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反演技术在榆树林油田树123区块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2023-01-14

1 工区概况

树123区块位于三肇凹陷徐家围子向斜东翼斜坡,为东高西低的被断层复杂化的平缓单斜构造[1,2,3,4]。研究区南北长13.8km,东西宽7.9km,面积109km2,区内共有钻井358口,其中探井21口,采油井236口,注水井84口,报废井17口。主要目的层位是下白垩统的泉三、四段的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沉积环境为河流-三角洲沉积,其物源为东北物源影响下的物源交汇区,南部局部井区发育东南物源[5-(7]图1)。

2 精细地震解释与构造特征研究

2.1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本次研究对比解释的构造层位主要是扶、杨油层组,通过对全区358口井合成记录的标定,它们与地质层位的对应关系如下:FⅡ1、FⅢ1为较弱振幅,为一套复波反射,与FⅠ1地震反射相差

1-2个相位的波峰反射;FⅢ1与FⅠ1相差2-3个相位;YⅡ1为与YⅠ1相差2-3个相位的波峰反射,为一套连续性较好的中强振幅反射,标定为波峰反射零相位位置;YⅢ1为与Q21相差一个相位,为一套中

强振幅的波峰反射零相位(如图2)。

2.2 断层精细解释

针对工区面积较大、目标层主要位于(T2~T22)坳陷层断层系、构造变化复杂等特点,采用先对断穿T2大型生长断裂进行断层格架搭建,然后再逐级分类的解释方法,针对断层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解释方法。其核心在于利用多种手段[8,9,10],提高断层解释的精度和效率。通过对比本次解释与原解释结果,各个层的断层及断裂特征都有一定的变化:这是由于(1)断层断裂特征识别的多解性,(2)采用先进的断层识别方法提升了全区断裂特征重新界定的准确性,以Y1层为例,断层的重新认识如下(见表1、图3):

2.3 构造成图

基于高精度的地震解释结果,以井上真正的构造深度为限制,完成目的层油层组顶底构造反射层共7张构造图(见图4)。

从各目的层构造图的成图结果,可以看出该区顶底目的层构造特征较为相似,构造特点表现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构造格局,中部为构造最低位置。全区整体断层发育,断裂特征继承性较好,其中大型断层主要以南北向发育,小型断层以东西向为主,其中扶杨油层构造继承性好,整体受南北走向断裂切割形成多个独立断块、断圈。

3 地震反演预测研究

3.1 测井曲线标准化

测井曲线标准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测井曲线的编辑和环境校正,其目的是消除测量值因井眼扩张、泥浆以及井眼几何形状等因素所产生的误差。

(2)测井曲线归一化,归一化后,较好地消除了各井之间声波曲线值的差异,有利于各井之间对比、建立储层电性标准(见图5、图6);

(3)测井曲线的基线漂移校正,本文完成了的SP曲线基线漂移校正,为统一标准、准确识别砂岩奠定基础(图7);

(4)对研究区电阻率曲线开展均一化处理,保证各井直接曲线的横向可对比性(图8)。

3.2 地震反演子波优选及低频模型建立

在选择地震反演方法之前,要了解研究区各目的层的实际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结合软件优势模块进行地震子波的优选,完成全区参与反演井位的时深标定,同时建立了参与反演的低频模型,确保反演结果与地质层位一一对应(图9)。

3.3 反演方法评价与优选

图10、图11和图12分别为各方法反演后抽取的一条联井剖面。从剖面图可以看出,测井约束反演和波阻抗反演反映砂体较好,并且砂岩与井吻合较好,但纵向分辨率比较差,所以利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储层精细刻画是很难达到要求的。随机反演是利用地震反演把地震剖面转化为拟波阻抗剖面进行储层横向预测,纵向上达到一定的分辨率,横向上能够充分利用地震寻找井间的砂体分布情况,反演结果能体现地震资料所含有的地下信息,保证砂岩预测的真实性[11]。因此,最终选择以波阻抗反演为背景,开展协模拟随机反演,最终反演结果提高了纵向上小层识别的能力。

3.4 地震反演结果评价

不同的研究区地质条件不同,在进行反演计算中的各项参数的选取就要做到最大程度与实际相匹配。

通过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的效果来看(图13、图14、图15、图16),反演剖面分辨率较高,砂岩横向连续性较好,纵向上能够分辨出2m以上的砂岩,达到了精细刻画各小层砂体分布状况的目的。全区共参与反演井351口,吻合好,识别率较高,平均符合率达到87%。

4 砂体厚度预测及效果分析

通过测井约束反演,界面型地震剖面已转化为岩层型测井剖面,反映地层的速度信息。而不同岩性的地层具有不同的速度,因此反演剖面通过不同的颜色来直观地展示岩性的变化情况,例如红色、橘红色等颜色代表速度高的岩性,一般为火成岩、砾岩、砂砾岩等;黄色、橘黄色等颜色代表速度比较高的岩性,一般为砂岩;而绿色、蓝绿色、蓝色等颜色则代表速度较低的岩性,一般为泥岩。因此,通过对速度界面的追踪对比解释,就可以得到有关岩性在空间上变化情况的图件。

通过对反演结果的预测分析:扶Ⅰ油层组砂岩分布整体上受地层厚度和构造特征影响,整体上特征不明显,在井区位置呈“片状”发育,厚砂体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井区,其中西部砂体发育较好,有三处大面积“片状”的发育砂体。与之相对应的是南部砂体,砂体较连片,但是砂体厚度均在10m以下。北部井区砂体砂体厚度分布不均匀。东部砂体分布相对适中,砂体厚度分布均匀,呈条带状分布(图18)。

扶Ⅱ油层组砂岩较扶Ⅰ油层发育较差,最大砂体厚度在22m左右,发育在树30井南侧,全区砂体分布相对不均匀,砂岩厚度较大地区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最大厚度砂体13m左右,各砂体面积相对较大,整体在2~5.5km2左右,主要集中在树151井和树301东侧附近,在东南部空白区砂岩厚度在1~7m之间,砂岩厚度较西南部低(图19)。

扶Ⅲ油层组砂岩厚度总体上南厚北薄。砂岩主要呈长条状或片状分布,砂体分布相对集中,北部井区位置砂体发育差,只局部发育个别“甜点”状砂体。扶Ⅲ油层组砂体发育最好位置主要集中在树15井和树301井附近,砂岩厚度最厚能达到16m左右,并且整体厚度均大于7m(图20)。

杨Ⅰ油层组砂岩厚度与扶Ⅲ砂岩组分布特征相似,总体上南厚北薄,并且在井区位置砂岩基本不发育,研究区南部砂体整体发育,为整片发育,主要发育两套大型砂体,其8m以上厚度砂体面积分别为8km2和36km(2图21)。

杨Ⅱ油层组砂岩厚度特征主要表现为整体厚度较大,全区砂岩厚度基本均在10m以上,研究区南西——北东向砂体最为发育,井区位置砂体呈树枝状或网状,其规模较小,分布不均匀。而位于全区西南——东北方向对角线附近的砂体均较发育,呈片状或坨状,砂体规模均较大,并且整体连通关系也明显较好,在树123附近砂体表现为全区最大厚度;研究区东南部砂体发育相对较差(图22)。

杨Ⅲ油层组最大砂岩厚度为23m左右,主要特征表现在中部发育,边界位置均较差,厚度在10m以上的砂体连通关系较好,砂体分布在研究区整个中心区域,大面积片状分布,在树123北部和南部位置砂体表现出厚度最大值(图23)。

摘要:针对研究区面积较大、构造复杂、储层横向变化大等特点,以井震结合、精细构造解释为基础,利用地质、钻井、测井等信息,开展叠后地震反演储层预测研究,对研究区的储层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精细、准确的描述,为区块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地震反演,精细解释,储层预测

参考文献

[1] 李文举.榆树林油田树322区块精细油藏描述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2] 赵向国.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可动用储量地质评价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

[3] 冯大晨,王文明,赵向国,等.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可动用储量评价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23(2):39-42.

[4] 王秀娟,杨学保,迟博,等.大庆外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研究[J].石油学报,2006,27(S1):106-110,114.

[5] 宋英琦.榆树林油田扶余油层沉积体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6] 杨玉华.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精细油藏描述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

[7] 李德武.榆树林油田精细地质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

[8] 黄伟.大庆长垣高台子工区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及储层预测[D].浙江大学,2010.

[9] 张进铎.地震解释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2):578-587.

[10] 黎孝奎,侯庆杰.合成记录精细标定层位研究[J].内江科技,2012(10):44-44.

[11] 胡浩,汪敏,张津滔.浅析几种地震反演技术[J].油气地球物理,2013(1):47-5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合唱音准的影响因素及提高路径论文下一篇: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稳步过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