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金随想录有感

2022-07-06

第一篇:读巴金随想录有感

读巴金《随想录》有感

我开始了解巴老,源于他的《鸟的天堂》。那时的我,上小学四年级。望着语文教科书上那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插图,便幻想着自己是一只会飞的小鸟,我的家,就在远方小岛的那棵大树上。那时对巴老的印象,现在想来,更多的是快乐无忧,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岂不乐哉?然而,当我读了《随想录》,我的心里多了几份沉重。我是读巴老的文章长大的,知道《随想录》是他的暮年之作。在这里,积蓄了他一生的感悟,我也在字里行间中感悟着,使自己的心渐渐成熟。以下是我读完《随想录》第一集的所感所想。《随想录》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了知识分子的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学界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巴金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我认为,巴金之所以被誉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看吧,正是因为巴老的坚决,《随想录》才得以继续、完成。巴老所经受的苦难,我无法替他减轻,但我愿为他的精神所净化而后蜕变成长,以此来纪念一个真正的巨人曾经存在,现在存在,也必将永远存在!沂源一中07级23班翟晓春

指导老师:于兴江

第二篇:读《巴金读书》有感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没有上过大学,是书籍培养他成为杰出的作家。

巴金视书为老师,为良友。他从书中汲取了大量的养料,为他以后的作品铺垫了基础。

巴金读书的情况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多、广、精。多是指巴金一生读的书量多,有百本小说;广是说巴金不仅读中国的文学,而且在香表哥的帮助下,读了许多国外的名著,受到国外文学的熏陶,是之博采重长;精是说巴金读书中的一个要求。他读书从不囫囵吞枣,生搬硬套,而是善于思索,善于深刻理解作品,融会贯通。

读了这本书,我认为读书中心索很重要,对某一难以解决的问题,长期索绕于心,冥思苦想,这时,在外界的刺激下—或是读书,或是与人交谈,或是调动往昔的知识储备,就会触发灵感,豁然开朗。因此,勤于思索是激发灵感,开启思路;获取知识的基础,使你受益无穷。

从巴金的读书经历中,可以了解他的思想发展和创作思路,从而对他的作品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我们如何读书也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第三篇:读巴金的《家》有感

这一段时间我正在读巴金的家,这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必读的文章,他是一部中长篇小说,主要讲述旧家族旧社会的事情。文中出现的人物,我对高觉新有一个比较整体的认识,下面我就要谈一谈他。

觉新生活在一个封建的大家庭中,老太爷是家中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封建腐朽势力的顽固拥护者,没有人可以违抗。《新青年》是当时青年学生最喜欢读的杂志,觉新也不例外。他在学校学习物理专业,每门功课都是一级棒,每年都那优秀。当时的他心中充满抱负,对物理充满兴趣,想当一名物理学家,他还有一个很远大的理想,上完高中要出国留学,长长见识。但是当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时,父亲把他叫到书房,告诉他不能继续上了,上了也没用。以一种极其顽固的口吻告诉他这一事实。觉新一下子忘记了反抗,忘记了自己的理想,忘记了高中学的物理,任命的接受父亲的安排。很快在父亲的安排下,觉新娶了一位官家小姐,而在之前两人根本没有见过面,他只是被动麻木的接受。好在妻子比较体贴,渐渐地觉新忘记了之前的失落,只是沉浸在妻子的温柔里,并且把所学的知识全部忘却。之后又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一家单位,开始了工作,当他领到第一份薪水时,还是开心了一把,只是以后就淡然了。不久,父亲死了,他很自然的接下父亲的担子,一时间迷失了自己,周旋于各个大家长之间,迎合每一个人,让自己处于疲惫之中。但在夜深人静之时,他会独自一人在湖边吹箫,哀悼他失去的青春,失去的爱情。他在少年时代有一个很要好的情人,只是他们八字不合,被大人硬生生的拆散了。

觉新是一个矛盾的人,它既有新社会先进的知识,又有封建残余知识。在他的处事当中,封建思想占主导地位。也许在当时的社会觉新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并且走得相当辛苦,放弃了梦想,放弃了爱情,成了一个封建制度的忠实的守护者。

第四篇:读巴金《还魂草》有感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在中国,巴金是与茅盾、老舍、曹禺齐名的作家,曾经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姓巴的同学“巴恩波”。巴金正在翻译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巴金晚年患有帕金森氏症、慢性气管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曾表示要求安乐死 。他于2005年死亡,享年101岁。他的死亡,是中国文学界上的一大损失!

巴金曾经说过:“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泉源。”在《还魂草》中,他歌颂了青春的美丽,友谊的真挚,与对黑暗世界的控诉。

《还魂草》原是巴金笔下的人物小时候听一个老人讲的故事,今天轮到他讲给两个小女孩利莎和秦家凤听,这个故事是,用自己的血培养一种草,长成了用来救活一个死去的友人:一个民间的传说,在大人与小孩之间搭起互相关心的小屋,虽然屋外环绕着人世间的煤烟和尘埃,而战火又终于把小屋毁灭,但是毁灭不掉的是人世间爱的美丽与希望的光芒!

该书中利莎的父亲是一个乐天派,经营着一个小书店,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居住的地方成天被一家菜馆弄得乌烟瘴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虽然经过多次交涉,菜馆总是不予理睬,无可奈何,他却总是成天自我安慰说总有一天会好的!等到菜馆关门盘出去的时候,他说这就是他交涉的结果,一个纯乐天派的妥协者!在该书中,能够给予人希望的是两个小孩,利莎和秦家凤。她们之间纯洁的友谊,对人世间总是充满希望的美丽心灵给予了作者心灵上无尽的安慰,每当作者陷于心灵上的困顿时,利莎和秦家凤仿佛是上天派来的小天使,总是及时出现,给作者带来心灵上的清风,吹散作者心上的阴霾,。

其中,该书着重描写了两个小女孩之间纯真的友谊,她们两人之间无话不说,在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回家,在作者生日的时候,邀请了秦家凤及她的母亲来家里做客吃饭。在作者生病的时候,这样描写这两个女孩给予他的安慰,“我忽然发现书桌上两个女孩的头靠在一起,吃吃地小声笑着,我吐了一口气,两张年轻的脸立刻掉向我,笑容还未曾消散,就想两朵朝阳开放的话,还带了晶莹的泪珠,那就是明亮的眼睛了,我的心立刻镇定了下来。我听见两声亲热的唤声‘黎伯伯’,两个孩子马上跑到我的窗前,鸟叫似的争着跟我讲话”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我”看不见人生的希望,看不见人们的活力,成天忧郁,没有生命的活力,在我生病的时候,利莎和秦家凤两个女孩给了我生活的滋润,她们就像炎热的夏天中的一阵凉爽的风,给人带来清凉,她们就像沙漠渴望的雨,滋润了干枯的大地,给世界带来希望。可是,秦家凤母女的死给“我”和利莎的伤害是如此地深,作者是这样描写“我”的心情“敏,你不会理解我的心情。我真愿意我能够做一个大骗子,把她哄得收了泪笑起来。就让她以后骂死我,我也甘心。但是我从什么地方学到这样的骗术呢?”但是让作者惊奇的是,小利莎居然想起“我”给她讲过的“还魂草”的故事,要去找这种草,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好来救秦家凤!这真挚的友情让人感动,可是也让人悲哀,是战争夺走了一个可爱小女孩的如花生命,她原本应该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成长,坐在教室里接受老师的教诲,

学习长大······而不是过早地失去生命,埋葬在黄土里,可惜在战争年代,这种美好愿望可能转瞬即逝,有可能这一秒你还活着,下一秒你就在黄土里躺着了!战争史如此的罪恶,作者鞭挞战争,渴望和平! 人们浑浑噩噩地活着,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他们不讲理,只顾着自己能活得舒服点,或者能够多赚几毛钱,他们可以置别人的利益不顾!

书中人物的典型之处在于在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战争年代,他们或表现出人性的自私自利,或表现出人性的冷漠,得过且过的啊Q精神,或表现出人性的丑恶,例如秦家凤的父亲,作者借利莎之口,写出了这个男人在发财后就在城里另外安了一个家,对秦家凤及其母亲则是及其不好,一年难得回来几次,一旦回来也是态度恶劣!······

本文结束在一种哀伤的气氛,在战争中,利莎的父亲的小书店也不能免于难,最终化为灰烬,最后,在无奈之中,丽莎他们一家只好搬往别处安家,“我“则与她父亲住在大学宿舍,帮忙把书店早些恢复起来。在文中,“我”恢复得不仅仅是一个书店,还是一个希望,一个承诺!一个对利莎,对“我”自己的承诺!

在读该文章时,我感到心中沉甸甸的,心中弥漫着哀伤与无奈,在战争年代,人的生命是那么地脆弱,昨天还是笑靥如花,转眼间笑容不再,身体被厚重的黄土覆盖着,这是战争的罪恶,也是时代的悲哀!但是,爱的希望我们不应该放弃,唯有对人世间存在希望,我们才能冲破黑暗,迎接光明,感受新世纪的温暖!

第五篇:读巴金作品有感作文 500字

-1999年,国际编号为83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巴金在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有一千万字的著作和四百多万字的译著。作品先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他是获得国际性荣誉最多的一位中国作家。

我是巴金先生最忠实的粉丝,尽管我仰慕郭沫若的才华,

鲁迅的笔风。但我最喜爱巴老的作品,从“小狗包弟”到“海上的日出”从“寻梦”到“做一个战士”。每一篇都是那样娓娓道来,由浅入深。给我无穷的遐想和共鸣。当我困难时,我读到:可惜你从来没有见过海。海是那样大那样深。它可以教给你许多东西,尤其是在它起浪的时候。当我努力却看不到结果极度丧气时,你说出:做一个战士是不知道萎缩的,他的脚步很坚定,他看定目标,便一直向前走去。他不怕被绊石摔倒,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当我好高鹭远时,你真诚的道出:不要把我当做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正是这种纯粹无私的爱支撑你在宇宙的长河里濯濯升辉。“巴金星”我心中的明星。

读巴金作品有感作文 1600字

当太阳落下帷幕时,总有黑夜的降临;当白天的喧哗悄悄逝去时,总有宁静的到来;当炎炎夏日被瑟瑟秋风取而代之时,总有残叶的飘零。 《家》,这本书中描述的大家族公馆中,是四室同堂,本该是令人羡慕的天伦之乐会充溢在这个富有的家庭之中,然而对于公馆中的青年来说,这是一个黑洞洞的家庭。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摧毁给人看”。《家》中三位善良、单纯的女性就是悲剧。

梅是旧式才女,她与觉新青梅竹马,但是最终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也许有人认为那是因为觉新的软弱,也许有人认为那是因为高老太爷的独霸,不管是谁的原因,最终还是因为他们处在的那个封建时代的婚姻制度。封建婚姻使梅失去了心爱的觉新,使她在身体被病魔缠绕时,又被精神之痛压在下面,直到抑郁而死。

瑞珏是温柔贤惠的一名女子。如果有人说是因为她抢夺了觉新而致使梅死去,那我可不赞成。因为瑞珏并不知觉新与梅相爱,并且瑞珏也是受害者。她因为被高老太爷抽签抽中而成了高家媳妇。瑞珏完全不了解自己将要嫁给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也许是风度翩翩,也许是性格古怪,也许是体弱多病。珏带着自己无限遐想嫁进高家。珏的温柔贤淑打动了觉新,并且为高家生下一个小男孩。本该是享受着大少奶奶的待遇,却因在高老太爷时逝世时怀着第二个孩子而被逼住到了破旧且远离高家的小屋中,最终因为难产而死。

鸣凤是一个充满天真、善良的女孩,虽然是高家的下人,但是清秀的脸庞,单纯的性格可以让人忘却她的身份,这也使得叛逆的三少爷觉慧爱上她。的确,她很动人。在鸣凤身上也许没有大家闺秀的风范,但她是那么容易接近。没有姨太太们那种高档的胭脂水粉,小姐们俏丽的服饰,简单让她变成觉慧眼中黑压压的高家的一个亮点。然而这么一个简单的女孩却被高老太爷当成物品,送给六十来岁的冯乐山为妾。鸣凤或许是三位可怜的年轻女性之中

最勇敢的一位。她用投湖自尽来抗议黑暗的社会。

不管是成为婚姻制度牺牲品的梅,还是死于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瑞珏,甚至是为封建家奴制度所迫害的鸣凤,这一切的悲剧都是因为封建家长制的存在。从小说表面来看,似乎高老太爷是罪魁祸首。其实高老太爷在大家族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就像封建家长制一样。在高家没有人被允许与高老太爷顶撞,也没有人敢违背高老太爷的一切命令。这样的高家,这样的社会,到处都充斥着残毁、深渊、懦怯、黑暗。

看着三位年轻女性因为高老太爷的存在而成为这个家族的牺牲品,我开始愤恨,我假想着或许有一天,高老太爷逐渐从高家失去影响,那这样雷同的悲剧就不会再出现。然而,我发现我错了。因为在《激流三部曲》的后面又出现了觉新兄弟的继母的娘家人来到成都,要为觉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无力帮助。这是又一幕悲剧上演。可是又有谁能改变呢?即使高老太爷不存在了,可是另一个象征着封建家长制的老太爷会出现。

我想,这就印证了觉慧在旧历年给人施舍时的想法,即使他今天能够因为觉慧给的钱而生活下去,然而以后却还是会挨饿。 封建家长制度就像恶魔,徘徊在中国旧式社会中。在黑暗中,似乎一切都变得渺小,一切都变得奴服。但是觉慧勇敢地逃出家庭并且获得了自由。这也许就是那黑暗中微弱的星光吧。

现在,中国已不存在这样的制度了。我要感谢像觉慧那样黑暗中的星光。即使当时是那么不起眼,但最终成就了现在的光明。

我永远坚信:黎明前是最黑暗的;在宁静中暴发的是最大的喧哗;叶落归根,枝条上总会有新芽的绽放。

读巴金作品有感作文 1600字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在上海去世。出生在官僚地主家庭的他,并没有被封建腐朽思想所侵蚀,“五四运动后,他受到新思潮的影响,积极参加反封建运动。19岁那年他离家出走,到外地求学,27岁那年他赴法留学,在这期间,他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灭亡》,这部短篇小说主要写了一群青年反对军阀专制统治所进行的种种革命活动,主人公是一个极富正义感又有着献身精神的悲剧人物,巴金将他塑造为一名悲剧英雄。他的抗争精神,他撕心裂肺的呼叫,让当时的文坛为之一振,这篇小说终于让读者看到自己的英雄,尽管在黑夜绝望呼叫的英雄。

1931年后,巴金的创作进入了高峰时期,4月他发表了长篇小说《家》,随后发表《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小说《家》,随后与《春秋》合称激流三部曲,《家》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以“五四”浪潮波及到四川为背景,写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的腐烂溃败历史,小说描写了几对青年在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但他不是自由恋爱和反抗旧礼教的故事,他的矛头直指向了专制主义。

抗战爆发之新中国成立是巴金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此时他开始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氛围忧郁而悲哀,如短篇小说《废园外》写作者走过一个废园,想起了几天敌机轰炸昆明,炸死园内的一个深闺少女的故事,让人读起来平凡但又有着一股巨大的伤感。

巴金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创作从表现手法、表现技巧上与以后相比并不是那么精美圆熟,但读他的作品让人感到一个纯情的、忧郁的年轻人,在没有终点的苦旅中拖着苦难的身影,艰难跋涉,如杂文《龙》中描写的是作者的一个梦境,作者在文中说,”我走进深山大泽,仅有一根手杖做护身武器,我用它劈荆棘,打豺狼,它还帮我等高山踏泥沼,我脚穿草鞋可以走过水面而不沉没……”文中深刻表现了作者手中握着笔与封建专制与人民的敌人斗争,追求丰富而充实的生命,他希望能用自己的斗争给世界带来光明。

巴金的一生平凡而又曲折,在《在怀念肖珊》一文中,作者描写了自己与妻子肖珊在文化大革命中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全文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之中,文章开头作者想到了六年前妻子肖珊逝世之时,首先让人为之一痛,作者说他当时想倾吐自己的感情而又不知道如何去倾诉,执笔三四个小时而写不出一个字,可以想象,作为一个文学巨匠表现出这样的状态,他该受到多大的打击,但他并为被击倒因为他要与这些反对派斗争,直至看到中国富强的那一天。 正如他在《文学生活五十年》中说到:“一九三五年,小说《家》出版后两年,我曾经说过‘自从我执笔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对我的敌人的攻击。我的敌人是什么?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化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他们都是我最大的敌人。我始终守着我的营垒,并没有做过妥协’因为这段话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多次批判……”然而作者丝毫动摇过自己坚定的心,他一直手握笔杆与他的敌人斗争着。

巴金的一身平凡而又曲折他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他走过了无数的沼泽,但他没有被累垮,他一直坚守着自己心中的信念:为了祖国和人民。在他的文章中也体现出来,他的文章题材广泛,爱祖国、赞英雄、颂友谊、怀故人。他从不隐藏自己的快乐,也不掩饰自己的痛苦,他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作家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上说:“今天出席这次大会,看到许多新生力量,许多有勇气、有才华、有责任心、敢想、敢写、创作力极其旺盛的,对祖国和人民充满热爱的青年、中年作家,......但是我心灵中仍然燃烧着希望之火,对我的社会主义祖国和我们无比善良的人民,我仍然怀着十分热烈的爱,我要同大家一起,尽自己的职责,永远前进。作为作家,就应当对人民、对历史负责。我现在更加明白:一个正直的、有良心的作家,绝不是一个鼠目寸光、胆小怕事的人。”巴金就是这样一个人,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人,对后辈充满希望的人。他守护自己的信念走过了一生,直到他看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天,他便一个人默默离开了我们.

上一篇:大班律动冬天来了下一篇:读奔跑的女孩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