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2024-05-04

成人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精选12篇)

成人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第1篇

关键词:成人,成人教育,素质教育

“素质”一词, 在日常语境中, 常常涉及到对一个人的全面评价, 当我们说一个人素质好或素质差时, 意味着对此人在性格、品质、特长、能力等多方面的优缺点做出综合判断。有人认为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知识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几乎包括了作为“人”的存在的各个方面。素质的份量如此之重, 意味着素质教育实际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接受素质教育将贯穿人的社会化整个过程,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人的社会化是一生的事情, 提高素质因此成为一个漫长、复杂、综合的过程。提高人的素质, 理所当然地成为教育, 尤其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各类成人教育也概莫能外。本文讨论的“素质”, 特指日常语境中的素质, 仅涉及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点而不及其它。

1 影响成人素质教育的因素

1.1 教育对象的特点

与其它受教育对象相比, 成人教育对象的特点就是“成人”。美国成人教育专家诺尔斯用“社会成熟度”来描述成人的特点, 即人格的独立, 资源的丰富, 学习与其扮演的角色密切相关, 以直接解决问题为目标。

这些特点体现在成人思想、心理和行为上, 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世界观已经形成, 思想方法基本固定, 主体意识很强, 行为目标 (包括学习的目标) 明确。

生活情境单一, 多元社会因素对其行为的影响与约束远大于学校和教师的力量。

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对成人接受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形成决定性影响。

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成人教育的本质特征, 从而影响了对成人教育过程中诸多因素的认识, 约束着成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如成人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如何体现教育的服务功能, 等等。

1.2 动态的素质概念

素质是个历史概念, 评价标准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

对素质教育的社会评价体系与标准,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部系统, 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社会对学生水平、学校工作乃至学校整体的评价。针对现在社会评价体系和标准, 认真设计素质教育内容与方法, 并认真实施, 是成人教育工作的重点。

社会环境对人才的判断标准, 是成人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如“团队精神”, 就涉及到世界观 (如何看待别人, 如何看待自己, 如何看待别人与自己的关系) , 方法论 (如何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 , 人际交往能力等几个方面的素质, 绝不仅仅是技巧问题。这种新观念的灌输与确立, 科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交往、表达能力的提高, 全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但是客观环境对人的行为的约束, 更应该是我们的主观选择。只有如此, 才能使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 成人素质教育实现的途径

2.1“寓教育于教学之中”

知识是素质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 必须给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 从社会、历史、哲学、文学、艺术, 到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 以使学生认识几千年来人类所积累的丰富的文化遗产, 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了解社会的规律, 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和责任, 以及在社会历史中所起的作用, 从而有益于社会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现实中, 知识丰富而综合素质不高的现象有很多。这就要求教学的时候, 决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 而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度, 把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精神的熏陶和修养结合起来。从全面塑造人出发, 细致设计课程体系, 着重建设整体环境, 以便从教育、养成等多方面培育完善的人。

第一, 要有一个好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体, 素质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 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课程体系, 来保证文化教育的实施。有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通过系统讲授, 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第二, 要在每一门课程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素质教育除了在课程体系中要有体现之外, 同时应该贯彻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一个教师讲授一门课程, 除了其专业知识的传授之外, 还应通过学科本身的规律, 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法。

2.2“身教重于言教”

美国社会学家霍夫兰在分析说服的效果时指出, 说服者的行为对说服效果影响极大。理论要掌握对象, 除了要求理论必须彻底外, 人格的力量不可忽视。在某种情况下, 人格的力量甚至大于理论本身。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信息社会中, 教室、教材的范围急剧扩大, 教师再要想充当一名无所不知的传授者, 已很难胜任。教师的职能与地位正在发生变化, 教师必须与学生共享新知, 共同探究新知, 甚至共同合作创造新知, 教师正逐渐从传授者转变成为引导者和点拨者。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成人教育领域中体现的尤其明显。

这种师生关系的变化, 使得在素质教育过程中,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之“范”的作用出现了新的变化。成人教育随着远程技术的发展, 师生的分离越来越成为常态, 这种分离使教师越来越“匿名化”。在这种环境中, 教师需克服匿名化带来的心理的放松与行为的放纵, 要通过自己的以职业认知为基础的职业态度约束自己, 即通常所说的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行为本身, 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师生分离的情况下, 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网上学习, 在直接学习技能技巧的同时, 会体会到教师的包含职业态度、知识积累和专业能力等各个要素的职业修养水平。教师的勤奋、严谨、理性, 都会形成对学生的“熏陶”, 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成人教育的内容呈现以技能技巧为主, “学以致用”是成人教育的目标, 但我们不能忽略附着在技能技巧上面的文化因素, 因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才是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一切教育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4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小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论文 第2篇

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学生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和当前社会对学生培养的需要。素质教育作为当前教育的主题,和新课程改革的总的基调,在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在小学教育中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全面贯彻素质教育

传统的中国小学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知识认知和记忆力培养、文章背诵、认字、识数、阅读、写作等基础文化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小学生的知识学习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因此,要在小学教育中践行素质教育必须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自然知识等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实现离不开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观察。因此,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教学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所以,在小学教学中建立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体系,将素质教育全面渗透至小学教育中对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谈成人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第3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终身教育 素质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体系中的一部分,对成人学生的教育除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外,也应针对他们的特点,对他们实施素质教育。

一、成人素质教育的着眼点

对当代成人大学生来说,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与他们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同等重要,因此,必须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要加强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对于我们今天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体系的建设和民族精神的塑造是十分必要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指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而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涉及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既有理论问题,又有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具有实施价值的教学体系和专业计划。

二、成人高等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从国际上看,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科技的飞跃发展,我国加入WTO,都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规格和要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出新的挑战;从国内看,经济体制的转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样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有适应性的转变。这些挑战迫切要求高等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教育。

其次,成人学生实际情况的要求。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连续扩招,成人大学生的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人大学生中的专科生特别是脱产学习的学生,大多数是高考落榜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他们认为自己是学科教育的失败者,知识基础薄弱,普遍自卑心理较重,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成人“专升本”学员多数是在职从业人员,他们分别来自国营、民营、三资、外资、个体或私营企业,由于是业余学习,一方面,面临所在工作单位提供的学习环境较差、学习负担教重,另一方面,面临职业竞争加剧、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及转岗、下岗、失业、再就业等诸多问题。成人“专升本”在校生中还有相当部分普通专科、成人专科、高教自考专科、民办专科的毕业生,他们虽然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没有经受过实践工作的锻炼,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鉴于这些情况,要在短短两到三年的时间对他们塑造,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来进行,发挥学员个性特长。

三、成人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成人学生的素质教育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注重学用结合、因势利导,注重抓好学生的科学教育、创造教育、人文教育,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综合提高的新型复合人才,我们认为,对成人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职工综合素质培养,强化育人意识

素质教育是外在知识和社会规范内化的过程,它受到学生本人、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一项整体配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所有从事成人教育的教职工的参与。通过教师教学中为人师表的言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的文化涵养和道德素质加以培养和熏陶;通过教职工的勤恳工作,周到服务,带动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面对社会的竞争压力,教职工本身也应强化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进行社会调查和可行性研究,修订教学计划、大纲,让学生学到生活工作中切实有用的知识。

2.培养成人学生的“自我”意识,鼓励开拓创新

这里的“自我”主要是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在强调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展示自己的特长,这一点对于成人学生尤为重要,而且更有有利条件,因为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独立工作能力较强。我们可以发挥团委、学生会的职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他们个性的自我约束和制约来协调学生的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成人学生构成复杂,社会经历广,同日校大学生比有很强的自卑感,总体表现出理想使用化、价值多元化、活动个性化、原则人情化、行为功利化的特点,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把解决他们心理上、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作为突破口,进行成功教育、纪律教育、挫折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不折不挠争取成功的信念及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给自己定位;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使学生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要面临的挑战,增强危机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增强自我控制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4.营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适应性的学习氛围

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各类人才的国际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多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形势,我们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一要对学生进行各类证书与职业需求接轨的培训,使他们在获得学历的同时,具备直接上岗的资格,例如,各类技工资格、会计资格、律师资格等;二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在成人学生中开展学习讲座、课外阅读、专题研讨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三要有计划地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将专业教育、德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成人大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专业素质,又有人文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四、深化改革,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管理机制

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刻的、系统的教育改革,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机制作保证,才能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做到持之以恒,抓出成效。高等院校的成人教育通常有专职的管理班子和兼职的教师队伍共同实施,因此,管理班子主动考虑管理机制改革以推动教学过程的整体改革,显的尤为重要。首先,要机构设置的改革,有必要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其次,是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修订规章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引导和激励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教工的考核评定制度应体现素质教育的促进;部门检查考核制度应着重检查各部门实施素质教育的阶段目标和结果。

安全教育中的“三生教育” 第4篇

一、安全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 提升生命质量, 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教育, 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我们每周的安全教育中, 涉及到的内容有食品卫生、交通安全、防火、防溺水、防雷电、禁毒等等。这些安全知识如果你没有掌握, 每一件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没有了生命, 你再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又如何呢?这就要求学生不管在做什么事情时都要考虑到安全, 没有了安全的保障, 生命不保, 谈何教育?在以上所提到的这些安全教育的内容中, 没有哪一种不可能威胁到生命。在日常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就应该时时以安全为重, 铭记“安全在我心中, 生命在我手中”。任何人既要关注、热爱自己的生命, 也要关注、热爱他人的生命, 以正确的态度保护生命, 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感悟生命是美好可贵的, 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二、安全教育中的“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会生存知识, 掌握生存技能, 保护生存环境, 强化生存意识, 把握生存规律, 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在安全教育中, 我们要求学生学会保护自己, 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比如说在教育学生远离毒品时, 为了学生不受毒品的侵害, 要求学生不要接受陌生人或不务正业人的东西, 特别是烟、酒、糖之类的, 防止他们在这些东西里放入引诱学生上当的毒品。在饮食卫生安全教育中, 我们还要求学生时时提醒自己不生吃食物 (除水果外) 。不购买“三无”食品, 即包装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无生产厂家的食品。并教会学生如何看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计算这种食品有没有过期。在交通安全方面, 教会学生在马路上不能打闹、不能玩游戏等;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在过马路时要注意看交通灯, 没有交通灯的地方要注意先看左再看右, 确保安全后方可通过。这些都是生存下来的前提, 让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的能力, 把握生存规律, 让学生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所以说:安全教育中处处存在着对学生的“生存教育”。

三、安全教育中的“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 掌握生活技能, 实践生活过程, 获得生活体验, 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 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安全教育中, 我们无时不向学生讲解生活的常识, 让学生了解到了生活是由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在安全教育中, 我们向学生介绍了如何预防疾病传染, 如何预防火灾发生, 如何预防毒品危害, 如何预防交通事故, 如何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等等。这些都是在教给学生的生活常识, 学习生活的技能, 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了解更多的安全知识, 才更能让学生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 追求幸福的生活。所以说, 安全教育中也处处存在着对学生的“生活教育”。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第5篇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在这一点上,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首先,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歌曲演唱、和乐演奏、随歌随舞等活泼丰富、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全身各种器官都能活跃起来,在提高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记忆力的提高。并且,音乐能改变人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类似的体会。听一些轻松愉快的抒情乐。能使我们浑身放松,精神愉快,对改善记忆有着极显著的效果。诚如马克恩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怀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其次,音乐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草原之夜》、《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优秀作品,借音乐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有关事物的联想,让学生尽情畅想草原之夜独特的自然美和莫斯科郊外别具异域风光的境遇美,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第三,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促进时间知觉的发展。音乐是一门节奏性很强的学科,在教授过程中。学生最易感受到的便是那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乐感,尤其是在敲打乐、摇滚乐中。这时,教师应注意教会学生从身体的协调动作、肌肉反映上去感觉、体验节奏,并运用到乐理中去,增强学生的节奏意识。

在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音乐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尊重个人创造和自我发展的社会。更是一个强调合作。强调沟通,互通有无的社会,信息即是生活钱人与人、人与物,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教会学生热心参与、相互合作、乐于交往、善于应变的能力尤为重要。音乐教育因其独特的优势,将成为学生更好的与自然、与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不但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途径,还发展了个性与特长,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为其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更好的参与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

谈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第6篇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品德素质

《乐记》云:“审阅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潜移默化的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恨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满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思想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的激情、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

二、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中学生在将来的学业和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音乐艺术既能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能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的。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会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以及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三、音乐教育和智能素质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得好: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人的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又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神奇的体现。如孔子、沈括、马克思、列宁、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登上了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他们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毅力外,他们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们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自己熟虑的科学幻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激发大脑的兴奋点,把思维引向深处。如爱因斯坦所言:“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因此,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灵活、越娴熟,大脑神经系统越能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活、聪慧。同时,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能听懂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之能获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音乐教育与身心素质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后,优美的旋律能增进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在日本东京市有一座与众不同的音乐厅,人们戴上立体耳机,轻柔的大自然音乐声便被送进耳鼓,有森林里的百鸟争鸣,有潺潺的流水声、奔腾的海涛声……听众渐渐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置身于大自然中,三十分钟之后可达到大脑完全放松、以消除疲劳的最佳状态。世界上已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利用各种音乐医治好了许多病人。生活中可制作音乐椅子、音乐楼梯、音乐喷泉等,使环境与音乐融为一体。而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课间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其课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中学的音乐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刻不容缓的。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机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学方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引入德、智、体、劳诸育之中,来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重视中学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音乐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亟须加强与提高其层次。

成人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第7篇

一、幼儿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1. 忽视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成人的意愿强加给他们。

有些幼儿教育机构过度重视学业和各种特长的培养,过早地对幼儿进行单方面的认知技能训练。

2. 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缺乏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培养孩子坚强、自信、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以及较强的独立生存能力。

3. 在智力的开发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误区。

很多人认为智力的开发就是让孩子掌握一两种的乐器、会加减法、会识字、会背几首古诗等。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智力开发是让孩子多参加活动,多接触自然,开阔眼界,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启发孩子独立思考。

二、幼儿教育中的“机构教育”

2001年7月2日教育部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总则中提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可见,以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尊重孩子的自然天性,挖掘孩子的潜能,开发孩子的智力是幼儿教育的关键。游戏对幼儿的社会意识、情感和身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还涉及与同伴之间的共同努力与协作。由于游戏代替了学习抽象技能的环境,更容易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成人的社会活动,社会生活和道德面貌,领会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自我形象的建立。

所谓自然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根据幼儿年龄特征而实施的教育。对幼儿而言,首先就是要使教育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幼儿的思维形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好奇、模仿是孩子的天性。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教育者更应该注意周围环境的影响作用,为孩子构建积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为孩子更多地接触各色生活创造条件。另外,幼儿教师要“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 引导每一个幼儿发展个性,舒展自我,达到人的自我实现”。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统一的整体,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甚至后者更为重要。就一般人来说,智力差别并不明显,人们之间成就大小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幼儿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就是说,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人的一生很重要的教育内容,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人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来才会有所成就。

三、幼儿教育中的“家庭教育”

1. 改变教育观念,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父母有责任让幼儿了解和学习智育之外的更多东西,使其全面、均衡地发展。同时对孩子要适度关心但不溺爱,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父母要想方设法增强幼儿的责任感,责任感既包括对自己的言行敢于承担责任,还包括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只有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家长还要注意增强幼儿承受挫折的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小就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艰辛,并让他们适当经受一些磨炼,以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

2. 营造和谐氛围,统一教养观念。

幼儿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看到的是父母或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怀,感受到的是温暖和体谅,如此幼儿也会学着关心、体谅、尊敬和感激别人,而不是自私、刁蛮、不懂感恩。在教养观念上,要保持父辈和祖辈之间在教养方式上的一致,使幼儿不会因长辈之间观点的不一致而出现混乱和无所适从。

3. 强化良好行为。

当人们受到外在的表扬或奖励后,会逐渐产生一种相应的内在自我奖励倾向,表现为内在的自我满足。如果能从外在强化过渡到内在强化,良好行为就会得到更有效的巩固。

4. 扩大交往对象,丰富生活经验。

儿童同伴在指导或训练孩子掌握社会交往的技能方面,具有为成人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作为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出门,多和别的孩子玩耍、交流。

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广泛而丰富的,培养幼儿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幼儿在不断成长,成长过程中又会不断出现新问题。所以,我们要做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改进教育策略与教育方法。

摘要:文章从目前幼儿教育认识上和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入手, 分析了“机构教育”与“家庭教育”, 旨在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提供良好保障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育,机构教育,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邵艳秋, 张春田.幼儿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 2009, (10) .

论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第8篇

一、利用名人故事, 诱发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者。”儿童天生好模仿、好强、好胜, 只要多给儿童宽容、支持和鼓励, 把勇于创新的故事与儿童学习联系到一起, 就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我让学生做1+2+3+……+100=?这道题时, 发现他们都习惯地按照顺序, 依次把所有的数逐个相加。我就告诉学生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上小学做此题时, 则别出心裁地用乘法算式101×50=5050很快就算出得数。由于小高斯在学习中认真观察、仔细分析、不落俗套的创新精神, 最后成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提高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 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他们都是活生生有感情的人, 需要信任、关心、理解和帮助, 他们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都隐藏着极大的创新潜力。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许, 为学生营造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各抒己见, 一定会有意外收获, 取得最佳效果。

三、发挥动手能力, 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来源于实践, 服务于实践。小学生的思维局限于形象思维, 如对抽象的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等, 就没有形成空间体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目标, 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 运用实物、教具、学具或者实际事例, 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合理展开想象, 发展创新能力

创造离不开想象, 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概括着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儿童只有想象丰富, 才能有创新。因此, 在教学中, 应培养学生大胆、敢于打破常规、发展学习的想象力。如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课时, 文中最后说大陆青年小钱得救了。我引导学生说出故事的结尾后, 并没有草草收场, 而是进行拓展延伸, 及时启发学生:“得救的小钱很幸运, 假如他在三年后的一天与给他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见了, 他俩会说些什么呢?”想象的火花一旦被点燃, 学生随即展开合理的想象, 为小钱设计了许多方案。这样不仅培养了想象力, 而且发展了创新能力。

五、加强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创新的方法

美国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第9篇

一、素质教育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将知识取向转移到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轨道

学以致用, 把学来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是美国素质教育的精髓之一。美国的中小学文化科学知识课门类非常多, 以中学为例, 必修课中英语、数学、语文、自然科学应有尽有, “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涉及范围相当广泛。除了必修课之外, 还有许多选修课, 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知识性课程的作业有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美国在小学就开始鼓励孩子做研究。学完一单元或一门课程后, 教师会要求学生做出一个能表明自己已掌握所学内容的“project” (项目) , 类似大学生的毕业设计, 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小学侧重对孩子收集材料、独立提问的研究能力的培养, 到了中学, 确定研究方法、实施研究计划的能力则成为培养的重点。除了知识性课程以外, 美国中小学还专门开设有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课程, 比如从幼儿园到高中普遍开设演讲课, 学生准备一次演讲要查阅大量资料。职业教育课是中小学生必修的课程, 小学和初中的教室里都摆放着供学习裁剪、缝纫的工具, 学习文秘的打字机以及学习修理汽车的图片等。高中生还要按个人兴趣选择10学分的职业教育课程, 到社区设立的职业教育中心学习, 成绩合格后可获得职业教育证书。

美国的教育并不忽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修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自2001年以来, 美国在相关学科普遍增加了美国历史和国际理解等方面知识的分量, 强化了课程的德育功能, 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2002年3月发布的《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教育战略规划》重申, 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新时期负责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的公民。美国的父母和学校还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同情心以及乐观、豁达的性格, 教育孩子诚实、勇敢、自律、礼让、尊重、分享、无私和公正。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 孩子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接受这些价值观的熏陶, 道德操守教育已经内化为日常的自觉行为。

事实上, 美国中小学的教育就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将知识取向转移到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使每位国民都具有理想素质的教育, 反映了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理想的追求。现阶段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素质教育应当从尊重教育对象、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做起

美国孩子“高能”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美国的文化不管孩子有多幼小, 都能把孩子首先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独立意志和独立追求的人, 孩子的权利、自我和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 大人与孩子、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美国学校倡导学术自由、教学自由, 课堂教学灵活性和开放性很大, 学生能平等地与教师交换意见, 甚至争论问题。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即使是错误的观点, 只要有新意, 也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美国学校并不禁止教师表达自己个人的观点, 限制的只是教师把个人的观点作为是非对错的判断标准来影响学生。美国的父母和教师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即使在胜负攸关的大事上, 也只是提供足够的建议, 而不是代替孩子选择。由此, 我们就不会奇怪美国软件巨子比尔·盖茨为什么能心安理得地退出大学, 到社会上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美国的父母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罗斯福有句名言:“在儿子面前, 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他反对孩子们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他让孩子们凭自己的本事自食其力。美国的孩子七八岁起就开始在邻里找活干, 从上初中起就开始尝试着走进社会, 一般的家长都不会阻拦孩子外出在超市等地方打些小工。美国的父母和学校还积极为孩子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各种活动尤其是体育活动教会孩子独立,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正因为人格上的独立, 美国的孩子表现出超强的心理素质、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日本思想家福泽渝吉说:“教育就是授人独立自尊之道, 并开拓躬行实践之法。”事实上, 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 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谓创新是指创新主体运用新思想、新方法进行开拓性劳动, 并取得成果的过程, 而人的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思维独立性基础上的。只有对“家长权威”、“师道尊严”作再否定, 孩子才会敢于挑战, 善于学习, 乐意创新。为此, 我们应该尊重并给孩子以下权利:受教育的权利, 发问与了解的权利, 说“不”的权利, 不同于他人的权利, 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 保有个人秘密的权利, 发展自己个性和兴趣的权利等。当然, 这些权利不是绝对的, 是有相应条件的。同时,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 我们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 并以“个性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为目的, 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 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 善于发现个性, 因材施教, 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 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职业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应当从孩子早期开始

美国教育的一个特点是想方设法开阔孩子的眼界, 让他们尽早同社会接轨, 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 认识自身的价值, 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美国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早在1989年就发布了《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 规定了职业指导从小学开始, 培养孩子的职业意识, 对孩子进行与就业有关的十二种、六七十项能力训练, 让孩子对职业发展的三大环节 (自我认识、探索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职业决策) 有相当的认识。很多有眼光的家庭还及早为孩子聘请升学顾问 (College Counselor) , 从小就对孩子进行专业化的人生设计和职业规划。了解现实社会生存结构, 领略现实社会各种职业, 积累社会工作经验, 这在美国学校的教育里占有重要的位置。“职业兴趣分析”在美国的中学十分流行。在上高中之前, 很多学校都为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分析”, 帮助孩子在“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之间进行分析。学校还经常会有一个“职业日”, 邀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到学校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此外, 每年的4月22日是“带孩子上班日”, 美国的不少公司鼓励员工们这一天带年满6岁到16岁的孩子来上班, 让孩子了解和学习父母的生存之道。

目前, 我国的基础教育中缺少职业发展教育, 没能在孩子的童年、少年时代及时对他们进行理性、科学、“超前”的职业指导, 这不仅使得中小学生没有基本的职业意识, 更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 甚至到了大学阶段也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其实, 孩子们最终要走向社会, 他们对自我、对社会的认知, 对知识与职业关系的深刻理解, 以及将人生理想和职业规划付诸实现的能力, 是他们在社会上生存和事业成功的最基本、最必要的素质。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需要经历长期的锻炼, 而人生理想和职业意识的建立则必须从童年、少年时代开始。只有发自内心的理想之火在孩子们心中燃烧起来, 才会成为他们巨大的内动力, 推动他们为事业奋斗, 获得成功。

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完善升学考试制度, 改变唯学历论的社会用人机制

美国的中小学之所以能自觉地实施素质教育, 与美国的升学考试制度和社会用人机制有关。美国的升学考试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学生能否上大学和上哪一层次的大学, 主要看学生高中四年的在校成绩 (即各门课的平均成绩必须在B级以上) , 全国SAT统考 (学术能力测试) 成绩和专家推荐只作为参考条件。高中阶段每门课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占总分50%, 项目考试占25%, 段考和期考占25%。按照这一比例, 学生的压力分散在平时作业和每一个项目之中, 学生只要拿到平时作业和项目考试的高分, 即时段考和期考不理想也可保证总分在B级以上, 可不参加SAT统考直接进入社区学院, 先拿准学士学位, 再继续攻读本科学位。没有升学的压力, 学校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着重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 由于学生的成绩是由各高中学校自主确定, 这样就把更大的招考自主权交到了学校和学生手中,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学生需要, 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切实加强素质教育。第二, 美国学生一进高中就可参加SAT考试, 有多次机会, 可按成绩最好的那次来申请大学 (考分1400分以上可选择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牌高校, 考分1200分以上的可选择州立大学等四年制高等院校) 。由于SAT在考试的次数和成绩认定上较灵活, 因此学生没有过重的心理负担。第三, 专家推荐信是美国教育体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的措施之一。学生社会实践所在的社会组织的负责人会为这些高中生写推荐信, 作为他们进大学的能力参考。第四, 在美国上大学是宽进严出, 中期淘汰, 不合格的学生即使进到高质量的学校也最终拿不到毕业证书, 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学的教育质量起到了导向作用。在社会用人机制方面, 美国更看重的是个人能力和素质而不是文凭, 一个人即使没有学历, 但只要素质高、能力强, 在美国照样有用武之地。

鉴于此, 要想把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就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考试制度, 合理给予高校在招考中的自主权, 建立结构多元的考试评价体系, 创设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以及多途径并行的入学渠道, 选拔出符合专业性向、综合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 发挥“高考指挥棒”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进一步弱化单纯知识取向的作用。二是努力改变唯学历论的社会用人机制。根本上说, 国家应尽快制订和实施新的科学的人才标准和人才评价标准, 全社会尽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元的灵活用人机制, 变唯学历论的价值取向为唯能力论的价值取向, 发挥社会用人机制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美国素质教育的成功有其自身的社会基础。一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美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 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基本上不存在。二是社会用人标准已从唯学历论转变为唯能力论。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以及唯学历论的社会用人机制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 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实现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但至少我们从美国的基础教育中可以受到诸多启发, 进一步明确我国今后素质教育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席红霞.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2008 (11) .

[2]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3][美]高燕定.人生设计在童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郑小军.推进素质教育的再认识.新课程研究, 2009 (8) .

谈素质教育中的英语情感教育 第10篇

学生的感情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情境, 把学生带入情感丰富的情境中,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从而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说出自己要说的话。教师上课时应充满激情, 在学生正确回答完毕问题之后要表扬他们说:“Good!Excellent!”在学生回答问题紧张的时候要鼓励他们说:“It doesn’t matter.Think it over!”在学生答错的时候要微笑着说:“I’m sur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教师要用微笑的表情, 鼓励打动学生。

二、优化课堂教学教法, 激发学生情感兴趣

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录像、幻灯、模型、简笔画等, 使课堂丰富多彩, 摒弃呆板填鸭式的教学。在教师方面, 要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这样的前提基础上, 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受到鼓舞, 发挥自身动力。教师的引导对学生是莫大的鼓励。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发挥出自己的每一分光、每一分热, 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 因材施教, 把握班级的学情, 用情感去开启、感染、打动学生, 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手段, 创设教学情境, 为情感教学服务, 培养学生健康、积极、上进的情感。

三、使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教师在课堂上要用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如利用讨论、演讲、讲故事、言语二操练、多人表演、小游戏、猜谜、唱歌等多种活动, 扩大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多样化的活动是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在有效性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立足于课堂,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 教师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上要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问题陷阱和探究内容, 给提供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动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始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其必须以学生为本,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同时,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 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让学生学会学习,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音乐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体会 第11篇

一、一个目标

一个目标就是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即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建设人才,而音乐教学的子目标又是全面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音乐之美,并在音乐理念的指导下感受自身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之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由此可见,基础教育义务阶段的音乐教学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音乐普及教育的过程,在教育理念上我们要摒弃选拔教育对于被教育者的苛责和要求。

而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首先先要教会学生审美,音乐是一种富有情感的艺术载体,其独特的作用在于对学生和受众的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美丑,懂得在音乐沃土中辨别香草和毒蕈、精华和糟粕,认识音乐百草园中的姹紫嫣红,树立弘扬和继承灿烂中华民族文音化乐,包括被称为中国艺术瑰宝的戏曲、曲艺艺术。其次,学生要在表演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断理解、体会作者运用音乐语言表达的思想内涵,展开丰富的想象,以达到锻炼其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二、两个渠道

两个渠道就是指课堂教学主渠道和课外文艺活动支渠道。音乐艺术教育这艘大船要想顺利航行,就必须渠道畅通。音乐素质教育是以课堂音乐教学为主渠道,向学生普及音乐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照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结合教育实践经验不断改革传统的教材教法,师在美中教,生在美中学,使学生充分享受音乐教育,在声情并茂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得到愉悦和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要推进素质教育,仅仅靠课堂这个主渠道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拓展第二渠道,即课外文艺活动这个支渠道,这是音乐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拓展,这既能普及音乐教育,又能提高音乐教育,我们的学校要常抓不懈,提供一切条件,创造一切环境,营造一切有利于活动的氛围,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活动形式,如组织音乐知识兴趣小组、合唱队、各类乐队、舞蹈队等文艺社团,组织专人进行指导训练。为了营造文明、优雅、愉悦的学习环境,我们和社会团体牵手,实行走出去,请进来,让我们的兴趣小组走向社会,面向群众,贴近生活,向社会上的艺术骨干学习,我们的艺术小组很快成长起来,为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三个能力

三个能力是指音乐创作能力、音乐表演能力、音乐欣赏能力。这三个能力既是独立的,又是密不可分的三个阶段。“音乐创作能力”是词曲作者的“纸上谈兵”,是音乐的基础,是音乐之本。“音乐表演能力”是根据创作进行的演唱、演奏、表演、舞蹈等,是把文字、符号等音乐语言变成有感情的声音、旋律和动作。“音乐欣赏能力”是以受众的听、看、理解、思维体现出来,它是三种能力中比较隐蔽的一种,同时也是层次较高的一种能力。三种能力相互联系,互相促进。

传统的教育模式常把音乐创作教育神秘化,其实它只不过是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人的内心,正如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所以,只要我们转变传统观念,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勇于实践和不断探索,经过不懈努力,也能在音乐创作中发挥巨大的创造力。而“表演”是把创作形象化,实际上是创作的再创作,它是把表演者的心境融入音律、音乐,融入自己,比听音乐更直观,美感更强。所以提高学生的演奏、演唱能力,历来是音乐教学的最主要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控制演奏、演唱的时间,同时增加器乐教学和欣赏课的的授课时间及训练时间。

四、多媒体与音乐教学

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的推广,音乐课教育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唱唱歌而已,而是已发展成为包括舞蹈、戏剧、声乐、器乐、美术等综合性的艺术门类,音乐课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全面,将现代多媒体引入与音乐课堂教学,将会提高教学质量。

(一)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结构

音乐教学课强调以声乐、器乐,东方、西方,古典、现代音乐为载体,包含丰富的音乐知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材料感染下,通过听觉接受知识信息的。但是,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产生听觉疲劳。所以,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可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音乐教学课堂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学会更多的音乐基础知识,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音乐意境

在音乐课的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创设必要的音乐意境,特别是对于处于直觉阶段的中小学生尤为重要。这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制作课件,运用录像、投影等使声像结合起来,创设教学意境,让学生陶醉其中。

欣赏是创作、表演的基础上加强体验、记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翱翔,发挥其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美好的明天。

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实施 第12篇

一、教师应更新教育思想,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有效实施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是教师应更新教育思想、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教师必须意识到小学语文承担着从基础上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它是所有学科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因此, 小学语文教育应以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为指导, 努力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通过语文的学习来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引导学生主动实现自我发展, 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进而实现教会学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技能的目标。另外, 教师还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不断发现学生、努力提高学生智商的同时,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商。不但要把学生培育成为四有新人, 而且要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从而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同时具备热爱学生的心理、科学的思想、先进的头脑、高尚的品格及渊博的知识, 最终用其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来培育追求真、善、美的一代新人。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方式方法

传统应试教育的重大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 必须将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要求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中,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及主动精神,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还可通过师生相互交流及小组学习的方式, 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并使他们能够分享学习经验, 进而相互启发。

三、教学方法要新颖, 要灵活多样

语文教师必须大胆尝试, 勇于探索, 留心学习和不断借鉴那些最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好方法,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可以尝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 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 教学效率自然也会提高。另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 不拘一格地设计板书。

“教无定法”, 只要我们牢固树立培养学生素质的思想, 就会使教学内容在巧妙教学方法操作下, 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苦学”为“乐学”。

四、推进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必须加强语文课外阅读和语文课外活动

教师可利用适当的机会, 组织学生到阅览室读书、看报, 做笔记, 写体会, 交流读书心得, 也可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书带到学校, 成立小小图书室, 或办阅读角, 从而加强课外阅读, 使学生拓宽知识面, 开阔眼界。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外活动, 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如组织精短故事会、笑话演讲赛、诗歌朗诵会、课文片段的表演、小记者活动交流会等, 为学生提供更广阔、更活跃的学习活动空间, 让学生在自讲自评中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 讲求教学艺术, 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把思想教育融于知识教学, 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生活, 学会创造。

上一篇:个人教育投资决策分析下一篇:法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