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环境范文

2024-05-08

院落环境范文(精选9篇)

院落环境 第1篇

学校环境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实践中所继承、创造, 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 具有校园特色的学校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1]。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下的所谓校园环境面貌, 而且在催人奋发进取、教人和谐发展的育人空间中, 学校所有硬件、软件建设都可以列入这个范围[2]。良好的学校环境文化, 是人为设计的具有育人意识的物质环境, 对教育对象具有暗示、感染和熏陶的作用[3]。本文旨在打破传统校园空间的封闭、破碎和不连贯, 以环形天桥为支撑, 将校园空间中的广场、院落和绿地串接成为整体的校园空间, 从而把各个分散的校园场所连接起来, 使校园成为具有内聚力的人性化场所。

1理思路:复合院落组合

1.1功能优先·环形天桥通道

天桥是指跨越城市干道供行人过街的空中通道, 其功能是引导人流, 使之便捷过街;其立面形式分敞开式和有盖式[4]。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城中学校随之也带来大量急需解决的通行矛盾, 借鉴城市人行天桥, 不仅经济适用, 在景观上也是一种创新[5]。可以把校园整体规划进行通盘考虑, 形成紧凑、合理、高效、有序的复合空间, 以集约化的方式综合组织功能使用, 强化系统内部各单元之间的逻辑关联, 实现校园空间效益的最大化[6]。

1.2以人为本·院落空间序列

由建筑、廊和墙等元素围合形成的自然式院落空间, 在校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7]。在城市土地资源普遍不足的情况下, 作为解决学校用地紧张问题的一种尝试, 通过环形天桥, 创造出“通天接地”的空中“院落”形式, 让师生享受到阳光、花园、绿地的“院落”生活[8]。利用轴线、圆、椭圆、直线和弧线将零散的空间秩序化, 通过大面积绿化、小品雕塑及丰富的立体景观, 共同表达充满生机、具有领域感的多元化开放空间, 体现院落作为“学校客厅”的魅力和包容性[9]。

1.3因地制宜·环境景观研读

1) 整体布局相对规整, 功能分区明确, 入口、教学楼、科技综合楼、餐饮楼、公寓楼以及操场布局区划清楚。2) 分期建设、逐步扩大, 第一个院落不管是地面铺装, 还是景观小品, 照壁、花坛、主题雕塑、旗台和书法景灯等一气呵成, 特别是左右两侧的小游园很能吸引外人的眼球。3) 围墙立面景观, 文化气氛浓郁。4) 楼房主体建筑很不错, 但基础部分的铺装与楼房不协调。5) 道路系统不明确, 后院铺装景观不足。6) 植物品种略显单调, 特别是操场周围缺少落叶乔木。

1.4紧扣主题·整体构思理念

正宁县第一中学建于1956年, 是市县两级重点办学单位。整体文化景观环境规划围绕主体建筑, 充分考虑师生的活动需求, 紧扣“诚·远”核心理念, 突出“执着、精进、慎思、笃行”文化特色, 以彩色生态铺装为基调, 以彩色园路系统为纽带, 以五大院落景观 (两园三广场) 为主景, 以环形天桥为空中背景, 以立面细节景观为补充, 形成总体布局规整、功能分区明确、色彩亮丽、富有青春气息的特色文化校园景观系统。

2顺功能:复合通道并行

1) 校园基础景观:道路与广场。

a.铺装广场。广场铺装是本校文化环境建设的当务之急, 没有硬化工程, 绿化、美化、亮化、彩化、香化等工程就无从谈起。采用彩色混凝土铺装, 既可为有规则式, 又可为综合式。b.园路。校园道路系统也不是很明确, 采用透水砖园路。c.园路与广场交接景观。现有园路与广场区分不明, 既可在色彩上融为一体, 也可在造型上加以区别。d.楼基景观。现有教学楼的基础铺装很不理想, 一是在四角做特殊景观处理, 二是在材质选用上, 尽可能与教学楼的色调相协调。

2) 空中特色景观:环形天桥。

出于校园道路不畅和三组院落面积普遍偏小的思考, 在三组院落东西两侧架设天桥, 环通教学楼、公寓楼、餐饮楼与操场, 同时操场东西两侧局部突出增设看台, 形成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四种方案:钢构有机板天桥, 轻钢金属天桥, 流线混凝土结构天桥, 混凝土结构廊桥。

3) 立面景观细节:地面与墙面。

a.地面细节景观。建议台阶采用花岗岩, 地面营造文化景观气氛。b.墙面细节景观。加强墙面绿化景观, 提高文化墙的质地和品味, 增强操场文化氛围, 增加景观艺术性。c.其他细节景观。一是生态公厕绿化, 二是增加一处植物拼图景观, 三是艺术园椅的运用, 四是组合花箱的运用。

3串院落:复合空间序列

1) 开门见山第一空间———慎思园。

作为第一院落, 呈U形布局, 整体景观环境还不错, 大的布局基本维持原有景观不动。个别地方适当调整即可, 例如校外宣传栏改造为橱窗式等。

2) 绕过1号教学楼的发展空间———四季树阵广场。

作为第二院落, 四块绿地分割成十字院落。采用规则式四季树阵或树池广场, 春季樱花、夏季合欢、秋季银杏、冬季油松, 规则行列式栽植, 树下统一成组布置树池坐凳, 形成半密闭空间的学习环境。

3) 绕过3号教学楼的转折空间———绿荫乒乓球场。

作为第三个院落, 用地规整。既可作为绿荫乒乓球场 (业主意见) , 也可建成综合游园。以小游园为例, 以石材铺装为底, 以四角凉亭为构图中心, 以健身器材为主景, 以落叶乔木为背景, 形成校园中部经典游园。

4) 面积最大的高潮空间———环形精进操场。

作为第四个方形院落, 不仅面积最大, 也是师生活动的主战场。a.主席台景观 (操场的景观构图重心) :扩大现有主席台面积2倍~3倍, 采用四组拱形悬垂的张拉膜结构, 构筑具有色彩亮丽的现代气息的主席台。平时作为半室内羽毛球场, 主要供教师活动之用。b.运动操场 (中心功能景观) :足球场+田径场:中心安排布局绿荫足球场, 外围为红色田径运动场, 采用彩色混凝土, 色彩效果极佳。c.运动操场周边绿化景观:选用苦楝或栾树。

5) 学生公寓楼背部的尾声空间———执着园。

作为最后一个梯形院落, 建议形成一个幽静的绿化景观小游园。a.左侧游园方案:以广场砖铺装为基调, 以单支柱简易凉亭为构图中心, 以不同季节的花坛 (花灌木) 为主景, 布置园椅桌凳, 形成幽静的学习环境。b.右侧游园方案:以冰裂纹铺装和草坪为基调, 以单支柱简易张拉膜亭为构图中心, 以球类灌木为主景, 铺装周边布置园椅桌凳, 形成较为幽静的学习环境。

4结语

建设具有创新意义的复合院落式环境文化非朝夕之功, 既离不开各级党政的正确领导, 也离不开学校文化建设者的积极参与, 这是工作基础;借鉴中国传统环境文化的精华, 通过解释、改造与转型, 在发展中成为一种自觉的、系统的、独特的文化形态, 这是文化底蕴。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受到环境的感染和熏陶, 体现出学校“点点滴滴皆文化, 时时事事有教育”的深刻内涵, 这是动力目标。力求将核心理念文化散见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促进学生智力及情感的良性发展, 这是生命所在, 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1]王丹净.低碳校园环境文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0 (12) :198.

[2]江伟舟.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与培养中学生环境道德[J].上海教育科研, 1999 (5) :40, 43-44.

[3]刘杰.略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J].吉林教育, 2013 (12) :20.

[4]王平乣.评说天桥[J].规划师, 2001, 17 (1) :98-100.

[5]刘志贵, 胡松涛.人行天桥的设计要点及工程实例[J].科技视界, 2013 (13) :162-163, 187.

[6]王跃, 张洋, 李桂媛.关于中小学校园复合型设计的探讨——以宜昌市花艳中小学规划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 2014 (2) :137-140.

[7]聂蕊, 李建华, 仲德崑.院落式布局在现代公共建筑中的适用性探讨[J].江苏建筑, 2005 (1) :7-9.

[8]杨奇.院落生活的现代演绎[J].山西建筑, 2007, 33 (25) :52-53.

院落环境 第2篇

(一)健全组织机构,狠抓目标责任的落实

按照市、县的要求,我镇成立了以镇长赵强为组长,何敏为副组长,相关办公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院落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细化分工。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并完善了社区居民院落的整治标准,并将责任分解到各社区,确定了具体责任人及保洁责任人,做到不留盲点死角。同时,我镇还建立了每月一次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研讨会,在党政班子成员会上集中研究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存在的难题及具体解决方案,其中院落环境综合治理及研讨为重点内容之一,切实做到指导到位、责任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全力将该项工作推向纵深。(二)加强督促,确保成效

镇上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常态督查组及第三方测评组每周及每月对各社区居民院落进行督查及测评,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收集与归档。每周一将各问题图片复印件下发至各社区,社区及时组织整改,要求在三日内将问题整治完毕,并准时将整治后的对比图片交回镇治理办。(三)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

按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需要,将志愿者进行分组,每周暂定周五下午定时深入到院落开展一次环境综合治理及宣传活动,对一些卫生死角、绿化管护、牛皮癣等进行彻底整治,并且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意义及相关知识进行宣传,不断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居民文明素质。

(四)完善三无院落的管理机制

完善三无院落的管理机制,采取以群众筹资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院落治理资金统筹。主要针对三无院落,由社区召开各院落群众会议,成立业主委员会,聘请保洁员负责院落的卫生保洁工作。通过这种机制,一是可以让群众主动参与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增强他们对这项工作的理解;二是可以让群众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监督,从而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五)完善城乡管理协管员的管理

为了更好地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进行,我镇今年4月份新招聘了15名城乡管理协管员。按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需要,将协管员队伍分成三组,其中安置小区及院落组6人,专门负责县城各安置小区及院落环境综合治理督查,明确各自的责任范围,实行院落包干制,每天对各自责任院落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协管员队伍的管理实行绩效考核制,由镇治理办不定期对协管员的日常工作进行督查考核,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每月将考核情况与省、市、县的检查检查结果相结合,兑现奖惩。(六)加强指导,狠抓落实

在县整治办、文明办、爱卫办的指导下,我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方位消除盲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打造靓点。指导各社区对老式院落和农民拆迁安置小区进行了综合整治,号召社区志愿者深入院落开展以“文明、卫生、和谐”为主题各种志愿活动,促进院落环境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2011年下半年,我镇将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要求,通过开展社区院落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创建示范院落、评选星级院落,使各社区居民院落环境秩序得到进一步提升,现将下半年工作计划安排如下:(一)启动示范院落建设工作

为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改善老旧院落居民的生活环境,结合城区老旧居民院落实际,我镇计划在2011年7月正式启动示范院落建设工程。

示范院落建设工程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建立物业管理模式、开展集中整治行动、提供便民服务项目、落实长效工作措施几个方面。根据实际,确定县城区了翁社区原氮肥厂宿舍、朝阳社区原鹤山镇政府宿舍、谭河社区综合楼等3个院落作为试点建设院落,在2011年8月底前全面完成相关工作,并接受县文明办、治理办及爱卫办的检查验收。根据工作安排,由镇治理办负责经费预算,相关社区负责探索建立社区院落基层工作网络、协调并组织社区院落开展相关宣传活动,上报党政班子成员会议讨论通过后全面实施。计划2011年——2013年,县城区的老旧院落将逐步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全面建成符合条件和标准的文明院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切实提升居民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支持率和满意度。

(二)大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讲文明”志愿者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建设,针对“乱扔垃圾、乱涂口痰、乱丢烟头”等陋习大力开展文明劝导活动计划,每周组织一次志愿者服务活动深入社区院落进行文明劝导,全方位开展健康教育及文明行为示范活动。(三)开展“星级院落评选”活动

院落环境 第3篇

1. 引言

回顾中国建筑的历史,一座座水平延展的城市,一片片平房院落为主的建筑群,曾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理想居所。院落作为中国的传统空间的形态之一,围绕着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主题,融汇了多少诗情画意,变换出多少或简练或丰富的建筑空间。

中国古代先哲们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建筑中则体现为建筑与自然的相近、相亲、相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主张人类应当顺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可违背超越自然规律。但是在当今高密度的城市中,人们已很难再感受到“明月时至清风来,形无所牵止无所泥”的生活乐趣。

2. 我国古代庭院文化

中国建筑院落由来已久,从可供考证的商代庭院遗址开始,已有3000多年的发展史。建筑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空间有了理性的思考,开始主动的去创造建筑空间,以满足人类本身的需求。作为独具一格的东方居住建筑庭院空间,特别关注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引入自然风光以亲近自然,由高低错落的建筑围合成院落,不仅将不同功能空间分隔开来,为建筑提供了采光通风的良好条件,而且使建筑环境充满了诗情画意。例如中国传统园林中经常采用的借景、对景的手法,不仅丰富了空间层次,而且使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融合。“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在这里“天人合一”的情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居必有山,住必伴水”。中国人传统居住生活是以交流与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注重邻里交往和家庭交流,注重与自然山水的交流与相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例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不是简单地指竹林,其实是园林、庭院生活的指称。所以中国传统居住观念是宁可过清贫的日子,也不能放弃庭院生活。庭院生活对家居生活充分必要,将公共与私密空间,动、静区域恰到好处地分隔过渡,内外融合,形成了窗窗有景、家家有园的完美视野。这种人性化的舒适生活方式,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所追求的。

3. 国外庭院文化

世界各民族也有按照自己的文化观建造的院落的活动,采用在建筑空间中引入自然空间的方式来改善内部小气候,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考古发现,在罗马的庞贝古城中,就出现了由立柱支撑,四周回廊环绕,中央设有承接雨水用的水池的天井形式了。另外国外建筑的中庭这一概念,其实也起源于庭院(天井),据称,希腊人最早在建筑中利用露天庭院这一概念。后来,罗马人在这一基础上加以改进,在天井上加盖屋顶,形成了有顶盖的室内空间的雏形——中庭。如今,中庭这一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其跨度之大,高度之高,内部空间之丰富均非昔日可比。阳光、植物、流水等自然要素被引入中庭,引入了建筑内部,内部空间被赋予了外部空间的特征,成为人们喜欢逗留和举行各种活动的场所。

4. 现代居住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城市住宅建设与经济科技社会的飞跃发展同步,完成了历史的大跨越。不仅建设规模是世界上空前的,基本上实现了“居者有其屋”,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80年代初的不足5平方米增加到2000年的约10平方米。同时正在完成由计划到市场的转化,由实物分配到货币分配的转化,由一元化投资到多元化投资的转化,由数量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化,努力做到“居者有其屋”。然而中国处在一个高速城市化的阶段,水平延展的趋势也逐渐被垂直的高层建筑所打破,我们的活动范围被局限在城市小区及其大片草地的人为加工程度很高的广场上。当你渴望美好的庭院生活的时候,我们却要面对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人口和土地。人口不断增多和聚集,城市目前面临的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土地紧缺的问题,高层住宅则是唯一的出路。

但是中国人对居住的梦想却从未停止,中国的文明更不应在城市里终结。虽然“住宅郊区化”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一种解决方式,但是发达国家对城市中心的回归已经告诉我们,只有在城市中保留一定的居住面积和人数,才能保证城市健康和谐的发展。因此,研究如何解决垂直延伸的高密度居住区中更大限度地引入自然空间,无论是对于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5. 探讨新型城市院落住宅

想在城市实现院落式居住,以享受空气的清新和宁静,恐怕已成为了一种奢侈的方式,因为院落在给予人们生活乐趣的同时,也占据了城市空间和资源。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是否还能在保持密度的前提下,让院落得以生存呢?

目前空中庭院是楼市近些年涌现出来的新鲜事物,它存在于挑空的楼层之中,是一个悬空的、露天的花园概念。这种悬空的、露天的花园突破了以往阳台、露台的形式,因为后者终究是私密空间,并不能促进人们进行交流。日本建筑师六角鬼丈将中国古代的道家和阴阳家的自然观融入建筑创作中。他认为:运动的媒质是缤纷的光和涟漪的流风;静止是运动突然停顿的空间,在一片寂静的房间,会有无数变化瞬间的定格;空间是物质的媒介,也是建筑的灵魂,是一段活动的通道,也是一篇运动的风景;物质存在于色彩、味道、芳香、触摸、声音、感觉所触及的和感觉所反射的原型之中;而时间是时光记忆的素材,大自然之力的作用,开始与终结的象征。

笔者的高层院落设想正是建立在这种思想基础上的,而不同的是笔者采用中国传统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理解。在呼唤人性建筑的同时又能接触到自然;能在的高楼中阅读大地、体验生活、聆听故事;并且让每一户都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这种半遮半挡式庭院,它最大的特点逐级递进的空间感: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在这里,院落代表一种交流、安全感、彼此的欣赏和信任。

每层内平台可设计4~8户围合而成的无围栏或仅有低矮的小围栏形式,外平台和设计2~4户全开敞式。其共同特点是视野开阔,并使每个空间有了独自的概念,然而又没有孤立的空间。在功能表达上既满足了住户采光、通风要求,又做到了家家有景、户户见绿,达到以人为本,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楼梯采用从斜坡左右来回上下的形式而形成富有情趣的步行街道感觉,构造出传统意义上的层层套接的模式,成为联结各院落生活方式的纽带。相邻院子的人们可以沿着弯弯曲曲的小道,穿过花香鸟语相互串门,院子里的老人和孩子们在院中聊天、嬉戏,好像一家人一样。四周挑廊环绕,藤蔓低垂,底部曲桥蜿蜒,流水潺潺,则会让整个空间情景交融,生机盎然。

阶梯式设计的设想是朝着东方一面采用45度角,这样可以充分的让早晨的阳光进入庭院。老人们可以聚在一起享受着一天中最温暖的阳光,年轻人可以在这空气清新的家园开始当天美好的生活,孩子们可以聚在一起玩闹而不用让家长那么担心。朝西面成约60度角,由于下午的阳光强烈不适于将其全部引进院落,所以在夏天不用泡在空调里而不敢出门。

在院落内部的设计是非常随机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围着一个水池,在庭园的一角围一个水池,养上几尾鱼,再在池中放几片睡莲;你也可以开辟一块种植园,种上一些小型的、可食用的并且有观赏价值的植物,闲暇时下地劳作一番,既锻炼了身体,又可享受到“自给自足”的乐趣。同样你还可以自制一些有创意的花盆,从市场上买回来的花盆,往往颜色单调,一般多为土灰色或者白色,显得土里土气,给花盆加点色彩,买回几种色彩的油漆,其实这些简单的工作自己动手完成,你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所在。你更可以制作个性的院墙,如果你想自家的小院有点与众不同的特色,在墙上贴上些贝壳,倒显得可爱又俏皮,马赛克、小石子也都是不错的装饰素材,既经得起阳光风雨的考验,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意思维。开辟一个烧烤天地更是非常有趣的事,砌一个简易的烧烤台,周末的时候,邀三五知己来家小聚,在漂亮庭园里开个露天烧烤PARTY,那真是件又酷又炫的事。

形式上虽自由,但我们仍因遵循中国式庭院的思想核心。以水景为中心,重视山水结合和假山石的堆砌,在小面积内容纳小自然景观,适合于少数人游览并长期与诗词。绘画艺术等相融会,达到一种具有中国式风格的绿色建筑。当然建筑技术和当今科技的发展,未来的建筑的形式可能是我们现在所无法设想的,说不定有一天人们会将整个中国式园林完全融入到建筑中成为一种新的建筑奇迹——“空中园林”这将是一个让我们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事情。

6. 多层住宅院落化的可行性

从城市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对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普通的两室一厅,到几室几厅的雅致复式楼。不管空间有多大你的生活范围还处在室内,即使你的住宅装修的再漂亮再人性,你还是会羡慕那些能拥有一个小庭院的别墅。然而在别墅时间呆长了却会觉得还是住在市区会更加快乐。假设在你面前有三种户型:第一种是在市中心120平方米+10平方米的室外阳台;第二种是在离市中心稍远的地方120平方米+10平方米的室外阳台+50平方米室外庭院空间;第三种是120平方米+50平方米庭院的TOWNHOUSE,远离城市。

价格上,如果前者为50万元,第二种为80万元,后者就为110万元。你会如何选择。

环境方面,前者基本只能受制于外界的环境,后两者可以在自家创造和体会自然的感觉。

安全方面,前两者在遇到情况邻居可及时给予帮助,后者则很难。

空间的私密和公共方面,前者和后者都是私密空间,第二种则是分别具有半私密半公开的空间。

邻居交流方面,前者如果在门前碰面可能会有少许的交流,第一种由于庭院属于半私密半公开可促进交流,后者几乎是很少。第二种空中院落,空中花园营造了一个与外界隔开且相对安全的空间,一个宁静自我的活动天地,院落带来归属感。在空中庭院里,老人们能不用下楼就聚在一起娱乐;孩子们在一起玩耍而不用让家长担心迷失。年轻人在空中庭院中观看日出日落的美景,中秋邻里朋友在月下的畅谈畅饮;其基本形式是一种由两个矩形中间以阶梯平台的形式围合而成的,就像两个“非非”字并排而成。这样便使每一层有大约60平方米的挑空楼层,将成为一个悬空的、露天的花园,与现在的阳台花园在本质上的区别是它结合中国院落的特征,让这个露天的花园成为了家的重要活动休闲交流中心。总结以上笔者设想的城市高层院落住宅,其核心思想包括:

(1)寻找中国传统文化——院落;

(2)将为人所用的绿地转化到院落中——观赏性;

(3)更具城市性和社会性——可行性的建筑;

(4)让每个人能有一片自己安逸的天地——归属感;

(5)阅读大地,体验生活,聆听故事——人性化+感性化;

(6)人与人走的近一些,更近一些——促进交流。

7. 结论

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将成为中国传统居住新的理念。在高层高密度的居住模式下,虽然牺牲一定的面积,但得到了最重要的人性回归。高层院落建筑是符合当今科技的发展和未来的建筑形式的,是一种新概念的住宅。

参考文献

[1]张岱年著。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剖析。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2]李彬著。民居院落。山西:山西民俗大观

[3]晨报网。庭院深深武汉晨报

[4]李龙著。深深庭院围出宜人空间。《信息导刊》

[5]桑思著。台湾——下世代居住规格,未来住宅的研究

乡下院落抒情散文 第4篇

啤酒花的叶子也很好看,像枫叶一样,但枫叶到秋天就红了,而啤酒花到秋天就全枯了,叶子一片一片落去,顺着细麻绳爬过的藤也干枯了。西屋也露出了自己破败的样子。

这是二十几年前老家院落里常见的情景。那时,我们还生活在老院子里。后来,我远嫁他乡,大弟当兵留在了遥远的新疆。那个院落,成了我们一年一度或几年一度回来团聚的家园。

父母亲在劳作忙碌之余,在院落里种上花草和蔬菜。花,有大丽花、月季花、指甲花、鸡冠花、地雷花、麦穗花等许多民间花木;菜,种过茄子,辣子、青菜、香菜、萝卜,洋芋等农家菜。草,无人去种,自然是自己长出来的了。

大丽花,它的根要在立冬前挖出来,藏在地窖里。冬天,北风呼呼地叫。大丽花、大白菜、胡萝卜、洋芋或是大葱小葱,都要在地窖里安然过冬。清明过后,土地消融,妈妈从地窖里拿出大丽花的根,把它种在菜地的一角。十天半月过去,它从土里钻出来。好奇地打量着又一年新的时光,而后茁壮生长起来。盛夏,它开出艳丽的花朵,花瓣繁杂,像人世间一种富丽堂皇的盛景。多年后的某一天,在藏地的某个佛堂里张望,居然发现,那些色泽艳丽的酥油花,竟然很多都是大丽花。

地雷花,长势凶猛。即使小小的一棵,后来,也会长成一大蓬。傍晚时分,它开出上百朵胭脂一样的小喇叭花。一时,令日趋破败的老院子,有一种蓬荜生辉的感觉。因为它长势凶猛,在它一旁的蔬菜就显得形容枯萎,不能好好生长。妈常把一些没开的地雷花连根拔去,挪出空间,让其它花草和蔬菜生长。

菊花,一夏天都躲在菜园一角。即使有丰沛的雨水,它也长得不急不缓。盛夏过去,早晚的风中有了丝丝凉意,它才像一个猛然醒来的孩子一样,急急地生长起来。初秋,第一朵花挺上枝头。还来不及细数,一朵、二朵无数朵,开成灿烂的一片。父亲母亲劳作一天回来,打开院门,看到院子里这些娇艳的花朵,也觉泛意消减不少。父亲长长地吁一口气,端起茶杯,坐在花下喝一会茶。妈冼衣做饭。我们姐弟三人,或在花下读书,或在草中抓虫,或帮妈做饭提水。日子里的诗意和温暖,一点点在院子里弥漫开来。

喇叭花,开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紫色或是粉色的花朵,仰脸望着蓝天。有时,夜里下过一场小雨,喇叭花沾着晶莹的露珠。太阳一照,折射出七彩的光泽。我摘上一朵,插到奶奶的发间,奶奶咧着没牙的嘴笑个不停。妈在厨房里熬香喷喷的小米粥。小花猫从花架下跳了出来,它的头顶,一只白色的蝴蝶正翩翩跹跹翻过院墙,向田野深处飞去。

小园里一般种菜。妈种上芫荽、青菜、豆角,白菜,或是西红柿、茄子、辣子,它们在各自的角落里欢喜地生长。常常是豆角长着长着,就和喇叭花缠在一起。你开你的喇叭花,我开我的蝴蝶花。喇叭花总是要开得比蝴蝶花更为繁密。妈不得不将一部分喇叭花掐去,好让豆角开出更多的花,结出长长的豆角来。有的豆角会长到五寸长。

常常是这样,炉子上的锅里,水在咕嘟嘟地滚着。一层油湾湾的葱花,飘在水面上。几块洋芋疙瘩,在跳着舞蹈翻转。妈慢慢地从厨房里走出来,从架上摘下一把豆角。一边抽茎、掐尖,一边走回厨房去,切成段或是丝丢进锅里。一张圆圆的切面,铺在案板上,又被妈切成了细细的面条。它们和葱花、豆角、小米或是洋芋块拥抱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汇成一锅香喷喷的米粥或面条。那可是我们想念终生的家乡味呀。人的味蕾,在童年时期就已形成,即使后来吃到了山珍海味,但对最初食物的味觉永远也不会变。远在新疆的大弟,每三五年回家一次。到了凉州,来不及洗去一路风尘,就要找个面皮摊吃上一碗面皮子。那味道,独独故乡才有。

爹会把上一年的大葱留下来,等这一年开过花结籽之后,再把它埋在土里。那时是最为炎热的盛夏时节。埋在土里的羊角葱,得赶快的浇上水。我和弟弟急忙的去涝池里抬水,看着羊角葱一点点地活过来,便十分开心。有时我们偷懒,借故躲开,父亲只有自己去挑水。看到父亲被汗水浸透的背心,我们心里真是不安。

西红柿、茄子和辣椒是最好的搭档,它们的生长几乎同步。西红柿开黄色的小花,茄子开紫色的小花,辣子开白色小花。它们长在一块地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各开各的花,各结各的果,像那些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在一个院落里,不知不觉长大,不知不觉又老去。

院落中间,是一棵老椿树,几乎和院落同岁。院子一年,树一年。院子随着岁月流失破败,树却长得一年比一年粗壮。

从春到冬,斑鸠一家都在树上搭窝。小斑鸠飞走了,老斑鸠留了下来。它们“咕咕——等、咕咕——等……”叫了一年又一年。麻雀是树的老常客,无数麻雀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我们呵斥过它们,骂过它们,也亲热地叫过它们。但最终,我们也都飞走了,留下空旷的院落,一任它们飞来飞去。

后来,村子里修了康居房,整齐而漂亮的房子,很吸引人们的眼球。人们一家一家都慢慢搬过去了。小弟也修了新房,妈跟着搬过去了。只有故去的父亲,将一切都定格在了往昔。

无锡中西合璧院落住宅研究 第5篇

1 中西合璧院落住宅的产生背景

无锡中西合璧院落住宅的建造时间集中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探究中西合璧式院落住宅的成因,笔者发现这和无锡城市发展的特点不无关系。不同于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经历过大工业文明的大城市,无锡直接由乡村演变成为城市,城市化时间较短;此外,无锡的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伴随着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建筑界吹起了西洋风,一批带有现代西式风格的建筑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与同时期青岛、天津、哈尔滨等几个城市中洋味十足、西式风格浓烈的小洋楼、花园式别墅住宅相比,这一时期,无锡院落住宅的西化有其独特的特点。无锡也有完全西式的洋楼存在,但西式风格更多的是与中式风格以交融的方式出现,这种交融逐渐演化出风格独特的中西合璧的院落住宅。

2 中西合璧院落住宅的空间特点

2.1 西式外立面+中式院落形态

中西合璧的院落住宅最大的特点是“西式外立面”和“中式院落空间形态”的结合,这是笔者所调研的无锡中西合璧院落住宅所共有的也是最基本的特征。在这些中西合璧院落住宅中,我们可以看到用青砖或是红砖仿制的具有西式风格的建筑外立面,而内部空间则保留传统天井院的空间形态(见图1)。

2.2 建筑结构的变化

中国传统建筑最大的特点是木结构,在中西合璧院落住宅中,木结构仍然是建筑的核心,依靠木梁柱结构承重,通过墙体进行空间的围合与分割。但是不难发现,现代材料开始运用到中西合璧院落住宅结构中,水泥的柱子和横梁取代了部分的木柱及木横梁。由于水泥梁柱的使用,空间的塑造更加灵活。

2.3 回廊空间的变化

在江南传统的天井院中,天井是统领各室的中心,也是让内部空间产生紧张感的造型中心和采光庭,其他各室都在其周围展开,沿天井设置的一圈回廊成为各室与天井之间的过渡。传统天井院中的回廊多设置裙板及窗户,相对封闭,遮风挡雨的同时加强室内的私密性,即使没有设置窗户,空间也相对狭窄,以保证室内的采光。而在中西合璧住宅中,回廊往往不设置窗户,从而强化出水泥栏杆,空间更为开敞,室内的采光也更好。

2.4 “阳台”的出现

在当时形态各异的西式花园式住宅中,有一类花园式住宅其正面带有类似檐廊但空间明显要开敞的阳台。在当时无锡的花园式别墅住宅中不难找到这一特征(见图2)。值得一提的是,在中西合璧的院落住宅中,也有这样类似的阳台出现。

在中西合璧院落住宅中,虽然占主导位置的还是传统的天井院的空间格局,但是已经有类似阳台功能的空间出现。

3 中西合璧院落住宅的装饰特点

3.1 装饰风格的西化

1)外立面的西化。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整体性,在建筑外部的话,需要整体地欣赏成片的院落,才能感受到白墙黑瓦、虚实相间的空间美。传统建筑外观的装饰比较少,尤其是外立面,更多的时候是大片墙体留出的非白。而单体建筑的美,要到院落里面才能感受到。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建筑外部的塑造,在空间上显示出外向的空间特性,柱式、拱券、装饰无不为了突出建筑外观而存在,因而单体建筑的美更容易让人感知。与外观朴素的传统院落建筑相比,中西合璧的院落住宅开始注重外立面的塑造。中西合璧的院落住宅其外立面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不仅整体性强,层次丰富,立体感也很强。如东大街某宅,整个外立面以青砖饰面,装饰带有明显的西式风格。立面通过突出的青砖标示出5个开间的关系;一层和二层中间通过线形装饰来分隔;装饰重点为主入口,用青砖模仿拱券结构,强化出入口空间(见图3)。

2)院落内部的西化。

传统院落中天井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围绕天井的几个立面往往是装饰的重点,从门、窗、雀替、挂落到檐口,各部分装饰一点也不马虎,极具观赏性。而在中西合璧院落住宅中,围绕天井各个立面的装饰有中式装饰风格的,也有西式装饰风格的,甚至中式和西式并存。所谓的并存是指一个院落采用中式风格,另一个院落采用西式风格。仍以东大街某宅为例,分析其空间形态(见图1),我们可以发现该宅实际上是由两个“∏”形院落的对合,中间以墙作隔断,第一进院落为中式风格院落,正屋三开间,两边各一个厢房;第二进院落以西式风格为主,其形制还是传统院落的构架形式:正屋三开间,两边各两个厢房,天井和各房以回廊作过渡,但是,水泥和青砖代替了木构架,西式的柱子取代了传统的木柱,整个院落西式的风格更为强烈,和前院的中式风格形成强烈的对比。

3.2 材料的变化

中西合璧院落住宅中,青砖除了在立面的塑造上成为普遍的材料外,应用更为广泛,以大同路16号以及惠山直街某宅为例,建筑为传统的天井院的布局形态,但两个建筑都大量运用了青砖,青砖取代了传统白墙黑瓦的建筑形象成为新的建筑色彩(见图4)。另外,另一种材料——水泥在柱子及饰面中的运用也比较普遍。除此之外,中西合璧式院落住宅的使用者往往是大户人家,因此,在这些建筑中使用玻璃、地砖等当时比较时髦的建筑材料也就不足为奇了。

4 结语

传统院落住宅外观封闭,内里的庭院空间却独有一片小天地,因而更显出传统院落空间内部秩序的严谨;而西方建筑注重外部空间上的塑造,因而在空间形态上更显示出外向性,而这两种特质同时在中西合璧院落住宅中充分的体现出来了。中西合璧院落住宅一方面保持了传统中式院落内部空间秩序的严谨,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外向的空间趋势,这是中西两种文化结合的产物,也是20世纪初中国近代建筑西风东进时,无锡院落建筑的特质,不同于天津、上海、青岛,是无锡院落建筑所特有的。

通过对无锡中西合璧式院落住宅的调查研究,我们看到无锡传统中式院落空间在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时,并没有放弃自身的坚持,而是汲取西方建筑的元素,同时融入自身的新创造,从而创造出具有无锡特色的中西合璧的院落住宅形式。当今世界,全球化风气日盛,传统文化面临着挑战,研究无锡特色的中西合璧式院落住宅,对于研究无锡传统建筑的文化脉络及对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在介绍无锡中西合璧院落住宅产生背景的基础上,从院落形态、建筑结构、建筑空间的角度阐述了中西合璧院落住宅的空间特点,从装饰风格、材料等方面总结出该院落的装饰特点,对研究无锡传统建筑的文化脉络及对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院落住宅,空间特点,装饰特点,文化脉络

参考文献

[1]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9.

[2]曹炜.中日居住文化:中日传统城市住宅的比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0.

豫北山地传统民居院落平面类型初探 第6篇

从地理区位而言, 豫北地区指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区。根据河南陆高海深的特点, 确定调查研究范围为济源、焦作、新乡、鹤壁、安阳的林县和安阳县等地区。

A.传统四合院;B.济源山地四合院;C.安阳山地四合院;D.焦作山地窑洞院;E.焦作山地三合院;F.前后排房二合院

豫北地区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淮海平原, 豫北地区西部为太行山南段东麓和王屋山南麓, 太行山呈陡峭的单面山形态, 豫北整体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展开, 且东西向较短的距离陆高海深变化明显。自古以来豫北山地区域交通较为闭塞。东西向豫北山地与山西的联系历史上穿越太行山脉有8条通道, 仅济源、沁阳、辉县3条山路可盘旋通过。

人文条件是决定传统民居民族特点的主要因素, 而自然条件则是决定传统民居地域差别的主要因素。人文因素与民居的地域性, 包括经济、宗教、地方民俗等, 因此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为豫北山地民居院落平面布局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2 院落空间组合

2.1 院落基本形式

豫北山地传统民居院落多为合院形式, 由于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同, 各地院落宽窄大小、院落布局等特点差异较为明显。衡量传统院落的宽窄绝对尺度数值不太适宜, 常用厢房正对正房的躲闪退让关系来表达更形象, 通常表现为宽型院和窄型院。

豫北山地民居院落大致可归纳为5种形式:四合院、三合院、二合院、窑洞院和主房院 (图1) 。其中四合院和三合院为常用的院落形式。济源地区常用宽型四合院, 其做法是将院落的主入口设在正对正房山墙的院墙处, 也有将院门设置在正对东厢房山墙位置, 整个院落体量较大, 院墙围合较为灵活;新乡和安阳常采用自由宽型院的形式, 其特点是将主入口设置在院落的东南或者西北角位置, 多数以矮墙围合, 通常不设置门, 或者设置简易的大门。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 布置东厢或西厢房, 建筑角度布置相对较灵活;窄型三合院是焦作地区较为常见的院落形式, 左右厢房间距较小, 一般为明间的宽度。院落布置紧凑且方整;前后排房组合的二进二合院为修武山区的院落平面布局形式, 实例较少。

2.2 院落组合形式

院落通过组合形成中型或大型院落。院落规模的大小反映其主人在当时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院落组合方式通常沿着纵轴线和横轴线方向展开。

2.2.1 纵向组合形式

四合院在平面布局上通过沿着纵轴向组合形成一进或多进四合院, 山地院落平面组合中相对灵活, 其做法通常以一道墙取代建筑将其分成前后两进院落 (图2-A) 。焦作博爱吴爻村清末杨秀才居所, 该院落主房为面阔五间, 由一个纵向的主要院落和两个跨院组成。一进院由东南倒座进入, 再穿过一进倒座进入第二进院, 二进院和三进院间由一道墙将其分开, 中间辟大门。大多数交通流线都是由二进院组织到达, 整体流线设计由封闭—开阔—封闭—高潮;二进窄院是由于用地紧凑, 形成沿纵轴线方向最小巧的纵向院落平面形式。既保留了两进独立且内敛的院落, 同时又有层层递进的院落关系, 反映山地民居院落平面组合的最节地手法;而在安阳地区二进自由式四合院, 在场地和风水意识共同影响下, 每个建筑的角度都发生了倾斜, 既保持纵轴向院落的递进性, 同时又打破传统院落的规整的印象, 形成自由式山地纵向院落平面组合。

A.博爱三进院形式;B.二进窄院形式;C.二进宽院形式;D.二进二合院;E.安阳二进院;F.鹤壁四合院

鹤壁竹园村郭家大宅, 院落共四进, 是笔者在豫北山地调研民居院落组合进数最多的一处。除最南端照壁消失外, 四进院落至今保持较完好。院落面阔五间, 其院落宽度等于正房面阔宽度。每进院落高差通过正房处调整。四进正房南、北辟门, 共开九门, 在轴线上形成视线通廊, 有“九门相照”之称。

2.2.2 横向组合形式

豫北山地传统院落横向组合方式通常分为主次院并列式和两组或多组院落并列式。主次院并列式是在主院旁边另加一座或多座次院———跨院。跨院比主院狭窄, 主要布置辅助功能, 是豫北民居中较为典型的主次院落横向组合形式 (图3) ;另一种形式为两组或两组以上院落并列式组合 (图4) , 其院落大小相同, 空间布局沿中轴线对称布置, 共用一个门楼, 其院落体量相等。这种院落布局方式多为当时大户人家兄弟众多时设置院落布局形式。

3 豫北山地传统院落形态

各地院落平面布局各有不同, 由南向北以焦作为分界线, 焦作采用严整的三合院布局为主, 向南济源院落平面布局近似于方形, 院落多为宽型院, 采光较好。院落入口设置较为丰富;焦作以北的新乡、鹤壁、安阳等地院落空间较为宽敞。而在焦作片区院落多数面积被建筑占用, 院落较狭小且采光较差, 采用窄型院 (表1) 。

豫北民居的院落由南向北呈现宽型三/四合院 (济源) ———窄型三/四合院 (博爱) ———严整窄三/四合院 (焦作) ———严整三/四合院 (鹤壁) ———自由宽型三/四合院 (林州) , 以焦作为中心沿太行山南北方向院落平面形式不同, 博爱、沁阳虽然建筑类型与焦作不同, 但在院落平面组织上也是以窄型三/四合院为主;而济源地区虽与焦作毗邻, 其院落布局呈宽四合院, 在院落空间序列上也存在差异;焦作以北的新乡、安阳地区院落平面布局以宽型三/四合院为主。

4 结语

民居的院落平面形态是人对客观生活环境、生活模式和意识形态的选择, 豫北山地民居院落平面构成, 不仅反映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同时也反映不同人文因素对建筑空间的诠释。豫北传统民居院落平面布局的形成既有主观方面原因, 同时也有客观的限制因素。客观地讲, 自然环境的影响、礼教的束缚、等级约束等都在豫北山地传统民居院落布局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注:文中所有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陆元鼎.民居史论与文化[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

以院落空间为核心的现代住区设计 第7篇

关键词:传统院落空间,现代居住区,领域感,邻里交往

现代住区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条件,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但在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和模式的影响下, 我国许多住区规划布局趋同, 空间单调, 缺乏对传统空间、传统文化的发掘。将院落空间有机的移植到现代住区中, 可以在保持现代居住设施的同时使院落空间的精髓得以延续, 赋予现代住区特有的文化特征和精神内涵。

1 传统院落空间

院落是由其三面或四面房屋要素围合而成的无盖的露天空间。院落内的各栋单体建筑在空间组织上、交通联系上、功能使用上联结成一体, 保持完整的统一与协调 (图1、2) 。

院落概念的形成来源于传统院落。中国多种建筑类型基本上都是从院落体系而来并呈不断发展, 不断变化, 住宅类型更多以院落为基础, 由建筑单元组合成院落, 由院落成排并置与连续形成街巷, 由街巷有规则的组合形成里坊, 由里坊形成城市格局。

2 传统院落空间的双重身份

于建筑本体而言, 建筑围合的院落, 为建筑外部空间;就院落整体而言, 建筑群组本体的院落空间转移为内部空间, 具有内向性, 院落空间的双重性, 形成一个相对于外部社会环境的内部生活空间。

(1) 内部空间外部化

传统院落空间的周边被建筑实体围合界定, 成为该院落的居民交往、休闲的内部空间, 但是这种内部空间顶部是开敞的, 直接面向天空, 成为院落空间与自然的主要交界面, 为封闭的院落引入自然因素, 使之具有外部空间的特质, 同时还可以取得良好的通风、采光的效果。既满足了居民的私密要求, 又达到了亲近自然的目的。

(2) 外部空间内部化

对于房屋来说的院落, 属于外部空间, 但是院落空间本身的内向性, 使它缺少室外空间完全的开放性, 居民通过院墙、房屋把院落空间与喧嚣的城市隔开, 创造了一个属于内部且私密性较强的小天地。营造了一种“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的意境, 使这种特有的外部空间内部化 (图3) 。

3 院落与现代住区

3.1 院落空间对现代居住区的启发

(1) 院落空间提供了住宅建筑统一协调的核心

以院为中心产生聚合, 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和内聚性, 注重住宅建筑的秩序感, 增强空间的凝聚力, 使住宅建筑通过院落的围合得到有机的协调, 并且住宅建筑间、住宅建筑与院落间相互呼应、相互联系。形成了以院落为核心统一整体性强的住宅建筑群组。

(2) 院落空间创造了领域感和归属感

文丘里说过:“建筑的基本目的是去围合空间, 形成——场合, 并非仅仅去追求空间的向导。”意思就是说空间不仅仅要具备可识别性, 而且要有相对的公共性与私密性的领域。在这里, 对场所的强调, 实际上也就是对领域感的强调。领域感的形成正是院落空间的体现, 包含有人在其中从事某种或某几种活动的含义。而院落空间本身形成的围合, 自然地创造了领域感, 而强调领域感就是要把空间与人的社会活动和人们心理上的要求统一起来, 进而使居民产生归属感。

(3) 院落空间散发着有活力的生活气息

被围合的院落空间是组群内部的公共空间和室外空间, 起着“露天起居室的作用”。院落空间成为居民交往、休闲的场所。小孩子们在这里玩耍, 大人们在这里攀谈、下棋、晨练、跳舞等各种活动交织在一起, 这就是院落空间带给我们的极具交往性、场所性的围合空间, 创造出极具凝聚力和活力的公共活动空间。

3.2 现代居住区的缺失

现代住区单一的住宅群组成较为单一的公共空间布局表现出松散性、开放性。行列式、周边式的布局直接过渡到小区中心的公共空间, 缺乏层次性和过渡性。使活动、生活、交往场所减少, 在院落中进行的乘凉、闲聊等日常生活, 已经演化成在室内进行, 而在院落里进行的一些公共活动, 也已经转化到城市的公共功能中, 人们之间的自然接触减少, 导致了社区文化的逐渐消失。

(1) 尺度不合理

传统院落空间多低层建筑或者院墙围合而成, 与人的关系亲近, 遵循的是个人尺度, 而现代住区为了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住宅建筑多为多层或高层, 住宅建筑向高度方向发展, 使得建筑尺度远远大于人的尺度, 形成的院落空间尺度也变得巨大, 而没有人情味。

(2) 平面布局单一

现代住区布局单一、呆板, 采用行列式布局, 则形成的聚合感差, 缺少邻里之间相互交往的围合空间;采用点式的布局方式, 多少显得松散, 要么使居民感到压抑, 要么就是空旷;采用周边式, 更多的是直接过渡到小区公共空间, 尺度巨大, 聚合性差, 无归属感, 缺少一个过渡性的环节——院落组团的围合和限定。居民不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活动, 邻里之间交往少了, 传统的院落文化没了, 生活气息也就淡化了。

(3) 领域界限不明确

院落空间有明确的领域界限, 单元结构清晰, 围和感很强, 而现代居住区由于布局的单一性, 围合的空间也单一尺度巨大, 松散性强, 缺少和群体活动的层次空间。围合的方式不能像院落那样封闭, 大部分住宅组群也只是简单的围合, 住宅间没有很好的联系, 无法产生良好的围和效应及较强的领域感和归属感。

4 以院落为核心的现代住区设计

院落既具备群组人群一定的开放性又相对于小区具有良好的私密性, 是空间活动组织的基本单元, 也是空间层次的发展基础。

院落空间功能具有含混多义性, 它既是老人聊天下棋的场所, 也是儿童嬉戏的地方。它也可以是人们聚会、娱乐的场所。院落空间也是重要的景观要素, 人们透过窗外, 最直接的景观就是院落景观。[1]

院落空间有比较明确的空间界定, 但空间并不是闭合, 而是一种有效的围合, 每一个这样的限定的围合空间既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更是相邻的院落空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院落空间既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又与整体产生必然的联系。

本文结合贵州榕江县丰乐新区规划设计, 阐述院落空间为导向的规划设计思想和观念 (图4) 。丰乐新区是榕江县的门户地区, 地形高低起伏、变化多样, 小山峦多而密, 呈现为典型的山地丘陵地貌特征, 背山面水, 环境幽雅。为了将基地内现有的地形地貌与院落空间有机融合, 使其成为最便于居民交往、游憩的场所, 方案采取了以下途径作为设计的切入点。

4.1 原型的提取

结合传统院落民居的布局特点提取院落空间作为住区建设的基本单元组织空间。

(1) 院落空间

居住区中采取院落的布局方式并不是单纯地拷贝和复制传统院落形式, 而是由传统院落的文化符号原型和现代空间的表现手法平行构置出的现代院落。抽象传统院落的文化原型, 运用现代建筑语言将之翻译解析, 形成新的现代院落空间语境。

丰乐新区采取院落围合的布局方式组织居住组团, 既节约用地, 增大容积率,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同时又便于交往, 给予居住者以安全感、舒适感和归属感。在院落的处理上, 并未采用四合院的全封闭式, 而是半开放式的, 加强院落空间的联系和沟通。用单元围合的院落, 为居民提供了交流的场所, 加强了邻里之间联系和互动效应。在空间的系统组织、尺度、界面等方面都做了细致的划分和思考, 包括空间的开口、路径组织、活动安排, 尽在其中, 使丰乐新区有完整的院落空间形态, 从而不仅能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 又能完整地融入住区规划结构。 (图5)

(2) 内外渗透的序列空间

现代居住小区设计借鉴传统院落的空间观, 力求创造内外空间互为表里, 贯通一气, 相互交织的序列空间, 完整表达空间层次与结构。形成心、院、点的结构布局。通过轴线、路径将各组团院落空间串联起来, 再联系到小区公共中心, 由公共中心向外辐射一个个院落空间, 也可以说, 院落空间的相互组合和作用联系形成公共中心, 空间层次的丰富, 结构体系的明晰, 完整表达一个较之外界独立性与封闭性很强、个性特征突出的居住空间形态 (图6) 。

由于地形高低起伏, 设计中充分结合基地内的自然空间特征, 形成规模大小不等、方位变化、形态各异的台地院落空间。顺应山势而上升的中轴线通过以中心商业区与民俗广场形成的核心地带, 将东西两侧的院落空间合理的组织, 而连接片区入口前区东西片区的商业步行轴又将南北两侧的院落空间组织在了一起, 两座保留的自然山峦将丰富的自然景观渗透入片区中。层次分明, 布局合理, 一个个院落空间组织得井井有条, 形成统一、连续、多变的整体序列层次空间 (图7~9) 。

4.2 布局形式的变化——加强领域感

传统院落空间方方正正, 现代住宅建筑采用围而不合的布局形式, 所形成的空间形式也不再是方正的, 而是呈多样变化的形式, 住宅单体相互拼接围合, 形成了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 虽然都是院落空间, 但各有各的特色, 各有层次, 带给使用者丰富的空间感受。

围合不等于封闭, 人在获得空间领域感时, 还希望能够与外界保持一定的联系, 这既是心理要求, 也是视觉联系, 更是生活交流、交通联系、空间过渡的需要。单一采用传统四合院的封闭形式和尺度是无法增进院落邻里交往与归属感的效果。围而不合, 院落间相互渗透, 将院落空间延伸到小区内并融入整体的景观空间, 才能形成互动空间。

丰乐新区设计就是采用带有转角的住宅建筑围合空间, 目的是减少院落空间的出入通道数量, 加强内聚感, 增加空间的围和效应, 增进居民的领域感和归属感。[2]同时, 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尽可能地创造出一些可供人们交流的围合性空间, 如用座椅、绿篱, 小亭子等一些景观小品自然地形成可供人们休憩, 交流的聚合感强的空间, 使居民产生明晰的领域感和归属感。[3]

4.3 院落空间竖向发展——空中院落

由于住在高层住宅里的人们, 独门独户, 很少享受住宅间的院落空间, 更加缺乏集中的交往场所, 邻里关系很淡漠。所以, 利用空中院落可以有效改善这一居住状况。空中院落的发展是将传统院落空间从二维的平面化转向三维的立体化。形成了“住宅室内空间——空中院落——住宅间院落空间——小区公共空间”的空间梯度。当把多个单元的院落如同楼板分层在竖直方向上重叠时, 也就是让院落的水平层递关系竖向化。[4]即在多、高层的住宅中创造一个共享的交往平台, 私密或半私密, 围合或半围合, 引入自然、间植绿化, 垂直发展的立体院落空间 (图10) 。

院落的营造蕴涵着传统的美学智慧, 通过空间的外化形式, 传递着一代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表达着特有的宇宙观与精神需求, 而许多现代住区布局单一, 空间形式匮乏, 使人们发出了对院落空间的呼唤。本文就是将传统院落空间的精髓和理念延续到现代住区设计中, 通过分析、借鉴, 并结合案例提出一些策略与思考, 试图将院落空间与现代住区有机融合达到文化的传承与再现。无论经济如何发展, 技术如何进步, 居民对传统文化的渴望都不会消减, 如何立足传统, 满足现代人的居住要求, 还需要建筑设计师与规划师的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严敏.当代中国城市住宅小区院落空间的创造与体验[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6 (4) .

[2]张双庆.传统院落在现代高容积率住宅与居住环境中的沿革探索[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 (3) .

[3]王璐, 胡英.当代居住小区院落空间的再塑造——以大连市为例[J].中外建筑, 2006 (2) .

院落环境 第8篇

1 我国古代庭院文化

中国建筑院落由来已久, 从可供考证的商代庭院遗址开始, 已有3 000多年的发展史。建筑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 而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们对建筑空间有了理性的思考, 开始主动的去创造建筑空间, 以满足人类本身的需求。东方居住建筑庭院空间, 特别关注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引入自然风光以亲近自然, 由高低错落的建筑围合成的院落不仅将不同功能空间分隔开来, 为建筑提供了采光通风的良好条件, 而且使建筑环境充满了诗情画意。例如中国传统园林中经常采用的借景、对景的手法, 不仅丰富了空间层次, 而且使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融合。“俯视清水波, 仰看明月光”, 在这里“天人合一”的情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居必有山, 住必伴水”, 中国人传统居住生活是以交流与融合为主要特征的, 注重邻里交往和家庭交流, 注重与自然山水的交流与相融。“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竹”不是简单地指竹林, 其实是园林、庭院生活的指称, 所以中国传统居住观念是宁可过清贫的日子, 也不能放弃庭院生活。庭院生活对家居生活充分必要, 将公共与私密空间, 动、静区域恰到好处地分隔过渡、内外融合, 形成了窗窗有景、家家有园的完美视野。这种人性化的舒适生活方式, 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所追求的。

2 国外庭院文化

世界各民族都有按照自己文化观建造院落的活动, 如采用在建筑空间中引入自然空间的方式来改善内部小气候, 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考古发现, 在罗马的庞贝古城中, 就出现了由立柱支撑, 四周回廊环绕, 中央设有承接雨水用的水池的天井形式了。另外, 国外建筑的中庭这一概念其实也起源于庭院 (天井) 。据称, 希腊人最早在建筑中利用露天庭院这一概念, 后来, 罗马人在这一基础上加以改进, 在天井上加盖屋顶, 形成了有顶盖的室内空间的雏形———中庭。如今, 中庭这一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 其跨度之大、高度之高、内部空间之丰富均非昔日可比。阳光、植物、流水等自然要素被引入中庭, 引入建筑内部, 内部空间被赋予了外部空间的特征, 成为人们喜欢逗留和举行各种活动的场所。

3 现代住宅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中国城市住宅建设与经济科技社会的飞跃发展同步, 完成了历史的大跨越。基本上实现了“居者有其屋”, 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初不足5m2增加到2 000年的约10m2, 同时正在完成由计划到市场的转化, 由实物分配到货币分配的转化, 由一元化投资到多元化投资的转化, 由数量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化。中国处在一个高速城市化的阶段, 人口不断增多和聚集, 城市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土地紧缺的问题, 高层住宅是唯一的出路。水平延展的趋势逐渐被垂直的高层建筑所打破, 人们的活动范围被局限在城市小区及人为加工程度很高的广场上。虽然住宅郊区化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一种解决方式, 但是发达国家对城市中心的回归已经告诉我们, 只有在城市中保留一定的居住面积和人数, 才能保证城市健康和谐的发展。因此, 研究如何解决垂直延伸的高密度居住区中更大限度地引入自然空间, 无论是对于现在还是将来, 都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4 新型城市院落住宅设计构想

空中庭院是楼市近些年涌现出的新鲜事物, 它存在于挑空的楼层之中, 是一个悬空的、露天的花园。这种悬空的、露天的花园突破了以往阳台、露台的形式, 因为后者终究是私密空间, 并不能促进人们进行交流。日本建筑师六角鬼丈将中国古代的道家和阴阳家的自然观融入建筑创作中。他认为:运动的媒质是缤纷的光和涟漪的流风;静止是运动突然停顿的空间, 在一片寂静的房间, 会有无数变化瞬间的定格;空间是物质的媒介, 也是建筑的灵魂, 是一段活动的通道, 也是一篇运动的风景;物质存在于色彩、味道、芳香、触摸、声音、感觉所触及的和感觉所反射的原型之中;而时间是时光记忆的素材, 大自然之力的作用, 开始与终结的象征。

笔者的高层院落设想正是建立在这种思想基础上的, 不同的是笔者采用中国传统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理解:在呼唤人性建筑的同时又能接触到自然;能在高楼中阅读大地、体验生活、聆听故事, 并且让每一户都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这种半遮半挡式庭院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逐级递进的空间感: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在这里, 院落代表一种交流、安全感、彼此的欣赏和信任。

每层内平台可设计4~8户围合而成的无围栏或仅有低矮的小围栏形式, 外平台可设计2~4户全开敞式。其共同特点是视野开阔, 并使每个空间有独自的概念, 然而又没有孤立的空间。在功能表达上既满足住户采光、通风要求, 又做到家家有景、户户见绿, 达到以人为本, 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楼梯采用从斜坡左右来回上下的形式而形成富有情趣的步行街道感觉, 构造出传统意义上的层层套接的模式, 成为联结各院落生活方式的纽带。相邻院子的人们可以沿着弯弯曲曲的小道, 穿过花香鸟语相互串门, 院子里的老人和孩子们在院中聊天、嬉戏, 好像一家人一样。四周挑廊环绕, 藤蔓低垂, 底部曲桥蜿蜒, 流水潺潺, 则会让整个空间情景交融, 生机盎然。

阶梯式设计的设想是朝着东方一面采用45°角, 这样可以充分的让早晨的阳光进入庭院。老人们可以聚在一起享受一天中最温暖的阳光, 年轻人可以在这空气清新的家园开始一天美好的生活, 孩子们可以聚在一起玩闹而不用让家长那么担心。朝西面成约60°角, 因为下午的阳光强烈不适于将其全部引进院落, 这样做在夏天不用泡在空调里而不敢出门。

在院落内部的设计是非常随机的,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围着一个水池, 在庭园的一角围一个水池, 养上几尾鱼, 再在池中放几片睡莲;也可以开辟一块种植园, 种上一些小型的、可食用的并且有观赏价值的植物, 闲暇时下地劳作一番, 既锻炼了身体, 又可享受到自给自足的乐趣;还可以自制一些有创意的花盆, 制作个性的院墙, 甚至砌一个简易的烧烤台, 为生活增加情趣, 提高居住质量。

总结以上笔者设想的城市高层院落住宅, 其核心思想包括: (1) 寻找中国传统文化———院落; (2) 将为人所用的绿地转化到院落中———观赏性; (3) 更具城市性和社会性———可行性的建筑; (4) 让每个人能有一片自己安逸的天地———归属感; (5) 阅读大地, 体验生活, 聆听故事———人性化+感性化; (6) 人与人走的近一些, 更近一些———促进交流。

5 结论

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将成为中国传统居住新的理念。高层院落建筑是符合当今科技发展和未来的建筑形式, 是一种新概念的住宅。在高层高密度的居住模式下, 虽然牺牲了一定的面积, 但得到了最重要的人性回归。

参考文献

[1]李彬.民居院落[M]∥李彬.山西民俗大观.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3.

[2]李龙.深深庭院围出宜人空间[N].中国建设报, 2003-06-30.

解析喀什老城区民居院落空间结构 第9篇

关键词:喀什,民居院落,空间,文化

喀什老城区的维吾尔族民居是喀什文化的代表之一, 其传统民居院落在充满伊斯兰韵味之上, 融进强烈的社会和生活气息。维吾尔族在历史发展和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创造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民居院落形态和居住文化。喀什在其丰富的社会文化下, 典型的的聚落形态和空间结构使其民居院落的韵味与众不同, 所以老城区的民居是喀什最吸引人、最具灵性、最具维吾尔生活气息的地方。

一、喀什老城区民居院落概况

喀什老城的民居院落是在中国人居环境中最具民族文化气息的典型之一, 喀什老城粗犷、质朴的民居特色以及老城区特有的宁静悠远的氛围, 在绚丽多彩的中国民居类型中是独具特色的。而且喀什的老城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处比较全面、完整保存下来的具有典型古西域特色的传统历史街区, 具有鲜明伊斯兰生活文化风貌。老城区民居院落的建筑风格即表现了喀什的自然环境、民俗风情, 更展现了维吾尔族独特的民族性格等人类文化因素, 形成喀什老城区特有的民居院落建筑群。

二、居住习俗对老城区民居院落的影响

维吾尔族是一个喜爱庭院和户外生活的民族。维吾尔族民居多为长方形的平房或楼房, 房前带有拱式前廊和平台。拱廊在维吾尔语中被称作“皮夏以旺”, 属于房间与庭院的过渡空间。维吾尔民居多在拱式前廊的下面搭建一个平台, 称为“苏帕”, 平台下往往有隐秘地下室。维吾尔族人建造民居时, 首先考虑的是平台的结构和大小, 房子不能决定苏帕的面积大小, 而是由苏帕决定房子的结构大小, 所以平台已是住宅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维吾尔族习惯在平台上铺上毛毡或地毯, 招待来往亲朋或老人做礼拜的地方, 所以对庭院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地亲近习性使苏帕称为维吾尔民居中人们最常利用的一个空间。平台既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需要, 又衔接庭院的微观家居环境, 由此就可以看出在维吾尔族人的心中苏帕占居着重要的位置, 这一居住习俗的优良传统在维吾尔人们住房条件日以改善的情况下仍得以传承。

三、院落中的空间配置

行为学家路易斯·康指出, “人类生活的空间不是地理性的或物理性的, 而是人的行为空间”。他认为营造秩序空间配置是围绕人们的生活开始的, 是一种行动的秩序、空间的秩序和多样的秩序。形式服务于功能, 民居院落的建筑结构形态要服从人们的生活需要。建筑形态一般由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形态构成。物质形态是指实体的空间形态, 例如卧室、厨房、葡萄晾房、凉台、廊柱等, 属于有机的空间结构形式, 也是人们精神生活和民俗文化的依托。由于喀什地区晴天率高、光照强烈特殊的环境气候, 庭院空间内合理的绿化配置就成为这里人们生活的遮掩体, 使人工室内空间与自然室外空间和谐交融。老城区的民居在曲折的深巷内, 随地形地势而兴建, 每户院落占地面积大小不一, 大的庭院有100平方米左右, 小的仅有3~4平方米, 以10~25平方米为最多。无论庭院或大或小, 都以米玛哈那生活单元为主体组合, 空间尺度适当, 房间组织合理, 绿化配置得体, 环境舒适, 庭院即是联系大门入口和房间的过渡空间, 又是维吾尔民众日常生活的的活动中心, 是人们家务劳动、亲朋交往、节日聚餐、儿童游戏等活动的场所;同时又解决了居住的安宁, 使休息活动具有私密性和领域感, 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要求, 庭院空间又围而不死、封而不闭, 所以喀什这种特别的庭院营造方式, 成为了对喀什地域环境的诠释。而且我们在对喀什老城区民居的调研中发现大多数维吾尔传统民居是自成院落的。

众所周知, 建筑是生活的载体, 人们的生活行为都在民居院落里进行, 为了清晰阐述维吾尔族民居的房屋配置状况, 我们以老城区的一户民居来做具体分析, 该民居前方是庭院, 后面为楼房,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户维吾尔民居家境富裕殷实, 家中共有9口人, 房屋面积达500平方米。除了庭院和拱廊, 房屋部分共分三层:地下室是一般用来储存粮食、蔬菜等, 一楼为厨房和餐厅;二楼为招待客人的客厅以及老人居住的卧室;三楼是儿子和媳妇的空间;每层用途不一样, 但整个房屋安排设置称得上充分利用空间, 安排合理。维吾尔族素有尊老爱幼的传统, 在民居内部的房屋布局分配上, 就优先考虑家中老年人的房间, 以便于老人的生活起居。由于宗教信仰的需要, 在家中老人居住的二楼还单独辟出一间净室, 是用来诵经、做礼拜用的, 室内的墙上挂有伊斯兰圣地的朝圣图, 室内充满着浓郁圣洁的宗教氛围。维吾尔族是一个十分重视礼节、礼貌的民族, 人们对民居院落有一定的精神性要求, 民居内部的房屋配置反映出他们的文明程度, 尊卑之理、长幼之序等伦理思想都能在民居院落中得到反映。

四、民居院落的装饰特点

喀什老城的小巷以土色为主, 这种基调让人感觉这里的民居像一位老人——沉静肃穆, 但是色彩鲜艳的大门像是民居炯炯有神的眼睛, 通过大门, 进入庭院中, 看到民居颇具民族特色的装饰风格才真正感受到维吾尔族的热情。

在老城区的调研中, 发现砖饰一般用在门柱、门洞壁面以及民居的外墙等部位上。由于所有的拼砖装饰都是直接采用的砖块本身的黄褐色来装饰的, 符合老城区民居原有的色彩基调, 又与原先的土木构造的民居在整体感上相协调。类型主要有拼砖, 拼砖砌出的花纹为各种几何纹, 大方美观。

民居的廊檐及柱廊是室外装饰重点, 一般用木雕进行建筑装饰, 以葡萄、杏、石榴、桃、荷花等植物作为装饰题材。外廊作为住屋的入口部位, 备受当地居民的重视, 柱廊和檐口的木雕装饰效果就成为庭院景观的点睛之处, 也能彰显户主的品味与爱好, 木雕花饰一般用原木纹色表现, 使用线雕、透雕等雕刻方法, 有的局部施加彩绘。

由于生活习惯的要求, 在民居的室内很少使用桌、椅、床, 一般客厅入门正前方为被龛, 用来存放被褥等, 再用帘布遮挡, 尊贵的客人在被龛前方落座。其他墙面设置为各种形式的壁龛, 壁龛展现了主人的艺术欣赏水平和生活习好, 常常一面墙满做形状各异的尖拱, 尖拱形状变化多样, 龛拱边加多为镂空石膏花饰, 龛门没有遮挡物, 其内摆设彩盘、花瓶等主人喜爱之物。客厅地面铺满地毯, 色彩丰富, 地毯绚烂温馨的色彩与墙壁上精美的白色石膏壁龛形成鲜明对比, 共同营造出高贵典雅的室内氛围。但通过调研中的观察发现关于维吾尔民居装饰方面的民俗事象, 并不是每户民居都如此精美, 这应与家庭经济能力有关。

五、总结

民居院落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脉络,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丢失本民族自己的文化之脉, 因此要把一个民族优秀的民居文化发扬下去。只有了解了喀什老城区的维吾尔民居的文化背景, 才能真正的体会到维吾尔民居院落的魅力, 更深刻的体会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文化习俗等文化精髓。所以为了保留“民族的记忆”“历史的记忆”, 守护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我们必须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维吾尔族传统民居院落。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民居荆其敏, 张丽安编著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06月

[2]华彩乐章:古代西方与伊斯兰建筑萧默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01月

[3]阳光下的喀什噶尔古巷http://www.tianshannet.com.cn/culture2006, 11

上一篇:软平台集成系统下一篇:旅游决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