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课程教案概述

2024-05-04

景观设计课程教案概述(精选11篇)

景观设计课程教案概述 第1篇

一、大学课程教案的设计步骤

按照《大学英语》的学科特点和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培养的任务,并结合大学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大学英语》课程的教案设计应该遵循“知识性和思想性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等基本原则。

1. 在设计教案之前,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

“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广博地收集、阅读、积累有关资料;必须了解学生”。关于钻研教材,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的框架结构、主要内容、重难点知识、以及对教材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只有吃透了教材,教师才能在此基础上把握好课程内容的主体,并且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详略得当地设计教案的内容。

2. 在熟悉了教材之后,教师必须广泛地收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前沿信息、背景资料和补充资料,力求能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要求和薄弱点,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3.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教案的设计和撰写了。

一般说来,教案的设计和编写是根据教材的单元来进行的。在每个单元之中,又按照课时分别撰写。每个单元的课程教案内容应包括“课题的名称、目的及课题重点,课时划分以及备课时着重解决的问题,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必要的教学辅助手段等。”

4. 在确定了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之后,教师便可以据此设计每个课时的教案内容。

每个课时的教案撰写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明确该课的主题和该课的教学任务;教学进程(教学内容安排、师生双边活动;设计教学方法);准备习题等”。

二、大学课程教案的设计方式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里众多课程中的一门,其教案设计的基本方式当然应该遵循以上探讨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同时,根据英语学科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它的教案设计也有其自己的特点。在此,笔者就以《大学英语》课程每个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来探讨如何设计教案。

1. 一篇完整的《大学英语》教案,应该分为四个基本部分。首先,在教案的第一部分,教师应明确本课时的主题、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讲授、问答等教学手段。这些都是准备教学的基本内容。

2. 接下来,在教案的第二部分,也就是整个教案的中心部分,教师应该设计本课时的具体教学过程,明确每一个教学步骤;

并根据大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大学英语》课程对学生的培养原则,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课时的教学过程之中。

在进行教案的第二部分设计时,教师应分步骤进行。譬如:

第一步,教学引入。在进行教学引入时,教师可以先采用问答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与本课的主体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或者播放一段视频或者音频,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之后再引出主题;又或者,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个语言环境,让学生准备一段对话并进行表演,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入体会和感受。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逐步引入主题,不至于很突兀;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听、说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步,进行背景知识介绍。教师可以根据事先收集到的相关材料和与本主题相关的前沿知识,向学生介绍。由此,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第三步,进入课程内容讲解。教材一般是由课文、单词和课后练习组成,教师应首先进行单词的讲解,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比较重要或者常用的单词,用例句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该单词的用法和意思。接下来,便是课文理解。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一个或者几个段落并让学生尝试翻译段落。在此之后,教师应就文章段落中出现的重要短语和句型进行讲解,并通过例句、造句、对话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最后,就课文段落中谈到的某个主题、社会现象或者思想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者辩论,形成观点。

3. 教案的第三部分,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复习本课所学的知识;

或者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除了习题布置,教师还应该提醒学生在课后预习下一个课时要讲的内容,提前对课程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4. 教案的第四部分,是教师对本课时教学的总结部分。

总结对于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在这一部分总结本次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并对自己的讲解、学生的理解和吸收、师生之间的互动做出评价,以便在日后的教学中发扬优点、改进教学方法、更加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课程教案设计的一般性原则的阐述,并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的,着力探讨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教案设计模式,以期能够有效地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案,设计,有效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课程教案概述 第2篇

第1章 机械概述

[课程名称] 金属材料的性能,机械零件的强度 [教材版本] 李世维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基础(机械类)。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1、2、3、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所包括的内容。了解机械零件失效和强度的内涵,内力和应力的定义。掌握应力的常用单位b380MPa的换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1、2、掌握力学性能对金属材料所起的作用和工艺性能对加工的影响。掌握应力对材料的强度的关系。

三、素质目标1、2、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和工艺性能对零件使用的影响。了解失效、应力与零件强度的关系。

四、教学要求1、2、[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应力与强度的关系。

2、了解失效的含义。掌握强度的各种表示方法及应力的常用单位。[难点分析] 强度的分类和应力的分类 [教学方法] 讲练法、演示法、归纳法 [学生分析]

1、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初中已多少学过,而力学性能、-1报废等实例说明疲劳对零件寿命的关系。

工艺性能以举例说明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如铸造性好的金属其流动性好,可以铸造薄而大的表面,否则易出现填不平;塑性好的低碳钢容易锻造成型,而含炭量高的金属不易锻造,高速钢更难锻压;焊接性好的材料如普通碳素钢,而铜次之,铝更难。

1.3 机械零件的强度

重点讲清几个概念:

1、失效

2、载荷

3、应力及常用单位

4、强度

5、主要失效形式—各种应力状态下的不同形式。

讲课时,多举一些学生能理解的实例,以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感到所讲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小结(10分钟)

1、金属材料的性能包括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而使用性能中的力学性能与零件关系最大。

2、强度是金属材料在静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强度越高,抵抗破坏能力越大。常用强度是抗拉强度和强度极限b。

3、常用硬度表示方法有HB布氏和HRC洛氏硬度,后者用于淬火后材料的硬度表示。

4、5、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中P [课后分析]

该内容理论性较强,讲课中一定要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效果,如磨料磨损可举眼不柔沙的实例。[教学资源]

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吴联兴主编。机械基础练习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教学安排] 教学步骤:讲授为主,穿插互动、提问与设问,最后小结。1学时(45分钟)[教学过程]

五、导入新课(5分钟)

1、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磨擦,如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时间久了鞋底要磨损。为了减少磨损,尽量把地面做得光滑,走路省力又可以减少磨损;但太光滑了却走不了路,如在光滑的冰面上寸步难行。有时候又需要加大摩擦,如汽车刹车时,能尽快地停下来,这是希望路面粗糙些,摩擦力大些,刹车带与刹车轮能尽快闸紧抱住。

2、只要是两个相互运动的表面,就必定会产生摩擦,只要有摩擦就必定产生磨损,这是正常的现象。研究摩擦和磨损的类型和机理,目的是减少摩擦损失,提高机械零件的使用寿命。

六、新课(35分钟)

重视摩擦对机器零件的影响,目前世界上约有30%~50%的能量消耗在各种形式的摩擦中,约有80%的机器是因为零件磨损而失效。所以减少摩擦磨损,研究摩擦磨损的原因是关系到延长零件使用寿命,节约能源的重要问题。

1、摩擦

讲授中重点放在摩擦副的摩擦状态来分类,而边界摩擦的内容难以理解,应举具体实例来帮助学生掌握。在机器中,纯干摩擦的现象是很少的,大多是相互运动的表面都有润滑油存在。一般处于润滑状态的机器,大部分表面处于混合摩擦状态。要做到纯液体摩擦状态比较困难,处于液体摩擦状态的运动表面其磨损极小,只是在启动阶段表面有些磨损,因为液体对零件表面的摩擦很小。

2、磨损

任何相互运动的零件的磨损过程的曲线都是一样的,都必定经过磨合、稳定磨损和剧烈磨损的三个阶段,只是稳定磨损阶段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设备的润滑和维护好坏息息相关。延长稳定磨损阶段,正是课程研究的最终目的。

按着磨损的形成机理,可以将磨损分为粘着磨损、磨料磨损、疲劳磨损、冲蚀磨损和腐蚀磨损。这几种磨损中,唯独疲劳磨损不易理解。

浅谈一体化课程的教案设计 第3篇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 教案 设计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那么由企业实践专家与职业学校教师共同开发的一体化课程是否需要设计教案呢?答案是肯定的。一体化课程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师生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自主学习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每个具体工作任务均要体现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一个工作任务的学习均包含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工作态度,课堂中间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更需要教师在课前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体备课,对课堂进行教学设计,形成教案。下面以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院校——山西交通技师学院为例,共同探讨一体化课程教案设计的方法。

一体化课程的教案要根据该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和该课程《学习任务设计方案》来编写。因一体化课程是由若干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由企业具体工作任务转化而来)构成的,所以一体化课程的教案要以学习任务为单位设计,一个教案的课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课时来确定。教案的组成要素要包括:教案首页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两部分,如上图所示,其中教学过程设计是教案设计的重点。

一、教案首页设计

教案首页包括学习任务名称、学习任务分析、学习目标、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组织流程以及教学后记等。

1.学习任务分析

在一体化课程开发过程,学习任务总是先简单而后逐步复杂,因此在该部分内容中,教师应分析该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情景导入方法、工作页分析、学生学情分析以及学习重点与难点分析等。

2.学习目标分析

学习目标是该课程《学习任务设计方案》中所包含的学习目标的细化。学习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学习目标应按照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式表述,即获取哪些资源,学习并应用哪些方法和技术,按照什么工作标准或工作规范,完成什么工作,形成什么工作成果;二是学习目标应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的工作过程原则。

3.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策略指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采用的手段和谋略。从结构上讲,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应包括教学策略和设计思路两部分。教学策略主要指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如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引导文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设计思路主要指教师如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在不同的环节如何选择不同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在职业学校中,除专业能力培养外,应特别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素养等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思路中应特别予以明确其培养方法。

4.教学组织流程

教学组织流程指教师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将教学双边活动的进程、内容、结构、层次用图(或表)固定下来,依次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组织流程中,可以看出全部进程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设计

在一体化课程的教案设计中,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是重点环节,包含教学活动设计、学习内容处理、学生活动设计、教师活动设计、教学资源和时间设计以及学生评价设计等项目。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按工作过程六步骤执行,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六个环节设计;二是按照该任务的企业实际工作流程来设计。

2.学习内容设计

学习内容设计主要指学生在每个教学活动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分解处理要充分结合该学习任务所包含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与实际工作过程环环相扣,让“工作”与“学习”紧密联系,从而实现工学一体化教学。

3.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是指在该教学活动中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学生活动设计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能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教师要精心编制和研究学生工作页,能使学生在工作页的引导下参与各种活动,积极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能使学生进入小组“合作学习”状态。教师组织学生按照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促使小组内成员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成为可能。而组间又为各小组间创设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生活动,积极地进入学习状态。

4.教师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指在该教学活动中教师做什么、怎么做。教师活动设计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严格监控课堂,把握课堂节奏。教师要根据课堂整体运行状况,严格控制各阶段时间和节奏,指导学生课堂活动,纠正学生课堂违规行为,记录和反馈学生课堂表现等。二是有效指导学生评价,包括组织学生自评和小组评价,同时教师要对每个小组或者学生个体的表现作出评价,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过程评价,激励和鞭策学生主动参与到一体化课堂教学中。

5.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设计指在该课堂上师生用到的各种资源。教学资源设计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列举和落实各环节所需要的工具、设备、材料、场地以及教学所需资料;二是分析职业学校与企业在学习资源方面的差距,尽量使学校具有企业化的特点和真实的工作环境,以便教学过程顺利实施。

6.时间分配设计

时间分配设计指每个教学活动所用的时间。一体化教学中受学生学习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等因素影响,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很难准确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合理分组,有效把握课堂,争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7.学生评价设计

学生评价设计指设计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学习评价设计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对应学习目标设计可测评的要素。学习评价的指标不仅设计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指标,还要关注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指标,建议评价指标为自我评价诚实情况、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与老师同学沟通情况、与同学协作情况、技术方法应用情况、资料收集水平、做事态度、任务完成情况、创新情况等。二是学生评价要设计多元评价主体参与评价。学生、小组、授课教师、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均可参与评价。三是要设计评价方式。学习评价的方式方法可以设计为自评、小组互评、师评。一般情况下,每个学习任务均需要设计其学习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方法,每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学生均取得一个学习成绩,通过学习成绩,激励学生的成长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是让学生在工作页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达到课程学习目标而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而教案就是教学设计的文本材料,因此教案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确保教学做合一。

"七彩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概述 第4篇

一、课程简介

“34567”课程体系之“3”:课程体系的构建要达到三个目标: (1) 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打造学校课程品牌; (2) 突出育人为本, 全面促进学生发展, 构建学生本位的课程体系; (3) 突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之“4”:围绕着三个目标, 建立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4”类校本课程, 即:国际理解教育、法律与自护教育、科学与创想教育、游戏研究教育。之“5”:构建课程教学质量过硬、师生全员参与、学时学段全面覆盖的“5”大模块活动课程, 即:七彩社团活动课程、特色体育活动课程、劳动实践活动课程、家校共育活动课程、主题德育活动课程。之“6”:加强学校“6”大基础课程建设, 即:语文与阅读、数理与科技、书法与中华文化、品德与习惯、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之“7”:创新开展“七彩童年”校园文化活动, 即:读书节、美食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合唱节、英语节, 做到月月有活动主题, 周周开展主题活动, 人人才艺得到展示。

二、课程目标

“34567”课程体系确立了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能力发展为核心的二元课程目标。把学生的“现代素养、世界眼光、人格魅力”三个要素具化为有道德、会发展、会自护、会创新、会合作、会做事、会生活7项学生能力培养标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有”教师标准, 把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良好的个人素质、深厚的专业素养以及高效的课堂教学能力确立为教师的能力发展标准。

三、开发原则

一是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立足国家课程, 实施地方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 构建质量与特色并重、共性与个性并存的特色课程体系。二是基础课程与活动课程结合。根据课程需要, 让教师、家长、社会以及教学设施等资源参与更为灵活, 让有限的教学空间和教育资源发挥更大效能。三是校园文化特色活动、德育活动与学科教学活动并重。校园文化特色活动和德育活动致力于为学生搭建生命成长的舞台,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习惯品质, 二者在课程体系中均占有与各学科相同的重要地位。四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学校、家庭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 把学校的特色专用教室、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家庭教育培训工作纳入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

四、实践成果

高职课程理实一体化教案设计探讨 第5篇

【摘 要】分析理实一体化教案的设计原则,阐述理实一体化教案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方法等,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职课程 理实一体化 教案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114-03

当前,融“教、学、做”为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已经在以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职业院校中得到了推广。这种教学模式结合实际工作任务,将理论课程的知识点加以分解、重新整合,形成学习任务或项目开展技能训练。在实践训练中辅以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不是按照传统的章节顺序进行讲授,不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因此对教师的组织教学而言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尤其是理实一体化教学与专业实际结合较为紧密,而大多数教材为了保证发行量,编写的内容往往具有通用性,不能满足某一特定专业的要求。教案是教师组织教学过程的工作方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在没有合适的一体化教材的情况下,组织好授课内容和教学进程,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理实一体化教案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理实一体化教案设计的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原则。理实一体化教案是针对一体化课程的,因此在文本上就应当做到理实一体的整体化设计。理实一体化教案设计由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部分内容组成,以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展开的实践性职业活动作为教学主线,将理论教材的各个知识点加以分解、整合,作为实践教学的支撑辅以讲解。因此,应将传统教案中的理论型教案和实践型教案进行整合,有机结合在一起,将理论讲解和技能训练内容统一安排,形成理实一体化教案。

(二)工作任务与学习情境一体原则。理实一体化教案并不只是关注构建纯粹的工作任务,还要了解工作任务所包含的职业岗位信息以及工作任务所需要具备的情形和环境,为了避免学生“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这种学校教育与职业岗位脱节的现象,需将实际工作的岗位要求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要将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统一设计,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统一,多种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

(三)教与学一体原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因此,教案要将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结合,统一安排,在教案中既要把教师的教学要求体现出来,着眼点是教师教什么以及怎么教,又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出来,着眼点是学生学什么以及如何学。教案设计中需考虑教学的探究过程、教学思路,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法。学生学习的内容展现了教师的教学的内容,从而体现出教师的引导学习的“导做”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导思”有机结合。

(四)教学过程和考核一体原则。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定方式一般采用过程性考核,特别是在技能实操考核评价方式大多采用项目过程性考核。教案的设计也应将教学过程和过程性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灵活应用,突出学生自己的收获、心得体会和自我评价。

二、理实一体化教案的组成内容

教案一般由以下基本要素组成:授课题目、授课对象、授课方式、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时间分配、教学过程或步骤、作业练习、评价方式、推荐阅读书目、教学后记等。理实一体化教案的基本组成与传统教案基本相同,但由于要体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因此理实一体化教案的设计与传统教案也有所不同。

(一)明确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教学目的与要求。编写教案首先要确定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是教师选取整合教学内容,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进行教学评价和总结的重要标准。理实一体化教学包含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教学,因此要有理论知识上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也要有实践能力培养上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同时,职业教育除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外,还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培养,尤其在具体的实践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协作精神、创新能力、执行力等方面进行培养,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培养职业能力,端正职业态度。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是理实一体化教案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理实一体化教案的教学内容把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展开的实践性职业活动作为教学主线,有别于传统教案以导入、讲授、练习、小结作为教案编写主线。设计教学活动要结合完成某一个工作任务进行,工作任务由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方面内容组成。传统教案的编写主要是按照课题、章节或单位课时进行,因此是把教材目录中的章节作为教案内容。而理实一体化教案在选取教学内容上,不是按照原有的知识体系和顺序,而是根据实践教学的要求,重新梳理整合知识点,不注重理论的体系化以及深度化,按理论“必需、够用”对关键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例如,在食品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中,将考取资格证书实验项目“果汁饮料总酸的测定”作为学生从“初学者”到“专家”的实践性职业活动的主线,设计一系列学习任务,把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操作技能串接起来,使学生从学会到熟练掌握常用分析仪器的操作和使用,同时把所涉及的必要理论渗透到实验中,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首先,设计“天平的称量练习”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天平进行称量的规范操作,理论知识上掌握电子天平的原理和三种基本称量方法。其次,设计“氯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学习任务,实践内容是进一步熟练使用电子天平,同时学习新的内容——容量瓶的使用;理论内容是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直接法配制溶液及了解基准物质的相关知识。再次,设计“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学习任务,实践内容要求是熟练电子天平、容量瓶的操作,同时学习基本分析仪器碱式滴定管和酸式滴定管的使用;理论内容是掌握间接法配制溶液、酸碱指示剂的相关知识。接下来是设计“酸碱标准溶液的相互滴定”学习任务,实践内容是熟练使用电子天平、容量瓶、碱式滴定管和酸式滴定管,同时学习新的分析仪器——吸量管、移液管的使用;理论内容是理解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曲线的知识。最后以“食醋总酸度的测定”作为学习任务,实践内容要求是熟练使用所有的基本分析仪器;理论内容设计是学习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以及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这样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学生学习起来很有成就感,而且对于高职生来说,理论学习也有了兴趣。为了让学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完成以上学习任务后,以“果汁饮料总酸的测定”作为实践设计工作任务,分组查找相关资料,设计实验,然后进行实验,最后进行实验答辩。通过设置实训项目重新整合基本操作,达到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运用。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生不善于抽象思维,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授,所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交替进行,尤其在讲授一些必要的理论时,也不宜时间过长。因此,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语言、思维、动作。如通过传统的讲授教学法让学生听,但应杜绝“满堂灌”;通过演示教学法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通过提问教学法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示范教学法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及缺点,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及学习阶段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所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从而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互统一,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动画演示、视频音像、示教板、虚拟实验等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发挥其信息量大、生动、直观等特点。必要时也要采用传统的板书等教学手段,如在公式推导、数据分析演算的教学中,发挥其直观性、启发性等特点。在教案的设计中,要灵活运用好教学方法与手段,密切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其辅助功能作用。

(四)组织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不仅是对教师“教”的效果进行评价,而且也是对学生“学”的效果进行评价,是教案设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通过提问、答辩、作业、测试、讨论、过程考核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价,获得教学信息,从而全方位地评价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评价的反思,对教案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时进行调整、补充或更新,使教案能更符合教学对象的要求,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理实一体化教案设计的思考

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在对理实一体化教案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在改革探索中进行思考和改进。

(一)教师认识观层面。从设计的理念来说,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教案设计是全方位的,科学化地编排教学内容是最关键的一点,同时辅之以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按照章节顺序进行,理实一体化教案中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来确定。因此,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认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对之有所理解,其次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际操作技能,对教材的章节安排和结构体系需清楚明了,并结合教师个人教学思想和对该门课程的理解及认识,形成独有见解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对象的基础及认知特点,设计出适合本专业学生的理实一体化教案。同时,编写好一个教案是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的,教师应在上面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不能将重新编写教案当做一种工作负担。

(二)学生能力层面。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一系列学习任务中,课堂讲授、实验、实训环节均围绕这一个或一系列的任务进行。由于教师授课时不按传统的章节划分,所讲授与本次任务相关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点、技能点并不一定能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特别是没有适合本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教材的情况下,学生不能仅是模仿学习,更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相关的理论学习,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学校管理层面。不少学校在教案的编写上有着统一的格式要求,没有将教案编写的标准纳入到教学督导考评体系里,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影响了教师编写教案的积极性,理实一体化教案打破了传统的教案格式,(下转第121页)(上接第115页)以职业教育为立足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任务或项目为主线进行设计,在教案基本要素必备的情况下,应倡导个性化、创新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教案。学校应对教案的编写开展相关的培训,为一体化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手段、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等方面提供便利,才能使理实一体化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已经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做好理实一体化教案的设计,充分发挥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国红.课业设计方案:一种值得推广的一体化课程教案[J].机械职业教育,2013(7)

[3]邱舒,王凤.《分析化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建设[J].广州化工,2012(10)

[4]郑峻.高校教师教案质量问题与管理[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5]吕爱华.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案设计[J].科技创业家,2013(3上)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B384)

【作者简介】谢 洁(1972- ),女,广西梧州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质量安全教学与研究、就业指导、高等职业教育。

景观设计课程教案概述 第6篇

将外在“给定的课程”改造为“内生的课程”, 这是学校的文化使命。使课程从国家一统走向学校为本, 可以说是课程设计的“一度回归”。在此基础上, 去除学校功利色彩, 使课程走向学生为本, 则可以说是课程设计的“二度回归”。

2006—2011 年, 正值东莞新课改蓬勃发展时期, 在东莞市政府和东莞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 我们进行了历时五年的课程整合及课程校本化探索实践;力求将外在“给定的课程”改造为“内生的课程”, 使课程从国家一统走向以学生为本。目前, 从基础型课程到拓展型课程、体验型课程, 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洋溢着生命活力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文丹枫博士等专家学者称之为“全人课程”, 现概述如下。

一、学校课程再造的“生命”意蕴

人的生命由三个因素构成, 即生理 (自然属性) 、心理 (社会属性) 和灵性 (精神属性) 。生命的自然属性也即自然生命, 决定着人的生命长度, 即寿命的长短;生命的社会属性也即社会生命, 决定着人的生命宽度, 它是以文化为内核和根基, 从零开始不断拓展的;生命的精神属性也即精神生命, 决定着人的生命高度, 它并非纯粹指人在顺境中所能达到的高度, 人在逆境中所处的低谷, 因为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灵性的深层次激发, 也构成了富有意义的生命高度的一部分。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教育的这种特性源于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人最初作为自然生命体而存在, 他要发展成为社会生命体的人, 就必须在自然生命体的基础上, 获得文化、智慧、道德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发展。这些发展, 不是生理遗传所能实现的, 它只能通过社会遗传来实现。教育是实现社会遗传的有效途径。教育促进了人的精神成长和社会性的发展, 使人由自然的、潜在的社会人转变为现实的社会人。所以, 无论是未特定化的自然生命, 还是超自然的精神生命、社会生命, 其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就决定了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需要, 培养完整的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 学校的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因此, 我们所进行的学校课程再造, 期望使课程设计从国家一统走向以学生为本, 就要着眼于培养完整的人, 让教育点燃“我之为我”的生命亮度。

二、基于“生命”发展的课程体系重建

1.课程理想

完整的人并非与生俱来的, 教育的过程就是成全生命的自我展示、自我生存、自我超越的过程。基于生命发展, 我们确立了自己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全人课程”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而不是仅仅关注少数“精英”的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全面发展, 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或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不是使所有学生模式化发展;注重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一阶段的发展;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不是仅仅关注个人的发展。

“全人课程”目标:塑造精神生命、开琢自然生命、构建社会生命, 培养完整的人。

2.建设方略

(1) 以整合重建课程结构, 聚焦生命成长。

其一是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及校本课程整合为拓展型课程, 再划分为一手硬笔好字、一些文雅气质、一种探究习惯、一门兴趣爱好、一项健身技能, 指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其二是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班队活动整合为体验型课程, 再划分为品德主题活动及校园节文化, 其中的品德主题活动, 一至六年级分别是我与己、我与家、我与人、我与国、我与地、我与天六大主题, 指向“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去”。

(2) 以联动重建课程教学, 提升生命价值。

其一是课堂教学策略:基础型课程情知互动、拓展型课程技趣互促、体验型课程道行互通。其二是课程实施策略:从“我”做起, 整体联动。如一手硬笔好字课程的“我”, 就方法而言是“描红”、就过程而言是“姿势”、就内容而言是“作业”、就对象而言是“教师”、就学科而言是“语文”、就目的而言是“写字”。

整合: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 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 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联动:是指若干个相关联的事物, 一个运动或变化时, 其他的也跟着运动或变化。联动即“联合行动”之意。

3.“三位一体”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及体验型课程等三类课程构成“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如右图) 。基础型课程追求情知互动, 主要关注塑造精神生命;拓展型课程追求技趣互促, 主要关注开琢自然生命;体验型课程追求道行互通, 主要关注构建社会生命。

说明:一手硬笔好字为15 分钟短课, 一门兴趣爱好为50 分钟长课;校园节文化为每学期一个节, 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依次进行, 5月、11 月的最后一周为展示周, 两年一循环。

三、指向“生命”发展的课程教学探索

1.基础型课程的情知互动与塑造精神生命

情知互动即师生互动、情知交融。具体指基础型课程教学过程中人与人的互动和情与知的互动。人与人的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个人与群体的互动。情与知的互动包括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情与知的互动、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情与知的互动。

情知互动有四项教学策略。

一是教学目标多元化, 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二是教学内容生活化,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三是教学过程活动化, 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四是教学关系民主化, 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

我们提出基础型课程要情知互动、和谐共生, 强调情与知互为手段、互为目的, 旨在改变过于注重知识量的现状。我们期望淡化3R即读 (reading) 、写 (writing) 、算 (arithmetic) , 强化4C, 即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有效沟通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团队共创 (collaboration and building) 、创造与创新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

2.拓展型课程的技趣互促与开琢自然生命

技趣互促即以趣引技、以技育趣。具体指拓展型课程教学中通过技能与兴趣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达到技趣共进的效果。

技趣互促有三重教学境界:

第一阶段兴趣先导, 兴趣是媒介, 是平台;第二阶段技能驱动, 技能是保障, 是动力;第三阶段技趣共进, 技养趣、趣养技。

我们提出拓展型课程要技趣互促、相得益彰, 重视学生生命潜能, 淡化学校功利色彩。我们反对为特色而特色, 期望让学生拥有一手硬笔好字、一些文雅气质, 一种探究习惯、一门兴趣爱好、一项健身技能、从而使学生生活更有品位、生命更有价值!

3.体验型课程的道行互通与构建社会生命

道行互通即知行合一、表里一揆。具体指体验型课程教学中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 还包括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只有把“道”和“行”统一起来, 才能称得上“善”。

道行互通有三个教学定位:

内容注重项目意识, 举一反三;过程注重合作意识, 同伴互助;评价注重生活意识, 行胜于言。

我们提出体验型课程要道行互通、止于至善, 旨在让教育“接地气”, 改变“高大上”的现状。我们期望让学生体验感悟生活角色、权利义务、社会关系, 并在生活中践行孝顺、慈爱、善良, 友爱、尽力、倾心;服务、友善、融洽。

四、学校课程再造的成效

郭元祥教授曾说:课程改革十多年来, 我考察过数百所中小学, 像松山湖中心小学这样基于课程的“跑道”, 建设学校文化、建构意义课程、创新课程制度、深化学校变革的学校真的太少了。

由此可见, 历时五年的课程整合及课程校本化探索实践, 值得我们深入总结、深刻反思, 持续推进。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2009 年建校, 之前是2006年开办的东莞松山湖学校小学部, 可谓是一所“乳臭未干”的学校。学校目前有口皆碑、一位难求, 被称为在课程的“跑道”上起飞的学校。概括地说, 学校课程再造促进了学校高起点开局、学生全方位发展、教师多方面提升。

学校的发展, 如《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广东教育》《东莞日报》等纷纷进行专题报道;学生的发展, 如毕业生进入初中后, 在学生会、艺术节、中考等方面都处于绝对领先水平;教师的发展, 如语文、数学、科学、英语、音乐、综合实践等学科以高分同获东莞市先进学科教研组, 8 位老师被评为东莞市学科带头人, 接近全市 (400多所小学) 总评人数十分之一。

景观设计课程教案概述 第7篇

关键词:农村,课程内容资源,民间体育

教育是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基石, 体育是教育的基石。国家兴, 体育兴, 做到体育强国将要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并且提倡“一校一品”。民间体育的发展正适合农村中学学校体育改革, 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间传统文化, 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对于提高地域文化软实力 (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间体育贴近民众之间, 流传于民众之间, 更有利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 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有效的结合。并且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 能够更好的发展地方课程, 更适合地域文化, 为文化的传承、传播做出微薄之力。

1. 概念界定

1.1 民间体育课程内容资源

《辞海》中对资源的解释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资财的来源, 一般指天然的财源”;二是指“一国或一地区所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物质要素的总称, 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1]。

李林在其博士论文中对课程资源的界定为“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课程实施与生成的各种因素与条件, 其既包括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 又包括了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指构成体育课程内容要素的来源, 如体育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情感态度, 各种身体练习以及学生的经验等要素的来源[2]。

借鉴以上学者观点, 为厘清本文研究对象, 特此对民间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做进一步解释。本文的民间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为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下位概念, 其中也构成体育课程内容的要素, 只不过更具体明晰为民间体育的知识、技能、体能、价值观、情感态度, 通过民间体育进行各种身体练习以及学生的经验等要素的来源。本文主要研究雄县地区民间体育, 故鹰爪翻子拳等民间体育作为其主要内容资源。

1.2 民间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

辞海中开发指“用垦殖、开采等方法利用荒地或天然资源[3]。”田菁认为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通过一定途径, 使资源转化为内容的过程[4]。借鉴以上学者观点, 本文的民间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通过行动研究, 民间体育内容资源转化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过程。其中包含对民间体育引进的适应性改造以及针对学生情况、地域文化特点进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2. 民间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意义

2.1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

民间体育属于中国传统体育范畴。民间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也即中国传统体育的开发利用以及传播。而现如今, 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从20世纪初就出现了不均衡发展[5]。中国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开展受西方体育文化影响, 使得西方体育长期占据着学校和社会的主要阵地, 而民族民间体育却被排斥和忽略。且在西方体育引进过程中过多的以“二元论”思想进行传播, 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遵循“阴阳之道”的思想被忽视。本文的研究就是将其显著特征导向内心的自审, 身心一元论的观点贯穿始终。强调以达到“天人合一”、遵循“阴阳之道”为精髓, 使人在刚柔相济、神形统一的徐缓渐进的节奏中, 获得与自然的和谐、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巴格莱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要素主义[6]。其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传递人类共同的文化要素。其中要素就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他一致强调把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传授给下一代。

民间体育来源于民间, 更接近农村, 在集会、庙会等重要节庆也能够喜闻乐见。从而也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使广大学生接受与喜爱。在这样的特殊形式下, 使其融入到体育课堂更能够将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将其开发为教学内容, 更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手段, 使得我们的民族文化、民间体育项目不会流失。学生更能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中学会健身, 锻炼身体的民间体育, 也能够在民间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实施后为人类文化传承起到促进作用。

2.2 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 应大力继承和发扬。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来补充和丰富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7]。”所以针对民间体育特色可以将其开发利用, 以丰富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并且针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场地、器材匮乏;教学内容单一;师资不足;学生体育与健康课时不能按照国家要求顺利进行等现状, 因地制宜的选择鹰爪翻子拳进行教学设计, 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顺利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并且使学生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有效结合, 促进学生全面完人发展。民间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不仅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更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生活经验, 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的结合, 使得民间生活中了解又说不清楚的体育活动在校园中能够说清楚、做出来、运用上。并从智能培养的角度培养学生心智能力、行为能力、创造能力, 最终达到全人发展。

2.3 对外交流

中国传统体育武术早在唐朝时期徒手格斗技艺的角力、角抵、手搏、相扑等混称并用, 开展十分兴盛民兵东传日本, 使得日本的武道发展贡献极大[8]。在明清时期中国国粹体育在其他国家受到很深的影响, 特别是释小龙、霍元甲等老一辈武术家使得中国传统体育走向高潮, 如50多岁的陈子正先生在1921年在新加坡最大的体育馆与30岁的英国拳师进行亚洲武术比赛, 仅半个回合将其打败。雄县鹰爪翻子拳就是在这个时期由雄县发展[9]。 (cctv4走遍中国武林传奇系列三———鹰爪翻子拳) 现在美国也成立了鹰爪翻子拳传承基地。这对于能够进一步将其保护并引入学校能够进一步增进对外交流, 不仅使国人了解中国传统体育, 更进一步推进中国传统体育在国外的发展。

2.4 形成地域性学校体育特色为学校文化建设服务

学校需求取决于民间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是否开发, 以及能否顺利开发。学校的性质、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学生发展基础、师资情况等实际情况的不同, 其对民间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需求、性质等也是不同的。针对农村民间体育情况以及农村初级中学民间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 使得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有效开展, 并因地制宜的选择教学内容, 提高了体育课程质量, 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 提高对民间体育运动技能掌握、民间文化得到传承, 充分利用地域民间特色开展地域民间课程内容资源, 形成学校体育特色。

学校体育文化从属于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劣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好坏又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民间体育的引入使其民间体育文化传入校园中, 在实践的过程中, 使其身心快乐, 激发了学生对不完美生活的宽容和热爱之情, 进一步自己教育自己, 影响他人的目的。对校园文化既是起到建设作用, 又起到丰富作用。从而促进校风、学风充满正面教育意义与影响意义。

2.5 农村体育教师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能力提升

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与学生比例不均衡、转岗教师增多等诸因素的存在都使得农村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不足。通过行动研究, 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实施过程, 使其在经历民间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同时拥有了不断批判、辩证地反思自己教学、科研, 提高了自身教学、科研的能力, 进而提高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能力。

3. 农村初级中学民间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目标与原则

原则一词在百度文库中的解释为:1.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性|~问题|坚持~|基本~。2.指总的方面;大体上:他~上赞成这个方案, 只在个别细节上提了些具体意见。所谓的原则是指, 经过长期检验所整理出来的合理化现象。遵照原则行动, 事情会顺利。违背原则行动, 结果一定很惨。在此处, 应是在开发民间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这件事上依照的法则或标准。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为农村初级中学民间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除了要遵循目的性、科学性、可行性、层次性、趣味性和文化性等原则以外, 还要特别注意所开发与利用的内容一定要与身体练习相关, 无助于身体练习的内容则不应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10]。”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专家访谈、文献综述的方法, 以及田菁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原则中用价值判断标准评判开发内容, 在“有价值”与“开发”之间进行了阐述[11];李林在其博士论文中调查得出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所要考虑的因素 (体育教学大纲或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可接受性;学校的场地器材及师资条件;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开发的内容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学校的地域特点;其它方面:内容的教育性、安全性与趣味性, 时代要求, 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民族政策, 基本国情,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规律。) [12]。结合本研究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后, 得出农村中学民间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原则, 有如下几点:

3.1 地域性原则

地域性与民间性是指针对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农村固有的文化气息以及当地民间体育内容的丰富, 使得课程内容开发的过程中能够亲民, 贴近风土人情, 使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有效的结合, 利于民间体育的开展。特别是要结合学校的自然环境、场地设施、体育传统气息, 班风、校风等。对于农村经济条件较差的学校则可考虑开发一些本乡本土的、民间体育课程内容资源, 如舞龙、采莲船、踩高跷、顶扁担、滚铁环和其它民间游戏等[13]。

3.2 科学性原则

褚民谊提倡尤其是其“国术的统一化、科学化、民众化”的主张, 对我国传统体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其科学性也只民间体育内容的选择要科学, 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动作发展规律还应适宜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 学生的运动负荷科学, 组织形式科学。

3.3 传承性原则

民间体育具有很强的传承性, 并且对于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起到了继承作用。其民间体育内容的开发要与地域文化练习起来在进行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注重其文化特点, 起到传承的作用。

3.4 健康性原则

船舶电气设计概述 第8篇

1 电气专业基本设计内容

(1) 估算全船的电力负载, 确定发电机组的台数和容量;

(2) 确定全船主要的配电系统;

(3) 进行短路电流计算:为系统保护设计和主要的配电设备选型提供依据;

(4) 估算主要电气设备的尺寸;

(5) 确定主干电缆走向;

(6) 绘制电气设备集中舱室的布置图, 例如驾驶室, 集控室, 蓄电池室等;

(7) 编制全船电气设备的采办清单;

(8) 编制试车试航大纲及相关文件;

(9) 编制其它的相关计算, 如照度计算。

2 船舶电气设备系统详细设计

按电气设备的性质和用途, 船舶电气设备系统可以分为电力系统;电力拖动系统;照明系统;电力推动系统;船内通信系统;导航系统;无线电通讯系统;专用设备控制系统。根据船船的电气设备设计全船的每个电气系统。每个系统的设计都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设计不合理将会造成负载不均, 网络混乱, 违反规范规则的要求, 后果将非常严重。

船舶电力系统决定了船舶供电系统的电压、频率和配电系统。选择电源装置包括:发电机容量和台数的选择, 应急发电机容量的选择, 电力和照明变压器容量的选择以及蓄电池容量的选择等。配电设计包括:主配电板应急配电板和蓄电池充放电板的结构设计和配电开关的选择等。船舶电力网设计包括:供电系统和全船配电系统设计, 电力设备的布置和电缆的选择等。船舶电力系统的保护设计包括:发电机的保护, 电力的照明变压器保护, 电动机保护和系统保护协调等。

电力拖动系统设计就是汇总船舶机械电力拖动电动机参数清单。电动机控制设备选型包括:直接起动, 降压起动, 电源变换装置及成套控制设备。电动机控制附属设备的选型包括:遥控设备, 遥测设备, 信号设备, 报警设备, 成套附属设备。主电路控制电路电缆选型包括:型号, 芯数, 截面。确定设备选型完成后便开始绘制每个船舶机械电力拖动系统的接线图, 以及对所有控制设备进行装船定位布置, 以确保安全运行和操作的方便性。

照明系统的设计则涉及到照明网络的供电和控制。一般的照明系统的电源都是由配电盘经照明分电箱分路供给至每个照明灯具, 完成灯具的动力供给。而照明系统的设计则是确定要确定最优的分电箱分电、供电路径, 确定合理的分电箱数量、位置。然后进行照明灯具的选型, 根据选择类型及灯具的布置进行照度计算, 若照度计算不能满足要求, 则需进行照明灯具的数量和位置的调整, 直至满足照度要求为止。最后绘制照明系统的单线图及布置图。

船内通讯系统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航行指挥电话, 它实现驾驶室与航行有关指挥部门的通话, 是保证船舶安全航行的必要部分;一部分是几个重要工作部位的专用电话, 它是保证快速通话的联络通信部分。最后一种是为了实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联络而装设的自动电话。为了解各种航行机械运行情况, 船舶操纵信号设备需要安装传令钟、指示器、雾笛和信号控制装置。为了传送有关的声光信号和指示, 可以接收发送信号, 需要设计通用报警、失火报警、探火报警和呼叫、广播对讲和共用天线等系统。

导航系统可以确保海洋船舶的航行安全、准确地引导船舶按预定的航线迅速地到达目的地, 船舶导航系统需要配置磁罗经、计程仪、测深仪、自动操舵仪、导航雷达、风速风向仪及无线电导航仪等。它在不同的船型、不同用途的船舶中有着不同的配备要求。根据船舶特性和使用要求确定设备的技术要求。根据船舶的用途和导航设备的设计要求进行系统设计。

船舶无线电通信系统的设计任务主要是根据设计规格书绘制无线电通信设备系统图、布置图、绘制天线布置图、无线电通信设备舱室布置图及编制设备明细清单。根据规格书和业主的要求配备相关设备, 比如甚高频电话、奈伏泰斯接收机、中高频无线电装置等。通过这些专用控制设备来配合进行遇险报警救援, 通讯搜救的工作。

3 船舶电气设备系统生产设计

生产设计是以技术规格书、经审查认可的详细设计为基础, 为了满足施工要求而进行的设计工作。

4 结论

综上, 船舶电气设备系统的设计根据委托方要求, 可以划分基本设计、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阶段。每个设计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工作, 并实现不同的功能, 但是设计阶段一旦确定, 就应按规定的设计阶段展开工作内容, 若一个阶段未能达到要求时, 则不能转入到下一阶段的设计工作。根据本文所述设计阶段及设计内容, 便可以最终设计出方案合理的一套电气系统。而船舶电气设备系统设计及范围广泛, 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 了解国内外的有关规范、规则, 不断改进。为高新技术化发展的船舶事业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船舶电气设计是传播设计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其设计过程也是很复杂的, 需要符合设计规范及业主的设计规格书, 本文叙述了电气设计的设计内容及每个阶段的设计任务、设计方法。为船舶电气设计的不断进步奠定基础。

关键词:船舶电气,基本设计,详细设计

参考文献

[1]沈凤芳, 张向东.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M].北京: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9.

[2]崔风波.谈船舶电气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领域设计——以船舶电站管护与调试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3]孙武.船舶电气设计中常见问题的处理[J].机电设备, 2002.

住宅项目配电设计概述 第9篇

1负荷分级

首先应根据各类负荷性质确定负荷等级。按照《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有关住宅部分负荷级别分类情况如表1。

规范《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对一、二级负荷的供电电源进行了要求。其中,3.0.2条要求一级负荷应由双重电源供电,当一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3.0.7条要求二级负荷的供电系统,宜由两回路供电。在负荷较小或地区供电条件困难时,二级负荷可由一回6KV及以上专用的架空线路供电。

对于一级负荷的双重电源,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主网不并网的两个完独立的电源。因为几乎无法实现,所以双重电源仅要求分别来自不同电网的电源,或者来自同一电网但在运行时电路互相之间联系很弱,或者来自同一个电网但期间的电气距离较远,一个电源系统任意一处出现异常运行时或发生短路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仍能不中断供电。

二级负荷考虑停电影响大,因而条件允许时宜两回路线路供电。也就是说并未要求上级电源为相互独立,仅要求供电线路是两个独立部分。

对于大中城市电网完善地区,满足一二级负荷的供电要求并不困难。但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上级电源情况,设计人员应依靠供电部门,通过沟通确定,必要时需增设柴油发电机。

2变电所设置

项目之初,设计人员可根据建筑规模,分区域设置变电室。变电室尽可能设在负荷中心,缩短供电半径,设在室内的变电室同时应考虑变配电设备的运输通道。

按照《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配变电室可设置在建筑物地下层,但不宜设置在最底层。当地下只有一层时,尚应采取预防洪水、消防水或积水从其他渠道淹渍配变电所的措施。

但中国地域广阔,各地供电局针对本地区特点,对变电所设置都有不同要求,方案确定前应多与当地供电部门沟通,避免方案性的颠覆。

以北京市供电局为例。在2012年之前住宅变电所可设于地下一层,但2012年7月21号,特大暴雨造成大面积城区被淹,对基础设施造成重大影响。考虑到用电安全和运行的可靠性,住宅变电室均要求设置在首层,下设电缆夹层。

3负荷估算

根据建筑性质及建筑面积确定变压器容量。具体指标如表2。

对于设置变压器容量《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4.3.6条明确要求:变压器低压侧电压为0.4KV时,单台变压器容量不宜大于1250KVA。预装式变电所变压器,单台容量不宜大于800KVA。因此在设置变电所位置和数量时应注意。

4低压配电

4.1多层住宅

多层住宅可采用TN-C或TN-C-S供电。四个单元及以下设一个进线口,五个单元及以上的可设置两个进线口。每个电源进线口应按照供电局要求设π接箱及总配电箱。楼道灯单独设表安装于一层,表位排列在一层住户电表前。

对于是否设置π接箱,应与当地供电部门沟通,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北京地区要求设置π接箱。多层住宅由于负荷相对较小,一般π接箱多为非标型,安装于首层与二层之间的休息平台下,并要求土建专业砌墙设检修门封闭。同一单元配电箱采用树干式配电形式。层配电箱至同层户箱采用放射式配电。

4.2高层住宅

高层住宅下多设有地下室,本单元楼的π接间及配电间可设于地下一层(是否设置π接间应遵循供电局要求)。房间上方不要有卫生间等潮湿环境,房间内不可有无关管线穿过。

由于高层建筑竖向电缆较多,从施工便利、维修方便考虑,高层建筑楼道公共区域多设有强弱电竖井。在条件允许时宜避免与电梯井及楼梯间相邻。

由配电间至各层住户可链接供电。各地对住户电表设置位置要求不同。大多采用磁卡表的地区允许住户电表分层集中设置。对于仍采用机械表抄表的地区,大多要求在首层或中间层集中设置电表柜。

对于公共用电部分,由配电间按照明负荷和动力负荷分别设表供电。

对于消防负荷应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置自动转换装置。

5总进线漏电保护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中8.7.2.6要求每栋住宅的总电源进线应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或剩余电流动作报警。目的是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电路短路,切断电源,避免电气火灾的发生。

北京市供电局业扩处曾于2002年下发关于“住宅楼总进线设置漏电保护”的通知。相比规范要求更为细化、量化。值得借鉴。具体内容如下:

(1)当住宅部分建筑面积小于1500m2(单相配电)或4500m2(三相配电)时,漏电断路器的动作额定电流Iz为300mA。

(2)当住宅部分建筑面积在1500m2(单相配电)或4500m2(三相配电)~2000m2(单相配电)或6000m2(三相配电)时,漏电断路器的动作额定电流Iz为500mA。

(3)当住宅部分建筑面积超过6000m2时,应多路配电并分别设置漏电断路器或在总配电柜的出线回路上分别装几组漏电断路器。

6结语

上述住宅项目讨论,主要依据既往设计项目所遇到的问题。住宅电气设计关系到千家万户,针对各地供电部门要求上的差异,设计者应遵循国家规范、设计标准,确定完善、合理、节能的配电设计。

参考文献

[1]北京市供电局业扩处供业字[2002]50号

[2]《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景观设计课程教案概述 第10篇

授课班级:255班

授课时间:2014年3月15日

一、指导思想

本课主要围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结合中学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主动、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思维、主动探究掌握技术技能的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及实施能力。注重身心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主动参与并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发展跑动作速度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快速奔跑的能力,发展动作速度,灵巧和下肢力量素质,提高动作节奏感。

3、培养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

三、教材选择与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人教版水平二的要求设计的。通过多样的跑、跳跃练习和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一些情景或主题性的游戏活动。本课时主要是依据教材选取了50米、30米、各种跑的情景游戏来发展学生的速度能力。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255班45名学生,学生跑的素质普遍较好,而且学生对快速跑的学习热情高涨,能积极参与练习,但是学生对跑的相关知识了解的少,比如起动反应动作、怎么样才能跑的快、接力跑游戏中的技巧等等,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的给学生传授跑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跑的知识。

五、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加快学生快速跑反应;

难点: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

六、组织与方法

本课首先通过汶川大地震故事为引导话题在通过争当逃生勇者为情景将学生带进跑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认识快速跑的重要性和对快速跑的兴趣。

七、教学反思

速跑的技术包括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四个部分;起跑是为了摆脱静止状态,需要快速的反应能力,起动以后保持低重心;起跑后的加速跑,在摆脱静止后的基础上继续加速直到达到最大的速度;途中跑是为了保持较高的速度尽量做到少减速;冲刺跑要求有较强的冲刺意识,身体前倾并且快速的通过终点。

1、运用游戏法和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锻炼热情。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创设游戏和比赛的情境,让同学置身于一种愉快的易于接受的学习气氛中。整堂课同学在快乐的游戏中拉开了序幕: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强调课的主题,“刘翔是跑什么项目?”、“哪位同学知道做好站立式起跑的关键是什么?”“反应迅速、快速启动”。然后抓住“反应迅速”是做好起跑的关键,安排了“叫号跑圈”和“猜拳跑圈”的热身小游戏,既起到了锻炼反应能力又预热了身体,使同学身心完全投入到课堂里。

2、鼓励同学亲身体验,比赛气氛贯穿教学始终。在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同学的情感体验,让游戏伴随着同学学习与活动是体育新课标的一种尝试,体育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同学活动、体验、心情都能达到锻炼过程。在同学试做一次站立式起跑后,针对发现的错误动作,马上用口诀的方法让同学复习动作过程。“两脚前后站,两臂正相反,前脚稍蹲,后脚成弓,上身前倾。信号一响,摆臂快,后脚蹬地比箭快。”这样既记住了要领又饶有趣味,重复了多次练习后心里还是很高兴。接着用不同姿势的起跑再次提高同学的练习兴趣,又锻炼了同学的反应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活动量。在巩固练习中安排了“巧夺体操棒”的游戏,边巩固起跑动作又有角力对抗,同学更加感受到起跑迅速的重要性。

3、主动参与学习,产生教、学互动其乐融融。为了让同学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请同学当起“小裁判”,在做示范和练习时同学尝试发令。设计不同信号的起跑练习。如在小组合作、玩“巧夺体操棒”游戏时,和同学一起玩游戏,让“小裁判”做出公正判决。

一堂课下来,收获很多,但也找到了许多不足的地方:

1、课堂教学组织还不是太严密,认为很多地方不用太过赘述,但是实际中,学生的行动和我的要求还是有差距的。在教学的语言中,也还有不完美的地方,表达不够准确,因而造成局部时间内的小混乱。2、纠正学生的不足时还不到位。比如学生的跑姿出现问题时,没能及时跟上予以帮助和指导。只是在最后大体上总结了一下,针对性不强,改进效果不理想。3、课堂内的突发事件,没能及时的处理好,教学的机智还有待提高。

汽车转向管柱设计概述 第11篇

转向管柱是车辆转向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驾驶员作用在方向盘上的扭矩, 使方向盘的转动通过转向管柱及转向机、横拉杆、万向节等部件转化为车轮转动, 实现车辆转向。随着安全性的要求逐步提升, 转向管柱还要承担二次碰撞中溃缩和能量吸收作用, 以保护乘员的安全。文章主要介绍转向系统中的转向管柱开发策略, 提出了转向管柱特点及应注意的事项。

1 转向管柱开发的方向

现代转向管柱集功能与节能环保为一体。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动助力转向EPS日趋成熟, 分为转向管柱式电动助力、齿轮轴式电动助力及齿条轴式电动助力。其中带有助力电机的转向管柱式电动转向模式己经被逐步应用, 该种方式是将助力电机安装在转向管柱上, 电机的助力和驾驶员操纵力矩通过中间轴作用在转向机小齿上。其最大优点是电机、ECU、减速机构等都安装在驾驶舱内, 部件的工作环境较好。但由于所有助力都将通过转向管柱传递到转向小齿轮和齿条上, 转向管柱自身的受力较大, 导致其助力的大小受到限制。

2 转向管柱的功能特征

在确定开发方向采用机械式转向管柱后, 需要确定管柱需实现的功能。逆向设计不但可以减短开发周期, 而且可以借鉴一些成熟的经验。所以根据车型转向管柱布置硬点, 通过借鉴市场上己有的成熟的结构进行开发。在管柱开发中, 针对多款竞争车型的产品进行样件分析, 给出了分析报告, 以全面了解转向管柱所应具有的功能 (如表1所示) 。

对标杆车型管柱对比分析, 调节方式有手动调节和电动调节。电动调节开发周期长, 费用高。轴向调节范围多在±25mm范围, 角度调节在±30mm范围。中间轴多采用可滑动式, 部分中间轴增加缓冲联轴节等阻尼元件以提升NVH性能。通过分析结果, 整车布置要求以及整车竞争策略, 制定出转向管柱产品的结构特征表 (如表2所示) 。

另外, 针对SUV车型, 由于其车身结构分承载式和非承载式两种, 对转向管柱结构要求来说也有差异。图1为某非承载式SUV在满载情况下在各种路况车身车架之间运动数据。

3 转向管柱性能要求

转向管柱结构及特征定义完成后, 随后对管柱的具体性能进行确定。性能确定是保证产品在整车操稳性、耐久性、NVH以及整车碰撞等试验中满足要求的重要保证。我国现行标准QC/T 649-2000以及QC/T 647-2000对转向传动轴和万向节的性能要求进行了定义。但随着技术的发展, 各生产企业及整车厂几乎都制定了自己的标准, 对管柱的性能方面要求如表3所示。

4转向管柱的溃缩性能Á

随着车辆技术进步和高速公路的发展, 对车辆安全及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GB 11557-2011中4.1及4.2要求执行。几种常见的管柱的溃缩吸能结构样式如图2。根据GB 11557-2011《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分析, 管柱对乘员保护可分为溃缩和吸能两部分。在发生正面碰撞时, 为减小管柱向后向上移动, 管柱必须有良好的溃缩功能。

5 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转向管柱开发过程进行讨论, 指出了管柱开发的方向、功能特征、性能要求以及溃缩吸能要求, 希望文章能对其它车辆转向管柱的开发提供一些借鉴。当然对于开发工作, 这些只是开始, 对于整个转向系统乃至与整车的协调性, 后期还要进行详细的评审及各种台架试验及整车试验验证, 并最终确定结构状态。

摘要:转向系统是汽车底盘的重要系统之一, 其中转向管柱是转向系统的重要部件, 使驾驶员作用在转向盘上的力矩通过管柱、转向机、转向横拉杆等部件转化为车轮的运动, 实现车辆转向的目的。目前转向管柱的主要形式有液压助力、电动助力。文章主要介绍转向系统中的转向管柱开发策略, 根据不同车型特点, 提出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转向系统,转向管柱,液压助力,电动助力

参考文献

[1]GB 11557-2011.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S].

[2]刘惟信.汽车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7.

[3]邓飞.汽车转向管柱总成标准的分析研究[J].汽车与船舶, 2008 (4) .

上一篇:高校党校下一篇:职高会计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