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堡》范文

2024-05-06

《彼得堡》范文(精选12篇)

《彼得堡》 第1篇

或许是很长时间没有坐火车,火车的哐当声让人无法入眠。起身看看窗外,一片又一片的白桦林疾速而过,偶而有三五成群的小木屋点缀期间。据说北欧国家的木材需求主要来自俄罗斯,可以想象它的森林面积有多大。

彼得堡的大街宽广整洁,路两边的欧式建筑古朴典雅,很像巴黎街景,但又比它大气。尤其是笔直如箭的涅瓦大街,让你领略欧洲的文明和它久远的历史。彼得堡市内的河流纵横交错,有“北方威尼斯”之称。它是彼得大帝在沼泽地上建起的俄罗斯的天堂,也曾是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彼得堡座落在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涅瓦河口,涅瓦河三角洲有近百个岛屿。连同郊区与卫星城,面积有1350平方公里。

十八世纪,彼得堡涅瓦河边耸立起一座巴洛克风格的浅绿色宫殿,那就是俄罗斯皇帝的官邸——冬宫。雄伟华丽的冬宫广场曾是1905年和1917年两次革命发生的地方。1905年的一次革命,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虽然失败,但它迫使沙皇做出一些改革,制定了《基本法》,产生了“国家杜马”——国会。也为俄国1917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列宁曾说“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就不可能有1917年的十月革命。”1917年10月,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在“阿芙乐尔”巡洋舰上发出攻打冬宫的信号,也就打响了十月革命的第一枪,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现在的冬宫是国立埃尔米塔日博物馆的一部分,博物馆由五栋建筑组成,据说是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冬宫内的建筑装饰极为豪华,宫内收藏了很多杰出的世界名画,尤其是荷兰派绘画和佛拉芒派绘画数量之大,包容之广,在世界上属首位。冬宫内的艺术品收藏也极为丰富。

彼得堡郊区有一系列皇家建筑,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彼得宫和皇村。彼得宫是彼得大帝的行宫,又名夏宫。彼得宫由一个庞大的园林建筑群组成,建于18-19世纪,占地面积约1000多公顷,共有30余座楼阁,用100多座雕塑点缀其间。它是一处宏伟的海滨官邸(在芬兰湾边上),建筑师利用地势,在梯地和花坛修建了喷泉装置,各式各样的雕塑与无与伦比的喷泉组成了美轮美奂的景致,来者无不惊叹它的宏伟与构思的巧妙。应该是西方园林建筑的经典。

叶卡捷琳娜宫又名“皇村”,是彼得大帝送给妻子叶卡捷琳娜的礼物。宫殿规模宏大,外部装饰十分华丽,相传失踪了的琥珀宫就曾在“皇村”官邸内,由此可见,她的宫殿内部是何等的奢华。

“皇村”占地面积有100多公顷,有回廊,冷水浴室及空中花园等建筑。它们很自然地融入花园中,感觉甚是清淡雅致。

圣彼得堡的天气变化无常,最为梦幻的时刻当属5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白夜,那时的城市让人痴迷,让人沉醉。正如俄国作家格里戈里耶夫说:“无数的诗人都赞美过我们的北方之夜……当一天的暑热褪去,紫红色的晚霞洒满河面,天边飘着淡淡的云彩,湍急的涅瓦河在深深的喘息着。此时此刻,没有那位诗人能够描述出静谧的涅瓦河述说的百年沧桑,没有哪位画家能够绘出水天地之间光怪陆离的颜色变化,更没有哪位音乐家能够用人间的乐符来表达那从地到天,萦绕夜空,又从天到地的神秘的自然界的和弦。”

《彼得潘》读书笔记 第2篇

这本小说讲述了:彼得带着温迪和两个弟弟一齐飞到永无乡的小岛上,那是一个奇异的地方,他们遇到了海盗、印第安人、美人鱼、永无鸟和大人们不细心丢失的孩子们。

我觉得彼得是一个勤劳、聪明、能干的孩子。他给温迪和两个弟弟量身定做了一个温暖、舒适的地下小屋。他们在小屋里玩游戏,过着幸福美满、无忧无虑的生活。

彼得还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当温迪和孩子们被可恶的胡克抓走了,他利用胡克害怕鳄鱼的弱点,悄无声息地上了船,利用巧妙的计策,成功地搭救了伙伴。

梦想家彼得 第3篇

《梦想家彼得》(The Daydreamer)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书,同时在不少国家也被当作成人书出版。正如作者本人在序言中所说,我们之所以喜欢儿童书,是囚为我们的孩子读这些书时的快乐,这跟文学的关系少一点,而跟爱的关系多一点。在创作《梦想家彼得》时,麦克尤恩突然觉得为成年人写本关于儿童的书,用的是儿童也能理解的语言,这样也许更好。他希望它的主题——想象力本身——对那些拿起一本书的人来说,都是令其有所参与,有所共鸣的。

过了十岁生日后不久,彼得接受了一项任务,就是带他七岁的妹妹凯特上学。彼得和凯特上的是同一所学校,走路要十五分钟,坐公共汽车也就很短一段路。通常是爸爸上班捎他们一段,他们再走路去。不过现在,父母觉得两个孩子够大了,可以让他们自己坐车去学校,由彼得负责。

只是坐两站路,可是从父母一再叮嘱的样子看来,别人会以为彼得要带凯特去北极呢。前一天晚上就跟他交代过了,他醒了后,却还得再听一遍。然后在整个早餐时间,他的父母又重复了一遍。两个孩子正要出门时,他们的妈妈维奥拉·福琼又最后重复了一遍。彼得想,“大家肯定认为我是个笨蛋,没准我就是。”他得一直拉着凯特的手。他们要一起坐在车的前排,让凯特靠窗坐。他们不能跟疯子或者坏人说话。彼得要跟司机大声说出他们要下车的站名,也别忘了说“请”。他还得一直看路。

彼得把这些跟妈妈重复了一遍,然后就带着妹妹一起去车站。他们一路手拉着手,事实上彼得不介意这样,因为他喜欢凯特,他只是希望他的朋友都别看到他拉着一个女孩儿的手。车来了,他们上车坐到了前排。坐在那儿还拉着手挺可笑的,旁边还有上同一所小学的男生,于是他们就都松开了手。

彼得感到自豪。不管去哪儿,他都能照顾妹妹,他是她的靠山。假如只有他们两个人走在山路上,跟一群饿狼狭路相逢,他完全知道该怎么做。他会小心不做出任何突然的举动,他会跟凯特一块挪开,直到他们背靠一块大石头,这样狼就无法包围他们了。

然后他从口袋里掏出两样他记得带上的重要东西——一把猎刀和一盒火柴。他从刀鞘里抽出刀放到草地上,准备好,以防狼群袭击。狼群靠近了,这些狼饿极了,淌着口水,在高声低声地叫。凯特在抽噎,可是他顾不得安慰她,他知道他得专心于自己要做的事。他们脚边就有些干树叶和小树枝,彼得迅速而熟练地把这些拢成一小堆。狼又逼近了。他要把这件事做好。火柴盒里只剩下一根火柴。他们闻得到狼嘴巴里的气味——极其难闻的腐肉恶臭味。他弯下腰,手遮着擦亮了火柴。一阵风吹来,火苗闪动,可是彼得拿着火柴靠近那堆树叶和小树枝,先是一片树叶着了火,然后又是一片树叶,然后是一根小树枝的一头,很快,那一小堆着起火来。他把更多的树叶、更大的树枝都往上堆。凯特明白过来,也搭上一把手。狼群在往后退。野兽怕火。火苗窜得更高了,风把烟送进了它们淌着口水的下巴。这时,彼得手握猎刀……

彼得原理 第4篇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原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等等。

对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发挥才能,给企业带来损失。

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彼得潘读书心得 第5篇

文中的彼得·潘—————这个长着一口乳牙,不肯长大的男孩,现在不仅是西方世界无人不晓的人物,随着他的传奇故事的远播,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喜爱。

《彼得·潘》最开始是英国著名作家杰·姆·巴里的一部童话剧,于19在伦敦首演,当时便引起了轰动,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后来,巴里将它改编为一部中篇童话之后,这部童话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受到各国儿童甚至成人的的青眯。除此以外,以彼得·潘故事为内容的连环画,纪念册,邮票也风行了欧美各国:而每年圣诞节,西方各国就会吧这一故事搬上舞台,作为送给孩子的礼物。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彼得·潘是一位很勇敢的小男孩,他曾经过茂密的丛林中冒险,去过人鱼的礁湖与人鱼做殊死搏斗,它小小的年龄接打败海盗胡克。救出温迪,迈克尔,图图,约翰,尼布斯,斯莱特利,卷毛。它更是非常调皮,他曾经拿过胶水挤在温迪的床上,让温迪起不来。他还让图图、迈克尔互相碰撞。

我觉得我们应该向文中的彼得潘学习,应该学习他勇敢的精神,应该学习他互相帮助的精神,应该学习他不怕死的精神。

“投资天使”彼得·林奇 第6篇

不做研究就投资,和玩扑克牌不看牌面一样盲目。

每只股票背后都是一家公司,去了解这家公司在干什么。

通常,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公司业绩与股票价格无关。但长期而言,两者之间100%相关。这个差别是赚钱的关键,要耐心并持有好股票。

持有股票就像养育孩子,不要超出力所能及的范围。业余选段人大概有时间追踪8~12家公司。不要同时拥有5种以上的股票。

如果你找不到一只有吸引力的股票,就把钱存进银行。

避开热门行业的热门股票。

最好的公司也会有不景气的时候,增长停滞的行业里有大赢家。

如果你用1000元钱买股票,最大的损失就是1000元。但是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你可以获得1000元甚至5000元的收益。

个人投资者可以集中投资几家绩优企业,而基金经理却必须分散投资。

持股太多,会失去集中的优势,持有几个大赢家,终生受益。

投资前自我反问三个问题:你有物业吗?你有余钱投资吗?

你有赚钱能力吗?

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智力在股市赚钱,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的耐力。

如果你每遇到恐慌,就想抛掉存货,你就应避开股市或股票基金。

股市的下跌如科罗拉多州1月份的暴风雪一样是正常现象,如果你有所准备,它就不会伤害你。

每次下跌都是大好机会,你可以挑选被风暴吓走的投资者放弃的廉价股票。

没有人能够预测利率、经济形势及股票市场的走向,不要去搞这些预测。集中精力,了解你所投资的公司情况。

1977年到1990年,在彼得·林奇执掌麦哲伦基金13年的时间里,他悄无声息地创造了一个投资界的奇迹和神话!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增长了27倍,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持有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13年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创造了共同基金历史上的财富神话,而他的投资理念已经成为投资界耳熟能详的经典。

1991年,就在他人生最巅峰的时刻,彼得·林奇却选择了退休,离开了共同基金的圈子。“这是我希望能够避免的结局……尽管我乐于从事这份工作,但是我同时也失去了呆在家里,看着孩子们成长的机会。孩子们长得真快,一周一个样。几乎每个周末都需要她们向我自我介绍,我才能认出她们来……”现在,这个曾经的“股市传奇”已经退居幕后,热心于全球慈善事业。

彼得·林奇的投资智慧是从最简单的生活方式中研究总结出来的,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多年来的投资心得,深受大众追捧,国内也多次引发彼得·林奇式的投资热潮。

低迷行业成长缓慢,经营不善的弱者一个接一个被淘汰出局,幸存者的市场份额随之逐步扩大。一个公司能够在一个陷入停滞的市场上不断争取到更大的市场份额,远远胜于另一个公司在一个增长迅速的市场中费尽气力才能保住日渐萎缩的市场份额。

彼得·林奇总结的低迷行业中优秀公司的共同特征:

公司以低成本著称

管理层节约得像个吝啬鬼

公司尽量避免借债

拒绝将公司内部划分成白领和蓝领的等级制度

公司员工待遇相当不错,持有公司股份,能够分享公司成长创造的财富

从大公司忽略的市场中找到利基市场,形成独占性的垄断优势

彼得·林奇通过研究发现,许多股价涨幅最大的大牛股,往往就来自数以百万消费者经常光顾的商场,包括家得宝、盖普和沃尔玛。只要在1986年投资上述的公司,持有5年,到1991年底就会上升5倍的市值。

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股市的大部分股票都会随着上涨或下跌,其中很多股票还会被退市,怎样通过价值分析来低风险获利呢?通过反经济周期的操作方式,在利空的环境下寻宝。如果一家公司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还能够增长,那么在经济复苏的周期中,必然会成为大牛股。

受益于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两次婴儿潮,80年代美国曾迎来快餐业的蓬勃发展,在彼得·林奇研究的餐饮股中,很多股票上涨了几十到几百倍,我们熟悉的麦当劳就上涨达400倍。

跟零售业一样,如果一家餐饮企业能够树立消费者永久的口味和习惯,并且不断推陈出新,那么这家企业就能够长时间的增长。

彼得·林奇是著名的选股型基金经理,他对股票的偏爱贯彻始终,但这些基金的投资法则也并非完全由他个人偏好所致。

从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来看,持有股票资产的平均收益率要远远超过其他类别资产。因此,如果一个投资者把投资作为家庭长期财务规划的一部分,追求长期的资本增值,就应该把可投资资金尽可能购买股票类资产。对基金投资者来说,就是尽可能投资于股票基金。

这是关于投资的信念问题:从投资的角度来说,避开股票的风险,其实要大于持有股票的风险。如果股市发生大幅震荡或调整怎么办?林奇的意见是,如果你不能比较好地预计到股市调整的到来,那么就坚定地持有。“只有通过长期持有股票基金,才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收益。”

如果投资者青睐固定收益,那么不如直接购买债券。因为从实践来看,债券基金的收益并不比单个债券更好,而购买债券基金,还要支付昂贵的申购费、管理费,而且持有基金的时间越长,债券基金相对债券的表现就越差。彼得·林奇把这一法则戏称为“没有必要付钱请马友友来听收音机”。

要找到同类型基金进行评价,弄清投资的基金属于哪一类型,有助于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不同类型的基金,在不同的市场时期和市场环境下可能会表现不同,而投资者经常犯的错误是,“他们总是在最需要忍耐的时候失去耐心,从价值型基金跳槽到成长型基金,其实前者正要走向复苏,而后者可能马上开始衰落”。

不要花太多时间去研究基金过去的表现,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但这并不等于是不应该选择具有长期良好表现的基金,而最好是坚持持有表现稳定且持续的基金”。

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分析基金近期高收益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那就更多地关注已经表现出很好的收益持续性的基金,因为这比短期收益更好地反映基金经理人的投资管理能力。如果要选择长期投资,就要挖掘真正能够给投资者带来稳定回报的基金,因为从长期来看,收益的持续性远比一时取得收益冠军更为重要。

投资者在投资基金时,也需要构建一个组合。而构建组合的基本原则就是,分散组合中基金的投资风格。林奇认为,“随着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具有某种投资风格的基金管理人或一类基金不可能一直保持良好的表现,适用于股票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共同基金”。投资者不知道下一个大的投资机会在哪,因此对不同风格的基金进行组合是必要的。

已经持有一个基金组合时,如何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投资呢?彼得·林奇提出了一个简易的一般性法则:在往组合中增加投资时,选择近期表现持续不好的风格追加投资。注意不是在基金投资品种之间进行转换,而是通过追加资金来调整组合的配置比例。

圣彼得堡·涅瓦大街 第7篇

美丽的圣彼得堡此时还在睡梦中, 空气很寒冷。我们预定了火车站附近的家庭旅馆, 决定还是先把东西放下, 然后再出去走走。

走出浓雾笼罩着的车站, 我们就感到了圣彼得堡与莫斯科有很大区别。首都人多, 车多, 堵车是家常便饭;楼多、楼高, 但是没有圣彼得堡的雕刻细腻和富有艺术气息。同行的俄方朋友马上告诉我们, 圣彼得堡是世界上少数具有白夜的城市。每年的5月到8月, 圣彼得堡几乎没有黑天, 一天24小时看不到黑夜, 即便是最暗的时候, 感觉还是白天。我可以联想到, 在白夜时漫步涅瓦河畔, 静静遥望天空的北极光, 感觉就在梦幻中一般。只可惜, 我们此时是1月, 见识不到了。

感叹之下, 我竟辨不清东南西北。经俄国朋友指点, 才知此刻正走着的路就是有名的涅瓦大街。俄罗斯有句谚语:“没有到过圣彼得堡, 就没有真正到过俄罗斯;没有到过涅瓦大街, 就没有真正到过圣彼得堡。”走在这条路上, 我心里自然有一股兴奋的感觉。我的记忆里, 19世纪上半叶俄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果戈理就是从圣彼得堡的涅瓦大街走上俄罗斯文坛。果戈理的《涅瓦大街》让其享誉世界。

据俄国朋友介绍, 涅瓦大街的观光价值在于文学历史联想和人文美学欣赏。它不仅仅是街, 更是整个俄罗斯的心脏。

现在的涅瓦大街是圣彼得堡最繁华的商业街, 聚集了该市最大的书店、食品店、百货店和最昂贵的购物中心。可是, 我发现它并不像北京王府井或者阿尔巴特老街那样充满着商业浮躁。这条最初运送造船材料的通道, 如今是市民和游客最喜爱的历史老街。三百年来, 涅瓦大街没有拆除过一幢建筑, 没有增建一所新楼, 涅瓦大街没有一座四层以上的高楼, 仍是彼得大帝留下的原样。这里更像一条安详、宁静、儒雅的学府街, 路人都带着三分的矜持和三分的书生气, 完全没有逛商业街那种东瞧西望的神色与说笑。

圣彼得堡原是一块沼泽地, 滴水成冰, 冬天白茫茫的日子很漫长。1703年, 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的查亚茨岛上建立要塞, 称圣彼得堡, 揭开了俄罗斯新的一页。圣彼得堡的名称不但和彼得大帝之名互相吻合, 还表现了这个城市蕴含着不凡的文化背景来源。建于1710年的涅瓦大街, 全长超过4公里, 从涅瓦河的海军总部一直延伸到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 横贯莫依卡河、格利巴耶多夫运河及喷泉河。只有78公里长, 横穿整个市区的涅瓦河是圣彼得堡的母亲河, 沉积厚重的涅瓦河历史文化给圣彼得堡注入了无限的激情与浪漫。整个水系把圣彼得堡变成了一座水城, 人称俄罗斯的阿姆斯特丹。

涅瓦大街的各类教堂、名人故居及遗迹与圣彼得堡的城市历史一样长久, 也一起经历了无数风云时刻。大街由西而东, 宽广而平坦, 沿路不少建筑和雕塑还是沙皇时代的艺术杰作。回忆起红色的革命斗争年代, 在这座城市、在这条街上曾经上演过的一幕幕威武雄壮和浴血战斗的宏大场面, 更是使我对它肃然起敬。

而这里除了沙皇时代的丰富历史文化遗存, 似乎缺少一些现代化气息。但现代气息也不能说没有, 在哪里呢?那就是满街的美国香烟广告——Marlboro (万宝路) 、555、LE。卫国战争期间, 德国人封锁、围困了872天, 企图压垮、占领这座城。希特勒扬言:“让圣彼得堡这座城市在地球表面上消失。”艰难的列宁格勒保卫战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但也付出了痛苦的代价:70万人死去, 建筑被摧毁, 城市面目全非。人们重建家园, 这座城市又再现了昔日风采。我竟然发现, 而今, 外国香烟不费一枪一弹, 悄无声息地占领了全部市场, 并且将长驱直入, 把俄罗斯作为它的倾销地。

我观察到, 在圣彼得堡城所有的广告中, 香烟广告是最绚丽、最现代化的——全部用上了电子液晶显示。在首都莫斯科最繁华的地段, 这种广告牌也比比皆是, 十分醒目。据我观察, 俄罗斯人中烟民着实不少, 而且女烟民多。妇女们抽烟, 比之男士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在莫斯科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里发现, 女学生中烟鬼大有人在。一到下课时间, 允许抽烟的楼道上总是挤满了吞云吐雾的瘾君子——除了女性, 鲜见男子。

当国家每年要花100多亿美元用于进口烟草制品的时候, 俄罗斯人就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的份量了。于是, 限制吸烟便提上了法制化议程, 俄罗斯国家“杜马”很快就起草了有关限制吸烟的法案。这法案可是够严厉的。要知道, 俄罗斯本国烟草产量极为有限, 烟草制品绝大多数来自进口, 其中尤以美国香烟为最。为此, 俄罗斯每年耗费的外汇数额之巨大, 相当于不停歇地将成捆的美元投进火炉。限制烟草消费的意义, 除了从国民健康着想, 也在于节省一大笔资金。

夕阳的余辉把圣彼得堡的每座建筑都涂抹得金灿灿的。这个城市很大, 一眼望不到边, 古色古香。街道很宽, 车水马龙。我突然回忆起80年代看过的电影, 《三个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里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圣彼得堡。我竟然惊奇地发现, 电影里面很多场景都取自涅瓦大街。继续小游一圈后, 我们一行就将匆匆返回旅馆了。这次我们放弃了乘车的打算, 一路慢走细看, 由东而西, 沿涅瓦大街往圣彼得堡车站走去。

圣彼得堡车站前面的广场上, 耸立着“英雄城市”的纪念碑。高高的碑柱后, 是俄罗斯式弧形楼牌, 上有一行大字“卫国战争中的英雄城市——列宁格勒”。因为城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座多少年来未有变化的建筑物显得十分陈旧了, 以致当我几年前从莫斯科初来圣彼得堡, 由此走过, 却未留下任何印象。现在, 这里似乎不再是“英雄城市”纪念广场, 而似乎是一处美国香烟广告中心。那骑马奔驰的西部牛仔所渲染的, 是现代文明世界表示声讨的东西。

沙皇时代的首都——圣彼得堡 第8篇

圣彼得堡 (前苏联时叫列宁格勒) 是沙皇时代的首都, 位于俄罗斯西北部, 波罗的海沿岸, 是俄罗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 全俄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 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中位置最北的一个, 又被称为俄罗斯的“北方首都”。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 这座城市是作为首都而建设的。其独一无二的特性在于此——城市在一片空旷的地带兴建起来, 位于涅瓦河岸边, 这里有很多汇入芬兰湾的涅瓦河支流。圣彼得堡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北方的威尼斯”, 因城市中拥有大量的水道、河流和桥梁而得名。

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 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市名源自耶稣的弟子圣徒彼得。1712年, 圣彼得堡成为俄国首都。其后200余年, 始终是俄罗斯帝国的心脏。1924年为纪念列宁而更名为列宁格勒, 1991年又恢复原名。圣彼得堡和历史中心古迹群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圣彼得堡在俄罗斯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一座大型综合性工业城市。圣彼得堡是俄罗斯最西方化的城市, 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窗口, 许多外国领事馆、跨国公司、银行和其他业务据点均位于此, 同时也是一座科学技术和工业高度发展的国际化城市。

行走在涅瓦河畔的城区大道, 才知道这里为什么可以成为与威尼斯齐名的水城。城区建有风格各异的桥梁423座, 蜿蜒流经圣彼得堡城区的天然或人工河流多达73条, 多数河道两侧皆由各色石材精心构筑的岸壁、行道和石雕, 而圣彼得堡原本是座不产石头的石头城。

涅瓦河三角洲上数十条纵横交错的水道和运河, 把大地分割成近百个小岛, 靠400多座桥梁相连, 使圣彼得堡具有独特的“水城”和“桥城”景观。站在涅瓦河畔石砌岸台上, 可以看到据说是大清乾隆皇帝赠送给圣彼得堡的一对石狮, 可想而知, 在当时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 把它们运来此处是多么不易。几百年来, 这对代表中国文化的石狮气宇轩昂的雄踞高台, 俯瞰着辽阔的入海口。从它们凝重的眼神中, 仍能感受到石狮流露出的无尽思乡深情。到这里的中国人, 沿着河畔石阶俯身亲近涅瓦河与波罗的海, 可以体会到石狮承载的一个伟大民族的文明。

在圣彼得堡城区, 沙皇时代的古老建筑随处可见, 既壮观又精美。楼房外墙上几乎都有形态各异的雕塑, 街心花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不同的青铜人物雕像。圣彼得堡可供游览的景点太多了, 而且都非常美。

漫步在圣彼得堡的首座景观, 是彼得保罗要塞, 它也是这座名城历史的起点。整个要塞形似古堡, 坐落于涅瓦河入海口三角洲的中心位置, 其间保罗大教堂的金色尖顶直插云霄, 四周由厚重的巨石城墙拱卫, 墙体上密布火炮射孔。在那个帆船炮舰时代, 称霸波罗的海的是瑞典人, 其海盗传统著称于世。彼得大帝在此定都, 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镇住强悍的北欧海盗。先期建成的彼得保罗要塞和沙俄海军犹如定海神柱, 圣彼得堡城市建设再围绕它们逐步扩展, 彼得大帝终成千年大业。

步入彼得保罗要塞宽阔的内庭, 最夺目的是金光灿烂的保罗大教堂, 围绕它的建筑多半是军营。在古木掩映的花园中, 可以看到彼得大帝坐姿青铜像, 他的灵柩就安放在附近的教堂中。至今, 俄罗斯人仍以这位沙俄帝国的缔造者为荣。对圣彼得堡的市民来说, 彼得大帝还是兴城之神。

圣彼得堡中心城区在大涅瓦河南岸, 全市最繁华的涅瓦大街横贯城区。海港、河港和各类工厂分布在外围的瓦西里耶夫岛区、彼得格勒区和维堡区, 昔日帝都留下的俄罗斯古典建筑群和名胜古迹比比皆是, 如彼得保罗要塞、冬宫与皇宫广场、夏花园与夏宫、海军总部大厦、圣伊萨克大教堂、十二月党人广场、斯莫尔尼宫、俄罗斯博物馆、喋血教堂、驷马桥……涅瓦河哺育了灿烂辉煌的俄罗斯文化, 使圣彼得堡成为著名的科学文化城, 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普希金、果戈里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都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 城内拥有数以百计的科研机构, 数十所高等院校, 以及众多博物馆和图书馆、影剧院等。

圣彼得堡有最著名的两大宫:夏宫和冬宫。欧洲法国式的夏宫是圣彼得堡为沙皇而建的华丽宫殿。冬宫和夏宫相距百余里, 前者建在涅瓦河畔, 后者却矗立在波罗的海之滨。当我们穿越俄北大平原抵达夏宫时, 园内数百喷泉正吐发盛开的水花, 像是为远道贵客跳起迎宾舞蹈, 蔚为壮观, 倍感愉悦。

据称, 夏宫是模仿法国的凡尔赛宫放大后建成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主体宫殿, 装饰得金碧辉煌, 坐落在较高的地台上, 面向波罗的海浅墨色的波涛。在其通往海滨的方向上, 分阶梯建有诸多镀金青铜神像, 泉水柱正是从这些神像身上喷出, 再汇成清流沿着人工河道奔向海洋。

在泉流两侧是数千公顷打理精雅的森林和花园, 其间修剪整齐的草坪起伏有韵, 无数高大橡树、池塘和花丛看似无序地随意分布着。金黄色的松鼠在树木中旁若无人的跳跃, 鸣唱的鸦雀不时在林间穿梭飞行, 倒映着蓝天白云的池塘里硕大的野鱼悠闲地漫游, 加上海涛拍岸的节奏感, 人与自然的和谐构成夏宫最美妙的主旋律。

冬宫被称为“艾尔米塔斯”, 天蓝色的墙体、白色的立柱、顶端一排排站立的雕像, 抬眼看宫殿上方的蓝天白云, 会觉得心里有种干干净净的开阔和喜悦。隔着冬宫, 便是涅瓦河。

2.谢尔盖耶夫小镇圣母升天大教堂。

4.伊撒基辅大教堂背后的四季酒店。

1.夏宫后花园。

2.夏宫的喷泉花园雕塑。

3.冬宫建筑的华丽穹顶。

这座巴洛克、洛可可式的沙皇原皇宫, 如今珍藏着无数奇珍异宝, 是世界五大博物馆 (其他四大博物馆为:中国的故宫、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 之一。其建筑风格、规模、历史与收藏多有详细的文字记录。虽然参观用时良久, 但置身浩如烟海的宫殿宝藏之中, 你根本无法细数、记录那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

在冬宫, 可以看到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及一整座展厅的雕塑作品, 伦勃朗、鲁本斯、梵高、塞尚、雷诺阿、毕莎罗、毕加索、康定斯基、马蒂斯的绘画真迹, 沙皇的御座, 甚至古埃及的木乃伊、浮雕、纸莎草纸文献、祭祀用品、科普特人的纺织品、世界上最大的伊朗银器, 以及巴比伦、亚述、土耳其等国的文物等。冬宫共有270万件文物, 1.5万幅绘画, 1.2万件雕塑, 350多间展厅, 展示了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 从古希腊罗马到东方诸国的珍品, 如此堂皇富丽、盖世无双的馆藏, 只有皇室才能做到。冬宫四壁满挂帝国历代将领英姿勃发的油画像, 正中最大的几幅巨像自然是历代沙皇, 但供像最多的当属在俄法战争中的各路克敌将领。他们风采各异, 但都面色红润, 双目冷峻, 笔调和色彩运用相当夸张, 显然宫廷画师们都领悟了用画笔塑造英雄的技法。面对冬宫这座辉煌的宫殿建筑, 人们无须再拜倒在沙皇的权威之下, 而是臣服于人类伟大的创造力。

4.冬宫博物馆。

坐落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区的伊萨基辅大教堂 (又译圣埃萨大教堂) , 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的花之圣母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教堂。在以石头为主要材料的大兴土木时期, 许多木制小教堂被推翻, 代之而起的是宏伟壮观的石头大教堂。这座教堂的前身是1710年由彼得一世奠基的同名木制小教堂。1768年, 自诩为彼得一世政策继承人的叶卡捷林娜二世, 下令在正在雕筑的彼得一世塑像 (既青铜骑士) 的南面建造同名大教堂, 由A里纳尔迪设计。

伊萨基辅大教堂堪称世界上最大圆顶建筑之一, 其规模令人惊叹, 它高101.5米, 长111.3米, 宽97.6米, 圆顶外直径25.8米, 内直径21.8米;外部共有112根整块深玫瑰色和斑环花岗岩圆柱, 其中四面48根廊柱每个高17米, 直径2米, 重达114吨, 仅次于冬宫广场的亚历山大柱 (也是蒙费兰的作品) 、罗马的圣彼得方尖碑和庞培柱, 但作为教堂的廊柱是全世界最大的。建筑四角竖有不大的钟楼, 各带一个相对较小的圆顶, 它们与中央圆顶共同组成东正教教堂传统的五圆顶。教堂在总体结构和装饰细节上反映了19世纪俄国建筑晚期古典主义的特征, 同时兼具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的印记, 这一点特别表现在建筑外部采用了大量雕塑装饰。东西南北四个门廊上方的三角楣饰、建筑顶端的圣徒和天使雕像, 以及巨大门扇上的浮雕, 表现的是福音全书故事情节。整个教堂共饰有350个 (组) 雕像和浮雕, 和谐地融入整体建筑结构之中。

5.列宁图书馆。

6.彼得大帝雕塑。

1.叶卡捷琳娜宫。

2.喋血教堂。

3.谢尔盖耶夫小镇的建筑。

4.伊撒基辅大教堂。

5.伊撒基辅大教堂。

6.伊撒基辅大教堂。

7.夏宫。

8.喀山大教堂。

涅瓦河可以打开通船航行的铁桥。

叶卡捷林娜宫又称皇村, 是彼得大帝送给叶卡捷琳一世而修建的。宫殿的格局则是建筑精巧, 色彩清新柔和, 弥漫着女性的柔美、娇媚的风韵。可以说园中到处是诗, 到处是画, 无处不飘动着令人心醉的旋律, 无处不弥漫着花草的芬芳, 女皇生前声色犬马、骄奢淫靡的气息依然沁淫着整座园林。它于1990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行走至喀山大教堂, 脚步自然慢了下来。没有更多言辞去细致描绘教堂的恢宏瑰丽, 单是高70米、周长20米的圆顶, 以及下边那一排94根呈弧状排列的科尼斯式半圆形巨大石柱, 就令人咂舌不已。石柱撑起的长廊面向车来车往的大街, 环抱着一个人头攒动的广场。

圣彼得堡的建筑经历了从巴洛克风格到古典主义, 再到折中主义和现代派建筑风格的变化。城市至今完好保留着所有风格的建筑, 不能不让人佩服俄罗斯人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这不仅仅需要设计师、建筑师的智慧和创造, 更需要对前人建筑风格的继承和发展, 以及对这片土地的挚爱。

圣彼得堡人似乎有天赋的艺术禀性, 在他们看来, 艺术不只是创作于建筑上的雕像、镶嵌于画框里的油画、流动于脚尖上的旋律, 传递艺术、表达美感有时也就是巧妙地运用一点色彩。在豪华宫殿外墙上用大面积白色衬托绿色的优雅、蓝色的浪漫、黄色的威严, 在街心花园用一小点白色点缀青草的娴静、蓝天的清靓。圣彼得堡无愧艺术之都, 在不经意间都会被身边灵动美景打动。

《彼得堡》 第9篇

2008年, 曾经叱咤世界投行150多年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

2011年, 曾是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胶卷品牌的柯达公司黯然提交破产申请。

2013年, 曾占据世界媒体中央的《华盛顿邮报》被电商巨头杰夫·贝佐斯收购, 格雷汉姆家族四代人的统治结束。

……

昔日辉煌显赫的企业正在新兴市场面前黯然隐退。云计算、大数据、“4G”等新鲜事物蓬勃涌现, 新的企业在开拓蓝海。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领先”企业由胜而衰的过程, 从反面证实了“学习型组织之父”彼得·圣吉的观点, 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无一例外地具有卓越的学习能力, 如果无法主动应对挑战、进行变革, 企业很可能面临衰亡。

系统思考:组织修炼的核心

彼得·圣吉1947年生于美国芝加哥, 后进入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 致力于系统动力学管理研究。1990年, 他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提出在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四项修炼基础上的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 掀起了一场构建“学习型组织”的风暴, 也为当代“文化管理”提供了颇具代表性的理论与实践范例。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有赖于一系列修炼方法的完善与配合。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在彼得·圣吉看来, 知识经济下更新更快的环境变化, 要求企业绝不能像以前那样被动地适应环境, 而要通过主动学习、主动变革来实现不断创新。拘泥于机械思考和静止思考, 不能从系统高度审视并处理组织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就不能有效把握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或许我们能从诺基亚如今的境况中窥得一斑。拥有近150年历史的诺基亚公司, 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动电话生产商。然而, 当人们的指尖从i Phone触控屏上轻轻划过, 这艘手机界的“泰坦尼克”便轰然沉没。它的沉没源自于系统思维、全局思维的薄弱。今天, 互联网将人们对手机的需求, 从简单的交流沟通, 拓展为即时的娱乐与应用。在苹果和三星引领的智能机时代, 市场争夺已不仅局限于单个产品或硬件质量的比拼, 而更多体现在操作平台、应用软件、用户体验等诸多方面的较量上, 体现在营造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整体生态系统上。整体环境的巨变, 要求企业具备开放心态与全局思维, 任何相对封闭、单一、机械的战略, 最终都将使企业偏离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变革:刻不容缓

影响组织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 也是动态的、瞬息万变的。彼得·圣吉强调, 我们的管理只要稍有迟缓, 便会造成时间延迟。“组织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 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回到诺基亚的案例。2007年, 苹果公司正式推出了i Phone, 三星也紧跟其后, 不断推出智能手机产品。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 诺基亚先是陶醉于曾经的辉煌, 一段时间内固守“不跟随”, 继而战略摇摆, 从塞班系统、Megoo系统, 再到Windows Phone系统, 把充分的时间与机会留给了竞争对手, 自己却最终“下嫁”微软。诺基亚前高级经理里斯库在《新诺基亚》一书中曾说过:“诺基亚不缺乏技术研究, 而是缺乏将技术转化为商业的能力。”转化与变革, 需要企业在共同愿景的基础上, 通过系统思考与团队学习以实现自我超越。面对严峻的挑战, 行动刻不容缓。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企业面临的经营决策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 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就必须主动学习与变革。彼得·圣吉的系统思考模式, 不仅为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了支持, 更强化了一种看问题的方式:从关注局部到关注全局与系统。只有将系统思考运用于组织管理的实践中, 不断完善企业的各项修炼, 才能在广阔的市场舞台上展现出自身的“变革之舞”。

“第五项修炼”的十一条法则

1.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解决办法。

2.愈用力推, 系统的反弹力越大。

3.情况变糟前会先变好。

4.显而易见的方法往往无效。

5.对策可能比问题更糟。

6.欲速则不达。

7.因与果在时空上并不紧密相连。

8.微小的变革会产生很大的成果, 最有效的杠杆最不容易发现。

9.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但不是马上。

10.把大象切成两半得不到两头小象, 整体不可分割。

11.系统无内外, 停止抱怨与责怪。

大师小传

1947年, 彼得·圣吉出生于芝加哥。

1970年, 在斯坦福大学获航天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 获社会系统模型塑造硕士学位。

1978年, 获斯隆管理学院博士学位。

1990年, 出版《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 并在斯隆管理学院创立“组织学习中心”。

1992年, 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之一”。

1999年, 出版《变革之舞: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2001年, 与彼得·德鲁克的对话《领先于变革时代》出版。

2002年, 首届学习型组织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 圣吉第一次来华。

2008年, 《必要的革命》面世, 系统讨论了人类如何创建可持续发展。

解读美国景观设计大师彼得·沃克 第10篇

沃克的作品注重人与环境的交流, 人类与地球、与宇宙神秘事物的联系, 强调大自然谜一般的特征, 如水声、风声、岩石的沉重和稳定、飘渺神秘的雾以及令人难以捉摸的光。他对景观艺术的探索, 达到了当代景观设计的一个新的高度。下面通过沃克的作品来分析其设计的特色。

1 结构的复杂性及秩序性

沃克的作品一般都有几个层次叠加组成使得结构复杂, 景观和空间丰富多变, 但是由于沃克高超的把控能力, 又使几个层次统一在一个单纯的秩序之中。

伯纳特公园的设计以三个水平几何层来构思, 最高层由一个正交和45°斜交的道路网来组成, 并且在绿色草坪部分投下阴影, 第二层为绿色草坪层, 位于道路网层之下, 第三层, 也就是意义最深的一层水池层是由一系列的长方形水池并列构成一个大的长方形, 与道路层及草坪层紧密相联, 增加了结构的复杂性, 同时也强化了结构网格中正交方向的秩序, 使道路和草坪网格退后成为基底图案, 整体结构依然是清晰的。

凯宾斯基宾馆大楼前树篱园是一个矩形网格序列与另一个斜交的网格重叠, 两个网格斜交产生的不规则图形中布置不同的元素, 使结构复杂化, 但每一个不规则单元的重复使得整体是统一的, 并表现出很强的秩序感。

哈佛大学的谭纳喷泉, 由159块砾石围成多个同心但不规则的圆圈。这样一个单纯的结构, 造成其复杂性的是其中心飘浮的捉摸不定的雾, 以及草地、沥青和混凝土小路在圆圈和其附近相互交叉, 使得场地的质感和颜色多样。反过来说, 又是这些石块组成的圆圈将这三种不同的并且看似没有规律的“基质”统一起来, 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2 空间上的暗示与场效应

沃克的作品一般没有空间上的明确划分, 而是表现为一种“领域感”, 这种领域感的形成有时是靠改变铺地的材料与颜色, 有时有使用植物, 有时是用设施。

丸龟火车站广场中, 玻璃纤维制造的相同的石块如蛇形排开, 暗示了广场的走向, 石块排成的曲线一端有意弯成螺旋形, 形成了一种领域感, 构成一个休息空间, 在形态上与对面的水池喷泉形成了空间上的张力。

互助人寿保险公司总部扩建工程中, 不同的铺地从广场中划分出漫步道, 材料的变化又将坐憩庭园和同样图案的广场区分开, 随意摆放的咖啡座限定了一个休闲区域, 雾喷泉舞台一半在广场里一半在庭园里, 将两个区域有机联系起来, 其本身也是一个中心, 有一种“场”效应, 并与半圆形斜边草坪和半圆形岩石园形成呼应以及空间上的一种张力。

3 象征与隐喻

沃克的许多作品常让人感觉到有难以言传的意味, 是因为他的作品中常含有隐喻与象征。

日本幕张IBM公司大楼庭园的形式就是早期计算机穿孔卡的隐喻, 它的寓意是对技术和自然的无限可能性进行整理归纳。庭园中各种色泽和明暗度不同的绿色象征着自然, 而那些井井有条的几何图形则令人联想起现代的条理化和平静的沉思默想。绿色石板铺就的条带像修剪成几何图形的绿篱。两个相同的水池中种植了睡莲, 一个在阳光下, 一个则在柳荫里。苔藓和沙砾区吸收光线;石板和淡绿色混凝土铺地则反射光线。这些对比和反差象征自然秩序和人工秩序之间含糊不清的相似和对立。

日本播摩高级科学技术中心庭园中, 沃克创造了一系列秩序井然的小草丘, 每个小草丘上都装饰着一颗顶端点着一盏小红灯泡的柏树, 象征着火山。另一座建筑内部庭园中, 砂海、石山、苔藓山、石头和枯木的汀步是日本传统庭园的隐喻, 并且象征着天地之间更加质朴和自然的联系。而在播摩科学花园城中, 圆形的运用隐喻了宇宙的基本形式, 在地面上运用太阳和月亮的形状唤起了人们对宇宙基本形式和力量的联想。

日本大山训练中心, 庭园里由草皮和砂砾构成的许多“田地”的图案, 包含由直线、之字形和辐射形构成的各不相同的形式。这些形式是农业时代的隐喻, 与主体建筑象征粮仓的曲线结构和屋顶相辅相成, 景观设计的不同部分都反映了与俯瞰耕地面貌的直接联系。这座庭园的图案展示了农民在自然地貌上有意作出的标记的熟悉形象。

丸龟火车站广场中的喷泉由四个相同色彩不锈钢长方形框架组成, 水幕从每一个框架上方如雨水一般落下, 流入池里。这个喷泉隐喻了日本传统的鸟居形式, 又隐喻了作为这个城市港口活动的一部分的高科技船运工业使用的起重装置。

4 神秘的气氛

沃克的作品有的展示了关于“复杂”的现代想象力和意图, 有的则表达了最本质的原动力相关的问题, 以此探索自然的神秘和不可言传的暗示, 显示出人类与更大环境交流的本能渴望, 发出对天地神秘关联的意识和探寻的信号, 暗示着超自然的力量。

伯纳特公园的小型喷泉中安装的光纤使得喷泉在夜晚看起来就象烛光一样, 虽然是人们熟悉的事物, 却是以一种超乎日常经验的方式传递的, 所以使公园的夜色笼罩了一种神秘的气氛。

谭纳喷泉的雾浮在石块上, 谜一般的折射光线, 若隐若现的形体, 日光照射形成彩虹, 夜间灯光照射形成神秘色调, 春夏如雾, 秋日如云, 在干燥寒冷的冬天, 喷嘴释放出的蒸汽将石头完全笼罩着, 又在瞬间迅速消散, 当大雪覆盖了石块, 仿佛一片寂静神秘的废墟。不仅体现了自然界材料的神秘, 也体现了四季轮回的神秘性, 表达出原始的美感和诗意。

日本兵库县高科技中心, 在停车场的火山园中, 沃克创造了一种秩序化排列的草坪山丘, 这个环境看上去更象是一个戏剧化的场景, 其特异之处在于它的变色龙般的改变:有时它看上去具有一种古怪的气质, 就像是一个巨人的游乐场, 纪念碑般的气质使它看上去就象来自天空的神秘密码。当黑夜降临时, 这片场地就变成了一个奇异的夜间森林, 顶部奇异的红色灯光向观者表示欢迎。沃克那标志性的喷雾装置遍布四周, 当大雾移进之时, 直立的柏树带给人们一种诗意般的感觉, 好象是空气中有人绘制的一系列线条。

此外, 沃克还擅长使用对比手法, 使他的作品形象鲜明。沃克的项目通常表现出与哲学的融合, 也不时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幽默感, 这些都大大丰富了其作品的内涵, 令人回味不尽, 若有所思。

摘要:概括地介绍了美国现代景观设计大师彼得·沃克的职业生涯及风格形成过程, 并通过对其作品的解读, 分析了其作品的特色。

关键词:彼得·沃克,极简艺术,景观设计,结构,空间,象征,隐喻,气氛

参考文献

[1]里尔·莱威, 彼得·沃克著.王晓俊译.彼得·沃克极简主义庭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1]里尔·莱威, 彼得·沃克著.王晓俊译.彼得·沃克极简主义庭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2]王向荣, 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念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2]王向荣, 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念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3]刘滨谊, 李开然.美国当代景观设计大师皮特·沃克的艺术与作品[J].新建筑, 2003 (3) :59-61.[3]刘滨谊, 李开然.美国当代景观设计大师皮特·沃克的艺术与作品[J].新建筑, 2003 (3) :59-61.

女人的彼得高地 第11篇

一个女友最近离婚,本以为躲在婚姻这只金饭碗里安然永逸,没想到赔了青春又伤心。我陪她喝酒,无言安慰,心里也为她酸楚。想当年,女友为了接近所谓的上流社会嫁个好男人,楞是凭着普通的家世和相貌赢得了名门佳婿。谁曾想,五六年辛苦婚姻,到最后,竟然因為家长里短的原因,闹得散场。

女人有一种本能,嫁人当然要嫁比自己高出一截的,却总望不见那些平平凡凡守在原地的女人们,一辈子安心幸福,从不介意岁月的车轮碾过,靠一种安然和无惧,反倒成全了平和。

有人说,在什么圈子嫁什么样的人,又有人说,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于是,女人们都愿意跻身更高一层的圈子里去开阔视野,过更好的生活。

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1969年出版了《彼得原理》一书,他提出:人们在某一个岗位取得一定的成就以后,就会趋向于被晋升到更高一级的岗位,一直晋升到不能胜任的岗位为止,这样,就可能导致组织里面的所有岗位都被不胜任其职的人占据。

这一理论放到女人的婚恋观上,也未尝不可。

婚姻中,女人到底上升到什么样的高度,才是到达了“不能胜任的彼得高地”?这个界限很难界定。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遇到不可掌控的男人或其家世。检验一下,如果你在这个范畴之内,那么,你的婚姻或情感,便可能登上了“彼得高地”。

曾经受到万千拥戴的戴安娜,以平民身份嫁进皇宫,羡煞天下女人。但为了这光环,戴安娜也付出了非常代价,包括为了皇室,一心维护天使形象,忍受王子爱着另一个女人的事实,终没逃开离婚的命运,继而,意外死去。她这一生很风光,登上了所谓的高地,却年轻命殒,从没幸福过。

世上任何一个女人,都有可能遭遇“彼得高地”的困扰。要想获得真实的幸福,不是必须避免不断向上,而是女人要学会更明确地感知自己的幸福。

向上,是一种本能,但,只顾顺着梯子向上走,不掂量自己的掌控能力和梯子的耐用度、厚实度,有时候可以爬到顶端,俯瞰世界,有时候,却会凄惨摔落。

谈彼得·沃克的极简主义 第12篇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 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各种矛盾的聚集决定了美国的社会转型。这期间, 社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震动, 人们的生活因这种急剧的社会变化而受到威胁, 社会各阶层人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为此进行认真深刻的反思, 这其中也包括艺术家们。于是, 历史舞台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承担着诠释社会不同阶层各自现实状况的任务的新艺术类型, 极简主义便应运而生。。

2 极简主义艺术与景观

2.1 极简主义艺术

极简主义艺术, 也被译做简约主义表现艺术, 最低限度艺术。它专指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 一群美国艺术家基于早期的结构主义所创造并发扬起来的一种新艺术类型。极简主义艺术起初以绘画为表现手段, 后来逐渐转为雕塑方面, 并从中形成特征。极简主义艺术家们通过艺术剥离, 利用矩形、正方体或直角等几何形体作为最基本元素, 将该元素作为绘画和雕塑的造型, 达到几何式、“纯”抽象的艺术效果, 创作手段极为简约, 这就是极简主义作品最鲜明的特征。20世纪50年代, 以Pollock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盛行于社会, 抽象表现主义主张追求个人表现, 行为极端且夸张。极简主义的出现正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叛。极简主义艺术家认为形式上纯粹的简单和重复就是现实生活的真正内在节奏, 具有明确统一完整性。他们向往创造新形式, 但不接受任何特定的反响、内容和想象。

由于极简主义艺术在当时是以一种改革与叛逆的面貌诞生的, 其语言上的极端大胆经常不能被公众所接受, 但景观是为公共服务的, 景观设计师要考虑功能、安全以及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因此极简主义艺术对于园林景观的最大意义在于为其创造设计提供了新理念, 而并不是完全的生搬硬套。彼得·沃克曾经说过:“假如一个雕塑或一幅画对一个景观设计师的工作有启发, 那是艺术概念的转换, 而不是完全的抄袭”。

看上去极其简单的线条与形式的背后, 体现了设计师通过深层纷繁的思索及精确的计算, 来实现材料与设计的精准、物质与精神的融合、形式与功能的平衡。为了能够完成“简单纯朴”精神所要求的标准, 宁愿花费大量时间与昂贵材料。

2.2 极简主义景观

从设计角度分析, 极简不是搪塞应付, 而是对事物本质的透彻发掘和坦率展现, 是精辟到位的表现手段和言简意赅的设计手法。其设计理念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设计方法要简约, 这需要艺术家对设计目标进行深度研究与剖析, 进而提炼其中的灵魂性因素, 避免因所有小细节的羁绊带来的影响, 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表现手段要简约, 应该尽量简明扼要, 用尽量少的元素将设计对象最主要的特征表现出来;再次是设计对象要极简, 需要完全适应场景, 做到因地制宜, 要坚守“极少干涉”原则, 避免对当地原有景观产生干扰。由此看来, 倘若没有深厚的知识积累, 优秀的职业素养以及对艺术的敏感直觉, 是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极简主义景观的。从观赏角度来看, 极简主义景观展现给观赏者的艺术感觉不是强加性的, 由于它是极简的、抽象的, 观赏者有自己的自由去随意地理解和欣赏它, 甚至是否注意到它。主观的参悟是观赏者对极简主义景观的主流欣赏方式, 不同的人, 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刻、心理情绪中对极简主义景观的解读都会有所差异。这对极简主义景观在人群中的适应性有了大大的提高, 也表现出其“以一见百”的多样性。但同时, 由于极简主义景观不强加、无参照的特性, 倘若要突出场地中其他景观时, 它便转变为“背景”的角色, 从而避免纷乱繁杂的效果给观赏者以困惑。单纯干净的景观表现方式使观众耳目一新, 思维与心情也随之宁静放松下来。如上所说, 极简主义景观可突出为清净的主导体, 也可妥协为简单的配景, 从而使极简主义景观对不同场所及多种用途的适应性有了显著提升。

3 彼得·沃克的极简主义

3.1 对于特定造园要素的执着和偏爱

综观沃克的作品, 我们会明显发现他对于石块、喷雾等造园要素有着特别的执着和偏爱, 且能够安排这些造园因素使之与周围环境和情境的变动相协调, 用精巧的技艺统一各元素的用途价值和艺术构思,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够体验到置石景观给视觉带来的强大冲击力。和石块一样, 喷雾也是沃克作品的标志性元素之一, 喷出的雾状水气表现出特有的虚渺迷蒙, 景物在雾中若隐若现, 变幻莫测。在美国加州的赫尔曼·米勒公司的庭院里, 沃克将大块质朴的石材和榆树有秩序地布列在步道旁侧, 在功能上既将停车场划分出边界, 又起到了对树木的保护作用, 在情境上也创造出难以想象的神秘氛围。还有日本的丸鬼火车站广场内, 一块块以玻璃纤维制成的巨大石头以螺旋蛇形排列, 既起到围栏的保护作用, 又可以让路人坐下休息。在黎明与黄昏时刻, 忽明忽暗的石块便会像火山岩一样, 由内而外发出橙色的灯光, 使广场看上去绚丽多彩, 充满活力。

3.2 平面普遍呈几何式规则布局

沃克在布局上经常将各种几何形体通过反复的排列、穿插与重叠, 使平面显得繁复而层次分明、绚丽而宏大壮观, 不论俯视, 还是身临其境, 都让人印象深刻, 难以忘却。

德国慕尼黑凯宾斯基饭店的布局设计便是典型的“沃克式”设计, 建筑主体前的庭院平面布局总体上看是两个巨大的网格, 网格由矮小的黄杨木树篱、多种颜色的砂砾、被修剪成圆柱的栎树和草坪组成。两个网格呈角度穿插叠交, 色彩多变、气势恢弘。

3.3 丰富的光影和季相变化

彼得·沃克还善于运用光影和季相的变化, 他将自然光、人造光、阴影在一天中的变化, 以及各类植物的四季季相变化, 完全吸纳入设计理念中去, 通过这些变化使景观尽可能丰富地表现出来, 做到变化多端, 一年四季各有奇观。

如坐落于哈佛大学著名的泰纳喷泉是沃克最具备极简主义和大地艺术特征的代表作之一。沃克用159块4×2×2英尺的石头排成了一个直径为18 m的同心圆形的石阵, 石阵中的喷泉通过相同圆心的五组环状排列的喷嘴喷水。当喷泉喷水, 水雾笼罩在石阵的石块上, 与此同时, 阳光投射到细细水雾中, 会渐渐显现出彩虹, 亦或形成晶莹剔透的小水滴;到了傍晚, 场地下面反射的灯光照射到水雾上, 出现了飘渺多变的光线, 赋予景观独特的风情, 透着一种史前神秘感;冬季, 石块上盘旋着喷泉喷出的水蒸气, 蒸汽又在转眼间消失不见, 引人注目。此设计给观赏者带来的视觉体验绚丽多彩, 喷泉对应不同天气、季节而产生各式各样的变化, 使人们通过景观感受到世间万物循环和自然的变化。另外一个例子, 是位于美国加州的广场大厦, 在大厦入口处, 两个形状相互对称的不锈钢水池呈同心圆状向外伸张。池水映现出上方的天空与旁边的大厦, 当有轻风拂过时便荡漾起阵阵微波。材质上, 不锈钢在加州南部倍受青睐, 它的作用是对那里的光晕的透明度以及所创造的意境能够敏锐地利用并呈现出来, 在强光下闪耀;在黄昏夕阳下, 红色和橙色相互融合;在雾蒙蒙的早晨, 钢铁渐渐呈现出其特有的灰色。对光与影变化做出了精辟的诠释。

4 结语

总体来说, 极简主义艺术具备明晰的态度, 它向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式去看待现代社会和生活。我国的景观设计师将在本土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融合点上去继续深刻学习和理解, 在保证本土艺术独一无二、不受国外文化所侵蚀的前提下, 继续探索和国外极简主义艺术相契合的地方, 并获取无尽的灵感和充足的设计理念。做到立足本土, 博采众长, 潜心学习每一种景观艺术的背景、精神以及内涵, 而不是简单地模仿, 如此才能创造出具有深刻内涵的景观作品, 使我国现代园林如一颗明珠, 永远在世界景观中绽放璀璨夺目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郑星, 刘旸.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极简主义[J].中外建筑, 2005 (1) :52-55.

[2]龚卉.极简主义思想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J].上海商业, 2010 (6) :43-45.

[3]田甜, 刘志成.极简主义对现代园林艺术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 :56-58.

上一篇:图书馆人文精神下一篇:生产约束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