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高校范文

2024-05-05

成都市高校范文(精选9篇)

成都市高校 第1篇

1999年, 为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 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发放助学贷款, 帮助解决他们完成学业所需要的费用。该制度经过将近10年的实际运行, 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高校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学生贷款的逐步开展, 新制度在运行中也暴露出诸多矛盾或问题, 2003年下半年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面积银行停贷现象的发生, 学生贷款的停滞对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十分关注事态的发展。

针对我国学生贷款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成都市部分高校学生、高校学工部、银行以及企业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调研, 主要目的是了解成都市高校助学贷款发放和回收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对成都市完善高校助学贷款项目, 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健康良性运转, 以及建构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调查方法和内容

本次调研从学生、银行、学校、企业四方面开展, 探讨成都市高校学生助学贷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调查方法为问卷形式, 首先设计好调查内容, 然后在小范围内发放问卷做一个初步实验, 经过问卷设计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合格后, 再到大范围内发放。

为使调查对象更具代表性, 按大学生所在学校的不同分为三类:重点大学学生、一般本科院校学生、专科院校学生, 并深入学生内部对学生行为心理及学生贷款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分别对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大学以及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进行了实地调查。另外, 借助网络, 通过电子邮件、QQ、电话采访等方式, 对毕业于成都市高校曾经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进行了异地调查, 同时, 走访了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等。

本次调查共计发放调查表1800余份, 回收有效问卷1533份。调查活动受到了成都市多家银行、企业、高校及诸多老师、学生的大力支持, 使得本文的研究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为分析学生贷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贫困学生贷款申请难

在申请学生贷款的过程中, 一方面是大量的贫困生急需大量的学生贷款来完成学业, 另一方面却是银行的大量资金闲置而不敢用于学生贷款。学生贷款资金的供需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缺口。按照大学生平均学费和生活费用, 家庭年收入在1万以上就基本有能力自理学费[1]。可调查表明, 年收入上万者中31.39%的人获得了学生贷款, 并且, 在已经申请了学生贷款的137人中, 有近40%的同学个人月生活费超过了300元, 也就是说, 有相当一部分申请了学生贷款的学生将学生贷款挪作他用。

尽管申请学生贷款的人数多被认为是申请学生贷款难的主要原因, 但这里的人数过多是相对的, 因为有大量的非贫困生也申请了学生贷款, 并且有一部分人还获得了贷款, 这样就挤占一部分贫困生的指标, 使得贫困生的贷款就更加的困难。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有大量非贫困生也申请到了贷款, 而真正贫困者却没有申请到。有超过80%的调查者认为自己身边存在非贫困生申请到学生贷款的现象。表1是从137份已获得学生贷款的学生填写的调查表中得出的数据:

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1) 从贷款申请人来看, 既有客观因素, 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客观的因素主要是申请的人数过多和银行对学生还款能力的怀疑, 使得真正的贫困生不能都获得贷款。主观因素主要是申请人的贷款所需的手续不够, 使其没有获得学生贷款。对此我们对一部分学生做了调查, 结果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 大约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申请学生贷款的人数过多是贫困学生贷款难的主要原因。

申请学生贷款原因包括经济和非经济因素, 不同经济条件的学生申请学生贷款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见图2) :

①贫困生借款行为心理。

贫困生借款主要是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 但是我们通过上图不难看到, 贫困生借款的非经济因素也占了相当比例, 不应忽视。到目前为止, 大多数人认为, 贫困生申请学生贷款完全是经济原因, 对借款贫困生的宣传教育仅集中于经济因素方面, 缺乏人文关怀, 为以后部分违约行为埋下了隐患。

②非贫困生借款行为心理。

对于非贫困生来说, 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不存在经济因素的考虑。而独立、公平、反叛, 这些非经济因素驱使着他们去申请学生贷款。

(2) 从贫困生的认定方式来看, 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认定贫困生的材料主要包括生源地乡政府或民政局开具的贫困证明或辅导员、同学推荐等。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贫困生的认定方法是有待改进的。首先, 贫困证明的可信度不高。根据调查, 大部分人认为, 贫困证明是比较容易取得的, 生源地乡政府或民政局通常对去开证明的大学生降低审核度, 甚至不审核。其次, 辅导员、同学的见证也不可取。由于同学、朋友、老师关系的存在, 感情因素起了较大作用, 辅导员、同学对申请学生贷款的同学的意见通常都是“同意”。实际上在对贫困生的审批上, 贫困证明出现问题较多, 部分非贫困生通过一些手段很容易就能获得贫困证明。

(3) 从贷款的供给方——商业银行来看, 商业银行考虑到学生贷款的风险过高, 而且对学生贷款管理的成本也相对要高。因此, 商业银行在这些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前是不会迅速扩大贷款规模的, 结合一部分高校贫困生获得学生贷款的比例 (如表2和表3所示) , 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 我国学生贷款的形势是相当严峻的。

资料来源:根据省人民银行资料整理

(二) 学生贷款违约率高

根据我们的调查, 目前国家助学贷款的还贷率都很低, 违约率均超过了20%。学生还贷率低与目前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 以及银行缺乏有效的催款手段有很大关系。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 银行方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并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咨询活动, 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但是, 由于成本太高, 银行得不偿失, 所以一直没有太多改进。学生贷款违约率高是各种问题的一个综合表现,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以下将从贷款双方主体来分析这个问题。

(1)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 主要有经济方面的因素和非经济方面的因素。经济方面的因素是指学生毕业以后的收入不足以偿还学生贷款所需要的费用。而非经济方面的因素包括故意拖欠学生贷款和非故意拖欠学生贷款。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到了以下一些数据, 主要包括是否按时还贷比例 (如图3所示) 和不按时还贷的各种原因的比例 (如表4所示) :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 未还款比例高达25.19%, 换句话说银行的违约风险已经高达25.19%, 面临如此高的违约风险, 银行在学生贷款上的表现就是严重的惜贷, 不敢扩大学生贷款的规模。

从表4中我们不难看出, 学生不按时还贷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困难, 目前的工作收入不能在一定时期内偿还贷款。因此, 银行的政策必须具有弹性, 让这部分人在无力还贷的情况下能申请延迟还款期限。调查还表明, 有一部分人不还贷款是由于从众心理, 看见别人不还自己也不还。对这一部分人银行应当采取严厉的追偿措施和惩罚措施, 迫使这部分人归还贷款。

本文还对已毕业者欠贷心态进行了调查 (如表5所示) , 数据反映出, 欠贷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实在无钱还, 为贫困生;二是有钱不还, 为非贫困生。在非贫困生欠款部分中, 30.2%的人是看见周围有人欠款自己也欠, 为从众;有38.69%的人把该还的贷款挪作他用, 为利己;31.11%的人认为还与不还全在于银行的追查力度, 为无所谓。

(2)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缺乏有效的追偿机制以及对违约者的惩罚机制, 同时银行也没有积极的与学校沟通, 加大对学生诚信教育的力度。

在催缴的欠款方面, 目前各商业银行对违约学生采取的催款措施主要是通过发放欠息、欠款通知书。如果能够取得联系, 则会通过电话等方式催款。除此之外, 对于违约学生的惩罚, 主要是以后不再对其提供任何贷款, 并且在高校校园网上公布违约学生名单。目前, 银行系统正在准备筹建个人信用系统。如果能够成功建成, 银行则会通过个人信用系统公布违约学生名单, 并且停止所有银行对其贷款。据了解, 各大银行虽然有意共同筹建个人信用体系。但是, 由于银行内部本身存在竞争以及银行之间需要充分的配合, 所以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 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制手段, 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将非常困难。

(3) 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 诚信问题并不十分被看重。通过对一些企业的调查就可以知道这一点。通过企业在招聘时对道德和能力的看重程度数据分析 (如图4所示) , 可以看出75.28%的用工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对能力和道德两者价值取向是同等的, 对于他们来说并无孰重孰轻之分, 而10.11%的用工单位在两者之间选择了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道德。这样的社会价值取向, 很可能会影响很多人对道德的重视程度, 从而导致学生诚信的丧失。同时调查表明, 没有一家企业在招聘时会去仔细留意应聘者是否按时偿还了贷款。这反映出目前中国的用工单位并不太重视应聘者以前的信用问题。诚信问题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

在调查中发现有超过60%的用人单位认为, 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及时归还贷款是由于社会就业太难引起的, 许多用人单位对无钱还贷的人持一种理解态度, 一方面反映出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另一方面却降低了对违约学生的道德约束。[2]。

四、结束语

通过对成都市10多所高等学校有关国家助学贷款的调查, 本文初步了解到成都市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基本原因, 国家助学贷款普遍存在贫困学生贷款难和银行“惜贷”的矛盾, 加之贷款学生毕业后违约率高的现状, 使国家、银行、高校和学生四位一体的贷款机制出现了危机, 从根本上讲, 本文认为我国助学贷款机制设计不合理, 我国现行的学生贷款性质属于商业银行出资、政府财政提供财政补贴、高等学校进行贷款的宣传与组织、最后由商业银行负责贷款发放和回收的一种带有较强政策性目标的商业性贷款。这就必然出现公益性与盈利性的矛盾, 国家强调公益性, 银行更重视盈利能力, 而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如果学生不能就业, 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证, 就不会偿还银行的贷款, 银行不能解决贷款的风险问题, 惜贷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所以本文基于上述调查认为, 国家助学贷款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从根本上解决助学贷款公益性与盈利性的矛盾, 在国家财力允许的条件下, 助学贷款应该更多地体现公益性, 让每一个优秀的贫困学生读完大学是国家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国家财政的阳光照耀到大学校园, 照耀到贫困学子心中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财政力量不足的情况下, 助学贷款机制应该着手解决银行风险问题, 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推动助学贷款的建设。无论国家财政状况如何, 助学贷款都是一项急需得到解决的重要问题, 是一件关系到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国家大事。

摘要: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而带有较强政策性目标的商业性贷款制度。本文通过对成都市10多所高等学校将近20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 初步了解到成都市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出现问题的基本原因。助学贷款存在着贫困学生贷款难和银行“惜贷”的矛盾, 贷款学生违约率高。根本原因归咎于助学贷款机制设计不合理, 为银行惜贷和学生违约提供了理由。

关键词:调查研究,助学贷款,违约率

参考文献

[1]于晓波, 马静, 康健.高校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 2006, (5) :54-56.

成都市高校 第2篇

——以四川大学和成都体育学院为例

(四川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610064)

摘要:成都市高校体育开展状况良好,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社区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以四川大学和成都体育学院为例,对两所高校与其周边社区体育的互动现状进行走访调查研究,最终提出实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有效措施,从而推动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也为高校体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区体育;互动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045-01

一、相关概念

高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一部分,它是指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社区体育是指以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要、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地开展的区域性体育。

二、目前两所高校体育开展的现状

成都体育学院是专门的体育院校,多数学生都是体育运动及体育教育方向专业的。学生及老师主要是通过课内外以及到健身俱乐部锻炼。我们还随时能看到校外人士出现在该校并参与运动。该校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齐全,运动技术、知识及理念都比较领先;校内的运动场所及设备齐全;运动人才众多;体育师资力量雄厚,并为社会培养着大量的优秀体育工作者。

学校经常开展体育比赛,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竞争中来,在比赛中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训练,提高运动技能和经验。

四川大学是一所综合院校,学校专业多,学生多,学生主要通过体育选修课以及到体育俱乐部中锻炼。该校体育学院没有招收本科部的学生,体育学习开展主要是教师通过选修课对学生进行技术及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及体育研究生部的学生的宣传并与其他学院学生进行交流。

研究生及留学生没有开设体育课,他们的体育活动主要是自行锻炼。校研会及各学院分会每年会组织多次不同的运动比赛,让同学们有一个共同的舞台交流展示,相互学习。四川大学有充足的运动设施及场地,丰富的师资力量,学校每年都会组织运动会并承办大型体育比赛,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体育知识讯息。并为学生从事体育方面的科研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三、两所高校周边社区体育开展的现状

1.社区体育的开展形式

两所高校周边的社区体育开展主要是居民进行晨练或晚练,内容多是太极类运动,健身舞,武术、空竹,不乏习练者沿河边或在公园内散步、慢跑等;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各社区内的运动器材的增多,有的就直接利用小区内的运动器械进行健身;有些事业单位还会定期组织比赛。

2.社区体育的参与人员

调查显示,坚持自身参加晨练和各种体育锻炼活动的老年人居多,女性多于男性,多数青少年缺乏体育锻炼,很少一部分人到健身俱乐部健身。

3.社区体育的现有场地设施情况

由于过去城市建设中忽视居民区健身活动场地的整体配套设施建设,造成目前居民区的体育场地局限,运动场地拥挤,器材设备紧张。相当比例的居民只能在阳台或街道路边锻炼。另外,周边的健身俱乐部不多,很多市民也不愿花钱健身,造成辖区内场地更加拥挤。

四、两高校体育与周边社区体育的互动现状

据了解,两高校与周边社区的体育互动较少。有些居民区没有或缺少场地,小部分人进入到该两所高校,利用舒服的场地和器材锻炼。在社区的一些赛事活动中,裁判工作是在高校学生的协助下完成的。

在空余时间很多居民都只是赖在家里或小区内,他们没有意识要到高校校园里与学生一起运动,感受学生给他们带来的激情。

很多体育专业及体育爱好的同学在课堂之余就不再做任何与体育相关的事了。他们所学的知识就局限在了学习过程中,没有做到学以致用,只有极个别的同学把自己推荐到健身俱乐部做教练。很多同学没有想到到社区根据已有的知识给居民做健身指导,来提高自身的能力。

明显的看出两高校与周边社区体育的互动是不足的。

五、加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意义

1.加大高校体育运动场馆及场地向周边社区开放,不仅能使校内的少数闲置场地得到有效利用,而且居民也有更多的场地参与运动;适当合理的收费能使建设场地的高额费用得到一定的弥补。

2.学校体育教育本身就是为社会服务的,加强二者的互动,可以让学校及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需求,推动高校建立更好的体育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走向社区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很好的实践,还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名誉,变相地增多学生的就业机会。

3.有了高校学生深入社区的指导,能大大提高居民健身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青春活力的大学生的带动,更能激发他们运动的激情,火热的场景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顺应了新一轮全民健身的推广。

六、加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措施

社区和学校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如场地、器材、人员、群众、行政手段等方面的条件综合有效的利用和实施。高校要树立大体育的意识,搞好校内体育工作的同时,还应为社区体育出谋献策并积极参与,为国民体质的提高尽一份力;利用在师资上的优势,给予社区相应的培训,如裁判法,组织赛事的原则等;或着直接组织相互间的比赛,鼓励学生到社区做运动指导及裁判工作;还必须有政府和有关部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七、结语

体育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体育社会化进程促进了高校体育教育与社区体育的紧密联系,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实现,并丰富了社区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社区体育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制约,本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还不够,高校体育应当在社区体育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这为最终实现全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春兰.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及建议[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9(5):89-90

[2]高玉洲.融合高校体育资源促进社区体育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01

[3]仇刚,等.合理利用高校体育文化资源,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发展[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4,5(1):76-77

[4]姜全军、马亦梅.城市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0

[5]董春华、刘兵.上海市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现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1-24

*作者简介:李鲁云,(1988—)女,山东人四川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

成都高校推荐 第3篇

王立自动化

NO.1

“如果你在艺教看过很多部或通俗或艺术的电影:如果你在西区活动中心看过迎新晚会、毕业生弹唱晚会和十佳歌手比赛:如果你看见过荷花池里盛开的荷花,听到过奇大无比的牛蛙叫声:如果你在全校所有的教学楼都上过自习考过试……如果这些“如果”你都有过,那么你的身体里已经流淌着纯正的川大的血液……

NO.2

——《如果,川大》

我不知道有多少川大人被这篇文章击中过,起码我是其中一个。这就是川大,什么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上的官方版介绍都不如这几句简单的排比来得给力。从你踏进四川大学那并不伟岸的校门开始,你的身上就流淌着川大的血液:川大人不在乎中央部属大学、“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名号,更不会把已经拥有200多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博士后流动站、4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的荣誉挂在嘴边,对每年起起伏伏的高校排名更是一笑置之。也许是成都人包容大度的性格早已感染了川大人,在这座拥有三个庞大校区的庞大校园里,一切辉煌都沉淀在荷花池畔的诵读声里,都累积在每天早上无数教室里用来占座的笔记本里,都闪耀在每周定期的英语社、话剧社、创新协会、环保协会、心理协会等社团积极奔走的活动中……

1994年和2000年,川大先后合并成都科技大学(其材料、化工、水电、机械、轻纺等学科实力雄厚)和华西医科大学(其口腔医学、生物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学科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两所全国重点大学,建成今天的新川大。

提起川大,不能不说华西口腔医学院的口腔临床医学专业,这个专业在亚洲地区也是享有盛名,每年的招生录取分之高自然毋庸置疑。川大实力很强的理工科类学院主要有:华西临床医学院、数学学院、建筑与环境学院、水利水电学院等,其中口腔临床医学、法医学、水利水电工程、应用数学、生物医学工程、内科学(呼吸系病)、轻工技术、核技术及应用、化工、光学工程等都是其王牌专业。同时川大还有牙颌面疾病的病因及防治、器官移植与修复重建等14个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自从四川大学率先在西部吹起合并的号角,她便以前所未有的气度成为西部地区实力最雄厚、学科门类最齐全的一流综合性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埃实扬华,自强不息

舒毅桥梁工程

1896年,在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国内铁路专门人才紧缺的背景下,北洋大臣王文韶在山海关创办了北洋铁路官学堂。她就是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中国土木工程和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策源地。在我国高校序列中素有“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和“东方康奈尔”之称。

在交大115年的不凡岁月里,据粗略统计,学校累计搬迁18次。校名更换18次。成为中国大学中搬迁最多、更名最多的一所大学,她亲自见证了清末的腐朽政权、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然而她从未中断过办学育人,弦歌不辍。历史的辉煌终究代表的是过去,而今的西南交通大学又发展得怎样?

现在,当人们提到冠名“交通”二字的大学,似乎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名气更为响亮一些,西南交通大学显得有些沉默。不过西南交通大学可不是泛泛之辈,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是西南交通大学1916届毕业生,曾先后四次出任学校校长,除此之外教育家竺可桢、社会活动家杨杏佛、实业家李光前、经济学家刘大中、著名科学家黄万里、林同炎等四十余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都曾在西南交大就读。如今,西南交大位列“985”和“211”重点建设大学之列。

作为大陆“交通大学”大家庭的四大成员之一,唯独西南交通大学筹建有全国轨道交通(铁路、轻轨、地铁等)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轨道交通产业包含交通车辆设计及制造、通信与信号控制系统设计及制造、供电系统设计及制造、道路和车站工程设计、检测、管理等方面。“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是层次最高的国家级实验室。这也有力地验证了西南交大是国内轨道交通领域方面的尖端研发单位。在轨道交通方面。西南交大绝对稳坐国内第一把交椅。

西南交通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工科学校之一,以土木起家,也是我国近代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发祥地。西南交通大学的土木工程在桥梁建设和铁道工程上独树一帜。与之类似的是该校的特色专业大多都与交通方向有所关联,目前学校的土木工程、工程力学、交通运输、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地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建筑学、交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均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独辟蹊径的风格让该校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独具魅力,每年都是抢手货,像铁路、公路、房建、城建、市政、机场、水利、港口工程等部门的勘察设计院、工程集团公司、管理局等都是不错的去处。

No.3

成都理工

吴倩

在全国地质类高校中,成都理工大学可算是闻名遐迩。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从此,美丽的天府之国便多了一所高校——成都地质勘探学院,这就是成都理工大学的雏形。在此后的五十多个春秋中,学校从单一的地质学院,成长为以理工为主,以地质、能源、资源环境、基础工程、电子信息等学科为优势特色的多科性综合大学。今天的成都理工,设有16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和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71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经、法、哲、农、教等9大学科门类。

走进成都理工,四季的色彩,各自在这里彰显,却不会单薄。那随处可见的梧桐树,夏日宛如一把把参天大伞,为你抹去夏日的忧伤,只留下一片清凉:然而,于秋风中,竞也带着一丝羞赧,含蓄的矗立着。作为理工的特色之一,你若不是亲眼目睹,实在无法想象。图书馆这座庞大的建筑,是怎样与砚湖如此完美结合:当你在图书馆学习时,偶有抬头,脚下是微微碧波。满眼的草色带着蓬勃的生机扑面而来。该是一种怎样的愉悦啊!

作为又一特色,理工拥有一座在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地学类为主的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10万余件,其中不乏国家级及世界级的精品和珍品,如“合川马门溪龙”“大竹重庆鱼”“隆昌铁陨石”等,漫步于此,感受历史车轮的同时,你会惊讶于大自然的神奇。波光粼粼的砚湖,伴着湖心岛的朗朗书声,在沉睡中苏醒,婉约而淡雅。那一座座的现代教学楼,迎着朝霞,庄严神圣的开始新的一天。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全面发展,陶冶情操,激发潜力。在学校,同学们总是投入很高的

依然记得那年刚刚走进电子科大时的场景,大门口悬挂着的校训横幅,装点着各式温馨的人文标语,迎接

成都市高校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分析 第4篇

关键词:高校,亚健康,对策

近年来, 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始终不尽如人意, 在影响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 对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对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而在成都市大学生群体中亚健康状态同样存在普遍性, 但是还没有全面、深刻的分析。因此不可能提出独特、新颖的解决对策。有鉴于此, 笔者对成都高校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力争为相关部门制定健康教育的方针政策提供相关的数据与理论参考。

1、亚健康现状

1.1、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普遍性

亚健康状态可分为生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亚健康三种;调查结果显示, 有62%的男生和60%的女生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状况;59%的男生和53%的女生记忆力有退化的趋势;出现疲劳反应迟钝症状的达到 了男生45%女生49%的高比例 ;8%的男生和5%的女生经常头痛。另外心理亚健康会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困惑、压抑、郁闷等心理感受, 从而使得生活失调、学习效率低下、人际交往困难等现象频频出现。对于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 人际关系日趋复杂, 这就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则很可能出现适应不良的现象。

1.2、生理亚健康现状

数据显示, 12%的学生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 只有53%的学生每周锻炼三次以上的。很多女生每周仅进行1次体育锻炼, 并且运动负荷没有到达体育健康锻炼的基本要求。锻炼态度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男女学生的生理亚健康的差异, 很多男生是因为喜欢运动而参加体育锻炼, 对体育具有浓厚的兴趣, 而女生则更倾向于某种目的, 如无聊、消磨时间等, 直接影响体育锻炼的效果。

加上多数学生作息时间不规律、抽烟喝酒的比例高达72%, 且年级越高晚睡熬夜以及烟喝酒的情况越发严重。种种的不良生活方式势必会造成身体机能的损害和紊乱。

1.3、心理亚健康的现状

另外, 特定阶段心理素质的脆弱与个性缺陷是造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主要原因, 在面对失败、遭受挫折时往往容易陷入焦虑、悲伤、痛苦、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的情况。11%的男生和25%的女生总是对于所遭受的失败无法忘却; 男生对于失败的忘却效果要好于女生, 13%的男生要远远高出1%的女生, 女生多愁善感的性格也许是面对失败与遭受挫折的时候没有男生那么的豁达的原因;另外有34%的男生和41%的女生会嫉妒身边人的成功, 这也许是女生对身边事物比较敏感天性决定的, 虽然男生天性好胜, 但是对于别人的成功会更能激发求胜的欲望, 嫉妒的成分略少, 而女生可能应激反应大一点, 嫉妒的成分就可能多一点; 并且81%的男生和78%的女生存在较大的精神压力, 而激烈的社会竞争促使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的加重;家庭经济也是造成精神压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56%的学生认为家庭经济是造成压力的一个因素, 没有殷实的家境在当今攀比之风日益严重的社会是比较容易让人自卑的。不可否认的是:家庭经济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特别是来自广大农村的学生群体。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压力指数女生的比例都要高于男生, 男生的抗压能力明显要好于女生, 这与中国传统观念赋予男人更多责任的同时磨练了男生的意志, 依赖性比女生低, 自信心较强, 勇于承担责任;而大多数女性遇到困难和问题时, 比较依赖他人, 一旦遭受挫折, 就比较容易自卑、情绪低落, 思考、处理问题能力较差、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因此相对于男生而言, 女生更容易出现心理亚健康。

1.4、社会亚健康的现状

再者, 社会健康也是健康的标准之一, 当今社会不断更新的观念、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和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若不能处理好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学生, 可能出现人际关系紧张, 工作、学习效果差, 无自信进行正常社会交往及承担相应的角色和责任等不良的现象。调查显示, 73%学生与周围同学的关系是融洽的, 只有15%的学生和周围同学的关系是一般甚至是不融洽的。

其中高年级学生更有紧迫感, 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提升自身的阅历及交际能力, 为适应未来的工作生活做准备。且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有识青年, 不仅在知识文化水平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而且看待问题及处理事情的能力上也更加成熟、稳重, 表现为年级高的学生社会健康状况要好于低年级的学生。

综上所述, 生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以及社会亚健康状况在成都市高校学生中具有普遍性并值得引起重视。

2、学生亚健康发生的原因分析

2.1、不良的生活方式

大多高校学生缺乏体育锻炼, 特别是女生, 部分学生则几乎不进行体育锻炼。很多学生三餐是不太规律的, 吸烟喝酒、熬夜沉迷网络等的现象屡见不鲜, 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作用得不到体现, 机体抵御能力自然就会下降, 产生亚健康的几率将会大大的增加。

2.2、学校健康教育力度不足

调查显示, 了解亚键康状态的学生仅占36%, 26%的学生对于亚健康的态度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然。可知大多数学生对亚键康不了解, 或者是了解不全面, 这与学校是否大力开展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开设相关的讲座直接相关, 并造成大学生缺乏健康知识的重要因素。

2.3、大众传播媒介的不良影响

调查中, 95%学生在网上浏览过包括色情、暴力犯罪等信息, 可见不良信息透过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 进行的渗 透性是何 其厉害, 大学生在看到这些信息的时候势必面临道德上的冲击, 十分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2.4、来自就业等压力因素的困扰

就业压力、学习压力、感情压力以及激烈的社会竞争无不压得现在的大学生喘不过气来, 而家长对学生 (特别是大四年级的学生) 过高的期望和施加过大的压力会造成学生更多的心理负担, 使之神经高度紧张, 身心倍感焦虑和疲乏, 此外, 家庭经济也是大部分学生倍感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经济拮据造成很多学生产生自卑、自信心不足等心理健康问题。

3、结论

亚健康状态在学生群体中具有显著的普遍性, 并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造成了学习效率低下、生活不适应以及身体疲劳等状况。其中有源于大多数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够强, 特别是女生;学生熬夜、吸烟、喝酒的现象普遍存在;也有对亚健康概念不了解以及不重视;不良大众媒介信息严重的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父母间相处也对学生也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4、建议

加快学校健康教育的创新和改革,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普及“亚健康”理论知识, 应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 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的体育人口比重, 提倡终身体育。在高校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自我保健指导活动,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念, 增强体育健身的意识, 掌握各种健康促进的方法和手段, 提高学生的疾病预防水平。另外学生家长应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努力的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不断改善校园以及家庭环境, 杜绝不良现象的侵蚀。

参考文献

[1]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

[2]闫伯华.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方法[J].现代预防医学, 2005.

成都市高校 第5篇

关键词:成都市高校,羽毛球运动,认知现状,分析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极具魅力而高雅的体育项目,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美誉度和极强的影响力,近年来,随着羽毛球运动的普及,羽毛球运动成为大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之一。从其发展和现状来看,高校羽毛球教学还有许多可探讨之处,下面就成都市高校大学生对羽毛球运动认知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客观实际的调查研究,具体分析羽毛球运动在成都市高校开展的现状,找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制约因素,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推动羽毛球运动在成都市高校的普及和提高,使这项运动为成都市高校师生的健康服务,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并通过参与羽毛球运动,促进成都市高校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1 研究对象

该文以成都市普通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分别抽取: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工业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调查这12所高校的体育教师40名,学生2000名。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3 成都市高校学生对羽毛球运动认知现状

认知: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的过程。大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认知主要通过对羽毛球运动的了解、喜爱程度,参与羽毛球运动的动机来体现。

3 . 1 成都市高校大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了解现状

大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了解主要通过羽毛球课堂学习、个人爱好、网络媒体、以及同学介绍几种渠道,具体了解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对成都市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我们发现有11.3%的学生不了解羽毛球运动,73.6%的学生对这项运动了解很少,13.7%的学生对毛球运动有所了解。由此可以看出,成都市高校大学生对羽毛球运动大多数人都有所了解,对羽毛球运动的了解渠道不是很广,很多人是通过自己的爱好获得相关的知识,而从课堂获取羽毛球知识的只占到9.7%,通过调查还发现很多人有进一步学习羽毛球运动的愿望,但是受到学校羽毛球课开设课时少的限制。

3 . 2 成都市高校大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喜爱程度的调查

只有喜欢才有参与的动力,由表2所示成都市高校大学生对羽毛球运动非常喜欢的占10.3%,喜欢的76.8%,不喜欢的12.9%。这充分说明,无论学生对羽毛球运动了解还是不了解,学生都十分喜欢羽毛球运动,迫切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更多的羽毛球运动知识。所以羽毛球运动在高校中开展好还是十分必要的。

3 . 3 成都市大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的动机调查

体育动机是指在运动需要的推动下促使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它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起着重要的定向、使动、调节、强化和维持功能,对体育活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调查所得,大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有不同的需求,通过参与羽毛球运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大学生占多数,还有一部分学生通过参加羽毛球运动达到休闲娱乐和加强人际交往。由此可见,大学生通过羽毛球运动交往这个媒介更早的接触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另一个方面显示出了体育的社会交往功能。

3 . 4 成都市大学生对羽毛球场地器材使用情况的评价

对成都市在校大学生关于羽毛球场地是否满足师生体育锻炼需要的调查显示,74%的学生认为学校现有的场地无法满足在校师生活动的需要。18%的学生认为一般,只有8%的学生认为能够满足师生活动需要。(见图1)

可见学校羽毛球活动场地缺少,设备落后,没有满足学生的活动需求。因此,高校应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增加球馆设施建设,改善现有设施条件,针对性地完善育活动场所条件,让大学生有充足的羽毛球活动场所。

3 . 5 成都市高校学生对羽毛球课教学的评价

在调查的12所高校中,羽毛球课教学以实践课为主,没有单独的理论教学,实践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正反手发球,高远球、杀球、抽球以及技战术应用。表4在对学生羽毛球课教学是否合理的调查中69.5%的学生认为不合理,19%的学生认为合理,11.5%的学生认为不清楚。

大学生对课程设置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58%的学生对教学满意度评价非常满意,对实践课程满意度达到了68%,有28%的学生对理论课内容不满意,有43%的学生对考核方法不满意,说明学生对羽毛球课的学习并不是片面的去学习,他们需要全面的了解羽毛球技术,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安全预防措施等。由此可见,现代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只是停留在学习技能的表面,而是要真正的学习全面知识,为终身体育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应加大羽毛球教学改革力度,课程设置也要考虑现实情况,了解学生需求,根据现实发展需要而改变,完善教学内容,增加理论课时数及学习过程性评价,注重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身体育意识,充分体现趣味性,娱乐性,突出实效性和灵活性,达到统筹兼顾,从而激发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喜爱。

4 结语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非常受大学生欢迎的运动项目,成都市高校大学生喜欢参与羽毛球运动,但是对羽毛球运动的了解还不够多,了解渠道比较单一,大多数是通过教师、电视、网络来了解羽毛球运动,成都市高校大学生参与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和娱乐。

成都市高校 第6篇

膨胀土是指粘粒成分主要由强条水性矿物质组成, 并且具有显著胀缩性的粘性土, 在四川地区分布较为广泛。工程建筑中的膨胀土问题一直是土建工程经常遇到的地基处理难题。膨胀土因其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变形特性, 以及建筑工地周边的浸水强度衰减特性对膨胀土地区的建筑项目工程起到极大的破坏作用。虽然近年来我国岩土工程界在膨胀土危害治理的实践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膨胀土在干缩湿涨、崩解性、多裂隙性、易风化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且不同项目所处的位置及周边地质情况千差万别, 膨胀土在自然条件下对在建工程的地基和周边构筑物产生的危害也各不相同。如一味采取换填土的方法处理, 将导致大量借土及弃土用地的大幅增加, 不仅带来工程造价增加的问题, 还带来环保及周边地址灾害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以成都市北郊某高校教工住宅为例, 对膨胀土基础进行分析, 并对处理方式及成效进行了分析。

1问题分析

本教工住宅项目位于成都市是北郊, 高层电梯公寓住宅。在施工图设计中, 通过对项目所在地进行地质勘测, 发现该地区地下的地层1、2、5号楼及小区中心花园处地下车库土质为膨胀土, 3、4号楼则为页岩, 且项目周边北、南、西三面20 m内为老建筑, 渗水现象较为严重。经分析, 项目所在基础的膨胀土属于蒙脱石类, 蒙脱石含量>7%, 自由膨胀率>40%, 具有很高的膨胀潜势, 如果其含水量保持不变, 则不会有体积变化, 当粘土的含水量发生变化, 立即就会产生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体积膨胀。含水量的轻微变化, 仅1%~2%的量值, 就足以引起有害的膨胀, 从实验的数据中发现含水量、干容重等外部及内部因素对膨胀土所产生的力学变化, 且膨胀土的变化除了土的膨胀与收缩特性这两个内在的因素外, 压力与含水量的变化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外在因素。如在项目施工工程中, 如遇降雨或周边建筑渗水等情况, 将会造成基础土质膨胀, 引起筏板型基础开裂, 严重时会引起整个建筑全部或部分上浮, 造成安全隐患。又因项目设计采用大开挖的方式修建地下车位, 开挖深度为5~7 m, 周边建筑渗水严重, 为预防基础周边坍塌等地址灾害发生, 采用了孔桩及水泥浆护面的护壁处理方式。如处理不当, 常会造成护壁坍塌等灾害, 影响施工进度和周边建筑的安全。因此, 需针对项目情况采取膨胀土的灾害治理和预防等措施。

2处理方式

住宅建筑的膨胀土处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膨胀土边坡稳定、防护及灾害治理;膨胀土地基的处理。一般来说, 处理方法主要有换填土处理、防渗水处理、土质改性处理等。

2.1 换填土处理

换土是膨胀土地基处理方法中最简单而且有效的方法。即挖除膨胀土, 换填为非膨胀土或沙砾土, 换土深度根据膨胀土的强弱和当地的气候特点确定。就临界深度和临界含水量而言, 由于各地的气候不同, 各地膨胀土的临界深度和临界含水量也有所不同。换土深度要考虑受地面降水影响而使土体含水量急剧变化的深度, 基本上在1~2 m, 即强膨胀土为2 m, 中、弱膨胀土为1~1.5 m, 本项目根据地勘报告分析, 利用新校区建设开挖富余的沙砾石, 采用砂石换填垫层法, 换填深度1.3 m, 在砂石垫层施工前, 作为持力层的膨胀土层应避免人为扰动, 级配填料在掺加总重4.5%的水后, 以搅拌机搅拌均匀, 并以0.3 m的厚度分层铺垫, 然后采用120 kN的振动碾压机振碾, 碾压时采取分条叠合搭接, 每次重叠1/2的碾轮, 纵横交错, 重叠振压各4遍。垫层碾压结束后, 对垫层进行了现场检验, 经测定, 砂石垫层的压实系数λc>0.95, 满足规范要求, 保证了施工工期。

2.2 防渗水处理

为控制由于膨胀土含水量变化而引起的胀缩变形, 尽量减少路基含水量受外界大气的影响, 需在施工中采取一定的防渗透措施。本项目在施工中利用土工布或粘土将膨胀土路基进行包封, 避免膨胀土与外界大气直接接触, 尽量减少膨胀土内部的湿度迁移;在基坑外四周打7口降水井, 24 h运转, 对施工工地降水, 避免地下水渗透引起基土膨胀;对周边建筑排水管网进行改线和改造, 避免雨污水深入工地;基础施工避开雨季作业, 抓紧晴天抢工期进行基础施工, 并加强现场排水处理;基础开挖后运土、钢筋捆扎、筏板浇筑等各道工序紧密衔接, 连续施工;周边护壁打孔桩、浆砌护墙、护坡, 防止雨水直接侵蚀。基础完工后, 及时对地下室顶板及墙体作防水处理, 水泥硬化表面, 回填地下室墙体外坑体并硬化表面, 修建排水沟及管线, 排水

系统以无砂大孔混凝土骨架为基础, 红砖砌成排水沟与拦水块而构成。防止雨水渗透建筑基地。通过采用以上施工工艺和处理方式, 基本确保了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

2.3 土质改性处理

膨胀土质的改性处理一般是利用石灰、水泥或其他固化材料通过与膨胀土的物理化学作用对膨胀土进行改性处理, 以达到降低膨胀土膨胀潜势、增强强度和水稳性的目的。具体来说:石灰的固化作用是由于盐基交换、次生碳酸钙胶结性、粘土颗粒与石灰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含水硅酸钙、铝酸钙等新矿物而显现出来;水泥的固化作用是由于钙酸盐与铝的水化物和颗粒间的胶结作用, 胶结物逐渐脱水和新生矿物的结晶作用, 从而降低膨胀土的液限, 增大了膨胀土的塑限和抗剪强度;还有一种工艺是采用NCS固化材料, 这种材料除具有石灰、水泥的优点消除土的胀缩性外, 还有吸水增强作用, 改善土的压实性并生成微型加筋结构, 提高土的强度。本项目主要是针对2号楼部分地段及4号楼与中心花园结合部基础膨胀土含量过高、地下水丰富、易发生土质膨胀的特点, 为防止该地段土质膨胀造成地下室筏板开裂等灾害, 采用水泥固化的方式, 对上述两个地段采用水泥固化的方式进行了改性处理, 经处理后, 降低该地段膨胀土的液限。

3结语

膨胀土是影响土木工程建筑的一种特殊土质, 在实际工程尤其是现代高层建筑基础施工、隧道施工中, 其破坏力巨大, 且往往在做地勘时, 不能完全精确地分析出施工项目的地下基础, 而在施工实践中才遇见。解决膨胀土的问题, 要因地制宜, 着重从影响其物理力学性质变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上考虑, 从施工的各个环节统筹考虑整个项目土质问题的解决方案, 确保整个项目地基稳定, 达到国家相关规范的标准和要求。

摘要:对住宅建筑中膨胀土地基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 以实证的方法, 针对膨胀土的性质和建设项目所在区域, 提出较为合理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土木工程,膨胀土,危害,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贾东亮, 丁述理, 杜海金, 等.膨胀土工程性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3 (20) .

[2]蒋勇.浅析膨胀土的工程缺陷及其处治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2 (12) .

[3]侯少华, 王国新, 张红娟.浅水泥改性土及水泥土处理膨胀土地基技术[J].人民黄河, 2012 (9) .

[4]陈兆恩.膨胀土地基的处理措施和应用分析[J].广州建筑, 2012 (4) .

成都市高校 第7篇

一、新时期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发展理念及面临的发展需求

(一) 体育场馆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通过资料显示, 在足球赛修建使用了之后, 重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一直闲置, 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才找到了用之于民、服务于民、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经营理念和模式。而目前依然还有很多城市没有找到一条有效利用大型体育场馆的途径。修建一个大型标准体育场馆与群众健身场地缺乏并不构成绝对的矛盾, 关键是如何解决好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 让市民及师生们真正享用到大型体育场馆带来的好处, 这是地方政府及场馆经营者应该时时提醒自己的。像重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通过成立俱乐部有组织地向市民开放场馆, 让体育场馆真正成为群众的体育活动场地, 就是一个双赢的策略, 既满足了群众的健身场地需求, 又通过适当收费, 筹集了场馆的日常维护费用, 值得各地借鉴。本着“以人为本”发展理念, 大部分体育场馆的修建将服务于广大群众, 以最大的效益来回报社会。

二、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现状

(一) 学生需求的满意度

近年来, 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相当部分高校进行调整合并及规模上的扩招, 使得高校的师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据有关数据表明, 相当部分的学校都不能满足老师与学生的健身需要。而且有限的体育场地, 尤其是功能相对较好的体育场馆基本上只集中在大城市的重点院校, 相当一部分高校基本上没有自己的体育场馆, 更谈不上保证学生每天2H的课余体育活动时间。目前这种现状会对当前体育教学一级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利用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绝大多数历史悠久的高校都位于城市中心, 而校园面积无法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增加, 从而影响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进, 高校体育相对封闭的格局已被打开而置身于全新的环境中。多数高校开始继承高水平的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和开展以发展知识为目标的体育科研研究工作, 高校学生也越来越参与社会体育活动, 社会各方面的体育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多地进入校园, 高校内学生和教职工人数及退休人员对体育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我国目前高校场馆管理模式相当复杂, 主要包括体育部门管理模式、个人承包模式、单位协作管理模式、全物业管理模式等, 以体育部门管理和全物业管理模式较多。大量的文献资料数据统计表明, 学校规模越大, 其体育场馆拥有量就越多, 但其体育配备率越低。目前学校体育场馆在拥有量及学校规模的关系存在着线性关系, 不过在配备率上呈反比。大部分社会人士参与高校体育设施, 进行体育锻炼。

三、影响因素

(一) 高校体育场馆数量整体较少不利于正常的体育教学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德育、智育、美育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形成大学生健康体育, 终身体育的观念。学校开展有意义的体育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部分场馆简陋老化, 新建及维修场馆的经费较少,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资金投入很难满足场馆的建设与维护。而且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新兴项目的兴起, 体育场馆不仅仅是单一、传统项目的教学场所, 更要服务于一系列新兴的项目, 如健身、健美、瑜伽、跆拳道等。这更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场所来满足现代教学和全民健身的需要。

(二) 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管理上缺乏经验

在开发项目上要紧密结合当地全民健身需求与学校场馆自身条件, 向大众开放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普及较高的项目。但在管理上又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大部分由于场馆单一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新兴项目, 在管理上层面上也缺乏相关的经验, 使得许多项目未能及时得到开发和利用。浪费了资源, 设施得不到有效利用。通过走访成都各高校场馆的建设以及管理上, 空间狭小, 对外开放与学校师生在共同分享场地时存在诸多冲突现象, 使得教学次序未能正常运转, 也不能实现“以偿养场, 以馆养馆”的有利局面。另一方面, 大量数据表明,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工人或临时工, 一般都没有大学或大专学历, 更不必说具备专业的业务知识, 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上的单调, 就很难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因此, 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较差, 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三) 把握教学与对外的关系

由于传统的教育制度及思想等条件的影响, 不少高校体育场馆缺乏积极大胆的开拓精神。在目前采取有偿开放的高校体育场馆中, 但服务对象多以本校师生为主, 而面向社会开放的全凭接受某些社会团体包场获取盈利, 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另一方面, 就是过度市场化, 以盈利为目的, 有些高校体育场馆无节制地过度开放, 造成了教学及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和任务与对外开放的经营发生了冲突, 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小结

高校体育场馆现状, 利用率不高, 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高校体育场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高校体育场馆数量整体较少不利于正常的体育教学;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管理上缺乏经验;教学与对外开放度的问题以及场馆管理人员文化素质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建议在管理过程中, 更新观念, 做到“以人为本”;并且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文化素质, 兼顾学校与多外开放的关系;要与时俱进, 更新时代潮流, 不断地满足广大群众及师生的健身需求;采取多渠道吸纳资金, 扩大门路, 以最好的设施服务全人民。

摘要:高校体育场馆是未来满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群众健身娱乐的需要而专门修建的各类运动场所的总称。一般包括各类体育场馆和游泳池。

关键词:体育场馆,以人为本,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黄英豪.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发展策略分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报, 2006.

成都市高校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 对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华大学4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 0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 762份, 有效回收率为88.1%。其中男生621名 (35.2%) , 女生1 141名 (64.8%) ;城市学生670名 (38.0%) , 农村学生1 092名 (62.0%) ;大一学生249名 (14.1%) , 大二学生680名 (38.6%) , 大三学生514名 (29.2%) , 大四学生319名 (18.1%) 。

1.2 方法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对同性恋的认知;对同性恋关注、接纳的态度;对同性恋者权利和地位的认同。本问卷α系数为0.728。各条目之间相关度较低, 均在0.3以下, 各条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34~0.65之间 (P值均<0.01) 。说明问卷的信、效度较高。

1.3 数据处理

运用SPSS 17.0中文版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情况

关于同性恋产生的原因, 有50.2%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是由遗传、社会和心理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且在性别和生源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关于同性恋取向可否改变, 有87.5%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可以改变, 且在生源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关于同性恋者间的性生活, 有38.9%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的性生活与异性恋者的性生活一样, 且在性别和生源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19.5%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者间无性生活, 25.0%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者间虽有性生活, 但性生活是不幸福的。仅有8.9%的大学生认为绝大多数同性恋者间能够维持长久的关系, 有62.6%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者间存在真爱, 有31.7%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群体是患艾滋病的高危人群, 性别和生源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见表1。

2.2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

在对同性恋的接纳上, 43.8%的大学生接受周围有同性恋的存在, 且在性别和生源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25.0%的大学生接受身边的朋友是同性恋, 且在性别和生源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21.6%的大学生接受自己的家人是同性恋, 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对同性恋的认同上, 70.1%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情感选择, 没有必要干预的个人生活方式, 且在性别和生源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41.2%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违背我国的道德观, 且在性别和生源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26.9%的大学生支持同性恋婚姻合法化, 且在性别和生源地上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1或P<0.05) 。见表2。有31.8%的女生表示更易接受女同性恋;19.1%的女生表示更易接受男同性恋;23.9%的女生表示更易接受双性恋;25.2%的女生均不能接受 (χ2=90.456, P<0.01) 。54.1%的男生表示更易接受女同性恋;9.2%的男生表示更易接受男同性恋;16.4%的男生表示更易接受双性恋;20.3%的男生表示都不能接受 (χ2=90.456, P<0.01) 。

注: () 内数字为认知率/%。

注: () 内数字为持有率/%。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52.8%的大学生通过传媒 (包括网络、书本、电视、电影) 了解同性恋群体, 46.0%的大学生通过同伴交流的方式了解同性恋群体, 仅有1.2%的大学生从学校课堂获得同性恋的相关知识。既表明学校教育在此问题上的缺失, 也说明了大众传媒在大学生认识同性恋群体中的重要作用[8]。调查还发现, 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认识不全面, 在对同性恋的交往、感情、社会地位等问题的认知态度上还存在一定的负面刻板印象, 加之大众传媒以往对同性恋的负面、偏见性报导[9], 导致大学生在对待同性恋的态度上不乏矛盾之处。一方面71.1%的大学生认可同性恋是一种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41.2%的大学生又对同性恋持排斥态度, 认为其有违道德, 而赞同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仅为26.9%。

本调查发现, 有41.8%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者在人群中的比例低于1%, 远低于实际各类社会调查所显示的1%~4%的比例[10], 说明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估计不足。究其原因, 一方面与各种传媒对于同性恋作为性少数群体的形象宣传有关;另一方面, 同性恋群体迫于各种社会压力, 很少向他人表明自己的同性恋身份, 疏于与社会的接触,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认识[11]。

以往的研究表明, 公众在对同性恋群体的接受程度上存在感情距离差异[8]。本调查发现,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 从对他人 (43.8%) 、朋友 (25.0%) 到家人 (21.6%) 的接受程度呈递减趋势, 说明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同样存在明显的感情距离差异。调查还发现, 不同性别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对同性恋的认知态度上存在明显差异, 女生较之男生、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较之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接纳、认同程度明显更高。

成都市高校 第9篇

笔者所身处的成都,是我国西南的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也是众多高校的聚集地,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在成都学习灿烂的文化和前沿的知识。以成都方言为代表的四川方言,拥有大量的使用人群。据统计,四川方言的使用人群大约为一亿两千万人。这个数字低于日语,高于德语,足见四川方言的影响力。学术界同仁也一致认为整个四川都是方言强势区,也虽没有明确的数据证实此观点,但从笔者组织的大学新生调查中可以发现,55%的同学基本听不懂成都话,61%的同学认为成都地区的方言使用率比家乡更高。同时调查也显示,76%的同学对成都话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由此,笔者以所在的西南民族大学为例,就高校开设方言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开展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高校开展方言教学的必要性

研究发现,目前国内中小学省大多已经不能使用方言或者方言已经变味,语音逐渐向普通话靠近,对词义、词汇和语句的把握也不到位。很多从事方言研究的专家学者都对这样的现象心痛不已。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应有的保护与传承。

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普通话一直以来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诚然,普通话的普及与推广,对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普通话应该成为我们的工作、教学、服务和宣传语言,应该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毋庸置疑。但是普通话推广的同时,如何保护好我们的方言,保护好方言之中的璀璨文化,这又是一个艰难的问题。

由此,笔者提出设想,在高校适当开展方言课程。

首先,对于中小学生,普通话的学习负担已经很大,加上还有英语学习的巨大压力,如果再加上方言教学,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尤其是由于年龄关系,中小学生难以理解普通话推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同时,由于学校距离的原因,中小学生大多是本地人,平时有本地方言的环境,无需浪费时间精力来学习。

对于高校来说,大学生普遍来自全国各地(以笔者所在的西南民族大学为例,笔者所带学生70%以上为外省学生)。同学们初来乍到,加上成都又是一个方言强势区,难免会产生陌生感、距离感和孤独感。这就有了学习方言的客观需求。同时,大学生也有足够的辩证思维,能够理解方言保护和普通话之间的关系,能够自由转换。

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该适当开展方言教学。

二、高校开展成都方言课程的思考

(一)课程设置的整体思路

音是语言系统的外部形式特征,也是语言的外壳,是培养学生最需要的交际能力的前提。方言教学的基础就是语音教学。学生学习方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交际的需要,外地人在与成都人的交际中由于方言的语音差异导致的交际失误非常普遍,因此成都方言的教学也应当围绕语音来重点进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方言一般没有专门的字,所以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主要是语音、语法和词汇这三点上。对于成都话来说,从以往成都话本体研究上来看,语音的差异是最大的,对于已有一定普通话基础的外地大学生来说,掌握成都话的语音,就基本可以进行成都话的交际了。其次是词汇,最后才是语法。

(二)关于语音教学

前文说到,语音是重中之重。而具体语音的差异上,声调调值的差异最大。

因此声调教学应当被安排在教学的开头,最先也最重点进行。学习时的策略为先对比普通话的四个声调调值,教授成都话的四个调值,然后进行大量的听说练习,通过字、词、句、段的练习来熟练掌握成都话的声调。

成都话四个声调的调值与普通话的对比见下图:

同时,成都话的声调中还有一些特殊之处,例如没有轻声,没有“一”、“不”变调等,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其次,成都话的声母韵母和普通话的对应关系是比较清楚整齐的。所以教学时,应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多进行规则化的呈现和针对性练习。这里以声母为例进行分类。

成都话的声母与普通话有可以分为四类:

1,与普通话一一对应的,共14种。如b/p/m/f/d/t/g/k/j/q/x/r/l,这些声母大多与普通话读音相同,部分读音有改变,如“r”读作“/z/”,但都是一一对应,直接照搬,没有特殊之处。

2,成都话和普通话声母一对二,主要是因为成都话没有平舌,所以普通话中的zh/ch/sh三个翘舌音,成都话均读作平舌音z/c/s,与普通话中的z/c/s相同。

3,ng声母。普通话中的零声母现象,在成都话中均转变为ng声母,如“爱”读作“ngai4”。还有一些其它个别字有例外,比如“我”也转变成了“ngo3”。

4,n和l声母。学术界对成都话中的n和l声母是否有区别持有不同意见。笔者认为,鉴于大学生学习成都话的主要目的是交际,而成都话关于n和l母的读音确实存在极其相近、连本地人都难以区分的客观情况,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先将两者通读为略带鼻音的边音l,减少学生负担的同时也不影响交际。同理,其它一些存在争议或是区别甚微的语言点,也可以参考经济性原则,适当简化处理,但教学时必须向学生说明简化的原因。

鉴于成都话中不分“z/zh、c/ch、s/sh”,不分“n、l”,在日常交际中很容易出现听音混淆的情况,我们应该首先加强声调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利用声调去判断意思;另外,加强语境中的练习,训练结合语境、通过声调判断意思的能力,进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同理,成都话中的韵母也有以上几种关系。一一对应的有er/a/ia等,一个成都话韵母对应两个普通话韵母的有in对应in和ing等,一个普通话韵母对应多个成都话韵母的有u对应成都话的u和io等。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我们进行语音教学的内容设计时,应充分对应大学生的特点,尽可能多总结规律,将规则与例外同时呈现,教学效率会更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强。

(三)词汇和语法的内容

据《汉语方言词汇》,将成都话的903条词语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后发现,成都话属西南官话,它与普遍话相同的词语占半数以上(56%),说明西南官话与普通话词汇的一致性是很大的。另一方面,它们之间的差异也相当明显(44%),这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成都话与普通话差异最大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形容词等,这一统计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成都话的词汇,以及对比普通话进行成都话词汇的教学是有相当大意义的。

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对所有成都话教学需要的词汇全部一一列举。词汇的教学也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鉴于普通话和成都话词汇的大致上相同,因此笔者认为,按照教学的需要,应当按类别整理归纳成都话词汇不同于普通话的规则(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助词、语气词),编写成讲义或者教材作为学习的参考。

以名词为例,可以分为:

1. 成都话是双音节词,普通话是单音节词,如:梨子、桃子、盐巴……

2. 词素重叠形式的成都方言名词,如:盖盖儿、角角、包包……

3. 完全不同的名词,如:铺盖、讨口子、倒拐子……

除了这样的总结,词尾词缀的说明、特殊助词“倒”、“起”的说明、成都话特有语气词的说明,都应该安排相应的内容进行教学,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前文中提到过,成都方言和普通话在语法方面的差异是最小的,句法上差异就更小了。就其原因,是因为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固的部分,语法构造是经过许多时代才形成的,其中的变化比基本词汇还慢。梁德曼先生在《四川方言与普通话》中提到过,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而四川方言是北方方言区一个分支,因此在句法方面不可能与普通话有太多的差异。

因此,学习的初期,先不讲或者少讲句法结构,让学生重点积累语音和词汇。对于句法点,由于和普通话有着高度的重叠,因此初期也不会过多影响交际。到一定时候开始重点抓句法的时候,对于学有余力、兴趣浓厚的学生,我们可以让学习者重点抓住其表达的含义,先练习听懂的能力,再逐步学会自行使用,慢慢熟悉和掌握,从而习得一口地道、纯正的成都话。

三、结语

高校开展方言课程,这无疑是一片新的领域。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中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真正得到收获得到乐趣,笔者也只是进行了一些摸索,想法还很不成熟。希望有更多的学校、教师能加入进来,共同为方言的保护,以及让大学新生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作出我们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文格.高校方言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语文学刊,2010(5).

上一篇:加大内部改革下一篇:振动故障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