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项目学习范文

2024-05-08

依托项目学习范文(精选5篇)

依托项目学习 第1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项目实践,工作室制,实训基地建设

本文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工作室”制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为例, 分析了专业建设与项目实践的互利关系, 对如何深入开展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建设改革作了初步探索。

一、依托专业创造项目的实践探索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 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办学道路, 教育教学改革特色鲜明, 成效显著。学院所属建筑工程技术系设有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艺术设计、市政工程技术等6个专业, 目前与30余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并建立了广泛、深度的合作关系。

任何一个项目实施需要首先考虑能不能做、谁来做、怎么做三个问题, 在建设行业就要考虑专业资质、技术团队、管理流程与工作场所四项前提条件。所以为寻找真实项目服务专业建设, 就必须与企业深度合作, 建立与之对应的业务条件, 建工系依托专业优势, 以校企共赢为合作宗旨, 成立了各专业建设理事会为合作交流与管理平台, 制订了符合双方利益的管理制度, 明确了组织机构职能, 探索组建了“专业工作室”作为项目实施平台, 为寻找项目创造条件, 主要作了如下探索实践:

1. 建立组织机构, 制订管理流程

根据专业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结合各专业发展特点, 以专业教学发展改革思路为指引,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 联合成立了各专业建设理事会, 并制订了专业建设理事会章程, 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 为“专业工作室”的建设与运行的管理提供条件。

2. 校企合作共建, 落实工作场所

利用各专业当前优势资源条件, 分别与“江苏安厦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江苏米多装饰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成立了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室、装饰设计工作室、平面彩色工作室、地基基础检测工作室等四个“专业工作室”, 引入企业真实工作场景。

3. 根据业务要求, 组建技术团队

系部目前有专业教师40余名, 全部具有企业工作经验或实践锻炼经历, 其中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全国注册一级建造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占33%, 通过与企业专家、学生助手合作组建技术团队, 在造价咨询、工程监理、装饰设计、工程检测等专业领域完全具备工程业务承接能力。

4. 校企联合资质, 合作技术服务

在满足上述基本条件下, 以“专业工作室”名义, 联合企业资质, 合作开展技术服务, 共同对外承接业务, 引进真实教学项目, 通过校企联合技术团队共同培养、全程指导, 工学结合, 合作开展技术服务, 互惠互利。

二、依托项目建设专业的实践探索

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 引入并实施真实工程项目是促进专业改革与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 不是最终目的。依托“专业工作室”平台开展项目实践, 对专业建设与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促进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模拟仿真、训练技能, 使学生将来更好地融入职业。“专业工作室”是由校企共同组建的场所, 是双方合作交流的平台,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部分功能, 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场景。通过与校外实训基地功能互补, 为学生专业的学习与就业能力提高提供了一条融通的渠道, 实现了生产经营与实训基地一体化的思想, 也为专业建设实训基地整体建设思路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性经验。

2. 促进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项目的建设与完成需要有一个真正有实力的管理与技术团队, 这是市场对企业提出的要求, 也同样适用于“专业工作室”的团队成员, 技术团队中专业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外, 还应具备很强的岗位能力, 更应具备最大限度地将岗位能力转化为教学所用的能力。在项目实施中, 专业教师通过与企业交流, 接触了专业新技术、新工艺, 通过自身主持或参与项目实践提高了实战水平, 大大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整体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3. 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借助各“专业工作室”平台, 通过引进真实项目作为学生实训载体, 纵向按认识实习、专业实训、顶岗实践三个阶段组织实践教学, 横向引入梯队式竞争机制, 鼓励学生进入项目建设团队、融入实际工作岗位, 在企业聘选与市场竞争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真实项目实施过程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4. 深化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市场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 如何推行工学结合, 深化教育改革, 则是近年来诸多高职院校研究与探索实践的课题, 我院建工系探索的“工作室”制实训基地的建设, 为校企深度合作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 参与真实项目的建设也为学生工学结合提供了一条有效实施的途径, 深化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三、依托专业创造项目的实践思考

依托专业可以为创造项目提供人才资源、设备条件等有利条件, 而学校与企业作为不同利益体, 在合作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真正能达到双方共赢的局面, 还需要一个过程, 在建工系“工作室”制实训基地的建设探索实践中, 针对依托专业创造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1. 政府政策支持, 行业企业认可

“专业工作室”是作为校企联合体承接和建设项目, 而项目的取得首先需要有行业、市场认可的专业资质, 政府及行业对该形式联合体没有设立申请专业资质的权限, 目前承接项目时主动权在企业, 学院师生只能以辅助人员形式参与, 没有主持或真正融入项目实施全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院师生职业能力与专业水平的提高。

2. 资源充分共享, 优势双方互补

“专业工作室”的运行需要校企深度合作, 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 在承接项目时, 管理模式、市场影响、技术能手等是企业优势, 设备条件、科研攻关、人才储备等是学院优势, 应充分利用, 合作互补, 以发挥在承接项目过程中的最大作用。

3. 利益合理分配, 促进校企共赢

“专业工作室”采用企业管理模式管理与运行, 在经济利益上以合作企业优先, 同时也应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实训与专业发展的需要, 制订合理可行的运行管理制度, 这是促进双方共赢的前提条件。

为社会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职能, 以市场为导向, 引入真实工程项目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发展思路。我院建工系以校企共建“工作室”为平台, 依托专业优势创造项目、依托项目服务专业建设的探索实践, 为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提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 推动了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依托沼气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2篇

依托沼气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XX省XX县岘塬镇刘家村典型材料

XX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属国扶贫困县,岘塬镇刘家村距XX县城10公里,属中部干旱半山塬区。2005年全村总人口2397人,522户,耕地2847.5亩,人均1.17亩,人均纯收入为1923元,村集体收入10万

元。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能源生态农业,积极探索具有当地特色的“猪-沼-果(花椒)-水窖”生态农业模式。以沼气建设为核心,以农户家庭为依托,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技术,配套进行了改水、改路、改厨、改圈、改厕,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一、确定发展方向,作好典型示范。2002年以来,村委一班人将发展以农村沼气为主的能源生态农业作为村级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点内容来抓。在全村广泛宣传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对以户用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技术进行实验示范,在全村选择了5户种养殖条件比较好、对沼气生产及综合利用有一定认识,并且积极性较高的农户进行沼气建设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在此基础上,请县农林、畜牧、能源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制定了《XX县岘塬镇刘家村能源生态农业实施方案》,提出了“依托户用沼气,带动种植、促进养殖、规模经营、提高效益”的发展新思路和走“果园 水窖 沼气 养猪”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先期建成33家示范户,修建“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33座,发展高品质果园143亩,优质花椒130亩,养殖猪、牛、羊分别为680头、66头和350只,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

二、抓好项目实施,落实规划目标。2004年被列为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村后,村两委班子认真总结三年来的实验示范经验,对入选的项目户提出了严格的标准,即:不养不种的不选,不愿自筹的不选。村委会积极配合县能源办包村技术干部落实项目户,逐户进行“一池三改”的规划和设计,帮助部分群众解决材料不足的问题。村委会多方筹集资金,给每个项目户补助1000块红砖和部分水泥等建设材料,截至2005年8月,按照技术规范高标准完成了150户的项目建设任务。目前全村已建成“猪-沼-果(花椒)-水窖”能源生态农业模式户183户,发展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927亩,年生产无公害果品38万公斤;种植优质花椒2.1万株,年产花椒2.2万公斤以上;发展规模养殖户30家,年出栏生猪1400头以上,肉羊2600只,沼气项目建设已成为该村发展生态文明示范村的主攻方向。

依托示范基地 实施项目带动 第3篇

近年来,修武县计生协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计生协的精心指导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新常态,积极参与幸福家庭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帮扶方式,扩大服务群体,使“生育关怀行动”由群众性的互帮互助向政府、企业、协会联合开展的规模化、规范化方面拓展,形成了创业、就业、宣教、养老等多种项目运行体系。“生育关怀行动”已成为全县有较大影响力的公益品牌,成为一项群众由衷“点赞”的民生工程。

一、理清工作思路,融入发展大局

修武县作为全国“生育关怀行动”示范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生育关怀行动”作为民生工程纳入人口计生事业发展规划,成立高规格组织,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生育关怀行动”政策体系,率先探索建立了亲情救助公益金制度和计生女孩家庭老人养老制度,实施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通过开展计生家庭意外救助、计生特殊困难家庭帮扶、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计生家庭老人等一系列活动,为育龄群众和困难计生家庭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关注。

近两年来,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修武县计生协对如何发挥协会职能、引导计生困难家庭摆脱贫困、致富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和思考。在深入基层认真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修武县计生协确立了“选项目、建基地、做示范、带万家”的“生育关怀行动”工作新思路,并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立省级生育关怀示范基地3个、市级示范基地2个、县级示范基地15个,有力地提升了“生育关怀行动”效果,探索出一条“基地引领、项目带动、创树品牌、规范管理”的计生服务新路子。

二、制定标准模式,打造样板基地

为促进“生育关怀行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使活动目标更加清晰、计划更加周详、操作更加规范,修武县计生协努力把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成品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探索建立了“四好”工作模式。

1. 选择好基地。根据修武县发展实际,将示范基地分为三大类:一是工业项目示范基地,必须具备企业上规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等基本条件。二是种植养殖项目示范基地,必须具有专业化、规范化生产能力,适宜受助户集中劳动或分户承包经营。三是人口文化项目示范基地,必须具备地方特色,融人口文化、婚育文化、健康教育、生态观光、娱乐休闲于一体,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实现人口文化、家庭文化与旅游文化相融合。按照上述原则,由乡计生协指导村级协会筛选符合标准且具有较好市场发展前景的致富项目报县级协会审批。县计生协按照具备造血功能和帮扶价值的原则,选择信誉好、技术强、能带动、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最终确定为示范基地。

2. 确定好对象。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由村级计生协调查摸底,将符合“一低两有”的计生家庭作为项目帮扶对象。“一低”即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以下,“两有”即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有较强的创业愿望。将初选出的帮扶对象予以登记公示,再由乡级计生协审核后报县级计生协确认。

3. 签订好协议。实行“基地+计生户”的运作模式:一方面,由乡、镇计生协与示范基地签订协议书,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各方的责任和义务、资金划拨方式、违约责任等;另一方面,由项目单位与帮扶对象逐户签订帮扶协议书。在要求示范基地帮助计生困难家庭创业就业的同时,约束帮扶对象必须履行义务,实现勤劳致富。

4. 建立好制度。建立健全管理、服务和监督制度,努力为计生家庭致富发展提供学习培训、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及生产资料等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制作项目运作流程,便于经常性地督查,做到一个项目一个专项负责人、一个流程、一套制度。同时,每个示范基地必须完整、翔实、准确地建立基地项目文本书、服务活动记录、就业创业名册、工资待遇情况、示范带动情况以及年度计划总结等档案资料,随时接受县、乡计生协的检查监督。

三、坚持分类指导,确保项目效果

为更好地发挥项目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按照“坚持突出特色、实施分类指导、项目不分大小、带动推进发展”的要求,县、乡计生协围绕计生家庭发展,定期协商帮扶对策,不定期回访创业就业计生家庭,助其解决生产、销售、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确保示范户的创业就业成效。同时,注重对基地的检查指导和验收评估,在抓好项目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推广试点经验,推动了全县“生育关怀行动”的扎实开展。

1. 建立青春健康教育基地。在县实验中学和一中分校设立“青春期健康教育基地”,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传授青春期知识和如何进行自我保护、防止性侵害等常识,还讲授《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等内容。目前,约有1.78万名学生接受教育。

2. 建立人口文化生态基地。以云台山旅游为依托,做好人口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在云台山镇家庭宾馆建立“幸福家庭幸福墙”,在七贤民俗文化村建立人口文化生态园,在陆台农庄建立以健康、幸福、同心、爱情为主题的文化长廊,将当地人口文化、婚育文化、孝文化与园区生态景观融为一体,使群众在休闲娱乐之余潜移默化地感受人口文化的熏陶。

3. 建立计生家庭致富基地。先后在西村乡建立了“意林皂刺开发研究基地”,在周庄乡建立了“奇力新电子产品加工基地”和“玫瑰种植园基地”,在五里源乡建立了“台创园花卉、蔬菜示范基地”等9个致富示范基地。同时,依托基地开展各类培训班,积极为计生家庭讲授种植、养殖、加工等技术,为其发展生产提供技术保障。截至目前,各基地共举办培训班86场次,牵手帮扶计生家庭1510户,带动2165户计生家庭上项目,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

依托项目学习 第4篇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依托项目;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4-0027-01

在现代军事斗争中,军事人才的作用体现在作战指挥、装备研发与运用等各个方面。在信息化条件下,高素质军事人才是我军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重要因素。作为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重要参与者,军队研究生的培养已引起各方高度重视。随着未来战争对高素质军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强,高素质军事人才缺乏的现象日益明显。为解决研究生教育与任职脱节的问题,解放军三总部《关于深入推进军队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意见》强调,军队研究生教育转型发展,必须着眼培养部队需要而管用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实现由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一、当前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

与普通大学工科研究生培养不同,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具有一定的军事特色。然而由于工学学科的发展主要依托地方普通高校,且我军对于工科研究生人才具有更高的要求,而现行机制与部队需求仍不能完全一致,这就导致了以下问题的产生。

1.研究生培养目的不明确

在军委总部明确指出要实现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之前,军队院校对于工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工程技术类高层次人才,其培养模式重学术而轻应用。然而实际部队中,对研究生毕业直接从事高技术研发的高层次人才需求并不旺盛。多数工科研究生毕业直接从事的工作为技术应用和保障,并与军事、管理等学科息息相关,因此出现了单纯的学术型人才到部队后无用武之地的现象。

2.教员队伍素质不全面

由于早期军队开展高层次学历教育的能力不足,现在从事教育的工科教员大多在地方院校完成研究生教育,在学术能力上较为突出,然而学习期间对军事需求和应用的学习不够。同时,在院校教育中,由于学科分离存在,工科教员在技术领域上往往“术业有专攻”,强于工程技术,弱于军事应用。这就导致工科研究生教育的教员队伍存在着“偏科”的问题,不能够很好地指导研究生形成任职能力。

3.研究生学习热情不足

由于存在着“学”与“用”,“教”与“管”之间的矛盾,导致部分工科研究生学习热情不足。工科研究生在入学之前均具有较好的学习基础,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然而由于担心所学知识到部队难以适用,研究生期间往往学习热情降低。同时,研究生教学单位注重培养研究生学术能力,而管理单位注重从军事和政治素质方面开展教育,二者之间相互独立,难以融合,也导致研究生产生厌学情绪。

二、新形势下对军校工科研究生的培养需求

作为高层次新型军事人才,军校工科研究生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往往与国防行业的关键工程技术相关。这类研究方向综合性高、实践性强,对其相关问题开展研究,不但需要宽广、精深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持,还需要具备解决复杂、综合的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需要具备对世界军事科技发展的敏锐力和军事热点问题的洞察力。[1]因此,军校工科研究生培养要建立与人才特点相适应的培养机制。这就要求在研究生培养中,要抓好“高层次”和“应用型”两个关键。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工科研究生人才为目标,以部队需求为牵引,以开展项目研究为依托,对工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展开研究,努力构建“高层次”与“应用型”相融合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机制。

对于工科研究生而言,依托项目进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开发的组织实施与管理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实习活动。项目开发的主体是研究,项目的设计、开发、进度安排、质量控制等主要是在教师带领下由学生自己完成的,甚至在项目开发中遇到的许多新技术问题最终也要由学生自身去解决。[2]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的专业技能、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提升,这对于满足信息化条件下部队新型人才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习主席“能打仗、打胜仗”要求的有效途径。

三、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探讨

为建立起能够适应军队发展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机制,下面就以军事交通学院军用车辆系为例,探讨以下内容:

1.寻求办学理念突破

要在理解军委总部关于研究生培养精神的基础上,针对实际做好办学定位。只有在做好顶层设计,理清培养思路的情况下,才能展开机制研究,这是整个课题的指导思想。军事交通学院是总后勤部直属院校,承担着为全军培养军事交通运输方面的高级工程和指挥、管理人才的重任,近年来,学院着力打造战略投送能力支撑性院校,这就对办学理念指明了方向,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思路,不应单单局限于车辆工程、动力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单一的工程技术,而是要与战略投送相关的工程技术紧密结合,围绕支撑战略投送能力开展办学。

2.积极发现部队需求

根据工科研究生的任职实际,了解部队对于研究生人才的培养需求,做到有的放矢,这为课题研究明确了方向。工科研究生的就业范围主要集中于院校、科研院所和装备监理等单位,同时也有部分研究生任职于部队装备保障机关和基层单位。随着装备研究和采购体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科研究生将从事装备运用环节的工作,如装备的性能评估、力量组建和装备保障等環节,这就要求工科研究生和部队实际紧密结合,在掌握部队整体情况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工作。因此在培养工学研究生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部队实际,利用设定场景、参与演习等方式,使得研究生的培养更加贴近部队需求。

3.大力实施培养项目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既要紧紧贴近部队需求,又要发挥研究生在研究中的主体作用,这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随着新型装备在部队的列装,在部队的装备使用、维护中,往往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对于部队来讲是个新课题,这就需要在培养研究生中注重将战场带到课堂,将装备当作教材,开展新的作战模式下的装备运用和保障课题研究,在课题项目中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使研究生在项目中增强指导实践的能力。

4.逐步建立制度保障

通过开展项目培养研究生要与教学、管理等工作联合起来,形成多位一体的联合机制,这就需要制度保障,这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在开展课题中,需要多种要素联动,首先是部队需求调研,应建立部队和院校的联系机制;其次是教学部门应将部队的情形设计为模拟课题,这需要训练部门强化教员素质,打造了解部队需求的教员队伍;再次相关管理部门应给与课题开展提供时间、财务和其他条件保障,破除开展项目研究中“管”与“教”之间的矛盾。

四、有关要求

要做好依托项目培养工科研究生的工作,需要注意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以部队需求为牵引,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构建学术与应用相融合的机制,建立培养研究生的有机平台。第二,强调研究生在开展项目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起组织、思考和协调能力,为任职打好基础。第三,在项目研究中兼顾研究生的兴趣和特长,注重培养既有任职能力又有一技之长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崎,冯兵,贾红丽.浅析军校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 中国电力教育,2011,(9):71-77.

[2]李静梅,吴艳霞.项目研发在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

依托项目学习 第5篇

[关键词] 施工课程 工程实例 教改

《水利工程施工》是高校水利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传统的施工课程教材按学科体系划分章节。近年来,学生普遍反映知识比较零散、难以把握,很难形成一个整体概念,学用脱节现象相当严重,尤其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特点。为此,开展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改革,融基础知识于项目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改指导思想

在教材、授课内容、课程设计等环节,全面结合工程实例,塀弃传统的以抽象理论的讲解为主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改以典型工程实例为骨架,融知识于实践之中的教学模式。换言之,从大的方面看,整门课程由若干典型工程实例(四大水工建筑物及河道整治工程)构成,从小的方面看,每次课讲的都是一个工程实例或工程实例的一部分,从而使教学始终处于实例氛围之中。

二、课程架构

教改前,本课程架构如图1所示。

上述架构的最大优点在于知识模块化,符合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化施工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深入探讨施工专门技术,符合研究型教学的特点。但对于基层水利水电从业人员而言,知识系统性方面存在不足,对高职高专教育及成人教育的适应性尤其欠佳。

教改实施后,施工水流控制一章仍单列置前,将水利水电工程分为土石坝、混凝土坝、水闸、河道整治工程、土石坝除险加固工程五大部分,各以一典型工程为例,按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过程进行课程组织。如土石坝工程施工部分组织如图2所示。

部分重复的环节,则讲述不同方法,达到知识的完整。如绘制工程进度计划图阶段,土石坝工程要求绘制横道图,混凝土坝工程则可改用网络计划图。

三、教改具体措施

1.以实际工程项目充实课程内容,构建全面结合工程项目的课程体系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解剖典型工程,提炼出典型工程问题,并将其解决的方法和过程进行归纳总结,编写内容丰富、难度适宜的补充讲义,从而使得教学内容具有实际工程背景,构建全面结合工程项目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的“全真”,进而调动学生学习发展的主体性,实现课内外结合的全时空性、产学研结合的开放性和教育活动的可操作性。

课程组要求:所有的课程设计均以实际工程为题,要使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得到锻炼,得到了学生的认同。

2.教学内容与工程项目充分融合,实现教学过程的良好互动

任课教师充分发挥实际工程项目的典型意义,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单向灌输为师生协同互动,既改革“教”的方法,又指导学生改进“学”的方法,通过良好的双向互动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托实例,充分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方式。通过典型工程的实例分析,课堂发问,课后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

3.依托实际工程项目,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提供丰富的、可供借鉴的素材

结合工程实例,推广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用大量的照片、图纸丰富上课内容,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换言之,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的建立,不仅通过补充讲义使纸质教材有了实质性的工程实践内容,也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为教师课堂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施展才能的平台,使改进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意愿有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为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及一体化教学创造了条件。

此外,除加强与改革课程本身实践教学的训练外,还通过增加课外讲座等形式进一步强化相关的实践技能。

4.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的实质含意

教学内容与工程项目紧密结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时刻感受到实际工程中需要的职业技能,从而建立起自觉考证与提高技能的信心与自觉性,使日常教学与社会专业技能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的考核接轨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实施真正意义的“双证书”制度。

施工课程直接与施工员、安全员、资料员、项目经理(建造师)等上岗证、执业资格证的考试密切相关。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与证书考试天然接轨。多数上岗证、执业资格证考试,均有案例考试,都和实际工程密切联系,因此,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也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职业资格证书接轨的实质含意。

5.实践环节教学中,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方法

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大力度的改革。基本思路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的,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重点培养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点面结合,强化特色,整合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产、学紧密结合的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实践教学改变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及时吸收工程技术的最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基础,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四、教学效果

通过教改,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改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教改措施普遍满意。调查184人(两个专业,共4个班),非常满意136人,占73.9%,满意34人,占18.5%,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各为10人和4人,占5.4%和2.2%。问题主要集中在速度较快、作业量大,以及多媒体课件不够生动等方面,尚待进一步改进。

五、结语

高职高专教育是应用型、技能型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离开了工程实际、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高职教育就很难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依托行业,以项目为载体的教改实践,是实现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的重要措施,是社会参与办学的重要途径。笔者进行的教改研究虽属初步,相应的教材体系也仍未建立,但总地来看,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参考。

上一篇:农业支持下一篇:租赁与大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