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的美术教育论文

2022-05-01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审美教育的美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美术课是一门艺术类的课程,而且也是与审美密切相关的课程。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审美标准会随着社会的影响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艺术审美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艺术方面的熏陶和培养,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审美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要不断加强,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人格的塑造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审美教育的美术教育论文 篇1:

浅析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培养

摘 要: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应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别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应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通过线条、色彩、构图、造型再现现实反映生活,表达学生自己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 美术教育 审美教育 审美培养

美术教育作为培养美术人才的摇篮要把握好时代赋予的新的意义,明确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正视教育的目的,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社会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美术系自身的发展规律。面向新世纪,美术的基础教育教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索。美术教育的特殊性是审美和传授技艺,是精神与实用相结合,应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发掘出更丰富的内涵,服务社会,培育人才。美术教育要在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就要以美术教育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审美能力、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美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的整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不能把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排斥学生个性发展。美术教育必须从片面的、陈旧的、模仿型的教学模式,转移到以开发审美智力,培养主观表现的创作方法和创作能力为重心的教学途径上来。教师不仅要解决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创造能力,以实现培养人的目标。

审美教育与美术教育的关系是审美教育,是以美为对象,通过审美活动和审美实践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形成人正确的审美观;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蔡元培认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

一、审美想象

美是客现存在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大自然等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但是,人们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即审美。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别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

教师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促进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达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通过线条、色彩、构图、造型来再现现实,反映生活,具体表现出学生的审美情趣。

人的审美能力存在于人的意志和情感之中,是感情和精神的产物,是不断在训练和生活中得到美的提炼的能力。它不但是对审美个体的表现能力,而且是一种高层次的感受能力,能陶冶情操,使人在认识、道德等各方面的潜在素质得到发展。教师应让学生发现美,想象美,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

二、美来自生活美来自自然

大自然呈现给人以绚烂的美丽景色,这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是极为有益的,而且自然美主要是侧重于形式方面,总是在色彩、音响、材质和线条方面给人的眼和耳等感官以愉悦,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人的感性趣味,让人实实在在地感觉到美就在身边,触手可及。“经过对大自然中无数崇高、细腻、变化的运动模式和秩序的陶冶和熏陶,通过外物与内心之间的无数次相互作用,种种生命的运动模式与种种复杂的人类内在情感体验之间的一一对应便会在感知中变得稳定、持久和巩固”。

大自然把一切美好的景象都展示给了人们:冬天皑皑的白雪、秋天飘飘的红叶、夏天碧海黄沙、春天草绿花红、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椰林树影……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获取表象的丰富源泉,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观赏大自然,接触那些最天然的美。接触自然,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让学生懂得自然界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现实,源于那份真。让我们放飞思想,把美术教育搬到室外去,然后再把课外直接获取的表象知识带回课堂内,让斑斓的景色在课堂中释放光彩。让他们用眼睛看到美,感受美,发现美,进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找寻到自己的一片美丽净土。

三、经典艺术作品在培养审美中的作用

经典艺术作品能让人更好地提高审美情趣。教师让学生从小就接触艺术品,发掘他们的审美意识,并有意识地指导他们从中感受生命力的种种模式,是审美教育的另一个有效的办法。我们应该仔细地引导他们注意艺术品的形态中那处处可见的生命力和情感活动的痕迹。

歌德曾经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因此,教师应首先提供给学生的应该是本民族或世界上最优秀的艺术作品,从小提高他们的鉴赏作品的能力。其次,还应该选择那些他们易于理解的艺术作品作为欣赏的内容,让他们读懂作品,从而汲取作品的精华,提高审美情趣。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审美情趣,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表现自己眼中的美,让他们知道每个人眼中的美是不一样的,只要是美的就是被认可的,而美的方式千千万万,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发掘,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这一年龄特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极富童趣的属于自己的作品。不能把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强加在学生身上,而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而应该让他们沿着自己的发展方向更好更快地长足发展。

美术教育旨在育人,重在促进人格的发展,美术教育不是职业教育,不是专门传授绘画技艺的教育。美术教育作为培养美术人才的摇篮要把握好时代赋予的新的意义,明确教育的方向和方式,在教育目的,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社会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美术系自身的发展规律。面向新世纪,美术的基础教育教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索。美术教育因其特殊性是审美和传授技艺,是精神与实用相结合,所以应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发掘出更丰富的内涵,服务社会,培育出更多的人才。美术教育要在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就要以美术教育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审美能力、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的提高,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应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进而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线条、色彩、构图、造型来再现现实反映生活,表达学生自己对美的认知。要知道人的审美能力存在于人的意志和情感之中,是感情和精神的产物,是可以不断地训练的,是一种在生活中得到美的提炼的能力。让每个人都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心去记录看到的美,进而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美。

参考文献:

[1]河南教育.河南教育报刊社出版,2002.

[2]黄梅.德国美术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6.

[3]许卓娅,孔起英.幼儿园课程指导.艺术[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3.

[5]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6]深圳特区报.2006-8-2.

[7]威德著.刘恒新译.卡尔·威特的教育[M].京华出版社,2001.6.

[8]李勇.美术教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8.

[9]美术观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10]孙玉丽.教育管理审美价值论.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2006.

作者:蔡永平

审美教育的美术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初中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渗透方法

【摘  要】美术课是一门艺术类的课程, 而且也是与审美密切相关的课程。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的审美标准会随着社会的影响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艺术审美方面,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艺术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审美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要不断加强, 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人格的塑造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育;审美教育;数学教学

引言

初中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日常的美术教学活动, 使得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提升。提高审美素养是初中美術教学的重要目标, 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意义重大。因此, 从初中美术教师的角度来看, 首先, 在教学理念上, 要将审美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 在教学中不能对这方面的目标加以忽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思想观念、文化修养、心理品质等都会受到影响和熏陶, 而这些本身也是属于美育的一部分。美育不仅包括去欣赏一些美术作品, 能够从美术专业的角度去进行一些点评, 同时, 也包括思想道德之美、心理健康之美、文化修养之美等。美术教师要结合好美术教学的课堂资源, 将美育有效地落实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关于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问题, 笔者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1.打造美术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美术教学活动离不开情境的打造, 尤其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一定的美术学习氛围中, 在其中参与, 在其中受到感染。这对于初中美术教师来说是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的各种手段, 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情形, 使教室内布满协调、轻松和欢愉的空气, 并运用说话、教态和各类形象教学手段, 诸如投影、录像、实物展示、范画和故事等等, 使学生处于浓密乐趣的强烈求知欲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陶冶, 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因此, 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实际上综合了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的综合运用包含着教师的智慧, 如果能够在情境创设的时候恰到好处, 就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美术这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让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的审美素养也不知不觉得到了提升。

2.充分搜集相关的教学素材,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活动必然需要各种各样的素材, 这些素材一方面包括一些名家的作品赏析, 同时也包括一些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所要进行的小练习。美术教学活动需要依托一些具体的形式, 在这些形式中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些具体的形式主要分为线条、色彩以及图案三种。首先提到的要数线条, 因为世间万物都以一定的形式状态存在, 都可以通过一定的轮廓表现出来, 线条囊括了了种种形状, 不同的粗细、疏密以及干湿程度的搭配组合构成了纷繁复杂的世界, 也抽象出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 所以教师教授学生通过掌握线条这一形式来感受美, 是一种独特的方式。

其次是颜色的运用。颜色会让人们的视觉感到受到明显的冲击, 不同色彩的搭配体现了事物之间不同的关系和层次, 美术就是一种极为看重色彩运用的学科。学生在不同的色彩中, 去感受艺术本身的特点, 让他们的心灵也会受到冲击。

最后是关于图案的引用。在美术教学中, 会有很多的图案需要学生学习, 这些图案或为经典, 或为创新, 只要被教师选到课堂教学中, 就能从审美方面对其进行一定的评价, 教师可以从这些角度引导学生去感受图案的美, 从而让学生懂得欣赏这种美。

3.初中美术教学中注重创作的激发和引导过程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对每一幅作品进行点评, 更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造的意识, 通过亲自创作, 将自己的审美观点呈现在作品之中, 将抽象的审美意识用现实的作品表现出来。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我们开展一切教育活动, 不仅要传承, 要发展, 更重要的是要在这种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创造, 这才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传承方面, 教师要特别重视中国历史当中对于美术方面的灿烂成果。这些美术作品中, 都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 教师在讲授美术课程时, 可以结合历史和文学常识, 帮助学生欣赏中国篆刻艺术, 感受篆刻艺术中的力度、布局等美感, 了解一些常见的篆刻知识。例如篆刻中的阳刻和阴刻、朱文与白文等。为了提高学生对篆刻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可以教他们自己动手去篆刻, 亲身去感受一下古代篆刻艺术的美, 去体会古代篆刻艺术的雄浑和大气等魅力。

4.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审美情趣强调的是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由内而外的倾向性。学生在这种情趣的促动下, 主动去进行美术活动的学习和美术创作活动的开展。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 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美的情操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 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 教学的内容要广泛, 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包括自然环境天文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等, 给学生以充分的观察和创作的空间和时间。

总之,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要对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行培养, 就需要从初中美术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 将其优势发挥出来。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作品, 要让学生用创新务实的态度去进行美术的创作活动。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工程, 教师一定要做好科学的计划, 逐渐地推进。

参考文献

[1]陆春.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6.

[2]龚园.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提升审美能力的对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 2016.

[3]周玲.“审美通感”在初中美术课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5.

[4]孙兵.刍议初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J].中国校外教育, 2016 (11) .

作者:扎西顿珠

审美教育的美术教育论文 篇3:

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的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美术课从不同的方面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那么,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师,该如何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审美教学呢?以下会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 美术 审美 教育

一、联系生活,走进审美空间。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美感。大到周围的建筑物,小到我们穿的衣服、戴的手饰。如:苗族同胞头上戴的头饰,穿的节日盛装等等。在他们的眼中,这就是美,就是生活的质朴。为此在讲解课文中的欣赏画时,可适当安排学生观看类似的教学录象,讲解类似的话题,让学生明白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值得留传!也可以安排学生到农家收集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参观少数民族的节日表演。也可以让学生收集图片、照片、生活品等展示给学生们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在活跃的气氛中了解了审美的价值,掌握了审美的意识,知道了什么是美。

二、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美术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普及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的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同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创造力。笔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 、生活美以及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高度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准确地讲,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性情,美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审美教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让其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以此来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

三、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

美术是以形式感而存在的一门艺术,学生学习美术课程,首先需要 了解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元素,例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 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进而构成了其对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知形式美感,尤其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之前,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感知其魅力,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进程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于形式美的感知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色彩的结构,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形式美感的培养。对于色彩的感知,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能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分辨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理顺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

美术作品常常能够感化人的情绪,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感染了不少人,许多人从中感受到了人性的本真美。舍科特尼科夫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愧。为此,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感情元素,进而转化为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这种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途径来获得。

3.审美理想的培养。

当学生看到美好的事物,并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的最初表现,但这种情绪体验,直接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往往把握不了对与错的标准,他们不知道如何划分生活中的美与丑,好与坏,更不清楚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能够集中反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的审美观点。同时,

四、引领学生,拓宽思维,发现美。

为了充分让学生了解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课前可以安排学生自备一种简单的工艺品、生活用品、啤酒瓶或大小的容器等等到学校。更可以让学生收集CD、DVD光盘所得到的民间艺术品;在讲解美的真谛时,让学生拿出自己带的物品、光盘等理解他的美感(有条件的学校,可到多功能教室讲解自己的观点,教师先制作课件)。如:啤酒瓶的设计是怎样体现美的?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带的物品的美处,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言,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简单的审美。

五、教学生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美术课堂教学,教师是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习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做到真正主动自学、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实践,学生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审美上也有了大提高。此而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设计,及时启发和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思维。教师教学时要退出分析问题的舞台,让学生主动分析,寻找思路去发现美、挖掘自身的审美意识。例如,在教学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文时,先让学生讲解自己的居室装点,然后教师讲解自己的居室装点的图片或光盘,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居室装点(如画图形),可以分组设计、讨论,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去发现美。美术课的教学只有鼓励学生自己去看、去做、去思维。如果长期坚持,学生良好的习惯就会形成,审美能力就会得到发展、提升。

总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分析教材,教学生学,设计出最佳的教学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能得到培养、提高。

作者:刘光达

上一篇: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论文下一篇: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