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段语文教学策略

2024-05-11

高年段语文教学策略(精选12篇)

高年段语文教学策略 第1篇

如何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其兴趣,让他们自愿地走进写作,视写作为快乐,把写作变成生活的需要等,都是习作教学的重难点。笔者将围绕以上问题,结合语文学科习作教学的特点展开阐述。

一、激发习作动机

1.创设愉悦的习作氛围

良好的习作氛围的营造包括物质和心态两大部分。物质部分主要是指教师的环境和学生的活动。例如,在教室墙壁上贴佳作,在班上办图书角,每周进行好书推荐会等等。笔者在此重点探讨下班级课桌椅的布局。传统的“秧田式”“排排坐”只能使后排的学生看到前排学生的后脑,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交流。因此,笔者认为在习作课堂上学生的座位布局应该改变下,比如U形、矩形、中心辐射形等。课桌布局空间距离变小,学生接触越频繁,就越易于互动合作学习。这些设置与活动可以让学生一踏进教师,就能被一种愉悦亲切的气氛所感染。

心态部分主要指教师用自己真挚的情感、亲切的笑容点燃学生学习写作的激情。马卡连柯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把握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在课堂上教师愉快有激情的语调、激励的目光、欣赏的语气以及与学生的个别交谈都能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激起他们写作的兴趣。

2.构建激励竞争机制

高年段学生随着身心的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也逐步得到发展,他们愿意同水平相当者竞争。选贴习作,可以刺激学生竞争心理的“敏感区”,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笔者的具体做法是:从每次习作中选择几篇好的作品进行修改后让学生抄写,在教室墙上设一个“习作角”,既可以作为范文供学生欣赏,又能让小作者感受写作的愉快。学生们都有好胜心,他们为了争取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会愿意与人竞争的。因此,每个学生都在同学对自己习作的“评头论足”中鞭策自己“要写好”。在逐步体会了成功的快乐后,学生们自信心自然上升,自然就对习作有兴趣了。这一做法,运用的炉火纯青的就当属管键刚老师了,他不仅选贴习作,而且还创设了班刊,鼓励学生投稿等等。

二、丰富习作素材

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写好文章就要多读书。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孙洙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是经过千百年实践证明了的真理。阅读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语言信息和语言储备,为表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习作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阅读,应该做到读写结合。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1.引导课外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作品。如曹文轩的《草房子》、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等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笔者一般一学期要求全班学生一起阅读几本好书,期末的时候再举行习作比赛,写写读后感,并给予优秀的学生多样的奖励。

2.提倡课内积累

实践证明:传统教学中那种让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的做法很符合读写训练的认识规律。而且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选取名家作品,从语言到思想再到艺术形式和写作思路等方面都有我们进行习作教学时可借鉴的成分。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时,遇到了优美的句子和段落,要马上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并用比赛的形式让他们背诵下来,再进行抄写和仿写,定期进行优美词句的朗读和抄写比赛,鼓励学生把积累的语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三、加强习作指导

在平时的习作课堂上,教师一般会先帮助学生分析题目,制订写作要求。但这种以教师讲为主的指导方式并未收到很好的效果,一些学生在习作时,仍就“挤牙膏”,有的即使能按要求完成习作,也多是照搬范文的套路。所以,要想真正打开学生的思路,笔者认为习作指导应改为以学生讲为主,让学生“先说后写”。教师在规定题目和写作要求后,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理解要求。期间教师可适时指点,让学生互相启发,形成写作思路。比如在指导《想起这件事,我就……》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审题,接着引导学生补充文题,说说自己打算写什么,帮助其形成思路。然后提示写作要求,让学生在30分钟内快速起草成文,成文之后集体评议,教师点拨,使学生对自己的习作有正确的认识,自己写的作文优点、缺点是什么,该删什么,改补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这种写前先说的训练方式不仅能帮学生克服对习作的惧怕心理,更何况由于说话活动气氛比较宽松、愉悦,学生往往能畅所欲言,打开思路,并在互相启发中想到更多的素材,较好地帮学生解决习作中无话可说的问题,习作表达可因此流畅些。

四、优化习作评价

1.习作批改———评优激励、真诚沟通

教师在评价一篇习作时,首要任务应该是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真诚地激励学生,努力捕捉闪光点。一旦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如一个词、一句话写得巧妙,就可以给予鼓励,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关注着他细微的进步。而对于好文章,教师则要给予赞扬,培养小作者的成就感。切记,赞扬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写评语时,教师应多写些鼓励性的话。比如“看了你的习作,老师相信你一定是看过很多课外书的,知识面真广”“你的很多想象真的是很有创意哦,如果字写工整些就更好啦”“从你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你是个勤劳善良的孩子”等等,学生看到教师对他中肯的评价,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慢慢地就会对写作有信心了。

2.习作讲评———创新习作讲评方法

多给学生讲话的机会,让写得好的学生谈谈自己写文章的思路、方法、经验,也让写得不理想的学生说说自己的困惑,教师和学生一起出点子。这样的课堂习作展示和交流是有效的,具体方法是通过自选两三篇优秀习作,让小作者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并说说对自己的作品的看法和修改方向。然后由本班的学生互相评论,帮助小作者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自己的习作,这样学生就成为了评价的主体。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到有效保护,学生也可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就很好地激励了学生们的写作动机。

讲评课还应增大容量,就习作讲习作,有时会显得形式呆板了些。如果根据讲评要求,引进课外的有关内容,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综上所述,我们要充分关注高年段习作教学的特殊性,教学策略的制订与实施要遵循基本规律,立足于高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以课标为指导,做到以激发写作动机为前提,丰富写作素材为支撑,优化习作指导和评价为重点,引导学生不仅为考试而写作,更要为表达、为自己的人生而写作。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高年段 第2篇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同时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中,老师尽量选取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通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丑小鸭》等童话故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在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中,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予学生们足够的空间与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例如,在讲《小白兔与小灰兔》一文的时候,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概括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还可以引导学生谈谈他们在学习完文章之后的感想。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阅读的学习中,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

2. 注重课堂引导阅读

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前导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所以老师要注重语文阅读课堂引导阅读。传统的阅读课堂就是老师布置任务,学生自己进行阅读,这样的阅读方式是在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开始的,不利于学生学习。

在新课改理念下,学生们的语文阅读学习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样才能够在理解文章的情况下高效的学习。在课前阅读开始之前,针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老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分析,进而让学生们有方向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例如,在讲《出塞》一文的时候,老师要先为学生介绍诗人王昌龄是一位边塞的诗人,并且介绍他写诗的风格特点,以及王昌龄写诗的主要情感。通过这样简单的介绍,促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阅读学习,从而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效率。

3. 引导学生带着目的进行阅读

在小学高年段阅读的教学中,老师要培养学生带着阅读的目的进行阅读,进而提高语文阅读的效率。带有目的的阅读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并且能够使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方向明确,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助于学生们阅读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明确地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小女孩卖火柴的时间地点,小女孩为什么要卖火柴,小女孩几次点燃了火柴,点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们能够高效快速的浏览阅读文章,同时也能够对文章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在教学中,老师要设置恰当的题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提高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4. 设置活动鼓励学生阅读

阅读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还可以设置多种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们的阅读,让课外阅读丰富学生们的生活。例如,老师可以组织故事大赛,鼓励学生们踊跃参加,讲出他们知道的故事,对于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奖励。

鼓励学生阅读《唐诗三百首》等书,拓宽学生们的视野,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满足阅读的需要,提高阅读的学习效率。

小学高年段经典诵读的导读策略 第3篇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可让我们的孩子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它像春雨一样无声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得以自然形成,同时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华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何引导小学生有效地开展经典诵读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五柳先生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陶渊明所追求的读书境界。愚以为“好读书”是前提,小学生有了读书的习惯,经典诵读才能有效落实。鉴于小学生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有限,为了保护孩子阅读经典的兴趣,在经典内容理解上切不可强求,以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每有会意,大可赞许有加。这就是小学生经典诵读的导读要旨。

一、精选文,以点带面

当下,经典诵读可谓炙手可热,书籍版本让人眼花缭乱。这时,教师需要定力,需要智慧与经验。低年段的《古诗80首》、《三字经》、《弟子规》,中年段的《大学》《中庸》、《论语》,高年段的《古文观止》 、《笠翁对韵》,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出选择:或篇目,或文段,或经典句子。总之应选择孩子能接受、能够喜欢阅读、能够激发兴趣的内容。例如五年级让学生诵读《笠翁对韵》你会发现孩子们对“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兴趣盎然,但是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难免理解困难,这时就需要选择。前面的可以让孩子稍作讨论,对押韵、对偶规则有个初步了解。至于“参商两曜斗西东”之类也可囫囵吞枣,读过就行。经过一个学期的《笠翁对韵》诵读,孩子们对“对仗、用韵、语音、词汇、修辞”有了独特领悟。当然程度好的学生挑战难度深的文段何乐而不为?

到了六年级《古文观止》成为经典诵读的主要内容。但是上下册,两大本成年人都有点发怵,教师需要做出选择,可以制定班级阅读目录。选文的原则有:偏短篇、少长篇;易诵读,少古奥;中学将会学习的篇目可提前让学生诵读、感受。如:《曹刿论战》、《岳阳楼记》、《爱莲说》、《卖柑者言》、《兰亭集序》、《前出师表》、《师说》、《马说》、《捕蛇者说》、《陋室铭》、《醉翁亭记》……大多是可以推荐阅读的,《兰亭集序》第一段,《岳阳楼记》最后一段,《陋室铭》、《马说》都可以推荐背诵。诸如此类,每个班级兴趣点可能不同,古文阅读能力不同,诵读的内容也可以不同,阅读能力稍强的学生还可以自主选择。这样通过背诵点、阅读点带动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二、好读书,不求甚解

小学生经典诵读关键点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好”可以理解为“喜欢”,也就是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古文的意思“可解,也可不解”。不要强求学生全部理解,对照注释理解一下,囫囵吞枣诵读一番皆无不可。小学高年级初步学习文言文,读一读经典可以大大拓展孩子的视野,提升他们阅读古文的兴趣。其实许多古文片段学生已经耳熟能详了,如《陋室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马说》中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只要喜欢,无须品词品句,字斟句酌。

经典诵读可分四个层次:一是通读经典,运用译文,略知大概;二是熟读经典,通过交流,知其大意;三是诵读经典,偶会其意,略有体悟;四是背诵经典,知行合一,修身养性。四个层次因人而异,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底线,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追求。只要坚持经典诵读,孩子们今天不懂,明天会懂;明天不会,还有后天。长此以往,在经典浸润下,迟早会有懂的一天。

三、广覆盖,润物无声

经典诵读讲究多层次,多途径,广覆盖。校园、教室营造一个经典诵读的环境,课前准备、课外活动经典渗透,亲子经典阅读都可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经典不是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的问题,而是通过各种形式、多渠道让孩子接受经典的浸润,让孩子在经典熏陶中成长。为此教师在班级布置几句经典名言也能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如:《谏逐客书》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进学解》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都在默默给学生以经典的熏陶,人格的培养。

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我们坚持经典诵读,从《三字经》、《古诗80首》起步,螺旋上升,到六年级许多孩子已经能背诵大段古文,经典也能出口成诵。学生课堂发言时还不时能蹦出几句古文来,这就是诵读经典的力量。

五(四)班文理慧同学在经典诵读课中的一点感悟很能给我们启示:“从上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三字经》、《论语》、《中庸》等的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一个个短小而又简单易懂的故事,让我们受到了优秀文化的传统的教育。“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黄香九岁时就懂得了夏天为父亲扇凉枕席,冬天就为父亲暖被子,这告诉了我们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原则;孔融让梨让我学会了要孝顺长辈,敬爱手足;孙敬悬发让我们明白了学习要靠勤奋……”

四、多交流,激发热情

时代不同了,死读书、读死书一去不复返了。为了让孩子伴随经典成长,活动、交流、展示必不可少。经典诵读课决不能变成教师的讲解与分析,而应该是学生间交流与分享。学生读经典时的感悟可以获得同学的共鸣,更能激发阅读的兴趣。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经典篇目、句段推荐给其他人,这种推荐阅读有着独特魅力。

经典诵读课中,教师有推荐阅读的文段,学生也有推荐阅读的文段。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交流,喜欢的文段可以分享。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之时可以全班一起诵读,一起欣赏,那也是一种诵读的美好境界。

在诵读《卖柑者言》时,学生对“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 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一段兴趣盎然。通过注释、译文大家了解到作者真可谓“大愤青”也。他不仅引经据典抨击当权者,还运用排比的手法使文章气势磅礴,一发而不可收。最后的反问,画龙点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由得联想到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让读者欲罢不能。

读进去,有热情,在交流互动中,在似懂非懂中,孩子们感受着经典的魅力。

五、长周期,养成习惯

经典诵读不可一阵风,需要的是坚持,教师的坚持,学生的坚持。只有坚持,日积月累,才能显效果。从以往的经验可知,小学五、六年级就可以看出经典诵读的效果了。有了《三字经》、《弟子规》、《古诗80首》奠定的韵文基础,加上《笠翁对韵》、《大学中庸论语》慢慢感悟,到《古文观止》的点滴感受,孩子在经典熏陶中,养成了读经典的习惯。文言文不再是拦路虎,而成为快乐源泉。可以想象他们到中学学习文言文不再困难,许多文章已经是“老熟人”了。

习惯的养成需要规划与落实,需要坚持长周期。为了将这种经典诵读变成自觉行为,到六年级我们设计了从每天一句经典,每周一篇文章,每月一次汇报,到每学期一个主题。通过不断地浸润,使经典诵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每周三无作业日成为经典诵读日,给孩子安心阅读的时间,能懂则懂,不懂读通读顺也行。周五的经典诵读课再分享学生的诵读感悟,一句话、一段文、一篇文章、一首诗都可以谈谈,不强求深刻,鹦鹉学舌也可。每月一汇报,学生通过制作ppt、手抄报进行展示交流,分享经典诵读的收获。学期一主题经典诵读,循环往复,让孩子伴随经典成长。这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人格养成的过程。

让孩子“诵读经典”, 趁他们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有价值的经典作品,使经典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反刍、发酵、潜移默化,不断升华。相信在经典诵读氛围浸润下,在古代优秀文化熏陶下,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成为知书达理、温文尔雅、文明守礼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  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

高年段语文教学策略 第4篇

朗读是口语交际的基础和前提。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英语, 既有助于培养阅读能力, 也有助于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读得好, 能眼、口、耳、脑并用, 把音、形、义联系起来, 更准确地理解材料, 感悟材料, 培养良好的语感, 为学生口语交际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中, 我注重培养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和技巧, 俗语说得好“亲其师, 则信其道”。作为教者, 你的口语表达水平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对于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 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让他们不断领略成功的喜悦, 不断强化其学习动力, 增强其学习兴趣, 鼓舞他们向新的成功迈进。

二、创设情境, 营造表达的空间

创设真实情境是学生进行交际活动的前提, 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使用语言, 才能使英语得以走出书本、走进生活, 成为一种在实践中交流的工具。

在教学中, 我努力创设真实的语言活动情境, 给学生营造交流、表达的空间, 例如, 在教授“I’ve got a hobby”一课时, 针对业务爱好本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话题, 我将我的Hobby装在一个b a g里, 让学生“Gue s s”。在猜“爱好”的语言交流过程中, 通过双方的互相倾听和言说, 学生既了解了老师的业余爱好, 又掌握了文中的重点句型, 还学会了如何用英语谈论自己的爱好。就在学生们跃跃欲试, 急于同别人交流时, 我因势利导, 让学生把自己的“爱好”摆在桌上, 同学间互相交流, 这个真实的语言环境, 充分调动了学生们交流的积极性, 促使全班同学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知识, 又训练了听力, 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进行有思想的口语交际,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口语交际是一种思想, 意味着一种信息的传达。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多给学生提供熟悉的, 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 不要“有错必纠”, 已免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挫伤其积极性, 要鼓励其点滴进步,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会飞的飞, 会跑的跑, 会走的走, 加强一帮一, 一帮十, 以点带面, 相互促进, 实现共赢, 热心帮助每一名学生, 耐心指导每一名学生, 仔细发现他们身上的潜能, 注重个性发展。比如有的学生侧重于形象描述, 有的擅长逻辑分析, 有的个性鲜明, 有人平易随和。我们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 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正确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发展自己的思维。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创设无限的发展空间

课外活动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 有利于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 激发学习热情, 发展学习兴趣, 使学生快乐地学习。

我充分利用课外的有效时间, 带领学生开展朗诵、唱歌、演讲等活动, 同时开辟了英语广播站的第二课堂, 每天中午12:00—12:20为学校的英语广播时间, 设有英文歌曲欣赏、读一读、英语故事等栏目,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反应能力。同时, 每班学生积极投稿、集思广益, 在编排一期节目的同时,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为了使英语教学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我还召开了“关注现在, 关注未来”主题英语家长会, 家长会上有学生学习成果展示, 包括英语节目演出和英语书法作品展。家长们看到自己孩子流利的口语水平, 天真动情的短剧表演, 流畅优美的书法作品都非常激动, 对学校的英语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 表示一定要关注孩子的英语学习, 和老师共同努力, 把孩子教育好, 我的英语教学也真正达到了学生满意, 家长满意, 社会满意。

五、公正积极评价学生的口语水平, 激励学生不断发展

口语交际中的评价, 是双向的、互动的, 它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要以公正的、积极的态度评价学生, 评价中激励学生, 规范学生的语言, 可采用分散考评、按级评价、自测互评等方式, 使学生在评价中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教师评价时应尊重每个学生, 把自己摆在一个与生平等的位置, 对学生尽量鼓励, 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氛围中, 学生感受到“自由”, 自然乐于表达, 敢于表达。

教师对于准备不充分或一次表演不理想的学生, 不应立即给他们评出较低的等级, 可再给他们一次“说”的机会。要特别关注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 可由教师或者口语好的学生帮助他们做好准备, 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这样可使整个口语评价过程成为一个“激励———提高———再激励———再提高”的良性循环过程。在学生自评、互评之后, 教师要作小结, 表扬爱学习、肯动脑、胆子大的学生;鼓励学习有进步的学生, 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使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口语评价收到良好的效果。

高年段识字与写字教学质量标准 第5篇

广东博文学校 曾小满

一、年段要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二、年级要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三、学期要求:

第一学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150,其中1770个左右会写;会使用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

第二学期:

1、准确认读303/287个生字。

2、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206/181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学习用钢笔写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知道各类汉字的间架结构和运笔……

四、测评建议:

通过考试,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的基本意义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

一、年段要求: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二、年级要求: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 决简单问题。

三、学期要求: 第一学期: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共同讨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第二学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小学高年段名著教学模式的探索 第6篇

一、“意” “言”相融,深化文本的精神内涵

“得意”,实指琐碎繁琐的内容分析。“得言”实指习得语言,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感悟语言和创造语言。且看《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整体观照初会“意”

在学生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分清关系后,以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故事。从课题入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炼词锤句悟深“意”

重点研读蔺相如和廉颇的语言,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如,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负荆请罪”的人文内涵,教师通过抓“人物语言”的描写,采用“研、读、写”三步曲。

研:研读两个人的态度不同,感悟情感。

读:着眼语言文字,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辐射全文,感受廉颇的居功自傲。抓蔺相如的话,辐射全文,深入感受蔺相如的顾大局,识大体,以国家利益为重。

写:想象写话:廉颇负荆请罪,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提示: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人物的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特点。

以上设计,教师找准了“意”( 人文)和“言”(语言)的结合点, 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语言的感悟创造与人文内涵自然融合,水到渠成,毫无斧凿之气。

二、“读”“写”同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 情境创设,融情朗读。著名戏剧家、电视艺术家姚锡娟老师曾经谈及“朗读八字经”,其中包括“熟、懂、化”。熟——感受作品的内容,背景等外在和内在的东西; 懂——对作品的理解,除了理性的分析,与作品人物感情上的相知更为重要;化——把人物的情化为自己的情 。名著里有很多优美且含义深刻的句段,若能联系上下文,联系作品的内外,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声有色地融情诵读,“懂、化”二字也便水到渠成了。且看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熊海滨老师执教《少年闰土》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和闰土一起来到了西瓜地里,你们看哪,看见了什么?

生:略

师:多美的月夜啊,你们再看,又看见了什么?

生:略

师:还看见了什么呢?

师:是呀,刚才同学们看到了这些有意思的情景是多么的有意思啊。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起来体会。

师生接读这一段。

师:停,声音这么大,猹全部都给吓跑了呀,猹是特别警觉的动物,(师用低低地声音说“月亮底下”)

生小声地读

师:担心哪,孩子。

生急一些:它不咬人吗?

师:非常担心哪!

生更急一些:他不咬人吗?

生:接着往下读

师:快刺啊,快刺!

生:接着读

师:看瓜刺猹让你读出了闰土的

生:机智勇敢!

熊老师没有让学生煞费苦心地去分析闰土是如何的机智勇敢,而是通过情境创设,融情朗读,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2. 情感体会,咀嚼默读

引导学生揣摩、品味,体会语言的精妙表达,触摸作者情感,咀嚼性默读可体现其独特的作用。且看《地震中的父与子》片段:

师:请大家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把它画下来,还可以做上批注,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甚至可以是一个标点符号。(生自读勾画写批注)

生:谈感受(略)

师:真好,同学们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但,现场的家长、消防员、警察等却认为他已经——失常!(板书:失常)为什么?再次默读,找出答案。

教师不以满堂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而是通过学生咀嚼性默读逐步感受父亲的了不起,体会父爱的崇高伟大。由此可见,默读是高层次的阅读方式,只有真正静心默读,静心思考才能走进名著的天地,作者的内心。

小学高年段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探讨 第7篇

1.发挥自主作用, 提倡自主阅读

进入高年段后,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增强, 对于生字词、写作背景一类, 可在课前以任务形式布置学生去完成, 这样做, 一方面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熟悉所要学习的课文, 另一方面节约课堂讲授的时间, 以便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探究活动的组织。在阅读教学实践中, 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效果, 也可用课前预测题或课前导学案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 但是要注重及时反馈和评价。

组织学生课前阅读, 需要完成的任务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基本生字词需要学生提前认读, 了解其基本含义。二是对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 如果教材中有提供的则要让学生熟悉, 如果没有教师要提供或引导学生找家长帮忙或借助书籍、网络进行搜索, 初步了解。三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对基础好的学生, 要引导其尝试归纳段落大意。

2.注重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让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状态的关键环节, 虽然在阅读教学中导入所花时间不长, 但是其作用不可忽视。学生在教师任务指导下完成了初步阅读, 进入课堂后先不提出问题, 而要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 借助多媒体、话题、活动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 以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而引入阅读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初读中整体感知。

在小学语文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中, 创设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 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而综合应用各种方法。如在 《草原》 的教学中, 很多学生都没有亲自看到过草原, 单凭语言直观方式而想要学生感受草原景色是比较难的, 学生在阅读中的兴趣也难以得到提升, 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的景色, 引导学生欣赏并谈感受, 再引入课文阅读, 学生兴趣就会更浓。

需要强调的是, 在导入环节中容易出现两种极端, 一是情境太过花哨, 没有及时用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展开阅读活动;二是排斥情境创设, 认为创设情境占用课堂时间而直接省去。这两种方法都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教学中应正视情境的作用, 根据教学需要而选择合理的方法和素材创设情境。

3.提出问题引导, 促进合作交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但是从以往的阅读教学实施情况来看, 阅读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学生在阅读中的参与度不高, 学生很难获得阅读体验。在高年段阅读教学中提倡借助问题、活动而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 在活动中获得感受和体验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以 《钓鱼的启示》 为例, 该篇课文是一篇哲理性较强的文章, 其中也蕴含着“父与子”之间的丰富情感, 在精读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情感, 可先问“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 (围绕第三自然段阅读后讨论) 接着追问“‘我’在放鱼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艰难的心理斗争?” (组织学生围绕对“我”的描写, 概括当时的心情) “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我’这样做?”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表示父亲这样做的目的的语句) 展开讨论。这样通过问题引导, 让学生更好地围绕“放鱼”而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在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的过程中, 要注重围绕关键词、关键句进行, 如该课时中对“我”的心情的探究就要围绕“得意”“急切”“乞求”等词语展开。如“乞求”, “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可见当时“我”的无奈。

在课文阅读中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目标展开, 否则课堂很容易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如为让学生归纳课文的内容, 可问“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即可;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可先问:“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学生围绕具体的语言展开交流, 在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

4.发挥教师作用, 精讲点拨释疑

虽然高年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认知能力尚浅、价值观念不成熟, 故而在理解课文时也就容易出现偏差, 甚至有的时候对问题的讨论很可能偏离主题。结合高年段阅读教学实践来看, 一些教师提出问题后就把课堂留给了学生, 让学生自主去讨论, 虽然表面上看学生讨论很热烈, 而实际效果却不佳, 原因正是在此。因此在学生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不可缺少。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指导并不等同于以往的“讲授”, 更多的是在学生讨论和交流基础上的归纳、点拨和指导, 而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的要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的要求。阅读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可从以下两点进行:一是引导学生归纳, 这主要是对课文内容、主题、段落大意等环节的探究。二是要结合重点、难点而引导学生交流, 教师再给予点拨。如 《金色的鱼钩》 中对“他们年轻。一路上, 你是上级, 是保姆, 是勤务员, 无论多么艰苦, 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一句中“上级”“保姆”“勤务员”等词语的意思交流后, 教师要明确这是老班长对小战士们的关心和照顾。又如“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意义的内涵, 也要进行精讲点拨。

炼字:高年段古诗词教学的钥匙 第8篇

小学高年段的学生经过前两个学段的学习,已经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感知。但是由于在前两个学段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关注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亲近诗词,对诗词形成自己初步的感悟,所以经常是疏通了诗意后,便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走进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诗词的美只是粗略大概地感知,头脑里有个模糊的印象,并没有深入文本内部进行咀嚼品味,自然也就不能理解古诗词有别于现代诗词以及其他类型文章的独特的文学魅力。因此,高年段的古诗词教学应以言为主,因言悟情,从炼字入手,不再把文字、语言当作外在形式,而是作为领悟诗意文心的钥匙。

一、炼字的定义

什么是炼字?对于作者来说,炼字就是对诗中所使用的每一个字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其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也就是遣词造句的方法。叶维廉曾经说过:“字,仿佛如实际生活中的事物一样,在未被预定关系和意义封闭的情况下,为我们提供一个可以自由活动、可以从不同角度进出的空间,让其中的物象以近乎电影般强烈的视角性在我们目前演出。”可以说,字就是一首诗词最小的单位,它关系着整个诗境有无生命。一个字可以“盘活”一句话,进而可以让整个诗境活了;一句话也会赋予一个字生命。因此,人们把关键的几个字称为“诗眼”,前人也有“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字为句眼”等说法。

而对于读者来说,炼字则是要找到诗人词人精心锤炼的那个字,以进一步靠近诗词本义。在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的试题中,炼字这个要求也一直是很重要的关注点,有时甚至直接在题目中就明确要求考生说明诗句中为什么要用某一个字,换成另一个字好不好。因此,我们如果能在小学高年段的教学中就带领学生触摸文字,找到这个“诗眼”,那么整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就会展现出来,而且这也能让学生从小就打好诗词鉴赏的基础,并且领会古代人作文时悉心揣摩的认真态度。

二、如何炼字

炼字的好处有许多,关键的有四点:一是使语言简洁、准确;二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三是开拓意境;四是凸现抒情效果。所炼的字也可以分为形容词、动词、数量词及虚词这几大类。在教学时,教师就要带领学生灵活关注炼字的这几类用法,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并从中感悟炼字对诗意、诗境和诗心的构建作用。

1.比较对读

如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尾联一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四个动词(“从”“穿”“下”“向”)、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的接连出现本来会使诗句冗长,而且过于平铺直叙,对抒情叙事无益,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读来平淡无味。但是,韩愈的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是过誉,杜甫在两句之首分别添上“即”“便”二字,使呆板的诗句立刻变得灵动起来。平铺直叙由于有了这两个表示动作趋向的虚词连接,行文的节奏一下子加快,变得急促起来,既反映了作者的狂喜之情,好似这疾迅的节奏就是杜甫因喜悦而剧烈跳动的心脏的鼓点,又串成作者想象中的返乡路线,一气贯注,气势流走。作者对于因失地收复而终于得以返乡的欢快和迫切之情,也因这二字跃然纸上。读者仿佛就是杜甫的朋友,看着他心中片刻都不能等的希望顺着水流一路直下,奔向念念不忘的家乡。两个虚词的锤炼,将作者的欢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一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即”“便”对于诗句节奏的加快和诗意的锤炼作用。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活用比较的手法,先出示没有“诗眼”的两句——“从巴峡穿巫峡,下襄阳向洛阳”,让学生自己感受这两句的平淡无味和只有动词和地名堆砌造成的句意冗长。再出示修改后的“先从巴峡穿巫峡,再下襄阳向洛阳”,让学生再次感受如果用别的虚词,虽然克服了平铺直叙的缺点,有了转折,但是诗句节奏缓慢,并不能表达出作者迫切的心情,与整个诗意不搭。最后教师出示原句,再次让学生品读。这样学生在三次比较中就会发现“即”“便”二字对诗句节奏、诗意和诗人情感的不可动摇的塑造作用,从而真正地感受到这位忧国忧民、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诗人在听到战乱平息的消息后,为自己也为诸多和自己一样的人终于得以返乡而喜悦的心情。

除此之外,我们也能切身体会古人作诗注重遣词造句不是追求表面华丽,而是真正为诗意文心着想,并且切实地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心。再加上,这首诗的“诗眼”是两个虚词,恰到好处的锤炼对于疏通文气、活跃情韵、化呆板为生动都有益处。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点,也会让学生明白,好的文章是无一句废话,每个字都有独特的用处,字字珠玑。

2.替换词语

如李清照《如梦令》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两句中“肥”“瘦”二字用得极妙。“绿肥”指雨后绿叶受到滋润光亮肥大的样子,“红瘦”则恰恰相反,描摹了红花遭雨后受损凋零、飘落不堪的样子。一肥一瘦,不仅写出了绿叶和红花雨后不同的姿态,表现了作者对雨后的花的深切了解,体现了作者深深的惜花爱花之情,而且“肥”“瘦”这原本多用于指人的形容词,用于花上,更是给原本无情感的自然景物染上了几分人情味,仿佛这花就是作者自己,无限惋惜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在。

或许有人会说“肥”“瘦”二字用在词里不雅,过于庸俗,那么这一点恰好可以成为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抛出这一观点,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教师可以这样追问“:如果换做你来写,你会用上哪两个词?”充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尝试着替换已有词句的过程中,自己品味“诗眼”的妙处和词人的深意。

学生经过替换比较,会发现虽然“肥”“瘦”二字按我们的日常经验来说确实不够雅致,但是在表达情感和描摹形象上,再也没有其他字能像这两个字一样,既能生动地化抽象为具体,让所写之物如在眼前,又能通过强烈的对比表现女词人的叹惋之情。再者,正是这种不按日常经验出牌的炼字,偏离了人们的习惯用法和经验而造成经验“空白”,反而因此开拓出词语全部的感性丰富性,从而使境界全出。

小学语文高年段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 第9篇

1.存 在的问题

1.1作 业设计方面

形式呆板、单一,书面作业、题海战术居多。目标不明确,设计存在较大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渗透性不强,不注意跨学科,单纯就语文教语文、学语文。

1.2作 业布置方面

作业布置一刀切,没有梯度,不分层次。无视学生主体地位,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语文作业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1.3作 业评价 、作业答案的绝对性和标准性方面

如果我们观察学生拿到批改后发还的作业本的表现就会注意到,学生只管做作业,做对还是做错,全凭教师说了算,学生很少获得成就感,有时甚至产生失落感。

2.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能力与机械的记忆书写没有多大关系, 小学语文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 那种机械的书写作业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一些学生经常完不成作业,其实是那些单调的书写作业让他们对作业丧失了兴趣。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的特点, 把作业设计得形式多样,争取让作业内容丰富而又不失创造性,让学生通过做作业全面训练听说读写能力。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可以设计出不同类型的作业,比如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实践性较强的作业。

2.1作业设计的梯度

2.1.1作业量梯度把握

对作业量增减的依据是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对其发展的要求。内容简单、容易掌握的就少布置或不布置,切忌重复布置简单重复性强的机械性作业, 这会极大降低学生写作业的兴趣。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以不留作业,给这些学生减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发展其他爱好,让他们有更多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学习能力弱、知识掌握不牢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作业量。这样,所有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发展。

2.1.2作业难度梯度把握

作业的难度应略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遵循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给学生一个可以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做较难的,能力稍微弱些的可以选择简单的。由于小学生的好胜心较强,有些学生会知难而进,还有一些学生会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跳一跳,尝试“摘树顶端的果实”。对于读书笔记这类作业,高年级以谈感受为主。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学习相同的知识会取得不同的效果。如果设计作业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则结果往往是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 而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了”, 语文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2.2作业设计的宽度

传统的作业读写训练量大,形式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效率较低,不能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学生的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学会在学生的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学生在形式丰富多彩的作业诱导下,必然会对做作业产生兴趣,学习积极性也必将大大提高。

2.2.1演说交际类作业

可以演课本剧,如学习课文《半截蜡烛》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排演课本剧,起到理解深化、巩固的作用;还可以设计一些辩论题,让学生通过辩论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方式的作业可以让学生迸发灵感的火花, 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把口语交际课中的观点拿到生活中实践,学习与人交往,锻炼口语交际、待人处事的能力。这类作业真正让书本知识融入生活, 让学生把知识放在生活中进行检验、思考,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由此可知,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

2.2.2读写积累类作业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必要的积累, 这类作业也是发展语文能力的重点。这类作业可以把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可以写读后感,可以对精彩片段进行比较创作,以提高语言和写作能力;还可以是一些“信息收集”类的作业,对网络、电视、图书里的内容进行采集,并定期进行交流。这类作业的主要作用是:不仅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积累了语言素材,发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为更好地进行写作做好了铺垫。

2.2.3奇思妙想类作业

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 语文作业也可以较多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多关注那些自己认为存在不足的地方,试着提出改进办法。如学了《童年的发现》一课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拓展学生思维。

3.结 语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布置作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新,需要老师别具匠心的设计,通过设计有效的语文作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摘要: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具有启发性、创造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纵观小学语文教学现实,作业情况令人担忧:作业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层级不分明,等等,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不堪重负,对写作业厌烦,甚至逃避。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把握作业量的适度、层次的梯度、形式和人的多样性的角度阐述,优化小学语文高年段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喜欢写作业。

高年段语文教学策略 第10篇

[案例描述]

预习方案:6A Unit 5 On the farm(Part A)预习方案

1.确定学习目标。请根据自身特点,从各类目标中选定至少1~2项为自己学习目标。也可以选择全部目标(请在你选定的目标序号上打“V”)。

(1)知识目标

①能听懂、能读、会说单词National Day,holiday,last,early,meet,before,did,film,farm,pull up,carrot,milk,cow,fun,pick,taste,wonderful.

②能听懂、能读、会说句子:What did you do…?What else did you do…?I…Did you like the film?It was a funny cartoon.We all liked it very much.Were there any fruit trees on the farm?There were apple trees,orange trees and pear trees.

③能正确理解A部分的语篇内容,会读、会说、会复述课文。

(2)能力目标

①能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

②会用本课的句型设置情境,自编对话,培养学生用英语谈论已发生的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学习策略目标

①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②初步感知语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2.听课文录音,模仿National Day,holiday,last,early,meet,before,did,film,farm,pull up,carrot,milk,cow,fun,pick,taste,wonderful在对话中的读音,查词汇表,了解这些词语的语义(会读打“V”词义写在括号里)。

如:National Day读音()词义()holiday读音()词义()

last读音()词义()early读音()词义()……

3.第三单元中,我们发现一些时间短语如a moment ago,just now能够说明句子使用了一般过去时,那么在本单元课文中,你还能找出类似的时间短语能够说明句子使用了一般过去时吗(可以在小组内讨论)?______

4.仔细观察文中出现的行为动词watch,like,visit,water,pull,milk,collect,pick,taste在一般过去时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认真听录音,注意以下行为动词watch,like,visit,water,pull,milk,collect,pick,taste的过去式如何读(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______

6.理解课文大意后,你知道农场都可以干哪些农活吗,看谁知道的多。

______

7.你在进行课前学习时,有困难吗?请先在小组中通过合作方式解决困难,如果不行,请告诉老师,我会帮助你的。

______

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我设计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预习方案。下面就预习方案的设计和运用谈一谈心得:

(一)确立学习目标,体现新课内容

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学习内容,明确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前预习。

(二)重视知识的回顾和梳理,针对性地突破重难点

在预习方案中为学生设计一个知识梳理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方式可以有两种:一是以教材、课标为依据,将重要的知识点再现,深化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二是放手让学生结合教材在新课前进行整理,形成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知识树,然后在课上展示、评价、争辩,这种设计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培养概括和归纳能力。

预习方案中,针对本课的一般过去时,设计帮助学生回忆第三单元出现过的内容,体会过去时的用法,并引导学生注意本课出现的行为动词过去式的读音和变化规则,深化对过去时的理解运用。

(三)分层练习,调动预习积极性

层次分明的预习方案,可以使优秀学生从设计中感到挑战,中等学生受到鼓励,学困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预习方案中,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优秀的学生可以全选,学困生可以选出自己能完成目标,其余目标在课堂中倍加注意,加以学习。

此外,预习方案中设计找出行为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则并读准其读音,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准确完成的,这些内容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写答案,而且答案不唯一,这样能很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小学语文高年段古诗词复习方法探索 第11篇

1讨论:古诗按内容分可以分为几类?

课件出示:叙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送别诗、边塞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将士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写景抒情诗、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咏物言志诗、寓理诗等。

2学生分小组合作给古诗归类。

我挑选了其中比较经典的20首古诗,多媒体快速播放诗名,请同学们找出这20首古诗,学生大声地读读背背。对于印象比较深的古诗,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美美地吟诵一番。然后小组合作给这些古诗进行归类,看哪组的速度快,效率高。

3小组汇报交流,展示成果。

4根据归类后的古诗进行背诵。

这样将古诗归类记忆,学生迅速地记住了这些古诗,这是复习古诗的好方法。学生课后还可以用这种方法把课外积累的所有古诗进行整理归类、吟诵,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温学法,品读古诗

对于写景状物的古诗,引导学生把古诗句变成一幅一幅优美动人的风景画或妙趣横生的生活画。进行古诗配画,把学生带入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如触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例《暮江吟》、《宿建德江》。

对于叙事性极强的古诗,引导学生进行体裁改写。注意古诗中“言不尽”的空白处,启发学生想象,创造性的感悟“言外之意”,将空白处补充完整,把事件的情景、人物形象、思想感情有条理的叙述,让人耳闻目睹,如《赠汪伦》、《游园不值》。

对于意境深远、含蕴丰富的场面则引导启发学生想象古诗所表现出来的情节,扮演角色,进行情境体验,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寻隐者不遇》《回乡偶书》。

对于名言佳句,复习中引导学生比较辨析重点字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绿”可与“到、过、入、满”,“倍”与“又、还”等作比较感受古诗语言的準确性。也可引导学生抓住诗中运用的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用现代的语言拓展描述,以此体悟古诗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形象性。

对于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则通过感情吟诵来体会。初步复习古诗时,指导学生高声诵读,力求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然后组织学生低声诵读,细细品味,慢慢欣赏,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最后深入理解诗句、把握作者情感,并引导学生配乐诵读,使学生置身于诗的意境,体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诵。

三、依据题型,分层演练

在古诗考试中涉及到以下几种内容:古诗词的背诵默写或连线;解释诗句的意思;选出对诗词的内容、思想感情、意境等表述正确或错误的选项;还有一种就是联想性默写,即由某一个诗句联想到与之相关的诗句。

依据题型我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放手给学生们去解决。具体的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四组,各组按老师要求去完成任务。第一组的任务是将现行教材中的121首古诗词分为“爱国”、“思乡”、“咏史”、“绘景”、“言志”、“伤感”等六类。第二组的任务是找出这些古诗词中含有如“山”、“水”、“花”、“鸟”、“风”、“雪”、“月”等名词的诗句。第三组的任务是精选名句进行欣赏。第四组的任务是揣摩重点诗的意境及表现手法,并仿写几首相应的小诗。

学生们为了更快地完成任务,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全班出动,倾情投入,有的仔细地查阅资料,有的精心制作卡片,有的在认真梳理学习内容,有的和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相互合作,忙得不亦乐乎。课堂上,各组选派代表,以小老师的身份上讲台讲解,看着他们共同交流,相互纠正,课堂的学习热烈气氛不亚于当年的新课学习,这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迁移运用,促进提高

背诵古诗词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多年来在古诗教学中,我正是沿着“会理解、能运用、善归纳、融内外、多积累”的方向,引导学生把内容、思想相近或相反的名句加以归纳,将语言的迁移运用以及阅读理解相结合,进行训练。

高年段语文教学策略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课堂实效性

一、引言

世界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根据现代思维科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得知, 思维过程一般起始于对问题的提出与确定, 对于任何一个思维过程, 均是由一个或是一个以上的问题而引起的。可以说, 问题孕育思维, 没有问题的形成与提出, 便无法形成人们的思维, 更不用说人类的发展。笔者根据实际的教学调研发现, 师问生答的封闭式教学依旧存在于小学数学课堂之中, 尤其是对于小学高年段 (指4~6年级) 学生而言, 由于其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特点, 则对于课堂提问有所减少。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 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知识功底, 然而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以及能力却被淡化, 这就使得学生成为了知识信息的“接收器”,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其创新能力无法得以提升。对此, 应该注重加强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二、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提问能力的提高

根据数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得知, 问题的形成过程需要个体参与到积极的思维过程之中。世界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曾经说过, “思维活动一般是在人们情绪高涨的氛围之中进行的”。因此, 若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 那么务必需要创设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欲望、情况以及探索科学文化知识的精神的开放式问题情境, 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问题, 形成这样的一种行为习惯。基于此, 应该积极地创设“布白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布白”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主要是指在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之中为了能够更加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 以开拓读者想象的空间, 进行思维的再创造。那么将此概念应用于情境教学之中, 则指的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 教师应该首先创设心理上以及知识上短暂性的“空白”, 这样就可以留给学生想象与思维的余地, 不断地引导学生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 提高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这一个知识的时候, 教师可以在幻灯片上首先出示若干等底等高的直角三角形与长方形, 具体如下图1所示:

通过对上图的观察, 对以往所学知识加以回忆, 学生们很快就能够发现“等底等高而且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长方形的一半。”然后, 教师可以将长方形与三角形分别以等高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成圆锥与圆柱。再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右边这两幅图, 并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并鼓励学生提出如下的问题: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着怎样的关系?推测一下会有怎样的关系。这样创设问题的教学模式, 就一改传统的“知识直灌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改变了学生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这一角色, 而使得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主宰者。对于这个例子而言, 教师很好地进行了“布白”设计, 这对于学生的思维的开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开发学生探寻规律的思维, 提高开展开发式课堂教学的“品质”

对于小学生而言, 其思维非常活跃, 因此非常适合开展探寻规律的课堂教学。例如, 对于如下所示的10个数字:

教师在幻灯片上展示如上10个数字, 对于高年段的学生而言, 认识这几个数字那是轻而易举。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如下的游戏, 找出10个卡片, 并在卡片上如上图写上各个数字, 然后让学生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平移卡片, 两两进行组合成一个两位数。每组合一次, 另外一个同学记下数字, 最后让学生讨论一下共有多少两位数;那如果三个为一组进行平移呢, 最后又可以得到多少三位数?如果是四位为一组进行平移呢, 又可以得出多少四位数?

对于上述几个问题, 可以总结为如下表所示:

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个数有怎样的关系?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学生进行了上述的实践活动之后, 最后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不同和的个数=数字的总个数-每次框出的个数+1

得到这样的规律之后, 同学们欣喜若狂, 顿时感觉到数学的趣味性以及自己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

然后教师可以举出下例, 让学生快速地回答:

礼堂里一排有18个座位。小芳和小英是双胞胎, 要让她俩坐在一起, 并且小芳在小英的右边。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同学运用上述规律, 很快答道:18-2+1=17种。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当前时期下我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化地改革, 各种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需要。上文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所存在的学生难于发问的现状, 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解决对策——实施开放式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教学模式, 首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 然后就是应积极地开发学生探寻规律的思维能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实施小学数学课堂开放式教学, 能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苏娜.在小学数学课堂实施开放式教学的探索[J].都市家教 (下半月) , 2010, (9) .

[2]刘玉风.创新的数学课堂教学初探[J].小学数学教育, 2003, (2) .

[3]王庆明.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的探索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8) .

上一篇:产业旅游下一篇:法务会计诉讼支持论文

热门文章

高年级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