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关系范文

2024-05-10

咨询关系范文(精选11篇)

咨询关系 第1篇

作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我们逐渐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即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

1 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区别

1.1 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

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德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

1.2 具体任务不同

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心理咨询则强调个性和谐,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需求,洞悉自身心理特点,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个人”协调的生活模式。

1.3 两者的内容不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

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而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

1.4 两者采用的方法不同

德育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心理咨询则注重渲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特点。

1.5 运作机制不同

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公开性肯定、奖励。“不符合”就予以公开性否定、批评、惩处。而心理咨询虽然也会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咨询中教师一般没有对学生的否定权。

2 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联系

2.1 心理咨询对高校德育的作用

心理咨询更新了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扩充和完善了高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并以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德育的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步增多,他们所面临的心理适应难题前所未有,许多问题不是传统德育能够解决的。而心理咨询以其自己的特有内涵,使德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进一步提升了德育目标,补充了德育内容。

2.2 高校德育对心理咨询的反作用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参与推

动了心理咨询活动。我国高校有一支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的队伍,他们在进行德育工作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客观上担当起了开创与发展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事业的重任。同时,高校德育为心理咨询引导方向并拓展途径。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德育色彩,心理咨询过程中除了注重咨询工作的独立性、特殊性之外,也多采用德育的“视野”和“思想方法”,主动地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后劲。

3 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角色冲突与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德育工作者还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常常会产生多种角色的冲突。

首先是工作依据上的冲突。作为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工作的依据是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等。常常使用它们来教育学生掌握其内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让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并通过强化途径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常常会出现“价值导向”观点与“价值中立”观点的冲突。其次是工作重心上的冲突。德育的着眼点在于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方面,强调社会的政治观念、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心理咨询是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属性,强调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达到独立自主,自控实现,倾向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此,在工作中,常出现是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体利益为重”的矛盾与冲突。再次是工作原则上的冲突。工作原则是工作指导思想的保证,德育要求教育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汇报,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并尽快解决好问题,这是一种“公开的”教育原则。心理咨询却正相反,“保密性”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怀着对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信任,倾诉自己内心的隐秘,期望得到同情和帮助。为来访的学生保密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心理咨询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和提高声誉的重要保证。因此,工作中把有“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原则冲突。

因为从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可以看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上的偏差。这就需要找们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真正的内心感受,从德育的角度来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弄清楚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以及思想认识上出现的误区,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有效的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两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究,从而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摘要:高校心理咨询主要解决心理问题,德育偏重于思想问题。但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的发展受心理的影响和制约,心理活动的方向又受思想的支配。心理咨询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要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关键词:心理咨询,德育,关系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人际关系心理咨询案例 第2篇

小兰诉说到:我从小就不太合群,朋友极少,到现在差不多没有朋友,从毕业到现在4年了,一直在找工作与换工作之间。一般都是我的人际关系问题,因为不合群,一般的老板都认为我没有团队精神,所以试用期一结束就被炒掉。

到现在为止,我的自信与自尊差不多已经降到了零,同事觉得跟我在一起压抑很闷,不怎么跟我说话。我就是对什么都没什么兴趣,除了电脑以外。我喜欢与电脑有关的一切,喜欢上网下象棋。总是没什么高兴的事,很无聊提不起情绪,年轻轻的没点朝气和活力,都快忘了应该怎样笑了,成天脸上没什么表情,反应有点慢,记忆力下降。

对于小兰的这种情况,心理医生分析到:小兰的人际关系问题部分是由于自卑。过于自卑的人成为职场单兵的可能性很大,总是想着大家是否能接受自己,所以做事情的时候放不开手脚,跟人说话的时候也是客客气气,让大家有一种距离感,在办公室里就会显得像个局外人。

探讨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关系 第3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心理咨询;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从发展来看,社会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中国大陆以来,到2000年以后才有所突破,并逐渐建设专业的教学研究、培养实践能力;心理咨询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也不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直到2003年,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得以推广,才逐渐步入职业化进程。在西方,已经存在成形的二者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合作形式,但这两个专业对中国而言都是舶来品,其发展都尚处于初级阶段,二者的合作形式在中国并没有发展起来。因此,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认识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的关系,对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许多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异同认识还比较模糊,尤其在心理疏导方面,在服务过程中不能有效发挥自身的优势,因此,区分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异同,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发挥服务的优势十分有必要。另一方面,探讨二者的关系可以使二者找准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优势,同时还能相互借鉴,彼此补充,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

二、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的联系

1、都是专业的助人活动

助人活动是指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活动,而所谓专业,格林伍德( Greenwood,E.) 提出了五个衡量标准: 系统的理论、专业权威、社会认可、伦理守则与专业文化。按照这五个标准,基本得到公认的专业助人活动有: 医生、护士、律师、教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等。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伊根把助人者划分为四个等级,其中,心理医生、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为一级助人者。伊根认为,作为一级助人者,专门处理人的社会、心理等问题的专业人员,必须接受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都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培训,都是助人活动。

2、工作技巧和方法有交叉

个案工作(Social Case Work)与小组工作(GroupWork)、社区工作(CommunityWork)是社会工作传统的三大方法。其中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对受助者都会采取个别化的方式,注重工作过程中的沟通技巧;其次,他们都关注受助者的心理因素,会帮助受助者缓解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再者,在工作过程中,他们都尊重受助者,积极关注,表达同理心。而且,在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都注重人的行为和人际互动。此外,家庭治疗模式都适用于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虽然有细微差异,但总体相似。

3、专业价值和伦理相似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制定的社会工作者伦理守则指出,社会工作有六个核心价值(core value) : 服务 (service) 、社会公正 (social justice) 、个人尊严与价值 ( dignity and worth of the person) 、重视人际关系 ( importance of human relationships) 、正直( integrity) 、能力( competence) 。美国心理学会( APA) 制定的心理学家伦理守则提出了五个本专业的核心价值: 行善不伤害( beneficence and non-maleficence) 、诚信负责任( fidelity and responsibility) 、正直( integrity) 、公正(justice) 、尊重人的权利与尊严( respect for people’s rights and dignity) 。从以上两大守则里,我们不难看出,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都尊重受助者的价值和尊严,坚持非评判的的态度,为受助者提供专业的助人服务。

三、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1、性质不同

社会工作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正义为目的,以有困难的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而且具有预防、恢复等功能,案主与社会工作者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社会工作者扮演引导者、倡导者的角色,本质上具有福利性质;而心理咨询,以保障人们的心理健康为目的,以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为服务对象,大多为收费服务,且提供的服务多为心理上的疏导、缓解,不涉及资源和政策方面,在服务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多扮演专家的角色,具有权威,本质上不具有福利性质。

2、学科、理论基础不同

社会工作涉及的学科、理论基础来源广,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及其理论基础,强调“人在情境中”,注重案主与其他人的互动和周围环境的关系。而心理咨询涉及心理学、精神学、生理学等学科及其理论基础,关注受助者的心理,对受助者的环境很少涉及。

3、工作方式不同

社会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关注案主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注重调动案主周围存在的资源,强调发挥案主的潜能和优势,同时还会涉及社会政策、制度层面,调动案主的积极性,从而来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而心理咨询关注受助者的心理,追求心理健康,对受助者进行心理疏导,不涉及周围环境和资源的调动以及社会政策层面。

四、结论

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同作为专业的助人活动,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的工作技巧和方法有交叉,同时专业价值和伦理又有相似性,都涉及到了心理学的相关学科知识,而他们的不同点在于性质、学科和理论基础、工作方式,总之他们相互交融,又独具特色。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工作既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同时又要学会借鉴融合,逐步建立完备的学科体系,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道路,实现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参考文献

[1]黄耀明.略论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关系[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9-12.

[2]姜海燕.交融与独立——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关系探索[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36-43+91-92.

作者简介

吕洁琼(1993——),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南洛阳,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历:河南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专业)。

咨询关系 第4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为了能够提高我国项目管理的水平, 促进我国监理事业的发展, 应该促进工程监理、咨询、项目管理的协调发展, 从而有效提升工程监理水平。

2 建设工程咨询

(1) 在国内, 由于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 习惯上将项目前期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等工作统称为工程咨询。

(2) 在国外, 工程咨询的概念十分宽泛, 并不具体。从总体层面上, 建筑业所能向甲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一般可以分为三种, 即施工承包、材料设备供应以及工程咨询。这三种类型的产品以及服务工作内容、所承担的风险是不同的, 对于企业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根据项目全寿命周期, 可以将工程咨询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前期决策阶段、项目实施阶段以及生产 (运营) 阶段, 而且各个阶段的咨询内容也是不同的。

(3) 在国外, 根据提供服务类型的不同, 可以将工程咨询分为两大类, 即工程技术咨询和工程经济管理咨询。其中, 工程技术咨询具体包括勘查、规划、设计以及设计审查等多个方面;工程经济管理咨询可以概括为工程项目管理, 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项目前期策划、项目设计过程、招标过程以及施工过程的项目管理等等。

(4) 在国内, 除了属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辖的决策阶段工程咨询以外, 属于国家建设部以及相关部委管辖的项目实施阶段的工程咨询类服务划分得比较细致, 包括工程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审计等多个方面。目前, 又试点代建制、项目管理。但是, 项目设计并不属于工程咨询的范畴。除此以外, 业内人士在工程咨询与部分工程承包模式的概念认识上比较模糊。

(5) 工程咨询与工程承包是有所区别的, 工程咨询并不直接参与生产活动, 工程咨询并不需要生产人员和施工设备, 工程咨询的收费也并不是承包款, 而是服务报酬, 工程咨询所需要承担的风险是专业人事责任风险。后者直接从事或指挥生产活动, 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工程建设中, 承包模式有很多种, 除施工总承包模式外, 项目总承包 (D+B、EPC) 、施工总承包管理 (MC) 、CM模式等不能包括在工程咨询的范畴中。

(6) 施工承包企业能够提供工程咨询服务, 比如承包商可以向甲方提供工程项目管理服务。但是, 通常情况下, 专业的工程咨询单位无论以何种模式承包工程, 都可能为甲方带来一定的风险。在项目总承包模式中, 如果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联合进行承包, 一般是施工单位作为主体承包。

(7) 国外政府对于工程咨询公司进行资质认证和划分等级一般不会进行分级, 但是自律性行业协会和专业学会的作用很明显。从整个建筑行业看, 全社会对于工程咨询十分重视, 对于专业人士的个人资格要求也比较严格。

3 建设工程监理

建设工程监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 我国建设方面相关专家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建设理念, 工程监理企业具体的流程大致分为“四个控制”、“两个管理”、“一个协调”, 主要着重于对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具体如图1所示。

1997年《建筑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推出工程监理制度, 并于1988年开始试点。建设工程监理业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充实完善, 逐渐成为了工程实施的惯例, 成为建设程序的组成部分。监理工作实施的程序包括成立项目监理机构, 编制建设工程监理规划, 规定各专业监理实施细则以及规范化的开展监理工作。

4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指的是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受业主委托, 按照合同的约定, 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以及方法, 对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主要包括在项目决策阶段为业主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策划等, 为业主提供招标代理、设计管理、采购、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具体如图2所示。

5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的关系

5.1 在服务对象方面

从服务对象上来说,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范围更大。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不仅仅是指施工单位的项目管理, 还包括建设单位的项目管理、设计的项目管理、供货的项目管理等多个方面。在工程建设中, 如果缺乏有经验的设计、施工或者建设单位, 都可以委托其他项目管理公司进行管理。而建设工程监理则不同, 在建筑业中, 建设工程监理的主要定位是代表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中的投资资金、建设工期以及质量控制等进行管理, 它只是在建设单位的委托下才依照法律法规、合同以及相关的文件对工程实施管理。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相比, 建设单位是建设工程监理的唯一一个服务对象。

5.2 在业务范围方面

从业务范围上说,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范围也比建设工程监理范围大, 在某种程度上说, 建设工程监理也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如上文所述,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集成管理、范围管理、工期管理、造价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采购管理以及沟通管理等多个方面, 它是对各种专业服务的集成与综合。而建设工程监理则主要是对工程施工阶段的费用、进度、质量以及安全等问题进行管理和监督。由此可见,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还有可能涉及到设计过程中的一些项目管理工作, 有时甚至包括了前期规划, 而建设工程监理的业务中并没有这些工作, 它的业务范围小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业务范围。

5.3 在法律责任方面

从法律层面上,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法律制度与建设工程监理的法律体系相比, 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法律建设方面,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起步相对较晚, 而且发展缓慢, 所以与之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比较缺失;另一方面, 现如今, 建设工程项目越来越多, 项目建设灵活性比较大, 内容较多, 而项目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在建设合同中都已经明确说明, 因此, 在合同中应该明确应有的责任。但是, 建设工程监理是不同的, 现如今, 我国工程监理己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和相对成熟的法律体系, 在法律法规中对建设工程监理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以及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规定。因此, 在法律责任方面, 与建设工程监理相比,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法律制度还有待完善。

5.4 在行业准入方面

从行业准入方面来看,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行业准入标准比建设工程监理标准低。对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近年来国家并没有制定一些新的市场注入制度和标准, 而是积极鼓励那些与建筑行业相关的企业进入到建设工程管理之中, 对于参与建设工程管理的人员也没有什么特别专业的要求, 宽松的市场准入条件有利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长远发展。而建设工程监理则不同, 一方面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只有当监理单位符合一定标准之后才能参与到工程建设中, 并且对于参与工程管理的人员也有严格要求, 只有通过相关考试获取一定资格后才能进入到本行业之中, 目前监理工程师己经成为建筑业中一种专业的管理人才。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虽然规范了建设工程监理的发展, 但是, 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发展。

6 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 我国的工程监理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接轨符合了建筑业市场的发展趋势, 监理公司承担项目的能力将会越来越强, 承担代建职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接轨必定会实现。

摘要:近年来, 工程项目的管理范围不断扩大, 在工程建设中, 工程监理、咨询、项目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对此, 本文首先对工程监理、咨询、项目管理进行了介绍, 然后对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详细探究。

关键词:工程监理,咨询,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魏刚华.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2.

[2]刘佳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应用探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3.

[3]冯清.基于专业技能培养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D].苏州大学, 2009.

亲子关系类咨询问题汇总及解决途径 第5篇

一、儿童、青少年亲子关系咨询问题纵览

儿童、青少年亲子关系咨询需求人群

(1)面对升学压力的家庭

(2)离异丧偶家庭

(3)重组家庭

(4)遇突发事件的家庭

(5)教养方式偏差家庭

儿童类咨询

第一大板块是行为类问题,如父母形容的自私任性很难与小朋友相处,行为叛逆,不听话,行为拖延,儿童会持续违反纪律,这通常发生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上,他们经常偷窃或破坏公共物品,并伴有攻击他人的行为。

第二大板块这也是年轻爸爸妈妈很上火的,就是学习障碍。通常发生在学龄儿童中,孩子们智力正常但在计算、阅读和写作方面有障碍。

第三大板块是情绪问题,如儿童焦虑与儿童抑郁情绪,如社交焦虑,与陌生人接触的时候恐惧退缩,但家长有时候意识不到,称之为“怕生”,这个很容易被家长忽视,但专业的人看到一定会给予提醒。如分离焦虑,当孩子处于陌生的环境,或与自己依赖的人或物品分离时,开始哭闹甚至摔倒东西或打人。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其实都有严重的情绪,如果忽视会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

青少年类咨询

青少年类咨询主要分为三个主要领域:

第一个是学习类问题,如厌学、学习障碍等;

第二个是人际交往问题,其中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还有异性交往关系等。

第三个是行为问题:如网络、手机成瘾;抽烟、酗酒;打架斗殴;逃学等。

父母的育儿误区

1.批评与拖延的关系

解析1:心理学有一个3P理论,完美主义会导致拖延,持续严重的拖延会带来心理瘫痪。

解析2:所以一个人拖延的前奏就是完美主义

2.表扬与父母的积极陪伴

(1)表扬的误区

(2)积极陪伴

3.干涉孩子的决定

导致的结果:一旦发生问题,孩子把责任归于父母,父母怪罪孩子不努力,矛盾就是恶性循环

例如:很多喜欢替孩子做事家长,叫作“既不相信也不尊重孩子”。我们不相信他能够做得好,我们也不尊重他自己独有的选择权,报班孩子学业、工作。

4.体罚

体罚不是教育,体罚只是报复。

体罚带来的伤痛必须由爱来弥补。当一个行为不奏效时,大部分人方法都不是改变行为,而是加大这个行为的力度。

这就是我们部分家长与学校的老师,罚我不好使,就加倍罚。

解决方向(青少年)

1.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变化与特点

(1)生理变化

(2)心理变化

2.表现

(1)内心摇摆不定

(2)对自己形象不满意

(3)孩子见到父母会生气

(4)以自我为中心

(5)特别在意个人隐私

(6)情绪和人际关系多变

一、父母要为孩子提供家庭的温暖与爱

要保持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

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给予支持和理解

合理与孩子商定时间的安排

学习是枯燥的,孩子的娱乐是允许的但是一定要规定娱乐的时间界限

有效的沟通是和谐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因素

二、沟通是双向的沟通

1.沟通是双向的沟通

1.要让父母学会多用非语言交流。

2.情绪不对的时候暂缓谈话。

3.多表达感受,避免批评指责。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案例 人际关系

1、一般资料

来访者,女,20 岁,大学二年级。穿着整洁,体态偏瘦。情绪焦急,主动求治愿望强烈,未见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主诉;睡眠质量差;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较大,经常一个人偷偷哭泣;与男友经常吵架;学习效率低,自我控制能力差。

2、个人自述及他人反映

2.1 个人自述

我是外地人,独自来求学,家人朋友都不在身边,自己认为独立又害怕孤单。从入学一直到现在,宿舍一般在凌晨两点左右睡觉,某位舍友经常磨蹭到很晚,总在自己快入睡时去洗漱,洗漱声音很大严重影响到自己,其他舍友也因此闹矛盾,自己认为不想舍友关系闹僵,但自己变的比较敏感,入睡时特别关注舍友洗漱声音,只有等舍友躺下后才可以慢慢入睡,严重影响到自己的休息质量,上课时候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学习效率低,对此比较苦恼。与朋友相处中发现朋友比较自我,不太关注周围人的感受。因自己恋爱,与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变少,发现自己慢慢被疏远。感觉与朋友之间只是形式上的朋友不是心灵精神上的朋友,对这些比较在意,困惑自己的朋友质量。由于自己的朋友都是学霸,自己也想努力表现得比较好,但是学习效率比较低,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学习方面也比较担心。与男友之间的感情没有问题,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天天吵架,例如自己约会总是迟到,男友就会比较生气,知道也自己有拖延的老毛病,但看到男友生气的表情就懒得解释,迷惑恋爱中这种情况。这些都是一些小的事情,但很多事情堆积起来有时候自己心情会比较低落,焦虑,内心变的黑暗。又不知道怎么和朋友讲,所以经常自己一个人偷偷哭,哭完感觉会好点,可是一旦遇到事情又回到原来的样子,反反复复,前来咨询的目的就是想要彻底解决自己的问题。

2.2 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的观察:来访者表情焦虑迷茫困惑,表现自然,逻辑思维正常,穿着整洁,有礼貌。

3、评估与诊断

3.1 心理评估:

青春期的女生;性格外向但较敏感、不自信。由于对自我认识不足,人际关系沟通不畅导致产生了烦躁、焦虑、情绪起伏不定等情绪困扰。其他舍友因洗漱问题进行争吵,影响了舍友之间的关系。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即使被舍友影响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不满。

3.2 诊断

来访案例本来访者主诉:睡眠差、焦虑不安、情绪起伏不定等躯体症状。心理咨询中观察举止得体,思维清楚,表达有逻辑;情感较丰富又敏感,当说到自己渴望友情又被朋友疏远时,表现出的情绪起伏合乎情境,并未泛化且在可控范围内;来访者远离家乡,独自在外对自身与人际关系沟通的存在不良认知,但较切合实际的。来访者睡眠质量差、学习效率低,情绪偶尔起伏,存在人际紧张的焦虑状态,是可控的,通过上观察述评估,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1]。

4、咨询过程

本案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2]以及角色扮演方法[3],咨询时间安排是每周1 次,每次50分钟,可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咨询目标是缓解来访者的情绪困扰、学习和掌握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认识并改善自身不良的性格特征、完善自身。

首先通过摄入性谈话,运用谈话法、共情、倾听等技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采集来访者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特别是重大生活事件等个人信息;通过谈话内容与心理测试,对来访者进行评估和诊断,共同并协商咨询目标。本案例中来访者主要是自我认识不足、对人际冲突存在不良认知、缺乏人际沟通技巧。根据来访者问题,布置作业“写下20个我是谁的句子”以及思考自己的优缺点,让来访者更深入认识自身性格特征。針对来访者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感受交流,让来者认识到自身认识不足,情绪不稳定,过于敏感。 因为远离家乡,所以来到学校后非常渴望人际间的温暖,却存在认为人际关系中应该尽量避免冲突发生,人际沟通间的默契是不用表达出来等不合理认知。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认识到人际间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你怎样看待出现的矛盾,情绪是受对事情看法影响的,解决问题矛盾的点不在于客观对事,不针对人本身。

再次来访者与咨询师在设定情景中角色扮演,让来访者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感受自己的人际沟通方式,从而认识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的问题,心理咨询师教受人际沟通技巧,通过角色互换来体会和运用正确的人际沟通方式和技巧。最后引导来访者表达咨询过程的体会与成长,清楚认识自己问题根源更深层次认识自己,灵活将咨询中学到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技巧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5.咨询效果评估

一个月后,咨询师通过回访与跟踪发现来访者睡眠质量有所提高、能清楚合理认识自身、情绪较稳定,朋友间关系有所缓和,心理咨询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 CormierS,Cormier B. 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M].张建新,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47

[3]科瑞.心理咨询与治疗经典案例[M].6 版. 石林,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17

咨询关系 第7篇

1 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现状

由于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确立时间不长,在实际工作中也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造成了班级心理委员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班级心理委员对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常常感觉到与其他班干部不一样。二是班级心理委员对工作内容的认识不够清晰。虽然经过专业的培训,但班级心理委员感觉回归到日常工作以后,仍然无从下手。三是班级心理委员在选拔、培训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没有严格的选拔流程,造成班级心理委员素质良莠不齐;培训内容过于表面或者过于专业,对于实际工作指导意义不大;培训课程不够系统化,培训时间过短,班级心理委员难以形成完整的心理学理念;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和考核机制,无法调动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1]。

2 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现状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的班级心理委员反映在日常工作中,要么不知道干什么,要么不知道怎么干,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各个高校没有积累太多的工作经验可以参考与借鉴,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只能在摸索中前进;二是很多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缺乏人力、物力以及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导致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得不到支持;三是培训课程质量不过关。一些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不能潜心研究开发班级心理委员培训课程,不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及学科背景,不考虑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性质及角色定位,往往不加选择地将心理学多项课程进行填鸭式培训教学,班级心理委员感到短时间掌握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难以消化与应用,往往出现畏难情绪,挫伤了工作积极性[2]。此外,一些高校或者班级随意更换班级心理委员,导致班级心理委员在工作中出现衔接不良问题。

3 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与班级心理委员合作策略

3.1 高校心理咨询机构要根据学校及学生情况开发个性化的培训课程

根据调查,大约有80%的学生当选班级心理委员是因为对心理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然而他们本身却非常缺乏心理学的基本素养,且知识层次以及接受能力存在差异,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应根据不同情况开发相应课程以适应学生的需求。例如,重点大学的学生因基础知识牢固、学习能力突出,可以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讲授一些相对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及理论;而针对普通大学的学生应偏向于讲授一些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便于他们理解及开展日常工作,那么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恰当的发挥出来。

根据班级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及工作职责,培训内容总体上应把握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高校心理咨询机构要通过业务培训不断地向班级心理委员强调和解释其工作定位、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原则。要让班级心理委员明确他们的工作重点并不在于个别的心理咨询或辅导,而在于推进班级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发展性的心理需求为主,班级心理委员应相对淡化心理咨询功能,而突出针对团体心理的知识宣讲与普及、氛围营造、信息获取等功能,这样不但降低其犯专业过失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工作的积极性和成效性[3]。

其次,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应向班级心理委员普及心理学基本知识,比如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原则和方法;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培训使得班级心理委员获得基本的心理学素养,有利于做好心理知识的宣讲和普及工作。

最后,通过选取大学生典型心理个案以及播放心理影片的形式,向班级心理委员分析性格与气质、挫折与自信、人际交往与人才成长、学习与能力发展、情绪情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大学生所遇到的心理困扰,传授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更包括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的方法,在班级心理委员自身获得心理成长的同时尽量去帮助周围同学解决心理困惑。

3.2 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对辅导员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培训

心理咨询按参加咨询人员多少,可分为个别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咨询。两者的目的都是帮助当事人维护心理健康,克服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迈向自我实现。但在帮助那些有着相似心理困扰的群体时,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式[4]。团体心理咨询与个体心理咨询最大的区别在于求询者对自己问题的认识、解决是在团体中通过成员间的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实现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优点:

A.团体咨询感染力强,影响广泛。这是因为群体的互动作用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自主性的激发,也就是团体动力的形成。在团体中,团体动力对于团体目标的实现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团体成员也是靠着动力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B.团体咨询效率高,省时省力。相对于个体一次只解决一个人的问题,团体在解决问题方面,时间和精力是很有效率的。并且,团体中的复杂性,也会给团体成员其他的收获。

C.团体咨询效果容易巩固。Gerald Corey指出:“团体咨询的基本原理是它提供了一种生活经验,参加者能将之应用于日常与他人的互动中”,也就是说,团体咨询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增强了实践作用,也拉近了咨询与生活的距离,使得咨询较易出现成果而成果也较易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由于咨询人员、咨询时间、咨询地点的限制,往往只能对个别学生的某些问题进行咨询,几乎很少能够根据相似的心理问题而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团体心理咨询。而团体心理咨询在班级内却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可以使班级成员加深了解,消除冷漠感,建立更亲密的协作关系;可以通过讨论式的团体活动,使学生共同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自觉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开展家长、学生、教师三结合的团体咨询,使他们面对面地交流,更有利于问题的消除[5]。

辅导员具备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得天独厚的优势。辅导员一般都受过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的训练,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辅导员在接受学生的咨询时,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其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状况,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做出客观而全面的分析,使团体心理咨询更具针对性、更有效果。在此基础上,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咨询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专门训练,完全有可能使他们具备一名兼职心理咨询老师的条件。事实上,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不少辅导员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使用一些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巧,并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通过培训可以使辅导员将这些经验加以总结、概括、提炼和升华,从而使他们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去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工作,从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挥教育互补优势,使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能够更全面地发挥作用。

在团体心理咨询中,因为班级中大多数学生都是人格正常、心理健康的学生,所以班主任主要进行的是发展性咨询,重在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对学生在学习、适应、升学、就业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挥现有的各种能力,挖掘自身潜力,促进自我实现。

3.3 班级心理委员配合辅导员定期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需要班级心理委员的实践与组织,更需要班级心理委员利用班委会发挥班级里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理念以及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够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了心理委员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心理健康知识信息的接受者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中受益,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6]。

实践中,大部分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以心理班会的形式开展,顾名思义就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班会课。心理班会发挥以人为本的教育意识,运用团体辅导、角色扮演、心理剧、心理活动体验等方法,根据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而选择主题,也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现阶段的情况随时变更活动目标。通过活泼有趣的活动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排解心理困惑,获得心灵感悟,更加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班级环境,促进班级的长足发展[7]。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辅导员把班会当成了辅导员的演讲会,或是当成了对违犯纪律学生的声讨会、批评会,学生成了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根本没达到开班会的目的。班会课应唤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寓教于乐,快乐自己的同时也得到教育!

摘要: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与学生之间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沟通不及时等问题,很多高校为加强双方交流和联系,几乎都建设了班级心理委员队伍,但工作成效却难以显现。本研究主要从实践层面对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与班级心理委员合作关系提出对策建议,力求形成一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运行良好的心理自助和互助机制。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班级心理委员,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蒋善,徐震虹,施玉琴.高校班级心理委员角色定位问题的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1,(12):153—159.

[2]林海,刘莉湘君.对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功能定位的思考[J].百色学院学报,2009,(8):109—112.

[3]詹启生.心理委员工作手册[K].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226—227.

[5]李虹.压力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汪满昌.班级心理咨询刍议[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254—257.

咨询关系 第8篇

关键词:咨询,疲劳,精神卫生,回归分析

现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守门人”的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甚至发展为工作倦怠,身心健康备受威胁,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工作倦怠( job burnout) 也称职业倦怠或职业枯竭,由Freudenberger[1]于1974 年首次提出用以描述助人服务行业中的工作人员因工作强度过高,工作时间过长,并且无视自身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后由Maslach等发展出情绪耗竭、去人性化( 或疏离) 以及低职业效能感( 或个人成就感降低) 3 个维度[2]。

除了已得到较多关注的外部压力源( 如社会期望、组织情境、多重角色等)[3,4,5]外,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自身胜任力不足也可能是影响工作倦怠的重要的压力源[6,7]。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从业队伍发展迅速,规范系统的教育培训以及督导都较为欠缺[8,9],胜任力不足的问题更为凸显。因此,在职业环境的外部因素难以迅速改变的情况下,从内部因素着手,提高胜任力是干预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的工作倦怠,促进职业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胜任力指的是为具备有效完成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岗位工作所需的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及个人特征等[10,11]。笔者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了221 名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进行问卷调查,时间为2013 年12 月至2014 年3 月,旨在探讨胜任力的具体内涵对工作倦怠的影响,为减轻从业者工作倦怠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由于高校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样本较分散,调查实施难度大,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同时兼顾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类型,以保证样本的有效性和异质性。选取14 个省的43 个城市,包括4 个直辖市( 上海、北京、重庆和天津) 的高校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共发放问卷280 份,回收255 份,回收率为91. 1% ,剔除失真及不完整的问卷后,有效问卷221份,有效率为86. 7% ; 其中男性占31. 2% ,女性占68. 8% ; 被调查者中所在学校为一类本科占53. 4% ,二类本科占29. 9% ,高职高专占16. 7% ; 在职称方面,高级职称者占22. 6% ,中级职称者占48. 4% ,初级职称占10. 4% ,其他占18. 6% ; 在受教育程度上,1. 8%为专科,14. 1% 为本科,71. 9% 为硕士,12. 2% 为博士;专业上,心理学专业背景者占67. 9% ,医学专业占11. 3% ,教育学占9. 5% ,其他专业占11. 3% 。年龄分布为22 ~ 63 岁,平均( 34. 25 ± 8. 53) 岁。

1. 2 方法

1.2.1学校心理咨询师胜任特征研究问卷

选取南京师范大学谢雯[10]编制的胜任特征问卷。该问卷共有44 个条目,包括职业性格特质、自我成长特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影响力、自我完善、良好的专业修养和职业道德、社会型人格特质6 个维度。问卷采用Likert 5 级评分,1 ~ 5 分分别代表“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有点符合”“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得分越高,代表被调查者胜任力状况越好。本次调查中总量表Cronbach α 系数为0. 936,各维度的Cronbachα 系数除社会型人格特质维度为0. 442 偏低外,其他维度在0. 594 ~ 0. 821 间,符合测量学的基本要求。

1.2.2工作倦怠量表

采用国际通用的MBI - GS(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 General Survey) ,由国内李超平等[12]修订,共15 个条目,包含情绪衰竭( Emotional Exhaustion) 、玩世不恭( Cynicism) 和成就感低落( 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3 个维度,其中成就感低落维度需进行反向计分。问卷采用Likert 7 级评分等级量表,0 代表“从不”,6 代表“每天”,得分越高表明工作倦怠水平越高。本次调查总量表Cronbachα 系数为0. 892,各维度的Cronbach α 系数在0. 879 ~0. 923 之间,符合测量学要求。

1.3数据处理

采用Epi Data 3. 0 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17. 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Person相关分析及分层回归分析,检验水准 α = 0. 05。

2 结果

2.1不同特征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组间工作倦怠比较

不同年龄组心理咨询师情绪衰竭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3. 218,P < 0. 05) ,20 ~ 29 岁及30~ 39 岁组得分高于40 ~ 49 岁组。不同学校类型心理咨询师在玩世不恭及成就感低落维度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4. 214,4. 185,P值均<0. 05) ,供职于二类本科的从业者两维度得分均高于一类本科的从业者。每周不同咨询时数组间从业者在成就感低落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5. 392,P < 0. 05) ,每周咨询时数< 5 h从业者成就感低落得分高于> 5 h者。而不同性别从业者的工作倦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 05) 。见表1。

注: * P < 0. 05,**P < 0. 01。

2.2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工作倦怠与胜任力各维度相关关系

从业者工作倦怠中的情绪衰竭、玩世不恭维度与胜任力中的自我成长特质及社会型人格特质维度呈负相关( r值分别为- 0. 215 ~ - 0. 174,P值均< 0. 05) ; 成就感低落与胜任力各维度均呈负相关( r= - 0. 387 ~ - 0. 191,P值均< 0. 01) 。见表2。

2.3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胜任力与工作倦怠的分层回归分析

分别以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为因变量,考察年龄、学校层次、每周咨询时数作为控制变量之后,胜任力各因子对工作倦怠的影响。首先本研究将控制变量作为分层回归方程的第1 层变量,然后将胜任力各因子作为第2 层变量,并计算2 层之间R2值产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F检验值,考察R2值是否有可靠的提高。从表3 可看出,在控制了相关变量之后,胜任力对成就感低落作出了新的贡献,解释的变异量增加了12. 8% ,但仅自我完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社会型人格特质一定程度影响情绪衰竭,自我成长特质一定程度上影响情绪衰竭与玩世不恭,但解释的变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注: * P < 0. 05; **P < 0. 01。

注: * P < 0. 05,**P < 0. 01。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从业者工作倦怠与性别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关系,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3],而亦有研究结果发现,男性咨询师去人性化程度、个人成就感均高于女性咨询师[14,15]。提示性别可能不是工作倦怠稳定的预测因素。本研究结果发现,在年龄方面,20 ~ 39 年龄段的从业者情绪衰竭水平高于40 ~ 49岁,与蒋奖等[15]研究一致。一般认为年轻的从业者往往对工作有更高的热情和投入程度,较容易出现情绪衰竭的情况,而较年长的从业者一般认为有更多的经验和应对技巧保持工作活力。从学校类型来看,一类本科学校的从业者玩世不恭及成就感低落得分均低于二类本科学校的从业者,与鞠鑫[1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能是一类本科的组织环境、组织支持及发展空间等更为优越,因而倦怠程度较低。每周咨询时数超过5 h的从业者成就感要高于咨询时数少于5 h的,与裴涛[17]的研究一致,可能是与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承担多重角色的背景有关,咨询时数较多反映了从业者更多是在从事专业性的工作,而相对较少事务性工作,因而从职业中获得的成就感也就相对较高。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胜任力中的社会型人格特质及自我成长特质与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呈负相关,但在进一步的分层回归方程结果中解释变异量均未有统计学意义。另一方面,胜任力各因子均与成就感低落呈负相关,且在进一步的分层回归方程中解释变异量达12. 8% ,提示从业者的胜任力对情绪衰竭及玩世不恭的预测力无统计学意义,而对成就感低落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以往研究多显示,情绪衰竭及玩世不恭多由外部因素引起,如工作负荷、工作环境及社会支持等,而个人成就感降低则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少,更多反映的是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等因素的影响[18,19]。本研究的变量胜任力反映的是个体心理特征,因而更多作用于个人成就感维度。

进一步来看,自我完善因子在成就感低落的分层回归方程中有统计学意义。自我完善指的是从业者有着热爱本职工作的精神意识,能够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擅于处理各种情绪问题,并形成自己独立的咨询风格等[10]。显而易见,专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可以提高从业者的胜任力,有利于困难个案的处理,提高工作中的成就感[20]。就工作倦怠与专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贾晓明[21]指出,现在很多心理咨询从业者在工作中出现倦怠时常感力不从心,价值感低下,伴随强烈的自我怀疑,甚至是否定心理咨询或转行,往往是因为这部分从业者没有接受系统专业的培训,或是自身人格及动机不适合从事心理咨询,又或是缺乏再教育以及督导资源。

咨询关系 第9篇

一、课堂教学中建构和谐师生关系是题中之义

一般认为,教学是“教和学相统一的活动”[1]。其中,“教”的组织者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统一”的场合是课堂情境。“相统一的活动”,即在课堂情境中,教师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与学生之间就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互动探究。而这一探究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均以在场人的身份在课堂场域中的“情感”对话。如果彼此间缺乏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或沟通,那么课堂交流也只是流于形式的问与答,想要以这种问答式课堂来建构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师生间交流身份的平等、对话氛围的民主、交流内容的情感交融性。现代型师生关系的建构也即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即是在师生之间建立起的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和谐关系[2]。和谐师生关系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早已为前人所论证。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3]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强调:“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4]毋庸置疑,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将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对话关系的形成,而这也必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不和谐现象的反思

审视现在的学校教育不难发现,众多教师比较偏爱那些成绩优秀、名列前茅的学生,而那些成绩平平乃至后进的学生则常常为教师所忽略。即使有在某方面发展存在天赋的学生,亦难以为教师所认可和青睐。由此推之,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现象不仅存在,而且比较普遍。对师生关系的种种不和谐现象“追本溯源”,笔者认为,如下三点,不可不察。

1.传统师道尊严惯性思维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尊师重道”的师道传统。自汉代董仲舒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造以来,“儒学”就作为“正统”思想为历朝历代君王所重视。但这一师道传统却并非单纯的“尊师重道”,而是将“等级观念”、“地位尊卑”等相关观念与之进行杂糅,从而将教师作用推至极致。等级性、权威性、服从性是这一师道传统的突出特征。更因这一传统方式在解决现实教育教学问题时所具有的“即时效果”性,而被教师乐此不疲地反复使用。典型的如体罚现象、罚写作业等,虽说对学生的体罚不一定会使学生真正认同,罚写的作业也许只是学生的敷衍了事,但至少在形式上,教师想要的惩罚效果已然显现。也许教师的初衷是好的,但在这一惯性思维的影响下,最终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也使得在“民主”、“平等”等观念广为传播的今天,教师依旧难以以“朋友”、“知心人”的身份走近学生、融入课堂。为此需要转变教师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跳出传统师道尊严惯性思维的窠臼。

2.“独白式”课堂沟通途径的压抑

课堂教学活动是由师生双方构成的情感交流活动。作为课堂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教师,哪怕一句赞美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成为学生进步的不竭动力。然而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师生间的这种情感交流却是比较缺乏的,这一方面是受教学时间所限,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无法充分展开;另一方面受传统师道尊严惯性思维的影响,教师观念中依旧难以抛弃“权威者”的形象,课堂依旧是教师“独白式”的一言堂。即便与学生交流,也只是带有既定价值预设的灌输,而并非真正关心学生的内在情感需要。压抑与被压抑、遵从与被遵从,这样的强制观念在“独白式”课堂教学中如影随形。强制的观念只能以强制的方式来展开教学,灌输式教学便与之结伴而生。现代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是与之适应的教学方式。由“独白”变“交流”、由“灌输”变“互动”,如此,则不仅课堂教学的氛围是和谐的,教师更能以“知心人”的身份走进学生内心。

3.应试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异化

应试教育是教育科学化与教育制度化结合的产物,具备“标准”“可控”“高效”等科学化特征,在我国因历史发展的特殊轨迹,“应试”也一直被人们视为是合理选拔人才的平台。在改革开放之初,面对我国各项事业都急需人才的困境,“应试”无疑是合理的,但伴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入发展,应试教育却逐渐成为束缚人发展的工具。学校评价指标中,以考生成绩的高低来作为评价学校重点与否的分界线;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中,以班级学生考试成绩的“三率”来作为衡量教师水平高低的标准;学生学习评价要求中,以学生个人成绩的优良,来作为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量尺。如此这般,只能导致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围绕“应试”开展的怪圈,更会导致教师理所当然地戴上有色眼镜来看待学生,把学生分为学习成绩优良者和落后者。其中前者常常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而后者则常常为教师所忽视,甚至遭受不公正对待。这样的教育导向,只能促使师生关系的持续恶化。

三、心理咨询视角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途径

心理咨询活动与学校育人活动分属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但无论哪一种性质的活动都包含着关系互动。这两类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或来访者形成健康的心理,达成积极、健康、和谐的价值取向,以完善自我人格。二者所追求的目标具有基本的一致性。

1.民主平等关系建构的核心——尊重与真诚

尊重和真诚是影响关系双方和谐的重要因素,而在心理咨询关系中这些因素皆被置于核心位置。“心理咨询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无条件尊重’来访者,强调咨访双方的地位平等,咨询师用真诚和信任对待来访者,咨询师绝不凌驾于来访者之上”[5]。这就要求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中不仅要平等地看待来访者的现状、价值观、尊严、人格等方面,也要尤为重视与来访者在人格和价值观上的迥异部分。如此,无条件尊重就为咨询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信任基础。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防护区”,尊重会使对方产生想向你敞开心扉的意愿,但能否向你敞开心扉还取决于咨询师的态度———真诚。“心理咨询应以咨访双方的真诚关系为基础,这种关系不是一种外部指导或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启发或促进内部成长的关系。”[6]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习惯于以一种平等的方式进行。当咨询师以真挚诚恳的态度置身于咨询关系中,会自然表现出不刻意迎合、不取悦来访者的态度,从而让来访者产生愿意交流的意愿,并营造出和谐的沟通氛围。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当教师以无条件尊重的方式来完整地接纳、信任并关爱学生时,就会赢取学生无比的信任与尊重。秉持此方式并与学生积极沟通的教师,也会很快得到学生回应。每个学生都是真诚善良的,但在学生与教师间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后,之所以有的学生与教师“保持距离”,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不够真诚。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中转站”,更是情感的“交流所”。课堂氛围中,学生更多地希望自己被理解、被悦纳和被信任。当教师满足学生的这些课堂需求,让学生敞开心扉时,学生就会“迫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愉悦”地探索未知世界,更会愿意倾诉自己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

2.“对话”关系建构的平台———共情

心理咨询的重点在于来访者是否愿意敞开心扉真诚倾诉,而“共情”则为咨询师与来访者间的有效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7],它也被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咨询特质[8]。当咨询师从来访者的观念出发,站在对方角度来体验其内心世界时,就会产生与来访者具有一致性的情感体验。具有了一致性的情感对话基础,咨询师就容易将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有效传达并影响对方。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想要与学生之间实现“无障碍”真诚沟通,“共情”无疑是有效的沟通方式之一。面对课堂中学生业已出现的问题,教师不应是首先从自我立场出发指责学生,而是从学生立场出发真诚地理解对方。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处境,体会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产生与学生具有一致性的情感体验。这时,“共情”便成为师生双方遭遇的平台,教师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个平台上学生问题的分享者,双方的交流也就比较容易产生。而且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问题的基础上,更能从策略层面给予指导,而学生也恰恰需要这样的指导。借助“共情”这一平台,双方的“无间隔”对话就此产生。

3. 多元评价方式建构的基石 ——— 无 条件积极关注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问题的思考,乃至措施的采取,往往会涉及利益和价值冲突的抉择,而在这些抉择背后也许就是个体难以逾越的情感之痛。心理咨询中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观念强调,“无论在治疗的什么时候,治疗者都要表现出无条件的绝对尊重和接纳,要乐于接受当事人可能会有的混乱、恐惧、愤怒、蔑视、痛苦等情感,以及如明知故犯的错误等问题”[9]。这样的观点无疑认为每个来访者都是可以改善的,而无条件绝对尊重和接纳的做法,则可以让来访者将负面情感尽情宣泄而无所顾忌,进而引导来访者关注其自身言语和行为中的积极方面,并将其心理发展引入合理轨道。

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将单一化的知识考核方式视为评价体系的核心,由于其一味地重视认知层面的理性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知识建构的鲜活性、生动性,从而扼杀了学生多向发展的可能。多元化评价的评价方式则有效地弥补了这种评价方式的不足。然而也正因为评价方式的多元,却也导致了教师无实用标准可依的尴尬局面。“无条件积极关注”则能帮助教师找到评价所依存的基点。教师通过有选择地强调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以突出学生自身的优点,使他们始终抱定“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鼓励他们多方面积极尝试解决并改善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最终使个体自我可以自由发展,形成具有独特人格特质的人。

心理咨询方式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虽已为实践所印证,但这种方式不宜采用“拿来主义”直接应用到课堂师生关系的建构中,因为它本身也受制于主客观因素。如心理咨询关系中的咨询师与来访者一般是一对一的关系,而师生关系通常都是一对多的关系;再如“共情”因人而异,它的准确性就显得异常重要,教师若不能准确“共情”,反而会对学生起到反作用。因此,教师在借鉴心理咨询的相关策略建构师生间的关系时,应注意“批判性借鉴”,在充分把握心理咨询与其借鉴对象的关系中,实现对心理咨询方式的有效借鉴。

摘要:现代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和谐师生关系即在师生间建立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和谐关系。审视以往的课堂教学,传统师道尊严、“独白式”课堂和应试教育这三者共同异化着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而心理咨询中的尊重、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则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课堂教学,和谐师生关系,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邵晓枫.十年来我国师生关系观述评[J].教育学报,2007(5).

[3][苏]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杜殿坤等,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叶湘虹.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方法论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6]钱福永.当代中国心理咨询的误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3).

[7]贾晓明.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对共情的理解与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8]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咨询关系 第10篇

一、尊重学生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尊重”的解释有四种:1.敬重;重视。2.尊贵;显要。3.庄重;自重。4.对对方的敬称。“尊重”学生的意思显而易见地要选择第一个释义。而在心理心理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尊重”,主要体现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的平等,把来访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并对其心理现状、价值观、人格和权益进行接纳、关注和爱护。此时,无论心理咨询师面对什么样的人,只要是来访者,都能做到完全接纳、一视同仁、以礼待人、信任对方和保护隐私。而作为教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要如此。

要完全接纳班级的学生,无论学生的地域差异、智力水平、学习成绩,哪怕学生调皮捣蛋、成绩极差,要接纳每一个学生的这种差异,知差异而后因材施教。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无论是谁错谁对、谁成绩优异谁成绩后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要一碗水端平,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要以礼待学生。走在校园里,经常有学生敬少先队礼,并礼貌地说“:老师好。”面对孩子们的问好,有的老师一走了之,有的报以微笑。

二、热情对待学生

费翔在《冬天里的一把火》中唱到:“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虽然他是爱的热情,但也可以看出热情的巨大能量。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只有对来访者充满热情、满怀爱心和关切,视助人为己任的咨询师,才能最大程度地表达出对来访者的热情和温暖。其过程体现是,求助者初次来访时适当询问,表达关切;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咨询时耐心、认真,不厌其烦,咨询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到温暖。咨询师做到上面这些,才能够让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的热情。

三、真诚地对待学生

心理咨询过程中的真诚,是咨询师以“真正的我”出现,没有防御式伪装,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后面,不带假面具,不是在扮演角色或例行公事,而是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置身于与来访者的交流中。那么教师如何真诚地对待学生呢?陶行知“三块糖”的故事其实就很好实践了真诚的要义。

教育家陶行之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快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放学后,陶行之故意比这个学生晚到校长室。一见面,陶行之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的接过糖。随之,陶行之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快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在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那个同学更惊异了。陶行之又掏出第三快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快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留着泪后悔的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

第一块糖,陶行知待学生是真诚的,他没有把其故意迟到的实际情况说出,这告诉我们真诚不等于说实话,正应了“有时候善良的谎言也是允许的”这句老话。第二块糖,陶行知对学生的真诚是实事求是的真诚,他肯定了学生听从其“住手”口令的行为。第三块糖,陶行知是对学生砸其他男生泥块的前因后果进行了调查,明确了事情真相后的真诚,这是一种考虑了时间因素的真诚,正如咨询师一样,视问题解决的进程而有所变化。另外,非言语行为是表达真诚最好方法,陶行知的送出三块糖就是典型的非语言行为。老师们可以从这三块糖中汲取“真诚”的班级管理营养。

四、积极关注学生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积极关注指的是咨询师对来访者言语和行动中积极的方面,予以有选择的、特别的关注,强调其正面的优点,使其拥有正向的价值观。这种过程强调避免盲目乐观,反对过分消极,立足实事求是。

对低年级的孩子,老师的积极关注是比较频繁的,孩子做得正、笔握得姿势正确等都需要及时予以明确肯定,同时要及时予以奖励,或者及时给小印章,或者及时贴上小红花,或者送上大拇指。而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这样一种情况值得关注。一个学生专心地学习数学,但是仍然有些问题弄不懂,数学老师一边纠错一边说:“你怎么这么想,我从没见过你这么想的学生。”教师的话看似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生问题的原因,对如何解决问题,教师却又传达出了无可奈何,并将学生对知识的不理解定性为思维怪异。这意味着对学生这个人的否定。如果教师能够首先发现并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然后引导学生如何换个角度想问题,学生必会更有信心学好所学的科目,也将会更坚定自己独立思考、有自己想法的优秀品质。老师对学生的积极关注,必须着眼学生长远,不可一叶障目,更不能以偏概全。

当然,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这五个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要素,也不是单一独立存在的。教师在实际应用实践中,也要随时变换、因时易势,用科学的方法构建和谐的师生模式,让这五个因素互动起来、统一起来。

摘要: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人际关系。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对优化中小学师生关系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咨询关系 第11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态度;优化;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活动最核心的组成因素,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完成以及教育质量的高低。师生关系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师生关系出现了“无效交往”的病症。同样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对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这种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上,即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也要待之以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

一、尊重学生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尊重”的解释有四种:1.敬重;重视。2.尊贵;显要。3.庄重;自重。4.对对方的敬称。“尊重”学生的意思显而易见地要选择第一个释义。而在心理心理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尊重”,主要体现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的平等,把来访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并对其心理现状、价值观、人格和权益进行接纳、关注和爱护。此时,无论心理咨询师面对什么样的人,只要是来访者,都能做到完全接纳、一视同仁、以礼待人、信任对方和保护隐私。而作为教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要如此。

要完全接纳班级的学生,无论学生的地域差异、智力水平、学习成绩,哪怕学生调皮捣蛋、成绩极差,要接纳每一个学生的这种差异,知差异而后因材施教。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无论是谁错谁对、谁成绩优异谁成绩后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要一碗水端平,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要以礼待学生。走在校园里,经常有学生敬少先队礼,并礼貌地说:“老师好。”面对孩子们的问好,有的老师一走了之,有的报以微笑。

二、热情对待学生

费翔在《冬天里的一把火》中唱到:“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虽然他是爱的热情,但也可以看出热情的巨大能量。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只有对来访者充满热情、满怀爱心和关切,视助人为己任的咨询师,才能最大程度地表达出对来访者的热情和温暖。其过程体现是,求助者初次来访时适当询问,表达关切;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咨询时耐心、认真,不厌其烦,咨询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到温暖。咨询师做到上面这些,才能够让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的热情。

三、真诚地对待学生

心理咨询过程中的真诚,是咨询师以“真正的我”出现,没有防御式伪装,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后面,不带假面具,不是在扮演角色或例行公事,而是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置身于与来访者的交流中。那么教师如何真诚地对待学生呢?陶行知“三块糖”的故事其实就很好实践了真诚的要义。

教育家陶行之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快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放学后,陶行之故意比这个学生晚到校长室。一见面,陶行之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的接过糖。随之,陶行之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快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在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那个同学更惊异了。陶行之又掏出第三快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快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留着泪后悔的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

第一块糖,陶行知待学生是真诚的,他没有把其故意迟到的实际情况说出,这告诉我们真诚不等于说实话,正应了“有时候善良的谎言也是允许的”这句老话。第二块糖,陶行知对学生的真诚是实事求是的真诚,他肯定了学生听从其“住手”口令的行为。第三块糖,陶行知是对学生砸其他男生泥块的前因后果进行了调查,明确了事情真相后的真诚,这是一种考虑了时间因素的真诚,正如咨询师一样,视问题解决的进程而有所变化。另外,非言语行为是表达真诚最好方法,陶行知的送出三块糖就是典型的非语言行为。老师们可以从这三块糖中汲取“真诚”的班级管理营养。

四、积极关注学生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积极关注指的是咨询师对来访者言语和行动中积极的方面,予以有选择的、特别的关注,强调其正面的优点,使其拥有正向的价值观。这种过程强调避免盲目乐观,反对过分消极,立足实事求是。

对低年级的孩子,老师的积极关注是比较频繁的,孩子做得正、笔握得姿势正确等都需要及时予以明确肯定,同时要及时予以奖励,或者及时给小印章,或者及时贴上小红花,或者送上大拇指。而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这样一种情况值得关注。一个学生专心地学习数学,但是仍然有些问题弄不懂,数学老师一边纠错一边说:“你怎么这么想,我从没见过你这么想的学生。”教师的话看似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生问题的原因,对如何解决问题,教师却又传达出了无可奈何,并将学生对知识的不理解定性为思维怪异。这意味着对学生这个人的否定。如果教师能够首先发现并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然后引导学生如何换个角度想问题,学生必会更有信心学好所学的科目,也将会更坚定自己独立思考、有自己想法的优秀品质。老师对学生的积极关注,必须着眼学生长远,不可一叶障目,更不能以偏概全。

当然,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这五个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要素,也不是单一独立存在的。教师在实际应用实践中,也要随时变换、因时易势,用科学的方法构建和谐的师生模式,让这五个因素互动起来、统一起来。

注释:

本文中所提到“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知识内容,参见钱铭怡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1

[2]刘建华.师生交往论——交往视野中的现代师生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

[3]王世华.发挥教师语言的激励作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4):38

上一篇:基本文化权益下一篇:监测数据分析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