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

2022-10-23

第一篇: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定稿]

网上下载的东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建设和发展社区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大课题摆在各级政府面前。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社区建设方面的经验,对于正在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达国家社区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早期的西方社区,主要通过“睦邻运动”和“社区福利中心运动”,培养社区成员的自治和互助精神,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调整城市基层的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社区功能主要有三项:一是社区服务,主要是为老年人、残疾人、无家可归者、妇女儿童和失业者提供保护和支持,促进社会公平。二是社区文化,利用社区内的设施开展文化、教育、科普、体育、娱乐等活动,增进社会融合。三是社区治安,主要是控制犯罪,建立治安防范体系,保持社会稳定。在组织运行机制上体现为政府、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经济组织)三者共同参与的基本构架。政府负责立法、制定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并以直接投资或筹资等方式支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直接提供或购买基本公共服务,推动社区发展;非营利组织包括社区组织,则通过实施各种类型的社区项目,为社区发展提供社会救助、卫生、教育、照顾、文化等多样性的服务;企业一方面为社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特别是中小企业则主要发挥着解决社区就业和提高社区居民收入的作用,前提是政府对参与社区服务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社区自治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组织依据政府的有关法律和法规,参与并直接推动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社区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发达国家的社区建设和发展走到今天,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归纳其一些基本做法和经验主要是:

一、政府高度重视和组织引导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条件

发达国家早期的社区发展带有较强的自发性质,随着社区地位在应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挑战中作用的日益提升,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发展。尽管政府将大量具体事务交给非营利组织和社区承担,并鼓励企业参与,但政府在规划指导、法律环境、项目组织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澳大利亚政府从1983年开始先后实施了“地方政府社区发展”、“家庭和社区护理”、“农村社区”等一系列项目。2000年由联邦家庭与社区发展部组织实施“强化家庭和社区战略”,项目前四年投入2.2亿澳元,其中包括对儿童的照料,让儿童和青年人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实现社区现有资源的增值,培养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等。政府部门除设立项目、安排资金外,还建立了完善的监测体系,对项目实施进行评价、指导和监管。德国、加拿大等国家政府也通过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购买服务等多种措施,支持社区发展。在很多国家,政府还通过规划加强对社区发展的指导。早在1952年印度就推行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并注意社区建设与城市建设规划、新区开发规划的衔接。

目前在我国,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社区发展,有关方面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推动社区建设,但是政府在社区建设方面的职责定位还不够清晰,有的地方政府包揽过多,有的则支持指导不到位。扶持社区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资金投入不足。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首先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从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基础的高度,增强政府对社区建

设意义的认识,在规划发展、制度建设、政策指导、资金支持和完善监督等方面真正承担起政府引导和扶持的责任。

二、多渠道资金投入是社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外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资助、基金会和私人的捐款、以及收取的服务费用。在加拿大,政府拨款占60左右%,捐助占11%,服务收费占29%。政府的资金支持,一部分采取常规性拨款,由非营利组织按政府的法规和与政府签订的合同,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此外政府还提供各种专项资助,安排一些特定的项目,交给有关组织实施竞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主要由政府和企业投入,交由社区管理实施。

我国目前政府用于社区建设的投资有限,经费拨款也主要解决社区工作人员开支,而社会捐助不多,社区民间组织更难得到政府的资助,主要靠收费维持。资金不足,使我国社区大多徘徊在低水平运行上,或以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仍面向少数福利人群为主,或以高收费项目服务为主,难以提供广大群众需要的大量无偿或低偿服务。解决社区发展资金不足是加快社区建设的关键环节。应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地的实际,研究多渠道筹资的政策措施,一方面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同时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拓宽建设的资金渠道,政府通过建设示范项目或以补助、贴息等形式撬动更多的资金投入。要研究有利于社区建设投融资的具体措施,引导社会力量以资金、土地、房产等多种形式投资建设,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捐赠赞助等等。

三、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际社区发展经验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社区建设必须依托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正如英国政府的一份白皮书指出的,“社区中心是正常环境下正常社区生活的一项基本福利设施”,它通常具有相对完善的设施条件,集社会福利、成人教育、职业培训、老年保健、儿童看护、娱乐休闲、信息交流等功能与一身,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各种服务。同时,英国的社区中心又与政府机构、志愿组织和慈善机构一道,构成了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通过为这些组织提供活动场所和设施,支持和协调更加广泛的社区服务。早在1997年,仅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社区服务中心就已经达到

1.9万个。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都有类似的社区服务设施和机构发挥作用。

当前,我国平均每9.98个社区才拥有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每万名社区居民拥有

3.65个社区服务设施,而且在地区之间发展相当不平衡,社区服务体系的薄弱,影响到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据有关统计,目前我国有5亿多人口固定居住在城镇社区,还有1.4亿左右的流动人口在社区生活,特别是4400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2600万移交社区管理的企业离退休职工、2200万城市贫困人口、1400万失业人员更与社区密切相关,社区服务需求量大,涉及基层组织建设、扶残济困、社会保障、居民调解、便民利民服务等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为适应社区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努力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应考虑把社区服务业作为政府加强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科学确定社区公共服务范围,在充分整合现有社区资源的基础上,重点支持建设、完善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老年人、青少年活动等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以及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等。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

四、非营利组织和居民自治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强调政府与社区及非营利组织、企业建立起密切合作、相互补充的伙伴关系,政府引导支持、社区和非营利组织主办、企业通过市场提供多样化服务,是国际上社

区发展成熟的组织模式和重要经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社区及非营利组织是政府社区建设项目与计划的主要承担者,成为推动社区建设的关键力量。社区及非营利组织贴近群众,机制灵活,社会参与广泛,政府通过购买社区服务和投资增强非营利组织服务能力等形式,支持其提供更广泛和多样的社区服务,以避免仅仅依靠政府机构专职提供社区服务带来的成本增大、效率不高和服务机制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弊端。同时政府运用经济税收和劳动政策、服务合同、法律法规等手段,不断加强和改进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监督。

国际经验表明,社区服务的特点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的服务活动,尤其是经营性服务活动。社区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的弱势居民,如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以及其他居民,社区服务以福利服务为主,以非营利为目的。最为关键的是社区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之间是一种互济互惠的奉献关系。社区服务追求社会效益为其最终目标,通过社区服务达到社会稳定。即使是有偿的社区服务也基本上是微利低偿。

目前我国多数社区主要依靠社区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提供服务,不仅行政化倾向突出,而且负担过重,难以满足群众需求。我国非营利(民间)组织的发展刚刚起步,应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包括税收、融资等政策,政府可以采取购买服务,或提供部分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吸引民间组织经营微利低偿的社区服务,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优势和特点,广泛地开展社区服务。同时应倡导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建立,增强居民参与意识和互济互惠的奉献精神,促进社会融合。

第二篇:加快农区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驻马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张道军

编者按:

以城镇化引领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这是我市近年来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在全省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今天,推进我市城镇化建设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我市引领、实施城市建设重要使命的职能部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要负责同志张道军,在解决城镇化建设领域的问题方面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本人孜孜不倦地对城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们编发此稿,以期对广大城市建设者有所启迪。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驻马店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要对接中原经济区战略规划,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抢抓机遇、寻求突破,必须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引导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一、加快农区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意义

所谓城镇化,是指一个区域社会人口和非农业生产要素由农村逐步向城镇转移,

二、三产业逐步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过程。农区经济欠发达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尤其是城镇化发展滞后,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目前农区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关键所在。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区域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发展,城镇化对经济命脉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我国的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密集区,人口仅占全国的9.29%,生产总值却占全国的31%,吸引外商投资占全国的64.67%,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城镇化水平高,对产业的吸纳集聚能力强,形成了强大的产业支撑。所以,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农区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迈进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是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快城镇化进程,认真落实“五个统筹”。经济欠发达的农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必然通过加大城镇投入、完善城镇功能,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培育壮大

二、三产业,吸纳各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有效促进农业人口转移就业,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同时,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地方经济实力持续壮大的情况下,增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和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协调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城镇化是改变农区面貌的迫切要求。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由贫穷落后走向文明富裕的必然阶段,也是欠发达地区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来,驻马店坚持以城镇化引领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着眼建设宜居环境、打造豫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城镇面貌,努力加速城镇化发展,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提升了城市品位,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改善农区面貌,必须以加快城镇化为着力点,全面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

二、驻马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自身优势

城镇化是协调推进“三化”进程的根本途径。驻马店2000年撤地设市以来,坚持把城镇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强力推进,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城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底,全市城镇化率31%以上,比2000年前提高近20个百分点;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60平方公里、人口50万,分别是2000年的2.4倍、2.1倍。先后被评为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20个中国城市之

一、全国提升竞争力最佳案例城市和中国金融生态示范城市。连续13年成功承办了全国“农洽会”,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泰国正大、香港华润、中国通用、中国国电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逐步改善,为城镇化发展积蓄了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观念引领优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把城镇视为财富,当做资本来运营,用现代化的、市场化的观念看待城镇建设,把市场经济中的运营意识、经营意识、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引入城镇规划、建设和城镇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在规划方面,树立“规划也可以创造财富”的思想,注重城市规划的经济性;在建设方面,以市场经济的方法运作和筹集资金,努力实现“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向“有多少事筹多少钱”的转变;在城镇经济发展方面,着力加快城镇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培育壮大城镇经济实力,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成效。城市发展理念的更新,为城镇化快速推进提供了广阔空间。

政策带动优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消化和吸纳农村转移人口,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我省实现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构建五级城乡体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等,相继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都为我市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项目支持,广开筹资渠道,增加城市建设投资,推进“三区两县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区位产业吸引优势。驻马店地处南北方、东西部的结合地带,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称,东部是广阔的平原,西部是秀美的山川,兼南北气候之长,京广铁路纵贯全境,国道、省道、县乡道纵横交错,高速公路连接各县,独特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使驻马店日益成为有识之士投资兴业的理想宝地。特别是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医药、化工、建材、食品、轻纺、机械、能源为支柱的地方工业体系,都为更好吸纳相关产业、集聚人口、加快城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资源支撑优势。驻马店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常年粮食产量600多万吨,占我省的1/8;油料80万吨,居我省第一位;年出栏生猪、牛、羊分别居我省

一、

二、四位;平舆、泌阳、正阳分别是全国芝麻、香菇、花生生产第一大县;矿产资源30多种,煤、铁、石油、金红

石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地面水资源储量63亿立方,占全省的1/7;土地储备资源充足,价格合理,能满足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要;旅游资源丰富,有《西游记》外景拍摄地嵖岈山、“中原漓江”薄山湖、亚洲最大的平原人工湖宿鸭湖和亚洲最大的佛教寺院南海禅寺等,这些资源优势,必将成为推动

二、三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劳动力助推优势。驻马店有860多万人口,常年富余劳动力290万人,且劳动力成本较低。特别是近年来,全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加大劳动力培训就业转移力度,形成了一大批文化素质高、各类技能娴熟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军,这部分人员在长期外出务工过程中已经适应城市生活,对城市具有强烈的向往意识,其中经济条件好的人员已经在城市购房并安排子女在城市入学,他们不仅是城市工业发展的劳动大军、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也已成为城镇化发展新的助推力量。

三、驻马店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构想

驻马店经济总量小、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的基本市情,特别是城镇化水平低、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的现状,充分说明我市城镇化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力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破除旧的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三区两县一体化”,统筹抓好县城、历史名镇、重点村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构建市中心城区、县城区、乡镇区三级城镇网络,形成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三级城镇网络建设中,以市中心城区(即市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平台,以县政府所在地城镇为中坚平台,以乡镇政府所在城镇、历史名镇、重点村镇为终端平台,着力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努力把中心平台全方位打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住中心,充分发挥对

二、三级平台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完善县城和中心城镇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形成产业支撑和区域优势,把中坚平台、终端平台打造成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就业的主要载体,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广阔的空间,确保农村人口进得来、留得住。在此基础上,以三级平台为网格点,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全面向网格内的农区进行城镇化辐射,逐步形成网格状的城镇发展体系,力争到2020年,三级平台实现常住人口分别在200万、20万和5万以上的发展目标。

四、加快推进农区城镇化的着力点

传统农区城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按照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快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不断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乡互动、良性发展。

一是加快构建区域城镇化发展体系。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坚持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县城为重点、以小城镇为依托,努力构建分工有序、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城镇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各类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规划既要立足本地实际、准确定位功能布局,又要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着眼长远发展,超前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思路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

二是努力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拉大城市框架、

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城镇综合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要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城镇道路、排水、电力、电信、供热、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商业、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服务档次,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城镇化发展。

三是不断强化产业支撑。城镇经济是城镇化发展支撑。我市城镇化水平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

二、三产业不发达,产业聚集度低,吸纳外来人员的能力差。加快城镇化发展,必须把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强化产业支撑作为重点,因地制宜,多策并举,努力构建以工业为主导、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使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是全面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城镇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着一个城镇的品位和对外形象。管理水平高,就意味着这个城镇环境优美,对外吸引力就大。要结合各自实际,深入开展各类城市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建设,以城镇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五是着力消除城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各项配套措施不到位,是当前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是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建立起适应城镇化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劳动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城市的吸纳聚集能力,促进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是不断增强城镇发展的活力。扩大开放是城镇化发展的推进器。事实证明,哪个城市的开放度高、招商引资做得好,哪里的经济发展就快、城镇化进程步伐就大。要加快城镇化发展,必须抓住当前国内产业加快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产业和环境等优势,坚持实施对外开放,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突破,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市的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面临的机遇都很多,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加快城镇化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立足市情,发挥优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推动“三化”协调发展。

第三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生力军

劳务输出是区域间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种人力资源,通过劳务输出得到开发利用,可以为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商城县是xx确定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0余万人。近年来,开放的政策,市场的拉动,政府的组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使商城劳务输出规模与日俱增,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输出总量迅速膨胀,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到2002年,全县年输出剩余劳动力10.8万人以上,其中省内务工人员2万余人,跨省就业人员8.7万余人,出国劳务人员100余人,分布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及周边部分国家和地区,涉及21个行业,年收入从几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其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占外出人员的4.6%,年收入在5千

1、加强宣传引导,把劳务输出、劳务产业、劳务经济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加快转移农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全社会明白,过多的农民滞留农业,会形成农村市场增长缓慢,相对萎缩,带来农民收入下降,影响城市工业品的销售。建立劳务输出的领导机构和服务体系,加强对劳务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保护输出者的合法权益,提升劳务输出经济,培育和发展统

一、规范的劳务市场,加速非农化人口的转移,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

2、以彻底改革户籍制度为突破口,进一步整合城镇管理体制,为农民工权益保护创造平等的制度环境。国家应放开中小城市户口,对大城市实行户口准

第四篇:加快城镇化进程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作者:黎德胜

党的十六大发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县域经济是属于区域性经济概念,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总量的总和。它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尤其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经济。在县域这个范围内,既有城镇经济,也有乡村经济;既有第一产业,也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城镇化作为社会生产力变化所引起的人类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对解决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一系列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一、城镇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表现出巨大的推动作用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其中,城镇化是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载体,而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则是城镇化的助推器。从现实中不难看出,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因而城镇化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它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城乡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和收入来源的现实途径,是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一)城镇化与工作化相互作用,是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两驾马车,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核心在于城镇化滞后。只有实现城镇化了,农民的就业问题、收入问题才能得到解决。由于城镇能够提供用水、用电和通信等方面的方便,从而成为企业和商贸市场的集聚地,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汇集场所。加之城镇化与工业化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必然聚集大批企业和商贸市场,促进

二、三产业的发展,必然吸纳更多的农村的剩余劳力入城就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特别是目前受国际市场价格和国内供过于求矛盾的影响,农产品价格已经没有明显上涨趋势,单纯依靠农业来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已收效不大。只有通过城镇化才能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减少农民数量,从而加快人口从业性质的转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也必须通过推进城镇化,以城乡结构调整带动农民从业结构调整。

(二)城镇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县域农业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规模经营才能产生规模效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和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据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农业生产效益在扣除成本后,处于微利和保本的状态。其发展趋势预示着,未来我国很大程度上只能靠减少农民人数增效,靠少数“现代农民”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而城镇化在不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或第

二、第三产业转移的同时,就为留下的农民创造了扩大生产规模的条件,从而也为他们提高收入创造了条件,即为农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由此可有效地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并最终促进农业基础地位的加强,进一步夯实县域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城镇化可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从而促进了县域商贸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农村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全国范围看,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仅消费40%的商品,农村近3个人的消费只相当于城镇1个人的消费。农村消费群大,但消费支出少;需求潜力大,但购买能力低;

市场空间大,但市场容量小。因此,扩大县内有效需求,除了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之外,推进城镇化则是一个有效途径。一方面,推进城镇化可以促使农民进城建房或购房定居,这将有力拉动建材、建筑、装饰、家具、电力、供水、环保等许多产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城镇化本身会带来投资需求的扩大。据有关方面统计,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投资2.5万元,每建设1平方公里的市政设施可带动1.5亿元的投资。这些都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另一方面,推进城镇化又使相当一部分农业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随着其非农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将大大提高其消费水平,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必要条件,必然会促进县域商贸经济的发展。

(四)推进城镇化可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缩小城乡差别,从而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小城镇就业,减少了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相应增加了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此外,农民进城定居之后,相应地会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现代文明生活的陶冶,使他们既“洗脚”又“洗脑”,逐步改掉一些陈规陋习,形成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城镇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再次给农民带来福音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实现农民现代化的有效举措,是得民心、顺民意之举,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治本之策,对于缓解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对于提高农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小康水平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分析县情,进一步增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改革开放以来,兴业县象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尤其是新建县六年来,通过实施道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县城区已初具规模。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县仍有很大差距,现在全县城镇化水平略高于20%,而全国平均水平为31%、全区平均水平为26%。特别是目前城区建成面积狭小,仅为3.8平方公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市民素质、市容综合环境都比较差。概括起来,制约我县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与建设脱节。有的乡镇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建设显得杂乱无章;有的虽有规划,却不严格按规划建设。二是土地的开发和利用跟不上形势发展。由于机制等方面原因,导致开发力度不够,许多乡镇的建设还是保持了建县前的原状,尤其是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区建设仍基本上是原石南镇的框架。三是历史遗留问题多。南超公司在建设县前便拥有了城区环南路段等多处土地的开发权,但长期以来“开而不发”,严重阻碍着我县城区建设的进程。另外,我县城镇早期开发中建成的房屋无“两证”,权属不清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究其原因是当时开发部门已收取了屋主的有关费用而挪去它用,造成了现在许多屋主在信贷、经商等方面缺少信物,阻碍了经济发展,土地部门和房产部门对其管理也无从下手。四是建设资金紧缺,必要的公共配套基础设施不能及时建成完善,使城镇对企业和入城居民的吸引力度不够。五是户籍、教育、治安等相关软环境的治理改革力度不够,城镇管理水平偏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的发展速度。

三、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

实现农村城镇化,不但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需要,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目前的国内国际形势,给兴业县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首先,国内经济形势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粤港澳经济圈和泛珠三角经济向腹地辐射力度加大,周边地区发展势头继续上升;其次,广西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性会址,将大大提高广西在华南及东盟地区的地位,兴业也将通过呼应南博会迎来一个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好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和物产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快城镇化进程。

(一)规划要高标准、高起点,实现科学化、系统化和特色化

规划工作是城市建设的首要前提。如果规划不科学,缺乏瞻前性,必然导致城市在拆拆建建、修修补补中曲折前进,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因此,城镇规划一定要做到高标准、高要求,科学化、系统化和特色化。

1.科学定位城镇性质、功能和发展目标。要根据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历史人文环境、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和未来发展潜力,对县城和各城镇的性质、功能、发展目标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在规划中,要综合考虑周边城市的因素,具有自己的特色,不能搞千篇一律,否则会影响到将来的发展。以兴业县来说,由于兴六高速路的贯通,使兴业已成为南宁的郊区和后花园,成为玉林与南宁的连结点,在定位上就要考虑南宁、玉林的因素影响,突出自己的特色。县内其他乡镇的城镇规划除要呼应县城外,也要考虑周边乡镇的因素,定准位,把自己的优势特点凸现出来。从我县各乡镇的实际情况看,可以分成以下几大类型进行发展:蒲塘、北市、卖酒、山心、龙安等乡镇可以借助边际镇的区位优势和商品集散地的传统优势,加快培育市场体系,走商贸发展型路子;石南、大平山、小平山、葵阳等乡镇可以利用交通优势和现有工业基础比较好的优势,加快工业发展,走工业主导型路子;沙塘、山心、铁联、博爱等乡镇可以发挥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型路子;城隍、石南等乡镇可以依靠独特的人文资源和自然风光优势,发展旅游业,走旅游带动型路子。总之,由于各地区位、资源、环境和主导产业不同,各乡镇的城镇发展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走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2.要适度超前、系统完整地确定规划内涵。规划是百年大计,规划修编要有战略眼光,不能只考虑十年、二十年,要考虑今后五十年、一百年。要邀请国内知名的规划设计院,运用国内外先进的理念、手法,采纳国内先进标准进行规划。在规划具体内容上,要充分考虑远期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必须根据远期发展的需要,按“高标准、高起点、高效能、高质量、现代化”的要求设计。同时,要注意系统配套,逐步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协调性、兼容性。在编制城区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的同时,及时配套编制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及城区道路、桥梁、供排水、电力、通讯、公交、文化、体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专项规划,保证规划的系统性、完整性。

3.要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城镇化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建设要全县一盘棋,把全县范围内的集镇、村庄都有机地组织到城镇化进程之中。兴业县的城镇体系规划要按照“以人为本、以路为轴、以城区为中心、以中心镇为极,组群发展”的城镇发展思路,构建“一个中心,两个次中心,三条轴线”的网络式城镇结构体系。一个中心,即以县城为中心;两个副中心,即把蒲塘镇、城隍镇建设为我县的次中心,成为我县城镇化的两翼;三条轴线,即沿324国道、 石大路、玉桂公路形成三条城镇化发展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以中心县城为辐射,周围乡城相呼应的完整的城镇化发展体系。

(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优先发展县城和中心镇

重点发展县城,发挥中心辐射功能。县城处于全县的中心,位于交通网络的交汇点上,是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县城镇化建设的龙头,应予以重点发展。以兴业县来说,在已经完成《兴业县总体规划(1997——2015)》修编基础上,应按照修编规划,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以改变仍然是一个集镇的面貌。一是抓好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兴业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高强度投入,高速度推进,高质量建设,启动一批城区道路、给排水、污染治理、公用事业、新区建设、旧城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力争在两年时间建成山川垌、香山、东海等生活小区,建成美通客运站、火车站前广场、县政府前广场,对解放路一带旧区、城东北黎村、庞村、城南唐格村等自然村进行改造,建设建材市场、农副产品市场等专业市场等。二是建成六联工业小区,使石南花卉基地、机械制造、教育城等一批项目在小区里落户

发展,不断扩大城区面积。三是加强城区综合管理。进一步整治城区容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建设工地、生态环境。四是加大环保工作力度,综合整治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努力实现城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优先发展中心镇,带动边远小镇的建设。小城镇的发展只有跨越了一定的人口门槛,才能比较经济地建立起一般农村聚落所难以拥有的基础设施,城镇功能才能比较完备。如果各个小城镇同一期各自为战,呈分散化发展,这必然会造成财力、物力的分散化,很难实现农村城镇化质的飞跃。因此,我们必须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要求出发,突破镇、乡、村囿于自己的行政地域范围封闭发展的传统模式,实行“突出重点、差异发展”的战略,形成区域多层次、开放式的小城镇网络结构体系。根据最低人口规模或“门槛人口规模”的观点,我们应该选择在人口较多、交通方便、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予以优先发展。目前,兴业县综合条件较好的乡镇有石南镇、大平山镇、蒲塘镇、山心镇、城隍镇,要大力把这几个镇发展成为我县的中心镇或次中心镇。要把一些较大的投资项目尽可能放到县城规划区内和中心镇,增强其经济实力;集中财力加快县城和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到县城和中心镇安家落户,从事

二、三产业;实行必要的行政区划变动,保证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空间。

(三)狠抓项目建设,强化产业支撑,促进城镇经济繁荣发展

实践经验表明,城镇的发展必须以产业的发展为依托,其规模的扩张必须以经济的繁荣为前提。因此,有效地推进城镇化,必须紧扣发展这个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立足本地资源、区位、交通、人文等方面的优势,选准和培育主导产业,做到一业为主,多业驱动,使城镇的发展壮大得到有力的经济支撑,形成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支撑体系。以兴业县来说,工业方面,重点培育并形成机电、水泥、微粒板、林产化工等生产基地;农业方面,重点抓好现有357个农业企业的生产,并进一步发展各类农产品加工,通过加强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以此带动和推进城镇化进程。当前,最重要的是抓好海螺水泥项目、22万伏变电站、铁路专用线、给水工程等一大批在建项目的建设,通过这样一批工业企业和城镇建设项目的建成,加快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从而拉动城镇化发展。

(四)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依靠市场机制推进城镇化进程

当前,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建设的主要“瓶颈”,没有资金,城市建设就难以为继。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内一些大型城市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经营城市,正在为人们所接受。经营城市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盘活城市资产的现实选择。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就必须确立经营城市的新思路。在计划经济时代,市政建设是给人们提供生产、生活条件的无偿服务型、共享型的产品,政府对它只投入、不收益、不经营。应当看到,城市是国家长期巨额资金投入的结果,实际上是最大的国有资产。要摆脱城市建设的困境,必须彻底改变城市建设政府投入、无偿使用的旧模式,走经营城市之路,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努力开辟城建资金来源。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如土地)、人力作用资本(如路、桥)及其相关延伸资本,进行重组、营运,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吸引增量,走出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城建市场化之路。因此,我们必须以更开放的政策吸纳外部资金和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城市公交、自来水、煤气、市改道路、污水处理等行业的建管和运营,凡是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进行调配的资源都要大胆地进行市场配置,凡是国有资本可以部分甚至全部退出的领域,都要大胆退出,通过合资、TOT、BOT等多种形式全力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要变一方投资为多方聚资,变政府包建为全民共建,实行多元化开发,广开城市建设的融资渠道。

(五)深化制度改革,扩大对内开放,为加快小城镇发展营造良好软环境

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体制、行政区划管理体制,都严重制约着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实现农村城镇

化提供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制约城镇人气不旺的瓶颈。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要逐步取消户口所具有的身份、待遇和等级差别等特殊功能,实现城乡居民一律平等。其次,逐步实行以居住地和就业为主要标准来划分农村户口和市镇户口,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人口三种管理形式为基础的登记制度。再次,逐步建立小城镇与农村居民自由迁移和政策调控相结合的户口迁移制度,从而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就是要在保持土地国家所有和农村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强化和搞活土地的使用权和土地发展权。首先是深化小城镇用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行有偿供地,规范土地市场,促进第

二、第三产业在小城镇集中发展;科学、合理地解决小城镇的发展占用部分农村土地的问题。特别是妥善处理农村因征地而出现失地农民的补偿及就业问题。其次还应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促进土地不断向种田大户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分流出来,流向小城镇。第三要做好土地储备,为在城镇化过程中,工业企业、商贸市场和居民住宅等建设必然需要大量的土地做好准备。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镇化的方向应该以增加就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作为主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规范化,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健全和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把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扩大到小城镇的各种经济成分和各种用工形式,逐步建立开放的、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其它合法权益。小城镇的全体居民都有按照法律或有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障金的义务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到小城镇务工经商但尚未在小城镇落户的农民,也应纳入小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承担缴纳社会保障金的义务,并享受相应的权利,从而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深化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改革。从小城镇发展的趋势看, 深化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兼并联合,使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相一致,将是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实行兼并联合,富村联合穷村,强企业兼并弱村。打破地区壁垒被,可以更好地利用整个区域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使资源及生产要素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实现各种经济协作,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同时,兼并后可以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以兼并单位为中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楼房住宅,发展福利事业。强企业兼并弱村,还可以弱化村的概念,强化企业的概念,淡化农民意识,增强市民意识,使行政村逐步向企业化转变,一个村成为一个大企业,一个大企业又带动一方小城镇建设。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入城务工农民无法解决住房问题和子女入学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的热点问题。由于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农民入城定居的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进程。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首先,在住房制度上,现在已有的大城市采取建设经济适用户出租给入城务工但又没有能力购买房屋的农民工居住,设置城中农民工村落,这样既便于管理,又稳定了民心,这是很值得推广的一条好做法。其次,在农民工子女教育就学问题上,目前从小城镇到大城市由于昂贵的地段费和借读费,使得许多农民的子女对城中学校望而却步,只好留守在农村做无人监管的留守少年或成为中辍学流浪儿。其中一部分人逐步演变成社会问题少年。为此,我们要废除城中学校以各种名义收取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借读费、地段费,让他们享受到同等受教育的权利,解除农民工后顾之忧,安心在城工作,逐步变成城市居民。

总之,促进城镇的繁荣,不仅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更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步实现农民富裕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在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必将为一个地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续的增长动力,使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得

到解决,真正走向实现共同富裕的大道。

第五篇: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缩小城乡差别

一、新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新型城镇化就是推进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更加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去年底以来,中央召开了一系列重要工作会议,把城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其作为扩内需的重要依托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近期,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摆上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首先城镇化可以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增加居民消费。据统计,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为8869元,大中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0599元,表明从乡村到城市,居民消费明显增加;二是城镇化可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有助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具有明显效果;第三城镇化可以有力拉动投资需求。城镇人口的增加,可以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投资需求。

二、我市城镇化工作的现状

2003年以来,伴随着奥帆赛在青岛的成功举办,青岛城市建设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效果最为明显的时期。2009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4.7%,年均提升1.3个百分点。但客观地看,尤其与一些几乎同时起步城镇化建设的相关城市对比,我市城镇化建设总体推进不快,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还比较弱,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要求相比差距更大。据统计,2009年青岛市GDP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第10位,但是,我市城镇化率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仅列第32位。县域五市在全国百强县排名最高的胶南市列第25位,而城镇化率胶南市在全国县级市中仅列第73位。17个重点镇进入全国千强镇的只有5个,城镇化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从深层次分析,我市城镇化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镇域规划编制水平不高。规划是引领城市建设发展的总纲,由于长期以来对农村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各区市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区市驻地规划上,存在着重点镇规划编制层次较低,镇域规划覆盖面窄,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不强等问题。

二是城乡同籍管理难以落实。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就近就地”特征,全市农村转移劳动力在本区市、乡镇范围内务工经商的占85%以上。这些农民由于户籍身份难以转移,办理落户的“门槛”相对较高,使这部分人口处于“半城半乡”的状态,从而导致了镇域人口集中度不够的状况。

三是镇域经济实力薄弱,产业集聚度不高。目前我市镇域综合经济实力不高,乡镇的经济规模普遍较小,多数镇发展模式粗放、产业结构相似、缺乏鲜明特色,难以形成产业集聚。全市乡镇各类园区较多,园区投资强度又明显不足。

四是基础设施功能不全,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由于新增城建设施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区市驻地,重点镇、中心村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对接,成为影响城镇化推进的薄弱环节。

五是财政投入捉襟见肘。由于目前的财政体制,市里很难拨出大量资金用于农村城镇化建设,而五市自身投入不足。作为乡镇一级,基本上是“吃饭财政”,扣除各种刚性支出后,真正用于城镇化建设的资金寥寥无几。

三、对策建议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核心是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城镇化工作目标,解决好上述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提高城镇规划编制权限,完善城镇规划管理体系。2010年底前,编制完成《青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化“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中心镇布局规划》,确保实现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的有机衔接,加快构建以县城为中心、小城镇为骨干、中心村和新型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进度,扩大规划覆盖面,力争到2012年底前全市所有县城和重点镇实现控制性规划全覆盖。建立健全规划编制修订公众参与制度,完善规划实施的检查、纠正和责任追究制度,增强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是把县城做大做强。目前青岛所辖五市驻地已具备较完善的城市功能,完全有条件做大做强。到2020年应向着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人口在30万至60万的现代化大中城市的目标奋进。

三是加快重点镇规模膨胀。把大力发展重点镇作为城镇化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按照“全面推进、重点培育”的原则,加快实施重点镇培育工程。对于《青岛市城镇化意见》中确定的首批10个重点镇,抓紧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加大政策整合力度,实行重点镇政策“直通车”制度,凡是市以上赋予重点镇的各项政策措施一律直接到重点镇,有效化解政策兑现的递减效应,实现扶持政策效益的最大化。在产业培育方面,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引导周边镇产业向重点镇集聚,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重镇、商贸强镇和旅游名镇,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在项目用地方面,建议对重点镇用地指标实行单列,戴帽下达到各镇,不占用区市用地指标,各镇通过土地挖潜获得的土地复垦指标也全部用于当地建设。在行政管理方面,要从全市范围内抽调选拔发改、城建、规划、金融方面的人才到重点镇任职;积极扩大镇级管理权限,在重点镇设置综合执法派出机构,通过直接下放、委托授权等形式赋予各镇相对独立的经济管理权和行政执法权,增强发展活力。积极推进乡镇合并工作,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和生产要素集聚,合并后重点镇辖区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进一步增强重点镇的承载能力和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四是以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全市农村住房与危房改造会议三年完成城中村改造的任务要求,把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来高度重视,使其成为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要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统筹兼顾、确保重点的原则,统筹城乡水、电、热、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力。二要创新农房建设开发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对集体经济实力较弱的村,可通过引进有实力、专业化的公司垫资建设,腾出的旧村土地进行招拍挂,所得资金用于兑付前期建设费用。对有条件的村,可探索成立股份制开发建设公司,负责村庄住房改造建设。积极创建农村住房建设融资平台。三要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安置补偿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四要鼓励在解决好当地农民住房需求的前提下,将在当地工作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纳入农民经济适用房销售对象管理,让他们享受当地居民的同等待遇。

五是完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按照整体规划、有序放开、公正公平、方便群众的原则,加快解决长期在城镇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落户问题。对市内七区,在实行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的基础上,降低落户门槛,加快实现常住户口在七区范围内按统一标准迁移。对县域五市,建议全面放开户籍迁移政策,真正实现只要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和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就可以办理落户手续。要以深化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为契机,抓紧研究制定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使其与户籍制度改革形成有效衔接,让农民享受到城市居民同等待遇,促使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向城市居民和产业工人转换。针对部分社区和农村务工人员在户籍转移中的利益分配问题,一方面,对落户社区的外来人员,明确不参与迁入社区的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由各区市设立临时居委会方式进行管理,其社会保障待遇纳入各区市范畴统一考虑;另一方面,本市农村务工人员户口转移到城镇后,一定期限内仍可在计划生育、宅基地、土地承包收益等方面享受原户籍所在地政策。

六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在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支农政策,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市本级财政对城镇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对城市无形资产的挖掘使用,如户外广告经营权、道路桥梁冠名权、公交线路经营权等,都可以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为城镇化建设筹集资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试验室岗位安全职责下一篇:实验室教师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