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念角度范文

2024-05-12

生态理念角度范文(精选8篇)

生态理念角度 第1篇

关键词:生态理念角度,河道整治,规划设计

1 引言

生态河道指的是在达到引水、排涝、防洪的基础上, 人工对生态系统进行恢复, 建立稳定、完整、健康的水生态系统。 在建设生态河道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植物措施、工程措施、控制河道污水排放等来保证河道形态的多样性, 在保证水利工程和河道基本功能安全的基础上, 降低人类活动对河道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构建一个多样化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生物群落景观, 使河道环境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身恢复能力。

2 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下,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河道的生态环境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在进行河道治理时注重河道的排洪效果, 直化、硬化的情况普遍存在, 严重破坏了河道的生态系统。改善河道生态环境需要从生态理念角度下对河道进行治理。在治理河道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要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和规划要求, 结合建筑物的功能来确定河道治理相关建筑的设计标准和建设等级。

2) 对保护对象一般的河道治理标准宜以护岸为主。

3)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 要积极借鉴交通、建设、国土等部门取得的成果。

4) 要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科学治水、尊重自然、人水和谐”的基本理念来治理河道, 构建出生态河道, 对生态安全、用水安全和防洪安全进行统一规划[1]。

5) 从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水文化景观层次等方面入手, 突出水生态修复、水景观营造的河道治理理念, 提高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 达到人水和谐的目的。

6) 进一步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 维护河流的生态健康, 注重恢复河道的生态景观, 充分体现出地域的文化特点。

3 衢州市河道治理整体规划

1)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规划相协调, 对整个流域进行总体定位, 从全流域的角度对河道的生态治理进行分析, 提出控制性要求。

2) 以全局的眼光对整条流域进行整体规划、部署, 以河道为主轴, 结合河段功能及特点进行分区, 明确各分区的范围及功能 (如原生态保护区、水生态修复区、防洪治理区、综合治理区、水景观营造区等) 。

3) 以河流治理为重点, 梳理问题和分析需求, 围绕防洪减灾、水生态环境、水资源保障和流域综合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统筹规划, 系统治理, 全面提升流域水安全保障水平, 促进流域产业发展。

4) 以溪流为线, 周边村镇为点, 以线串点, 以带促面, 通过节点工程的建设, 与防洪、文化、产业、休闲等相结合。

4 衢州市河道生态整治规划设计

4. 1 河道断面的规划设计

在对河道断面进行规划时, 不仅要达到河道的综合功能, 还要保证河道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根据流域的总体规划, 按照不同的需求设计不同的断面型式。对于山区性小流域, 宜以保护为主, 生态修复为辅, 尽量保留浅滩、主槽、缓坡等自然形态, 除自然断面外, 其余断面形式宜按以下顺序选取:人工非规则断面、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矩形断面。河道断面设计应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和体现当地的特色风貌, 因地制宜, 结合城乡统筹和乡镇 (街道) 建设, 实现休闲、娱乐、亲水相融合。当河道断面较宽、水位变幅较大时, 可结合景观、亲水要求考虑对河滩地的利用。河道断面治理后的过水断面面积不宜小于现有过水断面面积, 此外, 河道断面设计应适当考虑周围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

4. 2 堤防护坡技术

1) 堤防和护岸填筑材料选用土石混合料和土料。对坡度大于1∶1.5 的边坡选用砂石料作为填料。

2) 护坡植物选用本土植物, 并分层进行布置。水生植物和草本植物布置在底部, 高杆乔木要布置在中上部。

3) 使用松木桩、卵石、块石、粗卵砾等材料作为生态堤防和护坡材料。当使用未风化和坚硬的卵石、块石作为护坡材料时, 要在确保结构安全的基础上, 使用干砌的方式进行施工。生态堤防与护岸可选用格宾网箱 (垫) 、生态土工袋、生态混凝土块、多孔隙混凝土预制块、土工织物等人工材料进行施工;网箱 (垫) 内填充物应密实, 表层填充物不易取出, 混凝土块强度等级应大于C20。图1 为生态土工袋护岸, 图2 为格宾网箱。

4. 3 修复河道生态环境

在对河道进行整治过程中, 对于因人为因素、采砂、洪水、年久失修等因素对河道造成的破坏, 为了恢复河道流态的多样性, 为生物提供适当的生存环境, 改善河道的景观, 需要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在对河道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时, 要按照控制污染、回归自然的基本原则, 使自然环境可以和河道景观成为一个整体, 在满足生态环境建设要求的基础上, 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场地。在对不同的河段进行修复时, 采用的修复方法也不同,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修复滩面和河堤时要选择抗冲刷能力强、根系发达的灌木、乔木等种植。

2) 对河边湿地进修复时, 为了给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要使用堆石治理、设置鱼巢砖等进行设计。

3) 修复原硬化矩形直立式河道断面时, 如果利用原来的结构改建生态系统需要在保证耐久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 使用钻孔、打洞等措施对河岸和河道的生态交换进行恢复[2]。在硬质坡面的基础上进行修复, 在护岸顶部宜修建花坛种植垂挂植物, 根据河道的水位变化情况, 挡墙基础设置种植槽, 种植攀爬植物。

4) 在修复原复式断面和硬化梯形断面时, 如果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改建, 要在保证耐久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 在原护坡表面打设孔洞或凹巢, 使用土壤和碎石进行回填, 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若对原结构拆除重建, 应采用生态透水结构。

5) 修复污染河段时要在上游地区截留分流的基础上, 对雨水和污水进行分流, 防止污水流入到河中, 并在各个河段中放养微生物和水生动物, 分解、吸收水中的污染物。

4. 4 种植植物营造景观

种植植物前, 首先要将土壤中粒级1cm以上的渣砾和2cm以上的沥青、混凝土及有毒有机垃圾等清理干净, 保持土壤具有良好的疏松度, 密度要保持在1.0~1.35g/cm3, 并且要具有良好的排水性, 非毛管孔隙度不得低于10%;p H应为5~7, 含盐量不得高于0.12%;有机质含量不得低于1.5%;块径不大于5cm。植物种植后, 应结合景观布局进行修剪造型利于形成优美冠型, 达到理想绿化景观[3]。对于银杏、乔木水杉、栾树、乔木女贞等高大植物, 采用规则式布置的方法进行种植, 高干乔木水杉、银杏等行距宜为5~8m, 大冠径乔木女贞、无患子、栾树等行距宜为6~10m, 大灌木种植密度宜为2~3株/10m, 小灌木采用片状种植密度宜为25~36 株/m2。进行群式乔灌木和丛植乔灌木的种植时, 为了防止构成直线, 无论在平面上、空间上都应采取不等边三角形构图, 同种或不同种苗木都应高低错落, 充分体现自然生长的特点。在灌木花带边缘轮廓线上的种植密度应大于规定密度, 平面线形流畅, 外缘成弧形, 高低层次分明。水生植物的栽植密度宜根据植株大小、生态习性而定, 优先选用河道内常见且容易生存的品种, 如野茭白、芦苇、芦竹、菖蒲等, 片状零星种植;点缀品种宜选用季节性开花的品种, 如再力花、水葱、香蒲、鸢尾等, 每处宜种植5~10m2, 穿插种植或布置于观景台及重要节点处。

5 结论

在河道整治时, 要坚持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 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生态理念是未来河道整治的主要发展方向, 良好的河道环境和优质的水质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还会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利顶, 齐鑫, 李芬, 杨丽蓉.城市化过程对河道系统的干扰与生态修复原则和方法[J].生态学杂志, 2010 (4) :805-811.

[2]张勇, 祁德超, 高之栋.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措施浅析[J].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0 (1) :86-88.

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解读《海洋》 第2篇

电影《海洋》聚焦于覆盖着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的“蓝色领土”。影片分为两大部分,前45分钟深入、完整地呈现了壮美辽阔、神秘而富饶的海洋世界,后50分钟展现了被人类破坏和污染的海洋世界。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解读电影《海洋》,可以发现电影的前半部分是把美好的东西完美地呈现给人看,展现给我们的是具有生命性、关联性和和谐性的美丽海洋生态;而影片后半部分则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展现给我们的是被人类扰乱的丧失了生命性、关联性与和谐性的海洋。

一、完美和谐的海洋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生命不只是人的生命,而是包括人的生命在内的整个生物圈的生命活力,生态美在生命自诞生到消亡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得以不断展现。电影《海洋》前半部分展现了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海底世界,让观众欣赏到海洋系统的生态美,感受到海洋中的生命活力以及万物相互关联与和谐的特征。很久很久以前,大海是未被人涉足过的领域,大海的生物们共同分享着这个家园,它们成群而居,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遨游,想游到哪,就游到哪。影片介绍了海洋里许多漂亮得让人窒息的海底生物,尤其无数奇异生物类型以及闻所未闻的海洋现象,例如,悠然又庞大的魔鬼鱼,稚嫩又慵懒的海象,无惧又悠闲的鲸,团结拼搏的鱼群。

电影《海洋》中的生态景象之所以令我们为之惊叹,是因为它勾起了我们的生态审美意识。生态审美意识不仅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体认,也不只是对外在自然审美价值的发现,而且是生命的共感。生命的共感既体现了生命之间的共通性,也反映出生命之间的共命运感,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和弦,而并非自然的独奏曲。影片《海洋》的确不仅使观众发现海洋生态的审美价值,体验到自身生命的价值,更能让观众感受到海洋生命的来之不易以及自身与海洋生命的息息相通之处。一句话,虽然影片《海洋》的前半部分是海洋生态的独奏曲,但影片依然抓住了观众与海洋生命的共命运感,以及人与自然的生命和弦。

二、被撕碎的海洋

生态美学突破主客二元对立机械论世界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自然无价值的理论,提出自然具有独立价值的观点。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把一切从人类的利益出发作为人类活动最根本的出发点,它具有巨大的破坏性,正如影片所介绍的:“生物花了几百万年的时间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然而我们人类在短短的发展历史中,将不可动摇的大自然的平衡破坏殆尽。”影片中人类对鲨鱼的一次屠杀以暴力书写着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残酷性。渔民们在水下立起了铁丝网,许多动物身陷其中。他们把锐利的铁钩射进一条小鲨鱼体内,把它拽到船上,活活地割掉它的胸鳍、背鳍、尾鳍,然后把这只还淌着血,痛不欲生的动物活生生地丢进咸咸的海水里,它竭尽全力地扭动业已不见的尾部,可是它再也无法畅游了,只能慢慢地一直坠落到海底,在无尽的绝望挣扎中淌干每一滴血,经历几个小时的折腾后死去,它的鲜血染红了海水。通过渔民对这个鲨鱼的屠杀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人性反生态的一面。法国著名伦理学家史怀泽曾说到:“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向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生命意志——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1]而影片中疯狂的人类却无视鲨鱼神圣的独立价值,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而死在渔民屠刀下的鲨鱼已不再是生态共同体中人类的伴侣,它们被剥夺的不只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尊严,而且也包括它们栖居地球的权利。

生态美学认为,在生物圈大家庭中,所有生物作为与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的内在价值是均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力也是相同的,人类应当敬畏非人类生命的内在价值和生存权利。影片说到以前海底存在过许多漂亮的生物,它们都是“经过几百万年进化而来,却仅仅在几十年灭绝了”, 这些物种的灭绝在于人类的“漠不关心”。从根本上来说,人类的“漠不关心”在于人类亵渎非人类生命的内在价值和生存权利。那么“灭绝还会继续下去吗?”这个问题在于人类能否齐心协力保护好具有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平衡系统,正像影片所说:“台风来的时候,人们会齐心协力,共度难关,难道就不能为了保护大海而携起手来吗?”

生态美学认为,自然界所有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有着网络式的生存环境;生存环境是由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构成的;有机联系使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彼此共生共存;人是有机联系之网中的一个要素,人与其它物种也处于极其复杂、动态的有机联系之中。 影片谈到了许多由于人类对生态有机联系的破坏所带来的可怕景象。人类用卫星监测地球,通过卫星可以目睹地球饱受创伤的过程,影片说到:“污染的河水流向大海,它们就像血流一样,不断注入大海,正是人类的睿智把大海全部都污染了。”北极和南极在人们看来都是圣洁的地方,到处都保持着一副没有被人类染指的样子,但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全球变暖和航线的开通,会有很多商船开到这里,“那时那儿的动物怎么办?它们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发出了悲痛的哀嚎,然而人类却听不到。”人类对海洋冷漠,对地球冷漠,对其它生命冷漠,最终危害的还是人类自己,“将来我们所看到的生物只存在于动物园的栅栏里,还有水族馆的水槽中,到那时候怎么办?”

影片的结尾给人类发出了警告:“丰富的自然成了过去一个久远的梦。在人类所能及的宇宙范围内,只有地球能够孕育生命,没有其它星球可以取代它,所有的生命都应该在这里共同生存,这样才有希望。物种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未来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在醒悟还来得及。”麻木已久的人类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人类向自然发动的这场可怕战争中,人类不会取胜,最终双方将两败俱伤——大自然会一片荒芜,人类社会将备受磨难。要想停止战争,在人与自然间达成一份和平协议,我们必须牢记交战中只有一方——即人类——能付之于行动,因而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中,只有人类有能力去有意识地改变我们的所作所为。如果说我们和地球之间应该达成和解,要行动的只能是我们。

[1][法]阿尔贝特·史怀泽,陈泽环译. 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9

从生态效率角度评价生态工业园建设 第3篇

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在我国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同时原有工业园也正积极地进行生态化改造。近年来, 我国各地拥有生态工业园头衔的工业园纷纷出现, 但实际上有很多生态工业园只不过是名义上的, 其经营方式仍然很粗放, 甚至有些生态工业园中的企业仍然在没有节制地排放废弃物, 成为一个个“污染群”。2004年全国共清理出6866个各类工业园, 核减4813个, 占工业园总数70.2%。因此, 我们需要一套科学化的评价体系,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指导其建设与规范发展, 促进其不断完善, 并用作验收的依据。

2 工业园生态效率的内涵

2.1 生态效率的基本理念

生态效率翻译自英文的eco-efficiency, 其中eco既是生态学ecology的词根, 又是经济学economy的词根, efficiency有“效率、效益”的含义。生态效率的概念最早是在1990年, 由德国学者Schaltegger和Sturm首次在学术界提出。1992年,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业委员会 (WBCSD) 将生态效率作为一种商业概念加以阐述, 将生态效率定义为:“生态效率必须提供有价格竞争优势的, 满足人类需求和保证生活质量的产品或服务, 同时能逐步降低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中的生态影响和资源的消耗强度, 其降低程度与估算的地球承载力相一致。”1998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将这个概念扩大到政府、工业企业以及其他组织, 认为生态效率是指“生态资源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 它可看作是一种产出/投入的比值, 其中“产出”是指一个企业、行业或整个经济体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投入”指由企业、行业或经济体造成的环境压力。图1中描述了生态效率作为管理和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工具, 优越于其他方法的特点。

生态效率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哲学推动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 并受到了企业界的积极响应。目前生态效率逐渐应用于区域和国家层面, 如芬兰统计局和坦佩雷大学制定了衡量芬兰社会的生态效率指标, 我国的诸大建等人提出了基于生态效率建立我国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郭莉等人进行了区域生态经济评价模型的研究。然而结合工业园的自身特点, 在工业园层面的生态效率及其评价研究还没有深入展开。

2.2 对工业园生态效率内涵的分析

生态效率概念的直观表达式为:

生态效率的核心概念是“用更少的资源实现更大的价值” (produce more with less) 。

首先, 它把环境因素看成是生态经济系统投入成本的一部分。重点考虑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 把资源能源和污染物的排放都作为成本因素, 不再认为环境是可以无限利用的资源, 符合经济学中对稀缺资源配置的理论。

其中, Y代表经济增长;A代表科技进步;L代表劳动力;K代表资本;N代表自然资源。

在工业化的150多年中, 科学技术、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都有了几十倍的提高, 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却提高很慢。据报道, 2006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为10.5%, 万元GDP能源消耗则高达为1.21吨标准煤, 是发达国家的3至11倍, 单位GDP的环境成本居于世界前列。因此, 提高资源生产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和当务之急。

第三, 生态效率总是与经济结构、生产方式以及技术进步有密切关系, 且分项指标含义明确, 便于找出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的措施和建议。

3 工业园生态效率的评价方法

对工业园生态效率进行评价, 可以使社会、政府、企业之间相互沟通和对话, 有助于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的战略管理, 并在园区之间实施有意义的绩效比较。具体表现为:通过生态效率评价, 可以:

a.描述和反映任何一个时点上 (或时期内) 园区各方面经济与环境的水平或状况;

b.评价和监测一定时期内经济与环境变化的趋势及速度;

c.综合衡量经济与环境各领域之间的协调程度。使政府确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控制污染物排放的优先顺序, 同时给决策者一个了解和认识工业生态环境进程的有效工具。

d.通过评价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共进。

3.1 生态经济系统定量化评价方法比较

国内外对生态经济系统定量化的评价方法, 主要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物质资源的新陈代谢, 基本的评价方法有:灰色关联分析法、生命周期分析法 (LCA) ,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基于神经网络的评价方法、基于粗集的评价方法, 以及基于能值分析和物质流分析的评价方法等。定量评价首先要解决的是其指标体系问题, 很多国际组织和学者从不同角度构建了生态效率指标及其指标体系。对工业园生态效率评价一般分两步, 一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系数, 二是进行指标量化并计算总分值。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还要结合相应评价方法才能很好的反映工业园的发展现状以及趋势。

生态效率是一种灵活的、相对的概念, 并没有特定的限制来衡量其价值, 衡量方法取决于分析的目的和所能获取的信息。现代科学研究正从“分析时代”走向“系统时代”, 理想的评价方法应该具有多维结构且能进行多维评价, 因此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是用系统方法 (system approach) 来整合已有的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方法。

3.2 工业园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现有的工业园综合评价体系及国家相关标准, 结合生态工业园自身的特点, 并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 本文从生态经济发展水平, 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生态园区管理水平和生态效率指标四个方面构建了工业园生态效率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见表1。

4 小结

评价工业园的生态效率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工业园向着效益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生态效率既是工业园发展的目标, 又可作为工业园生态化的方法, 还可以作为评价工业园生态化水平指标体系。工业园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问题, 本研究对生态效率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 是一项具前瞻的探索性研究, 在实践中需要进行试点应用, 不断补充和完善。

摘要:本研究以生态效率理论为基础, 对工业园区生态效率的内涵和评价方法进行分析评述, 构建了工业园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生态效率,工业园,指标体系,定量化评价

参考文献

[1]李丽平, 田春秀, 国冬梅.生态效率-OECD全新环境管理经验[J].环境科学动态.2000 (1) :33~36.

高度标定的视界和角度改变的理念 第4篇

中高层管理者的视界高度和角度

管理者的高度和角度对一个集体的发展和方向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管理, 大到一个集团, 一个企业, 小到一个分厂、一个班组, 都需要系统、专业的管理理论做支持。

无论是化工企业还是其他行业, 主管领导的管理理念和创新能力主导企业发展的步幅和速度。创新才能发展。对于一个企业而言, 创新是促动发展的催化剂。主管领导在部门发展中起着引航、决策作用。因此, 高层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经营决策领航企业的总体定位和走向。

中层管理者在生产装置运行中的指挥、管理水平是对高层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的诠释和注解。中层管理环节至关重要, 他们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润滑回馈的作用。当前, 低碳经济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中层管理者对生产装置的了解, 对主要设备的认知, 对生产决策的执行所创造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 更多的是社会效益。他们在执行公司决策的过程中对新概念、新方法的引入为企业生产经营输入新鲜血液, 促进企业在创新中焕发青春。

一线管理运作者的观念和执行力度

在生产运行过程中, 基层管理者的兵头将尾作用对团体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化工操作一线, 值班长和工段长的操作技能和管理手段对班组和工段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基层管理过程中, 值班长和工段长作为公司和分厂各项规章制度的直接贯彻者, 他们的个人魅力既展现在包容的胸怀和过人的操作技巧上, 还渗透在对各项规定的执行力度中。基层管理哲学既再现了公司的管理方针, 还融汇了基层管理运作者的管理观念。

工段长在进行管理中恪守公平、公正, 会让班组和工段的凝聚力壮大。通过评比、反馈等方式把最基层的声音传递到上级管理组织, 在层层回馈的有机循环管理链中, 一线员工只需关注生产和操作, 从而达到管理体系中各司其职的理想状态。

这样的情况很多。在循环水的供应过程中, 会有相应的参量来标定操作的尺度。技术人员经过长期的汇总和分析, 得出供应生产装置循环水的温度范围。

操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可能会按照操作范围去工作而不会严格控制工艺指标, 值班长的管理力度在操作中的管理意义就浮现出来。优秀的值班长在规定发布前夕, 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参与操作, 掌握最恰当的操作值, 并斟酌规定的可行性。经过试运行对班组制定相比公司和分厂的制度更加详尽的操作规定, 规定一旦形成, 值班长不再参与操作, 仅通过操作报告就可以实施奖罚。

技术工程师的专业职责和技能深度

专责工程师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对一线员工操作技巧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实现技术攻关, 减少各种浪费需要专责工程师进行大量的现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检修过程中的技改技措都是经过现场操作数据的采集和故障率的统计来实现。设备浪费和原材料浪费比较直观, 而人工的浪费常常比较隐蔽。

人工的浪费主要体现在不能人尽其才、专业技能不过关、岗位人员闲置等等。技术工程师在专业培训中发掘人才, 并汇总到管理部门, 建立企业人才数据库。同时提高较差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对岗位特性进行分析, 杜绝岗位人员闲置。

技术工程师在专业培训中普及电子教学和专业对接成为新型的技术传递和普及渠道。他们在准备教案和进行课件设计的过程中, 不仅对所传授专业进行温习, 而且在课件的制作和教案的选择过程中, 对自身能力的提高产生促动作用。

实现电子化办公, 管理人员的总体水平提高, 新视角、新思路得到普及, 管理的模式发生质变, 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技术人员通过远程控制对控制室的工艺参数的振荡进行监控, 并作出适时的调整,

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图表记录, 并根据记录进行曲线分析, 通过周期运行过程中设备的故障率来识别装置在生产运行过程中易损耗部位, 从而有目标地建立检修档案和备品备件储备。操作人员只需要根据工程师的指令进行恢复和修改,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线操作人员的水平和素质尺度

在同一个生产装置, 同样的原料供应, 以及同样的客观因素影响下, 装置的收率并不同。这是因为操作人员的手法和水平导致产品的收率改变。这就是我们在管理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生产力中人的因素。人的因素所造成的生产产量和质量的不同, 这不仅仅取决于人的操作水平, 还取决于人的思想素质。同样一台机泵, 敬业的人在检查其运行状况时不但看它的外观, 还会从噪声、泄漏等方面去考虑。正常的设备动密封要求在每分钟十滴以下的泄漏率。然而, 依据介质种类的不同, 参比介质的腐蚀程度、毒性等化学特性的要求, 对于一些特殊的介质泄漏率的要求不同。优秀的操作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完全按照泄漏下限来操作, 稍有渗漏就立即处理, 这样一来, 降低介质的泄露损耗, 机泵的润滑也好, 浪费降低。

化工生产要求装置24小时运行, 一线操作人员通过倒班的形式完成生产, 确保交接的无缝和处理问题的统一, 才能达到完美操作。

生态理念角度 第5篇

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的贡献。因此,在徐州的旅游项目开展当中,生态旅游成为一个重点开发的方向。因为通过搭理发展徐州的生态旅游可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拉动消费需求、带动社会就业、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城乡统筹、促进产业融合。在发展第三产业的过程当中,综合提升徐州旅游的竞争力。在徐州,吕梁山、云龙山、云龙湖、马陵山窑湾-骆马湖、潘安湖湿地公园、九里湖湿地公园、龟山小镇、大洞山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度假区是搭理发展徐州生态旅游的重点项目。由此可见,生态旅游业将会成为徐州市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生态旅游业品质的提升,将成为徐州市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所在。截至目前为止,徐州市的生态旅游业尚且处于粗放发展和管理阶段,许多生态旅游景区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生态旅游产业链尚未形成,理论界也鲜有对徐州市生态旅游业的系统研究,而本研究正是在对生态旅游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徐州市发展生态旅游的实际情况,为徐州市发展生态旅游提供对策建议,成果将为徐州市生态旅游业的规划管理、市场开拓和品质提升提供借鉴意义。

二、分析徐州生态旅游的现状

(一)生态资源开发缺乏全面科学指导

在徐州生态旅游开发当中,一些地区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匆忙开发。许多都是因为急于求成,在没有经过专业评估和科学知道之下,便开始对于旅游区进行开发改造。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盲目地进行探索式,在没有经过专业的考评指导下,对于旅游景区进行粗放式开发,从而导致在开发生态资源过程当中,对于生态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损害和浪费。另外,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当中,重开发、轻保护,从而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这样的生态资源开发造成的损害将是不可估量的。

(二)生态旅游环境格局较差

在徐州的生态旅游开发区当中,严重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态旅游环境格局较差。风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区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而这些便是考验当地景区管理能力的地方,缺乏统一的格局和宣传指导管理,势必会导致生态旅游景区内环境较差。

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生态资源开发要科学有序

在徐州开展生态旅游当中,要想从根本上保证徐州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这样,才能在生态资源开发初期,生态旅游拥有一个良好环境开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美。这样,通过对于生态资源开发的严格把控,对于生态环境开发的谨慎考量,才能保证徐州的生态旅游拥有较高的水准,从而在生态旅游竞争当中脱颖而出,为游客创造更好的旅游体验。

(二)将可持续理念贯彻在生态旅游当中

在生态旅游当中,要想保证旅游的生态性,就需要从全面把控这个问题。首先,立法部门要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法,来约束游客的思想意识,从而借助法律规章制度来约束游客的行为,另外在旅游景点当中,景区的相关负责部门要积极主动的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让游客在景区内进行生态旅游过程当中,感受浓厚的生态旅游气息。同时,还需要导游们在他们的的导游词当中触及到生态旅游的教育和旅游道德教育的宣传。让游客在生态旅游当中,提升自我修养。通过三位一体的设立和三方的努力,使得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帮助游客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规范行为。这样,不仅有助于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持,也可以让游客在生态旅游当中,切实学习到生态旅游的内涵,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刻。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看《胎记》 第6篇

生态女性主义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和女权运动汇流而成的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文化思潮。其宗旨在于揭示在人类思想领域和社会结构中,统治妇女与统治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反对各种形式的统治和压迫,把反对压迫、妇女解放和解决生态危机一并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

生态女性主义的首要内容是女性与自然的认同。与自然在人类文明社会中的地位相仿,女性代表了父权统治下人类社会中的他者,她们在公共场合中被迫缄默,成为社会的二等公民。生态女性主义致力于建构一种新的道德价值和社会结构。这些价值和结构不是建立在把自然和妇女作为资源来统治的基础之上,而是基于一种能使男性和女性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基于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完整保持之上的。生态女性主义的另一重要观点是对于西方现代科学观的批判。西方的理性、科学模式和自由观念都是建立在自然对于(男)人意志的屈服、建立在人对于这种依赖的战胜和超越、建立在人对于自然能量的摆脱之上的。而生态女性主义主张把“自然歧视”与“性别歧视”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置于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把妇女解放同解决生态危机一并当作女权主义革命的奋斗目标。

《胎记》收录于霍桑成熟期所出版的小说集《古屋青苔》,与其作品《年轻人布朗》、《教长的黑面纱》、《拉帕齐尼的女儿》等并称,是美国短篇小说的瑰宝之一。《胎记》讲述的是主人公艾尔默是一位对自然科学做过杰出贡献的有才华的科学家,可谓是一个完美的化身,娶了一位美丽绝伦的女子———乔治安娜,她的脸颊上有一块小小的绯红的手印,被艾尔默认为是大自然在造物时在她脸上留下的瑕疵。艾尔默不能容忍妻子脸上的胎记,视之为悲伤、倒霉甚至是死亡的象征,竭力说服妻子去掉它,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妻子服下艾尔默配制的具有很强药力的药水,那块胎记消失了,可妻子的生命也随之而去。

F.O.Mattiessen在其美国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著作《美国文艺复兴》中指出,在《胎记》中“一位理想主义的科学家下定了决心要去除自己年轻美丽的妻子脸上的胎记,这戏剧性地表达了追求完美的主题。”他的阐释为《胎记》这篇小说的解读定下了基调。许多批评家看似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胎记》,却有着极为相似的思想实质:《胎记》是一则凡人追求完美而遭挫败的寓言。从表面上看,人们无一例外地都承认并强调在这则寓言中,妻子乔治安娜是艾尔默试验的无辜牺牲品,但是当他们将艾尔默的动机归结于“追求完美”的同时,他们和艾尔默一样,都已经默认了乔治安娜的胎记是不完美的烙印,乔治安娜的身体是需要提纯的对象,从而部分认可了艾尔默对妻子进行改造的原始出发点中的合理性,放弃了对艾尔默男性中心意识的全面拷问。《胎记》这篇小说,记录的其实是一个血淋淋的“杀妻”事件。本文将从这一表面上看已为大多数批评家所承认,实质上却为大多数批评家所忽视的角度出发,分析这一“杀妻”事件背后所隐藏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物化,同时作为科学家的丈夫随意对妻子的身体进行改造,正是父权制社会人类对大自然的肆意侵害。

男主人公艾尔默是一位“在自然科学各个领域都十分出色的科学家”,他毫无保留地献身于科学,他对年轻妻子的爱“只有与他对科学的爱交织在一起,并且将科学的力量与爱情本身结合起来才能成立”。 (1) 他整天沉迷于实验,失去了爱的能力和温情。他娶了美丽绝伦的乔治安娜为妻,可妻子脸上的一块手形胎记成为他眼中不完美的象征。在艾尔默看来,胎记是死亡的象征。小说中,以艾尔默的视角提及胎记时所用的修饰语全都是“灾难性的话题”、“怪物之手”、“死亡的印证”、“可怕的手”等等。可见,艾尔默对妻子脸上的胎记的憎恨之深了。正因为如此,他极力说服妻子去掉那块“使她不完美的胎记”,他拿妻子当作实验品,从而导致了妻子的死亡。艾尔默是极端科学主义分子的典型代表,这个极端科学主义分子迷信科学至上,科学可以作为理性工具为所欲为已,失去了对人的精神的理解。而且他们自身的更高级的、更微妙的心质方面的本能已经物化了。也就是说,以艾尔默为代表的人类,在极端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走得离道德、宗教太远了。由此可见,极端科学主义会导致人类精神生态的失衡,导致人类精神被异化。

而女主人公乔治安娜是自然之美的化身,她脸上的胎记就像人们所说的是“仙女把她的小手放在婴孩的脸上,在那儿留下印记,作为她众压群芳的魅力的标志。” (2) 许多追求她的男人都愿意冒生命危险以获求一吻这神秘之手的特权。乔治安娜起初并不在意自己的胎记,相反她认为胎记是她的魅力所在,可是丈夫艾尔默看到胎记就会痉挛似的打寒战,而且总是噩梦缠身,似乎是胎记给他们本该幸福的婚姻蒙上了阴影,在这些压力之下,她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来成就她的丈夫。胎记始终贯穿于整个故事,属于科学家们“探索的奥秘”之一。

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组矛盾:一组是丈夫与妻子之间的矛盾,他代表的是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另一组是以艾尔默及其助手组成的人类与乔治安娜及其身上的胎记组成的自然之间的矛盾。人类在极端科学主义思想以及二元对立的自然观的影响下,对大自然的态度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必将遭受大自然的惩罚。

乔治安娜的胎记在别人看来是魅力的象征,但是在艾尔默看来却是堕落死亡的象征。而乔治安娜自己的观点却是随着丈夫而改变了,这就说明在父权制社会里,美的标准是由男人来确立的,女人失去了自己衡量的权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艾尔默将乔治安娜贬低为欲望客体和自己完美的造物,而且我们也看到乔治安娜在不断地自我否定和物化。女性成为一件艺术品,仅仅有男性艺术家是不够的,还需要女性自愿放弃主体地位。乔治安娜下意识里恪守妇道,惟丈夫命是从,这说明她自愿放弃了主体地位,所以这个意义上来说,她自己充当了杀死自己的帮凶。与《红字》里的海斯特不同,乔治安娜是男权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遵从者。因此当她看到丈夫憎恶自己的胎记时,乔治安娜自觉地也认为这胎记是“可怕的特征” (3) ,“就连艾尔默对它的憎恶程度都远不及她本人。” (4) 事实上,在这里乔治安娜已经将男性的目光内化,在内化的男性视点的压制下,她实现了自我物化:她对自己沦为丈夫欲望客体的事实非但不感到愤怒,反而认为这就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乔治安娜为丈夫找理由,将丈夫为自己脸上的胎记耿耿于怀的行为解释为高尚的动机:“想到他高尚的爱情———那么纯洁,那么崇高,以至这种爱只肯容纳尽善尽美,却不愿屈就比他梦寐以求的稍嫌逊色的任何天性。现在她感到,这种感情比那种宁愿为她着想而忍受缺憾的劣感情宝贵得多,而将完美降格到现实水平就是对崇高爱情的背叛。她全心全意地祈祷,哪怕只能短短一瞬,也愿满足丈夫至高至深的观念。” (5) 因此,即使她已经意识到了实验注定要失败,依旧顺从地接受了丈夫的意识判断,“我顺从你,我会狂饮你给我喝的任何药,可这样根据同样的原则,就是要你亲手给我喝的,哪怕是一剂毒药。” (6) 因为在她的眼里,死亡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会伤害自己在丈夫心目中的价值的事情才是最可怕的:“危险?除了一种危险———那就是这个可怕的印记会留在我脸上!……除掉它!除掉它吧!无论付出什么代价!”即使是在她的临终遗言中,她还为丈夫辩护:“你达到了崇高的目的,达到了高尚的境界!你不要为你有了如此崇高和纯洁的感情而拒绝尘世给淤泥的最美好的东西而后悔。” (7)

艾尔默对妻子的试验正是他欲望膨胀的结果。故事中没有直接描述这位极端科学主义分子对大自然的侵略,而是间接地提到这一点。艾尔默探索过无数自然之谜,如“火山喷火之谜”、“喷泉之谜”等等,但是他也“极不情愿地承认一个真理”,那就是“我们伟大的创造者,自然之母,尽管她使我们有趣地看到她似乎不隐讳地在宽广的阳光下公开工作,却是十分小心恪守着自己的秘密。……她像个妒忌的专利者,绝不允许我们创造。”如果违背了这个真理,“一切探索者迟早都会在这里碰壁。” (8) 虽然艾尔默意识到这个真理的不可违背性,可在欲望的驱使下,他还是违背了自然法则,所以他必将受到自然惩罚。那就是他妻子的死亡。试验室里,艾尔默“纤细的身材与白皙、智慧的面容代表了人类精神方面的类型”,而他的助手阿明拉达伯,“具有机械式地执行吩咐的能力,他虽不懂一点原理,却能熟练操作主人试验室的一切具体工作。”“他力大无比,有着粗厚的头发,烟熏的面孔及那遍布全身难以描述的土气,他仿佛代表了人类体力方面的特质”, (9) 艾尔默和他称作“人类机器”的助手在一起就构成了父权制社会的人类。他们所进行的试验,违背了自然法则。在乔治安娜进实验室之前,就上演了一幕:在一瞬间一颗种子发芽,长出茎,开出奇妙的花,可当乔治安娜把花摘下来时,植物立即枯萎,叶子变成乌黑,仿佛被火烤焦了一样。 (10) 植物和人一样都在进行反抗。而在实验室里艾尔默给乔治安娜讲述长生不老药时,他说“可以调制出延寿多年,也许是无限延寿的药水” (11) ,可是当乔治安娜喝下他的美容药水时,美丽的妻子一瞬间香消玉殒,这无疑是对他巨大的反讽。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掌握在艾尔默这样极端分子的手里,无疑会对人类、对大自然造成可怕的威胁。

在《胎记》中,我们看到了父权制社会中男人对女人的物化使女性被迫与自己的肉体疏离,极端科学主义思想对自然的侵略将会导致更大的灾难。然而,被压制的身体却以死亡这种极端的形式游离出男权系统的控制,拒绝男性的规训,表达女性从潜意识层面捍卫自主性的决心。乔治安娜的悲剧之死以及实验室里植物的瞬间枯萎,说明了父权制下男性对女性的物化以及女性自我物化的程度之深,也透露出女性反叛和颠覆男权统治,大自然颠覆人类战胜和控制自然这种二元对立观的可能。

21世纪是生态的世纪,更是日趋人性化的世纪。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男性欺凌女性、强者欺凌弱者的现实,如何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将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相信在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之间建立一种和睦相处、共生共存的关系将是众望所归。

参考文献

[1]Matthiessen F.O.The American Renaissanc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2]Judith Plant (ed.) .Healing the Wounds:The Promise of E-cofeminism[C].Santac Cruz, CA:New Society Publishers, 1989.

[3]陈榕.驯顺的灵魂和叛逆的身体[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4) .

[4]陈喜荣.生态女权主义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 2002, (5) .

[5]金莉.生态女权主义[J].外国文学, 2004, (5) .

[6]罗婷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7]张勤, 唐艳芳.纳桑尼尔·霍桑作品导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8]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9]薇尔·普鲁姆德.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野性的呼唤》 第7篇

“生态批评” (Eco-criticism)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美国开始出现, 进而在世界许多国家流行。按照学界人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美国第一位“文学与环境教授——彻丽尔格罗费尔蒂给生态批评下的定义, 生态批评即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 生态批评主要是“从生态角度研究考察文学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对人类征服、统治自然及其欲望批判的基础上, 试图打破人类根深蒂固的人本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坚实壁垒, 追求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和谐结局。”[1]从这一视角出发, 可以发现杰克伦敦动物小说所蕴含的生态思想。

在《野性的呼唤》中, 作者给我们首先展现的就是人类文明对自然无尽的攫取。由于淘金业在那时风靡流行, 许多淘金者不顾恶劣的自然条件, 来到渺无人烟的北方, 挖掘各自的黄金梦。而来自人类社会的哈尔一家则成为自私、虚伪、贪婪而又自大的文明人的代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 他们的行为显得无知与无助, 他们身上带着文明社会的工具, 却徒劳无用。哈尔甚至还不知道如何驾驶雪橇, 却迁怒于狗。

作者首先展现给我们的是巴克的悲惨遭遇。他本是一只家养的狗, 娇生惯养, 却被赌徒曼纽尔从法官米勒家中偷来转手倒卖, 过着悲惨的生活。残酷的现实生活激发了巴克本能, 学会了如何尔虞我诈, 也懂得了棍棒法则。巴克被驯服后, 他成了一只雪橇狗。在阿拉斯加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 日夜不停地拉着重重的雪橇。同时, 还要忍受像查尔斯和哈尔这样人的鞭子和棍棒。巴克以及他的伙伴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篇小说中, 狗是自然的化身和代表, 而人类对狗的控制和虐待则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倒卖动物, 并进行残忍的鞭打奴役, 实际上就是人对自然、对地球的恣意滥用、破坏和索取。人类之所以这样对待巴克, 对待动物, 对待自然, 是因为人类把自己看成了世界的主宰、万物的掌控, 认为人是万物灵长, 自然只不过为人类提供无穷无尽的资源而已。于是人类就走上了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道路。总之, 正是这种以人的利益为价值尺度来考量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促使人类目空一切, 肆意妄为。而“生态危机的解救, 将要求人类对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明取向做出根本性的调整。”[3] (P387) 所以, 颠覆人类中心主义而采取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与其他生物平等共生、和谐共存, 才是人类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

杰克·伦敦在描写人与动物的关系的时候, 从动物入手来展开故事情节, 叙述人与动物的冲突, 以此唤起我们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从而反思人类自己的行为和伦理道德准则, 进而更加深层地进行人类伦理道德批判。杰克·伦敦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描写, 蕴涵着关爱动物生命就是关爱人类自身的生态伦理思想。在小说中, 巴克与人一样具有情感, 他也能够理解人类的情感, 他是人类真正的朋友, 有的时候比人类自身更关心人类。桑德救了巴克, 而且他照顾狗如同照顾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是, 他这样做完全出于“良知”[3] (P60) 。“他经常用两只手野蛮地搂着巴克的头, 把自己的头放在他的头上, 来回抚摸着招呼他的外号———巴克头脑中的亲昵名字。这种野蛮的搂抱和悄声咒骂, 对巴克而言, 是无尽的愉悦。他被来回抚摸的时候, 心脏好像要从身体里蹦了出来, 那种愉悦是这样的迷人, 叫他陶醉!”[3] (P60) 桑德把动物当做和人类一样平等地看待, 他让动物和人一样, 都有感受痛苦和享受快乐的能力。他不但爱动物, 还赋予他们获得尊重的权利, 并且为维护动物的权利挺身而出。在看到哈尔鞭打巴克时, 他护住巴克, 极力控制住自己, 气愤地说不出话来。“你再打这条狗, 我就杀了你。”[3] (P57) 文章中表现出人类对动物的关爱, 体现的正是一种尊重生命的伦理观念, 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新的生态伦理思想倾向, 正如施韦泽所说:“把爱的原则扩展到动物, 这对伦理学是一场革命”[2] (P76) 。

人对动物的关爱, 同样也让动物感到温暖。巴克对桑德也充满了“狂热赤诚的爱”[3] (P60) 。巴克奋不顾身地在激流中救出桑德, 又为桑德拉动了一千磅重的雪橇, 最后巴克又咬死了杀害桑德的印第安人。而巴克一次又一次的徘徊于原始的丛林与现实社会的主要原因就是出于对桑德的爱。杰克·伦敦通过他的小说, 批判了人类对自然界与生物界的传统观念, 把道德意识同样赋予动物, 激起了读者心中伦理道德上的正义感和良知。人类认识到人与动物具有一样的平等地位, 关爱动物生命也就意味着关爱人类自身。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说, 杰克·伦敦的眼光在当时还是长远的。

杰克·伦敦在《野性的呼唤》中融入了颇浓的生态伦理观念, 但这一切只是肤浅的, 也是粗糙的, 其中甚至有不少地方作者也感到困惑和自相矛盾。但它已经呈现出典型的20世纪初生态文学雏形阶段的特征。小说中融入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方面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深化了小说的思想。另一方面对于培育人的生态伦理思想、培育人的正确价值观,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当今世界,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日趋严重。我们重读经典文学中的自然形象, 挖掘其已有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社会性, 希望为启蒙人类的生态伦理意识和道德伦理意识点燃一盏明灯, 引起人们内心的“骚动”, 唤起人们更多的理解和思考。只有人们用心去聆听自然的呼唤, 自觉的践行正确的道德伦理, 才能更加接近自然, 更加了解社会, 达到和自然相融, 社会相和谐的新境界。

摘要:《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蕴含了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本文从生态批评角度进行解读, 可以发现作者对生态环境和动物生命意识的关注。人类应该尊重保护动物, 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批评,人类,自然,动物

参考文献

[1]Glotfelty Cheryll.What is Eco-criticism[J/OL].HerLecture at 1994 Western Literature Association, http://www.amazon.com, 2004-04-20.

[2]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3]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M].白牙, 吕艺红, 简定宇译,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

[4]陈光明, 《折射杰克.伦敦思想感受的一面镜子-评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形象》, 重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5.2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推销员之死》 第8篇

《推销员之死》这部作品结构紧凑,情节引人入胜。六十多岁的威利·洛曼是这本剧围绕的中心人物。他一辈子都在一家公司当推销员,等到自己年老体衰,没有了利用价值,竟在即将退休时被昔日老板扫地出门。他回想自己的一生,发现自己一无所成,看看两个儿子比夫和哈比,自己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和希望,两个人却并没有像他想象得那样取得成功,反而在这个大城市里虚度年轻的生命。妻子琳达美丽温柔,但是整天对着一堆水电煤气、房贷、车贷的账单唉声叹气。威利·洛曼的梦想破灭,对现实失望至极,他生无可恋,决定用死亡来摆脱这个压榨了他所有却不给他任何回报的社会,更令人震惊的是,他还想用死亡来骗取一份保险单,用保险公司赔偿的钱来给两个儿子创业。《推销员之死》这部作品描述的就是威利·洛曼自杀之前的二十四个小时之内发生的事情。在这部作品的描述当中,观众们可以发现,除了表现出了角色梦想的破灭、家庭的矛盾、性格的悲剧等方面之外,阿瑟·密勒也对作品中的生态环境着墨不少,很明显在密勒的心中,外部的生态环境对戏剧情节的推动、人物悲剧的形成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加强了戏剧的现实主义张力和冲击力。本文就是旨在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推销员之死》,揭示出阿瑟·密勒对于日益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的社会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如何能够和谐相处的思考。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推销员之死》中必不可少的背景元素,它对于作品中矛盾的激化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同时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推销员之死》中,从威利·洛曼年轻时的踌躇满志、自信乐观,到他快退休时的心灰意冷、悲观厌世,自然环境也在跟随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阿瑟·密勒通过自然环境的变化向读者和观众们昭示: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周边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自然环境的恶化必然会带给人类破坏性的影响。在威利·洛曼的追忆当中,年轻时身边的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开着车出去推销产品,路上能够听见鸟儿的鸣叫,闻到花儿的香味,郁郁葱葱的树林在身边闪过,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大地。他的家有一个充满着田园气息的小院子,春夏时绿树围绕着小院,院子里飘满花香,自己和两个儿子惬意地在院子里玩耍,还能在院子里种菜。可是等到了威利·洛曼快退休的时候,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的田园生活不复存在。城市里耸立着高楼大厦,树都被砍伐掉了,鸟儿也失去了家园,难见踪影,出门只能看见满眼的工厂和拥堵在马路上的汽车。自己家的小院子被淹没在林立的大楼之中,终年难见一丝阳光,在这种拥挤的环境当中,威利·洛曼感觉到窒息,无法呼吸到一口新鲜空气。人类为了追求工业发展和进行城市建设,破坏了大自然,受害者只能是人类自己。

二、人与物质的关系

在追求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当中,人类本身的思想也会受到冲击,人对物质会有越来越大的需求,生活也越来越依赖机器。在《推销员之死》中,阿瑟·密勒就以威利·洛曼一家为例,讲述了现代人被物质和现代机器所控制的生存状态。威利一家为了追求生活的舒适,贷款买了房子、车子,为了让生活更便利,又买了洗衣机、吸尘器等家用电器。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生活看似变得方便了,但是实际上他们一家人都被各种各样的账单包围了,每天生活在巨大的还款压力之中。物质只是给他们带来了短暂的感官上的舒适,却给他们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日益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当中,人类如果一味地屈从于自己对于物质的欲望,结果就会是被自己的欲望所吞噬,再也无法享受自由平静的精神世界。

三、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在商业化、工业化的社会当中,一切都追求利益最大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异化,曾经人与人之间的嘘寒问暖、互相关心被如今的冷漠无情、利益至上所取代。在《推销员之死》中,阿瑟·密勒也表达了对于人际关系被商业利益异化的思考。在威利·洛曼年轻的时候,他工作卖力,能够为公司赢得众多的订单,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但是等到他年老体衰,快要退休的时候,他不再能够胜任推销员的工作,不能再为公司带来利润,这个时候,他的老板马上展现出资本家无情冷漠的一面,辞退了这个为公司奉献了几十年的老员工。在阿瑟·密勒的笔下,人类对于商业利益的追求会吞噬人心,它让人变得无情冷漠,让人与人之间不再能够相互信任。

摘要:阿瑟·密勒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达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在其作品《推销员之死》中,阿瑟·密勒表达了在日益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的时代,人类的生存环境所遭遇的危机。如果人类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和工业发展,不注意保护自己居住的生存环境,那么大自然将会还以人类沉重的打击。

关键词:阿瑟·密勒,《推销员之死》,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彩霞.文学的生态化走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2]施清婧.《推销员之死》中的自然想象——兼论阿瑟米勒的自然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2).

上一篇:保温防冻下一篇:架空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