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护理范文

2024-05-07

院外护理范文(精选10篇)

院外护理 第1篇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地18例患者, 男16例, 女2例, 年龄69~83岁, 平均76岁。疾病种类:慢阻肺8例;吸入性肺病5例;脑梗后遗症合并肺部感染患者5例;低蛋白血症1例;营养差3例, 均为长期卧床患者。入院前褥疮携带时间为5~86天, 平均33天。有3例为大小便失禁患者。褥疮分期:Ⅱ度12处, Ⅲ度10处;创面直径:>9cm 5处、4~8cm 10处、<4cm 7处。褥疮发生部位:骶尾部15处, 股骨粗隆部7处。

1.2 方法

(1) Ⅰ度褥疮:将碘伏消毒红肿部, 涂以少量磺胺嘧啶锌软膏, 每日1次, 可起到消肿作用。 (2) Ⅱ度和Ⅲ度褥疮:将创面用碘伏消毒, 有水泡产生的, 用5ml无菌注射器抽吸干净, 再用碘伏消毒, 再涂抹磺胺嘧啶锌软膏, 每日两次, 创面暴露, 以干燥为佳。除此以外, 加强基础护理, 每1~2小时翻身一次, , 避免局部长期持续受压;防止创面污染;并加强营养支持等。

2 结果

本地18例患者22处褥疮治疗最长时间15天, 最短3天, 平均7天, 全部结痂脱落, 皮肤完好光滑。

3 讨论

磺胺嘧啶锌软膏主要成分为磺胺嘧啶锌, 所以如果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禁用此法。可增加创面局部营养, 促进组织愈合:并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 利于病症的消退, 也有消肿镇痛作用。另外, 碘伏可保持长时间的杀菌作用, 并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2]。

在治疗18例褥疮的过程中, 我们还体会, 褥疮的愈合时间与褥疮发生的时间、面积、程度及病人的营养状况成正比, 所以发生褥疮的时间越短, 面积越小程度越轻, 病人的营养状况越好则治愈越快, 反之则慢。如若无其它合并症者愈合较快。

我们在不断的工作与学习中, 对褥疮认识不断加深, 目前有关褥疮的护理和治疗有越来越多的方法和手段。人们在护理实践中不能单凭经验或过时的或不够完善的理论处理问题。而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和依据做事[3]。在我们通过18例患者的治疗护理过程中, 此方法, 对Ⅱ~Ⅲ度褥疮治疗效果非常明显, 此方法操作简单减轻了患者负担,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利用碘伏消毒创面后再外敷磺胺嘧啶锌软膏治疗褥疮的效果。方法 对褥疮患者进行评估、清创、换药、防止继续使褥疮创面加重, 观察愈合情况。结果 18例22处Ⅰ-Ⅲ度褥疮平均7天全部愈合。结论 磺胺嘧啶锌软膏和碘伏液在干燥情况下可以加速褥疮的愈合。

关键词:磺胺嘧啶锌软膏,碘伏,干燥,褥疮,护理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16~217.

[2]李艳菊, 常宏.对褥疮原因的再考虑[J].实用护理杂志, 1998, 12 (10) :509~510.

院外护理 第2篇

关键词:造口手术;院外延续;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54-02

造口手术主要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永久性改变肠道或泌尿道排泄物的输出,替代正常排泄途径,术后若护理不当,很容易出现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次研究特选取于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肠造口手术的100例患者,旨在帮助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护理,現就将有关结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于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肠造口手术的100例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50例,患者中年龄最大的72岁,年龄最小的23岁,平均年龄(50.21±2.18)岁,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患者在临出院前,交代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定期复查等?

观察组患者采用院外延续护理,首先,搜集患者的资料,整理成册,患者在出院时,发放宣传卡,留给患者相关医生?护理人员的电话,患者出院后,每个月以电话形式对患者进行回访,嘱咐患者每周进行一次复查,同时向患者询问其身体恢复情况,并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解答?此外,适当对患者的心理进行辅导,积极引导患者,多和患者讲述相关疾病的成功事例,鼓励患者,使患者保持健康?积极的态度,患者均进行三个月护理?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是否正确护理造口?是否正确饮食?社交是否正常?护理满意度度等,同时观察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用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能够使用正确的方法对造口进行护理,绝大部分患者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进行正常的社交,具有较高的护理满意度,此外,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造口旁疝,2例患者出现造口出血,共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造口旁疝,3例患者造口出血,2例患者造口梗阻,2例患者造口水肿,1例患者出现造口肉芽肿,共10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3讨论

因造口手术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时间有限,通常情况下,待患者病情稍恢复后,需要在院外进行延续护理[2]?通过院外延续护理,能够有效了解患者的生活状态,掌握患者的恢复情况,通过向患者灌输造口相关知识和造口护理技能,教授处理并发症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效果,同时有助于患者的恢复?在本次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患者通过院外延续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护理效果大大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从本次的研究结果来看,针对行造口手术患者,在其出院后,通过院外延续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正确护理造口,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行正常的社交,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陆英.造口患者院外延续护理的运作模式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03):397-398.

院外接诊潜在护理纠纷及防范措施 第3篇

1 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

1.1 社会医疗体制

由于我国传统福利性医疗卫生观念和陈旧的公费医疗制度给患者造就了高期望的医疗服务标准, 就是说不花钱、少花钱而获得超值优质服务。医院在未突破“社会主义福利事业单位”桎梏的情况下, 服务与被服务的碰撞在所难免[2]。由于受“白衣天使”称誉的影响, 许多患者对护士职业有较高期望值, 用较高的标准来要求那些客观上难以理想化的护士个体。当个别护士的职业行为与某些患者的过高期望值较大时, 他们就会产生不满、抱怨等, 与护士发生程度不同的冲突;有的还可能出现比较冲动甚至过激的言行。

1.2 服务态度

纠纷的前提是医疗护理服务的缺陷[3]。少数护理人员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价值目标不明确, 把不良心态带到工作上来, 缺乏服务艺术, 不注意自身修养, 由此产生护患冲突。执行制度不严患者不一定知道, 技术水平不高患者能理解, 但是服务态度好坏是患者能直接感受到的。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不良, 根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部调查统计, 在326所医院中有49.5%提出有这方面的原因。个别护理人员对患者或家属的提问态度冷漠、生硬甚至不耐烦;对其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 因得不到满足而引起护患纠纷。

1.3 经验缺乏

运送方法调查中, 休克患者在运送时没有给予中凹卧位;脑创伤患者在运送中没有给予头高足低位;心衰患者没有给予半卧位;昏迷患者没有给予头偏向一侧;腰椎骨折患者没有给予卧硬板床;临产妇没有给予正确的呼吸指导和心理指导, 造成患者在车上分娩。对各危重患者未通知相关科室, 使患者到达急诊科后才开始准备抢救药品与器械或请相关科室专家会诊;送到病房后, 病房护士才开始准备病床单位, 引起抢救混乱, 也延误了患者的抢救时机, 容易引起家属不满, 从而导致医疗事故与纠纷。以上状况均表明接诊护士急救及运送患者经验缺乏, 或在忙乱中未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提示其缺乏必要的培训。

1.4 责任心不强

进行交接班没有认真清点急救车上的药品、物品、急救器械等, 到达急救现场后才发现夹板不齐全、氧气不足、药品不齐全、无止血带及胶布等。有些护士不能全面了解患者病情, 不知道患者疼痛的部位与性质, 在运送中没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穿刺针头脱落或肿胀, 回院后才发现重新穿刺;在运送中供氧中断, 未及时发现, 对需持续用氧患者病情不利;在移送至平车时由于搬运不当患者跌落地上;对危重患者没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不到位, 汇报不及时, 保护性措施不力, 工作态度不严谨, 回院后才发现患者呼吸、心搏已停止, 因没能及时抢救而引起护患纠纷。根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部调查统计, 在326所医院中因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存在问题引发的医疗纠纷占29.6%, 具体表现在有些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 粗心大意, 玩忽职守, 不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发生医疗差错事故;有些医务人员忽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造成技术水平低下, 出现误诊、漏诊和操作失误。

1.5 急救设备与急救措施不完善

颈椎骨折没有颈托固定;休克患者没有给予双管输液;疑似心肌梗死患者无心电图检查进行确诊;心搏骤停患者无除颤仪进行除颤。虽然回院后有些患者及时处理, 挽回了患者生命, 但是暴露了院外接诊急救措施不完善等安全隐患。

1.6 法律意识淡薄

护士对护理行为的法律性缺乏认识, 包括护理行为缺乏严肃性, 护理计划的制定缺乏患者的参与等[4]。

2 护理纠纷的防范措施

2.1 适应医疗体制的改革

社会的变革促使医疗体制的改革, 护理工作也面临着观念和模式的转变, 主动地适应改革, 开展全程优质服务, 深化质量控制力度, 强化在职培训, 提高整体素质[5]。

2.2 加强制度的教育和执行, 严格质量管理

护理纠纷的防范是医院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 控制或减少纠纷的发生是体现医院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标准之一[6]。护理工作制度是保证护理工作秩序, 提高护理质量, 防止差错事故的重要法规[7], 护士的权利是依法实施护理服务, 其义务是为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护理服务[8]。护理工作的对象, 是只有一次生命的人, 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服务质量为核心, 开展全面质量管理, 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护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2]。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做到“三严”即严格要求, 严谨执行, 严肃检查[9]。管理部门要严格检查, 促进其落到实处。

2.3 加强责任心, 提高业务水平

责任心是个体对行为及服务对象的一种自觉意识, 是执行规章制度的保证[10]。提高护士责任心, 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 以增强护理效果, 提高护理水平, 从而保证护理质量。护士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 而且要以精湛的技术、娴熟的护理操作以及高质量的护理、高质量的服务水准来为患者服务, 才能真正赢得医生、患者的信任和尊重[11]。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开展, 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 同时不断增加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提高敏锐的观察力和应急能力。提高院外接诊护士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科室制定并规范一系列抢救程序, 如急性中毒的抢救程序、休克的抢救程序、溺水患者的急救处理等, 患者现场急救及搬运, 途中观察要点, 相关科室及人员的联系及安排等工作。定期对护士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 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止血包扎等及昏迷、骨折患者的搬运等。通过考核才可担任院外接诊工作, 接诊人员相对固定, 从而加强了院外接诊护士对患者病情的观察能力与应急能力。

2.4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严格依法施护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人员首先必须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这些关于护理人员的执业资格、权利、责任和行为规范的法律与法规, 对护理工作有约束、监督和指导作用[12]。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遵守劳动纪律, 做到“四要”即解释病情要科学, 签字手续要完善, 执行制度要严格, 说话办事要谨慎[9]。对每项治疗、护理、医嘱、操作规程, 不仅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其次, 要懂得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即使发生了纠纷, 处理时也会从容不迫, 有理有节[4]。

猝死的院外急救及进展 第4篇

猝死是指平素“健康”或病情稳定期,除暴力因素以外的非预料中的突然死亡。大多数发生在急性发病后即刻到1小时内,往往来不及救治。大多数认为是由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肌缺血、心电不稳定而致心室颤动,引起心脏骤停而酿成猝死⑴。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猝死为心脏性猝死,占80%以上,存活率低。多数人“猝死”前无明显预兆,但有表现为疲乏感、心悸、呼吸困难一旦出现抽搐、叹息样呼吸等会很快进入临床死亡期,约4~6分钟进入不可逆的生物学死亡期。发生原因:心肌梗塞占75%,第二病因是各种心肌病,其次是先天性疾病。

猝死50%以上发生在院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冠心病的发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重视猝死的院外急救,对于急救中心、急救站的专业人员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医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华伟教授和张澍教授牵头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得出了惊人的结论:我国每年有50余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有资料显示:45~75岁之间,男性猝死风险是女性的4~5倍,无论男女猝死的发病年龄都呈现年轻化趋势,30岁就发生猝死的比例正在增加。

1、猝死的院外急救原则及实施

目前我国城市普遍建立了急救中心、急救站,它担负市民日常危重、急症的抢救和医疗监护下的运输。当“120”呼救电话接到猝死报告后,能及时排出救护力量。

对现场猝死急救的方法基本上按国际通行的A、B、C、D程序进行。A即打开通道;B即进行人工呼吸;C即维持血液循环;D采用心脏除颤,因此,确定为猝死后应立即采用心肺复苏,即CPR。心脏除颤是心脏复苏的重要方法,也是急救中心或急救站在争取时间和抢救手段上优于一般医疗机构的条件之一,条件好的救护车内配有直流电体外心脏除颤器,当心电图证实为心室颤动或心电图无收缩图形呈直线时,均可作除颤,成人的心脏除颤首次使用200J,如无效,即以300J,反复若干次。若仍无效或患者身材高大肥胖,则可加大至360J。在多数情况下,在已经确定为猝死,来不及做心电图时,“盲目除颤”已成为常规,而且是有效的。

心脏复苏药物的应用作为辅助措施。在进行上述抢救同时,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肾上腺素是极为重要的心脏复苏药物,首次一般1~5mg,3~5分钟给一次,以后5~10分钟给一次。当心跳出现,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可用利多卡因100~500mg静滴。此外,应用5%碳酸氢钠⑵。

2 “生存链”的4个早期环节

为切实提高救治的成功率,仅仅依靠实施CPR技术及其它有关医疗救护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猝死发生的基本环境是在医院外的家庭、马路、公共场所,立即在现场实施有效的救护存在着3个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1.第一目击的反应速度,紧急救援的呼叫;2.在急救人员未到达时的“等待”时间,是挽救生命最有效、最宝贵的“黄金时间”,“第一目击者”应作初步救护;3.专业人员到達后进行更为有效的救治。

1992年由美国心脏学会(AHA)针对心脏性猝死提出了“生存链”这一现场急救的新概念,认为,猝死等垂危患者的现场无形存在着一条“链”,这条链由4个环组成,这4个环实际上由4个“早期”构成。

第1个环称为早期通路。它是指如猝死一旦发生,现场的“第一目击”具有识别猝死的基本知识,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启动救援医疗系统。

第2个环为早期心肺复苏(CPR)。它是指现场人员与此同时立即对患者实施CPR.如果现场人员缺乏CPR知识技能,专业急救人员未到达前电话技术指导,直到专业人员赶到现场使用心脏除颤仪。这将为病人的存活争得宝贵的抢救时机。

第3个环称为早期除颤。它是指除去心室颤动重建正常心律。大量科学资料证明,早期除颤将会明显提高心脏猝死的成活率。美国心脏学会(AHA)、欧洲复苏学会(ERC)均支持早期除颤的新概念⑶。在一些地方对医生、护士、急救医士乃至警察、保安人员、飞机服务人员等进行培训,并提供除颤器,复苏率会明显提高。

第4环是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它是指早期对生命支持给予相应的高级复苏措施,如气管插管、静脉输液、使用药物等。一般要受过专业培训才能保证发挥有效的救助效果。

在实施4个早期过程中,专家们指出,早期使用心脏除颤是“生存链”中最关键一环,早期使用心脏除颤成功率比不用除颤明显升高,每迟1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10%⑷。

如何使公众能够掌握这门技术?80年代后期出现的自动体外心脏除颤(AED)符合了现场人员使用的基本要求。随着AED的不断改进,即使稍加培训的“第一目击者”,如警察、消防、宾馆服务员、导游人员等都可使用自如,全球急救人员应用AED日益增长,人们相信学习使用AED比掌握CPR还容易。因此已将使用AED列为基础生命支持(BLS)的一个部分。及时有效地进行早期除颤会使复苏成功率提高2~3倍,发达国家在救护车、消防车、巡逻车以及在机场等公共场所均设置AED,在生命垂危的早期应用AED,必将使心脏猝死成活率大大提高。

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场化将伴随着AED像灭火器似的出现在公共场所及医院,复苏领域内继CPR的问世普及后的突破进展,将心脏复苏成为传统CPR中的A、B、C、D的序列在改变,为D、A、B、C。我们相信,随着CPR与AED在我国的推广和普及,将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伏军贤、何惠林主编,临床急诊医学,内科常见急危重病人救治P:87。

[2] 李宗浩,万立东,关金宝,等。院外猝死841例临床分析。中华医学杂志,1998:76:809~811

[3] Peter S. CPCR. 3rd ed. London: W B Saunders Company Ltd,1988:108~109

以家庭为中心的院外造口护理 第5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患儿, 其中男26例, 女22例;体重3.0kg~16.6kg;年龄7d至11个月。入院诊断为先天性肛门闭锁30例, 肠梗阻10例,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8例;48例患儿均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手术, 其中横结肠造口25例, 乙状结肠造口15例, 回肠造口5例, 空肠造口3例。本组患儿均造瘘成功, 排便功能正常。随访人员对48例患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造口护理指导及随访, 随访过程中造口皮炎15例, 经干预后好转;营养不良3例, 再次回院住院, 静脉营养支持后好转出院;造口脱垂5例, 予指导手法复位后好转。

2 护理

2.1 做好出院宣教的管理

出院前指导家长掌握造口的护理知识及造口产品的应用程序, 结合相关的疾病对患儿家长进行喂养知识的宣教, 出院前5d有造口专科护士指导家长进行造口袋的佩戴, 出院前2d对患儿家长佩戴造口袋进行评估, 了解其掌握情况, 告知相关造口产品的应用程序, 要求患儿出院时, 患儿家长能独立完成造口袋的佩戴及产品的应用程序。本组病例中造口专科护士通过造口手册及面对面的健康宣教, 取得了较好的宣教成果。出院时建立病例档案, 向家长说明院外护理的目的、方法、时间及要求。2名造口专科护士制定表格, 其内容包括姓名、年龄、入院诊断、手术时间、家庭住址、联系电话、造口评估表等, 出院时由造口专科护士登记入册, 并发放造口护理手册, 具体内容包括造口的正确佩戴、造口产品的应用顺序、并发症的处理、联系电话、后期随访的方式及注意事项。本组病例中造口患儿家长因此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得到较大的改善。

2.2 并发症的护理

造口并发症主要与施术者的技术和术后护理质量有关[2]。肠造口的并发症常有造口皮炎、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造口脱垂及造口回缩、肠梗阻及切口疝等。现主要介绍以下三个。 (1) 造口皮炎:肠造口周围皮炎是造口术后早期常见并发症之一, 占3.8%~26.9%[1]。造口的皮肤问题多与位置及方式相关, 造口如与伤口相邻, 则成为护理的难点。本组中有15例患儿出现了造口皮炎, 随访过程中发现其中有5例因佩戴造口袋的方法不对引起, 有6例因患儿皮肤娇嫩, 而家长撕造口袋时不慎所造成, 有4例因大便较稀渗漏引起, 嘱家长来本院造口门诊复查, 请造口专科护士对其面对面交流, 教会其正确使用造口袋的方法, 对于皮炎, 给予应用保护性产品, 告知家长正确的使用方法:在撕离造口袋时, 需用温水慢慢擦拭底盘, 边擦边剥离;清理好造口周围皮肤, 用温水擦净粪便, 并安置棉球在造口上方, 以防粪便污染;在造口周围皮肤洒上造口粉保持干燥, 用棉签将多余粉末掸去;然后再喷上液体敷料保护皮肤, 以上两步可重复应用;根据造口大小剪裁好造口袋, 不可太大或太小, 以恰好能穿过肠管为宜;佩戴后可用温热的手掌对造口袋进行加热, 使其粘贴的更加牢固。经过以上指导后, 本组患儿电话随访时皮炎好转。 (2) 营养不良:造口专科护士术后即告知家长饮食的要求。告知家长开始进食时需要少量多餐, 注意饮食卫生, 温度适宜, 以防腹泻。出院时需告知母乳喂养的患儿家长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及产气的食物, 如人工喂养应选用蛋白水解配方奶粉。本组患儿中出现营养不良者3例, 其中2例为喂养不当引起, 1例为肠炎感染引起, 来院复查后予住院补液、抗感染、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经治疗1周~3周后康复出院。 (3) 造口脱垂:一旦造口肠管发生脱垂, 应及时手法复位, 特别是造口脱垂期间出现肠管发黑发紫的情况, 需要通知医生立即处理[3]。本组患儿有5例发生了造口脱垂, 在电话联系过程中告知先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肠管, 此法可促进肠管回纳, 立即送医院手法复位, 来院后医生予手法复位, 并教会其简单的复位方法。在随访时告知家长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剧烈哭吵、便秘及肠炎等情况, 家长表示接受。

2.3 心理支持

当家长首次看到肠造口时, 很多家长难以接受, 专科护士初次向家长介绍造口袋的粘贴方法时要简捷, 避免复杂的讲解, 以免增加家长焦虑[4]。出院时应评估家长的心理状态, 做好解释及安抚工作。本组病例中有5例患儿家长对造口表示难以接受, 在出院随访过程中专科人员主动关心患儿家长, 了解他们的困境, 尽量解决力所能及的困难, 态度和蔼, 言语温和, 并增加随访频率, 了解家长对造口袋的掌握情况。随访半月后此5例家长对造口的护理已能熟练掌握, 对患儿的将来也充满了希望, 并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表示肯定。

3 小结

在造口护理中其术后并发症多种多样, 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院外护理模式能有效地减少及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随访中, 护士的职业价值感得到提升, 患儿更易得到良好的照顾, 而且对于家长的心理辅导起到相当重要的一步。

摘要:总结48例出院造口患儿的家庭护理。认为重视出院宣教, 对48例出院造口患儿采取电话随访形式, 给予以家庭为中心的院外造口护理直至造口回纳, 及时处理并发症, 使患儿家长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态度发生改变, 降低造口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小儿肠造口术,电话随访,院外护理

参考文献

[1]陈吉力.小儿肠造口管理的现状与进展[J].上海护理, 2007, 1 (7) :43-44.

[2]喻德洪.肠造口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79-205.

[3]陈吉力.149例小儿肠造口并发症分析及其护理[J].护理研究, 2011, 1 (9A) :49-51.

护理干预对院外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滨州市结核病防治院体检、门诊以及住院人群中符合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以下称:指南)制定的原发性高血压标准[1],同时收缩压≥145mm Hg或/及舒张压≥95mm Hg(1 mm Hg=0.133k Pa)的患者共616例,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死亡以及资料不完整的共86例。现将资料完整的5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2例,女118例;年龄36~78岁,中位数63岁。初中以上学历者101例,小学315例,文盲114例。病史20年以上的108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者49例,糖尿病102例。

1.2 方法

在询问前研究者向调查对象解释调查目的,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然后逐一询问并登记以下情况:患者的身份登记,对高血压的认识水平、血压的控制、服药、饮食、运动等情况;并详细填写患者家庭住址及联系电话,对有电脑的患者家庭要正确登记电子信箱地址、QQ号码、视频等,建立个人病例档案。便于以后的健康督导及跟踪随访,同时也要将研究者联系方式告诉患者以便患者主动向研究者反应情况。

1.2.1 具体干预方法

在了解患者的病情,生活方式,不良嗜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干预。(1)宣讲高血压的基本知识:强调高血压病是终身疾病,不能彻底根治,可以用降压药和(或)非药物的方法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但不能停止控制措施等基本知识,自我保健知识;(2)饮食指导:宜少量多餐,切忌暴饮暴食,膳食以三低二高为原则,三低为低(盐<6g/d)、低脂、低胆固醇,二高为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食物。(3)戒烟限酒:吸烟者劝其戒烟或者少吸烟;禁饮40°以上的烈性酒,每日饮酒量限制在(纯酒精量)男性<30m L、女性<20m L,并讲明吸烟嗜酒对高血压的影响。(4)心理护理:可举例说明高血压患者情绪激动(包括过度高兴、悲伤、害怕等)的危害,不管碰到什么事一定要控制住心态平稳,保持良好的心态,是高血压患者最重要,按时作息并保证充足的睡眠。(5)运动指导:必须个体化进行,以慢步行(散步)、快步行(走路)、慢跑、边跑边走等运动为首选,另外也可选择太极运动(拳、剑、扇等)每周3~5次,每次持续30~40min,运动时要结伴而行,以便互相照顾。(6)用药指导:嘱咐患者一定要按时按量服药,若降压药服多了易引起低血压反应,反之服药少了或漏服则可使血压升高,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等。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最好由年轻人送服,因为老年人健忘,常发生以下现象:不按时按量服用、漏服、擅自停药等。家属若无条件送服,也需负起监督指导患者服药的责任。

1.2.2 血压的监测

嘱咐患者要定时到附近门诊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根据《指南》标准将患者分成低危317例,每2个月护理干预一次;中危146例,每月护理干预一次;高危67例,每半月护理干预一次。

1.2.3 护理干预方式

(1)电话:离医院较远的513例患者都通过电话进行护理干预。(2)走访:7例在医院家属区及附近采取上门走访给予护理干预,干预频率按上述意见进行。(3)视频:还有10例家有电脑并安装了视频通话,约好护理干预时间,进行护理干预,此法既方便效果又好,又不化钱,是一种前景看好的院外护理干预的形式。目前主要问题是电脑在家庭尚不普及,绝大多数患者本身不会使用电脑,靠家属操作。

1.2.4 做好记录

每次进行护理干预后都要做好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血压控制情况,有无新的病情变化;服降压药情况,能否按时按量服用;心态、饮食、睡眠、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情况。并保存在个人病例档案内。每个病例都以护理干预满1年为期进行资料分析统计。

1.3 降压效果判断标准

显效:DBP下降>10mm Hg,并达到正常范围;DBP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mm Hg;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DBP下降<10mm 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DBP较治疗前下降l0~19mm 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SBP较治疗前下降30mm Hg以上;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血压未达到上述标准及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2]。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患者知信行比较

见表1。

2.2 干预后患者血压控制情况

由于本研究对象是从体检、门诊以及住院人群中发现收缩压≥145mm Hg或(及)舒张压≥95mm Hg者,因此,干预前所有研究对象均为血压未得到控制的病例,通过1年的护理干预(其他治疗未变)后控制血压情况是:显效:103例,有效361例,无效66例,有效率为87.55%。

3 讨论

我国高血压患者长期不能得到很好控制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缺乏与高血压相关的知识造成的。护理干预主要是通过对患者进行有关高血压病发生原因、发病机制、防治措施等的基本知识,并重点说明为什么必须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嗜咸味、吸烟嗜酒、高胆固醇饮食、情绪不稳定等,并进行实际的讲解和具体指导。我们要求参与院外高血压病护理干预的护理人员平时要枳极自学高血压相关的知识,不仅要从书本、杂志中学,更要在实践中学,不懂就要问,切不能不懂装懂在患者面前说错话。

3.1 防治高血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这是对每个新接收的护理干预患者必须进行的,一般由主管护师职称以上的人员进行。通过高血压基本知识的健康宣教,有针对性的纠正患者(个体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发放宣传册,使患者了解了高血压病的特点及危害性,药物的相关知识等。

3.2 饮食指导

对患者的饮食习惯要逐个详细询问,重点是喜吃咸味,这是鲁北地区人民的通常习惯,也是高血压病高发的主要因素,告诉患者必须改变喜咸的习惯,不吃盐腌食物,每天摄入食盐<6g为宜。应尽量少吃或不吃以下食品,动物内脏、头、脚,肥肉,蛋黄、蟹黄、鱼仔等高胆固醇食物。可以多吃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干预后自觉做到合理饮食的患者从98例增加到362例,改善率为49.81%。

3.3 指导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物是防治高血压病的重要手段,但若用药不当或者无效,甚至却得其反,如用药剂量过小可无效、过大则可引起低血压反应;如不按时服药可使血压忽高忽低,对身体不利;若血压已下降到正常范围,自觉症状消失,必须听取医师意见,是在需要减量后继续服用或改为非药物治疗,切不可擅自停药,以免引起反跳。干预后使能做到合理用药的人数从121例增加到359例,改善率为44.91%。

3.4 指导适当运动

坚持适当运动可调节人体的高级神经活动,使血管舒张,改善血液循环,但必须要注意适当,同时说明体力劳动不能替代体育锻炼,这是因为体力劳动是以生产为目的,活动的肌群往往是固定的局部的,而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健身,所以设计的健身项目活动的肌群是较全面的而且互相配合。研究证明定期的运动不仅能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而且还能减肥、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脂质代谢。所谓适当运动就是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选择运动项目、运动量,对高血压患者来说,笔者认为以散步和走路较为合适,因为散步和走路属有氧运动,毋需设备,随时随地均可进行,安全性好,运动量可随机控制。护理干预后能自觉地进行健身运动的患者从287例增加到442例,改善率为29.25%。

3.5 稳定情绪

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应激性情绪是高血压患者的大忌,因为应激反应,可立即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分泌大量肾上腺素,促使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突然骤升高而发生意外的病例常有所闻。在这次护理干预中也把稳定情绪作为重点进行,指导患者要做好自我心理调节,遇事冷静,避免情绪激动,以散步,聊天,看电视,或者用诉说、寻找科学的方法发泄心中的闷气等方式来放松自己。但结果收效不理想,改善率仅4.34%,χ2=2.93,P>0.05。这可能与高血压患者多属交感紧张型性格有关。因此,怎样才能使高血压患者稳定情绪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的课题。

3.6 戒烟限酒

吸烟有害身体健康,这是全球公认的事实。对于高血压患者则损害更大,因为烟草中所含的尼古丁,可使人体动脉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嗜酒可刺激脂肪组织分解形成大量脂肪酸在肝脏中合成前β-脂蛋白进入血中,导致血中浓度急剧增高,因其在血中成乳糜微粒状,而且在血中分解速度很慢而引起高脂蛋白血症,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压进一步升高。本研究通过护理干预使吸烟人数从394例减少为278例,改善率为21.98%,χ2=54.7,P<0.01。嗜酒人数从433例,减少为267例,改善率为34.32%,χ2=115.91,P<0.01。

4 结语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护理干预可提高院外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使患者能较正确的认识高血压病,自觉的按照指导要求去做,对医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觉执行。使原来的不良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用药、不良的嗜好等都获得明显改善,经卡方处理P<0.01。干预后血压下降有效率达87.55%。通过护理干预,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自觉配合治疗,参加一些休闲娱乐活动,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提高了生活质量,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院外高血压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滨州市结核病防治院体检、门诊以及住院人群中选择符合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的原发性高血压标准,SBP≥145mmHg或(和)DBP≥95mmHg患者53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话、走访以及电脑视频、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干预以1年为期进行分析,其内容是:宣教防治高血压病的知识,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规范的用药、情绪不稳定等。结果 除情绪不稳定(P>0.05)外,其余经干预结果满意(P<0.01),血压下降有效率达87.55%。结论 护理干预对院外高血压患者效果良好。

关键词:护理干预,高血压

参考文献

[1]王文.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适用于广大基层医生[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0,2(1):57-74.

院外护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糖尿病病人中, 男44例, 女36例;年龄29岁~81岁;病程2个月至 18年;初次住院31例, 重复2次以上住院者49例;合并有高血压11例, 冠心病8例, 周围神经性病变19例, 视网膜病变23例, 肾病 3例, 酮症酸中毒9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男23例, 女18例;年龄53.00岁±2.13岁。对照组男21例, 女18例;年龄54.00岁±1.36岁。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常规进行出院指导, 干预组除了常规的出院指导外, 给予院外护理干预。干预措施主要为电话回访干预, 10 d 1次, 与病人和家属联系, 特别是年龄较大 (65以上) 、文化程度低的病人反复与家属联系、沟通, 取得家属的配合与支持。

1.2.2 干预内容

指导并监督坚持遵医嘱按时用药;饮食指导;指导病人适当的体育锻炼;劝病人戒烟酒;自我监测与门诊监测血糖指导。

2 结果 (见表1)

对照组3例病人曾出现铜症酸中毒, 2例病人出现低血糖昏迷, 8例因血糖高而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 再次入院, 干预组未出现并发症, 无一例病人再次入院。

3 讨论

糖尿病病人控制好血糖, 可以推迟和减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 从而降低了病死率。有些糖尿病病人以为住院期间血糖控制很好了, 所以出院后就不坚持治疗, 随意用药, 饮食也不认真控制, 照常喝酒、抽烟;不定期检测血糖, 血糖不能很好地控制, 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对干预组41例糖尿病病人采取电话回访方式, 针对个人情况, 对每例病人制订饮食计划和体育锻炼计划。指导监督病人定期自我监测或门诊随访监测血糖情况, 遵医嘱随时调整用药, 劝病人戒烟戒酒。结果表明, 院外护理干预降低了病人的住院次数, 减少了治疗费用,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因此,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人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积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院外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病人治疗的影响。[方法]将8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对照组予以常规出院指导,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院外护理干预。[结果]出院6个月后对两组病人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干预组在用药、饮食、运动、戒烟酒、血糖水平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3例, 干预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院外护理干预对有效控制糖尿病人血糖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院外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廖桂香.社区护理干预在糖尿病高危人群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9, 23 (7C) :1969-1970.

[2]姜节卫, 周梅芳, 胡惠芳.糖尿病病人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 2008, 22 (6B) :1541-1543.

评判性思维在院外急救护理中的作用 第8篇

所谓评判性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对问题解决方法进行选择、识别假设, 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作出合理判断和正确取舍的高级思维方法及形式。急救护理中不但要按照不同的疾病所产生对健康问题的反应度, 而且还要根据其个体特征有针对性的制定急救护理计划,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评判性思维在急救护理中的作用。

1评判性思维在急救护理程序中的作用

院外急救患者由于发病急, 病情复杂多变。时间性强、随机性大、可控性小等特点, 使得急救人员必须具有精湛娴熟的专业技术, 灵活地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 在急救护理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运用评判思维的方法, 很好地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提出现存和潜在的护理诊断问题, 确定患者是哪科的患者, 危及生命的危险因素及程度, 需要哪些应急处理。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及各种选择的时候, 作出合理的判断, 能够进行正确的取舍, 有些患者到达医院前几分钟是最好的抢救时机, 经过护士的初步处理降低危险因素, 挽救患者的生命。如颅脑外伤患者在接诊途中应适当减慢车速, 刹车要慢, 避免车身剧烈震荡而加重颅内出血, 开放性颅脑外伤时, 先用敷料保护伤口。有脑脊液耳漏时, 头偏向有漏液的一侧, 鼻漏时避免由鼻腔吸痰, 随时用干棉球吸干外耳道及鼻腔脑脊液, 避免堵塞, 保持鼻耳清洁。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改善缺氧。从而减轻脑水肿, 并降低颅内压。

2评判性思维在急救患者临床表现中的作用

护士在医疗及对患者救治过程中, 与医师合作共同承担着对患者的抢救、治疗工作, 而护士的评判性思维尤为重要, 可及时进行预见性的急救护理。如重症颅脑损伤患者, 一旦有剧烈头痛, 躁动不安、频繁呕吐, 两侧瞳孔大小不等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应警惕是脑疝的前驱期, 在数小时内就可形成脑疝, 常为特急性改变, 发展变化快, 此时, 治疗的关键在于紧急、快速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缓解脑组织缺血及脑干受压, 可给予脱水治疗及早期营养治疗, 常规给予20%甘露醇 (每次剂量125ml) 及呋塞米, 交替使用脱水降颅压, 保持机体处于轻度脱水状态。但对于儿童、老年人及心脏衰竭患者应少用高渗脱水剂 (如20%甘露醇) , 因其可致血容量在短期内迅速增加, 加重血液循环的负担, 有可能导致心力衰竭或肺水肿, 故此类患者使用呋塞米相对安全, 脱水治疗的同时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3用评判性思维选择抢救仪器

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在抢救中, 护理工作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选择抢救仪器, 此时往往直接影响到抢救是否顺利进行。如呼吸衰竭的患者, 护士能否准确地备好急救物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包括喉镜的准备、插管、简易呼吸器的应用等, 虽然多数情况是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但其熟练与否直接影响着对患者生命的抢救。

院外护理 第9篇

摘 要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8%~10%,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按照指南要求,年龄在75岁以上的老年人应该用华法林抗凝,而在人群调查研究中发现,只有2.1%的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本文通过探索开展老年慢性房颤的院外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构建院外病人随访健康档案,建立起血栓管理门诊或房颤抗凝管理门诊,进一步加强院外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时监测INR的变化,同时说服患者家属要积极参与监督,并依托医院心血管专科的慢性房颤院外管理,使广大老年房颤患者受益。

关键词 老年 房颤 院外管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208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属于老年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房颤患病率为0.77%,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为8%~10%,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老年慢性房颤的栓塞风险

房颤患者会出现心悸,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使心衰患者加重。但更严重的问题是会导致血栓栓塞,尤其是左房栓子脱落之后会引起脑栓塞,不仅会导致患者致残,而且致残的情况会比高血压引起的脑梗死面积更大、致残的程度更重、致死的风险更高。Framingham研究表明,房颤患者脑卒中年发生率平均为5%,50~69岁1.5%,80~90岁23.5%。研究发现,中国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国际相似,主要包括年龄超过75岁、高血压、糖尿病、动脉收缩压升高、左房血栓。房颤患者比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更高,发生脑卒中的预后也较差。

相关指南要求

2006年AHA/ACC/ESC(欧洲心脏学会)《心房颤动治疗指南》和2007年制定的《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中,关于抗栓(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衰伴房颤治疗中的应用概要,目前房颤的抗凝治疗的基本原则是:①无危险因素:阿司匹林 81~325mg;②存在1个中危因素:阿司匹林81~325mg或华法林;③存在1个高危或>1个中危因素:使用华法林,其中高危因素是指卒中史、TIA、栓塞、二尖瓣狭窄、人工瓣;中危因素是指年龄≥75岁、高血压、心衰、LVEF≤35%、糖尿病;低危因素是指女性、年龄在65~74岁、冠心病。按照上述指南,临床上很多75岁以上的老年人应该用华法林抗凝,而医生仅给阿司匹林,担心会出血或病人不能监测INR。华法林治疗过程中,个体药物剂量反应差异大,易与多种食物和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治疗窗窄,在抗凝过程中常遇到一些特殊问题,需要对抗凝策略做相应调整,提高抗凝治疗依从性和安全性。

国内抗血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慢性房颤抗血栓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是,在增加房颤治疗数量的同时,应加强创新性研究和构建更完善的服务模式。有两个突出矛盾:一是没有服务模式;二是检测方式的复杂费时,房颤的INR的检测不能到位。所以现在我们国家,高危患者使用华法林的比例非常低,大医院住院的患者,有血栓危险的患者使用华法林不到7%,在人群研究中只有2.1%的患者使用华法林。

通过系统化管理,最大限度地贯彻指南

贯彻指南(get with the guideline)计划能使我们看到自己所在医院存在的问题,并可以指导我们做出相应的调整。其核心是最大限度治疗的将循证医果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使患者享受到医学的进展,同时找出所在医院医疗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据估计,仅实施贯彻指南―心血管计划(GWTG~CAD)一项,每年全美可挽救8万人的生命。随着对质量改进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入,要想达到理想的质量水平,医生、护士、病人家属必须是一个合作的团队,共同参与到病人的治疗过程中,这样才有利于对治疗小组进行再教育,提高所在医疗机构的治疗质量。

老年慢性房颤患者的院外管理项目

我们觉得,老年慢性房颤的院外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建立院外管理系统,构建院外病人随访健康档案和医生指导的新模式。其意义就是利用医院信息管理资源,高效、便捷和及时沟通,随访院外病人,是采用数据库挖掘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讯技术,对院外病人进行跟踪随访和管理,建立病人随访健康档案,由医生指导院外病人康复。院外管理系统的应用,进一步加强了医生与院外病人之间的沟通,为医疗服务机构开辟了一种新的服务病人方式和服务渠道;②建立血栓的管理门诊或房颤的抗凝管理门诊。这样可以减少出血和血栓的双重风险,如果自我管理和医院管理相结合,可以把血栓的风险降低到非常低,几乎没有血栓或出血也大幅度下降。高龄或高危的患者肯定有出血或血栓的双重风险,最重要的是认真评估用华法林和风险的程度;③加强院外患者健康教育。让患者掌握慢性房颤的基本知识,认识到长期服华法林可降低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发生率,要及时监测INR的变化,使其控制在1.8~2.5之间,并记录血栓或出血相关事件,让患者和家人知道不监测INR会增加出血的危险性,以便引起高度的重视。让患者了解在使用华法林时注意影响华法林的药物(例如胺碘酮)以及饮食方面的情况;④说服患者家属参与监督。

院外管理不仅方便了患者,而且还解决了患者住院、陪护、饮食等方面的困难,更好地使患者痊愈。切实为患者服务,向院外病人提供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一体化的连续性、可及性、经济性和协调性的服务,为行动不便和连续就医有困难的老年患者,展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护理服务模式。院外管理的建立,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实践活动,拓宽了护理人员的视野,使一些慢性病患者在脱离不开日常家庭环境和亲人的关怀下,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减少了房颤患者的住院次数,节约了有限的医疗资源,减少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使医院扩大了服务范围,提高了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ACC/AHA/ESC 2006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Circulation.2006,15;114(7):e257-354.

2 许俊堂,胡大一.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1):12-6.

院外护理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根据我院2008年2月~2012年2月经门诊确诊哮喘患儿200例,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2], 其中, 其中男117例, 女83例;年龄10个月~15岁, 平均年龄 (5.4±1.2) 岁, 病程0.6~12年, 平均 (3.2±0.9) 年。随机将200例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各100例, 两组给予同样的药物治疗, 干预组进行护理干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分级、合并疾病及药费来源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氟替卡松气雾剂[商品名:辅舒酮, 葛兰素史克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 批号020901A]每日2次, 每次1~2喷, 以早晨用药为好;沙丁胺醇气雾剂[葛兰素史克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 批号D25066]每日2次, 每次1~2喷。疗程6个月。有感染者给予相应抗感染治疗。按需给予β2受体激动剂, 临床症状缓解即停药, 最长不超过7天。

1.2.2 护理干预

(1) 干预方法:治疗过程中, 可能发生上述不良反应, 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并定期评估精神状态。根据肺功能情况适当调整休息与活动。在缓解期让患儿加强体育锻炼、耐寒锻炼及耐力训练, 以增强体质。饮食方面宜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 选择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豆类等, 提高抗病能力, 忌食鱼、虾、蛋及辛辣食物等。向患儿及家长介绍雾化吸入原理、注意事项。在护理时要做好解释工作, 以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告诉患儿这样缓慢呼与吸而扩张狭窄的气道, 从而解除支气管痉挛, 缓解呼吸困难。 (2) 复诊安排[3]:遵循我国哮喘诊治指南和全球哮喘防治创议 (GINA) 中所提出的管理指导, 10~12个月内计划常规复诊4次。若有病情变化, 随时复诊。 (3) 管理模式:由专职护士负责健康教育及各类资料的登记工作, 护理程序包括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 护理记录是护士运用护理程序这个科学的程序进行工作的真实反映[4~6]。我院每一个住院患者均应有入院评估、护理诊断、计划、实施、效果评价、出院教育, 为了节约护士书写时间, 特制定了《实用标准护理计划》。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两组患者24h内症状缓解及治疗3个月, 6个月发作情况, 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2) 急性加重病情程度分级参照我国哮喘诊治指南。 (3) 服药依从性。依从性= (总药量-剩余药量) (应服药量) ×100%。80%~120%为依从性好。 (4) 并对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判定标准[7]

(1) 近期控制:随访6~18个月, 治疗及观察期间症状消失无复发者; (2) 显效:1年内发作不超过3次; (3) 有效:治疗及观察期间症状减轻, 发作次数≥3次/年, ≤6次/年; (4) 无效:>6次/年且治疗前后喘息无明显改善[2]。以近期控制、显效、有效合计总有效率。

1.5 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用F o x b a s e建立数据文件, 然后用SPSS11.5for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所有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概率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情况

干预组总有效率99.0%, 对照组总有效率83.0%, 两组比较, χ2=3.98,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症状缓解和复发情况

干预组患者24h内症状缓解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χ2=14.76,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治疗3个月发作、治疗6个月发作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χ2=25.49, 17.62, P均<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服药依从性

两组服药依从性好的患者的比例分别为63%和88%, 依从性不好的患者的比例对照组为36%, 明显高于干预组的12%, 二者比较F=-5.19, P<0.05。

2.4 急性加重情况

共有65例患者出现71例次不同程度急性加重情况, 对照组48例患者52例次重度急性加重例数明显高于干预组17例患者19例次。二者比较, χ2=4.64,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 在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 治疗领域以吸入糖皮质激素 (ICS) 联合长效β受体激动剂 (LABA) 的治疗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并在临床大力推广。“全球哮喘防治的创议”积极倡导儿童哮喘的吸入治疗, 认为应用局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哮喘的最有效手段, 因其具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并可改善因炎症所致的气道重塑, 故在治疗哮喘和防止哮喘复发的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8,9]。有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ICS+LABA联合治疗的门诊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经过1年的治疗完全控制率和良好控制率达40%和80%[10~13]。

本研究资料显示, 两组服药依从性好的患者的比例分别为63%和88%, 依从性不好的患者的比例对照组为36%, 明显高于干预组的12%, 二者比较F=-5.19, P<0.05;干预组总有效率98.96%, 对照组总有效率83.75%, 两组比较χ2=3.08,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效果令人满意。通过统计分析, 我们认为门诊及院外护理干预使患儿的临床症状更迅速缓解, 所以在实践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要通过细心的解释工作来解除患者对激素的恐惧情绪[14,15]。。在我们的研究中, 患儿在治疗早期通过有效治疗和护理干预确实能达到迅速缓解临床症状的效果, 使其从长期的疾患中解脱, 所以增强了患儿及其家长对吸入治疗的信心, 从而增加患者吸入治疗的依从性。

上一篇:实体电脑零售店下一篇:放飞想象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