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坊式范文

2024-05-12

作坊式范文(精选10篇)

作坊式 第1篇

本文提出的“作坊式”教学, 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全过程,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身临其境, 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氛围, 强调实用能力, 强调知识创新, 有效地建立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充分展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方向。

一、“作坊式”教学模式内涵及其意义

“作坊式”模拟工厂教学环境布置, 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劳动现场等, 这将直接影响着学习的动机和效果。“模拟公司、工厂”就是从改善教学环境入手来达到其教学目的的。如:服装设计室、服装制版室、缝制车间、服装成品检验室、服装展览厅等, 全部设置与社会上的服装工厂一样, 学生在不同的作坊室进行着不同的实操练习。

“作坊式”教学环境既要在硬件建设上达到仿真性要求, 还要应尽可能使学生感到真实。“作坊式”服装模拟公司摆放有相应的服装样品、服装设计图、服装结构图、面料辅料样品等, 在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角色也要像服装工厂的技术管理人员与工人关系, 甚至着装也与公司或工厂一样。这种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对于高职学生从学习场所向工作岗位现场过渡是大有裨益的。

“作坊式”教学模式其教学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在“服装设计与制作工作岗位”上学习, 采用的正是行为导向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上述教学法的共同特点: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 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 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例如,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 可以先采用项目教学法给学生制定一个工作任务, 再采用引导教学法, 引导、辅助学生来完成此工作。学生在整个教学中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任务的研究与实施。

教师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从方向、进程、方法上起到引导作用。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任务时, 能够产生一种自豪感与满足感,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不断摸索、练习中, 不仅对所学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 而且积累了很多问题, 再通过教师对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的分析和总结, 引导学生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坊式”教学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全过程,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作坊式”教学是我校服装专业高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新课程教学模式, 其良好效果意味着在未来服装结构与工艺课将要以“作坊式”教学替代传统教学, 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二、“作坊式”教学模式应用实践

在实施“作坊式”教学的过程中, 为了体现高职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的教学理念, 完成高职服装专业的教学任务, 着重贯彻科学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原则:首先, 以项目设计为主导的“作坊式”教学, 其关键是要注重高职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教学课程中的科学性, 实践的是学生与教师合作之间的个性与共性并存, 将常规教学与科研教学有机结合, 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教师的研究水平。其次, “作坊式”教学强调教师在高职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 教研过程不再固定化、形式化, 而是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与灵活性, 注重对高职服装专业人才的针对性培养。再次, “作坊式”教学在高职服装专业的教学任务中, 真正的体现了知识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的接轨, 更为贴近培养“专业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模式的研究重在实证性研究和实践性研究, 高职服装专业高职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作坊式”教学在前期模式内涵研究的基础上, 最有效方式就是行动研究法与案例进入法, 重点进入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研究, 在实践过程中分析、诊断、调整、优化与改善, 从而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

高职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教学的具体运用实践在课堂中, 并没有传统的成排的课桌椅, 可是在教室周围围成了一个圆圈, 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在中间, 随着上课铃的响起, 开始了新的一节高职服装结构与工艺课。教师针对西装版型的结构进行了实体研究讲解, 并请一名同学穿上量体定做的西装让同学们仔细研究, 同时就制作方法中的难点展开讨论, 讨论结束后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授, 详细的介绍西装的制作并拓展思维, 通过电脑课件展示版型的画法, 并练习局部零部件的制作过程, 最后要求学生制作出整件西装, 并注重某些特殊部位的特殊工艺要求。整个课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有的学生积极提出自身的不解, 有的学生针对不解之处给予回答, 教师予以补充, 在这个课堂中避免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 避免了传统的单纯理论介绍, 而是将理论结合于实践, 通过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调整课堂的学习氛围。

通过高职服装专业、高职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作坊式”教学在结合服装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岗位职责的复杂性实践, 我们体会到, 虽然在服装结构与工艺课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杂学习, 但是只要充分运用“作坊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激发兴趣, 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就可以大大降低服装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压力, 使学生真实的聚精会神地参与到项目设计与管理过程中, 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策划分析能力以及其他关键能力。

高职服装结构与工艺课采用“作坊式”教学模式, 在日常服装结构与工艺课教学中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可以实现促进学生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的完善和超越。其次, “作坊式”教学所激发的学习乐趣, 导致克服学习压力, 突破学习心理极限, 有效提高学习效果。为了提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作坊式”教学同样需要融入更多的育人元素,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承受压力的能力, 定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涯实践进行理性的评估, 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修正自己的学习目标, 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和提高, 从而全面提升操作技能和综合素养。

三、“作坊式”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高职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作坊式”教学的开发行动研究的过程中, 虽然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注意问题。

1. 注重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作坊式”教学的开发行动大都以小组方式展开, 发挥学习小组的功能是高职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作坊式”教学展开的前提, 学生在企业也必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我约束。因此教师需要对小组长进行培训, 让组长成为教师进行高职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作坊式”教学的帮手。

2. 注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高职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 特别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在组织高职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作坊式”教学中, 可以针对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与实践操作的评价与对比, 在促进小组之间相互学习的基础上, 不断提升课堂的互动性。此外, 教师也应该针对企业操作技能进行定期调整, 改善学生参与高职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作坊式”教学的形式, 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 改善在高职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作坊式”教学中的参与方式和效果。

3. 注重引导学生成功就业。

在高职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作坊式”教学中, 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学习与生活方面的情感交流, 增加对学生的关注程度, 主动收集学生身边的故事, 如学生周边学姐、学长的就业案例, 并将案例做成课堂教学介绍给学生, 通过学生身边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未来就业的关注度与兴趣, 由于生活经历类似, 会对学生的未来就业发展有着较大的引导作用, 可以正确分析学生的就业目标。

摘要:“作坊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服装结构与工艺课教学实践是作者之一完成的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中的重要内容。项目研究:所预期进行的“作坊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对研究以及“作坊式”教学模式在服装专业《结构与工艺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研究等, 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作为研究内容的主要部分, 重点介绍“作坊式”教学模式内涵及其意义、“作坊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和基本原则及其应用实践, 并通过“作坊式”教学实践后的反思提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作坊式”教学,服装结构与工艺,能力本位

参考文献

[1]滕守尧, 等.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M].南京出版社, 2006.

[2]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3]孙喜亭.教育问题的理论求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从小作坊害人谈起…… 第2篇

这几位姑娘都是外地人,由于家境贫寒,她们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和改善自身的处境,被自己的老乡——在河北某地开办箱包生产作坊的某老板招了工。她们初出家门,是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走进老板的作坊的。但她们做梦也想不到,作坊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正慢慢地侵害她们的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进而影响到她们的运动功能。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她们,便被送进了医院急救,有的至今卧床不起,有的要在双亲的搀扶下才能艰难行走。她们青春的梦被无情的击碎,换来的是无尽的悲愤、无望的前途、父母的愁容和更加艰难的家庭生活。

据了解,这家生产箱包的小作坊的老板已被公安机关拘留。但这一事件留给人们的思索却是沉重和久远的:

据调查,这个箱包生产作坊的老板根本不懂什么是劳动保护,也不懂国家颁布的劳动卫生方面的法规,更不懂箱包生产过程中所用的涂料、粘合剂中含有的有害物质是何物,当然也不知能对人体造成什么样的伤害。他只知道赚钱,因此,这样文盲加法盲的老板对无辜姑娘造成的伤害也就是必然的了。

有关专家对此事件评价时说,1969年,日本的一家工厂,因车间内通风不良,致使正己烷浓度超标,导致5名工人患多发性神经炎;1971年,美国纽约的一家工厂应用正己烷,亦发生一起中毒事件。这两起职业中毒事件有一个共同的环境特点:作业场所通风不良。这说明只要加强作业场所的通风等劳动保护措施,姑娘们完全可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遗憾的是,姑娘们劳动的作坊里既没有通风换气设备,甚至连窗户也没有。而姑娘们却要在这样的作业环境里,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更让人不解的是当地的有关部门为什么没有对这类作坊尽到监督管理的责任?难道他们没有看到没有通风换气设备的作坊?难道他们没有看到打工妹们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已严重违反了劳动法的规定?如果打工妹们畏于被解聘的担忧而不敢要求改善劳动条件,那么有关部门就应有责任成为保护她们的代言人。但遗憾的是当地的有关部门没有尽到这种责任。

这个事件也告诫那些无知的打工妹们,为了更好地生存,就必须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假若你有了文化,能够不断从书本、从报刊、从电视广播中接受知识,进而加强自我防护,悲剧就很难发生。

这些年我国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生产发展了,产值增加了,上交的利税多了,但依法进行劳动保护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却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跟上生产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对产业工人造成了一定的伤害,甚至有的伤害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还有一些产业主或老板竟和有关单位在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下,逃避有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私下签订合同便开业生产,往往不能保证良好的作业环境,对从业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伤害。

作坊式 第3篇

1“作坊式”翻译教学模式简介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 各种语言之间的信息量的传递越来越庞大, 加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持续更新, 翻译已经不再是个人的职业活动, 而步入了集体化协作的时代, “独善其身的翻译工作者告别孤芳自赏的日子已经指日可待了……今天的翻译已经从书房进入了工作坊”。 (谢天振, 2009) 翻译工作坊是由英语中的“translation workshop”翻译而来, 指的是“类似商业性的翻译中心,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者集中在一起进行翻译活动” (Gentzler, 1993) , 这种模式改变了译者的工作环境, 译者可以通过合作交流解决翻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实现资源共享, 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以期生产出作坊内成员普遍认可的译文, 从而节省翻译时间并提高翻译质量。“作坊式”教学法便是基于翻译工作坊的运作模式建立起来的, 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这种运作模式, 它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一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所有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都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 具体而言, 就是“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 (朱玉彬、许钧, 2010) ;二是教师在整个的翻译过程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与监督者, 并对学生的译文作出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在时机成熟时辅以必要的知识与技巧讲授;三是其鲜明的实践性, 模拟市场上翻译项目的运作模式, 选取的翻译材料题材广泛、接近生活, 使学生在翻译时能真切体会到职业译员的工作环境;四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计算机技术与辅助翻译软件、协同翻译平台等, 方便作坊内成员的实时沟通, 实现资源共享。

2“作坊式”教学法的操作过程

“工作坊式”翻译教学模式是“近几年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的产物” (李明, 2010) , 它倡导的是“翻译能力不是教会的, 而是练就的” (刘和平, 2009) , 因此“练习”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拟以我院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所开设的翻译课程为例, 探讨学生的翻译能力是如何在作坊内中练就的。

2.1 翻译场地的选择与翻译文本的选材

翻译工作坊通常需要有一个固定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软硬件设施, 以满足日常教学实践的需要。我院的笔译实训室配备有电脑40台, 已安装辅助翻译软件, 配有多媒体设备、因特网连接, 场地的空间足以满足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组间交流的需要。翻译文本的选材尽量接近现实, 就我国的翻译市场而言, 非文学文本即实用文本占翻译总量的95% (李长栓, 2004) 。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 以翻译市场上常见的非文学文本为主要的翻译对象, 例如科技文本、各种应用文体、公司简介、报刊语篇等。

2.2“工作坊”的组织形式

将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进行分组, 在小组内进行角色分配, 分为译者 (亦是终稿审定者、一校、二校、三校, 教师需准备好题材相同、难度相当的四篇不同的文章, 每个小组都要完成这四篇文章的翻译, 小组内四名成员各自负责一篇, 先分别进行初译, 充分利用词典、网络、翻译辅助软件, 并且就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作翻译笔记, 然后在作坊内分别交换各自的译文, 对每一篇译文均须有其他三名成员进行校对, 校对需对初稿从用词、句子、段落、篇章、风格等各个视角进行审查与修改, 并以Word文章中批注的形式保留批改的痕迹, 为最后的终稿定稿做准备。在所有的文章都校对完之后, 每篇译文的负责人需要召集坊内的成员进行小组讨论, 根据各自的校对意见, 交流各自的翻译思想及用到的翻译技巧及策略, 逐步达成一致的修改意见, 最后由译者完成终稿的审定, 同时, 每个作坊需要将各自的四篇译文及其校对的痕迹传到指定位置, 教师通过学生的译文及其批注内容可以捕捉到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及时给予修改建议。在经过了初译、校对、教师指导之后, 各个小组成员均需要对各自的译文成果进行PPT展示, 尤其对一些翻译难点以及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地方作详细阐述, 以征求其他小组的建议与意见, 教师此时应趁热打铁, 根据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明晰的解释, 并借此机会补充相关的翻译技巧及理论知识, 学生在此过程中会对相关的知识留有深刻的印象, 积极主动地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 由全班同学评选出优秀译文, 实现资源共享, 并且建立小型的记忆库与术语库。

2.3“工作坊”的评价模式

传统的翻译评价机制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译文质量, 很少考虑到翻译的过程, 即只看“鱼”的质量, 而忽视了“渔”的质量, 结果导致学生只会照葫芦画瓢。作坊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依据最终译稿的质量, 而且关注译文产生的过程, 尤其是小组成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口头陈述能力, 这种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占据总成绩的50%, 教师通过学生的翻译笔记、有声思维录音、译文的批注内容、课堂陈述的表现等方面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模式使得学生明白其然, 更明白其所以然, 有助于增强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的意识, 引导学生积极地动脑思考, 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参考译文。

3 作坊式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3.1 时间耗费大, 教师负担重

作坊式教学模式突出强调学生的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 因此必须要留有大量的研讨的时间, 而翻译课时却很有限, 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组内成员在经过了一番探讨之后, 往往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作坊式教学的整个过程看似只有学生在参与, 实际上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监控者与评价者要做的工作是繁重的, 而教师的精力有限, 如果在某一小组的某一问题上深究, 往往无法顾及其他小组, 抑或某个小组的某个成员不能及时完成任务, 会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成, 因此, 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减少时间消耗、提高运作的效率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部分学生难以适应

传统的翻译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翻译知识与技能的接受者, 而作坊式翻译教学法强调学生是知识与技能的发现者, 相对而言, 对学生的语言与文化基本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部分同学在讨论时往往抓不住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抑或对关键问题避而不谈, 只是夸夸其谈一些边缘的信息, 结果导致该教学法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另外, 笔者注意到极少数学生性格较内向, 不善于表达, 无法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去, 因此, 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鼓励这些同学积极参与。

4 结束语

作坊式翻译教学模式具有交互性、开放性、灵活性和自主性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 采用注重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 同时积极发挥网络与辅助软件的作用, 借助于市场上出现较多的商业文本的翻译, 使翻译课堂更富有实践性。学生在作坊内讨论的过程中经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促进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提高了学习效率, 具有传统翻译教学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翻译工作坊是翻译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然而, 该教学法的时间消耗大, 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保障, 另外, 囿于时间与精力所限, 教师往往无法顾及所有的小组, 难以满足学生个体的需求。

参考文献

[1]Gentzler 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London andNew York:Routledge, 1993.

[2]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3]李明.翻译工作坊 (汉译英)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1-2.

[4]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翻译, 2009 (6) :34-41.

[5]谢天振.翻译:从书房到作坊[N].文汇读书周报, 2009-9-11.

心理工作坊 第4篇

活动主题:毅力让你走的更远

活动目的:

1、考验大家的毅力和耐力

2、通过活动让大家体会集体的力量,增强大家的团队合作能力

活动器材:黄色胶带3卷、气球2袋、便利贴2包、一次性纸杯3包、大白报纸上一张、小红花若干、红丝带若干、盛水容器

活动设备:音响、麦克、扩音器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看到大家可爱的面孔感到好开心呀!看到你们充满活力的校园,也感到好亲切,因为我们这些哥哥姐姐们也曾在这校园中成长起来,瞬间感到自己老了啊!你们六月份就该参加升学考试了吧?你们对这次考试有没有信心啊?那么你们认为要想在这次的考试中考一个满意的成绩主要靠什么呢?(让同学们自由发言)嗯,看来每个小同学都有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就通过今天的游戏,共同来体会一下,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接下来我们会带领大家一同来做游戏。今天的游戏共有两大轮。在每一轮游戏中,获胜的同学都会得到相应的小红花贴纸,最后我们综合两轮游戏,根据你们最终所得小红花的数量,来兑换给大家奖品,多者多得哦!

好,下面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快乐之旅。首先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第一个游戏。在游戏开始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都听说过金鸡独立吗?”好,咱们今天来玩的这个游戏就是和金鸡独立有关的。它的名字叫“单腿站立”。

游戏一:单腿站立

游戏介绍:所有同学围成一个同心圆(圈数视人数而定),大家先闭上眼睛,然后选择你认为站立较为容易的一条腿单腿站立,抬起的那只脚可以抬高或者放低,但不能与支撑脚接触。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支撑脚位移或者抬起的那只脚接触到地面,则视为失败。最后在每轮规定的时间内能坚持到底的同学将会得到相应的小红花作为奖励。

规则:

1、在站立过程中,每位同学必须闭上眼睛,否本轮游戏则视为无效(其他组员监督)。

2、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支撑脚位移或者抬起的那只脚接触到地面,同样也视为失败。

3、本次游戏将进行三轮,时间分别是30秒、50秒、80秒。第一轮坚持到最后的同学每人将会获得一朵小红花。第二轮坚持到最后的同学每人将会获得两朵小红花。第三轮坚持到最后的同学每人将会获得三朵小红花。三轮游戏互不冲突,在前几轮游戏中失败的同学还可以继续参加后面的比赛,还具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4、大家在注意主持人口令的同时,要关注音乐,音乐响起代表游戏开始,同样音乐结束代表时间到。

反思:看似简单的动作,但做起来却不容易。从这个小游戏就能看出大家毅力持久性的不同。

注意:

1、除了主持人介绍规则,其他组员要维持秩序并且监督小朋友们是否认真游戏,并且引导结束的小朋友到下一个游戏区做准备,以防影响其他同学。

2、主持人介绍完规则后,找几个小朋友问问,多强化几遍,直到所有人明白游戏规则。

游戏二:绑腿过桥

游戏介绍:将全班同学通过报数的形式分为三组。在组内,两人一组,由工作人员帮助大

家把腿绑在一起,并且两人共同拿一杯水,通过我们提前准备好的障碍道,并将杯中的水倒在水桶中。

规则:

1、在通过障碍物时,不能才踩破气球,不能踩线,也不能走到线外。一旦踩破气球、踩到线或走到线外,均被视为犯规,犯规的成员排到队伍的最后,然后下一组开始出发。

2、每个小组必须等到上队成员将水顺利倒入桶中才能出发。(看主持人手令)

3、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所有小组都可以按顺序循环通过。

4、本次游戏共计20分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每个组最终水桶中水的多少,给予奖励:桶中水最多的小组每人获得三朵小红花,第二多的小组每人获得一朵小红花,水最少的小组每人获得一朵小红花。

注意:监督者要组织好秩序,让参与者有序的排成两列,帮他们绑腿。并且注意犯规的同学,及时罚,组织他们排到对伍后。

游戏结束时,继续围成一个同心圆就地而坐,发给每人一张便利贴,写下此次活动的感受和反思:通过这次活动小朋友们能体验到什么?(其实,学习生活中的很多事,只要在坚持一会儿你就可以成功。)最后将他们的便利贴贴到打败报纸上。

注意:

1、在反思的时候主持人要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

2、提前在大白报纸上绘上他们的班级,并在右下角附上赠言。

3、反思期间,放一首轻音乐,必要时最后可以一起唱首歌。

作坊式 第5篇

每个企业都有其成长拐点,是指在生命周期存在事关企业成长与消亡的关键点,每一个拐点都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变化或成为企业走向消亡的致命点[1]。即便没有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内部存在的矛盾或者外在竞争环境也会把企业推向这些拐点。企业面对危机,如何实现蝶变获得持续发展?“人穷则返本”,一个企业最宝贵最根本的资源库是人力资本。科学发展观一直强调“以人为本”自有其深邃的内涵。在这关键时刻考验的是一个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如何有效的组织、管理企业人员的智慧,如何冲破现有模式的弊端,成为企业存亡的关键。

面对经济竞争环境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企业的科学管理战略模式,如“按项目进行管理(Management By Project,MBP)”、“全员持续改善(Total Progressive Movement,TPM)”[2]。

2 发展战略分析

一个企业生存靠的不是某个人的权威,而是集体智慧的发挥。发展战略的着眼点应该是如何最大程度的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但是目前我们很多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发展还停留在“作坊式”的战略管理模式,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模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甚至是生存。

“作坊式”模式有效运作的先决条件是:一是社会生产规模较小;二是家族式的统治中存在一个为大家所服从的“绝对权威”(如家长、族长、部落酋长或首领等)。一旦这两个条件丧失,作坊就会面临破产、倒闭[3]。根据作坊式管理模式在高科技企业应用,提取了其特点,将其浓缩为原子发展战略模型(at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ADS),模型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图1所示。其划分主线是以实现手段为依据,在单一产品的模式下可以实现高效生产,管理者可以依据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产生绝对的权威,但是一旦规模要扩大,产品面临更新换代,其负面效应就会爆发出来,不利于多元、可持续化发展。其弊端见表1。

鉴于上述模型的种种弊端,本文提出辐射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型(RSDS),如图2所示,对于企业转型提供可持续发展思路。辐射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型真正立足于人力资本,以专业发展方向驱动企业及时调整发展策略顺应市场环境。

辐射可持续发展战略综合考虑了组织管理、人力资本配置、项目管理、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杜绝作坊式发展战略的弊端。以管理者(可为各专业之首)为集中组织核心,各个专业方向呈辐射式纵向发散实现多元化发展,管理者可综合考虑人力资源状况,实现横向优化配置。集中组织管理,各个专业专注发展,项目可灵活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由于专业力量集中,在相关领域了解深入,可主动研发,使得产品快速更新换代,迎接市场竞争。

3 辐射可持续发展模型设计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力资本成为竞争的焦点,1979年诺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强调了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4]。我们的科学发展观也在强调以人为本,但这不是要那些管理者给人施压榨取他们的技能,而是要管理者深思,如何激发培养工作人员自身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的知识和智慧发挥最大的作用。二战结束的时候,俄罗斯在忙着抢设备、抢资料,但是美国在抢人。资料设备是死的,人和知识是活的,只有活的东西才有他永恒的价值。这些价值如何体现?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人才是智慧之源。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可以调动企业的所有积极因素,加速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RSDS模型充分考虑企业发展中人的因素,以人为依托的专业驱动发展战略从全局到细节,激发、提升企业的活力。下面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辐射可持续发展带给企业的战略意义。

3.1 集中式组织管理

集中式组织管理需要管理者具备一定的全局观,可以排开琐碎事件抓主要方向,完成整体资源的整合。既然是辐射状,必然都有一个可控点,管理者站在可控点的角度审视各个发展方向,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的掌握纵向状态,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从横向角度考虑,各个专业分支除了自身专业技能外,必然还会具备工程实现技巧,这些实现技巧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通性,根据任务紧急程度,合理调配通用资源,通过经验共享,在实现手段上更加精进一层。

由于各个专业方向发展思路清晰,如果整体把握到位,接口处理得体,各个方向相关性就会比较低,一旦企业发展策略调整,可以及时缩减某一方向或者扩充某一个方向,不会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被动局面。

人员职责明确,随着规模的扩大,也可以实现嵌入式层次化管理,脉络清楚,这样便于组织管理的制度化。

3.2 人力资本优化配置

从模型可以看出,专业方向高度集中,同一领域的人员受到应有的尊重,不会无辜被无知者质问或者差遣,工作人员积极性和自主性高度调动,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专业技能有可能参差不齐,但是技高者不会引起无知人员的质疑,会出现能者居高位,心服口服,形成良性的梯度人才发展模式。

RSDS以专业为导向,以实现手段为辅助,一方面发展方向明确有利于专业人员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另一方面实现工具通用性有助于充分提取共有资源,实现人员的灵活调度,便于人力资源的整合。

专业人员越集中,技术备份越有效,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而导致工程滞后甚至失败。

3.3 项目管理

企业生存的根本就是完成项目,实现收益,为员工和股东带来应有的利益。如果做不好项目管理,企业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RSDS模型提供了很好的项目管理平台。模型中给出了不同规模项目的实施方案。

对于长期的、大型的项目,其关键在于项目整体的可控性,灵活处理项目的划分、整合。RSDS模型呈辐射状,各个方向都是以同一个控制点为起点,对整个项目的执行状态及时监控,可以很好的处理好各个子项目的交互,保证了项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项目管理者要界定各个方向的模块任务,需要采用关键链项目管理(Critical Chain Project Management, CCPM)技术[5],实施从整体资源出发实现资源优先设置和资源平衡的最优化配置方案,根据方向化整为零,各个重点突破,最优化并行实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随着该方向经验的增长,对项目节点的运控精度更高,保障了项目的研发周期。项目各部分研发完毕需要化零为整,完成产品的整合。

对于短期的、小型项目,无需其他方向辅助,可自行完成,不会影响其他项目进度或研发进度。

3.4 可持续发展

一个人做今天的事情的同时脑子里应该想的是明天的计划,更何况一个企业呢。一个企业不可以停留在现有阶段的成就上,它应该具备自己的技术蓄水池,随时迎接市场的挑战。一旦技术成熟就可以转化为产品,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此乃练兵之道。在人员不够充足的条件下,我们一旦有空闲就要抓紧时间攻关更加先进的技术。RSDS模型中针对某一专业发展方向相邻项目之间的空白区域即为自主研发的攻关阶段,从这种意义上说箭头所指方向也可以是时间标识。

各个方向无项目期间关联性小,前瞻性研发均有自主权。专业的凝聚性,便于实现突破式发展,专业人员在其相关领域对于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最大的敏感性,可以主动出击前沿,做好技术储备。各个方向把自己武装到最优状态,随时准备为大型项目实现优化升级。

除了沿着既定方向纵向发展,在充沛的条件下可以向相关领域扩展,开拓思路,形成良性发展。

无论纵向还是横向,RSDS都提供了企业发展的延续性。专业人员对本专业技术的警觉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4 总结

人的要素作为生产力中的能动因素,在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技术提升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人员被动性的释放能量和主动性的释放能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效率。外因对内因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如何激发员工的智慧成为管理者战略思考重点。RSDS模型从全局着眼提升为战略管理模式,为企业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洪荣杰.浅谈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如何走出困境[P/OL].公文易文秘资源网:http://www.govyi.com/lunwen/2009/200906/314411.shtml.

[2]李俊亭.以企业项目管理模式实施企业战略发展导向[J].科技管理研究,2009(9):437-439.

[3]易继明.是“手工作坊”式还是“现代大工业”式?-科技发展中的政府运作模式[J].中关村,2004(6):30.

[4]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作坊式 第6篇

近年来, 江苏省灌云县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 始终坚持把打造特色作为重中之重,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大力度推进旋耕机产业的改造升级, 使传统的农机制造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旋耕机品种不断由单式机向复式机转变, 目前研制的深松旋耕机、秸秆还田机、双轴灭茬旋耕机和旋耕施肥播种机等复式作业机具, 可广泛运用于水稻、蔬菜、果林和旱作物的灭茬整地及播种作业, 大大扩大了旋耕机的用途和功效。灌云县现拥有旋耕主机生产企业45家, 配套生产企业58家, 相关专业服务企业12家, 从业人员1.83万人, 每年产销配套大、中型拖拉机的旋耕机约占全国的50%, 产品辐射全国各地, 成为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科技创新程度最高、市场覆盖面最广的特色专业基地。2010年3月, 灌云县被江苏省农委、省科技厅、省农机局和江苏省农机工业协会授予“江苏省旋耕机之都”称号, 并在灌云成立了江苏省旋耕机械科技创新中心, 前不久又通过了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的评估验收, 被授予“中国旋耕机之都”称号, 灌云已经和正在加快成为我国旋耕机械生产、研发、推广和服务的重要引擎。灌云旋耕机产业何以能够在短短的几年内实现由作坊式加工向现代化集群的快速演进, 主要得益于实施了3大改造升级战略。

1. 整合资源, 大力度实施集约经营战略, 着力提升旋耕机械的产业集中度

灌云是全国旋耕机产业的发源地, 我国第一台中间传动旋耕机于1970年在此诞生。40年来, 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小而散”到“高而精”的曲折起伏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随着20世纪末连云港国有旋耕机集团的改制, 其技术和业务骨干从中分离出来, 创办了众多家庭式的加工作坊, 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发展格局, 不仅生产经营过于分散, 而且企业规模小、工艺设备差、产品档次低、低价无序竞争严重, 长期以来难以形成集群规模优势, 整个旋耕机产业陷入了低迷徘徊的困境。为加快传统产业的振兴升级, 从2006年起, 灌云县围绕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的目标, 从3个方面入手来着力整合、调整、优化旋耕机产业。一是以科学的规划来引领。规划是龙头, 没有规划引领的发展, 必然会带来布局的分散、结构的雷同和资源的浪费。为此, 灌云从推进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层面出发, 编制了《灌云县旋耕机产业10年发展规划》, 在目标定位、布局安排、产业重点、技术创新和政策扶持5个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而详尽的计划安排, 并制定了具体的行动方案, 从而引导和促进旋耕机产业走上了市场化、规模化和集群化的发展轨道。二是以行业的自律来规范。为有效解决行业内部无序的不良竞争, 2006年灌云县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旋耕机行业协会, 构建起了企业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并颁布了行业市场准则, 教育和引导企业进一步规范经营秩序, 在加强合作中共同成长壮大, 形成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 以市场为导向, 以资产为纽带, 引导企业兼并重组。2007年6月成立了连云港旋耕机九天集团, 下属23个子公司, 注册资本2 000万元, 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民营旋耕机生产集团, 并在行业协会牵头下, 规划企业的发展方向, 明确企业的主体业务, 使整个旋耕机行业形成了专业分工、配套联动、协作共进和优势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是以优质的服务来扶持。从打造优良发展环境、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和健全政策激励机制等关键环节入手, 努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难题, 引导各类优质要素加快向成长型企业集聚, 并在融资、土地、能源供应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县政府还设立了技术创新发展基金, 每年按照不低于旋耕机产业产生可用财力的50%提取, 通过贴息、入股、奖励等形式扶持旋耕机重点企业技术改造、扩大规模、开发新产品。针对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于2008年12月由县财政注入资本金组建了泰和担保公司, 及时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积极推进银企合作, 引导金融部门和企业建立紧密型的战略伙伴关系, 当好企业和银行“联姻”的“红娘”。近两年来, 先后为旋耕机企业争取政策资金和担保发放信贷资金2.1亿元。

2. 产学研联手, 全方位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致力增强旋耕机械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 是企业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技术装备落后、制造工艺简单、产品档次不高是灌云旋耕机行业长期以来难以做大做强的最突出制约因素。为尽快改变这种粗放式的生产模式, 加快提升发展水平, 灌云县始终坚持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旋耕机产业改造升级的关键之举, 持续不断地加大技术投入, 努力提高旋耕机行业的科技进步率。一是着力构建行业科技创新平台。针对企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的实际, 采取“联姻科研、挂靠合作、借智生财”的办法, 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了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 有效地搭建起了技术研发载体、成果转化载体、人才支撑载体, 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先后与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哈尔滨农机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学等12家科研单位进行全方位挂靠联合, 形成集研发、生产、试验、推广于一体的交流和孵化平台, 仅近2年就研发应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旋耕机专利技术22项, 被列入国家农机推广项目目录的有24项。二是加快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根据旋耕机加快向系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 不断加大技术装备投入, 推进制造工艺革新, 引导和扶持规模企业积极引进应用数控机床等先进设备, 建立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改进工艺流程, 提高操作技能。近两年, 全县旋耕机行业技术改造投入达1.35亿元, 其中技术装备和研发投入达8 000多万元, 占60%以上。三是不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力度。几年前, 灌云旋耕机产品构成单一, 只有13个单式机品种, 没有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的拳头产品。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 实现了由单式机具向复式机具的跨越, 已经和正在开始由“灌云制造”向“灌云创造”的加快转变。目前已研发出整机13大系列80多个品种, 形成了“大、中、小”相配套、“高、精、新”相互补、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主导产品体系。

3. 放大效应, 高起点实施品牌打造战略, 努力拓展旋耕机械的市场覆盖面

从一定意义上讲, 市场竞争就是品牌竞争, 只有大品牌, 才能占领大市场、产生大效益。

质量是品牌之本。灌云县始终坚持把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作为打造品牌的根本之策, 对所有旋耕机企业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实行“一企一档”质量监控, 定期和不定期对旋耕机产品进行现场集中检测, 及时发现问题, 分类加以整改。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 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 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全县所有重点旋耕机企业都通过了ISO9000、ISO18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其中云山牌等系列旋耕机获得首批部优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称号, 2008年又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

市场是品牌之要。把拓展市场既作为检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又作为品牌建设的推进载体, 着力加强营销体系建设, 在全国各地建立了650多个销售网点, 旋耕机产品不仅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还出口欧美、东南亚、非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并曾作为外交国礼赠送友邦国家。

服务是品牌之基。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宗旨, 把优质高效服务贯穿于品牌建设的全过程, 建立了用户定期回访制度、农机手义务培训制度和产品保修维护制度, 对重点区域派遣专业技术人员长期驻点服务。初步打响了灌云旋耕机的整体品牌, 并在同行业中创造出了生产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科技创新最快、售后服务最优和综合效益最好5个全国之最, 旋耕机产业已经和正在开始成为灌云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强势产业。

灌云县做大做强旋耕机产业的成功实践, 给我们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1:传统产业并非就是落后产业。创新型产业是现代经济的发展方向, 但并不意味着就要排斥、淘汰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并不等于就是“夕阳产业”, 能够不断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和打造新品牌的传统产业也是一个创新型产业。灌云的实践充分证明, 传统产业一旦与技改和创新相结合, 就会演变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兴产业。

启示2:小行业也能形成大产业。旋耕机虽然是农机行业的一小部分, 但从灌云由家庭“作坊式加工”到“中国旋耕机之都”的跨越实践中, 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出“小行业”也连接着大市场, 孕育着大品牌, 只要找准着力点, 做足特色文章, 完全能够打造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产业, 从而产生出聚合裂变的爆发效应。

启示3:产业竞争力源自于科技创新力。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不二法则, 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在于以创新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传统产业如果不注重创新, 就会被淘汰;新兴产业如果不能够持续创新, 就会落伍, 最终也必然落败。灌云的实践告诉我们, 必须把科技创新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 推进“制造”向“创造”的加快转变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云南小作坊白酒现状浅析 第7篇

由于云南白酒起步晚、发展慢、民族地域性强, 云南省白酒生产企业 (包括小作坊在内) 有8000余家, 有生产许可证的仅有500家左右, 大多数小作坊厂房简陋, 设备陈旧, 技术能力低, 创新能力弱, 缺乏质量管理制度, 质量把关不严, 没有对生产工序进行有序的控制, 生产管理者安全意识淡薄, 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 所以出现了产品质量没有保证, 对消费者存在潜危害在的局面。昆明倘甸产业园区昆明轿子山旅游开发区 (以下简称“两区”) 地处滇中北部, 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辖区内的白酒企业多数为小作坊式酒企, 代表了整个云南地区白酒行业的现状。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确保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两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辖区内的白酒小作坊进行了208件样品的抽检, 对白酒检测的结果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为下一步加强企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样品来源

样品来源于2015年5~6月两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辖区内的白酒进行抽样, 共计208件样品送至云南云测质量检验有限公司检验。

检验项目与方法

总酸、总酯依据GB/T 10345-2007《白酒分析方法》, 糖精钠、安赛蜜、甜蜜素、纽甜、阿斯巴甜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

判别标准

按照DB53/T 92-2008《云南小曲清香型白酒》进行判定, 凡检测中有一项不符合标准要求即为不合格产品。

结果与分析

总体检验情况

经对208件产品进行检验, 合格产品153件, 合格率为73.6%;不合格产品55件, 不合格率为26.4%。

不同指标不合格状况

由表1可知, 总酸不合格率最高, 为17.8%;总酯不合格率次之, 为11.0%;甜蜜素和阿斯巴甜的不合格率分别为3.4%、0.5%;糖精钠、安赛蜜和纽甜全部合格。

分析

总酸、总酯不符合标准规定

总酸是白酒中所有挥发性和非挥发性酸的总和, 具有香气, 在酒中起到调味作用, 其含量及比例适当, 饮后就会感到清爽利口、醇滑绵甜。反之若酒中含酸量少, 就会使酒寡淡, 后味短, 而酸量过大则会使人感到酸味重、刺鼻, 影响口感。本次抽检的白酒有37件检品的总酸不合格, 占不合格样品的67.3%, 是不合格率最高的一个指标。

总酯是白酒产品中所有酯类芳香物的总和, 是白酒的主要香味成分, 其含量的多少与酒的品质高低及香型有关, 若总酯含量太低则酒味淡薄。本次抽检的白酒有23件检品总酯不合格, 占不合格产品的41.8%。

总酸、总酯不合格, 其原因是可能生产厂家的生产工艺不规范, 对产品储存管理不当, 产品受到污染, 使用劣质原料, 发酵时间短等。

违规使用甜味剂

在白酒生产过程中, 保持适度的甜味可以遮盖酒类发酵过程中的苦涩等杂味, 而且能使酒醇厚, 绵软。酒之所以具有醇甜之感, 是因为酒中含有一定量的甜味物质, 如高级醇、多元醇、氨基酸等。品质优良的白酒由于其复杂特殊的酿造工艺, 在发酵过程中就能产生一些醇甜物质, 但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一定时间加上精良的技术以及优良的原料。本次抽检的白酒有1批次检品检出阿斯巴甜, 7批次检品检出甜蜜素, 分别占到不合格产品的1.8%、12.7%。

甜味剂 (糖精钠、安赛蜜、甜蜜素、纽甜、阿斯巴甜) 是人工合成的非自身发酵物质, DB53/T 92-2008《云南小曲清香型白酒》中明确规定:云南小曲清香型白酒不得添加使用非白酒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物质。事实上不少酒类生产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 会在酒中添加甜味剂改善酒的口感, 但又都不愿承认自己这类白酒产品中使用了甜味剂这一事实, 都怕承认后影响产品销售。

讨论

对本次两区抽检的白酒检验结果表明, 小作坊白酒中总酸、总酯的合格率较低, 其原因可能是小作坊的厂房简陋, 设备陈旧, 生产工艺不规范, 技术能力低, 对产品储存管理不当, 产品受到污染, 使用劣质原料, 发酵时间短等;违规使用甜味剂, 主要原因是部分生产管理者安全意识淡薄, 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违规使用甜味剂。

针对此次监督检查中存在的白酒产品质量问题,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管理, 食药局、工商局、质检局等相关部门应加强联系, 明确各部门职责, 密切配合, 严格执法, 严格审批手续, 从源头上杜绝生产隐患;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狠抓食品质量安全, 督促加强技术培训, 加强原辅材料进货验收和产品出厂检验的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组织生产, 保证产品质量, 促使白酒小作坊所生产白酒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为消费者创造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

新作坊隧道大断面开挖技术 第8篇

1.1 设计概况

新作坊隧道全长551m, 设计为曲线型三线 (遂渝二线, 兰渝双线) 铁路隧道, 进口明洞里程DK888+177, 出口在DK888+600处分叉, 遂渝二线走左侧单线隧道, 兰渝左线、兰渝右线走右侧双线隧道。双线出口里程DK888+643, 单线出口里程DK888+728, 隧道内设+5.6‰纵坡。

隧道进出口地表均位于松散堆积体, 厚度6~12m范围, 进出口均存在偏压, 出口尤为重要。新作坊隧道右侧为既有遂渝线作坊隧道, 隧道边缘间最近距离为12m。进口暗洞洞门在DK888+210, DK888+177-210段为明洞, 明洞段需开挖长60m, 深20m, 宽35m的路堑, 对边仰坡稳定极大的考验。针对此情况在明洞段线路右侧侧边墙外设3排准89钢管桩注浆加固防护, 在DK888+192-210段洞内增加了条形基础。

隧道以Ⅲ级围岩为主, 从小里程向大里程各级围岩长度分别为:Ⅴ级40m, Ⅳ级40m, Ⅲ级220m, Ⅳ级40m, Ⅴ级76m。隧道最大开挖断面跨度22.66m, 开挖高度16.64m, 开挖断面积302.91m2。隧道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

1.2 水文、地质概况

剥蚀丘陵地貌。隧道洞身穿越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泥岩夹砂岩, 岩层倾角平缓, 产状变化较小, 无断裂构造形迹。隧道地下水不发育, 隧道涌水量较小。

2 原设计施工工艺与实际施工的不适应性

2.1 原设计双侧壁导坑9部开挖施工工艺 (如图1、2)

2.1.1 (1) 部施工

(1) 利用上一循环架立的钢架施作隧道侧壁及导坑侧壁φ42小导管超前支护。

(2) 开挖 (1) 部。

(3) 施作 (1) 部导坑周边的初期支护和临时支护, 即初喷混凝土铺设钢筋网, 架立型钢钢架和I22b临时钢架, 并设锁脚锚杆, 安设I22b横撑, 模筑C25混凝土形成临时仰拱。

(4) 钻设径向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2.1.2 (2) 部施工

(1) 在滞后于 (1) 部一段距离后, 开挖 (2) 部。

(2) 导坑周边部分初喷4cm厚混凝土, 铺设钢筋网。

(3) 接长型钢钢架和I22临时钢架, 设锁脚锚杆。

(4) 钻设径向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侧壁导坑封闭成环。

2.1.3 (3) 部施工

在滞后于 (2) 部一段距离后, 开挖 (3) 部并施作导坑周边的初期支护和临时支护, 步骤及工序同1。

2.1.4 (4) 部施工

在滞后于 (3) 部一段距离后, 开挖 (4) 部并施作导坑周边的初期支护和临时支护, 步骤及工序同2。

2.1.5 (5) 部施工

(1) 利用上一循环架立的钢架施作准42小导管超前支护。

(2) 开挖 (5) 部。

(3) 导坑周边初喷4cm厚混凝土, 架设拱部型钢钢架, 钻设径向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2.1.6 (6) ~ (8) 部施工

在滞后于 (5) 部一段距离后, 开挖 (6) 部;在滞后于 (6) 部一段距离后, 开挖 (7) 部喷混凝土封闭成环形成临时仰拱, 并安设临时横撑, 模筑C25混凝土形成临时仰拱;在滞后于 (7) 部一段距离后, 开挖 (8) 部。

2.1.7 (9) 部施工

在滞后于 (8) 部一段距离后, 开挖 (9) 部, 隧底周边部分初喷混凝土, 架设仰拱型钢钢架, 使整个衬砌钢架封闭成环。

2.1.8衬砌施工施工

(1) 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分析, 待初期支护收敛相对稳定后, 拆除I22b临时钢架及临时横撑。

(2) 灌筑 部边墙基础与仰拱。

(3) 灌筑仰拱填充 部至设计高度。

(4) 利用衬砌模版台车一次性灌筑 部衬砌 (仰拱衬砌一次施作) 。

2.2 施工注意事项

(1) 隧道施工应严格执行《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 坚持“弱开挖、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测量”的原则, 避免对围岩产生较大扰动, 及时支护和量测, 适时衬砌。

(2) 小炮或人工开挖, 严格控制装药量;施工时, 严格按操作规程, 严禁超限和违规操作, 确保施工安全。

(3) 施工中须按《铁路隧道设计规范》、《铁路隧道施工规范》、《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相关参考图以及本图有关要求, 进行监控量测和反馈分析, 并据其成果, 确定灌筑二次衬砌的时间, 判定支护参数的合理性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4) 导坑开挖孔径及台阶高度可根据施工机具、人员等安排进行适当调整。各步台阶开挖长度一般控制在5m左右。左侧壁导坑超前, 超前右导坑距离不大于10m。

(5) 施工中应尽量减少钢架接头数量, 且接头不宜设在拱顶。

(6) 隧道周边钢架基脚应设锁脚锚杆, 锁脚锚杆数量可根据施工中量测结果进行调整。及时施作钢架间的纵向连接钢筋并连接牢固。当钢架拱脚下沉或内移较明显时, 可采取在拱脚增设斜撑、加设横撑等措施, 保证钢架稳定。

(7) 侧壁临时钢架、横撑为I22b工字钢。临时钢架和支撑各端头及钢架对应处均设钢垫板。

2.3 原设计施工工艺中存在的问题

若按照原设计进行施工, 此施工工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 (1) 部和 (3) 部分部断面太小, 大型机械操作空间狭小, 施工效率低。立拱架、打孔、安装锚杆等工序很难操作。由此造成大量的人员、机械、设备处于闲置状态。

(2) 各分部断面施工工序间距小。原设计各断面施工步长间距应小于10m, 每次爆破时, 其它断面的操作人员及施工机械都要撤离, 停止施工, 造成施工不连续。

(3) 中隔墙部分分台阶开挖, 不利于挖掘机作业, 开挖效率低下。

(4) 开挖 (1) 部或 (3) 部时安装的临时仰拱, 影响上部机械通行、下部爆破和机械开挖。

3 对原设计双侧壁导坑法的局部优化措施

在保证隧道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 以监控量测数据为依据, 对原设计双侧壁导坑法进行了局部优化。

3.1 临时支撑结构优化

(1) 中隔墙竖向弧形支撑改为垂直支撑, 以提高临时支撑的竖向承载力。

(2) (1) 部和 (3) 部临时弧形仰拱改为水平支撑, 纵向采用φ25罗纹钢连接, 将水平支撑连为整体。

3.2 断面分部优化

将原设计双侧壁导坑9部开挖调整为7部开挖。

3.3 临时支撑拆除顺序优化

为避免仰拱施工时中隔墙顶部分长时间悬空, 中隔墙竖向支撑一次性全部拆除, 拆除纵向长度应不超过2m, 初期支护封闭成环后继续拆下一段不超过2m的临时支护, 待支护封闭达到6m后立即施作仰拱衬砌。

3.4 施工工序步距优化

(1) 各部施工顺序调整为加快施工进度, 减小各工序之间相互干扰, 各部按图4的 (1) (3) (2) (4) (5) (6) (7) 的顺序进行施工。为减少相邻作业面爆破作业干扰, 隧道开挖 (1) 和 (3) 工序之问、 (2) 和 (4) 工序之间间隔25m。 (1) 和 (3) 部施工50~80m后进行 (2) 、 (4) 部的开挖。为保证 (1) 和 (3) 部爆破作业时钻孔台架安全, 以及机械装渣有一个平台, (1) 和 (2) 、 (3) 和 (4) 部上下台阶间距最短距离按20m进行控制。

(2) 施工坡道长度和坡度根据机械的爬坡能力, 上下 (1) 和 (3) 部施工坡道长度按20m, 坡度按18%控制。

(3) 中隔墙 (5) 部距 (3) 部进洞25m后开挖, (5) 部开挖时 (6) 部成斜坡便于挖机爬行, 开挖仰拱时将 (6) 部竖直下挖, 即 (6) (7) 部在同一断面开挖。

(4) 二次衬砌距离 (6) (7) 部掌子面宜控制在12~18m范围。优化后的各施工工序详见图4、图5。

4 主要施工结果指标

(1) 全断面开挖支护速度平均为30m/月, 在如此大的断面、复杂环境条件以及施工组织高难度下属于高速度指标。

(2) 根据爆破震动速度监测点的监测结果, 振动速度绝大多数都在0.4~2.0cm/s之间, 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对既有作坊隧道洞壁爆破振动速度控制在5cm/s以下, 说明本隧道所采用的爆破参数比较合理, 采取的综合减震措施是有效的。

(3) 爆破效果良好, 实测隧道拱部平均超挖7.2cm, 边墙平均超挖9.2cm, 小于规范要求的指标;衬砌混凝土超填率仅为2.6%, 炮痕保存率达到92%, 开挖成形很好。

5 结束语

在复杂的地面和邻近既有线路, 采用钻爆法修建浅埋超大断面隧道在国内尚不多见, 新作坊隧道的成功修建对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实例。从新作坊隧道的施工及监测成果证明, 在复杂的周边环境下修建浅埋硬岩超大断面隧道采用钻爆法综合技术是可行的, 其施工的关键是如何有效保护各种邻近的地面建构筑物和既有线路的安全, 少扰民并严防洞室坍塌。选择力学效应和几何效应引起的围岩变形较小的开挖方法, 较强的、利于快速施做的初期支护体系 (必要时及时施作二次衬砌) , 选择震动强度小的爆破技术和信息化实时监控反馈等综合配套技术, 并严格施工过程控制和科学组织, 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并保证工程安全、质量和实现较高的施工效率。

摘要:本文简要新作坊三线超大断面隧道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支护的施工工艺, 同时, 针对原设计施工工艺对实际施工需要的不适应性, 部分工序进行了优化。优化工艺在隧道施工中效果明显, 对今后类似铁路超大断面隧道设计施工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关键词:隧道,大断面,双侧壁导坑法

参考文献

[1]朱维申, 何满朝.复杂条件下围岩稳定性与岩体动态施工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

[2]王启耀, 郑永来, 凌宇峰, 等.近距离双线盾构隧道施工相互影响的监测与分析.地下空间, 2003.

[3]杨仲杰.客运专线特大断面隧道开挖方法研究[J].铁道建筑, 2008 (5) :60~63.

手工作坊的黄昏 第9篇

崇明岛富饶,特产很多,最出名的就有崇明糕、米酒、黄金瓜、山羊等。崇明人有个传统,春节期间,家家都要做糕,配料是白米、糯米、赤豆、核桃仁、糖等。糕的大小不同,有2.5公斤食材的和10公斤的不等。有的人自家不做,就带着食材,到镇上找手工作坊加工。

以前,作坊的数量不多,一般每个镇上也就一家,主要业务就是“来料加工”,稍做一些糕用来卖。它的生意具有季节性,春节过后一段时间,往往就很萧条了。

但2009年上海长江隧桥正式通车后,来崇明岛旅游的人数量猛增,且呈逐年增加之势。而游客最钟情的崇明土特产就是崇明糕了,这就促进了手工作坊在近几年内数量的增加。目前,有的镇上有三四家,还不算农家乐式的作坊在内。

这些作坊生产的崇明糕,主要是卖给一些商店和土特产销售点,再由他们卖给游客。现在,一些镇上的作坊一年四季都在大量地生产着崇明糕,而不像过去那样具有鲜明的时令性了。另外,还出现了第三个变化,一些不断变大的手工作坊已在呈现出发展成工厂的迹象。

与崇明糕的“热闹”不同的是竹编业的“冷清”。以前,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对竹器的依赖性很强。在种田、捕鱼虾、淘米、洗菜、洗衣服、赶集、上店、走亲戚等活动中,人们都会用到竹编的器具。可以说,竹子是离人的身体最近的材料之一。这样,从事竹编业的手工作坊比较多。

1990年代中期以后,塑料和铝合金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替代了竹子。过去用竹子做的器物,现在要么是塑料的,要么是铝合金的了,它们都是在崇明岛以外的工厂里生产出来的。

于是,二十多年来,从事竹编的手工作坊变得越来越少了,编织的器物种类也变得单一了,目前主要是编制竹篮,但它与生产已基本没有什么关系,而与生活的关系,大部分是作为葬礼仪式上的器物来使用。

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紧密关联的,除了上述的糕点作坊和竹编作坊以外,还有木匠房、铁匠铺等。下面,就分别来描述一下后者的一些情况。

在崇明岛的历史上,木匠坊应该是在所有手工作坊中数量最多的之一了,因为在岛上,木头与人的身体距离似乎比竹子还更近一些,比如房屋的很多材料、门、农具、家具等与人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用品或用具,都是用木头制成的。只是,到了现在,曾经在岛上存在了几百年的木匠坊已消失了,但木匠还有。

吕师傅今年63岁,是一位老木匠了。他17岁拜师学艺,人聪明、好学又勤奋,只用了3年半的时间,就学会了所有的木匠活,锯、拉、砍、劈、削、刮、凿、雕、刻、绘等百般手艺是样样精通。他有钻、锯、刨子、凿子、刀等各种各样的木工用具。他的拿手绝活是雕花,也就是在床和衣柜等家具上雕刻各种图案。这些图案,都是采用的传统文化样式,内容有人物、花鸟、马、草和各种花纹等。

他有一把锋利的雕刻刀,在木板上雕刻起图案来,像飞一样,令人目不暇接,等反应过来时,一个漂亮的图案已经成形了。他当年最常用的一把“飞刀”,现在还保存着,只是不大完好了,上面已是锈迹斑斑,大概已有二十年没有使用了。

年轻的时候,他有一个木匠坊,就在自家的院子里。方圆十几里,做婚床的都来找他,因为他的雕花很出名,而整个1980年代及之前,青年人的婚床上都喜欢雕花,这是那个年代的普遍的审美状况。除了婚床,他还做橱子、柜子、椅子、桌子和门等各种木器。

他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觉得自己这辈子与木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木头的感情太深了,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浪费木料的行为,当然这除了职业关系,也与崇明不盛产木材有关。长久以来,崇明岛所使用的木材基本都靠从外地运来的,因此在1980年代及之前就显得非常紧缺。

1997年前后,他的木匠坊拆了。当时,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都纷纷扔下手里正在干着的活,一窝蜂似地进城开出租车去了。而他由于对木头有着一种独特的感情,并没有选择从众和转行。但是,随着人们日渐习惯了使用塑料和铝合金生产的生活用品以及复合板和纤维板制造的家具以后,他的生意就开始变得冷清。其实,这个变化,从1990年代初就开始了,而到1990年代末,凸显出来。其直接导致的,就是他的木匠坊的倒闭。

惟独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是造房子时,内门和屋顶等处,人们还是喜欢和习惯用木头来做。但是,这些东西,用户无法把木料送到木匠坊里来做,而是要请木匠到其家里去做。因此,当吕师傅拆了自己的木匠房时,也一并拆了主屋,然后在原址上盖起了两层楼房,全部用来居住。

接着,他就打理了院落,把一些不用的木材收起来或卖给正需要用的人。清理了多年以来置备的木工用具,一些不用的,像刻刀,就收起来了;一些在帮人家建房子时要用的,就放在移动工具箱里。

接下来的日子,他带着这个工具箱四处游走,在村里、邻村、镇上或外镇打工,主要是到正在盖房子的人家里当木工。工钱从1990年代末的20元一天,涨到2005年前后的50元一天,再发展到现在的180元一天,不断变化着。

当下的崇明岛面临着一个“娶妻难”和“挑着嫁”这种“一体两面”的矛盾性存在。既然如此,那么就不得不让人焦虑:崇明未来的文化尤其是工匠文化,将由谁来继承?

照目前这个样子下去,以后在这个岛上,崇明人只會越来越少。因为,一方面已在城里买房结婚生子的年轻人是不会再回来,且不说现在崇明的户口政策是“出易进难”,接下来应是继续坚持收紧,以后即使想回也回不来;另一方面那么多的“剩男”怎么有机会去繁衍下一代崇明人呢?即使繁衍了,按照现在这趋势,孩子长大以后还是要进城打工的。

现在,生活在这个岛上的本地人的孩子数量已越来越少,以后应更是如此。我在对木匠做调查时,他们告诉我,最近岛上老百姓中流行的一种普遍的说法就是“以后是外地人占领崇明岛”。据他们说,现在崇明县的长兴岛上,大约有13万人,其中本地人只有3万人。而崇明岛上,本地人占2/3的样子,只是这个数字未来一些年中还会呈加速度式的缩小的。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目前的趋势在未来不发生较大改变的话,那么崇明文化的未来当然也就无法继续由崇明本地人来继承、发展和创造。这样可能导致的,不仅是各类手工作坊的消失,而且是工匠文化在本土的失传。

工作坊满足个性化需求 第10篇

在鼓楼幼儿园的每个园区, 都有各类工作坊。工作坊是幼儿园在班级之外的区域专设的活动室, 是一种开放的活动环境, 也是幼儿园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如瑞园部的图书漂流工作坊, 聚福园部的科学工作坊、生活工作坊, 南外分园的美术工作坊、阅读工作坊等。工作坊活动的前提是“改变组织形式, 打破班级界限”, 突破以班为单位的局限, 实现跨越班级的工作坊设置及材料提供, 让每个孩子都能进入工作坊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与学习方式。儿童可以在固定的时间进入工作坊中, 以自主选择、自主探索的方式, 实现空间、时间、规划、经验的分享, 在同伴互动中, 在和材料、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

工作坊打破了“教”与“学”的界限, 很好地解释了“工作”在于“做、学、玩”的“活教育”理念。工作坊的空间创设, 为儿童提供了又一处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

我园工作坊的开设, 曾经有过注重形式, 为了开设而开设的阶段, 大量的工作坊材料缺乏开放性、探究性的要素, 孩子摆弄一会儿就完成游戏过程, 工作坊的“工作”意义完全丧失。在南外分园的工作坊建筑设计与准备中, 我们改变了策略。

在内容设置上, 以大方向为主。如生活工作坊、美术工作坊。至于孩子们进入后想玩什么游戏, 完全由孩子自己决定。他们可以继续玩娃娃家, 可以尝试烹饪。支持儿童活动的, 除了材料之外, 就是活动的规则与要求, 比如水龙头要及时关闭, 要及时清除滴漏在地面的水渍, 垃圾要及时清理, 使用电器前需要弄清使用方法, 等等。

在材料提供上, 以操作材料为主。如美术活动室, 除桌椅、展示台等设备外, 材料资源中, 分工具类 (如笔墨、剪刀、泥塑台等) 、辅材类 (如管子、纸盒等) 、底板类 (如纸张、画框等) 。后两类开放性材料, 更是让在工作坊活动的孩子拥有自主与挑战的空间。

在教师指导上, 以支持性、过程性指导为主。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两件, 一是不断补充游戏材料, 二是鼓励儿童继续活动。

在活动延伸上, 以情境性扮演为主。儿童的任何活动, 都会以游戏的方式结束, 工作坊的活动也应如此。很多工作坊的活动是课程极佳的延伸活动, 如图书漂流区, 可以衍生出亲子共读后的家庭童话剧;生活活动室, 可以衍生出品餐会;民间工艺工作坊, 可以衍生出民间艺术节活动。

上一篇:片石混凝土下一篇:员工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