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革新技术范文

2024-05-05

秸秆革新技术范文(精选5篇)

秸秆革新技术 第1篇

银行业已经逐渐感受到了智能手机的威力, 而零售银行业也趁势抓住了这次机遇, 以扩大传统的经营模式。众所周知, Y世代是在数字科技下成长起来的一代, 他们的成长环境里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数字、科技产品, 而手机更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品, 因此他们也被称为“数字原生代”。当下, Y世代已逐渐成长, 并能独立承担财政上的责任。面对多种多样的金融服务, 他们更希望银行能够融入这次技术革新的大潮流, 结合他们的实际, 为他们提供更便捷、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新技术新挑战

对于零售业务来说, 手机银行也许是一个大的飞跃, 但移动技术、移动业务流程之后的发展趋势如何, 则是金融部门日后应积极应对的挑战。那么金融服务等领域该如何最有效地利用新技术, 让现有系统更好地为大众服务呢?这对于各大银行旗下的IT部门来说将是一个特别的挑战, 但庆幸的是银行业一直擅长创新和改进。历史也已经证明, 技术使银行业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自动取款机和借记卡的“大爆炸”, 到本世纪网上银行和同行的对等贷款 (预计到2013年将达到50亿美元) 。而在未来10年中, 维持各个分行的成本、面对银行服务核心系统的必然老化、应对移动银行及其社会网络效应等都将是所有银行必须面临的严峻挑战。

Gartner去年年底的报告称, “银行及投资服务供应商需要作出重要的转变, 而这个过程就犹如一次探险旅程——既要有应对风险的勇气, 又要极具创新思想”。这些新发展甚至会对改变现行的金融机构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是我们要实现这些目标, 不能仅仅通过使用战术, 或缩减技术成本这些方法, 因为这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这两者都不是实现技术飞跃的最佳方法, 不能使银行业务得到持续的发展。

与其重点关注具体的产品, 银行还不如注重自主创新, 去研究如何更好地发展业务, 如何更好地与客户沟通交流。无论是零售或投资, 都应该积极响应新的挑战。转型和创新项目可重新调整银行的政策、重组银行的架构, 使其向更积极的前景发展。

新观念新业务

那么如何建立这些新的观念, 并使其真正融入工作中呢?这个问题至关重要。投资银行家们可以通过移动技术来收集、处理信息。由于企业银行具有海量信息以及实时性强, 所以其也许非常适合社交网络。零售银行将不得不处理安全和规管事宜。

但是, 开展这些工作很可能涉及银行之间的结盟或银行与信用卡公司、电信公司之间的伙伴关系。从业务流程的发展趋势看来, 可能意味着需要加入移动电话制造商、网络提供商和互联网公司的力量。结合三者的力量共同创造一种能够满足大众需求的服务, 而不仅仅是一件商品。如果银行想要改造自己, 融入新的金融世界, 就意味着要有创新的精神。

最近Datamonitor公司一个关于BT的研究还引用了技术作为一般业务驱动的重要性, 总结称, “提高IT投资将有助于经济复苏”。尽管如此, Gartner的报告显示, 他们质疑到2013年, 将有半数的银行都没有专门用于技术的预算或项目。

革新技术 智慧生活 第2篇

陈贤兴:十多年前的利尔达从电子元器件代理贸易销售、技术增值销售做起,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物联网嵌入式解决方案提供和技术服务商,中间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创新过程,企业随着时代和市场环境进行变革,才能不被市场所抛弃,实现不断进步。

2009年,利尔达敏锐地观察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泛网社会开始变成现实,加上物联网概念的出笼更是贴切地描述了未来网络社会的蓝图,因此,支撑物联网社会的硬件基础将在未来数年间大量部署,而这正是电子元器件产业链的市场机遇。

因此,我们从2009年开始确立了提供面向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的方向,向着物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这样的转变完全是基于利尔达多年专注于嵌入式技术应用的积累,嵌入式系统是物联网技术的基础,无论是无线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微处理技术、软件技术、接口技术、显示技术以及电源管理技术、控制技术等等,都是物联网所必须的基础技术,这也是利尔达向物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成功的根本保证。

利尔达十年征程,虽然成就很多,但我们期望能够驶向更广阔的地方。大海航行靠舵手,2011年,利尔达迎来了具有国际顶级半导体公司就职背景的丁毓麟先生担任总裁,随着他的到来,利尔达也拉开了人才国际化的序幕,多名技术及管理人员来自台湾、香港、英国,他们带给利尔达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一定能将利尔达带向更新的轨道、更高的平台。

本刊记者:利尔达物联网嵌入式技术解决方案主要面向哪些方面?给企业带来了什么机会?能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吗?

陈贤兴:利尔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物联网嵌入式解决方案的领导者,立足于物联网嵌入式技术最领先地位,面向全国的电子行业提供卓越的技术解决方案,并推动电子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主要围绕无线射频识别(RFID)、WIFI、ZigBee、蓝牙技术与物联网无线传感网络组网技术方向,进行物联网软硬件平台的研发,并结合在智能楼宇、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智能交通、生产智能化等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目前,公司的三大产业支柱有:物联网系统云平台,成熟产品包括智慧楼宇系统、智慧停车系统、智能灯控系统、智能家居系统、物联网云平台等;物联网智能产品,成熟产品包括无线模块、智能健康产品、电源管理模块、智能传感器产品、智能家电、车联网、嵌入式人机交换终端、直流无刷电机及控制、智能三表产等;器件产业,主要包括MCU微控制器、ARM MPU控制器、电源管理 、光电转换、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从2013年开始落实“向上游走半步、向下游走一步”的发展策略。

公司的物联网嵌入式技术产品引领全国行业发展,支持了全国5000多家企业,包括海尔、海信、美的等知名企业。近两年公司为特定客户提供了1000多个技术应用解决方案。已被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认定为“2014蝉联年度中国物联网嵌入式方案品牌价值第一名”、“ 2014年度中国智慧城市系统集成十强品牌”。

本刊记者:利尔达作为本土物联网嵌入式技术解决方案的龙头企业,对今后这行业的发展机遇有着怎样的判断?

陈贤兴:我们认为未来物联网行业将是围绕着物联网、移动物联网、大数据采集等几个方向展开,离我们最近的就是生活智能化,或者叫“智慧生活”。这里涵盖了数据的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方面技术,行业则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电子商务、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除了生活方面,工业领域也是今后的增长点,例如国家提出的“工业4.0”,“机器换人”、安全监测等。总体来说,物联网将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后,随着技术的发展,物联网行业发展的脚步将越来越快,而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就是技术标准问题,因此,利尔达已经积极参与到制定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的工作当中,希望可以帮助行业加快统一技术标准的步伐,为物联网行业更快、更稳发展出一份力。

本刊记者:从事信息化物联网产品的企业,其自身信息化也非常重要。利尔达在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上,有着怎么的部署?

陈贤兴:利尔达其实很早就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是苦于当时的条件限制,直到2009年利尔达才打造了属于自己的ERP系统,这套系统是利尔达独立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系统。2011年,我们升级了ERP系统,提高了公司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管理效率。2013年到2015年间,我们的工厂成功导入PDM系统、MES系统和MRP系统,后期我们将完成EDI系统搭建,并对ERP系统进行再次升级,实现公司各管理系统的相互联通,力争实现ERP系统于合作伙伴、供应商的系统联通。

本刊记者: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利尔达如何应对?

陈贤兴:这几年中国的经济环境进入成熟期,过去的两位数增长不再,老的企业老的市场在萎缩,新的经济模式在起飞。新的经济是物联网经济、移动物联网经济、大数据经济,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互联网+”。目前,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是物联网产业急速扩张的重要阶段,也是利尔达第三个五年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我们需要主动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智慧转型、物联共赢”作为战略制高点,继续深化往上游走半步,往下游走两步的产品战略,全面加快转型,着力统筹推动物联网整个产业链协调发展,稳增长、促转型、控风险,形成上下游联动、共同促进的良好格局。

近年来,随着省、市政府大力推进 “两化融合“、“机器换人”、“系统换人”的各项政策,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企业提质增效,打造杭州制造升级版。随之智慧产业应用市场全面启动,电商营销的互联网模式进入了高峰时期,利尔达也全面开启了“物联网、大数据”的时代。面对机遇和挑战,公司制定了“3-5-2”战略发展规划。即:

不断完善三大产业群:随着公司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我们目前已完成了“物联网系统云平台”、“物联网智能产品”、“器件产业”的三大产业布局,为物联网嵌入式的世界提供解决方案,让员工、股东、客户、供应商、社会等各方获利受惠,最终实现“物联网嵌入式解决方案领导者”的战略目标。

重点发展五大产品线:这五大产品线分别为控制与传感器产品线、无线通信产品线、嵌入式硬、软件产品线、物联网系统产品线、物联网云及楼宇系统的营运。

吉列:创意推动技术革新 第3篇

吉列公司1901年创立于波士顿, 公司专门经营的金·坎普·吉列新发明:可替换刀片的安全剃须刀。至1920年, 该公司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80%, 剃须刀片年销售额超过了1.2亿美元。至1930年, 吉列公司在巴格达、马尼拉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地已设分公司44个。这些公司是吉列公司现有全球销售网的前身。吉列公司虽然以剃须刀闻名于世但公司其他一些产品也享有盛誉, 如金霸王电池、欧乐-B牙膏、卫生洁具、文具以及小用具等。

1997年, 吉列公司收益达101亿美元。其收益和盈利的70%来源于美国以外的200个国家, 吉列在近30个国家制造产品。

1980—1985年, 可替换剃须刀的推出引发了一场价格大战, 刀片和剃须刀的利润大跌, 公司不再创收。1986年, 吉列公司在逃脱一场恶意收购之后开始了机构重组。它采取的举措包括紧缩经营活动, 最大限度地提高近期盈利, 解脱包袱型或业绩不佳的业务, 以振兴核心业务。尽管吉列经过种种努力, 但1988年公司又面临另一场要被收购的挑战。虽然吉列公司的管理层最终再次取得了成功, 但公司不得不将负债提升到危险的高度, 将整个股东资产一扫而光。

此后不久, 公司于1989年发起“吉列——男人的最佳选择”的广告攻势, 并成功地推出感应器牌剃须刀系列产品, 此举使公司获得新生。这一成功还引发了一批畅销产品的问世, 它包括吉列男人系列, 女用剃须刀和超级感应牌剃须刀。1985—1996年, 公司在启动增长之后, 年销售额增长14%以上, 利润增长18%以上。

吉列公司是美国技术革新的带头人之一。它开发产品的方式取法于医药公司。公司注重科研投资, 力争产品和工艺技术能取得专利突破。吉列致力于公司的平衡发展, 它从现有产品中获得利润, 同时推动将成为明天的拳头产品的新技术的增长, 并投资开发未来产品。吉列公司的目标是让过去5年中推出的产品的销售额达到公司总销售额的40%

1998年4月, 吉列公司宣布一种新型三刀片剃须刀MACH3问世。这个产品花了6年研究时间, 耗资10亿美元开发成本。公司计划头一年花4.3亿美元为这一新产品作广告。吉列公司的一项技术革新是在薄薄的刀片上镀上一层细细的碳精粉。这一工艺是从半导体技术中借鉴而来的, 它使刀片的强度达到钢的3倍。

推销员的发现

1855年1月5日, 金·坎普·吉列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一个小商人的家庭里。因为父亲做的是小生意, 所以很不稳定, 家境时好时坏。

16岁那年, 吉列遇到了他第一个挫折, 父亲的生意破产, 家徒四壁, 正在上学的吉列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 被迫辍学。为了维持生计, 他开始走向社会, 寻找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

对于一个没有学历、没有经验的人来说, 最容易找到的工作就是推销员了, 吉列走上了推销员之路, 而且一干就是24年。

推销员的工作既辛苦又不稳定,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他整天忙忙碌碌地为不同的公司推销着日用百货、食品、化妆品、服饰等各类物品。艰辛的推销员生涯使吉列的意志和能力受到磨练, 也积累了不少营销知识和社会经验, 并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 但吉列并不甘心就这样庸庸碌碌过一辈子, 他在寻找机会, 能够有自己的事业。

机会并没有从天而降, 而是某一天, 他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了灵感。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推销员, 他每次会见客户前, 总要修饰打扮一番, 是一道必须的程序。当时的剃须刀是刀身和刀柄连在一起的, 既笨重, 又不锋利, 刮脸费时费力, 稍不留神还会刮破脸。由于刀身不能更换, 要使剃须刀好使一些, 只有频繁地磨刀。当时磨刀有两种办法, 一是送到专业磨刀店里去研磨, 费时又费钱;二是在刀布上来回磨, 这种办法至今还能在一些老式小理发店里见到。吉列不止一次地尝到剃须刀不顺手的苦处, 因此在刮脸的时候, 他常常会想, 最好能有一种轻便、锋利、安全的剃须刀来代替这种老式剃须刀。然而, 节奏紧张的推销员工作使他根本无暇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有一次吉列在外地推销产品, 早晨在旅馆的客房里自己剃胡须。天气太热, 又急于出去找客户, 勉勉强强地刮好胡须, 下巴上已变得血肉模糊的惨不忍睹。他恶狠狠地扔掉剃刀, 怨恨地说:“为什么就没有更方便、更锋利的剃刀呢?难道男人活该要遭受这般没完没了的磨难吗?”

吉列的这一番怨气, 倒是提醒了自己:我为什么不能来开发自己所想要的剃刀呢?

一次推销经历给了他一个启示。那时他刚好去推销一家工厂生产的新型瓶塞。这种小小的瓶塞样子很不起眼, 价钱也比较低, 但很受消费者欢迎, 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吉列的推销工作做得很卖力, 成绩相当突出, 受到了老板的赏识。

吉列有点好奇地问老板:这种并不起眼的瓶塞为什么会这样好销呢?老板笑眯眯地告诉他:这种新型瓶塞是“用完即扔”的一次性产品, 消耗得快, 自然也卖得快。由于它价格便宜, 人们重复购买也觉得能够承受。这位老板无意中透露的“生意经”使吉列受到了强大的心理冲击:既然“用完即扔”的产品如此受消费者欢迎, 为什么自己不能设计一种这样的产品来赚钱呢?没准这就是自己的事业起点。

伟大的发明人

吉列并不是一个空想家, 而是个敢想敢干的人。他立即买来锉刀、夹钳、薄钢片等工具和材料, 关起门来细心地研究和构思。他想, 代替刀身的薄刀片可以“用完即扔”, 但刀片必须能和刀柄分开。这样, 刀片钝了可以更换, 刀柄可以反复使用, 剃须刀的成本也会降低, 用户才不会有重复购买的心理障碍。这确实是一个成功的构想。

于是, 吉列把刀柄设计成圆形, 上方留有凹槽, 从而能用螺丝把刀片固定。刀片用超薄型钢片制作, 并夹在两块薄金属片中间, 露出刀刃, 使用时刀刃与脸部始终可形成固定的角度。这样, 既能方便地刮掉脸部和下巴上任何部位的胡须, 又不容易刮破脸。确定设计方案后, 吉列请专业人员制作出样品, 虽然使用效果不算太理想, 但与传统剃须刀相比, 无论是锋利程度还是安全性能, 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就在吉列把设想变成设计, 信心十足, 期望其新产品能更加完美时, 却成为朋友取笑的话柄。他对此耿耿于怀, 于是又去请教那些机械和工具的专家和学者时, 他们也认为他的新产品设想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应当立即放弃。

但吉列坚持自己的想法, 同时他也需要有人提供启动资金。他在四处寻找合作人。好的创意终究是有人赏识的, 1901年, 吉列的好友将这个设想告诉了在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机械工程师尼克逊, 尼克逊对此很感兴趣。数周后, 尼克逊成为吉列的合伙人。为了筹措所必须的5000美元生产设备费用, 公司的名称改为美国安全刮胡刀公司 (后来改名为吉列安全刮胡刀公司) 。

其实金·吉列并没有发明安全剃须刀。早在19世纪末期的几十年中, 有许多安全剃须刀都有专利, 但它们都是极其昂贵的, 只有贵族才能使用。也有发明者设计成一种自行操作的“安全剃刀”, 然而却卖不出去。原因很简单, 去理发店只花10美分, 而最便宜的安全剃刀却要花5美元——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大数目, 因为1美元就是高工资者一天的薪水。

吉列的安全剃刀并不比其他剃刀好, 而且生产成本也更高。但是吉列剃刀并不“出售”剃刀, 他出售的是5美分的吉列专利刀片, 由于一个刀片可以使用6—7次, 因此每刮一次脸所花的钱不足1美分, 甚至还不到去理发店所花费用的1/10。因为剃刀和刀片分离, 新刀片瞬间就可装上, 省时省力, 刮时不但不会伤及皮肤, 而且舒适无比, 所以消费者才会愿意花钱去买。

他靠的是一种创意, 一种灵感, 所以才会有了方便和安全的吉列剃刀。

吉列对自己的产品充满着信心, 认为必定会引起消费者极大的热情, 产品必定供不应求, 财源必定滚滚而来。然而, 事实给了过于乐观的吉列当头一棒:新产品上市后竟然滞销。1903年全年的销售记录是:刀架51个, 刀片168片。

但吉列没有就此放弃, 多年的推销经验告诉他, 坚持才是胜利!他开始总结教训, 一方面在刀片上下功夫, 一方面开始利用广告攻势。

吉列选择了几个闹市区设立了几个大标牌, 将画卷贴在标牌上, 这比直接在标牌上画要省事、省钱。标牌画上主要有这样一些创意:

一对情人相拥在一起, 女士指着男士的满脸胡须, 一副讨厌的神态;男士表情尴尬地用眼睛盯着不远处的吉列安全剃刀。

几个男士在不同时刻、不同地点, 悠闲自在地刮胡须, 手上用的是吉列安全剃刀。

这个广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与此同时, 吉列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体, 选择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报纸和刊物大做广告。他拟定了诱惑力很强的广告词:“新型刀片瞬间就可装换, 使用时不仅会保护您的皮肤, 还会带给您美妙舒适的感觉。”“您想干净卫生、安全轻松地剃去您的胡须吗?您想节省时间和金钱吗?为什么不去试一试新型刀片呢?”此外, 吉列还反复介绍并演示新型刀片的质量和优点, 他向顾客做出承诺:每片刀片至少可使用10—40次。这使不少顾客动了心, 愿意掏钱购买质优价廉的吉列刀片。

男士必备

就在吉列刀片生意逐渐好转的时候, 一战爆发了。战争开始时, 美国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中立政策, 并同时与交战双方做生意。对外贸易的增长大大刺激了美国的国内生产, 在这有利的形势下, 吉列产品的原材料价格下降, 而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 从而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1917年4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 美国向德国宣战, 并派兵进入欧洲战场。一次偶然的机会, 吉列从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照片上, 看见大胡子士兵在前线的照片, 灵机一动, 以成本价格向军需品采购部门供应安全剃刀, 美其名曰:“优待前方将士”, 立即受到了生活艰苦的大兵们的欢迎。

于是, 吉列的安全剃须刀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每一个士兵的背包里。这项举措不仅大规模地增加了公司产品的销售量, 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固定和潜在的消费群体。这些士兵在部队里用惯了吉列的安全剃须刀后, 一定也会把这种消费习惯带回家中, 成为吉列公司长期和固定的顾客。他们还可能会影响周围的人, 会让使用安全剃须刀的人越来越多。

战争结束后, 几十万名复员的盟国士兵带着老头牌刀架和刀片, 分散到世界各地, 广为宣传, 产生了强大的广告效果。1917年吉列安全剃须刀共销售了1.3亿只刀片, 是吉列公司初创那一年 (1903年) 的近80万倍, 市场占有率80%, 有44家海外分公司。“吉列”刀片名扬四海, 吉列按照他预期计划, 建立了一个世界性的“剃刀王国”。

吉列公司并未就此止步, 在世界经营剃须刀片的企业日益增多, 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吉列公司为保护自己的优势地位, 坚持产品创新的决策, 于1959年推出了新产品——超级蓝色刀片, 称为蓝色吉列, 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连续创下了吉列历史上销售新纪录。1962年销售收入达到2.76亿美元, 利润率达到了16.4%, 尤其令人震惊的是吉列公司以高达40%的投资收益率在当时的500家大企业中名列榜首。

谢刚:专注PTA技术革新 第4篇

浙江大学化工系博士毕业后,谢刚就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PTA生产技术一线上,到今年已经整整8年。

“当时,浙江华联三鑫石化(现为远东石化)的PTA项目刚刚启动,老总到浙大和我的导师谈技术合作,刚好我也快博士毕业。我一直跟着导师研究PTA技术,也想到实际生产环节去锻炼和提高自己,就来到绍兴做技术开发工作了。”谢刚回忆说。

几年前,PTA生产技术主要还是依赖进口,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谢刚对引进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改造,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企业做技术研发的8年时间里,谢刚主持完成了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两项,负责公司重大技改项目两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其中,成功开发EPTA尾气有机物回收技术,每年能为企业增加效益1452万元。

谢刚说:“美国专利技术商隐瞒了EPTA尾气中有机物的实际含量,但是我们发现有机物的浓度很高,这样回收有机物就能创造巨大的效益。我们集中力量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技术攻关,最终自主开发了工艺包,实施了技术改造,两年时间就能把投入的成本收回来。”

在绍兴潜心研究多年,谢刚觉得,无论是国内对环保项目的支持政策,还是自己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已经具备了自主创业的条件。谢刚介绍说,作为涤纶、化纤的原料,2014年PTA的产能将达到3500万吨。“这么大的产能也带来很多环保技术问题,比如光生产废水就要排放1亿多吨,同时还将产生残渣60万~70万吨。希望我们正在研发的技术可以有力地推动PTA行业的清洁生产。”

谢刚还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以PTA行业为切入口,以后再开发其他行业的环保技术。我希望公司5年或10年之后能发展成为一个环保技术超市,把一个个技术放在台面上让客户选,就像在超市买东西一样方便。”当然,谢刚告诉记者,眼前的事就是把新谈的项目做好,预计到年底前有望实现盈利。

内河船舶驾驶技术的革新 第5篇

摘要:作为一名内河船舶的驾驶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驾驶技术,还要掌握内河流域周围的水文气象信息以及自然地理等相关知识,只有熟悉了这些内容才能具备船舶驾驶资格。我国船舶驾驶员的技术还不是很精,需要提升的地方有很多,特备是我国在这方便的技术还有待完善,这些都是影响驾驶员技术的主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内河船舶驾驶员应具备的驾驶技术,以及驾驶技术革新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内河船舶;驾驶技术;革新

对于内河的船舶驾驶来说,其涉及面比较广,还有很强的操作性,并具备专业的驾驶技术;并且对航行知识和船舶上的操作系统都能熟练掌握,较强的心理素质也是船员应该具备的。在内河航行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件,这对于船员的驾驶技术和心理素质都是一种很大的考验。

一、内河船舶驾驶技术现状

在内河船舶的驾驶技术中,广泛涉及了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物理学等众多学科知识,这对于船员来说要求也就比较高。目前来看,不管是船员的专业培训教材,还是专业院校所使用的教科书,对内河船舶驾驶这门专业所涉及到的知识还是不够全面,一般都是船舶操纵理论方面的理论知识比较多,对于定量分析方面的内容比较少,还没有详细阐述船舶的操纵方法,大多都是一些表面的知识,使内河船舶的驾驶技术还停留在传统理论技术中。相比较海船驾驶技术来说,它要差很多,海船驾驶技术现在已经在船舶上应用了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还有计算机智能控制装置等一些科技技术,再看内河船舶的驾驶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单一的。

1、装备落后

内河船舶驾驶技术有所欠缺的根本原因就是装备过于落后,这严重制约了其技术的提高。还有内河船舶有多种类型,在吨位容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航道环境也比较复杂,导致装备不能统一更换。对于一等和二等船舶来说,技术设备还能好很多,尤其是三等和四等船舶,技术装备特别简陋,船舶环境也很差,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内河船舶都没有配备雷达装置和卫星电话,船员差不多都是靠以往的经验在驾船航行,完全没有安全保障,让很多人都错认为船舶驾驶只要有足够的经验就可以了。

2、内河船员的文化素质低

内河船舶驾驶技术有所欠缺的重要原因就是船员的文化素质低,这影响着驾驶技术的提高。我国内河船员很少有专业船舶院校或者相关专业毕业的人员,多数都是文化基础较差或者只要小学或者中学文化水平的船员。我国对于船员驾驶资格考试是要严格规定的如果没有高中以上的文化知识水平是不能申请船员考试的,尽管有各种发证和考证机关的条例制约,但实施的效果还是不够明显。一般都是要有高中以上文化的人员能申请一等船和二等船的考试和驾驶资格,初中以上文化的人员能申请三等船和四等船的考试和驾驶资格,这些规定设置的如同虚设一样,没有起到制约的效果,导致很多船员都不能准确操作雷达装置,也不能更快地接受高科技技术装备。

3、内河航运激烈的竞争

我国经济发展有了较大的提高,也带动了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航运业带来了诸多的竞争对手,公路运输、管道运输和铁路运输都成了航运主要的竞争主体,在煤炭、散干货物上有很多都被铁路运输业抢占,在石油、食用油等液体运输上很多业务都被管道运输业抢占。而在公路运输方面则没有太多的竞争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水运遇到的运输限制和困难,公路运输都能给予一定的帮助,这也增强了这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起到了纽带的作用。在内河航运业中,其运输的成本使可以控制的,高低都是由船主来定;当然船运公司和船主也都想降低运输的成本,将损耗控制在最低,而获得较大的利益。通常都是降低油耗、聘请廉价的船员,或者减少船舶上的人员配备,这是他们常用的手段;还有一种,就是不添加新技术和新装备,这样也会节省很多成本,这也是驾驶技术得不到提高的一个原因。

二、内河船舶驾驶新技术的内涵

为了保证交通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和效率,建设智能化、综合化的交通信息控制系统,对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信息集成与控制等技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输控制现代化、运输过程自动化与输信息集成化的研究和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船舶为保证自身的安全和能进行正常的营运生产,如今它所具有的设备装置也越来越臻于完善。除了机舱部门逐渐自动化、电气化之外栖装设备也在不断改进中,诸如锚设备、舵设备、系泊设备、救生设备等等。此外通信导航设备也日益精确有效,一般船上都装有磁罗经、电罗经、计程仪、测深仪、雷达等。如何运用高新技术于内河航运之中从而对传统的内河船舶驾驶技术进行革新。信息、电子、材料、現代控制和环境工程等现代工程技术和高新技术为我国内河航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必将推动和促进我国内河航运业的迅速发展。这些新技术主要包括:水上交通智能控制技术、GPS雷达和随机局域网技术、内河航道三维GIS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计算机检测、诊断技术等。

三、内河船舶驾驶技术革新的具体措施

1全面提升船舶的技术标准

船舶作为水上运输的载运工具,必须适应重载、高速、高效、安全运输发展的需要。这就给船舶结构及运用的可靠性、科学性和安全性研究船舶在运行过程中的动态性能与环境影响的研究船舶的维修、诊断研究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急待解决的新课题。广泛应用计算机检测技术、控制技术于船舶修造领域,规范船舶检验全面提升船舶的技术标准实现船型标准化、船舶设备现代化,进一步保障船舶运行的安全可靠。

2加强船员培训,规范船员考试,逐步提高船员的文化素质

船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船舶技术装备的革新和内河船舶驾驶新技术推广应用。一方面加强对在职船员的专业培训,尤其是新设备、新技术的学习,逐步提高船员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需对现有的船员考试大纲内容进行充实完善,对参加船员考试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应具备的文化程度明确化规范船员考试,全面提高船员的综合素质。

3对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交通运输要实现经济、高效与安全必须加强运行技术及运输管理的研究。要利用最优化的理论和方法计算机技术等进一步研究如何科学地组织运输生产。实现运营管理现代化运工具的运行效益。按照STCW78/95公约,各种层次的航海类专业院校对现有的专业教学体进行了一定的调整。面对未来内河航运的发展未来航运人才,除具有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守纪律、业务素质好、有较强责任心和事业心等优点外还应具备掌握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和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有效提升内河船舶的驾驶技术,能使内河航运业的发展更加快速,也能使船员的安全有一定的保障。对其技术进行革新,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刚.淮河流域的内河船舶驾驶技术发展评价.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8)

[2]董进东.试论内河船舶驾驶技术.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4)

上一篇:化学课程整合下一篇:语言学与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