病。

三、二者发展的前景展望

随着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快, 它为均处在全球弱势地位中的大陆综艺以及台湾综艺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以及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未来, 大陆与台湾的综艺节目都应该积极的寻找自己以及对方在内容以及形式上能够实现互补以及互动的地方。大陆以及台湾的综艺节目都有自己的优势, 如果二者可以相互借鉴, 则能使二者都获得较大的进步, 另外, 大陆与台湾的综艺节目还可以在继承自己综艺节目个性的基础上, 找到相同的文化承载, 争取创造出共同繁荣的未来。

大陆与台湾具有相同的文化底蕴, 这是两岸的电视人之间的基本共识, 大陆与台湾地缘相近、商缘相通、文缘相承、血缘相亲、文化底蕴也相同, 这些是大陆与台湾实现共荣共生的优势以及基础。我们可以这样相信, 在由九二共识所促成的前提下, 在中华文明的辉映下, 大陆与台湾一定可以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电视综艺文化的新篇章, 互相借鉴对方的优势与经验, 建立起能够让广大电视观众共赏、共识以及共享的新的综艺圈, 迎来中华文明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李欣, 李献文.全球化语境下两岸电视综艺文化比较研究[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2.05.

[2]陈炜.台湾综艺节目对大陆的影响[J].东南学术, 2008.04.

[3]吴闻博.大陆电视综艺节目的审美特性[D].山东师范大学, 2008.

[4]周欣欣.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收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

[5]赵渊文.大陆与台湾栏目型综艺节目制作业价值链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 2013.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韩国综艺节目 第8篇

一、拍摄地点的选择

韩国综艺节目中的拍摄地点作为一种符号, 承载着文化元素。韩国很多综艺节目拍摄地点的大多是值得考究的, 这些拍摄地点, 有的是记载韩国传统文化的, 有的是展示城市变迁的, 也有的是体现当地社会现状的……拍摄地点均能体现当地的文化。

以韩国SBS电视台的《running man》为例, 这一节目是2010年开始播出的竞赛类真人秀节目。该节目以7位个性分明的主持人、韩国代表艺人作为嘉宾, 以及多样的游戏为特色。《running man》作为大型游戏类综艺节目, 其游戏场所从各个方面都能体现韩国的建筑文化, 有首尔代表性建筑, 也有代表韩国地方的建筑, 有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大型购物中心, 有首尔市的地标南山塔, 也有民俗文化村和传统市场……《running man》带给受众的不只是娱乐和笑声, 其拍摄地点的选择也可以说承载着一种韩国文化的特色。

韩国KBS电视台亲子类真人秀节目《超人回来了》, 该节目在妈妈没有在身边的48小时内爸爸独自照顾孩子的环境下进行拍摄。节目中爸爸和孩子们不局限在家里, 会带着孩子会去不同的场所, 让孩子体验不同的环境。其中有一期是一位爸爸带着三胞胎参观韩国民俗文化村, 还让孩子们穿着韩服接受了韩国传统礼仪教育。从这期节目中可以看出孩子在相对现代化的环境下生活, 却依然注重传统教育。

再如, 韩国MBC电视台的《我独自生活》, 这是拍摄城市中独自居住的艺人生活的一档真人秀节目。其中一期播出的是一位在韩国当模特的法国青年的生活, 这位青年因喜欢跆拳道而来到韩国, 吃着韩餐, 工作后汗蒸房进行韩式洗浴的场景。一位非韩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韩国人几乎完全相同, 表现了一种文化的融合, 体现了韩国文化的吸引力。

二、饮食文化、职场文化、家庭生活等诸多社会文化方面的共鸣

《无限挑战》是韩国MBC电视台的王牌综艺节目, 2005年开播以来, 逐步发展成为韩国国民综艺节目。央视已购买该节目版权, 预计今年10月在中国播出。该节目自称是韩国国内第一档真人秀节目, 每一期几位主持人会挑战不同的项目, 挑战项目包括体力、脑力等多方面。

《无限挑战》有时会呈现特定情节设定下的“表演”和游戏, 如《无限商社》《制作泡菜》等。《无限商社》中各位主持人在商社中担任着不同职务, 融入了韩国社会职场的典型情况, 让受众产生很多共鸣, 也获得了韩国受众的好评。

此外, 近两年韩国综艺节目中掀起了饮食风潮, 经历了从“看艺人吃饭”到“看艺人做饭”的阶段。这其中也有很多韩式饮食文化呈现给了受众。

三、承载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对自己过去的特殊记忆。[1]媒介在记录和重现集体记忆起到了特殊作用, 韩国各种电视节目承载着这一种“集体记忆”。韩国tv N有线电视台2012年播出电视剧《请回答1997》后, 韩国掀起了针对20世纪90年代的“复古风”, 这是一种怀旧情结。而“复古风”在2013年年底和2014年年初《无限挑战》播出“星期六星期六是歌手”特辑后掀起了新一轮高潮。该节目是几位主持人每一期挑战不同项目为主的节目, “星期六星期六是歌手”特辑, 创意策划源自主持人们分组策划节目比赛, 后逐步实现而形成韩国大众文化的“复古风”。韩国各大音源榜上甚至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歌曲重新上榜的情况。而这种“复古风”就是集体记忆的体现, “星期六星期六是歌手”特辑名称就是两档节目名称的融合, 请来的歌手都是20世纪90年代韩国音乐界的代表人物。

各综艺节目中的传统游戏。这些游戏中就包括诸多韩国传统游戏, 融入了韩国文化元素。《running man》曾播出“画片竞赛”, 将儿时游戏“画片”升级并结合游戏元素制作成了一期综艺节目。像这样将承载一种集体记忆的游戏与电视综艺节目融合的韩国综艺节目数量很多, 尤其在春节和中秋各大电视台制作节日特辑时, 各大电视台几乎都会为受众呈现传统游戏与现代综艺节目融合的节日“视觉盛宴”。

再如, 《无限挑战》中的“太阳和月亮”特辑结合了韩国古典故事, 再加上了主持人的个性特点, 多种韩国的传统游戏的新玩法, 既紧张刺激又为受众呈现了诸多笑点。

四、跨文化元素综艺节目

全球化的时代, 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 在电视节目中也不例外。在韩国演艺圈活跃的笑星、歌手等艺人有不少来自国外, 这些外国人参与的综艺节目有一部分是具有跨文化元素的综艺节目。近两年, 典型的跨文化元素综艺节目是韩国JTBC电视台的《非正常会谈 (也可译为非首脑会谈) 》, 这是一档世界多国青年在圆桌上介绍本国文化、讨论不同热点话题的脱口秀节目。

综艺节目的初衷是为受众提供休闲、娱乐。韩国综艺节目有意无意中渗透着诸多文化元素, 尤其是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 让受众在笑声中, 感受着其文化的魅力。尤其在韩国综艺节目在亚洲范围内很受欢迎的环境下, 前往韩国的游客也会到拍摄地点亲身体验韩国文化。韩国综艺节目中承载着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元素。在综艺节目本土化时, 融入诸多能让受众产生共鸣的文化元素或是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要素, 这样能够让综艺节目更加有意义, 发展得更好。

摘要:近几年, 中国的一些电视台购买了诸多韩国综艺节目的版权, 或与韩国方面共同制作综艺节目。韩国综艺节目的走红有诸多原因。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 试图分析韩国综艺节目走红原因中的文化因素, 并对韩国综艺节目在中国的“本土化”, 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综艺节目,文化视角,韩国

参考文献

综艺文化 第9篇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她传承和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传统文化于我们每个人的意义在于帮我们去提升个人的内在,如何用更为智慧的角度方式去面对生活,如何与天地万物生灵和谐相处。然而,众多中国人在这个信息丰富又复杂的时代对传统文化失去了基本的尊重和认识,更不要谈传承传统文化了。如何正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在外来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特别要引以重视的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阐发“中国梦”的倡导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综艺娱乐类节目,作为一种形式轻松、娱乐、多样化的节目,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二、综艺节目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以韩剧和韩综为代表的“韩流”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休闲娱乐的主要内容,传统文化被叛逆的90后、80后认为是老土的落后的文化内容。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而言将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局面。这一局面随着2012年我国综艺娱乐节目“限娱令”的出台也将被打破。各大品牌综艺频道也开始关注在节目中传播中华文化,努力实现娱乐节目知识化的发展方向。

1、综艺节目知识性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方向

《中华好诗词》这档节目在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便利的今天,让我们已经对古诗词曲里那份穿越千年的情和美觉得晦涩难懂了。这些音韵和谐、字句铿锵的诗词其实都汇集了我国传统文化精粹,是浓缩的民族文化精华。在这样节目播出的同时,电视机前的观众自然而然的加入到比赛的队伍中来,和参赛选手一起体会竞赛的乐趣,更能激起国人对诗词,甚至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013年《中华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播出时段微博话题讨论位居榜首,百度搜索高达42万,和《中华好诗词》被定性为2014年现象级文化类节目。随着《咱们穿越吧》、《历史其实很有趣》等文化类节目纷纷鱼贯而出,文化节目的逆袭触动了一些人去正视对传统文化精粹不熟悉甚至不了解的惭愧。综艺节目的策划也越来越多的考虑其内容的知识性与形式的娱乐性相结合以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

2、综艺节目的综合性适合传统文化多样性的特点

所谓综艺节目,单从字面上来看“综”即综合,“艺”主要指戏剧、曲艺、音乐、美术、建筑、舞蹈、电影和文学等艺术形式;综艺节目就是包罗各科艺术类型,娱情陶性,乐以忘忧具有独特魅力的电视节目类型。这一节目正是综合多种曲艺类型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随着综艺节目自身形式的多样化的发展,竞技、博彩、真人秀、脱口秀等形式将多角度的表现传统艺术样式的特点。例如《最强大脑》、《丝绸之路万里行》、《中华好民歌》等栏目都是集知识性、文化性、娱乐性与一体的综艺节目,融合竞技、真人秀、表演等形式使得观众在收视时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被“教化”。

3、综艺节目的趣味性可增强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叮咯咙咚呛》让戏曲不再是放置角落一成不变的“古董”,在娱乐的节目氛围中贯穿了中国传统艺术,少了说教,多了趣味,也在当下的娱乐大环境中让传统文化拥有一席之地。节目播出了3期,网络互动讨论量达到1.9亿,可见综艺节目与传统文化的嫁接略见成效。这种对于戏曲推广的新模式,也值得推广其他传统文化项目的借鉴。节目与中国博大深奥的传统文化相契合,增长的收视率也能证明中国人关注传统、关注文化的积极性和国人对传统文化自信的体现。

节目在采用了多种娱乐元素:五花八门的游戏任务加入,让节目变得更加有趣,增加节目的看点,也循序渐进的把观众带入戏曲的世界中来。在最后一期节目中,十位明星齐聚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在历经一系列的学习生活之后,用自己独特的戏曲表演“向经典致敬”,角逐“最佳表演奖”。这档综艺节目将中国传统的戏曲加入了娱乐元素,将其二者巧妙融合,在轻松愉快的节奏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文化自然流畅且不失欢乐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三、综艺节目传播传统文化的思考

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的陈列品,也不是教科书上的篇章,是应当真真切切渗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真实的存在。追求眼前短期经济制约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以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还得自己先重视起来。

1、综艺节目加强本土特色

韩国文化不动声色地在中国渗透,而中国光明正大地照搬韩国综艺节目。在综艺节目中,应该更多的展现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但不是用某几个“文韬武略”、“道法自然”之类颂古非今的标签来洗脑观众。真正文化的传承是靠引导教育而不是靠洗脑。综艺节目更多的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的展现,把现在存在的东西与过去联系起来,不是建构汉服的权威总要依靠对马褂的否定;建构普通话的权威就要对方言赶尽杀绝;建构简体字的权威便对简体字一笔抹摋。毕竟传统文化包含方方面面,有很多的资源共节目来表现。综艺节目作为一种传播形式,在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上的有机结合来充分展现传统文化之美。在激烈的电视节目竞争环节中,只有在注重节目形态、模式研究的同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本土文化的定位中,才能走出相互模仿、品质底下、寿命短暂的宿命。

2、树立传媒人的责任感

马太效应下,强者愈强。好的节目不是信手拈来,盲目的抄袭引进对于我们的综艺节目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只会抑制我们本土节目的积极性。在各项政策影响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之后,传媒人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电视节目不应是物质利欲的讨论组,更不是明星八卦新闻大杂烩,电视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节目制作的传媒人们是不是该多一点专业精神,多一点社会关注感责任感,多一些传播人该有的态度?传媒人的社会责任感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氛围,或消极颓废,或积极阳光,展现出的电视节目都会或多或少的陶染到受众。在意识的能动作用下,传媒人的责任感的提升也会带动我国的节目质量的提高。

3、增加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接受度

将传统文化用以娱乐的方式表达,或许老一辈的人并不太认可,但是对于年轻观众来说是一次很宝贵的欣赏艺术的机会。林莹老师的《梅兰芳》漫画就让一部分漫画迷对京剧有了深厚的兴趣,所以不论是综艺节目也好漫画也好,这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与保护都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电视综艺节目不再是单纯的娱乐消遣的方式,而是更加注重综艺节目所传递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导向,让社会的主力军青年受众产生正向的影响。

不仅是与传统文化知识有着紧密联系的诗词歌赋以及成语字词,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都可以尝试通过轻松地表达方式来增加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让我们的文化之美更好的传承下去。

摘要:如何使受众在这样一个“娱乐”的时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当下传媒工作者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综艺节目赢取收视率的同时更要懂得传承传统文化。在人们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问题的今天,以传统文化为主的节目也渐渐出现在了电视荧幕。本文将以《曲苑杂坛》、《中华好诗词》、《叮咯咙咚呛》为代表分析我国综艺节目对传统文化成果传播的方式及综艺节目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意义。

综艺文化 第10篇

为什么“橘过淮则为枳”,台湾综艺节目得以欣欣向荣、百花齐放是基于什么样的文化土壤?探究台湾综艺节目主持人的文化特质,分析其传播影响,对大陆主持人的成长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1 大众文化的历史背景,造就平民视角与诙谐语境

台湾大学社会学教授萧新煌在《1980年代以来的台湾社会文化转型:背景、内涵与影响》一书中,从政治力、经济力、社会力这三种力量予以历史的观察出发,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台湾进入“社会力”发展的时代,政治功能式微、娱乐属性加强。文化形态上表现出“无深度性”,转向大众狂欢,电视节目上呈现解构权威,颠覆正统的趋势。

台湾中华电视公司1986年推出的《连环泡》,胡瓜以“老实树”为道具考验来宾,疑似不诚实,老实树就会拦腰折断倒下来,然后恢复原状,在节目中实现平等对话。而吴宗宪在主持《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时,来宾席地而坐,围坐一圈,舞台设计体现平民化。当然,将平民狂欢发展到极致的当属《康熙来了》,蔡康永、小S一庄一谐,一动一静,无论面对政坛人物马英九、李敖、连战,还是众多大牌明星等,都是以平民化的视角解构嘉宾,以平民化的议题进行访谈,比如设计“生活中的着装”、“不可思议的工作经验”、“奇怪的副业”等话题,主持人通过谈话中的语态控制,以戏谑性、无所顾忌的语言,制造当下的、短时间的社会平等感,实现对抗阶级秩序的宣泄感,这无疑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

台湾综艺节目主持人最具娱乐性的主持艺术就是诙谐幽默的语言,这种诙谐来自平等的主体性。巴赫金在《拉伯雷研究》一书中提出:“诙谐具有深刻的世界观意义,这是关于整个世界,关于历史,关于人的真理的最重要形式之一,这是一种特殊的、包罗万象的看待世界的观点,以另一种方式看待世界,其重要性比起严肃性来,(如果不超过)那也毫不逊色。”娱乐可以视为一种对待世界、对待历史和对待他人的态度。大陆综艺主持人多年来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如何用娱乐的观念代替过去文艺的观念来创作综艺节目,主持人自我培养诙谐幽默的语境很关键,比如感悟生活的智慧,真诚豁达的胸怀、换位思考的亲和力、从容应对的处置力。

2 闽南文化的地理依存,养育温情风格与平和心态

一代又一代闽南人移居台湾,台湾75%主体居民是闽南人。闽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台湾扎根,成长,壮大。在台湾,只要有台湾同胞居住的地方,都能领略到闽南文化浓厚的气息;只要有台湾同胞居住的地方,都能显示出闽南文化深刻的内涵。如台湾学者黄清源先生所说的:“台湾文化缘自闽南,闽南文化植在台湾。”闽南文化辐射力更是影响了台湾综艺节目主持人的“思”与“行”。

厦门卫视第一个台湾签约主持人陈亚兰,最早以闽南传统歌仔戏反串小生闻名台湾演艺圈,主演的《君臣情深》获2003年台湾金钟奖。陈亚兰主持《娱乐斗阵行》长达五年,节目接地气,通人气,体现出闽南文化“搏感情、重义气”的温情风格。在台风来袭的前夕,陈亚兰对于观众如同家人般关切,殷切提醒注意安全;主持“娱乐英雄会”,在最难过的淘汰时刻,陈亚兰为了选手不能继续比赛情不自禁潸然落泪;在厦门同安聋哑学校,陈亚兰陪着孩子们开心游戏,并带动明星爱心义捐孩子们喜爱的篮球架。闽南人好客,《娱乐斗阵行》的舞台就是个客厅,陈亚兰以真诚的主持风格营造节目平和欢乐的能量场,让嘉宾如沐春风。

扎根厦门卫视主持的陈亚兰被票选为“感动厦门十大人物”之一。2007年起,厦门卫视在闽南地区举办9场大型综艺巡演“闽南走透透”,陈亚兰每场必到,受到近34万现场观众的热烈追捧。对于“陈亚兰现象”所产生的传播影响力,台湾制作人王伟忠如此评价:“陈亚兰有亲和力,因为她成为厦门人的一部分,做主持人要成为厦门人的一部分,不深入观众,以明星的心态,就不能为广大观众服务。陈亚兰从内心就有这样的意识。”

3 秀场文化的独特历练,强化即兴表演与应变能力

台湾的秀场文化是台湾综艺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台湾秀场文化的鼎盛时期,当时盛传的“北张菲、南猪哥、中邢峰”就是秀场当红主持人的代表。

台湾秀场流行多年,尤其在台湾中南部,夜总会、小歌厅,晚间找艺人唱歌跳舞或主持,观众买票入座,吃喝观赏。艺人出场有酬金,在场内还有打赏,重要的是直面观众,累积知名度。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台湾主持人历经秀场文化的洗礼,练就“对象化”的精准传播本领,既要逗观众狂笑、爆笑、暗笑、哈哈大笑,也能唱、能跳、能演,十八般武艺集于一身。最具难度的是要随时与观众保持互动,如果有人善意或恶意闹场,主持人必须临场应变,化解危机。

所谓电视综艺节目,是以娱乐性和观赏性为主导,综合戏曲、歌舞、短剧、杂技、扮演、相声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通过晚会、游戏、竞赛、猜谜、谈话、益智、真人秀等多种节目形态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的电视节目类型。综艺节目英文“variety”,意即多样性、多元性。综艺节目中的次类型包括歌唱节目、游戏节目、谈话节目、模仿秀节目等,这些次类型成为了综艺节目的重要表现手段。而且出于娱乐性的考虑,往往交叉重组,比如歌唱中有访谈,游戏中有模仿秀。台湾节目主持人积累了多元知识背景和才艺背景,满足观众对节目的各种潜在需求。如吴宗宪、张菲、徐熙娣等本身就是歌手,其主持过程中的唱歌成为节目的重要元素之一。陶晶莹出过多张音乐专辑,也能创作歌词,为电影、电脑游戏配音,也拍过很多广告,出过书。张小燕、巴戈原来是电影童星出身;胡瓜、澎恰恰都是模仿高手。台湾主持人跨界多种艺术门类,也综合多种表现手段,说学逗唱、载歌载舞、访谈发问、控制节奏,拥有良好的沟通互动能力及调动现场气氛的能力。

4 歌中剧文化的角色伦理,影响主持群角色建构和叙事表达

歌中剧是演员将歌曲与戏剧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这种节目类型在台湾综艺节目中广受欢迎,通常主持人兼做表演。1989年首播的台湾综艺节目《欢乐一百点》中,王牌栏目就是短剧单元《志明与春娇》,由主持人张菲饰演“志明”,每集邀请一位女艺人饰演女主角“春娇”,在剧中进行歌唱表演。又如台湾综艺节目《黄金夜总会》单元《铁狮玉玲珑》,由许效舜与澎恰恰表演,内容改编自蓬莱仙山频道之民间说唱艺术节目《锦裙玉玲珑》,表演方式、服饰与场景基本保留曲艺格调,并高度采用戏谑手法以转为喜剧取向。

台湾综艺节目中的歌中剧,采用戏剧结构主持节目的方式,角色定位清晰,主次伦理分明。澎恰恰是许效舜的师父,主导节目进程、把控节奏,在节目中给予许效舜充分的表演空间,两人的配合就是A、B咖的配合。“咖”是英文“cast”的音译,意为演员、角色。闽南话称大角色为“大脚”,读音刚好是“大咖”的意思。“咖”,是台湾说法的“大腕”。A咖(也叫主咖),就是主要角色的意思。相应的,B咖(也叫副咖)就是次要角色的意思。

戏剧结构主持群,既为不同特质的主持人进行量身打造,也给予节目无限的张力。大陆综艺节目也越来越多地采用这种主持群结构,《快乐大本营》中何炅、谢娜、维嘉、海涛、吴昕五人的主持阵容,既有集体氛围又各有特色。同样湖南卫视打造的礼仪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邀请来自台湾的欧弟参与主持,主持群以“天天兄弟”进行角色分配,“大哥”汪涵为主咖,负责整个节目的架构跟流程,欧弟这个小弟弟当副咖,他反应机智灵敏,充分展现超高的模仿和搞笑功力。2009年3月,《天天向上》主持群获得由《新周刊》推出的“2008中国电视榜最佳娱乐秀节目主持人”奖,欧弟个人获得“年度新人”奖。

综艺节目的主持群A、B咖角色定位,各有主次,各有分工,各得其所,但是如果错了位,就容易造成主持脱序的困扰。近年来两岸节目合作中,引进一些台湾主持人,就出现B咖做副主持往往能“煽风点火”、制造笑点,但真正担纲A咖、掌控全局时,便难以胜任的情况。

台湾2300万人口,目前已获批准执照的电视频道就有190多个。台湾电视圈生态竞争激烈,收视率几乎就是唯一的生死指标,也因为如此,催生了众多优秀的综艺节目主持人,其文化特质受到多元影响,例如,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而重娱乐、重平等、重表达;受到闽南文化的影响重人情、讲义气。同时汲取秀场文化的重交流、重表演,也遵循歌中剧文化角色伦理与戏剧结构。台湾主持人在多种文化影响下形成个性化的独特魅力,也形成台湾综艺界充满差异化的主持特色,其诙谐幽默的表达能力、多才多艺的表现能力、游刃有余的控场能力,都值得大陆主持人借鉴学习。

当然,我们要辩证看待台湾综艺节目主持人的现状,有些节目因收视压力与过度娱乐导致其“低俗化”倾向,有些节目甚至游走在法令与道德的尺度边缘。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最直接地赋予节目价值观的导向。从传播学“把关人”理论解读,主持人和综艺节目本身具有社会塑造和信息过滤的控制功能,承担把关角色的主持人和节目团队应担当起正面引导的作用。主持人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而形成自身特质,又通过电视传播参与构建社会文化、展现文化认同,两岸主持人有责任在双向交流互动中携手共进,表现社会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李兆林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综艺文化 第11篇

受众定位高端化 国内外政商界大牌加盟

2015年11月,英国经典谍战电影007邦德系列之《007:幽灵党》全球首映。电影上映的前一个月,片方主动联系上了《天天向上》导演组,希望可以来做一期节目。就在007剧组录制结束的第二天,英国的国际球星迈克尔·詹姆斯·欧文也登上了同一个舞台,与今年刚刚入选中英名人堂的孙继海切磋球技,同时提前庆祝圣诞节。

开播以来的八年时间里,《天天向上》以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做过多期节目。如“天天兄弟游学记”系列主题,“天天兄弟”七位主持人先后拜访英国、美国、墨西哥、瑞士、丹麦、捷克、新西兰、南非、韩国、日本等国。节目的受众定位在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收视人群中,在香港、台湾乃至韩国、日本以及北美地区都拥有庞大收视群。因此,很多国际知名人士都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中国观众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拉近与中国观众的距离。政界大咖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丹麦首相赫勒·托宁·施密特和捷克总统米洛什·泽曼都曾经出现在《天天向上》节目中,向中国观众表达祝福,推介自己的国家;商界大咖如美国微软、英特尔和迪士尼等企业纷纷向《天天向上》抛出橄榄枝;而学界大咖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香港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知名院校都登上过《天天》的舞台,展示学院风采。

与总统和外交官们做好朋友

《天天向上》节目主题与时政联系紧密。如今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英国,强调中英文化交流。紧接着的11月,《天天向上》便緊跟步伐,进行了英国电影007和英国球星欧文两场相关节目的录制和播出。节目还请到了陪同习主席参观中英名人堂的中国著名足球运动员孙继海一同录制。在节目中,主持人汪涵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卢墨雪先生讨论了国家今年重点推行的“一带一路”政策等话题。

这期节目并非孤例。去年四月,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访问中国,借着这股东风,《天天向上》节目组在此不久后也收到了丹麦驻华大使裴德盛的邀请,前往丹麦哥本哈根参加了“中丹文化季”的拍摄,并受到丹麦首相赫勒·托宁·施密特的亲切接见。裴德盛还授予节目制片人兼主持人汪涵“丹麦在华文化季暨丹中文化交流使者”称号。除此之外,丹麦外交部长马丁·利泽高在外交府邸外热情接待了汪涵一行,亲自陪同汪涵等人欣赏哥本哈根景色绮丽的运河风光;丹麦皇室的大王子Fedrik IX还邀请了“天天兄弟”一同骑自行车。该期节目于2014年12月26日作为《天天向上》年终巨献播出,取得了全国网收视率1.99、份额5.60%,同时段排名全国第1的好成绩。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好评如潮,“丹麦天使”深受观众的热议和喜欢,推及观众规模近亿人,促进了“中丹文化季”的火热进行。而丹麦也快速成为中国广大观众非常青睐的旅游首选地。

捷克总统米洛什·泽曼在看过《丹麦美女地理》这期节目后,主动邀请节目组前往捷克参与“捷克美女地理”第二站的拍摄。经过沟通协调,今年5月,捷克的拍摄顺利进行。泽曼总统在夏宫里接待了《天天向上》节目制片人兼主持人汪涵及其团队一行。泽曼总统在节目中说: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是他在夏宫接见的来自外国的唯一电视节目。同时,捷克外交部长扎奥拉莱克也陪同主持人一起乘坐老爷车,游览布拉格的广场和城堡,介绍并共饮捷克特色啤酒。

国际文化的双向交流:

综艺节目的社会责任担当

“来而不往,非礼也。”《天天向上》的国际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传播活动。节目组秉持“爱嘉宾,与嘉宾做朋友”的原则,与参与过节目外景拍摄的嘉宾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向他们发出来长沙录制节目的邀请。

捷克之行,负责节目组全程“导游”接待工作的是捷克驻沪总领事馆总领事理查德·卡尔帕奇,他还一手操办了“天天兄弟”主持人欧弟在布拉格洛布科维奇宫殿的浪漫婚礼。为了表达感谢,加深中捷文化交流的程度,节目组在今年10月将理查德先生和他的中国太太以及三个儿子请到了长沙。节目中,理查德先生将捷克籍著名球星内德维德和捷克世界小姐塔塔娜·库莎洛娃以及捷克当红人气歌星、顶尖设计师、著名大厨、美女小提琴家、知名演员、世界小姐等捷克各界精英一同带到了录制现场,以美食、美女、美景等多种方式向中国观众展示捷克的魅力。

《天天向上》始终坚持着传播正能量文化的责任感。国家在进行“一带一路”的经贸建设,而《天天向上》作为一档综艺节目,则努力为“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尽一份绵薄之力。

(杨 山 吴望晖 齐 雯)

综艺文化 第12篇

消费社会是大众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现实基础,大众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和物质消费品的不断丰富、满足,文化消费特别是大众文化消费被逐渐提升为主要的消费形式。这些可以说是大众文化社会和大众文化消费的普遍的共性。本文将近年来台湾综艺节目中比较典型的一档节目——《康熙来了》作为一个切入点来探讨台湾综艺节目体现出的大众文化消费特征,由此也可看出台湾综艺节目的大众文化消费的现存弊病。

1 台湾综艺节目的大众文化消费特征

《康熙来了》开播至今,在台湾的综艺节目收视率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节目邀请的嘉宾多为台湾当红的明星或名人,与主持人一起进行谈话性“娱乐”。其节目风格和形式也常被后起的台湾综艺节目和大陆综艺节目模仿和学习。从《康熙来了》可大致窥探出近年来台湾综艺节目表现出的大众文化消费特征,即娱乐性、商品性、快速性和民主性。

1.1 娱乐性

在当今台湾的电视荧屏上,最热闹的当属综艺娱乐节目,它的喧嚣占领了台湾电视频道大部分资源。很多大陆观众都喜欢看台湾的综艺节目,大家对台湾综艺节目的一致评价就是精彩、好看。《康熙来了》不仅在台湾地区受欢迎程度很高,在大陆也拥有着一大批支持者,其在大陆的视频网站上的点击率一直居于榜首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台湾的其他的综艺节目,如《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大学生了没》、《完全娱乐》等节目的收视率也是居高不下,超过了很多其他的电视节目类型。在台湾形成这样一种电视文化现象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台湾综艺节目的娱乐性质刚好迎合了大众文化消费的娱乐需求。

大众文化是一种娱乐文化,强化和突出了文化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而文化的政治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甚至是审美功能都受到了抵制,快乐成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文化标准,这就使得台湾综艺节目更加深入人心。人们在观看《康熙来了》的过程中,得到最多的就是笑声和放松。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消费大众文化这种商品的时候,是以娱乐动机为核心动机的。

1.2 商品性

大众文化是一种以消费为特征的文化,而消费社会的一大特征则是视觉消费。台湾电视观众在众多的视觉消费中,往往花了更多的时间在综艺节目视觉消费上。台湾综艺节目把节目制作作为商品生产来迎合观众的需求。那么,其生产服务对象就是台湾观众,是为满足台湾消费者大众性、一般化的精神消费而生产和创作的,其文化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始终是以大众为基准而“量体裁衣”的。通过对《康熙来了》节目的研究,也可以发现这一点。比如,现在在台湾地区,如果某部电视剧热播,那么节目中就会请来其中的演员或导演等其他相关人员来节目中,主持人与他们闲聊剧中及剧外的趣事,从而“爆”出很多趣闻趣事来吸引观众。大众文化的一大特性就是商品属性,是为大众文化消费而生产的。台湾大众传媒,就如台湾综艺节目类似,常常都是为了经济效益,用为大众提供娱乐消遣的方式,生产大量的娱乐产品,造成强大的市场供给,引导消费,由观众自主地选择。

1.3 快速性

大众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速度文化。电视观众在迅捷地传播和接受电视文化信息的同时,逐步走向“速度消费”,这是一种快餐式的消费。《康熙来了》节目的播出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五的22~23点,每晚一个小时,这不得不称赞其制作团队的工作效率。台湾的很多综艺节目,包括《康熙来了》在内,节目制作拥有一种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标准化、程序化。这样的制作周期,这样的快速产品,虽然满足了看热闹观众的需要,但却满足不了追求高素质节目的观众的需求。长此下去,节目的质量是很难保证的,可能,这也是大多数台湾综艺节目开始时高调出场,最终却黯然退场的原因。

1.4 调动观众的兴趣

看台湾的综艺节目中,讨论的人和事百无禁忌,口诛笔伐都可以,甚至还有污言秽语,热闹异常。台湾的综艺节目对嘉宾也是一视同仁,无论你是普通民众还是红透半边天的大明星,在综艺节目中都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意见或看法,这些话题充分引发了受众的好奇心。

2 台湾综艺节目的大众文化消费弊病

2.1 对精英文化的强大冲击

长期以来,台湾的社会环境在精英文化的教化、熏陶之下,对知识精英和精英文化抱着崇敬、尊重的情怀,他们追随文化精英,把精英分子的思想和行为奉为自己的参照对象,力图在自己的实践行为中实现精英所规范、设定的生活方式。但是,大众文化,尤其是电视文化破解了大众对于精英文化的那种崇敬心态。观众在看了众多综艺电视节目后,追星的人是越来越多,他们不断地追随、效仿明星所创造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时尚。在《康熙来了》中,无论社会名人还是精英名流,在综艺节目上的形象都已被“大众化”,观众们通过节目了解到,原来的精英生活跟普通民众生活差别不大,甚至精英文化正试图向大众文化靠近。台湾的综艺节目精英文化的市场与大众文化市场逐渐融合,大众文化消费使精英文化正慢慢地展现出新的形态。

2.2 低俗化倾向

“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台湾综艺节目中,大众文化消费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已有偏离传统道义轨道的倾向,过度地追求娱乐。就如《康熙来了》的主持人的语言有时用得过于大胆赤裸,主持人与嘉宾或是嘉宾与嘉宾之间某些行为甚至超出了电视节目的禁级限制。目前,台湾的很多文化产品只注重其娱乐消遣物质的开发和利用,而忽视建构其内在的人文价值和精神特质,使文化价值取向与商业价值取向发生偏离。这种文化消费中,多沉湎于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因此,低俗化和非理性倾向也是台湾综艺节目的大众文化消费的又一突出弊病。

2.3 大众的文化消费素质不成熟

在大众文化消费社会中,大众的消费心理无形中引导着整个文化市场的发展动向,大众媒介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台湾综艺节目,如《康熙来了》对个人隐私的过度挖掘,媒介和观众以此为消遣。某些名人由于隐私被爆后反而采取更加大胆开放的方式,以出自传等方式来满足大众文化消费者的好奇心和窥视欲。我们处在一个消费社会中,一切都可以视为符号,大众的消费便是对符号的消费,符号当然包括艺人、明星等公众人物。但是,因为台湾综艺节目受众的文化消费心理和素质不是很成熟,导致其盲目随从地被动消费行为。这种缺乏自主选择和个性意识的文化消费表现,使大众文化消费者往往成为生产者、经销商进行商业包装和炒作的对象,被动地接受市场推出的文化产品而丧失其消费个性。这种现象在台湾的综艺节目文化消费中是比较明显的。

参考文献

[1]郑祥福,叶晖,陈来仪,等.大众文化时代的消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蔡尚伟.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虚实下一篇:写作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