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债务违约范文

2024-05-11

主权债务违约范文(精选8篇)

主权债务违约 第1篇

关键词:主权债务违约,拉美主权债务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一、主权债务违约样本分析

主权债务违约, 是指一个国家无法偿还或者只能部分偿还基于国家信用向国际组织或其他国家的借款。从14世纪以来发生主权债务违约的情况, 结合历史数据分析可得。

第一, 从大洲的角度来看, 拉丁美洲违约国家的数量比例最高。亚洲、非洲、欧洲和拉丁美洲发生违约的国家数量占国家总数的比例分别是15%, 21%, 36%和95%。究其原因, 将拉丁美洲同其余四个大洲比较发现, 拉丁美洲在19世纪之后, 新兴经济体主要采用进口替代发展工业, 相比于非洲地区工业更为发达, 而且开放程度较亚洲和非洲较大, 所以其违约国家所占比例最高。

第二, 从时间角度对比, 连续违约主要集中发生在20世纪, 23个国家共计发生80次违约, 最大连续违约次数为7次, 包括智利、哥斯达黎加和巴西;从国家层面对比, 拉丁美洲国家发生连续违约可能性较大, 共有15个国家, 而亚洲不存在连续违约超过5次的国家。根据简单违约事件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 主权债务违约存在连续性和地区性的特点, 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背景等相似的国家发生违约的次数也十分接近。

综上所述, 仅从简单的历史违约记录和外债特征来看, 主权债务违约具有一定的历史惯性, 曾有学者指出, 主权债务违约的决策往往是根据一国的偿还意愿程度而非偿还能力所决定。因此, 本文提出大胆假设, 认为主权债务违约具有地区性和连续性。基于这样的假设, 我们可以发现, 欧洲和拉丁美洲历史上集中了全球大量主权债务违约事件, 而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主权债务危机和当前的欧洲债务危机恰好是最佳研究样本, 因此, 本文接下来将从国内外影响因素对比这两次严重的债务危机。

二、欧洲与拉美主权债务危机比较

(一) 国际经济环境

债务危机所处国际环境大致相同, 都处在世界经济衰退时期, 但是由于两类债务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受到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拉美国家更多的处于被动地位, 由于发达国家进口和贷款的缩减, 导致了以初级产品为主要出口的拉美国家偿债能力的下降;而欧元区国家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 但是美国的经济政策对两地区经济的影响是相同的, 可以发现, 两次债务危机中, 美国都是一个关键的外生变量。

(二) 经济增长情况

注:图中为发生违约前十年的平均GDP增长率, 左边1-7国为拉美债务危机中涉及国家, 数据时间为1970-1980年, 右边1-5国为欧洲债务危机中涉及国家, 数据时间为2000-2009年;数据来源于IMF数据官网。

(三) 债务负担情况

根据IMF数据库中心及吴国平 (2002) 的数据, 欧洲负债率平均水平是拉美负债率的近2.74倍, 在第一部分分析中曾提到, 历史上的债务违约负债率大多低于马斯特里赫条约规定60%上限, 然而, 此次的欧洲5国债务水平均超过警戒值。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4月12日发布的全球财务监控报告指出, 2011年发达经济体平均负债率将超过100%。可见, 负债率高是当前发达经济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而作为过去也曾多次违约的希腊、西班牙, 在新兴经济体时期均未出现过如此之高的负债率, 但同时也发生了债务违约。因此, 本文认为从负债率的角度来看, 各地区不同发展程度的经济体有不同的水平, 但是无论过高或者过低, 其都不是决定是否违约的主要因素。

三、思考与启示

第一, 通过对历史主权债务违约样本的分析, 发现违约的地区性和连续性, 而一般对于主权债务违约总是同各类宏观经济变量结合分析, 但是, 本文认为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人口情况以及历届政府的执政主张都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于决定了政府是否违约的决策。但是, 本文并没有对此观点进行实证分析, 希望对此进行后续的研究。

第二, 通过对拉美债务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比较, 可以发现无论是新兴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对于系统性风险都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 我国在面对全球金融动荡的时候, 应该提高自己的风险防范意识, 尤其是在外债处理上, 尽量采取积极的政策防止类似危机的爆发。

参考文献

[1]余文健.拉美债务危机成因与对策[J].求是学刊, 1992 (2) .

[2]闫屹, 王佳玺.欧洲债务危机与拉美债务危机的比较与借鉴[J].河北金融, 2011 (11) .

[3]叶谦, 沈文颖.拉美债务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成因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 2011 (10) .

[4]谢世清.历次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与启示[J].上海金融, 2011 (4) .

[5]朱钧钧.主权债务违约的评估方法和预警模型[D].上海:复旦大学, 2011 (5) :26.

[6]吴国平.21世纪拉丁美洲经济发展大趋势[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4) .

主权债务违约 第2篇

摘要: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希腊采取了一系列赤字财政刺激经济,但在政策还未收效前,希腊却遭遇主权债务危机,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凯恩斯赤字财政的缺陷。

1、希腊主权债务危机背景及演变

希腊在欧元区内属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公共负债状况长期以来都比较严峻,特别是为了加入欧盟,希腊政府通过高盛的一系列操作,将大部分的负债都掩盖起来,为现在的财政危机埋下了祸根。当然,加入欧盟后,希腊作为其援助计划的主要受益国,在20至20之间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平均年增长率约为4%,这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政府的财政和经常项目的高赤字。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在全球的迅速的蔓延,希腊国内消费受抑,经济下滑,出口锐减,于是政府主动干预宏观经济,大举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赤字来拉动国内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非但没使经济转好,反而使得希腊的主权债务和风险越积越高。

2、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与赤字财政

(1)凯恩斯赤字财政政策基于上世纪30年代英国面临的经济危机,凯恩斯在其巨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批判了萨伊关于“供给创造需求”的论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他认为光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不能保持经济的均衡状态,在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时要积极运用“看得见的手”即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譬如,政府承担铁路等公共事业的投资,承担社会福利责任,对贫困者提供救济,向私人企业增加贷款投放等,使经济尽快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这样市场的缺陷完全可以通过政府扩大支出、减少税收等措施来弥补,由于政府扩大支出和减少税收会带来财政上的赤字,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赤字财政政策。此次希腊主权债务危机,虽然可以归咎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欧元区本身制度设计的缺陷和其国内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导致主权危机根本原因在于凯恩斯赤字财政政策的缺陷。

(2)赤字财政与主权债务危机

政府采取赤字财政可以干预经济,同时对私人投资造成一定挤出效应。这些赤字可以看作对未来的负债,如果其用于“生产性的用途”,即能带来整个社会商品和劳务的增加,那么这种负债预期可得到补偿;但若大量负债不能用于“生产性用途”或者用于“生产性用途”的效果差,那么这些负债就不能预期有能力被偿还,从而逐渐积累越来越多的债务风险,最终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用于“生产性用途”的效果差属于凯恩斯赤字财政的理论缺陷,不能用于“生产性用途”则是由希腊赤字财政下高福利和提前消费思想造成的。

(3)理论缺陷

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划分成几个独立的核算范畴,将国民收入(用字母Y表示)描绘成用在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纯进口(X)上的花销,而忽略对外贸易后,提出著名的公式:Y=C+I+G。然而凯恩斯没有对耐用品和非耐用品作出区分,认为消费只与目前收入有关,而与财富无关,那么总收入就会被凯恩斯低估,从而边际消费倾向就会被高估,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需求的作用和效果也被高估,因此高赤字用于“生产性用途”的效果也被高估,从而预期不能被全部偿还的风险越来越大。

作为扩大需求的.措施,赤字政策具有收入效应。凯恩斯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增加或税收的减少会通过乘数效应会引起收入和消费的一轮一轮循环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成倍的增加,经济走出危机和失业走向繁荣。但是投资的拉动作用却也有限。

在金融危机蔓延全球的时候,挽救情况严峻的出口和国内经济,希腊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性的财政刺激政策。

凯恩斯的一个核心观点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带来的政府支出(主要来自财政赤字)会由于经济复苏带来的收入而得到回收。但希腊经济在走出泥潭之前,反而因为巨大的财政赤字而进一步恶化,世界主要评级机构的负面评级只是压垮希腊的最后一根稻草。

(4)赤字政策下的高福利

希腊政府长期处于财政赤字,这些赤字只能通过政府发行公债来弥补,从而会拉高政府债务,最终导致主权债务危机。截至今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按希腊人口1100万左右计算,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

最关键的是这些赤字大部分并没有被用于“生产性用途”,而是被用于支撑优厚的福利体制。目前,希腊人的平均退休年龄为53岁,每年还有多达6个星期的休假。20时,希腊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8%,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25%,而且希腊的老龄化负担占GDP的15.9%。10%左右的失业率使得失业救济的负担很重。

参考文献:

[1]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徐毓译,北京:商务图书馆,1983

[2]蔡云.后金融时代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负面影响与反思[J].现代财经,(05)

主权债务危机阴影重重 第3篇

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2009年12月8日下调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希腊股市应声大跌,欧元对美元汇率和欧洲主要股市、债市均受拖累。加上德国10月份工业产出意外下降等因素,人们对欧元区经济复苏可持续性平添几分悲观。市场对希腊主权债务的担忧已有时日,而迪拜危机的爆发更触发了市场对希腊财政可持续性的关注。财政赤字近来严重恶化,加上原本国债负担严重,经济复苏滞后,及财政公信力不足,导致希腊主权评级遭到下调。

希腊主权评级遭下调可能导致国债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亦可能威胁到银行业的资金链。希腊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2月9日较评级下调前一日跃升了46个基点至5.6%,与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利差由下调评级前的1.95个百分点扩大至2.47个百分点,融资成本和利息支出面临上行压力。而另一方面,由于自2011年欧洲央行可能恢复只接受A-级以上国债作为贷款的抵押品,如果希腊未能在2011年前恢复A-评级,其国债可能将不被欧洲央行接受。而希腊银行业对欧洲央行贷款极为依赖,据估计其总资产中7.9%(380亿欧元)来自欧洲央行贷款,因此,这可能对希腊银行业从央行获得资金的额度受限。

日本主权债务风险启示 第4篇

由于投资者对欧债危机担忧加剧, 2011年11月24日东京股市出现三连阴。图为日本东京, 一名行人走过一面股市信息显示屏。

2008年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 暴露出金融体制利益的私人化, 损失社会化, 危及全球化的弊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挑战, 各经济体皆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及推进经济刺激计划。反危机措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阻止了经济自由落体式下滑, 世界经济触底反弹。

然而, 在“后危机”时期, 政府债务替代民间债务促使发达经济体和一些新兴经济体公共债务大为膨胀。最为突出的是2010年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多个经济体过度举债导致财政赤字与日俱增。随着希腊爆发的债务危机, 其他一些欧元区国家也随之爆发。

日本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都远高于欧元区和欧盟总体水平。日本在税收减少和福利成本增加的情势下, 继续增加财政支出, 维持超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复苏及增长。

2010年以来, 日本的债务风险频频发出警报。

从全球范围看, 无论是债务总额与GDP之比、财政赤字与GDP之比, 还是国债依存度, 目前日本的情况都是世界发达经济体中最差之一。日本财务省和日本银行资金循环统计表明, 截至2010年12月底, 包括国债、借款和政府短期证券在内的日本国家债务总额共计919万亿日元, 创历史最高纪录, 达到GDP的两倍。以人口计算, 平均每个日本人负担721.6万日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预计, 如果加上地方政府负债, 到2012财和2016年, 日本债务总水平可能分别会达到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32%和277%, 将成为发达国家史上债务状况最严重的国家。日本国内个人和企业资产留存着大量剩余资金, 短期内不会成为“亚洲的希腊”, 但是中长期前景黯淡。

财税政策频频出错

20世纪80年代, 由于日本经济的起飞, 日本政府的财政收入一般大于财政支出, 大多数年份都持有财政盈余, 基本不存在主权债务问题。但是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 日本在外部压力与国家制度变动下, 经济陷入停滞, 长期衰退, 导致了主权债务问题不断加剧。日本主权债券中包括政府债券, 借款和财政票据。作为主要主权债务的代表, 日本国债是日本政府债务的主要形式, 比重在80%以上。

日本财政赤字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日元升值的影响:战后日本的主权债务问题形成与20世纪80年代。1985年12月, 在美国, 英国, 联邦德国和法国的强烈要求下, 日元兑美元大幅升值, 由一美元兑250日元升至200日元, 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 日元兑美元升值了一倍, 汇率最高曾到一美元兑120日元。这就是导致日本经济萧条的起因“广场协议”。日元对美元的持续升值使得主要依赖出口拉动的日本经济受到了重创。为了维持预期经济的增长, 日本政府只能选择扩大政府开支的措施, 所以1985年以后日本的政府预算几乎都以赤字结束。政府财政赤字日益常态化, 主权债务问题由此产生并不断加剧。

日本泡沫经济的影响:“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 一方面直接打击了日本出口, 对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 为了要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 日本政府只好以调降利率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国内经济的景气, 基本利率的大幅下调, 使得国内剩余资金大量投入股市和房地产等非生产性工具上, 从而形成了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以后, 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政府为了刺激经济, 大量进行财政投资;另一方面, 政府采取减税的政策, 使本来已经大量减少的税收雪上加霜。财政收支的差额大幅增加, 这部分差额只能用发行国债的形式来填补, 财政状况大大恶化。

在1999年, 日本国债依存度达42.9%, 国债发行量为37.5万亿日元之多。2003年的国债依存度更是达到了42.9%。尽管近几年经济复苏, 从2004年开始国债依存度开始逐年降低, 但是国债余额占GDP的百分比已经从1991年的36.3%逐年提升到2007年的104.8%。

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 日元在东南亚的资本遭受严重的打击, 日本的财政收入从1997年的53.9万亿日元迅速下滑到99年的47.2万亿日元, 为弥补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政府的债券发行开始迅速增长, 从1997年的8.5万亿日元增加到1998年的17万亿日元, 后面几年平均每年发行20多万亿日元。

美国的“次贷危机”后, 日本的财政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日本为了刺激经济, 又一次启动基建拉动经济的方式, 政府开支在2009年达到了创纪录的101万亿日元。由于2008年底中国也开始强力启动救济市场, 所以日本经济状况有所缓解。收入开始慢慢增长。2010年由于日本采取财政紧缩政策, 财政总支出也有减少。

社会保障费用剧增

日本的社会制度缺陷也是导致日本财政赤字的一个主要原因。

日本最大的支出是社会安全支出, 主要包括了社会福利, 医疗和养老支出, 这笔支出主要因为日本开始进入老龄化、少子化阶段。在财政支出方面, 社会保障, 国债的本利偿还和地方交付税是三大主要支出, 其中社会保险费已经连续四年超过20万亿日元并且逐年递增。目前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20% (比重达到7%即是老龄化国家) 。随着人口老龄少子化现象的严重, 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不变, 社会保障为用将呈大幅增长趋势。

占据第二位的是国债的还本利息。日本越来越庞大的国债, 已经是日本政府的一个巨大的负担。2008年日本国债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有24%之多 (按照国际标准这一数字达到20%即为财政危机的警戒线) 。用于支付国债的费用与国债收入仅差5万亿日元, 这使得发行的新国债基本用于偿还旧的国债。日本的利率极低, 但是在越来越大的债务基数和复利影响下, 日本政府债务及利息偿付负担会越来越重。如2011财年日本国债还本付息支出达到了21.5万亿日元。

事实上, 日本的财政赤字顽疾由来已久。日本在1965年开始发行国债, 屡次提出要从赤字国债中解脱出来, 但是随后发生的第二次石油危机、社保制度改革及社保费用急剧膨胀、经济泡沫破灭及财政刺激措施的推出、国际金融危机催生经济刺激计划, 种种内外部因素导致摆脱赤字国债变得遥遥无期。

在过去20多年里, 日本国债平均每年以40万亿日元的速度增长。

启示中国:严控国债规模、合理控制支出

财政的入不敷出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种普遍现象, 主权信用备受质疑。理论研究和国际经验验明, 财政纪律的适当约束是金融稳定的前提条件, 日常财政状况良好的国家对债务危机的应对能力更强。政府的债务组合包含了复杂和高风险的财政结构, 给国家的财政稳定带来巨大的风险。政府应该严格控制国债规模和流动性, 合理控制财政支出, 建立稳健的债务管理政策, 与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刺激方案和财政稳定计划相配合才能抵御主权债务危机。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日本又很多相同之处, 通过对日本的主权债务分析可以对中国国债得出不少启示。

首先, 严格控制国债规模。回顾历次主权债务危机, 不难看出原因在于各国政府出于不同目的大量举债造成了巨额的债务负担。中国2009年的财政赤字率远低于3%, 债务负担率在20%以下, 远在警戒线之下。但是,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迅速扩张, 以及地方投融资平台规模快速增长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警觉。在国际主权债务频发的新时期, 应继续严格控制债务规模, 改善债务结构, 避免国债为患的可能性。

中国与主权债务重组 第5篇

长期以来,债务危机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最近。由于国内缺少足够的财力,很多发展中国家会向国际债权人借款,从而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他们在无法偿还债务时,通常会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帮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向其提供短期融资,但前提是债务国需要在国内进行宏观经济调整以及结构改革,从而提高其中期债务偿还能力。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援与债务国国内调整不足以解决债务问题时,该组织会鼓励债务双方通过延期偿还或债务削减进行债务重组。但是,债务国和债权国大多不愿意及时开展债务重组,而是尽力拖延,最终造成经济混乱与金融动荡的局面。

21世纪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建立一个主权债务重组机制(SDRM)的倡议,希望用法律(而不是市场)的途径,更及时和更有序地进行主权债务重组。由于缺少主要利益相关方的支持,这些改革措施从未启动。2013年,针对如何改善主权债务重组的时效性、效率以及公平性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启动了新一轮辩论与磋商。当时,全球正处于欧洲债务危机以及阿根廷及其债权国之间僵持的法律诉讼阴影之下。前者表明,债务可持续性问题不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而后者突出了当今国际债务市场中各类债权人之间更加复杂的协调问题。在两种趋势下,用什么新方式来解决债务危机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近一年多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讨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提出通过加强债务合同中的集体行动机制来改善用市场途径进行的债务重组,更多、更早地采用债务延期的方式减轻债务偿还的困难,以减低最终削减债务的可能性,取消国际货币基金在提供债务救援方面对某些对国际金融影响较大的债务危机国的宽松政策(如2010年对希腊的救援)等等。

十多年前,中国并未深入参与到国际债务市场中。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建立主权债务重组机制的建议时,中国政府表示了欢迎。 虽然中国政府官员与分析人士对该机制存在的很多缺陷以及实施该机制的可行性提出了问题,但他们总体上是持支持态度的。那时,他们的关注点主要在于主权债务改革——尤其是用法律途径进行的重组——不应该影响国家主权。中国也一再强调改革债务重组不应该增添发展中国家的融资成本,因而影响到它们的发展需求。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参与率提高了许多。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身为全球主要债权国之一,对主权债务治理问题变得更加敏感。然而,中国在最近一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持下的主权债务重组的辩论中的参与度反而不如以前,中国政府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的提议没有明确地表示看法和意见。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可能在于这些提议过于关注债务重组的具体机制, 而中国的兴趣远不在此。

在中国看来,债务治理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预防陷入难以维持的债务, 这比陷入困境之后如何解脱更重要。中国的决策者很可能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者其他机构提出的主权债务重组建议并不针对债务危机的源头,即过度借贷。此外,中国与很多其他国际债权国有所不同。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海外资产中65%到70% 是外汇储备,只有7%左右是债券和贷款。中国的主要关注点是维护其海外资产价值,免受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通货膨胀政策的不利影响。而这并非是可以通过改善债务重组机制可以解决的问题。

虽然中国政府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债务重组讨论没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对主权债务问题不关心。中国官员和分析家多次指出,国际金融体系在西方国家的主导下缺乏公正性,在债务问题上和其他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常常处于结构性的不利地位。即使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中的国际债权国,也由于美元在国际金融里的霸权地位,难以充分地保护自己的债权人利益。

欧盟主权债务危机的博弈分析 第6篇

一、“二元政策”博弈与欧盟主权债务危机

之前, 许多学者都指出了欧元区国家实行的“二元政策”, 即欧元区国家同时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与独立的财政政策, 是欧盟主权债务问题产生的根源。为此, 笔者引入公平均衡 (Rabin, 1993) 的行为博弈分析思想, 解释了欧元区国家的“二元政策”与欧盟主权债务危机之间的因果联系。

如图1所示, 假设2国的货币政策一致, 只能自行调节财政政策。当两国都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时, 由于扩张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 两国都能收获4X的利益;当一国采用扩张政策, 一国采用紧缩政策时, 由于扩张政策相较紧缩政策更有利于刺激生产、消费并且吸收投资, 在同一个货币体系中, 扩张国获得5X的收益, 紧缩国仅获得X的收益;当两国都采用紧缩政策时, 由于紧缩政策对经济的抑制, 双方均只获得2X的利益。这个博弈矩阵的纳什均衡是 (扩张, 扩张) 。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 这个均衡是十分稳定的, 即无论货币政策是什么, 在同一个货币体系下的国家始终会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以博取最大利益。

根据“二元政策”博弈模型, 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各国相互独立的财政政策决定了欧元区国家总是拥有扩张财政的强烈欲望。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 经济发展足以支撑不断扩张的财政规模时, 欧盟国家都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可能是一个最优选择, 它强烈地刺激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 为整个欧元区带来了最大收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2008年金融海啸之前整个欧盟发展状况良好, 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然而, 一旦欧洲经济遇冷, 经济发展不足以维系各国的扩张政策 (正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全球经济不景气一样) 时, 由于上节所述的博弈机制, (扩张, 扩张) 的均衡依然会持续, 欧元区国家仍然具有不断扩张财政的强烈动机。然而, 在经济萎靡不振时, 如果政府仍然一意孤行地增加财政支出与公共福利, 妄图刺激经济, 便会导致财政赤字急速上升, 政府资不抵债, 从而导致主权债务问题。

二元政策博弈的简单分析结论是:相较完全统一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及完全独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二元政策”有其固有的内在缺陷。在完全统一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下, 整个欧盟可以以整体为单位, 如同一个国家一样来调控自身的财政政策, 它可以是扩张的也可以是紧缩的;而在“二元政策”下, 统一货币体系内的各国财政政策却只可能是扩张的。在完全独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下, 各国可以充分利用改变货币政策这一手段消除主权债务问题;而在“二元政策”下, 各国失去了独立制订货币政策的权利。可以说, “二元政策”让欧元区国家陷入了一场扩张财政的赛跑, 每个成员都怕自己会输, 但却没人意识到比赛的终点没有奖励与荣誉, 只有主权债务危机的万丈深渊。

二、福利竞赛博弈与欧盟主权债务危机

在欧盟成立之前, 欧洲各国各自的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 也就是说此时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足以支撑其福利水平, 而适度的福利也通过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了经济增长。欧盟成立后, 欧洲各国尽管经济相互融合, 但发展水平仍然有很大差距。在“二元政策”约束下, 欧盟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欧盟次发达国家盲目追求公平福利待遇的战略选择, 使欧元区国家陷入了一场扩张财政的福利竞赛, 从而成为了欧盟主权债务危机为何在欧洲五国爆发的直接动因。对此, 笔者再通过欧盟国家之间的福利竞赛博弈来解释。

福利竞赛博弈模型基本假设包括:

(1) A、B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B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于A国。

(2) 在相互独立的状态下, 当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时, 一国可获得最大效用。

(3) 属于同一组织的国家, 福利水平较低者获得的效用会下降, 即一国人民是否感到被公平对待会影响该国获得的效用。在欧元区国家中, 德法等国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 也就是模型中的B国;而希腊、葡萄牙等国则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 也就是模型中的A国。

当A、B两国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下时, 福利竞赛博弈的效用矩阵如图2所示。其中“高福利”与“低福利”中的“高”、“低”是相对而言。此时, 由于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可以为一国带来最大效用, 而B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A国, 所以 (低福利, 高福利) 是此状态下的纳什均衡, 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A国实行低福利政策,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B国实行高福利政策, 这时欧洲各国的福利政策是与各自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当A、B两国属于欧盟时, 两国福利博弈的效用矩阵如图3所示。此时, 福利水平相较他国较低的国家由于人民感到没有被公平对待, 其获得的效用相较图2下降3X, 即图3中 (低福利, 高福利) 状态下的A国与 (高福利, 低福利) 状态下的B国所获效用相较图2下降3X。在此状态下的两国福利模型的纳什均衡变为 (高福利, 高福利) , 即A、B两国都追求高福利政策。

由于“二元政策”这一固有缺陷, 希腊等国本来就具有无限扩张财政的动机。再加上由于同属于欧盟国家, 希腊等国的人民对于享受比盟国低的福利有很强的排斥心理, 因此政府为了获取选票而不得不不断提高福利水平, 以至于其福利水平超过了本身经济发展水平的承受程度, 希腊等国政府不得不举借超过其承受能力债务。当经济繁荣时期, 市场对于政府的偿债能力持乐观的期望, 其主权债务问题可能会被掩盖;而当经济进入萧条, 市场期望转为悲观, 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主权债务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主权债务危机最终爆发。

三、欧盟主权债务危机的解决策略

主权债务危机是欧元区成立十二年来所面临的空前挑战, 能否平安渡过这次危机并防范类似问题卷土重来, 事关欧盟的未来。这次主权债务危机同样也会给将来可能出现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提供宝贵的经验。笔者认为欧盟主权债务问题的解决可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阶段:短期来看, 欧盟各国应该紧缩财政、削减政府支出、适度降低福利水平, 尽快把财政赤字控制在合理安全的范围内。长期来看, 欧盟应彻底解决欧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二元性”, 在统一的货币政策下, 逐步协调各国的财政政策, 打破无休止地扩张财政的死循环。

欧元区的成立是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一次大规模的试水, 它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未来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的前景。这次主权债务危机虽然重创欧盟元气但并不足以使欧元体系崩溃, 因为支撑欧元体系的基础仍然稳定。当然, 主权债务危机已充分暴露了欧元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二元性问题及欧洲次发达国家福利提升与经济发展不匹配问题。这次主权债务危机势必引发一场关于欧洲制度变革的大讨论, 如何彻底化解这次危机, 如何建立一个一劳永逸的机制防止类似危机的再度发生, 正在考验着整个欧洲的智慧。

参考文献

[1]谭鸿益, 丁赛赛.2010.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演进背景、原因和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 (11) .第93-95页.

[2]姜艳霞.2010.从欧洲债务危机看欧元区的制度困境[J].当代经济管理 (11) .第71-73页.

[3]刘新华.2010.欧盟债务危机内在机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主权货币理论视角的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6) .第140-147页.

从主权债务危机看中国形式 第7篇

关键词:主权债务危机,贸易出口,贸易逆差,宏观调控

欧洲国家在危机爆发之初,便采取了政府积极救助的措施。例如,北岩银行挤兑,英国政府立即进行干预;德国两家银行面临倒闭,政府也采取干预;爱尔兰政府还为银行提供担保等。因此,伴随着政府的过度救助,其后这三年,部分国家的财政隐忧显现。从金融机构蔓延到了国家的主权债务,政府将自己拖进了危机之中,便是欧债危机的本质。

一、美欧主权债务危机形成原因

其一,20世纪初,美国消费文化的转型所带来的消费观念的变化,塑造着消费者的行为。超前消费文化的发展使负债消费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20世纪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开始追求时尚、享乐和炫耀,整个社会掀起了积极消费的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家庭的债务负担每年增加4美元,20世纪20年代,这个数字为l4美元,从1920年到1929年每个家庭的真实债务从388美元增加到739美元。在1990年,美国家庭债务总量为3597.3亿美元,到2005年则达到11500亿美元。其中抵押贷款由1990的2504.1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8660亿美元。“1929年至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和2008年华尔街金融海啸的发生都与美国人疯狂透支消费有密切联系。无休止的金融创新和投机活动的进行,造成了美国金融衍生品的泛滥以及债务链条的延长。

其二,欧洲的高福利政策等原因造成政府财务和债务状况的恶化。各国政府为应付金融危机大规模增加政府支持,这让政府在短期内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两次世界大战以及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对福利国家的诞生起到了强烈的催化作用,到了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为欧洲福利国家的普遍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由此可见,国家陷入困境的表面原因是高福利支出,而其根本在于国内经济增长的乏力,缺乏支柱性产业,致使财政入不敷出,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基本上让发达国家成为欠债的主角,说明债务推动的繁荣是不可持续的。

二、美欧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首先,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冲击。一直以来,欧盟(EU)都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2009年中国对欧盟出口总额为2360亿美元,占中国总出口额的19.7%,而欧盟对中国的出口总额约为1280亿美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必然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2010年一季度以来的相关数据显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出口欧盟贸易额的增速影响已经达到了9%,2010年3月份我国首次出现了月度贸易逆差。如果欧盟债务危机继续扩大,必将对中国出口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也会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贸易政策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债务危机引出的贸易逆差。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6178.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1%,一季度贸易顺差为144.9亿美元,减少76.7%,3月份,我国出口1121.1亿美元,同比增长24.3%;进口1193.5亿美元,增长66%,贸易逆差为72.4亿美元,这使得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出现了逆差,这对中国的通胀有着非常大的传导作用。

三、我国应对债务危机的措施

对中国而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并非全都是负面的,因为发达国家的企业陷入困境之时,恰恰是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绝好机会,因此,对于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应该综合研判。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要适时适度地进行宏观调控,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防止多项政策叠加的负面影响,始终合理把握政策力度。

政府方面迅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最大程度地维护我国企业的出口利益;出口企业在多关注欧洲国家的整体金融形势的同时,进行自我调控,将贸易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同时推行市场多元化策略,积极使用出口信用保险转嫁风险。

参考文献

[1]沈建光.欧洲债务危机浅议[J].企业技术进步, 2011 (04) .

[2]郭立珍.20世纪初期美国消费文化转型考察[J].北方论丛, 2010 (01) .

[3]伦德尔·卡尔德, 严忠志译.融资美国梦-消费信贷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4]郭新华, 伍再华.美国家庭债务变动[J].科学·经济·社会, 2007 (04) .

[5]王新波.美国金融危机成因理论研究综述[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09 (06) .

[6]郑联盛.主权债务拖延全球复苏[J].嘹望, 2010 (7-8) .

[7]王秀丽.造成美欧经济发展中债务危机的原因探析[J].国外经济管理, 2011 (01) .

[8]严丽丹.欧盟施压希腊应对危机措施升级[N].金融时报, 2010, 01 (12) .

[9]张锐.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与影响[J].中国货币市场, 2010 (03) .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分析 第8篇

1. 1 内部原因———财政收支失衡,经济基础薄弱

希腊的经济基础与欧元区其他成员国相比较为薄弱,而且财政政策缺乏约束,加之超前的福利待遇开支和相对较弱的政府税收能力,使希腊的财政赤字问题一直十分严峻。希腊巨大的财政负担和收支严重失衡,一方面是由于希腊实行高福利政策,在养老、失业津贴、社会救济等福利制度和公务员工资上存在巨额财政开支。在高福利政策的背景下,普通工资水平甚至低于失业津贴,因而希腊居民宁愿选择失业领取救济金,使政府负担加重。长期以来希腊青年人口( 16~ 25 岁) 失业率始终在20% 以上,甚至在2012 年以后高达50% 以上,而这种自愿性失业的增加不利于希腊国内产业发展,抑制了经济增长,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加剧了政府的财政状况的恶化。另一方面,希腊的经济增长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的增速,甚至在2008 年以后出现持续负增长,这导致财政收入缺少稳定保障。希腊的支柱产业主要为外需型产业,产业结构单一,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常年占到75% 以上,第二产业长期维持在20% 以下,国内缺乏实体制造业等基础产业,实体经济自我造血的功能难以实现。这种产业结构极易受到外界经济状况的影响,因此也就无法形成稳定的税收。具体见下表。

对于希腊经济运行来说,长期存在高财政支出与低财政收入、高福利水平与低经济增长、高失业率的矛盾。经济增长缓慢、政府收入较低,却必须承担高额的财政开支,历年累积的债务也使希腊政府陷入债务的循环,这是希腊长期通过举债方式维持财政运作的内在原因之一。当政府债务偿还能力下降,违约风险逐渐累积,主权信用降级无疑是对希腊政府的又一重大打击,在市场融资能力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希腊政府难以继续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维持财政,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政府无力清偿债务,债务危机便由此发生。

单位: %

数据来源: wind 数据库数据整理。

1. 2 外部原因———欧元区一体化制度安排的先天缺陷

首先,为了不断扩大欧洲货币联盟的影响范围,吸引更多的国家放弃本币,使用欧元。在欧元区成立之初,欧洲货币联盟掺杂了过多的政治因素而忽视了对准入国各项经济效益、指标的评估,因此欧元区部分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使得货币联盟的经济基础本身比较薄弱,结果导致部分国家的信用危机在欧元区内不断蔓延并形成恶性循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极大地威胁着欧洲货币联盟的稳定。

其次,欧元区 “一刀切” 的货币政策存在严重弊端。欧元区成立之后,各成员国在享受欧元低成本融资的同时丧失了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主权。统一的货币政策意味着成员国中不管经济状况、财政状况、对外贸易状况的差异,都要执行 “一刀切”的货币政策,而且欧洲国家长期将通货膨胀的设立为货币最终目标,这也使得欧洲央行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十分谨慎。希腊在次贷危机爆发时,为挽救本国经济,只能依靠国家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赤字和债务,货币政策工具无从发挥,不能通过本国货币贬值来促进经济复苏,也不能获得其他成员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因此当经济陷入困境时,希腊为挽救本国经济只能采取激进的财政政策,这显然与欧洲货币联盟的整体利益相冲突。

最后,欧盟对希腊的救援承担了巨大的道德风险。一方面,对希腊的持续救助计划会产生负的 “示范”效应,导致其他陷入危机的成员国纷纷效仿,拖累整个欧元区的经济;另一方面,无底线的放任希腊债务危机将拖累欧元区,助长了危机的蔓延,隐性连带担保下成员国退出欧元区的风险是任何一方都无法承受的。而且在危机爆发之初,欧元区在危机救助机制方面存在严重滞后,使得各国错失希腊债务危机的最佳救助时期。同时,德国和法国等核心国家在救助希腊与本国利益之间犹豫徘徊也加剧了市场看空欧元和欧元区经济的气氛,使得希腊债务危机不断深化。因此欧盟对希腊债务危机的救助长期陷入两难境地。

2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后期展望

目前从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救助机制来看,无论是欧洲稳定机制ESM的建立,还是欧洲央行、IMF和私人部门的参与,都是针对希腊到期债务的违约风险的融资举措,对于希腊长期经济的恢复与稳定并没有太大推动作用,不足以从根源上解决希腊主权债务危机。

首先,欧元区成员国经济不对称、货币联盟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长期存在,统一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这一政策机制将长期实施,而这恰恰是造成希腊财政危机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欧洲稳定机制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欧元区制度建设中救助机制的缺失,完善和强化了金融监管和财政纪律约束,但欧元区一体化政策存在先天缺陷,短期内难以改变。

其次,虽然欧元区作为货币一体化联盟,区域内实行自由贸易和要素自由流动,对于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希腊的外需型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经济增长的契机,但就目前希腊债务救助机制和方案而言,仍是借新债还旧债的模式,缺少真正能够实现希腊未来经济恢复和增长的长效措施,大量的财政紧缩政策也不利于国内经济的恢复。在未来一段时期全球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停滞不前的情况下,希腊,甚至整个欧元区都缺少实现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因而救助机制也很难彻底扭转希腊持续债台高筑的局面。

从历史上其他债务危机救助方案和效果来看,使经济自身恢复增长动力显得极其重要。以2001 年阿根廷债务危机为例,阿根廷在未获得大量外部资金援助的情况下依然走出了危机的困境,最重要的一点是,阿根廷政府将救助机制的主要目标放在了对实体经济的救助上,把原本用于弥补公共支出的资金转而投入实体经济,并要求银行等部门全力支持实体经济的贷款,实体经济实现了资金流通从而逐渐恢复了经济发展速度。这一举措对于目前希腊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是否能够将救助目标从财政支出转为真正创造价值的实体经济部门之中,实现经济的自我修复极为关键。然而考虑到希腊国内缺乏基础性的 “造血”产业,在全球经济衰退,而其自身的外需型经济比较优势不足的情况下,希腊要实现产业结构转型、经济自我修复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

笔者看来,即便是欧盟与IMF就救助希腊在将来达成一致,但是其对应的救助措施和机制主要是为缓解希腊因偿付债务而出现的流动性危机,本质上还是借新债还旧债的模式,而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不仅是欧元区先天制度缺陷,更是希腊本国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结果,因此未来希腊能否通过债权人援助走出主权债务危机依然是个未知数。

参考文献

[1]李稻葵,张双长.欧洲债务危机:预判与对策[J].经济学动态,2010(7).

[2]林志远.欧元债务危机和改革前景[J].国际贸易,2011(1).

[3]欧阳明.从欧洲货币联盟的治理机制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J].中国金融,2010(9).

上一篇:试点监测下一篇:虚拟车辆

热门文章

主权基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