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范文

2024-05-11

优课范文(精选12篇)

优课 第1篇

一、积极参与———研课、评课

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要会同学校一把手做好谋划,动员和要求学校一线教师全员积极参与,充分利用此次活动的平台,认真钻研教材,思考、探索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积极展示自我,在展示和交流中共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引领示范———上课、晒课

区里的文件明确提出了在职区级以上(含区级)学科名师和骨干教师、区级以上(含区级)优质课评比获奖者、拔尖人才、特级教师,至少每人一节。这对于大家而言不是难事,因为上述的这些老师可以说是长安区教师队伍的优秀人才中的佼佼者,大家都有经验、有见解、有先进的理念、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课堂资源。因此这些老师不仅要积极参与,更要在此次活动中展示和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全区教师做好示范和引领,打造一批精品课,促进全区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

三、创优争先———晒课、评课

这次活动的特点是范围广,参与教师多,相应的是高获奖比例和高规格获奖层次。区、市、省三级获奖的课例都是相应级别的优秀课。相对于每年一届的区优质课评选、两年一届的市优质课评选而言,获奖要容易得多。因此,各位校长要动员老师们,不仅要上传、而且要积极晒出来;不仅要晒出来,而且要努力创优争先,因为大家争取的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发展和成长!课堂成就名师、名师成就名校,因此教师要端正态度,积极主动参与,学校要做好宣传,搭建好平台,在活动中帮助教师成长,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促进学校发展。

四、交流提升———活动的平台

课堂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活动当然要积极参与,但更重要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交流、探讨、提升的平台,通过研课、上课、晒课、评课等一系列的活动来促进广大教师认真思考教学,积极接受和熟练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不断更新课堂理念,在活动中交流、在交流中提升、以提升促发展。

摘要:<正>“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是这样开展起来的:由教育部办公厅发起,然后由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接力推动,最后落实到区教育局。这次活动具有规模大、范围广、学科全、学段齐(小学、初中、高中)的特点。活动开展的成效取决于各基层学校的积极参与,也取决于各科室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作为主管教研室的副局长,我主要谈四点:一、积极参与——研课、评课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要会同学校一把手做好谋划,动员和要求学校一线教师全员积极参与,

优课教案 第2篇

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小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能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感受两步混合运算和三步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没有括号和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掌握这个运算顺序。【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105-46+73 9×12-24÷3 说一说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混合运算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计算下面各题

115-(11+9)×5(107-80)÷(108-99)说一说有小括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再次形成新的板书: 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既有乘除法 又有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只有乘除法

或只有加减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在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教科书例1的情景图,将图中的对话框改为“我们一共要做200个灯笼”,“每天做20个,照这样计算,做了7天,还剩多少个”。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后,问学生:怎样求还剩多少个,能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这样想,要求还剩多少个,应该用200个减去做了的个数;要求做了的个数,应该用20×7;算式列成200-20×7。教师:200-20×7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的顺序相同。同学们能计算出来吗?

学生解答后,重点就运算顺序再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先算乘,再算减。教师: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看这个问题要发生什么变化? 把小女孩的对话框改成教科书上的对话框。

让学生观察后发现,“每天做20个”变成“4天做了80个”。教师:题目这样变化以后,又该怎样解答呢? 指导学生分析出右图的解答过程,在此基础上列出混合运算算式。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200-80÷4×7。

教师:从做灯笼这幅图的要求来看,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呢? 教师:就是说图中要求我们先算除,再算乘,最后算减。教师边讲边板书:200-80③÷①4×7②

教师:按照我们前面学习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要求,这道算式又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呢?

指导学生对照黑板上复习时板书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思考,根据“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确定这道题要先算80÷4×7,再根据“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运算顺序,确定要先算80÷4,再算乘法。

教师:这道题的运算顺序与刚才分析的图中的要求一致吗?师:说明这个算式列对了。

同学们能按照这个运算顺序算出这个算式的结果吗?(指示计算,两个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教师指导:每算一步,要把结果写在原来这步计算相应的位置,比如80÷4这一步的结果是20,这个结果要写在原来80÷4的这个位置上。讨论:这道混合运算和原来学习的混合运算有哪些不同?

教师:多一步计算,顺序的分析和计算过程都要复杂一些了,但是有相同的地方吗?(着重发现确定计算顺序的方法是一样的)

教师:对了,前面掌握确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方法,在三步计算中也同样适用。

你能用你掌握的计算知识确定下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出示:125+75×4-90360÷40+17×8学生分析出运算顺序以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计算出结果。2教学例2 出示:70×(750-715÷65)。师:和前面的混合运算比,这道题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小括号)

原来我们学过有小括号的算式吗?想一想有小括号的算式应该怎样算? 教师:能应用前面掌握的知识分析出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吗? 指导学生分析出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70×③(750-715②÷65)① 教师:能说说为什么要先算除和减,再算加的理由吗? 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先算除再算减呢?

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除和减都在括号里,按运算顺序,应该先乘除,后加减。

教师:能把这道题做出来吗?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和第2题。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一次特殊的优课评比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0-0072-02

【作者简介】张弛,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江苏南通,226001)教师。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参赛者根据承办学校的教学进度自定参赛课题。按活动通知的要求,我推断了该校高二年级化学选修班的教学进度。于是,我打算重点讲授“化学平衡”一节中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不过颇感意外的是,我在课前被告知:该校的化学教学计划进行过重组,学生在高一阶段并未接触过“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的相关内容。也就是说,我即将执教一节几乎没有任何知识铺垫的课,这就好比学生还没有学过加减法,却要先给他们讲授乘除法。

没有任何知识铺垫的课该怎么教?我在明确了“化学平衡”的重要地位后,迅速调整了关于教学流程的基本思路。我想,应充分利用学生所熟知的常识性知识,从实验分析的角度,让学生借助实验探究来感受什么是化学平衡,什么是化学平衡的移动,至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作原理性探析,则待后续教学。由于化学本就是一门实验科学,这样的教学流程也许反而更贴近于真实的化学科学研究过程,暂且搁置理论,突出感性,让学生先在感性中体验,再从理性中提升。从教学效果来看,反响很好。

一、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宏观、微观剖析物质的溶解过程,理解溶解平衡的动态特征,进而在类比思想的指引下,感悟化学平衡的动态特征。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能够大胆猜想,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操作与观察,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运用分析、比较、抽象等逻辑方法,归纳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理解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初步感受化学平衡知识的丰富体系及其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产生学以致用的思想和深入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热情。

与原教学设计相比,新的教学目标中主要增加了“溶解平衡”方面的内容,希望借助类比思想来帮助学生体悟“化学平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化学平衡的变化”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2.勒夏特列原理。(注:与原设计相比,此处主要增加和突出了“化学平衡的变化”。)

二、进行教学准备

与学生亲切交流,融洽感情,同时激励他们挑战困难的斗志和展现个人风采的热情。

发放专门设计的“探究稿纸”,稿纸上前部分设有4个探究环节,每一环节包含“实验结果”“我的结论、他人观点、我对他人观点的评价、我们小组的共识”“自我评价与感悟”三个小栏目;稿纸后部分还有“总结勒夏特列原理”“回顾本课学习内容”“老师提示”“课堂学习自我评价”等栏目。

三、有序展开教学活动

(一)情境导引,由浅入深

现代教学观提倡情境创设。课的引入部分,笔者创设了两个情境:1.胆矾晶体放入水中或稀溶液中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发生了怎样的过程?2.若将胆矾晶体放入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又会怎样?溶解过程是否停止?

学生进行了大胆的猜想,该如何加以佐证?我及时将课前所作的实验投影出来:菱形胆矾晶体置于饱和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菱形的尖角消失,而后引导学生再次猜测其原因。我此时进一步告知,经称量,晶体前后质量并未发生改变,有了这个信息,学生自主判断出刚才所作猜测是否正确。

虽然我向学生展示了晶体微观的溶解和结晶过程示意动画,但是,学生对于平衡移动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于是,我再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若向刚才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或对其微微加热,又会发生怎样的过程?这说明了什么?经过探讨,学生得出结论:条件变化,溶解平衡能够被打破,平衡能发生移动。

(二)类比迁移,转入主题

类比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尤其适合于对抽象的未知作推导、理解。“既然溶解平衡是动态、可移动的,那么化学平衡也是如此吗?”笔者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类比思想与探究意识。此后,学生将会自觉带着这种类比、对比的意识进行后续问题的探索、理解。

(三)感性体验,理性探析

化学是真实的,它“看得见、摸得着”,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体验过程。我首先介绍了一个真实的可逆反应Cr2O72-+H2O?葑2CrO42-+2H+,告知Cr2O72-和CrO42-两种离子的颜色,引导思考:若平衡发生移动,将会出现怎样的现象?然后,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向K2Cr2O7溶液中先后滴加NaOH溶液和浓H2SO4溶液,在“探究稿纸”上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而后讨论分析原因是什么,实验过程中共有几个平衡状态?在此基础上,学生总结出:化学平衡能移动,浓度能影响化学平衡!

究竟浓度与化学平衡移动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不由产生疑问。首先探究:改变生成物浓度对化学平衡有怎样的影响。学生及时填写“探究稿纸”中的“我的结论、他人观点、我对他人观点的评价、我们小组的共识”栏目,而后发表个人和小组观点,组间辩驳,最后得出一致观点。活动结束,完成“自我评价与感悟”栏目。

此时学生必然有新的疑问,如果改变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平衡能否移动?再次借助实验进行探究:向试管中先后滴加FeCl3溶液和KSCN溶液,分装于3支试管,其中一支作参照;另两支试管中,一支滴加饱和FeCl3溶液,另一支滴加1mol/L的KSCN溶液;最后再向刚才两支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仍是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认清了各步实验的作用,知道了改变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平衡有怎样的影响。

基于以上探究,学生及时归纳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四种情形。

(四)大胆猜想,严谨实践

除了浓度以外,是否还有其他条件能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严谨的态度,也需要大胆提出设想”,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学生通过引导,猜想出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有影响。如此引导,可让学生从本质上作出分析,最终发现正确的规律。

当然,我在课堂上还留下悬念:压强的改变可否看做是浓度的改变,如何转化为浓度问题加以分析,这留到课后再研究。

(五)归纳提升,形成规律

学生首先归纳出了浓度、温度、压强三个外界条件对平衡影响的规律,但感到太琐碎、不方便记忆。我问,能否再提炼,找到一个高度浓缩的、表达更为简洁的规律,一言以蔽之?此时,向他们介绍了一个多世纪前勒夏特列在此方面的成就,“你能成为勒夏特列吗?”学生的探究欲望进一步被激发。各小组踊跃地合作探究,归纳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勒夏特列原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如同一把平衡问题的“万能”金钥匙!

当然,还需指出一个悬念:今天没有讨论催化剂因素,这可以从速率角度予以分析,留待今后完成。

(六)学以致用,检测巩固

借助探究题加以检测:你认为工业上生产氨气应选择怎样的合理反应条件?最后,再次创设情境,以电影镜头般的方式回放体现本堂课主要环节的形象化图片,帮助学生回顾当堂课所学内容,并激励斗志:化学原理知识深奥抽象,但化学原理的世界丰富精彩,这个世界等你来探索!

四、反思教学效果

学生和我在融洽、活跃的气氛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内容。课后,听课学生主动与我交谈,说出他们的体会:虽然从来没有学习过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知识,但今天的课却不感觉到知识学习的障碍,基本都能听懂,也完全能投入到活动中去,既学到了知识,也领会了方法,感到很有收获!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优课设计 第4篇

一、理念要新颖, 模式不同于一般, 优课要含有时代信息

在信息社会, 美术鉴赏课的设计也要与时俱进。选择的课题要具有可操作性和生成性;内容要有多元化的特征;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突出, 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学方法要有个性, 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学生感知、体会并理解古今中外传统美的基础上, 向他们传达传承、发展并创新的理念, 让他们知道美术不是空中楼阁, 它具有实用性, 与当今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实用与美的结合是它的特征, 它就在我们身边。在《中国古代瓷器》一课中, 教师模仿央视频道的鉴宝类节目, 采用竞拍的方式导入, 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也吸引了听课教师的兴趣。接下来在学生感知瓷器作品环节, 教师层层深入地让学生理解了中国瓷器的发展、背景、特色等有关知识, 并学会了从哪些方面去鉴赏一件作品, 最后通过对中国现代瓷器的欣赏使学生产生创作的欲望。

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大部分教师都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也丰富多彩, 但过分注重优课的表演成分, 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真正的知识。因此, 凡事皆有度, 多媒体的运用, 只是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而已。形式可以跟潮流, 符合现代的特征, 但一定要实在, 让学生有东西可学, 使形式与实在完美结合, 促进学生发展。

二、课堂教学要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美术鉴赏课程不仅是欣赏, 更是分析与评价, 让学生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课程教学要有重难点。而制定合适的重点, 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如何从更高的层次即美术的角度去思考去欣赏去体验作品;难点的设立则能推动学生更深入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用教育家的话说, 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努力, 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只有选择合适的重难点才能引导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备课时, 就要吃透教材, 深入思考,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好自己所选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继而分析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最后要有循序渐进的解决过程。在《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章节的教学中, 面对文艺复兴三杰和他们的巨作, 教师舍不得舍弃这部分内容, 而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又比较熟悉, 如果开展欣赏讨论, 时间会拉得很长。优课中的师生活动时间是有限的, 如果留给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没有了, 那么课程的开发拓展也就无从谈起, 只能草草收尾。

三、充分展示个人的基本功魅力

虽说美术课程双基的传授用多媒体的手段就能达到, 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上教师的言语表达、文字书写、专业展示、情感投入、课程衔接等等无一不展示了教师自身的素养和学识。优课的参评一般采用借班上课的形式进行, 一群毫不熟悉的学生和随时有可能出现的状况, 这都是对教师基本功的考验。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很重要, 其知识是否丰富、素材的积累是否全面、专业能力的展示是否充分、课堂的驾驭是否游刃有余, 都显示课堂主导者的个人魅力。而这种魅力能感染和影响学生, 给他们传达信任与尊重的信息, 潜移默化地引领他们不断前进。

四、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是一种交流与合作, 也是一种互动与生成。在美术鉴赏活动过程中, 作为鉴赏者的学生是主体。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活动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精神振奋的状态,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合作的模式, 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审美活动, 促使学生学会自己去理解、去体悟、去掌握、去探究、去创造。在《中国民间美术》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 让学生置身于游戏中, 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和团体协作能力都得到发展。

五、优课要有深度, 注重课程的拓展与升华

一堂优课有亮点有高潮还不够, 一定要有深度。教师除了对本节内容的小结部分不能忽略之外, 最后教师注重点拨、引导所产生的画龙点睛的效果, 那种推波助澜的作用, 会使课程知识面得到拓展, 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在《敦煌壁画》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在整节课的小结后设计了一个知识交流平台, 通过让学生猜测敦煌宝库中到底有多少壁画, 面积有多大, 得到答案仍是一个谜,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敦煌曾拥有不可计数的宝藏到宝藏的流失,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结合当今时政,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历史结合现实, 立足于史, 着眼于今, 将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升华为爱国之情。

“一师一优课”心得 第5篇

新星小学 蒲周丽

为了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组织老师们参加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这一活动对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观看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教态好,自身语言功底强,具有时代感。整节课的各环节自然流畅,给人以环环相扣的感觉,教师在安排学生活动时,既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不发表任何自己的观点,让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又给他们限定了每一次的活动时间,这就使他们有一种紧迫感,督促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去编排、演绎出他们集体智慧的奇思构想。也使我对当前的课堂有了新的认识,新的体会。

一、深入学习课标,让课标走入我的内心。

教育改革是一场挑战,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用先进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确的目标来武装自己的大脑,有效的学习新课标,让课标走进内心,扎根课堂。

而且课堂上,我们在运用各种媒体设备时,应遵循“简单、实用”这一基本方向,以是否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课堂回归自然。

二、尊重学生,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让课堂教学成为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平台。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让课堂更高效,让学生学得更扎实。

三、创新评价,促进发展。

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创新评价方式,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初中英语优课评比谈阅读教学 第6篇

1.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都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实现阅读目标,体验成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2.多媒体手段运用恰当。七节课老师都采用了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多位老师采用了视频,如电影《功夫熊猫》,及关于熊猫“希望”和关于大熊猫保护的视频都运用得恰到好处,非常贴近课文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流于形式,确实发挥了多媒体的积极作用。

3.注重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通过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细读、找读等多种手段来完成不同的阅读任务,并适时指导学生记录关键词等手段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阅读策略达到不同的阅读目的。

同时,笔者也发现了阅读课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少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

a. 教师的话语太多。有一节课,教师的个人语言基本功很扎实,教师可能也知道自身的优势,从头到尾,几乎是教师 “一言堂”,学生没有了语言实践的机会。虽然课的设计环环相扣,教师本人也富有激情,但却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学生。

b. 教师教单词而非学生学单词。不少老师在集中处理单词时,主要由教师将所要讲的单词通过多媒体手段列出来,然后由教师带读,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根据音标去朗读,始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读,束缚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有些单词学生是能够从上下文中推断出其含义的,但老师们在处理生词时,没有将那些影响学生理解文章的单词和能从上下文中推断出其含义的单词区分开来,所有的生词全部集中处理,而没有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根据上下文所提供的语境来理解生词的含义。

2.注重“三步阅读法”的“形”似,而非“神”似。

七节课的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都采用了三步阅读法,但是多数老师对三步阅读法的理解不到位。具体地说,一些老师在Pre-reading阶段就设计了非常细节的问题,而非一两个指导性问题或主旨问题。有的老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例如一位老师在学生读全文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What’s the passage about? 而这一问题的答案,学生只要从课文的标题就能获知,无需阅读全文。

3.教学过于拘谨,生怕学生冷场。

教师在指导学生快读,说出文章可分成几个部分以及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时,过于拘谨,生怕学生答不出,所以多数老师是将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后做出选择。其实,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长此以往,会削弱学生语篇整体意识性,不利于学生形成统揽全篇的能力,即语篇能力。

综上所述,阅读课教学有以下几个注意点:

1.重视阅读策略的积累,增强语篇理解能力

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阅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从篇章入手,通过对《牛津初中英语》课文中各种文体的篇章模式加以系统地概括训练,让学生掌握和熟悉各种语篇类型以及体裁的篇章模式,不能只局限于单词和词汇的教学,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林。在阅读课中,加强阅读方法指导,如略读、找读、识别事实和观点,如何抓住主题句、关键词,迅速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抓住文章的主旨等,在教学中采用总——分——总的阅读策略,同时注意精读和泛读相结合。

2.重视文化差异,扫除理解障碍

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可能会妨碍人们对语言的理解。语言不仅依赖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理解,也依赖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中西方在历史、宗教、地理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内涵,让学生置身于语言文化背景中,更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深度理解。

3.重视语言知识训练,培养学生活用能力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科学合理地对语言知识进行讲解和传授,将语言知识的学习置于真实的语境中,而不是硬生生地从文章中剥离开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词汇的能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英语阅读教学中,正确阅读方法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和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注重语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重视从篇章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跃龙中学)

优课 第7篇

1. 图片欣赏

师:推理是人们思维活动的过程, 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来确定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让我们从欣赏图片一, 图片二开启这堂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体会抽象概括出鲁班发明锯子, 守株待兔两则小故事分别蕴含了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思想)

2. 案例猜想

师: 正如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得不出伟大的发现,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猜想, 学习推理, 接下来, 老师举几个例子, 同学们来猜想推理:

(1.由铜、铁、铝、金、银等金属能导电;

生:猜想一切金属都能导电

(2. 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凸四边形内角和为360°, 凸五边形内角和为540°

生:猜想凸n边形内角和为 (n - 2) *180°

(3.地球上有生命, 火星具有一些与地球类似的地方

生:猜想火星上也有生命

3. 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不小于6 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 设计意图: 猜想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数学研究中, 有时对研究对象进行一些形式上的改变有利于发现规律)

4. 勤学思考

例3. 类比平面内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 试给出空间中四面体性质的猜想.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主讨论明白进行类比推理时合理地确定类比对象是十分重要的, 并让学生能够按照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进行推理)

5. 河内塔游戏

传说在古老的印度有一座神庙, 神庙中有三根针和套在一根针上的64 个圆环.古印度的天神指示他的僧侣们按下列规则, 把圆环从一根针上全部移到另一根针上, 第三根针起“过渡”的作用.

1. 每次只能移动1 个圆环;

2. 较大的圆环不能放在较小的圆环上面.

如果有一天, 僧侣们将这64 个圆环全部移到另一根针上, 那么世界末日就来临了.

请你试着推测:把64 个圆环从1 号针移到3 号针, 最少需要移动多少次? 把n个圆环从1 号针移到3 号针最少需要移动多少次?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活动应用合情推理, 并动手实验验证局部猜想, 进而归纳出移动次数的通项公式, 为学习演绎推理埋下伏笔)

6. 课堂小结

归纳和类比是合情推理常用的思维方法, 由合情推理的过程可以看出, 合情推理的结论往往超越了前提所涵盖的范围, 带有猜想的成分, 因此推理所得的成分未必正确;但是, 合情推理具有猜测和发现结论、探索和提供证明的思路和方向的作用

二、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熟知的中国古代两则小故事引入新课, 让学生明白了数学源于生活的道理, 更深刻感受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是如此的亲切,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案例猜想到探索原理,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能感知到生活中的例子慢慢过渡到数学问题中来, 显得十分自然且通俗易懂;在数学知识应用环节, 往往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常态化的环节, 正当学生们都以为会以常规的数学问题延续到结尾时, 精彩出现了! 教师将书本中的一个例题包装成河内塔游戏, 课前就准备好实验器具, 让两位学生上台演示, 一位同学具体操作, 另一名同学记录次数, 实验过程中还出现了错误环节的花絮, 或许是该学生为了体现幽默感有意而为之, 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引来哄堂大笑的同时又让同学们更深刻的理解了该问题的内涵.

三、教学反思

1. 树立重视数学实验的意识

长期以来, 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就是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 以为数学学科是一种具有严谨的演绎科学, 数学教学中是否需要“实验”, 人们对此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实践表明, 数学不只是逻辑思维, 还有实验.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而数学实验几乎涵盖了上述的各种学习数学的方式,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优先树立重视数学实验的意识, 不要因设计一个数学实验的过程比较繁琐而弃之不用, 而应有一双善于发现数学实验的眼睛, 抓住每一次难得的数学实验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2. 精心设计数学实验的每一个环节

一个受观众喜爱的小品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剧本, 一个成功的数学实验也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实验的每一个环节, 努力创设一个恰当、合理、有效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在实验中明确每一个步骤蕴含的数学问题, 并能激发起学生的思维, 在活动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 这正是数学实验的主要特征:探索性、思维性. 比如在“椭圆的定义”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些环节, 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用一根细绳子将两端点重合并固定于黑板上一点, 将粉笔套在其中并拉紧, 在黑板上划一个圆, 并复习圆的定义. 再将两端点固定在黑板上, 简单演示一下, 让学生自己画图. 问:画的是何种曲线? 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具备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根据操作活动的过程, 类比圆的定义容易想到这样的定义: 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椭圆.这个定义并不完备, 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呢? 可提问:圆的定义能否为: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呢? 使学生意识到应加一个条件“在一个平面内”. 再让学生将两定点由近而远多画几个椭圆, 当学生将此操作进行到极限时 (将线拉紧) , 发现画出的是一条线段. 这样的过程是能够使学生独立的发展和完善椭圆的定义的. 同时与圆的大小关系对椭圆的扁圆程度的影响在此也得到了渗透, 对后续“椭圆的性质”的学习很有帮助.

3. 耐心制作实验教具及电脑演示画面

数学学科不同于物理和化学学科, 数学书本上几乎没有明确的数学实验, 更没有实验仪器,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准备实验器具, 力争使实验达到最佳效果.按照实验手段的不同, 数学实验可区分为传统数学实验和现代数学实验两大类. 传统数学实验是指通过对一些工具、材料的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发现并获得数学结论, 验证数学结论. 现代的数学实验是指以计算机 (器) 为工具的实验, 具体而言, 就是利用计算机或图形计算器这些先进的现代技术工具和数学软件为实验手段, 以图形演示、数值计算、符号变换等作为实验内容, 旨在探索数学现象、发现数学规律、验证数学结论或辅助做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数学学习与研究的实践活动. 不难看出, 现代数学实验是传统数学实验的技术改造. 所有这些都将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及时总结数学实验蕴含的哲理

数学实验只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手段, 真正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进入自己“做数学”、体验数学的境界, 亲身体验数学创造与发现的过程. 在传统数学课程内容设计中, 数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轨迹往往被掩盖, 以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问, 当初的数学家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 他们是怎样发现证明方法的? 数学实验通过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对问题的观察、发现、解决、引申、变化等过程的模拟和实验,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实践中体验到那条被掩盖了的思维轨迹, 因此,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去总结每一步实验蕴含的数学哲理, 要允许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错, 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是门艺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努力创设各种情境, 让学生在数学探究中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的同时, 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顽强精神, 要善于启发诱导, 及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敢于创新, 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定能够大大增强, 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的“教育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励. ”

摘要:如今, 不少中学生对数学课堂颇有微词, 觉得数学课堂枯燥乏味, 教师除了讲题还是讲题, 教师换了一个又一个, 课堂教学模式却千篇一律, 不像其他那些学科那么有趣好玩, 这往往使数学老师处在很尴尬的境地.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换发生机呢?在前不久举行的市“一师一优课”比赛中,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的一节《合情推理》得到了好评, 并获得了较好的名次.不妨让我们从中找到一些亮点并进行深刻反思.

优课 第8篇

截至2015年1月8日,活动的注册人数已达到了1,456,396人,实名审核通过人数已达到了1,022,899人,审核通过的晒课数量也已达63,136节。

随着本次活动在全国各地又一热潮的涌起,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晒课”频道中,可以看到各地教师精心准备的一节节“优课”,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

优课 第9篇

一、注重教学目标渗透,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教学目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指引、激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也是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本次比赛中,参赛教师都能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思想,强调在课堂体育学练活动中的身体认知、运动技能学习、体能锻炼,以及情感和社会适应的有机渗透,促进学生身心共同发展,课堂中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多种功能。有的教师能结合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等实际,巧妙进行分层教学,设置不同学练目标,较好地激发全体学生学习动机和参与的积极性。如,南通市如皋市石庄镇初级中学吴勇老师;有的教师通过游戏和竞赛形式,较好地把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渗透到学生课堂游戏和竞赛活动中,不仅促进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竞赛中规则遵守、合作进取、不断拼搏、争夺比赛的胜利,让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培养落地生根,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如,盐城市初级中学陈诚老师“触式橄榄球”等。

二、注重运动技能教学,体现体育课程特征

《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因此,在“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指导下,结合学情,选择和设计好有利于学生进行身体练习的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自选项目比赛的教学内容选择有田径类的“跑、跳、投”技术,有球类的排球“正面扣球、正面双手垫球”、羽毛球“正手挑球”、三门球“传切技术”,有体操类“远撑前滚翻、直腿后滚翻”,有校园特色体育运动项目“触式橄榄球”、“舞龙”等。教学内容不仅具有一定技术含量,体现体育课程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等特征,而且经过参赛的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较好地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教育因素和文化价值。比赛中,教师多能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或者降低动作难度的方法进行运动技术练习,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苏州外国语学校宋卫华老师教授的七年级《远撑前滚翻》一课中,为引导学生逐渐“远撑”,设置不同距离,探求在不同距离下各种方式的前滚翻,直到学生“撑不住、蹬不上力”,然后切入远撑前滚翻动作要领和学练方法,整节课组织上从单人练习到三人练习,最后是多人练习,层层递进,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无锡市梁溪区积余实验学校杨昊老师在九年级《立定三级跳远》一课的教学中,重视调动学生学练中身体实践的投入和情感投入,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学练中注重学生合作体验,形式多样,学生在课堂身体实践过程中,不仅较好地掌握了运动技能,同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培养,激发了学生运动兴趣,教学效果较好。

三、重视教学课课练,促进学生体能发展

提高学生身体运动素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是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主要目标之一,同时,体能的发展也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运动技能和健康水平提升的基础。本次的自选项目现场课堂教学比赛中,所有的选手在课堂教学中,都不约而同地关注了学生体能发展,安排学生体能课课练。教师在安排体能课课练时,有的是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场地器材,围绕所学运动项目所需的身体素质,针对性地安排课课练,如南通市跃龙中学徐海英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四步助跑双手头上向前掷实心球”,安排的体能课课练是利用教学中橡皮条进行牵拉阻力扩胸力量练习,既做到教学中器材的一物多用,又针对性发展学生投掷项目应具备的上肢力量素质。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姚兵老师的教学内容是“羽毛球正手挑球”,安排的体能课课练是折返跑,既充分利用羽毛球场地进行练习,又结合了羽毛球项目运动对脚步移动的要求,这样的体能素质练习针对性强、价值高。苏州外国语学校宋卫华老师分组轮换过“2人障碍”游戏、盐城市初级中学陈诚老师的触式橄榄球的半场“6打6”教学比赛、无锡市塔影中学钱俊威老师三门球“2打2”比赛、无锡市梁溪区积余实验学校杨昊老师的游戏“螃蟹赛跑”等,以趣味性、游戏和竞赛形式进行体能练习,改变课课练单调的组织形式和枯燥无味内容,注重调动学生参与体能课课练的积极性,让学生体能素质在笑声和汗水中得到了有效发展。

在学习了参赛教师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成果的同时,基于《课程标准》理念,参赛选手现场课教学中的一些现象,也存在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1.对教学内容选择把握要准

本次自选项目组现场教学内容分别是田径5节、体操3节、球类(不含规定项目比赛的足球)3节、新兴运动项目和校本特色项目3节。可以看出14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满足了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多样化需求。但是从具体教学内容看,存在“技术难低年级教”和“技术易高年级教”两种现象。比如,有些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有一定运动技能储备才能完成学习,应该是水平五学生学习的内容,但是有些教师在水平四八年级进行了教学。

《课程标准》对水平四学生运动技能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强调在小学阶段学习基础上,注重学习内容的技术含量、简单技战术运用或技术组合动作学练,为水平五的学习打下基础。比如球类项目,在掌握基本技术动作基础上,要能运用简单的战术进行比赛;武术和体操类项目,在动作难度加大的基础上,强调动作组合运用。因此,水平四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有利于水平四的目标实现出发,要符合水平四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要充分考虑学生运动兴趣和需求,并与学生已有的体育经验、体能储备相联系。

2.对学生学练情况关注要高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是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身体实践来达成,教师在上课时心里要始终装着学生,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练情况,合理调整原来的教学设计,而不能心里只有自己课前的教学预设、流程。有的教师在现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如有的学生出现明显失误或技术动作错误时,教师不能及时纠正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有的教师没有看到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在大部分学生还不能顺利完成某一个的练习情况之下,匆匆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明显存在上课走流程、重表演现象。

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会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根据课堂的生成,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前预设计划,扎实组织学生进行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学练活动,进而实现有效益的教学。

3.对教学完整性的把握要实

一节高效、完整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在进行课时计划的设计时,要根据主教材内容,全盘考虑课的各个部分的设计,从课开始准备热身部分、基本部分学练的组织安排到体能课课练、放松环节,都要紧扣教学内容,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饱满的、发人深思的。比如这次比赛中,有的教师就巧妙地把教学内容的部分技术动作,或者把球性熟悉活动,创编成热身操,既改变了过去“慢跑一圈一套操”的形式,又可以调动学生参的积极性,同时为下面教学中技术动作学练打下基础。有的教师安排的体能课课练,能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所学运动技术项目对体能的要求,选择体能练习的手段、形式。但是也有的教师整节课几个环节衔接不太自然,热身准备、体能课课练和放松部分和教学内容关联度不高,也可以说是万能的,放在任何教学内容中都可以使用。

4.对运动技能提升方法要准

《课程标准》指出“运动技能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线。本次自选组的课堂教学中,有的参赛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比如,把技术动作分解过细,同时还不断强调每个分解后动作的技术细节,有的甚至为让学生掌握分解后的技术细节,使用一些低效辅助器材或者手段;有的人为降低动作练习难度,并花费很多时间进行练习。

优课 第10篇

“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是基于新课程标准, 整合正版数字化教材、数字化教学工具软件、嵌入式教学资源、资源管理工具软件, 及基于网络的管理端平台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读, 我们看到, 新课程背景下的合格教师, 不仅要具有传授新知的能力, 更应当具有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整合的能力。教师对课本的再开发其本身就是以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探究活动, 有助于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时刻谨记课标规定的基本理念, 并加以贯彻。在实践中, 有关教师对课本的二次开发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受到地域文化、经济条件、办学能力等因素的限制, 很多教师在课本开发上缺少必要的素材;二是校际间缺少必要的沟通, 教师开发课本缺乏灵感;三是受到课本编排的限制, 绝大多数教师仅仅使用一种教科书, 不大可能“吸取不同教科书的长处”, 更不大可能“自己编写某些教学补充材料”。教材间达不到互相渗透, 取长补短。

“优课”资源有庞大的素材资源库, 为课本的再开发搭建了广阔平台。将教师备课环节放在网上, 教师可以像在教案本上备课一样, 轻松自如地备好教案;面对大量的教学素材,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 将大量的图片、课件、习题、拓展内容等诸多优秀的内容放在自己的“教案本”上, 有助于教师拓展备课思路, 节省备写时间, 也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 达到能力提升。

一、“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是一本庞大的教科书, 可以取长补短

在“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中, 涵盖了现行中小学教学环境下所有版本的教科书, 以供教师选择, 我们不仅可以在使用版本的页面中备课, 也可以借鉴其他版本教科书的页面, 吸取不同版本教科书的优势, 使不同版本的内容相互渗透、相互借鉴, 弥补了教材编写的死角。“庞大的教科书”解除了课本对教师的束缚, 不受课本编排的限制, 灵活地将几个版本教科书融合起来, 选择更适合于学生实际的教材内容, 使教师的备课更灵活, 思维更广阔。

二、“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是一部万能的百科全书, 可以拓展思维

现代的中小学生缺乏想象力、创造力, 缺乏必要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这些方面,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教育过程中科学精神渗透的薄弱与不足。究其原因, 一部分是由于受到历史的原因和社会重视程度的影响, 淡漠了科学精神的塑造与培养。传统的教育模式, 无视科学的发展和形成过程, 不重视科学知识的价值负载, 严重束缚了学生对科学探索与科学精神的理解和认知, 使他们将科学的学习简单等同于知识的习得、成绩的高低, 在潜意识中扼杀了对新鲜事物的探究意识, 久而久之, 淡化了科学精神的培养, 窒息了民族科学的创造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学生的探究意识、科学精神的塑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如何培养起富有科学精神的下一代接班人是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当然, 这样一个宏观的课题并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我们只是发现, 在使用“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时, 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搜索到大量的课外内容, 通过整理汇总, 对物理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有利的补充。比如, 在对学生进行物理前沿知识的讲解中, 面对着知识层面肤浅的初中学生, 课本上仅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对于这些规律的形成过程, 探讨得较少。对于此, 我们可以利用“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提供的网络平台, 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 查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 欣赏图片, 观看影视, 充分了解知识的探究与形成的过程;或者通过科学家探究的小故事,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讲解科学家不顾个人安危, 为了一个简单的物理规律可以牺牲一切, 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 为了科学的探究勇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使学生在普及知识的同时,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是一个全能万花筒, 可以开阔视野

改革开放30年, 国家对于教育经费的投入空前, 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 优化教育资源、强化教师素质、均衡区域发展已成为现在的主题。国家通过高校招录免费师范生、乡镇撤点并校, 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整合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及校际差距, 实现了城乡学校一体化管理, 达到了教育资本的最优化, 使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些举措都彰显了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但是我们也不可避免地看到, 在国家下大力气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 西北欠发达地区学生家长的认知观念、家庭教育的质量亟待改善, 学生的科技普及有待提高, 这为物理知识的传授带来了一定的障碍。随着“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深入课堂, 大量的信息资源, 丰富的网络信息弥补了这一不足。上课时教师通过网络查找科技改善人类生活, 使学生看到生活周围形形色色的高科技应用, 感受到有关高铁、太阳能发电、三峡水电站、磁悬浮列车等生活气息;也可以了解到国外中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方式, 丰富学生视野, 弱化了地域之间的差异。

“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为中小学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撑, 在自然科学逐步被人们重视的当代教育中, 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它的全面深入使用, 定会迎来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二个春天。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装备的不断完善、新课改理念的逐步深入, 多媒体技术为中小学教学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优课”数字化应用系统以它完善、便捷、全面、开放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学生的认可。教师可以利用“优课”教学资源, 进行有效的课程开发与拓展, 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树立。

关键词:“优课”,数字化资源,物理,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优课 第11篇

这次活动的内容有两个方面:小古文课堂教学比赛和文本解读研讨。首先,大家观摩了由各责任区预赛后选拔推荐的八位参赛教师的优质课。经过评委的评议,芙蓉小学衷冬萍和枧头小学李平华荣获一等奖。这次赛课凸显几个特点:重视朗读,做到读通、读懂、读厚;创新形式,激发学习兴趣,例如老师用文言文作自我介绍;传授学习方法,为学生插上一对飞翔的翅膀。在知识的迁移和语言的实践运用中,设计了令人耳目一新、学生喜爱的训练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赛课活动后,大家针对文本解读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形成了几点共识:理解编者意图是文本解读的前提,抓住课文的点题句、过渡句、留白句、矛盾句、中心句和双关语等语句是文本解读的关键,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组织朗读、与作者和文本主要人物对话、触摸作者与文本主要人物的灵魂是文本解读的重心。

优课 第12篇

一、推进措施

1.开展专题培训, 奠定活动基础

2014 年7 月4 日, 早在全国“一师一课”活动启动伊始, 省电教馆就邀请到中央电教馆蔡耘副馆长及技术部费龙主任、基教资源部黄旭光主任、资源综合部郑大伟主任来到我省, 结合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培训, 首先对“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有关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 重点介绍了活动方案及流程, 为我省全面启动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召开视频会议, 启动全省活动

11 月20 日, 省级培训视频会议召开。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潘永兴出席会议并讲话, 省教育学院院长张德利以及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省教育厅教研室办公室、省电教馆相关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 各市 (州) 、长白山管委会、梅河口市、公主岭市, 以及各县 (市、区) 教育局主管局长、教研和电教部门负责同志在各地分会场参加会议。会上, 教研室刘华主任对活动的方案进行了讲解;省电教馆刘忠民馆长对电教系统如何开展技术服务提出了要求;笔者对活动的技术支持服务工作及平台使用流程进行了专题讲座。此次视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全省“一师一课”活动正式启动。

3.线上线下结合, 及时答疑解惑

省电教馆创建了“ 吉林省一师一课”qq群, 各市 (州) 、县 (区) 的活动负责人及区域管理员共计203 位群成员在线, 组成了全省活动支持服务的工作团队, 做到了基层问题的及时上报、国家及省级动态的及时下达。各区域管理员也承担起了本区域活动的培训、指导工作, 并为基层学校提供实地的技术支持及资源使用、录课指导等。

4.全省巡讲, 逐级推进

省级培训会后, 各市 (州) 分头落实, 省电教馆在全省范围组织了12 期分片区的面对面培训, 针对各区域及学校的活动负责人、管理员, 结合省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的应用, 详细介绍活动实施方案、管理员职责及工作要求, 现场指导答疑, 为活动的有序、高效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 各市 (州) 、县 (区) 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 狠抓落实, 制定活动方案, 进行工作布置, 召开业务培训会, 开展分级培训, 并积极推进“晒课”、“优课”评选与推送工作, 其中, 一些县 (市、区) 和学校还将晒课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计划。

5.教研与电教团队紧密配合

“一师一课”活动的开展, 推动了省、市、县、校各级教研人员与电教队伍的合作, 一节优课的推送, 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 离不开教研员的指导, 也离不开电教人员的技术支持与平台各环节的支持。各级教研人员与电教团队的结合, 有效推动了活动的持续发展。

6.教育部年度活动推进会在吉林省召开

2015 年7 月3 日, 与活动首次专题培训时隔一年, 教育部选择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了年度工作推进会, 这对吉林省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极大的鼓舞。中央电化教育馆蔡耘副馆长、教育部基教二司技术装备处乔玉全处长、吴菁副处长、中央电教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部黄旭光主任、上海市教科院蒋鸣和研究员出席了会议。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基础教育处、电教馆和教研部门的负责人近150 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 省教育厅副厅长潘永兴致欢迎辞, 并以“三个结合”概括了吉林省在此项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经验做法, 即:深化认识与建立机制相结合、教研队伍与电教团队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面对面指导相结合。中央电教馆蔡耘副馆长对活动开展一年来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总结, 并从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推进个性化资源汇聚、形成教师使用资源的氛围等方面概括了活动产生的影响, 最后, 对下一年度活动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教育部基教二司技术装备处乔玉全处长对活动开展的意义进行了解读, 要求行政、电教、教研部门继续加强合作, 协同推进活动开展, 并对基础教育信息化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上海、河南、重庆、甘肃等4 省市活动相关负责人分享了推进“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典型经验。上海市教科院蒋鸣和研究员对优课评价指标做了细致的解读, 并就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评价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全国性会议在吉林省召开, 是对吉林电教工作的肯定与鼓舞, 以此为契机, 省电教馆认真汲取各方智慧和经验, 推进“一师一课”活动更快更好地开展。

二、活动进展

通过“一师一课”活动的开展, 进一步增强了我省教师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的认识, 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活动实施过程中, 我省拥有省资源平台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的优势, 面对逐级技术指导、录课编辑上传、国家平台拥堵等诸多问题的考验, 全省电教战线的同志们齐心协力, 特别是在晒课、推优阶段更是不分昼夜地奋战了近一个月, 如期完成任务。

1.各市 (州) 工作进展

为推进活动顺利开展, 各市 (州) 、县 (区) 高度重视, 狠抓落实, 制定活动方案, 进行工作布置, 召开业务培训会, 开展分级培训, 积极推进“晒课”、“优课”评选与推送工作。长春市朝阳区开展区级工作部署及培训, 针对教师技术操作制作了全套的微课指南, 引导教师按步骤进行, 并资源共享至全市乃至全省;通化市教育局注重整体部署, 平稳有序推进、提前完成晒课及推优工作, 并由教育局下发文件, 组织教研活动对评选出的市级优课进行研讨学习;公主岭市教育局下发文件, 明确制定了对参与活动教师的奖惩制度,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活动。

截至11 月, 晒课数量位居全省前三位的是:长春市、吉林市和四平市。晒课教师数位居全省前三位的是:长春市、吉林市和延边州。

2.各级区域及学校管理员工作进展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 各级区域管理员及学校管理员肩负着繁重且至关重要的任务, 包括:随时掌握活动进展;协调电教、教研相关部门工作;对教研团队的认证管理;推荐优课;对学校基本情况的查询掌握等等, 学校管理员肩负着本校教师身份审核及晒课基本内容的审核等工作。

从后台数据可以看出, 全省各级区域管理员共计83 人次, 除1人未初始化外, 基本完成了本级区域管理员的工作职责。而学校管理员初始化人数占平台数据57%, 从侧面反映了各市 (州) 参与活动的学校数量, 还有提升空间。

3.各学段、学科晒课综合进展

从后台数据可以看出, 本年度晒课无论小学、初中、高中均集中在几大主科, 除个别学科采用地方教材或综合实践课程无法参加活动外, 晒课针对某一学科的过度集中, 造成了优秀课在省内的激烈竞争, 不利于优课的逐级推送。

三、反思与建议

2014 年度“一师一课”活动已基本结束, 回首一年来的活动推进过程, 加以总结与反思, 对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引导至关重要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明确的活动方案, 协调相关部门, 明确职责分工, 加强部门协调。此外, 将“一师一课”活动参与情况与本地学科“名师”评比、认定相结合, 并制定相应表彰、奖励制度, 将从一定程度上推动本级活动的参与数量及质量。

2.进一步加强对课的打磨, 提高优课质量

活动开展的一项重要意义, 在于选拔出一批优秀教师及积累一定规模的优质资源。因此, 在下一届活动开展过程中, 应加强教研团队对晒课教师的指导、网上教研活动的开展、名师工作室的带动等工作, 以提升晒课水平, 提升优课比例。

3.重视对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

省平台与国家平台均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公益性基础资源及个性化汇聚资源, 应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教师尝试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于教学, 才能持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组织教研活动, 加强对“优课”的学习与研修

活动积累的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优课”, 将是学科教学的宝贵资源, 年度活动结束后, 各市 (州) 、县 (区) 应广泛组织教研活动, 进行学习、研讨与交流, 以研促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优课】相关文章:

上一篇:区域分工与合作下一篇:二三结合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