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自我管理范文

2024-05-08

出院自我管理范文(精选7篇)

出院自我管理 第1篇

关键词:直肠癌,人工肛,护理干预,出院自我管理,效果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大多数患者需行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治疗, 以延长寿命, 这是一种不保留肛门的直肠癌根治术, 需在左下腹做一个造口, 也就是永久性人工肛门[1]。术后人工肛门会永久的伴随患者, 给其工作生活造成极大不便, 所以, 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能力, 需给予其及家属合理的出院指导[2]。本文选取86例人工肛患者进行研究, 分析护理干预对人工肛患者出院自我管理的应用效果, 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入院接受人工肛手术治疗的86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51例男性, 35例女性, 年龄32~77岁, 病程1~30个月。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3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意义 (P>0.05) , 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

直肠癌根治术后, 研究组实施包括出院自我管理在内的护理干预,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 研究组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人工肛患者会因疾病、控制排便能力障碍等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 特别是中青年患者通常出现自卑心理。因此, 护理人员应采用宣传小册、沟通交流、小型讲座等健康教育方式, 向患者耐心细致的讲解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 以缓解其恐惧、焦虑、紧张心理, 提高治疗配合度[3]。

1.2.2 造口护理:

肠造口在手术当天开放, 为防止创面渗入流出液, 需用凡士林油纱布覆盖造屡口周围, 并选用一件式透明造口袋, 便于及时观察人工肛血运情况。护理人员应及时更换内容物超过1/3袋子的造口袋, 术后3 d用两件式不透明开口大便袋代替一件式透明造口袋, 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如何护理造口。

1.2.3 饮食护理:

患者造口排气排便后, 才能进食不易产气和无刺激性的食物, 宜多饮水、食新鲜蔬果。患者饮食需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调节, 满足营养需求, 即: (1) 肠造口狭窄患者避免食非菜类食物, 以防水电解质失调, 导致食物梗阻。 (2) 结肠造口患者需多食含纤维素食物, 利于粪便成型和护理, 并扩张造口。

1.2.4 出院自我管理干预:

出院前, 指导患者和家属造口护理和饮食护理, 并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为防止造口狭窄影响排便, 每日扩肛1次, 扩肛时用示指和中指深入造口。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梗阻症状, 如恶心、呕吐、腹痛等, 而且锻炼时需避免增加腹内压与剧烈运动, 以防发生痈气。为免造口受压导致肠黏膜坏死, 患者日常需着宽松舒适的衣服。术后需定期复查, 出现腹痛、便血、停止排便排气等情况时, 需及时就诊, 以免导致严重并发症[4]。

1.3 效果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指标改善幅度、不良心理状态、术后不良反应、护理满意度等情况, 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态指标改善幅度以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指标改善幅度对比:

干预前, 研究组SAS评分为 (64.94±3.42) 分, SDS评分为 (65.76±4.16) 分;对照组SAS评分为 (65.28±3.14) 分, SDS评分为 (66.41±3.39) 分。干预后, 研究组SAS评分为 (47.96±4.13) 分, SDS评分为 (45.61±3.32) 分;对照组SAS评分为 (56.05±4.02) 分, SDS评分为 (58.04±3.18) 分。两组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 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 (P<0.05) ;两组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对比, 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 (P<0.05) 。

2.2 两组术后不良心理状态情况对比:

术后, 研究组患者出现9例 (20.93%) 不良心理状态情况, 对照组出现33例 (76.74%) , 两组术后不良心理状态情况对比, 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 (P<0.05) 。见表1。

2.3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与护理满意度对比:

术后, 研究组出现1例 (2.33%) 术后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8例 (18.60%) , 两组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 (P<0.05) 。实施干预后, 研究组42例 (97.67%) 患者对护理满意, 对照组36例 (83.72%) ,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慢性疾病管理中, 自我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可让患者主动参与整个疾病管理, 充分了解疾病相关知识, 同时学会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目前, 接受人工肛手术治疗的患者及家属缺乏相关知识, 担忧粪便正常出口改变后, 会影响日常生活, 以致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 给疾病康复造成严重影响。实施相应护理的过程中, 缓解患者不良心理状态, 可提高其术后自我管理能力。本文选取86例人工肛患者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 实施包括出院自我管理在内的护理干预研究组心理状态指标改善幅度、不良心理状态、术后不良反应、护理满意度等均优于对照组, 说明护理干预对人工肛患者出院自我管理的应用效果显著。综上所述, 给予人工肛患者实施包括出院自我管理在内的护理干预, 可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能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 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程金妹.人工肛门患者实行护理干预的研究和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41) :171.

[2]罗芳, 菅志远, 戴全武.系统化护理干预对人工肛门患者排便习惯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6) :19-21.

[3]肖红, 张菊平.护理干预对人工肛患者出院自我管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20) :275-276.

出院自我管理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运用典型抽样法选取2015年8—10月该院内分泌科2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T2DM诊断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随访无脱落人数。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组100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42~69岁,平均年龄为(58.48±4.55)岁,男性53例,女性47例;对照组100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43~68岁,平均年龄为(58.79±4.67)岁,男性54例,女性4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一步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字确认,经过伦理部分审核通过。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护理

两组患者治疗与护理的目的是使血糖保持平稳,控制并且降低血糖。遵循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的基础和餐时胰岛素分配常可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包括皮下长效和短效胰岛素或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的多种给药方案。两组患者均给予基本护理模式,一般护理注意个人卫生清洁,避免皮肤破损,预防感染。饮食护理:饮食控制十分重要,原则是保证机体必需的营养、维持血糖正常水平,控制餐后1 h血糖<7.8 mmol/L,餐后2 h血糖<6.7 mmol/L。心理护理:教育患者及其亲属相关的知识、技能,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参与、配合病情监测及治疗。

1.2.2 观察组随访模式

住院期间由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和患者组成一个“血糖管理三人行”组,主管医生负责制定患者的血糖目标和调整胰岛素剂量,责任护士首先对患者进行首日教育,通过视频及课件从了解胰岛素、胰岛素规范注射、血糖管理3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且发放胰岛素工具包,使患者能够规范注射胰岛素,并且能够正确适时监测血糖,每周二进行大课堂教育,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使患者正确掌握胰岛素相关知识,出院前对患者从以上3个方面进行评价且强化教育,出院后12周内,护士于出院后12周内分别在第1周、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分别对患者进行电话、短信随访及健康教育知识讲解,记录患者每周监测的空腹、餐后2 h血糖值、胰岛素注射剂量,且进行统计分析,并与12周末通过自编问卷调查查对患者将评价,以了解患者对胰岛素的认知,规范注射率及有效控制血糖。

1.3 控制标准与观察指标

通过问卷调查及血糖记录数据统计,空腹血糖达标的标准是血糖值介于3.9~6.1 mmol/L。观察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干预12周后的FBG、2 h BG及Hb A1c,并且统计两组患者出院时后的用药知识掌握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有效的标准定为0.05。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控制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出院时的FBG、2 h BG、Hb A1c分别为(10.78±2.54)mmol/L、(14.54±3.13)mmol/L、(8.74±0.71)%;干预12周后的FBG、2 h BG、Hb A1c分别为(5.82±0.42)mmol/L、(7.37±0.57)mmol/L、(5.46±0.41)%;对照组患者在出院时的FBG、2 h BG、Hb A1c分别为(10.88±2.45)mmol/L、(14.84±2.77)mmol/L、(8.90±0.77)%;干预12周后的FBG、2 h BG、Hb A1c分别为(7.79±0.68)mmol/L、(9.58±0.59)mmol/L、(7.34±0.48)%。出院时两组患者的FBG、2h BG及Hb 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两组的血糖指标均较出院时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表示与同组出院时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干预12周后比较P<0.05

2.2 用药知识掌握率

干预12周后两组的用药知识掌握率均较出院时明显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表示与同组出院时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干预12周后比较P<0.05。

3 讨论

糖尿病(DM)是一组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综合征,由于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以血中葡萄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疾病群,目前糖尿病分为4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血糖测定最常用的方法是葡萄糖氧化酶法。用血浆、血清测得的血糖比全血高15%。如果作为诊断我们建议应用血浆或血清葡萄糖,正常值3.9~6.0 mmol/L。

在住院期间为患者提供系统的相关知识,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及时指导和解决存在的问题。规范胰岛素注射,提高血糖的达标率,有效控制血糖,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通过该研究结果发现,出院时两组患者的FBG、2 h BG及Hb 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可以进行临床比较。干预12周后,两组的血糖指标均较出院时明显改善,由此可见,通过出院后的生活调理患者的血糖水平均得到了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通过随访模式的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效果满意。不仅仅表现在血糖方面,在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我们仍然能够清晰的发现,通过随访模式的干预后,患者的知识掌握情况显著好转。学者胡秀萍探讨了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遵医行为的影响,通过随访式的护理干预之后,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遵医率有58.49%上升至89.47%,与该研究结果一致,临床效果满意。

综上所述,通过随访模式的护理干预之后,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显著改善,而且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得到了提高,临床效果值得肯定。

摘要:目的 探讨随访模式对出院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管理的影响。方法 运用典型抽样法选取2015年8—10月该院内分泌科200例注射基础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无脱落,对照组100例给予的是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100例在住院期间通过视频及幻灯片讲解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教会患者了解胰岛素相关知识及胰岛素规范注射方法,出院后12周内分别在第1周、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分别对患者进行电话、短信随访及健康教育知识讲解,并且追踪记录患者出院后的注射的基础胰岛素剂量及血糖值,于12周末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与出院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出院时两组患者的FBG、2 h BG及Hb 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两组的血糖指标均较出院时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的用药知识掌握率分别为20.0%与1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两组的用药知识掌握率均较出院时明显改善,分别为96.0%与80.0%,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随访模式的护理干预之后,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显著改善,而且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得到了提高,临床效果值得肯定。

关键词:随访,糖尿病,血糖管理,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冉建民,刘薇,劳干诚,等.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血压控制及影响因素探讨[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5,25(10):736-739.

[2]柯翌子,王英,傅玲.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2015,36(6):439-440.

[3]廖明,晏道生,李外.2型糖尿病用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0(33):194-195.

[4]徐婷,褚江洪,徐丽伟.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6(6):108-109.

[5]淮盼盼,陆萍静,王霞,等.糖尿病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3,27(11):3720-3722.

[6]胡秀萍.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70-71.

[7]滕爱林.糖尿病患者认知与遵医行为相关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8):1487-1488.

[8]洛佩,程千鹏,武晋晓,等.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的准确性评估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9(11):954-958.

出院自我管理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心内科成功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100名,男62例,女38例,根据出院日期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纳入标准:接受PCI并获得操作成功[4];纽约分级心功能I-II级,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知情同意;年龄40-72岁。排除标准:纽约分级心功能III-IV级,合并其它严重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精神异常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文化程度、左室射血分数、血糖、血脂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给予冠心病PCI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均给予标准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他汀类调脂药物,抗血栓药物和控制血糖、血压药物等,出院后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和门诊随访方式。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进行自我管理干预并发放《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监测日记》,具体如下:

1.2.1自我管理模式成立自我管理小组并统一培训,包括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及护师5名。其分工如下:副主任护师负责冠心病PCI自我管理小组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两名主管护师出院时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制订个体化自我管理模式,负责建立冠心病PCI患者随访档案,五名护师对患者组织培训、实施健康教育、定期随访

1.2.2自我管理培训详细介绍自我管理的意义和目的,向患者传授自我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指导患者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适当的运动计划,说明戒烟戒酒、坚持规范化服药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填写《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监测日记》,包括血压、心率、血糖、运动、服药等自我管理技能。

1.2.3冠心病防治知识邀请资深、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心血管专家授课,讲解冠心病的发生原因,认识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介绍冠心病治疗的最新进展、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知识,PCI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防治等

1.2.4培训的方式根据患者文化差异和信息需求的不同,采取多媒体集体授课、小组讨论、个别指导相结合,每季度一次,每次30-45分钟。

1.2.5建立随访制度由自我管理小组成员通过门诊随访和按计划进行电话和家庭随访。内容包括:(1)评估院外运动、饮食、戒烟等日常生活管理;(2)评估规范化服药情况(2)检查并指导《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监测日记》,;(3)根据患者心脏康复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与指导;(4)预约门诊随访时间和家庭随访时间。随访时间:每个月电话随访1次,15-30分钟,出院后1、3、6、12个月家庭随访1次,每次30-45分钟。

1.3评价方法

1.3.1冠心病康复知识调查表该问卷为研究者参考2008年PCI术后二级预防指南[5]自行设计,经本院6名专家审核形成。具体包含:冠心病危险及诱发因素、PCI相关知识、日常饮食知识、生活方式、运动的注意事项、药物知识、血糖、血脂、血压监控知识等方面,共50题、每题回答正确2分、回答错误0分,得分越高,表示知识掌握越好。

1.3.2药物管理行为采用药物依从性量表[6],包括6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评分越高表示药物依从性越好。

1.3.3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评价以美国ACC/AHA于2007年修订的PCI治疗指南二级预防中,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目标水平作为达标标准。即:BP<140/90mm Hg,合并糖尿病者<130/80mm Hg,LDH-C2.6mmo L/L,FB6.1mmo L/L。完全戒烟(避免被动吸烟)[2]。

1.3.4收集资料的步骤调查问卷在患者出院时、术后1年门诊复查由自我管理成员发放,患者填写后当面收回,未按时复查者由自我管理成员通过电话进行调查、填写,回收率100%。

1.3.5评价指标对比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年患者心脏康复知识知晓情况,危险因素控制(吸烟、血糖、血压、血脂)达标率,药物使用依从性,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绞痛)。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详见表1、表2、表3。

注:与对照组入院时各种指标比较,#P>0.05.与对照组入院后各种指标比较,*P<0.05。

3讨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痛苦小且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因而是目前冠心病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技术和器械的迅速发展,实施PCI的患者越来越多。但由于不能消除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致病因素,患者仍可再次出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而影响预后[2]。很多研究显示,冠心病是一种行为相关性疾病,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反复发生与不良健康行为有关[7]。张红等[8]对106例PCI术后病人的健康行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47.2%的病人健康总体水平为一般和差。目前,国内社区护理刚刚起步,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因此,如何衔接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院外有效的心脏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我管理作为新型慢性病管理模式,强调患者本人对自身健康的责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患者的信心。有文献报道:自身管理模式的开展不仅可以协助疾病的康复,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9]。本研究在干预过程中,通过采取多媒体集体授课、小组讨论、个别指导相结合,为患者提供相关的疾病知识,使患者理解遵医嘱用药、合理饮食、良好的生活方式、合适的运动锻炼,定期复查,自我监测等在疾病的康复中重要作用,消除患者对疾病认识的误区。同时传授自我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管理技能。在集体授课中,病友相互交流经验和情感上的共鸣,使患者更有信心管理疾病。在每次的随访中,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评估患者饮食是否合理、运动是否适当,有无伴随症状,是否规则服药、有无漏服、误服、了解戒烟情况、是否存在被动吸烟,检查并指导患者填写《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监测日记》,以便调整治疗和随访方案。研究发现,与出院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接受了健康教育,能保持较好的生活方式,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出院后对照组逐渐恢复原来的生活方式,结果显示:实验组出院后1年实验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这也说明了要维持和提高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的自我管理能力,是需要持续给予宣教指导,监督和随访的。

综上所述,规范化的自我管理模式干预有助于冠心病PCI术后出院患者保持良好的健康行为、危险因素的控制,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促进患者心脏的康复,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杨静,张建凤.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5):57-59.

[2]郑淑梅.杨秀兰.等.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297-300.

[3]王雁.自我管理模式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天津护理.2015.23(3):232-233.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9)[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1):4-25.

[5]Melloni C,Alexander KP,Ou FS,et al.Predictors of early discontinua-tion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Am J Cardio,2009,104(2):175-181.

[6]Moriaky DE,Ang A,Krousel-Wood M,Wand H.Predietive Validity of a Medication Adherence Measure for Hypertension Control[J].Joumal of Glinical Hypertension 2008,10(5):348-354.

[7]李然,郭学苹.等.AMI出院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4,(1)79-81.

[8]陈新,经皮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病人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5.13(28):2785-2787.

出院自我管理 第4篇

关键词: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延续性护理,出院后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最严重并发症之一, 首次出血死亡率50%~70%, 反复出血占80%[1]。静脉曲张套扎易引起各种并发症, 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笔者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套扎术后出院患者, 予延续性护理干预, 并与常规护理干预作对照,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的选择

我院2 009年3月至2013年1 2月收治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161例, 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2], 证实有肝硬化并伴有门静脉增宽及胃底静脉扩张, 首次在本院行内镜介入套扎术。无心脑血管、恶性肿瘤和影响血小板、血红蛋白和凝血功能的疾病。患者均知情且愿意配合, 能定期随访。

1.2 分组资料

按套扎术顺序分为对照组81例与干预组80例。对照组男50例, 女31例;年龄36~73岁, 平均58岁。文化水平:中学以下3 7例 (45.7%) , 中学2 6例 (32.1%) , 大学及以上18例 (22.2%) 。Child-Pugh分级:B级27例 (33.3%) , C级54例 (66.7%) 。食管静脉曲张分级:中度23例 (28.4%) , 重度58例 (71.6%) 。干预组男49例, 女31例;年龄34~72岁, 平均57岁。文化水平:中学以下39例 (48.8%) , 中学22例 (27.5%) , 大学及以上19例 (23.8%) 。Child-Pugh B级29例 (36.3%) , C级51例 (63.8%) 。食管静脉曲张中度25例 (31.3%) , 重度55例 (68.8%) 。两组一般资料接近。

1.3 干预方法

观察两组出院时和出院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

1.3.1 对照组

予常规护理干预。出院前进行饮食、用药宣教和生活指导, 发放联系卡。出院后第3天常规回访1次, 定期复诊, 出院6个月后再回访1次。

1.3.2 干预组

(1) 成立延续性护理干预小组, 由1名主管医生和2名专科护士组成。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心理及社会适应情况;针对患者情况制定治疗、护理计划;出院前进行家庭自我护理内容讲座。 (2) 建立患者档案, 记录患者姓名、年龄、病程、生活方式、营养状况和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等。出院前发放记录本, 每页上半部分标明注意事项, 下半部分记录饮食、用药等。每4周来院复查1次, 并记录相关数据。患者或家属每周记录1次, 来院复查时交于干预小组查看, 小组人员与患者进行交流。 (3) 延续性护理主要以打电话、发短信为主, 部分进行上门回访, 固定回访人员, 来院复诊时发放宣教材料。出院第3天小组人员电话回访1次;出院3个月内每2周回访1次;出院3~6个月, 每4周回访1次。回访内容包括饮食、用药、心理状况、疾病知识掌握情况等。 (4) 限制活动, 出院1个月后方可做轻体力劳动, 避免提重物、用力咳嗽等, 咳嗽时可舌尖抵住上腭轻咳;保持大便通畅;鼓励家庭成员参与, 让患者主动说出不适;有出血者, 将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理呕吐物;提醒定时定量用药, 并定期于社区门诊测血压、心率等。患者病情不稳定时, 增加电话回访频率。

1.4 评定标准

1.4.1 自我管理量表

涉及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症状管理4个大项, 每项各有5个维度, 从不注意到非常注意, 分别予1~4分, 得分越高代表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好, 每项内容得分在15分以上表示掌握良好。该生

1.4.2 生活满意度量表

该量表属于主观生存质量的一种评判指标, 内容为:我的生活大致符合我的理想;我的生活状况非常满意;我满意自己的生活;直到现在为止, 我都能够得到我在生活上希望拥有的主要东西;如果我能重新活过, 差不多没有东西我想改变。根据患者对各项目的评价, 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 分别予1~7分, 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表1)

出院时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症状管理得分两组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后6个月随访时干预组各项得分均略有下降, 但对照组下降更明显,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出院时干预组例数为80例, 随访时死亡1例, 余79例;对照组出院时81例, 随访时死亡3例, 余78例

2.2两组生活满意度比较 (表2)

出院时两组生活满意度得分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6个月后随访两组生活满意度得分均有明显下降, 但干预组仍远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复发和再次治疗情况比较

对照组再次出血2 9例 (3 7.2%, 2 9/7 8) , 其中行再次套扎5例;干预组再次出血19例 (24.1%, 19/79) , 其中行再次套扎2例。再次出血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1 9, P>0.0 5) 。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 出院时两组自我管理各方面评分、生活满意度接近, 但出院6个月后这些得分均有下降, 干预组下降程度少于对照组。对照组在住院期间接受健康宣教知识, 但出院后缺少医护人员指导, 也不主动与医院联系, 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 患者如无不适时常忽略自我管理, 导致自我管理能力明显下降。干预组予延续性护理干预, 患者能主动提出疑问, 并接受指导, 调整个人行为, 提高了依从性有关。

参考文献

[1]郝凤文.内镜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 (EVL) 的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2) :139.

出院自我管理 第5篇

1一般资料

遵循自愿原则, 选取2007年1月-12月在本院出院的本社区的糖尿病患者120例, 其中男性76例, 女性44例, 年龄为36~78岁, 平均年龄58.8岁, 文化程度:文盲6人, 小学30人, 中学52人, 大学32人, 均符合WHO 1999年诊断标准, 诊断为DM。

2方法

2.1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是否愿意护士上门服务、服务的时间, 对住院期间所掌握的糖尿病知识进行评分等;发放试卷152份, 收回152份, 对其中愿意上门服务的120例进行上门随访, 6个月后再次进行知识评分比较结果。

2.2评分方法

试卷分为饮食、运动、用药、血糖监测及心理调节、注射及足部护理5部分, 每部分20题, 每题1分。

2.3科学安排上门服务时间

一般出院后1周家访1次, 后每半个月家访1次, 3个月后每月访1次, 上门随访之前先电话预约, 建立家庭随访登记制度。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院时间、随访时间、出院时血糖值, 随访对血糖值、治疗效果、护理情况、执行情况的影响等, 并对患者反映的问题进行当面指导并详细记录。

2.4安排资深护师

鼓励主管护师担任上门随访员, 要求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丰富的专业知识, 能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3家访内容

3.1饮食指导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执行和长期坚持饮食治疗。具体为控制总热量, 少吃零食, 合理安排各种营养成分, 少量多餐, 维持高膳食纤维饮食;戒烟、控制饮酒、清淡少油。

3.2运动治疗

糖尿病患者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也可选择慢跑或游泳。运动时通过自查心率计算运动量[4], 保证心率不超过170。不可在空腹或睡前游泳, 以免引起低血糖。

3.3指导病人遵医嘱按时服药、注射并及时就餐

由于Ⅱ型糖尿病的患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加上Ⅱ型糖尿病症状轻, 有的患者因无显著症状, 自己年轻而采取无所谓态度, 有时因工作忙、生活节奏快而未按时服药[5]、按时注射, 均需医护人员提醒、督促, 并告知其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

3.4血糖监测

患者可自行购买血糖仪在家监测血糖, 医务人员告知正确操作方法, 无血糖仪的可来院进行监测。医务人员必须告知患者正常的血糖值, 根据血糖结果可自行调整饮食, 调整药物剂量及用法则需遵医嘱。血糖不稳定期间, 需每天测4次血糖, 分别为3餐饭前30min及睡前, 血糖控制良好的人每周测1~2次即可。

3.5心理调节

现代医学证实, 恶劣的情绪可导致血糖的增高, 医护人员应帮助病人和家属一起来学习糖尿病知识, 消除其悲观情绪, 正确对待疾病, 建立有规律的生活秩序, 坚持体育锻炼, 每天读书看报, 帮助鼓励病人充实生活, 如学习养花、种草、下棋、绘画等;闲时可听听音乐、看看旧照片;遇到不良刺激时, 要通过自我安慰的方式转移注意力, 达到一个新的心理平衡。

3.6正确注射胰岛素

选择皮下脂肪较厚的部位轮换注射, 如两侧三角肌、腹部脐周、大腿外侧、臀部等。注射时左手轻轻捏起皮肤, 右手持胰岛素笔垂直进行注射;同一部位排序进行注射;两次注射间距应大于2cm, 腹部旁距肚脐5cm;注射前先复温, 预混胰岛素注射前先摇匀, 剂量要准确;注射后停留10秒钟再拔针, 注射后30min内进餐。

3.7足部护理

首先让患者清楚糖尿病足的概念;保持足部皮肤清洁干燥, 每天睡前用温水泡脚;运动时保护好足部, 鞋袜要适合, 质地柔软, 防止足部损伤, 修剪脚趾时要注意防止损伤皮肤;表皮破损时及时就诊, 指导患者经常观察足部皮肤颜色、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4结果

120例糖尿病出院患者接受家访后, 糖尿病知识评分情况, 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 120例糖尿病出院患者通过医务人员上门家访, 强化健康教育, 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率有明显提高, 自我护理到位, 血糖控制较为理想, 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5讨论

糖尿病在目前是一种不能治愈的终身疾病, 患者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长期坚持治疗, 每个糖尿病患者都可能会有因为永无尽头的自我护理工作而感到心灰意冷的时候。出院后适时家访, 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 了解患者出院后存在的健康问题, 有针对性地予以个体指导[6], 可以巩固患者的知识, 监督服药、打针、饮食、运动等治疗, 使患者更好地在家进行自我治疗、护理。

许多疾病主要是由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引起的, 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 不了解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通过家访强化健康教育后, 患者掌握合理饮食, 吸烟者能戒烟, 肥胖者能减肥, 科学改变膳食结构, 不良生活方式得以改善。

糖尿病患者自觉遵医行为的高低好坏, 直接影响血糖水平的控制。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 向患者传授关于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和强调自觉遵医行为的重要性, 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态度、理解力, 促使其行为发生变化, 尤其是那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患者, 通过家访遵医行为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8.

[2]中国糖尿病治疗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方法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6-7.

[3]严励.社区护理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和并发症发生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03, 2 (1) :50-51.

[4]刘彬, 韩佳凤, 黄丽娟, 等.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护理干预方法的研究[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12) :4-5.

[5]付庆华, 叶慧芳, 周柯, 等.心理护理对Ⅱ型糖尿病初诊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6) :53.

出院自我管理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足且出院的患者120例,年龄42.23±10.68岁。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0例,年龄42.61±10.23岁;对照组60例,年龄42.48±9.6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情况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采用面授讲课方式集中进行2型糖尿病足健康教育讲座,课程共分3次,每周1次,每次30min。

1.2.2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护理干预,制定随访计划,以延续性了解患者出院后恢复情况及健康状况,给出个体化的指导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1.2.2.1心理干预根据患者入院的心理问题,针对个体化进行心理康复干预,尽量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并保护患者的隐私,缓解患者的焦虑心理和因社会角色改变而引起的情绪变化,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适当给予行动及精神支持,使患者能积极面对疾病,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获得充足良好的睡眠。

1.2.2.2健康教育按照患者的接受能力和接受度,对患者进行2型糖尿病足出院知识宣教及指导,如针对不同文化程度,采用深浅不同的宣教方式,配合使用宣传教育手册、书籍及影像资料,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本病的介绍和日常注意事项的教育,使2型糖尿病足出院的治疗从院内延伸到院外,不间断治疗。

1.2.2.3康复指导为患者介绍2型糖尿病足出院后的日常注意事项,可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给予患者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介绍药物的功效及不良反应,提供防治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等。

1.2.2.4社区与家庭干预在患者出院后采取跟踪随访的模式,每个月定期到社区和进家庭回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并据此拟定下一步的治疗和方案。

1.3评价方法

1.3.1自我效能量表评测应用其自我效能量表[2](Diabetes Self-Efficacy Scale,DSES)来评价患者的药物、运动、监测、饮食、急症处理、以及足部护理等6个维度。通过半年的干预,患者进行门诊检查时,再次指导患者填写DSES。

1.3.2 SDS及SAS量表评测心理状态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3]及焦虑自评量表(SAS)[3]评估患者抑郁及焦虑状态,SDS及SAS量表分别包括20个项目,总评分越高则代表抑郁或焦虑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收集数据均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计量资料以±s的形式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DSES各项目及总分比较对照组干预前后总分及各个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干预前后总分及各个维度差异有显著差异(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6个维度评分以及自我效能总分均较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DS、SAS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DS、SAS评分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由于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方式的改变,患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的糖尿病足人群不断增加。2型糖尿病足多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的中老年人,是通过多种病因所引起的疾病。由于该病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并发症的特点,并且患者得病后因为对其了解及认识不充分,不能合理正确的控制饮食和调整生活方式,是使病情不断加重的主要原因,需要对不良行为习惯的改变或调整,对持续症状的管理,针对性采取健康的行为能帮助糖尿病的恢复这一理念树立信心[4]。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延续护理干预作为一种新的护理理念,是护理服务的延伸,延续护理的内涵服务,其主要追求的目的就是让患者治疗的持续性,重视治疗的完整性和全程性,获得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感和安全感,对战胜疾病充满着信心,也可以更好的加强护患之间的关系,使患者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5,6]。本研究通过探讨分析延续护理对2型糖尿病足出院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影响,以了解延续护理重要性。

临床护理作为康复治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足出院患者在院外进行治疗,缺乏专业的护理人员,或者由于护理资源的限制,仅为简单的生活照顾,护理治疗差强人意,因此我们通过延续护理干预该病,着重从延续护理干预的角度对患者的自我效能及心理状态进行探讨,结果显示,观察组自我效能总分均较对照组好;观察组患者SDS及SAS评分均显著降低。延续护理干预治疗2型糖尿病足出院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综上所述,通过延续护理干预之后患者获得了有效心理的调节、健康信息及自我护理的方法,提高了治疗配合的积极性,有效的改善了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

摘要:本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足患者12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0例,在住院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出院给予延续护理干预;对照组60例,只给予常规的住院基础治疗并不采取出院延续护理。采用自我效能量表评价行为改变的效果,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心理状态。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效能总分均较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SDS及S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型糖尿病足出院患者实施延续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的良好方法和工具,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2型糖尿病足,延续护理,自我效能,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管强,谈跃,纳治英,等.2型糖尿病足患者自主神经病变诊断方法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1):65-66.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l2,20(1):87-l17.

[3]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2.

[4]Colette B,Shane T,杨辉,等.改善2型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质量[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5):1397-1399.

[5]蒋霞志,吴永勤,沈娴.舒适护理在肿瘤患者留置腹腔引流管中的应用3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5(27):159-160.

出院自我管理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出院的糖尿病病人106例, 纳入标准: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18岁;意识清楚, 无精神疾病, 交流无障碍, 且愿意进入本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3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在出院前均接受病房的健康教育, 出院后每月均参加我科统一举办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 出院前1 d收集病人的疾病相关知识问卷。观察组病人出院后实施电话访问管理, 病人出院1周后, 由专业护士开始对其进行电话访问, 持续15周, 每周1次, 每次15 min以上。首先询问病人是否按出院指导按时服药及定期监测血糖, 而后强调饮食控制与适宜的运动、足部护理、高血糖和低血糖的管理、情绪控制, 提醒病人来院复诊时间及征求意见, 鼓励病人提问, 涉及医疗问题时, 医生回复, 回访电话由病人自己接听。对照组病人出院后每月只参加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 不进行电话访问。

1.2.2 评价标准及调查工具

1.2.2.1 评价指标及标准

①参照2002年亚洲-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制订的糖尿病控制目标, 空腹血糖<6.1 mmol/L为理想, 6.1 mmol/L~7.0 mmol/L为尚可, >7.0 mmol/L为差;餐后2 h血糖<8.0 mmol/L为理想, 8.0 mmol/L~10.0 mmol/L为尚可, >10.0m mmol/L为差;糖化血红蛋白<6.5%为理想, 6.5%~7.5%为尚可, >7.5%为差。②电话访问的效果指标包括病人疾病知识水平和生存质量。

1.2.2.2 调查工具

疾病知识水平调查表参考“2型糖尿病控制状况评价量表”[4]修改而成, 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监测5个部分, 共50题, 每题2分, 共计100分, 总分>80分为优, 60分~80分为良, <60分为差。生存质量评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 (WHOQOL-BREF) , 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4个维度。

1.2.3 资料收集

出院前和实施电话随访结束后采用调查工具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 106例调查对象中, 97例病人完成全部资料的收集, 其中观察组50例, 对照组47例。9例失访, 因病人失去联系3例, 自动退出6例, 失访率为9.3%。

1.2.4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录入华西公共卫生学院PEM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97例病人年龄61.01±11.53岁;男38例, 女59例;病程8.45年±4.8年。观察组50例, 男17例, 女33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 高中 (或中专) 20例, 大专及以上12例;婚姻状况:有配偶39例, 无配偶11例;人均月收入:<1 000元7例, 1 000元~2 000元23例, >2 000元20例;住院费用支付方式:社保46例, 自费4例;并发症:有35例, 无15例。对照组47例, 男21例, 女26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6例, 高中 (或中专) 18例, 大专及以上13例;婚姻状况:有配偶38例, 无配偶9例;人均月收入:<1 000元5例, 1 000元~2 000元21例, >2 000元21例;住院费用支付方式:社保45例, 自费2例;并发症:有35例, 无12例。两组病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住院费用支付方式、并发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病人出院15周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情况比较 (见表1)

观察组病人出院15周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2.3 两组病人出院15周后疾病知识水平比较 (见表2)

观察组病人出院15周后疾病知识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 。

2.4 两组病人出院15周后生活质量比较 (见表3)

观察组病人出院15周后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表明观察组病人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3.1 电话访问管理对糖尿病病人疾病知识水平的影响

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其他治疗成败的关键。由于我国现社区医疗制度不完善, 社区与医院未真正做到双向转诊, 而出院后, 病人缺乏连续的健康指导, 缺少专业的建议和督促, 难以坚持有效的治疗。另外由于基层医护人员对糖尿病认识不足, 相关宣教力度不够, 农村病人就诊率低, 健康教育仍存在盲区[3]。病人出院后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少, 致使很多病人获得糖尿病相关知识的途径多为药品广告、药品推销报告会, 由于受利益驱使常误导病人, 致使糖尿病病人所获得的健康教育知识有限, 甚至是错误的。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符合现代护理模式中护理场所由医院向社区、显著性差异向家庭延伸的护理观念[5]。护士利用电话进行健康教育, 很容易评估病人对学习的准备情况, 运用个性化方法澄清错误信息[6]。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出院15周后疾病知识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 。这是因为观察组通过电话访问管理, 使病人获得了饮食、运动、自我监测、药物、症状识别及应对等的正确知识。提示:对糖尿病病人出院后进行连续的管理, 可促进病人提高自我监测和行为改善的能力。

3.2 电话访问管理对糖尿病病人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的影响

国内外已将糖化血红蛋白监测作为糖尿病疗效判定、调整治疗的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 能反映出最近2个月~3个月血糖控制的好坏, 一般来说, 如果糖化血红蛋白低于或接近6.5%, 说明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治疗方案可以续行;糖化血红蛋白在6.5%~7.5%说明血糖控制尚可, 可根据病人情况调整或维持原治疗方案;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大于7.5%, 则说明最近2个月~3个月血糖控制不好, 治疗方案需要调整。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出院15周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 (P<0.05) ;两组病人出院15周后餐后2 h血糖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待进一步观察。

3.3 电话访问管理对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电话访问管理除了能够及时监测病情和发现疾病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还可以与病人共同讨论制订短期和长期目标, 有利于调动病人积极性, 使之易达到目标。电话访问的重要内容是对病人进行身体不适的评估和监测, 病人有低血糖、高血糖、恶心、呕吐、腹泻等, 随时电话告诉访问者, 电话中可告知病人应该如何处理, 以缓解身体的不适, 减轻了身体症状。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出院15周后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表明观察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

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是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而出现的开放式健康教育, 是随病人从入院—住院一出院全过程的动态康复模式[7]。护士与病人进行电话交流可以与病人产生持续、坚固的互动作用, 拉近了护患关系, 可减轻病人的心里压力, 缓解焦虑、困惑、无助、绝望等情绪, 为病人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

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 加强对糖尿病病人的管理及教育, 提高糖尿病病人主动积极配合、参与治疗的自觉性, 克服或避免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诸多影响教育效果的不良因素是提高糖尿病治疗效果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需要护士应认真做好糖尿病病人的各项健康教育工作, 提高糖尿病病人认识水平、主动参与性及自我管理的能力, 使其真正得到有效、正规、连续的健康指导, 养成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提高生活质量。电话回访管理对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的回访对象存在一定的沟通问题。电话回访对回访者的要求较高, 除了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还需要有比较系统的医学、护理理论知识、社会学、伦理学、人际关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语言应通俗易懂, 才能在回访工作中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好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

电话访问, 一方面密切了护患关系, 更重要的是能督促糖尿病病人坚持治疗、监测病情, 提高了出院后对相关知识掌握的连续性, 促进行为的改善, 对促进和巩固疗效、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出院后电话访问是一种经济实用、病人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 是一种随着医学模式转变而出现的开放式健康教育的好方式, 它将医院健康教育延伸到病人的家里, 贯穿于出院病人的跟踪治疗和康复过程中, 是医院实行人性化护理、优质服务于病人的方式。

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病人出院后实施电话访问管理的效果。[方法]将97例出院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50例病人出院后实施电话访问管理, 对照组47例病人出院后每月只参加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 不进行电话访问。出院15周后, 比较两组病人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情况、病人疾病知识水平;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 (WHOQOL-BREF) 评定病人的生存质量。[结果]出院15周后, 观察组病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疾病知识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 , 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糖尿病病人出院后实施电话访问管理, 可促进和巩固疗效、普及健康保健知识、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电话访问管理,健康教育,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2.

[2]刘晓宇, 李伟, 吴大方.糖尿病健康教育管理的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7, 14 (2) 149.

[3]陆颖.糖尿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7) :1267-1288.

[4]赵列宾, 陈钦述, 周莹霞, 等.2型糖尿病控制状况评价量表的应用[J].中华内分泌杂志, 2004 (4) :318-322.

[5]任桂卿, 姚明兰, 李广丽.影响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 2005, 19 (7C) :1336-1337.

[6]刘庚, 李庆印, 刘华平.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实施标准电话访问管理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3) 203.

上一篇:技防工程下一篇:品牌是一种精神

热门文章

出院检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