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的回报范文

2024-05-07

真情的回报范文(精选4篇)

真情的回报 第1篇

两年前第一次执教时,我以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轻而易举,因为文章清新质朴,叙述简洁明快,容易读懂,可是教学效果却令我大失所望。

再教此文,不敢轻率。反复研读文章,发现文章看似很简单其实却情真意切,想真正读懂并不容易。再三分析学生,找出了学生生活与文章背景之间的距离,决定为他们架设沟通的桥梁。精心设计教法,执教后才知道“真情”尽在不言中,需要我和学生用心发现。

“圣诞节前夕,正好是星期四。晚上,我照常去收报费。我按响第一家的门铃,没人开门,走到第二家,也没人……走了一家又一家,每一家都没有人应门。我急得快哭出来了。明天———星期五,我必须上交报费。难道他们都在圣诞节前夜逛街去了不成?最后,我来到基尔恩先生家门口,按响了门铃。门忽然大开,我几乎是被基尔恩先生一下子拉了进去。”

这段文字曾经被我一笔带过,这次,我发现其中的一个“疑点”:为什么订户们要全都集中在最后一家?让作者“走了一家又一家”?于是,就此让学生展开讨论,结果真如我所料,“疑点”成了“亮点”,成了学生理解“真情”的“生发点”。

师(引读):那是圣诞节前夜,正好是我收报费的日子,晚上,我照常去———。我按响第一家的门铃———,走到第二家———,走了一家又一家……

师(充满疑惑):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他们要把地点放在最后一家?这不是在捉弄作者吗?

(引导学生同桌或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巡视时提醒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思考)

生1:我想,他们是为了让“我”惊喜,当“我”濒临绝望时给我希望,那是一件令人多么高兴的事情啊!

生2:他们选在圣诞节前夜也有特别的用意,因为这是个团圆的日子,“我”还要独自出来收报费,一定很孤独,他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为我精心设计了这次特别的聚会,一定会给“我”留下永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生3:在生活中,只有朋友和家人才会为我们这样精心策划节日,所以,在订户的心中,“我”已不只是一个报童了,而是一个朋友,一个家人,一个他们自己的孩子!

师:可是,他们就不怕“我”中途回家吗?那他们的准备不就白费了吗?

生4:不会不会!“我”平时送报那么负责,怎么会半途而废呢?

生5:订户们可谓用心良苦啊!他们十分了解“我”,知道“我”是个有责任心的孩子,不会轻易放弃,一定会走到最后一家的。

生6:这让“我”明白了“付出不会白费,付出总有回报”的道理。假如“我”没有坚持下去,也就不会收获到喜悦了。看来,坚持,就会有快乐在前方啊!

……

文章疑点的设置可谓匠心独具,用心良苦,它始终存在并一如既往地望着我,等着我,教学中一旦找到这个“点”并想办法去突破,这种感觉就如同一朝分娩,堪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真是一身轻松啊!没有奥妙,没有捷径,文章疑点的发现只有依靠对教材深入的钻研。

师:说得真好!你们和订户一样善解人意,心中同样充满了爱与关怀!就让我们陪小主人公一同感受这动人的场景。(出示第5节课文)

师:请大家静心默读,用心品味,看看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生7:平安夜是个团圆的日子,可订户们为了送圣诞礼物给“我”而“无一缺席”,说明他们都很重视“我”,这令我感动。

生8:我从“充电车灯”看出订户为小作者考虑十分周到,为了让他起早贪黑送报的时候能看清楚道路,真是煞费苦心。这份关爱让我心动。

生9:订户为什么要送崭新的自行车给“我”呢?因为自行车是“我”送报必不可少的工具,“我”曾经有过,可为还债卖了,他们了解“我”的心事,这实在是“我”梦寐以求的礼物啊!

生10:这辆崭新的车是一辆有灵魂的车。

生11:这辆新车,承载了订户们给“我”的太多关爱和温暖!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爱与感动。(齐读)

这段关于自行车的描写是我一开始不屑一顾的文字:描写不够优美生动,甚至连一个值得学习的好词都没有。可是,同事提醒我,可不要小瞧了它,值得咬嚼的地方可不止一处哦!于是备课时细细品读,果然发现了不同凡响之处,于是让学生用心品味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动。简单的文字,果真包含了不简单的“真情”。

师(过渡):此时,“我”又是怎样的反应呢?(出示第6节课文)自由朗读这段话。

师(指名范读后):订户们送给“我”的圣诞卡上会写些什么?“我”不知道说什么,其实心中却有千言万语,你能帮“我”表达出来吗?

师:请同学们分别来做“我”和订户的代言人,写出他们没有说出的话。(出示小黑板:圣诞卡上写着:迈克,_____/我目瞪口呆,心中涌动着一股热潮:______)南边两组是迈克,北边两组是订户。(播放深情的轻音乐)

(教师巡视,发现优秀作品,交替请学生朗读,营造对话氛围,形成互相倾诉的场景)

生12:迈克,你是一个了不起的男子汉,你用自己诚实的劳动分担着家庭的负担,你是我们见过的最好的送报人。祝愿你父亲快快康复。爱你的订户。

生13:亲爱的朋友们,我只不过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们却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帮助和惊喜。我无以回报,我会用我更真诚的劳动来感谢你们。

生14:迈克,你的诚实让我们感动。你送报及时,报纸保管完好,处处为大家考虑,你是个细心的孩子,更是个善良而坚强的孩子。我们爱你!

生15:你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你们爱我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你们的这份真情我不会忘记。谢谢你们!

……

美学原理指出:“作品的美学原理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和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创造的基础便是作品的空白。”文本中的“空白”虽然指向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部分,但文本中已经做了一些暗示或指示。因此,“补白”是文本解读的一个独特的视野,是文本解读的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补白”式文本解读会给学生打开一个五彩缤纷的情感世界,从而让学生体验到“真情”与“回报”的交替往复、密不可分,带领学生奔向文本的中心。

《真情的回报》教案 第2篇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都喜欢听什么样的歌?(指名说)

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听这样的歌?(指名说)

其实,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喜欢听歌,老师最喜欢听“爱的奉献”这首歌,想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老师最喜欢这首歌里的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齐说)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结:是啊!只要我们献出一份爱,也就献出了一份真情,有了真情,才干换来人世间真情的回报!今天我们将与同学们学习这样的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真情的回报》。

二、揭示课题,据题设问,确立研读的主题。

1、板书课题,同学书空。齐读。

2、指导读题,并根据题目设问、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怎样读好课题呢?请老师说,大家读。

师:(真情)--的回报(突出真情)

真情的付出得到真情的--(突出回报)

师:根据题目的朗读,你头脑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指名质疑。

3、根据同学的回答,归纳,以确立研读主题。

谁对谁的真情?(板书:“我”、订户)

“我”的真情表示在哪里?

订户的真情表示在哪里?(实际上也就是我真情的回报?)

三、围绕研读的主题,自读课文感知。

真情的回报 第3篇

这次的全市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锤炼展示平台, 在精心设计、充分准备和几次试讲后, 我的一堂六年级语文课《真情的回报》终于在另一个学校借班正式“表演”了———现在想来, 那真的只能算场表演。上课伊始, 学生们还有些拘谨, 随着教学的步步深入, 他们与我进行了“心意相通”的对话。教学似乎越来越流畅了, 情意似乎也越来越浓厚了, 在一连串的大排比激情总结后, 课戛然而止。似乎上得蛮成功, 可我内心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在这堂课上, 我没有看到那一双双怯怯的眼睛, 没有看到那一张张腼腆的笑脸, 没有听到那一串串低低的声音。记得前一天来他们班上第一课时时, 全班59个学生齐刷刷地以洋溢着真情的笑脸迎接我。课上, 我特别关注了那几双眼与那几张脸, 我也用目光鼓励, 用笑脸肯定, 用话语夸奖。可在第二课时的公开课和评奖课上, 我却未见到他们的身影。这也难怪, 公开课堂上只有56张座位, 后面与左右两边都密密匝匝地坐满了听课教师与评委, 带队教师很自然地就领来了相应的学生。

本想公开课后给他们另外上课, 可上午已上过比武课的几位教师正等着我呢 (比武课规定上课者不允许听课) , 所以一上完课, 我就在大家的催促下乘车返校了。

这几天, 我总是在不停地想, 不停地问自己:在上课时, 那几个孩子在干什么, 在想什么?是否正迷失方向, 一颗心找不到回家的路?是否已让风吹熄了心中的蜡烛, 一份情在黑暗中消逝?对于孩子真情的期待, 我回报了什么———离弃吗?对于孩子真情的信任, 我回报了什么———伤害吗?这就是我的《真情的回报》?这就是我的真情的回报?

我愧疚, 我难安, 一直盘桓于心, 一直耿耿于怀。在迟疑了两天后, 在隐存的顾虑打消后, 我的思想也就一下子清晰了———我该有所行动, 我该做些弥补。

于是,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在温暖的太阳直照得人心里暖烘烘的午后, 我又乘车来到那所美丽的学校。在于此校工作的老同学的全力支持与巧妙安排下, 未惊动过多的其他人员, 我特地为这几个孩子上了一堂《真情的回报》。没有听课者, 更没有评委。一样的教材, 一样的教学流程, 不同的是心;大同的教学语言, 小异的学生回答, 迥然的是情。心与心的沟通如此顺畅, 情与情的交流如此融洽。那一句句饱含激情的话语是教学对话, 还是心灵对话?“真情是互相的, 它就弥漫在你我之间, 传播在大家心间”, 这是文中人物的情, 还是我与学生的情?“真情是无助时的一双手, 给人以进取的力量;真情是黑暗中的一盏灯, 给人以光明的指引”, 这是学生的回答, 还是学生的心声?“态度中流淌着真情, 言语中诉说着真情, 行动中蕴藏着真情”, 这是对课文的描述, 还是对课堂的描述?我已分不清到底是我们在上课, 还是课在“上”我们?多年来所追求的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物我两忘、文我相融的教学境界竟在不经意间实现了———原来, 上课先做人哪!

《真情的回报》读后感 第4篇

《真情的回报》这片课文主要讲了家境贫寒的“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送报纸的工作,十分珍惜。下雨下雪天,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门里,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帮“我”买了一辆自行车。

真是天道酬勤啊!这让我想到了一件事:

有一次,妈妈让我独自一个人到奶奶家去,我坐在车子上感到十分害怕,怕别人拐走我,一脸的焦急呈现在我的脸上。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姐姐看到了我这样,微笑着对我说:“小朋友,你到那里去啊?”我吞吞吐吐地回答:“到新芳去。”他欢喜地说:“好巧啊!我正好也到新芳去,等一下我送你吧!”我恐惧地看了看了她,微微地点了点了头。

到站了,我下了车,赶紧往奶奶家走,可身后传来了一声:“小朋友,等一等,我送你回去,你小心一点!”于是,我停下来等了等她。

在路上,我不信任她是否是骗子,就躲着她,可她一直和我讲关于安全方面的知识,一直说让我以后要小心点,我真搞不懂,我和她素不相识,为什么他那么关心我。

到家了,奶奶看见我身边多了一个人,便对我说:“孙女儿,这位是谁啊?”我说:“是一位姐姐,她送我回来的。”姐姐说:“我看她一个人回来,不放心,怕她有危险,所以就送她回来了。”奶奶听后十分感激地说:“太谢谢你了!你陪我孙女一块儿回来,我永远也忘不了你!”姐姐说:“那是我应该的。”说完就走了。

上一篇:企业品牌经营分析下一篇:竞选班长演讲稿

热门文章

真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