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热河谷范文

2024-05-06

干热河谷范文(精选9篇)

干热河谷 第1篇

干热河谷俗称 “干坝子”,“既热又干”是干热河谷的基本环境特点,其气候是由特殊的地貌所形成,是一种由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局部小气候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地形深切,大气环流和地理位置,山路对季风进路的阻挡,焚风效应、山谷风等局部环流效应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干热河谷。它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的西北部和西藏的西南部,是我国气候干旱,热量丰沛的一个特殊自然区域。由于历史原因,干热河谷地区的森林曾遭受毁灭性的破坏,自然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植被破坏加剧、生物多样性降低并且水土流失严重,在如此脆弱的生态系统中,要想恢复植被是极其困难的。多年来,围绕元江干热河谷进行的研究很多,但大多从气候、环境、植被上进行研究,从造林技术方面的研究很少。为了加快元江县造林绿化的步伐,摸索出一套适合干热河谷地区造林的先进办法、先进经验,探索适宜干热河谷地区发展的新思路,特开展此项研究,为今后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提供科学依据。

2 干热河谷概况

2.1 干热河谷的概念

我国干热河谷的明确定论是以中国科学院青藏综合考察队横断山山区河谷综合考察组在1981-1984年的4年考察后提出的。干热河谷俗称 “干坝子”,“既热又干”是干热河谷的基本环境特点。在“干”方面有干旱至半干旱的气候,前者的全年蒸发量应大于降水量的3~6倍,后者则在1~3倍;在热方面应有热与半热的气候,前者应有年均温>20℃,>10℃年积温>7 000℃的水平,后者应有年均温16~19℃,>10℃年积温>5 500~7 000℃的水平。高蒸发、低降水、干湿季明显、降水高度集中,高、低温双重致害是干热河谷的气候特点[4,5,6,7,8]。干热河谷植被具有独特的群落外观与区系组成,系世界植被中萨王纳植被的干热河谷残存者,属河谷型半萨王纳植被,这种河谷型半萨王纳植被具有低矮、疏散的乔木和灌丛,这些乔木和灌木的枝干弯曲、丛生、茎叶多毛、干季多落叶,主要种类有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inn)、厚皮树(Lannea coromandelica (Houtt.) Merr)、火绳树(Eriolaena spectabilis (DC.) Planchon ex Mast)、木棉(Bombax malabaricum DC)、灰毛浆果楝(Cipadessa cinerascens (Pell.) Hand.-Mazz)等。草本植物以芸香草、扭黄茅等禾草为主。植被群落外貌为热带常绿肉质多刺灌丛、稀树灌丛草植被,空间成层结构中无明显乔木层,热带种属常绿和落叶乔木呈独立单株散生;灌木层与草本层明显,灌木层是低伏灌木,草本层地面覆盖度最高;植被形态在干热生境中出现变异,适应旱生形态显著;土壤类型有燥红土、褐红壤、赤红壤、紫色土等,有典型的干热生物气候特征。干热河谷区域内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十分脆弱,寒、旱、风、虫、草、火等自然灾害特别突出[1,2,3,4]。

2.2 干热河谷地区的形成

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的西北部和西藏的西南部,是我国气候干旱,热量丰沛的一个特殊自然区域。大气环流对干热河谷的影响是由于来自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气流,在越过青藏高原以后下沉到河谷的必然增温作用。此外由于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大气环流在这一地区形成自成体的季风,夏季高原四周的风向高原辐射,冬季从高原向外辐射,破坏了对流层中部的行星气压带和行星环流系统,导致冬季产生了高原的冬季风和青藏冷高压,夏季产生了高原夏季风和青藏热高压,厚度都不大,但在某一范围内,足以改变高原地区的行星环流。横断山区山脉对气流的阻挡对干热河谷的形成也有明显的影响,在气流与河谷走向交角不大时,河谷就比较湿润,当河段与西南垂直气流相交,则以干热著称。

至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的峡谷段刚因地处腹地,四周崇山环绕,地形闭塞,湿润气流难于进入,因而发育成典型的干旱河谷。当然,干热河谷地区1 500 m以上相对高差的深切河谷,背风坡的焚风效应在本区干旱河谷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山谷风等局地环流效应也是造成干热河谷形成的重要因素。白天山坡上的空气受热大于河谷底层的大气影响产生上升气流,谷底空气沿坡地上升形成了谷风;夜间山坡上部的冷空气下沉至谷地便为山风。白天局地强烈上升的谷地气流与部分向深陷谷地下降的气流相汇合,在两侧山地的一定高度处形成云雾带,使下沉气流增温减湿,则增强了谷底的干旱程度。人为因素对干热河谷的破坏也不容低估,无论是稀树灌草丛还是旱生落叶灌丛,均是明显的次生植被,为森林严重破坏后形成的。在生态环境脆弱的河谷地区,一旦人类活动破坏了原始植被,便极难恢复,并导致河谷的进一步干旱 [5,6]。

3 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技术研究进展

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以松类撒播、点播为主的植被恢复工作。60年代加快了植被恢复力度,但重植被恢复的数量,而忽视了保存率,取得的效果也不大。70年代仍以松类为主的植树工作,据对20世纪70年代植播的云南松、思茅松的观测,栽种的第6年减少到1 050~6 750株/hm2,第8年锐减到450~l 050株/hm2。,第13年进一步减为450~600株/hm2,直到第18年后仍在继续减少。80年代,科学、系统、合理、有序的植被恢复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改变了多年以来以乔木为主的恢复模式,实施以灌木、草本为主的乔、灌、草结合多层次立体的恢复模式,同时大力发展了经济果木,注意引进筛选适合河谷区的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植物,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72~1985年云南省营林勘察大队等单位在元谋、东川等地开展树种筛选、造林节令、整地、播种、育苗基质的研究。“八五“、“九五”期间,原林业部连续组织国家重点攻关课题进行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技术的综合研究与示范。1995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就结合紫胶寄主林培育开始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技术方面的研究。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西南林学院、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云南省林科院等科研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树种筛选、立地划分、育苗技术、造林技术方面进展显著,桉树、相思等筛选成功。“十五”期间,国家有关部委和省份继续筛选,人工植被恢复、经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本区域的特殊自然条件,森林植被恢复难度很大,取得大面积成功的例子不多。

4 元江县历年来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概况

4.1 元江干热河谷山地自然环境要素

元江县处于滇西横断山南段深谷区,低山、丘陵、盆地相间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南北走向,以元江(河)为界,分了2个支脉,西南支脉属哀牢山脉,东北支脉属横断山脉,2支山脉自西北入境,逶迤向南延伸,使元江河谷形成了江东坝、元江坝等河谷盆地,南部的阿波列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2 580m,最低点在东南角元江与小河底河交汇处,海拔327m,相对高差2 253m。元江县境内热带干热河谷及山地也可分为江东及江西两大区。这两区的自然资源分布有较大的差异。在气候上,由于地形的影响,元江坝的年平均降雨量为800m左右,江东山地为东南季风的背风面,降雨偏少,仅900~1 400 mm,江西山地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雨较丰,在900~2 400 mm之间。

在地貌与土壤上,江东属六绍山系云岭南支脉(属横断山脉),山体高峻广阔,沟谷峡窄深切,多伏流暗河,无浅层地下水,河流仅有小河底河、甘庄河和西拉河,较多属石灰山岩溶地形,为古生代志留纪和泥鱼纪的石灰岩,因此保水性能较差,土壤干燥、瘠薄。其土壤主要为石灰岩分育的燥红土,土壤浸透,过渡排水,土壤pH值为7.5~8.5。

江西属哀牢山余脉,多数属于古生代奥陶纪哀牢山地层,地形地貌复杂,多狭谷,既有挺拔孤峰,又有坡度平缓的丘陵和小盆地。河流较多,较大河流有依萨河、南溪河、清水河、南满河、南昏河等。土壤主要是由花岗岩、片麻岩及泥质沙岩发育的燥红土,如燥灰褐土、燥灰黄土、燥红泥土、燥黄红土、燥石渣土等,保水性较好,土壤pH值多在4.5~6.5之间。在植被成分分布上,江东主要分布热带稀树草丛,旱生常绿肉质多刺灌丛及石灰岩山地常绿阔叶灌丛,其它森林植被稀少,植物资源也较贫乏;江西尚有较多的季节雨林及残存的热带季节性雨林,植物资源较丰富。所以以元江为中线的江东、江西不仅在地质、地貌、坡向、土壤基质、气候条件等有较大的差异,而且在植被类型的组成、结构与分布上有较大的差异。县城面山多处于江东地区,由于气温高,降水少,而且土壤脊薄,土层薄(只有2~10cm),植被稀少,岩石裸露,立地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历年造林成效甚微,在全县素有荒山造林“硬骨头”之称[7,8,9]。

4.2 元江县历年来干热河谷地区造林

20世纪80年代以前,热区造林主要依靠农户自已种植,以经济林木为主,多栽裸根苗,主要栽种有芒果(Mangifera indica Linn)、桔柑(Citrus reticulata Blanco)、酸角(Tamarindus indica)等,自1985年以来,林业部门大力鼓励荒山造林,全县农民也积极响应,开发荒山,种植芒果,热区兴起了芒果种植热潮。1988~1989年,澧江镇党委政府发动干部职工,在湾水沟一带开荒种植芒果22 hm2,形成了澧江芒果园,带动了芒果发展。芒果品种大多为本地芒、三年芒、小吕宋、象芒牙、秋芒、冬芒、红光6号、虎豹牙、金凤凰、台农一号等,栽培管理技术也日趋完善。80年代,开始引进新银合欢、铁刀木(Cassia siamea)试验种植,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推广,1988~1991年4年种植新银合欢76.7 hm2、铁刀木38.5 hm2,用撒播方法造林。从1983年开始用营养袋育苗,提高了成活率和保存率。进入90年代,造林步伐逐年加快,质量不断提高,并利用世行贷款、小流域治理等项目推进热区造林绿化工作,恢复森林。1996年,引进黑荆树种植8.5 hm2,进行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Carr.))种植79.7 hm2,小粒咖啡(Coffea arabica)种植648.9 hm2,同时,芒果、龙眼(Dimocarpus longgana Lour)、荔枝(Litchi chinensis)、番荔枝(Annona squamosa L.)等水果大力发展起来。至2010年芒果面积发展到3 023.7 hm2。2000年后,在中央“西部开发,生态先行”政策的指引下,西部各省、区林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元江县林业经营管理水平顺势而上,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中低产林改造、近山面山绿化等森林生态工程项目,在退耕还林中大面积引种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 S. T. Blakely)、印楝(Azadirachta indeca A Juss)、苦楝(Melia azedarach linn)、膏桐(Jatropha curcas)、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等,并获得了成功,1988~2011年,桉树造林4 758.7 hm2、印楝造林1 016.7 hm2、车桑子造林1 225.1 hm2,膏桐造林2 217.1 hm2,清香木造林236.4 hm2,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但在土壤贫脊、土层薄的近山面山地区,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局面仍然存在。

4.3 元江县干热河谷面山造林

元江县面山面积有4 266 hm2,主要指江东从永发水泥厂至桥头电站,江西从玉元收费站到白塔之间的荒山荒地。由于面山地处元江岸边,属北热带干热河谷区,酷热干旱,水源缺乏,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土壤脊薄,肥力较低,水土流失严重,除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外,还造成耕地减少、土壤沙化、有机质含量低、库塘淤积目盛、水荒日趋严重,多年来,林业发展缓慢。

为了绿化元江县的面山,元江县林业局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1981年,元江县林业局在江东一群羊山试验种植桉树、新银合欢、铁刀木1.3hm2,现保存率为0,1991年又在江东一群羊山试验种植2hm2的新银合欢,保存率仍为0,从2004年起,开始大规模造林,至2010年,在县城面山共造林面积1 747.9 hm2,造林树种有印楝、车桑子、桉树、膏桐、清香木、凤凰木(Delonix regia (Boj.) Raf.)、榕树(Ficus microcarpa)、苦楝等,但收效不大,至今,仅恢复植被面积266.7 hm2,平均保存率仅为15.3%(表1)。

4.4 大塘大苗造林技术实验

2004年,元江县热区办与元江县澧江镇林业站联合在江东面山地区做大塘大苗造林试验,每年逐步加大试验面积,在试验的基础上推广应用,到2010年,全县试验面积已达29.3hm2,面积保存率达到100%,株树保存率达到96%(表2),平均树高4.4m,平均胸径4.6cm,最高达7.5m,最粗达16.2cm,已显现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年6月,为改善县城人居生态环境,实施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富县”战略,进一步加快县城面山造林绿化步伐,政府发动全县机关干部进行义务植树,根据往年造林试验的结果,决定用大塘大苗法进行造林,参与部门共有94个,参与人员共有6 352人,实施面积132.6 hm2,完成从江东湾水沟到化工厂和漫林糖厂后山的造林绿化工作。

5 结语

干热河谷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造林绿化的难度很大,特别是在土壤贫脊、土层薄,石砾含量高的荒山荒坡,造林成功的例子不多。元江县根据不同的情况,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法和树种造林,取得了成效。应注意在水源条件好,土地肥沃的地方用芒果、荔枝、龙眼等造林;在水源条件好,但土壤条件差的地方用印楝、桉树等造林;在水源条件差,但土壤条件相对好的地方后用清香木、膏桐、车桑子等造林;在土壤贫脊、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人畜活动频繁的近山面山地区,用榕树、凤凰木、清香木、苦楝造林,但造林方法不能用常规造林技术进行造林,应选择大苗造林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玉德,张志钓,惠雅雯,等.云南干热河谷的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0(6):27~28.

[2]王灿东,田学云.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15(2):112~114.

[3]孙玺雯,杜凡,王娟.元江干热河谷季雨林群落特征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08(1):90~91.

[4]金振洲.云南元江干热河谷半萨王纳植被的植物群落研究[J].广西植物,1999,19(4):37~38.

[5]陈强.干热河谷造林技术[J].云南林业,2006(4):17~29.

[6]杨忠,张信宝,王道杰,等.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技术[J].山地学报,1999,17(2):152~156.

[7]元江县林业局.元江林业志[R].元江:元江县林业局,1989.

[8]元江县土壤普查办公室.元江土壤[R].元江:元江县土壤普查办公室,1984.

干热河谷 第2篇

关键词 干热河谷 ;优良牧草 ;利用现状 ;进展 ;元谋

分类号 S541

元谋干热河谷高温干旱,生态环境退化造成了本区大量的表土被冲蚀,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低[1-2],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本区成为土壤退化严重的地区之一[3]。畜牧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已成为该区生态和经济发展的限制因子,建立以表土保育和退化山地生态修复为目标的山地综合利用良性循环体系势在必行。鉴此,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在“九五”、“十五”及“十一五”实施国家生态治理项目的过程中,总结集成了一些适应本区生态治理、生态养殖的技术和模式。研究表明,草和灌木植物是元谋干热河谷的主要自然覆盖植被[4-5],具有适应性强、快速覆盖地表、保持水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及饲喂牲畜的功能[6],在本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恢复与治理及畜牧业发展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开展优良牧草在元谋干热河谷的利用与评价等方面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其中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本区所进行的优良牧草应用在生态治理和畜牧业方面研究进行总结,讨论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重点,为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畜牧业和现代草业的研究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元谋干热河谷自然条件

元谋干热河谷位于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区,最显著的特点是高蒸发和低降雨,干湿季分明,干旱现象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垂直分异明显,载畜量低。研究区云南省元谋县面积2 021 km2,人口21.17万人,人口密度117.4人/km2,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1.81%,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94.28%,为典型的农业区,农林牧业用地占土地利用的绝大部分。旱坡地是该区主要的土地类型,未开垦荒坡地占土地面积的56%。该区光热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2 550~2 774 h,日照率60%,全年太阳总辐射量641.8 kJ/cm2,年均气温21.9℃,≥10℃年积温7 996 ℃,终年基本无霜,作物对太阳光能的利用率可达3.09%,有“天然温室”之称。

2 元谋干热河谷优良牧草利用现状

2.1 元谋干热河谷优良牧草在生态治理的利用

基于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权衡一直是干热河谷研究者们热议话题之一。有相关研究认为,干热河谷草被系统生态极度脆弱,同时放牧系统进一步加剧了干热河谷草地的退化。目前,已有学者提出“干热河谷优良牧草的利用应在生态系统重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的发展思路,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如何在干热河谷进行植被恢复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杨忠等[7]从坡地类型划分、林草种选择及乔灌草人工混交植被类型等方面阐述了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主要技术关键。杨万勤等[8]针对金沙江热河谷的生态环境退化特点,提出植被恢复与重建首先是筛选一批耐旱、耐瘠薄且能培肥土壤的植物,根据植物相克相生原理和群落共生原理,采用合理的搭配和栽培技术,防止水土流失。纪中华等[9]根据元谋干热河谷生态环境脆弱、水分短缺、干热资源充足等特点,按照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的原理设计规划干热河谷退化坡地立体种养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即“乔+灌+草+羊+沼气+蚯蚓+鸡”模式。杨艳鲜等[10]对元谋干热河谷区4种旱坡地生态农业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模式“罗望子+裸地”相比,建立的4种模式均体现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其中“罗望子+木豆+柱花草”模式截持降雨,增加地表盖度,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蓄水保水能力,防治水土流失效果最佳。张德等[11]根据区域山地年幼林果园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和单位面积效益低、雨季杂草生长旺盛等现状开展干热河谷退化山地龙眼和柱花草间作效应分析表明,在幼龄龙眼行间种植柱花草2年后,间种样地土壤的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及碱解氮的含量均比单作样地高,有效的改良土壤,起到免耕保育土壤的作用,提高土壤地力与肥力,同时也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龙会英等[12]根据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现状,研究本区种植豆科草本植物和灌木小环境效应表明,种植牧草小气候得到改善,豆科牧草和灌木种植样地表及土壤湿度大于未种植地,温度低于未种植地。随着豆科牧草和和灌木种植年限增加,土壤肥力得到提高,土壤中全氮、速效鉀及PH值含量逐年增加。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土壤容重比未种植地低,孔隙度及田间持水量比未种植地高,持水能力增强。陈奇伯等[13]研究表明,豆科草本植物对土壤化学特性的改良优于乔木林,0~50 cm土层草地的有机质含量分别比荒地高32.3%,全氮含量高42.9%。史亮涛等[14-16]根据区域山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低等现状开展旱地地埂种植植物篱的固土保水效应,退化山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块建立地埂植物篱-农作系统和侵蚀沟边种植,横坡种植农作物甘薯、花生和玉米有效减少监测区土壤水土流失。营建等高固氮植物篱3年后,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大量的枝叶还田及腐根枯落物有效改善土壤化学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旱地地埂种植南洋樱为植物篱,农作物实行横坡种植,可有效减少和控制监测区水土流失,保持了水土。利用新鲜叶片作为绿肥,通过压青处理,提高了土壤肥力。张明忠等[17]利用王草生产的基质进行酸性土壤改良,能直接把土壤的pH值从4~6的范围提高到6~8,使土壤的酸碱性适宜植物生长的需求,降低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得到提高。

nlc202309020213

2.2 元谋干热河谷优良牧草在种草养殖的利用

近年来,畜牧业生产已经成为了云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维护流域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干热河谷冬闲田、山地或幼林果树行间的闲置土地,选用和种植营养价值与产量高的优良牧草(冷季型和暖季型牧草),开展规范性种植养殖技术,利用豆科与禾本科高效配置,发展本地黑山羊。杨艳鲜等[18-19]认为,建立以圈养和半圈养的生态模式,有效保护自然草被,提高植被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减轻环境压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及改善。同时,山羊圈养为人类提供健康绿色肉食品,增加农民经济收入。金杰等[20]认为,肉兔养殖被认为是增加农村农民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并且以标准的日粮配方来饲养肉兔效果较好,养兔模式以庭园经济的农村家庭养殖为主,为能在低成本饲养条件下获得较好效果,多以直接利用各种鲜草饲喂方式进行肉兔饲养。通过开展几种鲜草混合饲喂肉兔效果及经济效益试验表明菊苣+坚尼草混合饲喂肉免在经济效益方面最佳,比甘薯藤+坚尼草提高40.68%。饲养上以舍饲圈养为主。何光雄等[21]开展饲喂热带牧草对云南鹅生长的影响表明,4种不同日粮饲喂象草、菊苣和配合饲料较饲喂黑麦草日粮条件下云南鹅背部发育更好,且饲喂象草的效果最为明显。饲喂云南鹅黑麦草和菊苣能取得与配合饲料相似的日增重和料重比,且日增重均高于饲喂象草组和配合饲料组。饲喂4种不同日粮对云南鹅平均体质量累积均呈现“快-慢-快”的生长模式,对日增重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约75 d以前,75日龄后云南鹅的生长不受影响。用黑麦草饲喂30~50 d云南鹅可有效提高云南鹅平均日增重。表明云南鹅的养殖适宜使用黑麦草和菊苣,象草不适宜在云南鹅的饲养中单独饲用。

2.3 元谋干热河谷草产品加工利用

张明忠等[22]根据干热河谷冬季饲草枯黄,含营养素少,家畜饲料缺乏;而雨季饲草生长旺盛和剩余,经刈割、晒制、粉碎、加工成草颗粒。一方面草颗粒饲料体积是原料干草体积的1/4便于贮存和运输、粉尘少有益于人畜健康;另一方面,饲喂方便,可简化饲养手续,为实现集约化畜牧业生产创造条件;增加适口性,改善饲草品质;扩大饲料来源,如山合欢、华西小石桔、苦刺花、其他如农作物的副产品、秕壳、秸秆以及各种树叶等,经粉碎后加工成草颗粒则成为家畜所喜食的饲草。研究一种热带牧草加工饲料颗粒的方法结果表明,豆科与禾本科的比例应为1∶4~1∶2、精料比例在35%~45%加工的颗粒具有比较好的颗粒价值。对山羊进行饲喂试验表明山羊喜食。

3 存在的不足

由于干热河谷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及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加剧了相关研究的復杂性。近年来,元谋干热河谷优良牧草应用在生态治理方面有了一些进展,其初步形成的技术规范和治理模式为今后本区的生态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但适应本区种植技术体系及种植模式尚未系统形成。没有深入研究种植不同牧草及牧草的种植模式、管理水平对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含退化草地)的影响和修复机制等。利用的对象有限,外来种普遍受到重视和应用,本地种重视不够,忽视了一些极具生态经济价值的乡土种。同时,对一些引进的外来牧草品种的习性及生态功能等也缺乏深入研究,缺乏对外来牧草对区域系统的生态功能及景观的影响评价。利用时间短,资料积累有限,还不能系统和较好地评价种植优良牧草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响应与影响。空间尺度研究局限于某一样地,并不能以个别样地的成效代表整个区域。

4 元谋干热河谷优良牧草综合利用的建议

4.1 继续开展牧草资源创新利用与评价,开发牧草多元化利用技术

草灌资源是学科研究工作的基础,继续开展干热河谷种质创新,选育出适应本区种植的抗旱品种、适宜草灌资源筛选及利用研究,选育或筛选出不同功能草(能源型草、水土保持型、景观建设型、饲草型等),为草类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并开展生态系统恢复及经济服务功能牧草的开发及应用研究工作,开发及引进牧草能源化、饲料化等多元分级化利用、草地管理等技术,配套草食畜养殖、病虫害防控等相应技术。加强干热河谷野生优异种质资源的收集驯化及利用、干热河谷生态适应物种种子的繁育技术研究、退化草地人工补播恢复技术研究等,为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和种草养殖提供资源与技术。

4.2 加强种植优良牧草在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应用中的利用研究

干热河谷由于土地长期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以及区内地表坡度较大,物质移动快,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山体受损,水分不足;植物生长量小,植物根系发育差,固土能力弱;雨季降水集中且时有暴雨天气,洪涝灾害严重等原因造成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基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有必要开展干热区优势乡土(野生)草、外引草资源抗旱机理和耗水规律及对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机制研究。为达到区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平衡发展,有必要开展人工草地建设技术、坡耕地生态环境治理的草带种植技术、区域不同立地条件下林(果)草优化与配置技术、土壤培肥与改良技术研究。在进行生态治理的同时,注重生态与经济、生态与景观的结合。

4.3 提倡生态养殖,加强优良牧草在种草养殖中的应用,促进区域畜牧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近年来,畜牧业生产已经成为了云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维护流域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草地畜牧业是边疆民族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加快云南草业的开发与保护,既是符合云南资源条件的必然选择,也是云南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在干热河谷冬闲田、山地或幼林果树行间的闲置土地,选用和种植营养价值与产量高的优良牧草(冷季型和暖季型牧草),开展规范性种植养殖技术,建立以圈养和半圈养的生态模式,利用豆科与禾本科高效配置,发展以本地黑山羊、肉兔、肉牛和鹅等为主家畜以及草食性鱼类种草养殖配套技术研究,提高家畜养殖管理水平和养殖效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本区农村可持续发展[23],同时配合沼气能源工程增加有机肥的投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退化,缓解项目区能源需求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

nlc202309020213

4.4 加强优良牧草在草产品加工的利用,促进区域冬季畜牧业的发展

干热河谷饲草的生长和利用受季节影响,雨季饲草生长旺盛,人工种植的坚尼草、王草、山地扭黄茅、银合欢、柱花草等的生物量大,饲草剩余。而冬季气温降低,饲草枯黄,饲草生物量小,家畜饲料缺乏。因此,有必要开展饲草的加工利用工作,充分利用牧草生长季牧草,将剩余的牧草青储,或刈割晒干为干草,加工为干草粉,按不同配方(饲草、精料和其它原料)加工为草颗粒保存,用于冬季饲喂畜禽,缓解区域冬季饲草饲料缺乏的问题,提高饲草转化率,确保区域四季饲草的均衡供应,保证区域畜牧业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同时,根据畜牧业是庭园经济的一部分,有必要开展小型养殖户草颗粒饲料加工配套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1] Long Huiying,Sha Yucang,Zhu Hongye,etc. Selection of Adaptive Grass and Shrub and Their Planting Benefits in the Arid-Hot Valleys of Yuanmou[J].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2008(3): 317-323.

[2] 龙会英,朱红业, 金 杰,等. 优良热带牧草在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域试验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08,28(4):41-46.

[3] 纪中华,黄兴奇. 干热河谷生态恢复研究 [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4] 冯光恒,张映翠,杨艳鲜,等. 元谋干热河谷优势草灌资源[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92-94.

[5] 龙会英,张 德,沙毓沧,等. 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牧草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与开发[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增刊):313-316.

[6] 奎嘉祥,钟 声,匡崇义. 云南牧草品种与资源[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序.

[7] 杨 忠,张信宝,王道杰,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技术[J]. 山地学报,1999,17 (2):152-156.

[8] 杨万勤,王开运,宋光煜,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生态安全问题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3):116-118.

[9] 纪中华,杨艳鲜,廖承飞. 元谋干热河谷退化坡地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建设[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3(3):1-4.

[10] 杨艳鲜,纪中华,沙毓沧,等. 元谋干热河谷区旱坡地生态农业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3):70-73.

[11] 张 德,龙会英,何光熊.干热河谷退化山地龙眼和柱花草间作效应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27(1):112-116.

[12] 龙会英,沙毓沧,朱红业,等. 元谋干热区种植豆科草本植物和灌木生态效应[J]. 水土保持研究,2009,16(1):250-253.

[13] 陳奇伯,王克勤,李艳梅,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类型植被改良土壤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2):67-70.

[14] 史亮涛,金 杰,江功武,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农户参与式小流域综合管理浅析-以元谋小新村为例[J]. 西南农业学报,2008,21(6):41-46.

[15] 史亮涛,江功武,金 杰,等.一种南洋樱植物地埂围篱的利用方法:中国,ZL200810058538.2 [P]. 2011-06-22.

[16] 龙会英,史亮涛,钟 利,等. 元谋干热河谷小新村流域生态村建设的实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27-31.

[17] 张明忠,沙毓沧,袁理春,等.一种基质改善酸性土壤的方法:中国,ZL200810058603.1[P]. 2010-12-08.

[18] 杨艳鲜,纪中华,廖承飞,等.元谋干热河谷区山羊圈养复合模式试验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 2004,17(S):281-284.

[19] 杨艳鲜,纪中华,沙毓沧,等.云南热区山羊生态圈养技术[M].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12.

[20] 金 杰,张映翠,史亮涛,等.几种鲜草混合饲喂肉兔效果及经济效益[J].草业科学,2007,24(10):72-75.

[21] 何光熊,史亮涛,闫帮国,等. 饲喂热带牧草对云南鹅生长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3,30(6):940-948.

[22] 张明忠,纪中华,史亮涛,等.一种热带牧草加工饲料颗粒的方法:中国,ZL200810058603.1[P]. 2013-01-02.

[23] 史亮涛,金 杰,张明忠,等.云南热带优质牧草栽培及利用技术[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12.

干热河谷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措施 第3篇

关键词:干热河谷,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措施

1 工程概述

观音岩水电站为Ⅰ等大 (Ⅰ) 型工程, 以发电为主, 兼有防洪、灌溉、旅游等综合利用功能。水库正常蓄水位1134m, 库容约20.72亿m3, 死水位1126m, 电站装机容量3000 (5×600) MW。挡河大坝由左岸、河中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和右岸粘土心墙堆石坝组成为混合坝, 坝顶总长1158m, 其中混凝土坝部分长838.035m, 坝体混凝土方量达420余万m3。

2 干热河谷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重、难点

(1) 坝址区为典型干热河谷气候, 夏季气温较高, 且持续时间长, 3~10月份多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 且白天日照充足, 阳光辐射强, 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温度控制造成较大难度;冬季坝址区夜间温度较低、昼夜温差较大, 对混凝土温控防裂有不利影响。

(2) 观音岩水电站大坝工程混凝土方量大、月浇筑强度高, 高峰月浇筑强度达30余万m3, 对混凝土拌和系统及冷却通水制冷机组连续、高强度的生产满足温控要求的混凝土和制冷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 观音岩水电站大坝工程绝大部分仓面采取通仓平层连续浇筑10~20层后短间歇均匀上升的施工工艺进行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仓面积较大, 最大浇筑面积超过1万m3, 为减少混凝土层间间隔时间, 降低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温度回升, 对混凝土的入仓强度及仓内合理组织施工提出了较高要求。

3 工程采用的温控措施

3.1 原材料及配合比

左岸大坝采用中热P.MH42.5水泥, 并保证入罐温度不超过65℃;掺合料采用Ⅱ级或Ⅱ级以上粉煤灰, 并保证入罐温度不超过60℃。在实际实施中对入罐水泥及粉煤灰进行温度测量, 超温胶材待温度降到合格标准后方允许入罐。

粗骨料夏季采取遮阳措施, 骨料料堆高度要大于8m, 骨料输送皮带采取遮阳隔热措施, 特别是预冷后的骨料经专门廊道运输, 确保骨料少受日气温变化影响。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降低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 提高混凝土抗裂能力。

3.2 混凝土出机口、入仓、浇筑温度控制

(1) 混凝土出机口温度控制。混凝土骨料采用一、二次风冷等措施进行预冷, 通过一次风冷后, 大中石温度降低到7℃左右、小石温度降低到10℃左右, 经过二次风冷后, 大中石温度降低到5℃以下 (高温季节3℃左右) 、小石温度降低到7℃以下 (高温季节5℃左右) , 并采取加片冰、加制冷水 (6℃以下) 拌和等措施以降低混凝土出机口温度。实际实施中根据现场温度情况调整出机口温度, 现场温度较高或阳光较为强烈时, 适当降低出机口温度, 确保浇筑温度满足要求。

(2) 混凝土入仓温度控制。加强施工管理, 加快施工, 尽量缩短运输时间, 减少转运次数;要求混凝土运输车车厢设置隔热、防晒、防雨设备;采用综合措施减少运输过程中温度回升。施工中合理安排自卸车与平仓机台数, 确保自卸车及时卸料, 不压车。

(3) 混凝土浇筑温度控制。卸入仓面的碾压混凝土及时摊铺、碾压, 从拌和楼出机口取料到碾压完成控制在1.5h-2.0h内;充分利用低温季节和高温季节的早晚、夜间时段浇筑;当浇筑仓内气温高于25℃时, 用喷雾机进行仓面喷雾, 仓面较大时辅以冲毛枪对天喷雾, 以降低仓面环境温度;夏季混凝土浇筑, 仓面一个碾压升层 (0.3m) 碾压完毕, 在上一层覆盖前, 采用覆盖保温被以减少外界温度倒灌;控制碾压混凝土从出机口至上坯混凝土覆盖前的温度回升值不超过5℃, 常态混凝土不超过6℃。

3.3 通水冷却

坝体内埋设HDPE冷却水管进行一期、中期、二期通水降温;冷却水管根据仓号情况每仓进行设计, 避让仓号内廊道及其他结构, 尽量确保坝体混凝土温度场均匀。坝内冷却水管采用冷水机组生产的制冷水进行通水降温。大坝共布置4台冷水机组, 冷水产量分别为170m3/h、250 m3/h、250 m3/h、400 m3/h。

常态混凝土下料浇筑后立即开始一期通水冷却, 碾压混凝土终凝后 (或24h) 开始一期通水冷却。混凝土一期冷却时间不少于21天, 并连续进行, 前十天参考通水流量1.2~1.8m3/h, 控制混凝土最大降温速率每天不超过1℃, 后十天参考通水流量不超过1.2 m3/h, 控制混凝土最大降温速率每天不超过0.5℃。

4 温度监测

4.1 坝体混凝土温度监测方式

大坝采取埋设临时测温管、埋设永久监测温度计及测温光纤等方式进行坝体内部混凝土温度监测。每仓混凝土由施工单位埋设临时测温管, 监测时段从本仓混凝土浇筑完成至上一仓混凝土开始浇筑前。9#、14#、18#、23#坝段由监测单位按设计图纸埋设永久监测温度计和测温光纤进行温度监测。11#、15#、19#坝段由施工单位埋设永久监测温度计进行温度监测。

4.2 坝体混凝土温度监测成果

根据温度监测成果分析可知局部高温时段浇筑混凝土仓号存在最高温度超温的现象, 但通过各项降温措施混凝土温度均能满足通水冷却结束标准。

监测过程中对临时观测与永久观测以及不同单位之间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能更准确、有效的监控混凝土温度变化, 对最高温度超温或有超温趋势的部位采取适当加强冷却通水、延缓拆模等方式, 控制温度裂缝的产生。

5 效果评价

干热河谷 第4篇

关键词 咖啡 ;品种资源 ;调查

分类号 S324

Abstract Five different genotypes of coffee varieties were evaluated on the experiments which were carried on the dry and hot valley Lujiangba.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growth, yield per plant, thousand grain weights of fresh fruits and dried fruits of every varieties were recorded and analysis. We hope these data will provide reference on how to select coffee varieties on the dry and hot valley.

Keyword coffee ; varieties ; survey

公元6世纪左右,咖啡在埃塞俄比亚被发现。15世纪前咖啡传入阿拉伯半岛,1884年咖啡引入中国台湾省,1892年咖啡引入云南省宾川县。20世纪50年代,为了满足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咖啡的需求,我国才开始咖啡的研究和商业化种植,形成了海南和云南两大咖啡生产基地,其中海南以生产中粒种咖啡为主,云南以生产小粒种咖啡为主[1-5]。近几年来,由于国际市场咖啡价格的波动及海南改种其他高效热带作物,海南省的咖啡种植面积锐减至不足333.3 hm2,而云南省的咖啡种植面积增加至9.18万hm2,占全国种植面积的99.7%[6]。目前云南省的咖啡种植品种混杂,忽略了不同品种对植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评价,致使生产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7-10]。本文的研究旨在选出适合干热河谷地区种植的咖啡优良品种及优良的亲本,为今后咖啡种植推广和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2006~2007年云南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的李贵平老师等对云南省主要咖啡植区及部分早期种植区进行了考察与调查,并收集了生长性状优良及有特点的单株作为种质资源,于2008年种植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潞江坝[11-1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种植地概况

云南省保山市潞江坝属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年雨量为750 mm,年均温21.3℃,最冷月平均14℃以上,极端最低温为0.2℃,极端最高温为40.4℃,年有效积温为7 800℃,年日照2 334.5 h,年蒸发量2 111.5 mm,热量丰富,夏无酷热,冬无严寒,降雨适中,蒸发量大,夏秋多雨,冬春干旱,水热垂直变化大,立体气候明显。海拔高度704~750 m。土壤为燥红土、褐红壤,土层深厚,肥力中上,有机质含量1%~1.5%,全氮含量0.206%,pH值6.0~7.5[16]。

1.1.2 品种

调查材料为卡杜拉、T5175、黄皮果咖啡、铁皮卡,以保山潞江坝的咖啡主栽品种卡蒂莫7963为对照。

卡杜拉是巴西从波邦品种中选育的变种,株高较铁毕卡和波帮品种矮小,产量相对较高,在巴西和哥伦比亚曾大面积种植,咖啡品质较好,对锈病较敏感。

T5175 由洪都拉斯从杂交种CIFCHW26/13中选育而来,在中美洲地区种植比较多,在植株长势及产量等方面表现优良的植物学特性,对锈病具有良好的抗性。

黄皮果咖啡也是波邦中选育出的变种,因其果实成熟后果皮为黄色,具有不同于正常咖啡的特异性。

铁毕卡品种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及苏丹的东南部,是最原始的咖啡品种之一,植株较健壮,再生能力较强,对水肥条件要求较高,是西半球栽培最广的咖啡变种。咖啡品质较好。

卡蒂莫品种是葡萄牙咖啡锈病研究中心用蒂莫种与卡杜拉杂交,经多回交选育而成。其抗锈、丰产,目前为云南省各咖啡产区的主要栽培品种。

1.2 方法

笔者2010~2012年,连续3年对圃内的10个不同咖啡种质资源进行调查和统计。3年期间,所有调查品种的管理和施肥完全相同,每个月进行一次病虫害的观察和记录,如有病虫危害及时处理。每个品种咖啡植株测量调查时随机选取其中10株,设3个重复。每年10月对植株的株高、茎粗、分枝长度、分枝对数进行测量和调查,记录3年的生长量,9月至次年1月采果记录咖啡树单株产量(g/株)、鲜果千粒重(g)及干果千粒重(g)。对不同品种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并校正产量数据在3个环境(3年)的分析结果。为描述品种对多组环境表现的参数评价,对产量数据做进一步的稳定性分析[17-20]。并对不同农艺性状(株高、茎粗、分枝长度、分枝对数)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找出对单株产量影响较大的农艺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5个品种的生长情况

观察测定5个品种3年间的株高、茎粗、分枝对数及分枝长度等数据,结果见表1~3。从结果可以看出,T5175在5个品种中株高增长最快,卡杜拉3年间均为最矮的植株,与对照品种也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在2010~2011年间所有品种株高增长都较快,其中卡杜拉最快达到0.405 m,最慢的铁皮卡也达到0.334 m,而在2011~2012年株高增长较上一年度稍慢,主要是植株已经达到其生长的正常高度,其中T5175一直保持较快的生长速度,达到0.385 m,最慢的卡杜拉则只有0.162 m。在茎粗的比较上,T5175的茎粗也是所有品种中最粗的,所以T5175总体表现出高且粗壮的植株特性,其次是对照品种也仅次于T5175,铁皮卡再次之,而卡杜拉则表现出矮壮的植株特性,黄皮果咖啡具有较高的株高和较细的茎粗,总体表现为细长,不利于植株的生长。在分枝对数上,除黄皮果咖啡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品种与对照也无显著性差异。在分枝长度上,表1中所有品种与对照品种无显著性差异,但表2、3中,卡杜拉的分枝长度与对照出现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看出,5个品种的生长情况均较好,T5175的营养生长是所有品种中最大的,其次为卡蒂莫7963,卡杜拉、铁皮卡次之,最后为黄皮果咖啡。

nlc202309020330

2.2 参试品种在各品比点的产量表现

从调查情况来看,产量表现较高的是投产第3年的对照品种7963,单株产量达到4 391 g,其次表现较高的是投产第三年的卡杜拉,单株产量达到4 192 g,同年产量比较中,最低的为黄皮果咖啡。综合咖啡植株生长情况和产量表现来看,对照品种卡蒂莫7963是所有品种中高产、生势旺盛的品种,卡杜拉次之,T5175营养生长是所有品种中最旺盛的,但产量却相对来说较低,黄皮果咖啡则是5个品种中最不理想的品种。

2.3 生长量情况分析

观察5个品种定植后3年的株高、茎粗、分枝对数、分枝长度等生长量数据可以看出,5个品种中,卡杜拉植株最为矮小,其余品种株高都较高,这是品种本身特性所致。由于现今云南省的咖啡鲜果一直采用人工采摘,因而,卡杜拉的株高最有利于咖啡植株的管理和后期的果实采摘,其余品种则需要在后期进行控顶,否则会造成后期的管理和采摘的不便。

2.3 产量与生长量相关性分析

选用肯德尔相关系数分析可知,株高和分枝长度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333和0.352,属于低度相关(图1),而茎粗与分枝对数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524(P=0.006<0.01)和0.600(P=0.002<0.01),属于显著相关,因此,茎粗和分枝对数对单株产量的影响比较大。这主要是因为茎干是输送养分和支撑植株的,较粗的茎干运输养分能力更强,植物吸收养分更好,更能保证植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咖啡植株分枝对数的多少决定着咖啡的产量,分枝对数越多,结果枝相对来说越多,咖啡的单株产量也就越高。由分析中可以得出,株高和分枝长度对植株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如今咖啡植株的管理和咖啡果实的采摘主要是依靠人力完成,因此,咖啡植株过高会造成后期管理和采摘的困难,需要进行控顶等处理,而较长的分枝长度则需要植株间的行距相对来说更宽,植株的种植密度就会降低,最终影响咖啡单位面积的产量。综上所述,卡杜拉的植株结构在5个品种中最好,卡蒂莫7963次之,黄皮果咖啡最差。

2.4 鲜果千粒重及干果千粒重

所有咖啡品种3年的鲜果千粒重和干果千粒重(带内果皮的咖啡豆)均无明显变化,干鲜比也都在5~5.62,果实表现正常,所以笔者就没对二者3年来进行比较。

2.5 其他调查结果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所有品种都未出现锈病、褐斑病等咖啡常见的病害,但在黄皮果咖啡及铁皮卡中发现灭字虎天牛危害各1株,黄皮果咖啡在脱皮脱胶中,空果率高达5.5%,其余品种空果率不到1%。

3 讨论

(1)调查结果中,对照品种卡蒂莫7963表现出了生势旺盛、高产等优良性状,在今后的一定时间内,仍可作为主栽品种推广种植,同时也有表现较为突出的品种卡杜拉,其生长量和产量与对照品种具有相当大的竞争力,今后可继续观察,看是否也可作为干热河谷地区的主推种植品种[21-23]。

(2)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5个品种的植株都未发现锈病侵染,这主要是潞江坝的干热河谷气候所决定,锈病孢子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风和雨水,潞江坝常年无明显大风,降雨量较少,不适宜锈病孢子的扩散繁殖,可适当推广种植不抗锈但品质产量较好的品种[23-26]。在调查中同时也发现钻蛀性害虫灭字虎天牛危害,今后也应加强此类害虫的防控。

(3)由于云南省近几年干旱气候的影响及潞江坝干热河谷气候条件所限,在今后进行品种调查中,应侧重品种抗逆性,尤其抗旱性的调查和筛选。

(4)调查结果中,具有特异性的黄皮果咖啡生长量表现和产量与对照有一定差距,目前建议仅作为种质资源保存,今后可从其不同观赏性、杯品口感等方面入手,看其是否有其他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龙乙明,王剑文. 云南小粒种咖啡[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

[2] 黄家雄,李贵平. 中国咖啡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西南农业学报,2008,21(4):1 178-1 181.

[3] 黄家雄,张星灿. 云南咖啡的发展与回顾[J]. 热带作物科技,1994(3):20-27.

[4] 黄家雄. 小粒咖啡标准化生产技术[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12.

[5] 周 华. 咖啡种质资源的引进、研究及利用[J]. 云南热作科技,2002(2):1-6

[6] 普洱市咖啡产业及企业发展情况汇报. 2013

[7] 黄家雄,李贵平,杨世贵. 咖啡种类及优良品种简介[J]. 农村实用技术,2009(1):42-43.

[8] 潘家驹. 作物育种学总论[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9] 吴 裕. 浅论植物种质、种质资源、品系和品种的概念及使用[J]. 热带农业科技,2008,31(2):45-49.

[10] 朱之悌,林惠斌. 森林基因资源收集与保存的要点和方法[J]. 世界林业研究,1992(2):13-20.

[11] 李贵平,杨世贵,黄 健,等. 云南咖啡种质资源调查和收集[J]. 热带农业科技,2007,30(4):17-19.

[12] 俞 浩,陈振佳,陈月梅. 咖啡种质资源收集与抗锈鉴定(初报)[J]. 热带作物研究,1991(4):32-36.

[13] 陈振佳,陈月梅.咖啡抗锈种质资源收集与抗锈鉴定(第二部分)[J]. 热带农业科学,1996(2):18-24.

[14] C J Rodrigues, Jr, A J Bettencourt, and L Rijo. Races of the Pathogen and Resistance to Coffee Rust.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1975(13): 49-70.

nlc202309020330

[15] Eskes A B.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variation in pathogenicity of races of coffee leaf rust(Hemileia vastatrix) detected in the arace of S?o Paulo, Brazi. Netherlands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983(89): 31-46.

[16] 张星灿. 云南干热河谷发展咖啡生产之我见[J]. 热带农业科技,1993(3):58-61.

[17] 蔡传涛,蔡志全,解继武,等. 田间不同水肥管理下小粒咖啡的生长和光合特性[J].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7):1 207-1 212.

[18] 钏相仙,白燕冰. 小粒种咖啡7963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总结[J]. 云南热作科技,2001,24(2):13-16.

[19] 周 华,李文伟,李锦红,等. 咖啡优良品种筛选及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J]. 热带作物产业带建设规划研讨会——其他热带经济作物产业发展论文集,2012.

[20] Zobel B J, Talbert John. Applied Forest Tree Improvement[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 1984.

[21] 李维锐. 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J]. 热带农业科技,2009,32(1):26-28.

[22] 孙 燕,董云萍,杨建峰. 咖啡立体栽培及优化模式探讨[J]. 热带农业科学,2009(8):43-46.

[23] 张洪波译. 小粒种咖啡与四倍体中粒种咖啡种间杂交与回交的实验结果[J]. 中国热作科技,1994,17(3):41-45.

[24] Russell P J.Genetics(fourth Edition)[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6.

[25]章传政,黎星辉,朱世桂. 国内咖啡光合作用研究[J]. 热带农业科技,2005,28(3):38-41.

[26] 林 鹏,郑元球,丘喜昭,等. 影响小粒咖啡光合作用的生态生理因子的研究[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20(4):468-475.

干热河谷 第5篇

印楝 (AzaDiachta indica A.Juss) 属楝科常绿乔木, 原产于东南亚及南亚热带国家。该树不仅具有抗干热 (旱) 气候、耐贫瘠土壤、生长快、根系发达、保持水土能力强等优点。而且从其果实中提取的印楝素, 是世界上公认的广谱、高效、低毒、无残留的杀虫剂, 可防治400余种农、林、仓储及卫生害虫。因此, 印楝被誉为干热气候条件下的优良生态经济造林树种。

会理县金沙江干热河谷系长江中上游脆弱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区, 由于该区光照强, 干旱少雨, 造林十分困难。为治理该区恶劣生态环境,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999年会理县引进该树种进行试种, 在获成功后, 自2002年起, 全面在该区干热河谷大面积推广种植, 至2005年, 已发展近0.33万hm2, 且近60%已开花结实。但是, 由于会理县引种的印楝均系采用未经品质检测的混合种子育苗进行种植, 这些林分所产种子其“印楝素”整体含量高低尚不清楚。据资料介绍, 在采用实生繁殖条件下, 受自然杂交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不同单株或品系印楝素的含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若其印楝素含量<0.3%时, 基本上失去其开发价值。为对会理县现种植之印楝开发价值进行评估, 为该项产业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开展了本项调查研究。

2 调查区自然概况

2.1 调查区气候

调查区域分别位于会理县金沙江干热河谷的江竹、新安两个印楝主要发展区。调查区海拔900~1 400m, 年均气温21.0~22.8℃, 最热月均温25~27℃, 最冷月均温2~5℃, ≥10℃年活动积温6 000~8 000℃, 无霜期350d左右;年降雨量600mm左右, 年蒸发量2 500mm以上, 其中6~11月为雨季, 雨季降雨占全年的90%以上, 但雨季多间歇性干旱, 属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类型。

2.2 调查区土壤

该区土壤主要有红褐土、石骨子砂土、麻布夹土以及紫色石骨子土。土壤侵蚀严重, 旱季土体紧实, 特别干旱。同时, 由于明显干湿交替, 造成钙镁离子升降, 使土体多具石灰结核或结盘。土层石砾含量高, 多为粗骨质, 调查区土壤0~5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在0.4%~0.9%, 全氮0.02%~0.07%, 速效磷3.6~4.9×10-6, 速效钾在6.5~18.0×10-6, 土壤养分十分贫乏。

2.3 调查区植被

在金沙江干热气候条件下, 加之人为影响严重, 造成本区植被呈现出干热稀树灌丛或稀树草丛景观, 残存植物多具耐热抗旱的旱生形态。其植物种类主要有攀枝花、罗望子, 麻疯树、滇合欢、余甘子、车桑子、黄荆、山蚂蝗、假杜鹃、扭黄茅、芸香草等。

3 调查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调查研究内容

主要调查印楝的生长、结实情况、测定果实、种子大小、千粒重, 取样检测印楝种子的印楝素含量。根据印楝素分析结果, 一方面对会理县发展之印楝整体品质及经济开发价值作出评判, 另一方面通过对单株印楝素的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希望从中发现优良单株, 为今后进行优良采种母树选择打下基础。

3.2 调查方法

在1999~2003年造林的印楝林分中, 分年度、分别不同坡向、海拔, 在结实林分中设置10m×10m样地 (每一样地至少5株) , 分别测定其树高、胸径, 并在各样地中选择最接近平均胸径的单株, 采用标准枝法测定其产量;在选定的样株同一方向上, 单株采摘成熟种子, 测定其果实及种子大小, 种子千粒重, 并按分析要求, 单株取样送相关部门测定其种子印楝素含量。

3.3 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3.3.1 整体品质分析

通过对会理县1999~2003年种植的印楝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会理县引种种植的印楝整体品质较好, 其中1999年引种种植的印楝, 种子千粒重平均为274.75g, 印楝素含量平均为0.366 6%;2003年种植的印楝种子千粒重平均275.79g, 印楝素含量平均为0.373 7% (表1) 。

3.3.2 优良单株选择分析

通过对各采样单株印楝素含量统计分析, 1999年引种的印楝, 其印楝素含楝在0.3%以上的占85%, 含量小于0.3%的占15%。其中印楝素含量≥X+0.5S的占25%, ≥X+1.5S的占10%;2003年种植的印楝, 其印楝素含量在0.3%以上的占90%, 含量小于0.3%的占10%。其中印楝素含量≥X+0.5S、≥X+1S和≥X+1.5S的各占10% (表2) 。

4 结语

(1) 通过对会理县1999年和2003年种植的印楝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其印楝素平均含量分别达到0.366 6%和0.373 7%, 整体品质较好, 具有较高的商品开发价值。

(2) 通过初步测定分析, 会理县1999年引种的印楝中, 印楝素含量达到X¯+0.5S的单株占调查株的25%, +1.5S的单株占调查株的10%;2003年引进种植的印楝, 印楝素含量达到X¯+0.5SX¯+1SX¯+1.5S的单株各占调查株的10%。这些单株初步可以确定为优良单株。

(3) 由于本次调查的林分, 生长年限较短, 特别是2003年种植的印楝, 刚进入结实期, 故对本次调查选择初步认定的优良单株, 特别是印楝素含量达到X¯+1.5S的江竹7号、11号、新安5号建议进行挂牌管理, 按照优良母树选择的技术评定标准, 继续对其稳产丰产、植株抗性、印楝素含量的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连续观测, 若综和性能优异, 则可作为采种优良母树。近期若需发展资源, 可从本次初选出的优良单株上采种育苗, 以确保所发展资源的品质。鉴于印楝在会县引种种植时间较短, 本次调查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 建议今后应继续开展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赖永祺.印楝栽培[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3.

[2]徐裕华, 王宗德.西南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1.

[3]吴中伦.国外树种引种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

[4]龚伟, 胡庭新.印楝在我国的引种与经营利用现状[J].四川林业科技, 2004 (3) :48~52.

干热河谷 第6篇

关键词:干热河谷,直干桉,造林密度

1 引言

直干桉是桉属植物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树种。该树种木材具有防腐、防虫蛀特性, 可作枕木、矿柱、桥梁、建筑、家具用材;木材纤维质量好, 是优良的纸浆、人造纤维原料。同时该树的叶又是桉属植物中芳香油含量较高的树, 故其枝叶是提取植物芳香油的重要原料。直干桉不仅生长快, 而且萌蘖能力强, 能达到一次造林, 多次利用, 适合作为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予以经营。

金沙江干热河谷, 其立地环境较差, 造林成本高, 在将直干桉作为本区短周期原料林培育中, 合理的造林密度, 不仅直接关系到树木的生长, 而且对于造林经营成本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为此, 我们在金沙江热河谷区域开展了直干桉造林密度选择试验, 以期通过试验为生产上大面积造林提供参考。

2 试验区自然概况

试验区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宁南县大同乡, 海拔930m。该地年均气温20℃左右, 1月平均气温11.7℃, 7月平均气温26.3℃, ≥10℃年有效积温6000℃以上;年均降雨量700mm左右, 降雨集中于6~10月, 此期降雨量占全年的90%左右, 年均蒸发量2600mm左右, 属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类型。

试验区土壤为燥红土, 土壤较粘重板结, 旱季土体特别干燥。土层厚度50cm左右, pH值5.5左右, 土壤有机质2.20%, 全氮0.065%~0.202%, 全磷0.001%~0.017%, 有效性氮24.25mg/100g土, 速效磷0.204mg/100g土, 速效钾1.034mg/100g土, 土壤养分较为贫乏。

试验区植被为干热河谷稀树灌丛植被, 主要植物种类灌木有车桑子、黄荆、云南山蚂黄, 平均盖度10%左右;草本植物有扭黄茅、芸香草、香茅等, 平均盖度30%左右。

3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3.1 试验材料

试验用苗全部采用塑料容器苗, 苗龄5个月;造林整地均为穴状整地, 整地规格50cm×50cm×50cm, 造林后每年7月 (雨季) 、11月各扩穴除草一次, 在7月除草时, 每株施尿素肥20g。试验时间为4个生长期 (即含苗期为4年) 。

试验处理为:株行距1.0m×1.5m、1.5m×1.5m、1.5m×2.0m、1.5m×3.0m四种处理。

3.2 研究方法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三次重复, 每次重复为50株。试验期间, 每年于12月初树木停止生长后测定一次树高、胸径。试验结束, 最后一次测定之树高及胸径, 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生长情况分析。同时, 分别在各处理中选择3株生长正常平均木, 测定其叶产量 (含小枝) , 用各处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运用桉树材积表查算各处理的材积, 统计造林管理所需之投入, 进行投入产出分析, 综合比较提出适合干热河谷的造林密度。

4 试验结果分析

4.1 不同密度对直干桉生长影响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密度对直干桉树高生长有显著影响;对径生长有极显著影响。

注:表中“*”、“**”分别表示差异显著和极显著, 下同。

从表2可以看出, 1.5×2.0m株行距对其他几种密度均有显著差异, 而其他密度之间高生长虽有差异, 但不显著。

从表3可以看出:大株行距对直干桉径生长有利, 密植对其径生长不利。

4.2 不同密度投入产出分析

经对整个试验各环节投入、产出计算, 每株投入总成本为2.76元 (不含土地费) 。其中:整地造林1.0元, 种苗0.3元, 抚育施肥1.46元。经测定计算各处理4年生单株叶产量和材积, 从高密度至低密度分别依次为:3.8kg、4.3kg、5.4kg、7.2kg;0.01033m3、0.01117m3、0.0118m3、0.0190m3。其投入、产出分析见表4。

比较看出, 不同密度其投入、产出差异较大。采用合理密度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5 结语

(1)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直干桉在干热河谷立地条件下, 不同栽植密度对树木生长具有较显著影响, 直干桉径生长随密度减小而增大, 高生长则在一定密度范围内, 其生长与密度成正比, 其密度到一定程度后, 则随密度减小而降低, 但高、径生长趋于同比增加的趋势。

(2) 直干桉造林密度直接影响造林、管理投入。过大造林密度其投资显著增高, 每公顷种植6667株其投资是每公顷1667株的4倍, 每公顷3333株则是1667株的1.2倍。因此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可在较大程度上控制其造林管理投入。

(3) 合理的造林密度, 不仅可减少造林管理投入, 而且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本次试验时段内测算, 每公顷栽植3333株产出投入比最高, 达到2.46倍。每公顷栽植3333株产出投入比分别为每公顷6667株、4444株、1667株产出投入比的1.65倍、1.51倍和1.40倍。

(4) 初步试验结果表明, 在宁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区营造直干桉, 其造林初植密度以每公顷3333株较适宜。此造林密度不仅造林管理投入相对较少, 而且效益较高。

参考文献

[1]吴中伦.国外树种引种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

[2]徐浴华.西南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1.

干热河谷 第7篇

1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现状和特点

金沙江干热河谷是横断山脉干旱河谷的一部分, 集民族贫困地区为一体, 该区干旱缺水, 土地退化、土壤沙化,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覆盖率低, 自然灾害频发 (泥石流和山体滑坡) , 盗砍滥伐现象普遍存在,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该区平均日照时数6~7.5小时;平均降水量614~1052mm, 干燥度2.3~4.4, 金沙江干热河谷干热区国土面积1.1万㎞2, 分布于云南省和四川省16个县市, 海拔1300~1600m, 地形低山丘岭, 沟壑纵横, 土地破碎利用率低。

2 元谋热区林果产业发展的优势

2.1 丰富的土地资源

元谋全县林地面积78201.24h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8.59%, 其中有林地面积占林地面积的30.95%, 荒山荒地66766.17 hm2, 占全县未利用地83420.51 hm2的80.04%, 人均0.33hm2, 林果种植面积6213.34 hm2, 占荒山荒地面积的9.31%;还有旱耕地6948.6 hm2。发展林果产业具有充裕的土地资源。

2.2 劳动力资源丰富

全县有21.59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6.58万人, 占总人口的76.8%, 劳动力10.32万人, 占农业人口的62.2%。在干热河谷区人均耕地不足667m2, 多数农村副业较少, 剩余劳动力较多, 热区林果经过10多年的发展, 涌现出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林果种植能手, 在全县表彰的“金土地”种植能手和农民土专家中, 从事林果种植的达70%以上。加上蓬勃发展的林果产销协会, 引进的葡萄种植企业和科技部门的强力支撑, 构建起了强有力的劳动力资源。

2.3 便利的交通, 开拓果品市场潜力大

据资料显示, 2012年我国水果产量2.4亿t, 我国居民水果消费量一直保持着强劲势头, 按比较科学的膳食结构, 1个人1年的水果消费量应达到70~80kg。而目前全国城市的年人均水果消费量仅达到46kg, 北京则已经超过100kg, 全国人均占有量43.7kg, 仅占57.5%~65.7%。云南省总产量为98.67万t, 人均占有21.84kg, 每年约有20万t水果进入云南市场, 市场上充斥着“陕甘苹果河北梨、两广荔枝川粤橘”。元谋地处滇中, 108国道、京昆高速和成昆铁路跨境而过, 交通极其便利, 要充分挖掘生产潜力, 打造精品瓜果, 树立元谋品牌,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开拓果品市场。

3 元谋热区林果种植配套技术应用

3.1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

元谋热区干旱缺水, 在每年的4~5月特别严重, 滴灌对于干热河谷地区发展特色林果业, 具有节水、节肥、增产、增效, 提升林果品质, 便于实施林果生产自动化控制改造, 促进林果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元谋热区滴灌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和葡萄、小枣、柑桔种植, 果园采用滴灌技术不仅能保证4~5月果树的正常用水, 而且能节约用水, 减少生产成本。根据测算:果树地面灌溉的用水量一般在800~1000m3/667m2, 滴灌用水量360~390m3/667m2, 能节水400~600m3/667m2。

3.2 大棚栽培技术的应用

元谋热区大棚为塑料大棚, 种植主要林果品种为葡萄、小枣, 采用塑料大棚种植不仅能提高品质、提早上市, 提高产量, 而且能有效避免风害造成的品质下降, 能有效避免1月的低温冻害。棚栽小枣着色均匀、甜度高、上市比露地栽培提早15~30天, 增产10~30%;在肥水管理减少用工量, 在病虫害防治上减少用药量, 能达到绿色果品生产的要求。

4 元谋热区林果产业发展效益评价

4.1 生态效益

4.1.1 改变传统种植模式, 实现了生态建设、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热区林果种植已从庭院零星种植向农田农地种植、向荒坡、荒地种植发展, 从单家独户种植向集中连片种植, 向基地、协会种植方向发展, 有效增加了非林地林木, 恢复植被和生态, 形成独特的热区生态景观, 提高了国土绿化率;能有效缓解群众对薪柴的需求, 减少对现有森林资源的消耗, 间接实现资源的保护。通过引种驯化, 热区林果种质资源不断丰富, 进一步增加物种多样性。

4.1.2 能有效遏制区域内水土流失, 降低土壤侵蚀量, 减少侵蚀面积。元谋县热区经济林果面积比1998年增加3220.6hm2, 森林覆盖率从原来的43.84%提高到46.6%, 提高了2.8%, 全县水土流失为面积942.67km2, 占全县总面积的46.6%, 年侵蚀总量308万t, 年均侵蚀模数为1578t/km2·a。通过热区林果种植, 采取了相应的工程措施, 新建拦砂坝和蓄水坝, 对破碎的土地进行综合改造, 在稳定的边坡及林下种草养畜, 进行道路及排灌系统建设, 通过综合改造, 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78.11 km2, 降至964.56km2。

4.2 经济效益

元谋热区林果产业的不断发展, 改变了传统的种植结构和种植模式, 已基本建成黄瓜园点连青枣示范园区、金雷东方红葡萄示范园区、物茂虎溪大棚小枣示范基地。通过对下点连村调查, 2012年种植1hm2青枣投入人工成本12480元, 生产成本34386元, 总成本46866元, 总产值达184650元, 纯收益137784元, 经济产投比达394%。2013年种植1hm2青枣投入人工成本12480元, 生产成本36975元, 总成本49455元, 总产值达261786元, 纯收益212331元, 经济产投比达529%。2014年种植1hm2青枣投入人工成本12480元, 生产成本39825元, 总成本52305元, 总产值达113250元, 纯收益60945元, 经济产投比达216%。2013年全县林果面积66068m2, 林果总产量117592t, 林果产值52916.4万元, 人均林果收入2601元, 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733元, 按2013年产投比计算人均林果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比为27.3%, 热区林果产业已成为继蔬菜产业后的一大新兴产业, 进一步优化了绿色产业结构, 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4.3 社会效益

元谋热区林果建设, 不仅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还吸引了大量的民间资本和国家建设项目的投资, 点连青枣示范园区建设, 国家投入365万建设园区道路, 民间投入资本3156万元进行水、电、路改造, 通过改造, 热区林果种植面积增加3220.6hm2。涌现了大量农果种植大户, 为当地农民务工创造了工作条件, 带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5 结论

金沙江干热河谷特殊地理环境区内进行绿化造林, 发展热区经济林果, 必须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通过改树适地和改地适树达到热区林果种植收益最大化;在元谋干热河谷地区, 主要种植品种应以青枣、小枣、芒果为主, 通过工程措施, 采取地膜覆盖和节水灌溉技术, 达到热区林果种植收益最大化。

摘要: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特殊的地理环境区内热区林果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结合干热河谷地区生态重建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提出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发展热区林果要从开展科学高效建园、引进树种驯化繁育, 高效节水示范种植, 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着重探讨了热区林果产业发展在生态重建中所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一步阐述了在热区林果产业发展中, 不同树种采用不同的生产技术措施开展的科学建园、设施栽培技术, 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发展绿色经济和构建生态文明具有一定指导性。

干热河谷 第8篇

金沙江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恶劣、造林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新银合欢 (Luecaena) 是凉山州通过引种栽培选择出的适于金沙江干热河谷造林的主要树种, 该树种自1982年引进至今, 已在本区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造林近10万亩。新银合欢不仅具有耐干耐旱的特性, 而且该树还是一种多用途树种, 新银合欢的木材是良好的造纸原料,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是燃料材的主要来源;新银合欢叶部的蛋白质含量可达29% (干重量) , 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在印尼的乡村地区, 取其种子发酵制成饼, 称作“Tempei”, 是许多地区的主要粮食之一。新银合欢的根部有根瘤共生, 具有改良土壤及减少氮肥消耗之效。

在新银合欢作饲料的研究中, 据LiuGuodao and WangDongjing研究, 将新银合欢幼嫩枝茎经过发酵处理配置动物饲料, 可提高牲畜的食口性。鉴于本州干热河谷大量的新银合欢人工林资源, 若能将其树叶开发作饲料, 不仅能节约大量的粮食,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而且能提高新银合欢种植者的积极性, 有利于促进本区生态治理步伐, 为此开展了利用新银合欢叶粉作猪饲料的试验, 以期提出利用的可行性。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饲料的制备

采集新银合欢叶晒干粉碎, 购买配合饲料, 分别按10%、20%、30%添加入配合饲料中, 同时留一组饲料不添加新银合欢叶粉作为对照, 共配制4组试验饲料。

2.2 试验用小猪及饲喂饲料量

试验用的小猪为同一批出栏的仔猪, 将仔猪分成4组, 每组6头, 在每组中选两头仔猪为一处理, 在试验前将每头仔猪进行编号、称重、各组单独分栏饲养。

饲喂的试验饲料量根据猪的生长情况按统一重量配给, 每月统一调整用量, 在整个试验阶段完成, 平均每头猪每天用试验饲料量为3.5kg。除试验配合饲料外, 每天每组参试猪还按统一重量添加其它青饲料。

2.3 饲养时间及试验分析数据

饲养时间为4个月, 试验期满将猪宰杀后称重, 宰杀后的重量减去试验前的重量后所得重量作分析数据。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不同配比饲料对猪生长影响分析

分析比较看出, 添加不同比例的新银合欢叶粉饲喂4个月后, 不同处理对猪的生长有极显著影响 (表1、表2) 。

注:表中“**”表示差异极显著, 下同

差异比较看出, 对照、添加10%、20%新银合欢叶粉的饲料与添加30%叶粉饲料饲喂猪之间均有极显著差异, 而对照与添加10%、20%新银合欢叶粉的饲料之间虽有差异, 但不显著 (表3) 。

3.2 不同配比饲料节约配合饲料折粮效益分析

根据试验时的市场价格, 市购配合饲料2.00元/kg, 做饲料的粮食以玉米计, 玉米1.00元/kg, 新银合欢叶粉0.50元/kg, 市售猪肉18.00元/kg, 折算添加新银合欢叶粉的饲料价格, 添加10%的饲料1.85元/kg, 添加20%的饲料1.70元/kg, 添加30%的饲料1.55元/kg, 试验期120d每头猪每天平均用饲料3.5kg (不含青饲料) , 效益分析见表4。

从表4分析看出, 在120d的饲喂期, 添加新银合欢10%~30%, 每头猪节约配合饲料在42~126kg之间, 产出投入比 (包括对照) 在1.29~1.51之间。综合不同配比饲料对猪的生长分析, 以添加20%新银合欢叶粉在不明显降低猪的生长的前提下, 节约配合饲料和产出投入比较为理想。

仅按配合饲料中, 使用纯粮食比例为50%, 其余50%为生产粮食的剩余物和其它添加剂, 以添加20%叶粉计算, 则饲喂一头猪可节约粮食42kg。根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的“金沙江干热河谷试验林经营技术研究”科技成果对新银合欢产叶量的试验分析测定, 当新银合欢单株立木胸径在2~14cm之间时, 一次收获, 每公顷可产干叶879.6~10824kg, 仅按中间数即单株立木胸径达到8cm时计算, 一次全部收获每公顷可产干叶4650kg, 可满足55头猪的添加量, 可节约粮食2310kg, 按亩产400kg玉米计算, 相当于5.7亩耕地的产量, 仅按采收50%叶量计, 至少也相当于近3亩耕地的产量, 故利用新银合欢叶作饲料节粮效果是显著的。

3.3 采叶对水土保持效果的影响分析

金沙江干热河谷特殊的气候条件使生长于该区的植物其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本区1~5月为旱季, 因干旱少雨, 所营造的新银合欢一般在5月下旬才开始萌动生长, 在6~9月进入一年的生长高峰期, 到10月生长慢慢下降, 10月份叶量也达到最大值, 11月开始进入旱季, 新银合欢叶也开始慢慢脱落, 由于采叶一般在10月后采, 此时已基本无雨, 采叶不会降低树木的防护功能, 对林分水土保持效果不会造成影响。

4 结语

(1) 新银合欢叶含有较高的粗蛋白, 是较好的植物型饲料来源。初步试验结果表明, 在对叶未经任何处理的前提下, 添加适当比例用于养猪, 会提高养殖的比较效益, 添加的比例以控制在20%以内为宜。

(2) 利用新银合欢叶养猪, 不仅能提高养殖的比较效益, 而且能节约粮食, 根据新银合欢在本区的生长速度, 造林5年后, 每公顷新银合欢按采50%叶量添加于饲料中养猪计算, 至少相当于3亩耕地所产的玉米量, 目前本区所造近7000hm2新银合欢, 若能利用其50%, 每年至少可节约8000t玉米, 相当于1333hm2耕地所产的玉米量, 节约粮食效益十分显著。

(3) 根据新银合欢在本区的年生长特点, 采叶最佳季节为本区雨季末期的10月后进行, 采叶不仅不会影响树木的生长, 同时亦不会降低林分的生态防护功能。

参考文献

[1]潘富俊.银合欢之遗传改良现况[J].中华林学季刊, 1989, 22 (1) :85~98.

[2]刁阳光.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林生态经济功能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 1994 (8) :26~27.

干热河谷 第9篇

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 L.),白花菜科(Capparaceae)山柑属(Capparis)植物,多年生落叶藤本蔓生小半灌木。起源于亚洲西部或中部的干旱地区,其分布贯穿整个暖温带,从地中海地区穿过印度到达菲律宾群岛和太平洋诸岛。刺山柑不同的变种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但它主要分布于地中海地区。在我国,刺山柑主要产于新疆、甘肃西部,西藏也有分布。在我国刺山柑别名野西瓜、老鼠瓜、槌果藤。

2 刺山柑在原产地的的生态、生物学特性

2.1 刺山柑的生态学特性

刺山柑是生长于干旱、半干旱少雨地区的多年生植物。为维持正常的生长和繁殖,植株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会发生明显变化,具有抗干旱、耐高温和高光合效率等适应能力,在高温、干燥、降水极少,年降水量仅16.6mm的吐鲁番盆地,一些地下水深达10~30m、多年内偶尔出现地表径流的土质和石质戈壁,都可见到刺山柑灌丛。刺山柑栽植的年平均温度要求高于14℃,降雨需求不高,其生长需要强烈的光照和较长时间的生长期,在原产地多雨的春季和干燥的夏季生长较快,而且能忍受40℃以上的高温;刺山柑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在干燥的的丘陵坡地、石质低山和砾石质戈壁,植株的根部可产生酸性混合物来穿透岩石缝隙;同时,刺山柑能有效地防止地面起沙和阻挡流沙前移,刺山柑植丛高度能随积沙的增加而增高,形成50~100cm高的灌丛沙堆,可以不断扩大固沙效果,是优良的防风固沙植物。它在二氧化碳、氧化氮、氨水和一些污染物的悬浮颗粒中时,仍然有93%的存活率。

2.2 刺山柑的生物学特性

刺山柑是深根性植物,水平根较少,主根发达,根系粗壮,一年生植株根深可达3m左右。刺山柑为多年生植物,入冬后地上茎叶全部枯死,以树桩的形式越冬,次年从越冬茎上发出新枝。在地中海地区,刺山柑营养生长3~5月开始,花期主要集中在5~9月,10月叶片则开始脱落。

(1)经济价值。刺山柑除具有良好的抗干旱能力外,还具有较好的药用、食用和饲料价值。

(2)药用价值。刺山柑的药用部位为叶、果和根皮。味辛苦,性温。具有祛风、除湿、通鼻窍、止淤消肿、止痛活血之功效;外敷患处治风湿性关节炎和疮毒。世界许多国家都将其作为一种传统医药而被广泛应用。

(3)食用价值。在食用方面,刺山柑的花蕾经过盐浸和醋泡后是一种深受欧美国家喜爱的食品,可以加入酱油、色拉、比萨饼、干酪等调料中来增加辛辣味。刺山柑还是理想的野生油料植物资源,种子的含油率34.36%,出油率22%,是以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可食用油料,故地中海国家已将其作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2.3 刺山柑的饲用价值

在饲料方面,刺山柑的枝叶和果实均可饲用,果实是羊的抓膘挣料,特别是霜后的干枝叶效果更好。

3 引种研究刺山柑的意义

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是我国西南气候较干燥,植被恢复难度较大的地区,且由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形地貌具有谷深、坡陡、高差大、虽然降水偏少,但雨量集中,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石化、砂化趋势明显。若能引进适于退化土地的植物用于该区植被恢复,对改善该区的生态环境无虑是十分必要的。鉴于刺山柑的优良特性,在中国林科院的支持下,开展了对刺山柑在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引种试验。为全面了解刺山柑的特性,首先开展了对刺山柑在该区环境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的观察试验,以便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打下基础。

4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4.1 试验区自然概况

试验区位于宁南县城的苗圃及景星乡。试验区海拔在1050~1200m,年平均气温17~19.3℃,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3~5℃,大于等于10℃年积温5500℃以上,无霜期340d左右;年降雨量930mm左右,年蒸发量2500mm以上,年降雨90%以上集中于6~11月,属典型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类型。

野外试验地植被为干热河谷稀树灌丛,主要植物种类有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黄荆(Vitex negundo)、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拟金茅(Eulaliopsis binata(Retz)G.E.Hubb)等。

野外试验地土壤主要为砾质砂土,土层厚度30~40cm,石砾含量70%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1.35%,全氮0.1034%,全磷0.0121%,有效性氮8.82mg/100g土,速效磷0.325mg/100g土,速效钾2.211mg/100g土。

4.2 试验材料及方法

由于刺山柑种子发芽率低且发芽时间较长,故此次试验采用中国林科院提供的组织培养苗先在苗圃进行炼苗,然后于雨季分别上山造林、在苗圃就地露地移栽和在楼房阳台盆栽三种环境条件下进行试验观测。

造林试验及苗圃露地栽植观测株均固定30株,阳台盆栽观测株5株,单株挂牌自造林后的次年植株萌动开始每月对其生长情况和相关因子进行调查。上山造林、圃地露地栽植和盆栽后的管理:对上山造林后的植株,每年分别于6月、9月仅进行除草管理;圃地露地栽植按苗圃地管理要求及时除草但不浇水、施肥;盆栽植株,待盆内土壤干燥深达10cm左右时进行浇水管理。

5 试验结果

通过近两年的生长情况观察,刺山柑在本区特殊气候条件下,在不同的环境中其生物生态学特性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的特点。相似性表现在其一般的生长规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越冬形态和特殊气候条件下生长具有一定差异(表1)。

6 小结与讨论

从初步试验观察结果可以看出,刺山柑在试验的不同环境条件下,一方面共同表现在于其生长自2月开始萌动,2、3月生长较缓慢,4月生长速度加快,5月是其速生期,6、7月生长速度趋缓,8月生长停止,树叶开始出现变化,且自顶梢起,逐渐向干基枯死,但未枯死部分叶尚未脱落;9月叶开始脱落,梢自上而下加快干枯,逐步进入休眠,10月后进入休眠期。其生长过程与刺山柑原产地的表现基本相同。

另一方面,通过试验可以看出,刺山柑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生长速度及外观形态亦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荒山及苗圃),刺山柑枝干到11月底,一般干枯至地表以上5~10cm左右,以树桩形态休眠,第二年自树桩上萌发新枝干,再次生长。而在阳台可见光条件下,刺山柑枝干仅上部未完全木质化部分枯死,而完全木质化部分则不枯死,次年从保留的枝干上继续萌发生长。同时,通过阳台盆栽看出,刺山柑在该区具备开花结实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裕华,王宗德.西南气候P5-32[J].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2]张立运,海鹰.《新疆植被及其利用》专著中未曾记载的植物群落Ⅰ.荒漠植物群落类型[J].干旱区地理,2002,25(1):84~89.

上一篇: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原则下一篇:综合评价值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