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奥斯卡获奖电影

2022-09-29

第一篇:历届奥斯卡获奖电影

历届奥斯卡获奖纪录片

(2010-04-23 14:10:03) 转载 标签:

杂谈

第十四届(1941)始于本届

最佳记录片:《Churchill‘s Island》

第十五届 (1942)

最佳记录片:《The Battle of Midway—中途岛战役》、《Moscow Strikes Back》、《Kokoda Front Line》、《World War》

第十六届 (1943)

最佳记录片:《December 7th-12月7日》(短片),《Desert Victory-沙漠胜利》(长片)

第十七届(1944)

最佳记录片:《海军陆战队登陆踏拉瓦岛》、《战斗夫人》

第十八届(1945)

最佳记录片:《希特勒活着吗?》、《名副其实的光荣》

第十九届(1946)

最佳记录片:《命运的种子》(Seeds of Destiny)

第二十届 (1947)

最佳记录片:《第一步》(短片)(First Steps)、 《死亡设计》(长片)(Division of Films and Visual Education)

第二十一届(1948)

最佳记录片(短片):《走向独立》(美国海军) 最佳记录片(长片):《秘密陆地》(美国海军)

第二十二届(1949)

最佳记录片(短片):《生存机会》(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以多抵少》(华纳兄弟电影公司)

最佳记录片(长片):《乌地的黎明》(英国新闻处)

第二十三届(1950)

最佳记录片(短片):《朝鲜内情》(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

最佳记录片(长片):《提坦--米开朗基罗的故事》(制作人:罗伯特.斯奈德)

第二十四届(1951)

最佳记录片(长片):《南太平洋岛风光》(雷电华电影公司旅游风光片)

第二十五届(1952)

最佳记录片(短片:《邻居们》(加拿大国家电影局)

最佳记录片(长片):《环绕我们的海洋》(雷电华电影公司,制片人:欧文.艾伦)

第二十六届(1953)

最佳记录片(短片):《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制片人:华尔特.迪斯尼) 最佳记录片(长片):《沙漠奇观》(制片人:华尔特.迪斯尼)

第二十七届(1954) 最佳记录片(短片):《星斯四的孩子们》(英国情报处)

最佳记录片(长片):《消失的大草原》(制片人:华尔特.迪斯尼)

第二十八届(1955)

最佳记录片(长片):《海伦.凯勒自己的故事》(制片人:南茜.海顿)

第二十九届(1956)

最佳记录片(短片):《南北战争的真相》最佳记录片(长片):《沉默的世界》第三十届(1957)

最佳记录片(长片):《艾伯特.施韦策》第三十一届(1958)

最佳记录片(短片):《女佣人》最佳记录片(长片):《白色的荒地》第三十二届(1959)

最佳记录片(短片):《玻璃》(荷兰)最佳记录片(长片):《塞伦吉蒂不会死》第三十三届(1960)

最佳记录片(短片):《吉斯皮纳》(英国)最佳记录片(长片):《飞马》第三十四届(1961)

最佳记录片(短片):《展望》最佳记录片(长片):《上有天,下有地》(法国)

第三十五届(1962)

最佳纪录片(短片):《迪伦.托马斯》 最佳纪录片(长片):《黑狐狸》

第三十六届(1963)

最佳纪录片(短片):《查格尔》最佳纪录片(长片):《罗伯特.弗罗斯特:一位与众人争吵的情人》第三十七届(1964)

最佳纪录片(短片):《来自小石城的几个人》最佳纪录片(长片):《雅克一伊夫斯.库斯图的没有太阳的世界》第三十八届(1965)

最佳纪录片(短片):《活下去!》最佳纪录片(长片):《埃莉诺、罗斯福的故事》第三十九届(1966)

最佳纪录片(短片):《到明天就是一年了》最佳纪录片(长片):《战争游戏》第四十届(1967)

最佳纪录片(短片):《红木树》最佳纪录片(长片):《安德森队伍》(法国)第四十一届(1968)

最佳纪录片(短片):《人为什么创造》

最佳纪录片(长片):《自己的历程》

第四十二届(1969)

最佳纪录片(短片):《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 最佳纪录片(长片):《阿瑟.鲁宾斯坦一热爱生活》

第四十三届(1970)

最佳纪录片(短片):《访问我的老战士》最佳纪录片(长片):《伍德斯托克》第四十四届(1971)

最佳纪录片(短片):《暗哨》最佳纪录片(长片):《赫尔斯特龙记事》第四十五届(1972)

最佳纪录片(短片):《这个极小世界》最佳纪录片(长片):《马乔》第四十六届(1973)

最佳纪录片(短片):《普林斯顿:寻找答案》最佳纪录片(长片):《伟大的美国牧童》第四十七届(1974)

最佳纪录片(短片):《不》最佳纪录片(长片):《心灵与精神》第四十八届(1975)

最佳纪录片(短片):《比赛结果》

最佳纪录片(长片):《从珠穆朗峰滑下来的人》

第四十九届(1976)

最佳纪录片(短片):《计算我们的日子》

最佳纪录片(长片):《美国哈兰县》

第五十届(1977)

最佳纪录片(短片):《严肃是我的敌人》

第五十一届(1978)

最佳纪录片(短片):《戈萨默.康多的逃跑》 最佳纪录片(长片):《吓人的真相》

第五十二届(1979)

最佳纪录片(短片):《保罗.罗伯逊:对一位艺术家的歌颂》最佳纪录片(长片):《最好的孩子》

第五十三届(1980)

最佳纪录片:《从东方伟人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第五十四届(1981)

最佳纪录片(短片):《协调一致》 最佳纪录片(长片):《灭绝种族的大屠杀》

第五十五届(1982)

最佳纪录片(短片):《如果你热爱这个星球》(加拿大) 最佳纪录片(长片):《又一个孩子失踪》(加拿大)

(默里.勒纳摄制) 第五十六届(1983)

最佳纪录片(短片):《5点15分的弗拉明戈舞》 最佳纪录片(长片):《他想让我跳舞》

第五十七届(1984)

最佳纪录片(短片):《石雕师》

最佳纪录片(长片):《哈维.米尔克的时代》

第五十八届(1985) 最佳纪录片:《破碎的彩虹》

第五十九届(1986)

最佳纪录片(短片):《女人--为了美国,为了世界》

最佳纪录片(长片):《阿蒂.肖:你们大家都有时间》、《在美国穷困潦倒》

第六十届(1987)

最佳纪录片(短片):《童心不泯》

最佳纪录片(长片):《悠悠十载午餐:阿尔贡昆圆桌上的妙语和传说》

第六十一届(1988-1989) 最佳纪录片,长片:《终点饭店:克劳斯.巴比的一生》(马塞尔.奥菲尔斯)

第六十二届(1989-1990) 最佳记录片:《普通线索:棉被的故事》

第六十三届(1990-1991) 最佳纪实短片:《午餐约会》

最佳纪录片:《美国之梦》(制片人史蒂文-冈崎)

第六十四届(1991-1992) 最佳纪录片,短片:戴布拉-沙斯诺夫《弥天大谎:通用电气公司、核武器和我们的环境》 最佳纪录片,长片:阿莱-莱特和欧文-萨拉夫《在明星的影子中》 第六十五届(1992-1993) 最佳纪实短片:萨姆-卡曼《小巴士》

第六十六届(1993-1994) 最佳纪录短片:《保护我的生命》

最佳纪实故事片:《我是个许诺:儿童》苏珊.雷蒙德和艾伦.雷蒙德

第六十七届(1994-1995)

最佳纪录短片:查尔斯.古根海姆《需要正义的时刻》

最佳纪录长片:弗赖达.李.莫克和特里.桑德斯《马雅.林:十分清楚的洞察力》

第六十八届(1995-1996)

最佳记实性题材短片:卡里.安卡利斯《一位幸存者的回忆》 最佳纪录故事奖:约翰.布莱尔《受人怀念的安妮.弗兰克》

第69届(1996-1997年) 无

第70届(1997-1998) 无

第71届(1998-1999)

最佳长纪录片《最后的日子(The Last Days) 》 最佳短纪录片《金色年华的即时浪漫故事 》

第72届(1999-2000) 最佳纪录片:《九月的一天》

最佳记录短片:《花边国王》(King Gimp)

第73届(2000-2001)

最佳长记录片:《Into the Arms of Strangers: Stories of the Kindertransport》Tracy Seretean

第74届(2001-2002)

最佳纪录短片:《Thoth》 最佳纪录片:《周末谋杀》

第75届(2002-2003)

最佳纪录短片:《Twin Towers》 最佳纪录片:《Bowling For Columbine》

第76届(2003-2004)

第77届(2004-2005) 最佳纪录片:《生于妓院》

最佳纪录短片:《奇迹时分:孩子们的进步》

第78届(2005-2006)

最佳纪录片:《帝企鹅日记》 March of the Penguins

最佳纪录短片:胜利要诀 A Note Of Triumph The Golden Age Of Norman Corwin

第79届(2006-2007)

最佳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最佳纪录短片:《颍州的孩子》

第80届(2007-2008)

最佳纪录片:《驶向阴霾的出租》(Taxi to the Dark Side) 最佳纪录短片:《自由空间》(Freeheld) 第81届(2008-2009)

最佳纪录片:《走钢索的人》 (Man on Wire)

最佳纪录短片:《微笑的Pinki》 (Smile Pinki

但是纪录片的成功是没有窍门的。纪录片的成功是什么?是所选用的题材成功地吸引到了尽可能多的观众。那么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的题材就能吸引到观众,有的就不能呢?因为我们知道,用何种手法去处理题材非常重要。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风格,或者叫创作手法,这是我一直强调的。这个很重要。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节目,纪录片也好,故事片也罢,都是对其它人或事物的观点、看法,或许是一种批判性的观点,对于我们喜欢的或不喜欢的事物的观点。应当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我指的是独特,并非新颖,或许那些事物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但我们用一种独特的手法去处理,去用一种新的风格去表达。人们会说:啊,是的,确实是这样。

纪录片也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发人深省的思考,一种态度鲜明的个性观点,这就是纪录片的意义。但没有什么窍门。如果说在纪录片或者其它片子的成功中有窍门的话,如果谁知道成功的窍门这一秘密的话,所有的制作人就都成亿万富翁了,都发家致富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制作人还并不富有,甚至是很穷,在欧洲甚至会穷死,从来不可能靠这种职业发大财。虽然他们也想赚钱,但实际上是不会有所谓的秘诀的。这是不可能存在的。现在唯一的秘诀就是,为了不赔钱,尽可能地为片子打广告。通过电影、电视、广播等等各种手段,使公众知道这部片子要放映了,然后他们就会去看。但这是另外一回事,另外一个领域了,这并非影片创作范畴内的事情,与影片制作的质量好坏无关。

中国纪录片吸引我之处,在于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认识和了解中国人,因为它们正是以中国发生的问题为题材的。它们中间,很多展示的是一些底层人艰难的生活处境,但却不去揭示原因。不过,原因肯定是存在的。凡事有果必有因。我不太赞同中国片子的一点是,似乎从不在片中说明原因,似乎那些结果是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的;但我们知道种种情况并非正常。正如雷电带来暴雨,暴雨会引发洪灾一样,任何事都会有起因。我觉得中国的片子教育性太强了,我这样说是就整体而言,而不是针对哪一部片子。可能这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可能是因为中国有独特的国情,国土面积巨大,人口众多,因而中国的纪录片承担了相当重要的对广大国民的教育功能。因为画面和镜头最易于理解,即使人们不识字也无妨。人们可以用画面来做这些事情。但是在用摄像机拍摄一个镜头的同时,旁边没有被摄入镜头的地方又在发生什么呢?镜头应当忠实全面地记录全程,这具有另外一种意义。

从记录片获奖谈记录片创作

刘湘晨,新疆电视台导演兼摄像师,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十年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之一。身为“记录片人”的他,最擅长拍摄反映新疆民俗风情的纪录片。其作品《太阳部族》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连续播放4年;作品《山玉》入围第九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并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发行;香港《阳光卫视》曾为其安排为期4个半月的个人作品专题展播。

由刘湘晨导演兼摄像并编辑的高清记录片《水来了》在2006广电总局电视“金帆奖”和第五届Sony“高清杯”评比中双双获奖。评委的点评是:“朴实、自然、原生态,取景构图漂亮,室内室外曝光处理适当,有胶片的感觉,字幕音乐配合好。”2007年新年刚过,正逢刘导在北京拍戏,我们有幸采访了他本人,以下是他对记录片创作的感言。

《水来了》创作源泉

丝绸之路一度是世界性的文化景观,它也给新疆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丝绸之路后来衰落,其外在原因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塔里木河的断流。罗布泊曾经是世界著名的内湖,但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却逐渐枯萎,最后完全消失。一方面是由于气候的变化,更主要是人对环境的不适当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导致塔里木河干涸,甚至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完全发生变化。这两年,新疆政府对塔里木河流域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完成几次大的抢救性的注水,采取对河道梳理等多项措施。已经使大片胡杨林植被恢复,整个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沙漠中的胡杨树有个特点,它可以很多年不发芽,一旦有水就会生机勃发。

我们抓住了这个大环境做背景,从近处看可以理解为对生态的保护,看的更远些思考人类与环境是否能和谐相处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记录片《水来了》大脉络是塔里木河注水前后的变迁,这是面;而点选择了塔河下游的一家普通牧民,通过他们一家人在变迁过程中的生活,如塔河注水后,家里的羊牛数量比以前增多等,来反映他们对塔河的深厚感情。片中景观很美,在沙漠中有胡杨林,在胡杨林中有水,像一组色彩的交响乐,也描述了塔里木河两岸的独特风光。

我们台技术部门的领导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利用新疆丰富的少数民族题材拍一部高清记录片。这是台里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新疆台高清设备不全,Sony给予了很大的技术支持。高清设备的特点是色彩还原逼真,这正复合新疆的特点。我们选择了秋天正好是胡杨树树叶黄了的季节,不同色块比较丰富,色彩反差比较鲜明,地点选在天山以南塔里木河的下游。从技术角度看,高清设备确实将水、树、沙交融在一起的景观清晰地再现出来。虽然“高清杯”是侧重技术上的探索,但我们考虑还应该有更深的文化蕴涵在里面。在对高清设备使用的同时,也应该有一个好故事题材,两方面结合起来更能打动观众。这个记录片的重点是环境中的人,在室内拍摄照度并不需要太高,在这种环境下更能体现高清设备的优势。在相对照度比较低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达到满意的层次效果,从创作角度看难度也更大。这主要靠导演对光的敏感度,对光线的捕捉能力,以及对光线运用的判断力。本来也有打光的想法,发电机也带了,但后来还是放弃了。从记录片来讲,追求自然光效果应该是一种方向。摄影师不但要对自然景观敏感,对环境中的人也要敏感,故事的细节要抓得住,还要具备更高的素质。以上几点都非常重要。

世界经典记录片

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天、地、人》三部曲――《迁徙的鸟》、《微观世界》、《喜马拉雅》,看了人家拍的片子特别感动,它使我震惊。

迁徙的鸟

微观世界

喜马拉雅

《迁徙的鸟》拍摄历时4年,横跨5大洲、行程10万公里,选择了50多个国家中的175个自然景地,动用了最先进的高空摄影器材,耗资4000万美元。该片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来自自然界的声音,来自自然界的感觉,这些都远远超越了人们能够感知的世界。带着观众走进鸟群,深入鸟的灵魂,为我们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奇迹。《迁徙的鸟》被誉为法国有史以来最优美的纪录影片,在2003年获奥斯卡奖最佳记录长片提名、2002年欧洲电影奖最佳记录片奖提名,2002年获法国恺撒奖最佳剪辑奖及最佳长片导演/音乐提名。

2005年法国导演吕克·雅盖拍摄的纪录片《帝企鹅日记》让世界眼前一亮。编导倾注了无限的爱恋之情和对生命力的赞叹之感,全片上下真正蕴含着纪录片的高雅品格与崇高意境。《帝企鹅日记》以纪实的手法,再现出荒凉孤寂的南极洲上,不畏寒冷的帝企鹅族群的求爱、成婚、繁衍的过程。片中运用生动的情节,有趣的“对白”,娓娓道来的讲故事的形式,成功地演绎了当今世界最感人的主题:爱与生命的伟大。《帝企鹅日记》以白色、蓝色、黑色为主调的画面语言,涌动着生命的韵律,孕育出大自然最美的旋律。片中的大海、浮云、风雪、极光、落日、弦月处处是诗意,篇篇有韵味,让观众时时被真实之品所感动。

这些享誉全球的纪录片,为我们带来崭新的视听享受和绝妙的创意启迪,以及另一种思维方式。总的来看,世界优秀的记录片,一定是关注人类共同的经验,也一定是最简单的东西。我国纪录片创作要赶上世界潮流,与世界佳片比肩,恐怕还需有相当长的奋斗历程。

反思中国记录片

中国记录片导演总是说:“如果我有那么多钱,那么好的技术装备,我也能拍的怎样怎样。”其实不然,仔细想想,我们欠缺的首先不是钱,而是人家哪种感知细微的爱心、博大的人文心怀。

纪录片不像电影、电视剧那么热闹,更多是纪录社会的变化和人的生存状态,虽然从经济上看,回报可能不成比例;但从精神来讲,它的回报是巨大的。我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人生,感悟到很多东西,这些东西让我自己感动,显出非凡的寓意。记录片主要不是娱乐价值,是一种社会、道德、文化,甚至是哲学。对于纪录片工作者来说,通过画面和声音去发现世界要比去创造一个世界更有意义。

我国电视台总数已超过2000家, 频道数量超过3500家,表面上看我国已经是个巨无霸似的电视大国。然而,细细考察就会发现,如此众多的电视频道中,纪录片频道寥寥无几,细算一下有中央电视台十套,上海纪实频道,阳光卫视和中央数字频道中的《老故事》频道等,这对于一个泱泱大国,又有三千多个频道来说,不能不说是个“悲剧”。英国只有5000多万人口,可是开办的纪录片频道可以说在欧洲是最多的,比如纪实频道,真实频道,探索发现,国家地理,历史频道,赛马频道等等。

面对我国纪录片与国际市场接轨时的窘境与困境,我们有必要再认真研讨一下纪录片创作中的症结问题:首先,中国记录片有两大特点,一个是指令性比较强,属于任务型,包括中央到地方,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二是要马上兑现,市场欢迎新、奇、特,中国记录片目前过去急功近利,过于追求目的性。

应该这么说,这个时代也产生了这个时代的作品,这些作品也完成了它在这个时代肩负的责任,承担的道义。也产生了一些高级的、富贵的作品,但高贵的作品不多,高贵是一种精神气质,它是人的很高的内心指数,有了这样的心地,才能有这样的眼光。我自身也由不少困惑,对自己的作品也有不满意,离自己的目标差的很远。

现在社会的主题词是财富,什么时候才能迎来真正的记录片的春天,当主题词变成财富的价值,人们考虑的不是财富,而是寻求财富的价值的时候,我们的记录片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

我们认为,记录片要走出怪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记录片创作要强调精品。记录片是一门艺术,要求记录片的创作者要有精品意识。它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制作上,要有精品意识;其次在思想上要有一定深度。通常要创作一部制作精良而又有思想深度的记录片精品,是需要有比较长的创作周期的,周期长并不一定能出精品,但要出精品则一定要有周期创作前提,这已经成为记录片创作中不成文的规律。陈晓卿拍《龙脊》时,在山里一蹲就是大半年;王海兵拍《山里的日子》九进大巴山,拍摄时间长达一年半;康健宁和高国栋的《沙与海》,拍摄时间更是长达三年。

第二,记录片要关注百姓生活。片子的素材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关注现实,关注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关注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如曾经牵动民心的上海电视台制作的《大动迁》,记录了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中闹市中心的市民为新规划的成都路高架桥让道的一幕幕人间戏剧,反映了改革开放中上海的发展轨迹和上海居民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种种心态。整个片子立足上海的平民阶层,讲述的就是家长里短的琐碎事,却受到了许多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第三,记录片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融合。现在中央台和地方台拍摄了不少历史文献记录片,受到观众的欢迎,它们为史学研究和史志的撰写提供了鲜活的史料,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为地方经济建设乃至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深远意义,是难以尽述的。黑龙江电视台创作的大型文献记录片《犹太人在哈尔滨》,站在当今改革开放的高度,俯视上个世纪犹太人在哈尔滨生活的历史,发现了许多他们当年生活和从事经贸活动的珍贵史料,并给予艺术的加工和再现。例如,犹太人在哈尔滨曾开办中国最早的合资企业、股份制银行,他们重视教育、重视音乐等艺术人才的培养等等,为哈尔滨的经济繁荣和音乐城的建设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本片获得2004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并获得观众的好评。

第四,学习借鉴优秀故事片的创作经验,提高记录片的艺术品位和艺术魅力。例如,我们应当注意在创作中寻找新颖的视角。视角是从生活(史实)到银幕(银屏)的切入点,新颖的视角会为故事片创作开辟新的途径和表现领域,从而赢得观众,大量的故事片就因此而获得成功,我们记录片的创作也应如此。例如文献记录片《邓小平》,在表现伟人生平事迹时,变传统的“仰视”为“平视”,片头语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使他对祖国的忠诚、孝心和痴情迅速地感染了每一位观众,拉近了伟人与观众的距离,一种亲切感、亲密感、和谐感、融合感油然而生,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再如,着意刻画个性。好的故事片,都以塑造刻画人物的鲜明个性而获得成功。而一般的记录片都着力叙说伟人的高贵品质和丰功伟绩,淹没了伟人的个性特征。文献记录片《邓小平》却着意表现了小平同志的个性风采。片子描述在山西召开的全国农业学大寨的会议上,江青插话:“有些地方粮食产量不如解放前是个别现象。”小平同志马上义正言辞地反驳:“个别现象也是不能容许的!”其对江青的蔑视和厌恶溢于言表。在毛主席受“四人帮”蛊惑提出让他做文革“三七开”决议时,他说,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丝毫没有掩饰对主席错误决定的不满。这些描述,非常鲜明地表现了邓小平同志胸怀磊落、憎爱分明、深于思考、谨于决策、作风果断、敢于负责的性格特征,真实而又准确地表现了“小平风格”。可以说,对小平的“卓越的个性刻画”是本片创作成功的重要原因。 (作者单位:高苒董长青黑龙江电视台申思哈尔滨电视台)

第二篇:奥斯卡获奖电影赏析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1—20 12学年第 1学期)

课号:056R31AGP课程名称:奥斯卡获奖电影赏析改卷教师:

学号: 106140021姓名:楼斯婷得分:

《入殓师》的理与情 《入殓师》最打动观众的地方,不在于它的剧情,影片拍摄手法,或者是演员的精彩表演,而是蕴含在整部影片中的“理”和“情”。

先来谈谈影片的“理”。 影片开头,男主角小林不得不放弃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回到了乡下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时影片中出现了小林的内心独白:“我打算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但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觉得很轻松。觉得被一直以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信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如是之人其实并不在少数,梦想并不一定是能让自己活下去的东西,有过梦,有过追逐就够了。人最后还是要去寻找自己的“天职”,也许它起初并不让你和周围的人满意,也许你起初接受它只不过是为了吃饱饭,但是随着你对它的深入了解, 你却发现自己竟然深深爱上了这份职业。当深入了解它之后,你会发现,比起梦想,这个不经意间涉足的“天职”,它比梦想更具有震撼力。 影片中小林与她妻子,对入殓师这个职业有着非常鲜明的矛盾。当妻子第一次知道丈夫做的是这一行的时候,强烈反对甚至是回了娘家。 对白中,妻子说这份职业是令人羞耻的,至于羞耻,仅仅是因为每天接触所谓的“死人”。她只希望丈夫有一个平凡的工作。然而平凡是什么呢,在小林看来,平凡不过是生死。每一个活着的人都会死,你会死,我会死,大家最好都会死去。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如果不平凡,还有什么是平凡的? 影片后段部分,澡堂老板娘去世。小林担当入殓师为她处理后事。火葬场工作人员的一席话让人难以忘怀。“感叹之后,就开始一点点回忆过去。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其实火葬师与入殓师一样,他们的职业都是神圣的。只不过一个是为逝者开启另一扇门的人,一个是为逝者送行的人。死并不意味着完结,它给活着的人留下很多东西,懊悔,追思,反省等等。而逝者本身,也通过死亡开始了新的旅程。“总会再见的”。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有些伤感,但却又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清醒而理智地认识自己的生命将在死亡中完结,毫无恐惧,毫无抗拒,这亦是一种坦然的生活心态。

下面再谈谈影片的“情”。 整部影片最让人落泪的地方是在殡仪馆为澡堂老板娘火葬的片段。澡堂老板娘生前与儿子一直有矛盾。儿子千方百计想拆掉母亲经营了一辈子的澡堂,而母亲至死也没有答应,甚至生前就委托澡堂的常客,也就是殡仪馆火葬师在她死后帮她继续经营澡堂。仅仅是因为大伙儿说没了这个澡堂会很困扰。老板娘突然去世,带着与儿子的矛盾就这么草率地离开了,甚至是在烧柴火的时候离开的。她至死都在工作着。在殡仪馆,当火葬师按下开关的时候,大火熊熊燃起,这一刻,儿子终于忍不住,大声呼喊着“妈妈,对不起”一边留下懊悔的眼泪。然而在声嘶力竭的哭喊,也不可能再唤回母亲昔日的面容了。人在活着的时候,总是不懂得好好珍惜眼前的人,当有一天他们突然离去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还有太多想说的话没对他们说,想做的事情没为他们做。矛盾,仇恨在生死面前显得多么渺小,好好爱自己的亲人,乘着还能再聚在一起。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却总是那么难做到。

贯穿了整部影片的,还有小林和妻子之间的情。小林的妻子无疑是善解人意的。她无条件支持着自己的丈夫,无论是放弃工作,还是回到乡下。她都不曾有过反对。然而太多的体贴必然预示着矛盾的产生。当她知道丈夫的职业的时候,她强硬的反对终于爆发。她也说过,她每一次只是笑着跟着他,其实她心里真的很难过。但是因为喜欢他,她每一次都没有反对。处于对丈夫职业的误解,她选择离开,这并不是一种自私,相反是也是一种爱的体现。影片后段,她因为怀上了孩子主动回到家中亦可以体现她仍然爱着自己的丈夫。然而对于丈夫职业的看法,直至澡堂老板娘去世丈夫担任入殓工作之时,她第一次有了触动并从此开始改观。而在影片末尾,她自豪的告诉粗鲁地对待遗体的工作人员“我的丈夫是入殓师”。这一句话,无疑饱含着对丈夫真挚的深情和对丈夫工作的坚定支持。如此的爱和善解人意,给表达死亡的影片添上了一份温馨。 影片中还有一个重要线索便是小林与父亲的父子情。小林的父亲无疑是不合格的父亲。在孩子尚年幼的时候带着情人离家出走,抛下妻子和孩子,整整30年,至死也没与亲人相见。在小林眼中,这样的父亲生死都与他不相干,他甚至抗拒去处理父亲的后事。然而,小林真的无法原谅父亲了吗?影片之中,有一个场景,他捡石头给妻子,然后告诉她这些石头不同的寓意。而这些话,都是30年前父亲告诉他的。还有一个场景,他和妻子在家中听大提琴曲子,他一听便知道那是父亲喜欢的曲子。由此见得,小林的内心深处还是非常爱自己的父亲的,虽然他们仅仅只有6年的相处,然而血脉之情并不是说断就可以断的。父亲突然的去世,没有带来伤心和痛苦,起初甚至是抗拒和不愿搭理的,然而当他目睹工作人员企图粗鲁地对待父亲的遗体的时候,他果决地站了出来,要求由自己处理父亲的后事。影片的情由此处达到了高潮,小林细心地为父亲擦拭身体,洗净面庞,当他艰难地拨开父亲的双手的时候,一块圆滑的石头掉落在地上。整整30年,父亲并没有忘记与儿子的约定,整整30年,他一直都想向儿子传达自己的爱。当小林双手捧着逝去父亲的面庞的时候,他终于忆起了而是父亲的面庞,时隔30年,他再一次喊出了“父亲”。无论生前如何,爱终究超越了生死。 影片末尾,小林将父亲手中掉落的石头放在的妻子的怀中。这意味着,他希望把这份爱一直延续下去。 《入殓师》的理发人深省,它的情触动人心。影片对于生死的思考和情感流露的表达都做得很到位。这样一部饱含着理性与感性的电影,不外乎能深深震撼观影者的灵魂。

第三篇:历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一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大决战》

最佳纪录片《我们走过的日子》

最佳科教片《低温核供热堆》《企鹅大帝》

最佳美术片(空缺)

最佳儿童片《烛光里的微笑》

最佳编剧 黄亚洲、汪天云《开天辟地》

最佳导演 孙周《心香》 导演创作集体《大决战》

最佳男主角 王铁成《周恩来》

最佳女主角 宋晓英《烛光里的微笑》

最佳男配角 (空缺)

最佳女配角 丁嘉莉《过年》

最佳摄影 姚力《心香》

最佳美术 美术创作集体《大决战》

最佳音乐 金复载《风雨故园》《清凉寺的钟声》

最佳录音 邓清华 冯径生 陆洪《心香》

最佳剪辑 剪辑创作集体《大决战》

最佳化妆 颜碧君 王希钟《周恩来》

最佳道具 道具创作集体《大决战》

最佳烟火 烟火创作集体《大决战》

特别奖 《周恩来》《开天辟地》

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周恩来》《大决战》《过年》

最佳男演员 王铁成《周恩来》

最佳女演员 赵丽蓉《过年》

最佳男配角 葛优《过年》

最佳女配角 吕丽萍《青春无悔》

特别奖 刘晓庆

第二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秋菊打官司》

最佳纪录片《天界》

最佳科教片《昼夜节律》

最佳美术片(空缺) 最佳戏曲片(空缺)

最佳儿童片《三毛从军记》

最佳编剧 王兴东《蒋筑英》

最佳导演 夏钢《大撒把》

最佳导演处女作(空缺)

最佳男主角 葛优《大撒把》

最佳女主角 巩俐《秋菊打官司》

最佳男配角 魏宗万《三毛从军记》

最佳女配角 张力维《人之初》

最佳摄影 李晨声《离婚》

最佳美术 靳喜武《杨贵妃》

最佳音乐 (空缺)

最佳录音 詹新《阙里人家》

最佳剪辑 张晓东《站直啰,别趴下》

最佳化妆 殷丽华、沈东生《三毛从军记》

最佳道具 杨允铭《离婚》

最佳服装 李建群《杨贵妃》

评委会特别奖 漠风(美术片)

第十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杨贵妃》

最佳男演员 古月《毛泽东的故事》

最佳女演员 巩俐《大红灯笼高高挂》

最佳男配角 冯巩《站直了,别趴下》

最佳女配角 陈小艺《离婚》

第三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凤凰琴》

最佳纪录片《水中影》

最佳科教片《第十三片绿叶》

最佳美术片《鹿女》

最佳儿童片(空缺) 最佳戏曲片(空缺)

最佳译制片《国际女郎》

最佳合拍故事片《炮打双灯》

最佳编剧 桔生、刘醒龙、卜炎贵《凤凰琴》

最佳导演 何平《炮打双灯》

最佳导演处女作 杨韬《燃烧的雪花》

最佳男主角 李保田《凤凰琴》

最佳女主角 潘虹《股疯》

最佳男配角 方子哥《无人喝彩》

最佳女配角 (空缺)

最佳摄影 格日图《东归英雄传》

最佳美术 钱运选《炮打双灯》 吕志昌 杨保成《重庆谈判》

最佳音乐 曹·道尔基《东归英雄传》

最佳录音 李伯江《云南故事》

最佳剪辑 钱丽丽、徐栋《都市情话》

最佳化妆 (空缺) 最佳道具 (空缺) 最佳服装 (空缺)

评委会特别奖《东归英雄传》(故事片)《早春一吻》(儿童片)

第十七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凤凰琴》《重庆谈判》《炮兵少校》

最佳合拍片《狮王争霸》

最佳男演员 李保田《凤凰琴》

最佳女演员 潘虹《股疯》

最佳男配角 孙飞虎《重庆谈判》

最佳女配角 丁嘉莉《无人喝彩》

最佳女演员 巩俐《大红灯笼高高挂》

最佳男配角 冯巩《站直了,别趴下》

最佳女配角 陈小艺《离婚》

第四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被告山杠爷》

最佳纪录片《往事歌谣》

最佳科教片《果实蝇》

最佳美术片《白色的蛋》

最佳儿童片(空缺)

最佳戏曲片《木兰传奇》

最佳译制片《亡命天涯》

最佳合拍故事片《背靠背、脸对脸》

最佳编剧 毕必成、范元《被告山杠爷》

最佳导演 黄建新、杨亚洲《背靠背、脸对脸》

最佳导演处女作 范元《被告山杠爷》 宁海强《弹道无痕》

最佳男主角 李仁堂《被告山杠爷》

最佳女主角 艾丽娅《二嫫》

最佳男配角 (空缺)

最佳女配角 剧雪《永失我爱》

最佳摄影 鲍肖然《南中国1994》

最佳美术 杨钢《征服者》

最佳音乐 常宏宇《征服者》

最佳录音 (空缺)

最佳剪辑 孙惠民《绝境逢生》

最佳化妆 (空缺) 最佳道具 (空缺) 最佳服装 (空缺)

评委会特别奖 张建亚《绝境逢生》(导演)

第十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被告山杠爷》《留村查看》《一个独生女的故事》

最佳合拍片《天与地》

最佳男演员 李仁堂《被告山杠爷》

最佳女演员 沈丹萍《留村查看》

最佳男配角 谢园《天生胆小》

最佳女配角 李媛媛《天生胆小》

第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十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红樱桃》

最佳纪录片《长城》

最佳科教片《种子正传》

最佳美术片《自古英雄出少年》

最佳儿童片《孙文少年行》

最佳戏曲片(空缺)

最佳译制片《阿甘正传》

最佳编剧 (空缺)

最佳合拍故事片《变脸》

最佳导演 吴天明《变脸》

最佳导演处女作 霍建起《赢家》

最佳男主角 高明《孔繁森》

最佳女主角 宋春丽《九香》

最佳男配角 赵军《吴二哥请神》

最佳女配角 郑卫莉《吴二哥请神》

最佳摄影 肖风《人约黄昏》 最佳美术 陈绍勉《人约黄昏》 最佳音乐 赵季平《孔繁森》 最佳录音 李岚华《红樱桃》 最佳剪辑 张建华《悲情布鲁克》 最佳化妆 超英《悲情布鲁克》 最佳道具 吕光、程天、施化林《七七事变》 最佳服装 (空缺) 优秀儿童表演奖 任莹《变脸》 集体表演奖 巴音、董娉、契·那日图、涂门、谷子、鄂尔登木图、达烈力汗、巴特尔、沙杰《悲情布鲁克》 特别奖《孔繁森》(故事片)《较量-抗美援朝战争实录》 第十九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红樱桃》《七七事变》《混在北京》 最佳合拍片《大辫子的诱惑》 最佳男演员 张国立《混在北京》 最佳女演员 郭柯宇《红樱桃》 最佳男配角 方子哥《混在北京》 最佳女配角 何赛飞《敌后武工队》 第六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鸦片战争》 最佳纪录片《山梁》 最佳科教片《介入疗法》 最佳美术片《百衣鸟》 最佳儿童片《我也有爸爸》 最佳戏曲片(空缺) 最佳译制片(空缺) 最佳剧本 王东兴《离开雷锋的日子》 最佳导演 韦廉《大转折》 最佳男主角 刘佩琦《离开雷锋的日子》 最佳女主角 于慧《喜莲》 最佳男配角 林连昆《鸦片战争》 孙淳《缉毒英雄》 最佳女配角 马晓晴《我也有爸爸》 最佳摄影 侯咏《鸦片战争》 最佳美术 崔登高、孙永印、张飙《大转折》 最佳音乐 金馥载《红河谷》 最佳录音 来启箴、王学义《鸦片战争》 最佳剪辑 冯四海《红河谷》 最佳道具 张先春《鸦片战争》 最佳烟火 于泽、魏新才、邱必奎、王其军、杨奎《大转折》 最佳导演处女作 芦苇《西夏路迢迢》 周波《捕狼人生》 最佳合拍故事片《宋家三姐妹》 评委会特别奖《埋伏》 第二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红河谷》《大转折》《离开雷锋的日子》 最佳男演员 高明《孔繁森》 最佳女演员 宁静《红河谷》 最佳男配角 牛犇《夫唱妻合》 最佳女配角 宋春丽《离开雷锋的日子》 第七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十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安居》 最佳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 最佳科教片《基因与转基因动物》 最佳美术片《蝶双飞》 最佳儿童片《花季雨季》 最佳戏曲片(空缺) 最佳译制片《泰坦尼克号》 最佳剧本 陆柱国《大进军--席卷大西南》 最佳导演 胡炳榴《安居》 塞夫、麦丽丝《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最佳男主角 冯巩《没事偷看乐》 最佳女主角 陶虹《黑眼睛》 最佳男配角 葛存壮《周恩来-伟大的朋友》 最佳女配角 白雪云《安居》 最佳摄影 穆德远《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最佳美术 陈耀功《长征》 最佳音乐 章绍同《相爱在西双版纳》 最佳录音 章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最佳剪辑 程珑《红色恋人》 最佳道具 (空缺) 最佳化妆 (空缺) 最佳置景 (空缺) 最佳烟火 (空缺) 最佳导演处女作 张扬《爱情麻辣烫》

最佳合拍故事片 《半生缘》 评委会特别奖 《大进军-席卷大西南》(故事片) 潘予 《安居》(演员) 第二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甲方乙方》《鸦片战争》《长征》 最佳男演员 葛优《甲方乙方》 最佳女演员 刘蓓《甲方乙方》 最佳男配角 李保田《有话好好说》 最佳女配角 张路《这女人这辈子》 第八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那山那狗那人》 最佳纪录片《共和国主席刘少奇》 最佳科教片《征服病毒病》 最佳美术片《宝莲灯》 最佳儿童片《草房子》 最佳戏曲片(空缺) 最佳译制片(空缺) 最佳剧本 曹文轩《草房子》 最佳导演 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 最佳男主角 滕汝俊《那山那狗那人》 最佳女主角 宁静《黄河绝恋》 最佳男配角 杜源《草房子》 最佳女配角 袁泉《春天的狂想》 最佳摄影 赵非《荆轲刺秦王》 最佳美术 屠居华、林琦《荆轲刺秦王》 最佳音乐 李戈《黄河绝恋》 最佳录音 陶经《荆轲刺秦王》 最佳剪辑 杜媛、刘小琴《网络时代的爱情》 最佳道具 易振洲、朱明《荆轲刺秦王》 最佳化妆 张邦宠、尹潇潇、夏小玫《国歌》 最佳置景 沈忠培、侯福兴《上海纪事》 最佳烟火 尹星云、白存平、岺大松、靳文年、申起进《铁血大动脉》 最佳特技美术 冯小宁《黄河绝恋》 最佳导演处女作 金琛《网络时代的爱情》 最佳合拍故事片 (空缺) 评委会特别奖 《国歌》(故事片)《春天的狂想》(故事片)《黄河绝恋》(故事片)《挥师三江》(纪录片) 荣誉奖 谢添《红娘》(演员) 第二十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男妇女主任》《红娘》《一个都不能少》 最佳男演员 赵本山《男妇女主任》 最佳女演员 刘欣《红娘》 最佳男配角 牛犇《媳妇你当家》 最佳女配角 李晓红 《银幕恋情》 第九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二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奖名单 最佳故事片奖:《生死抉择》《我的父亲母亲》《横空出世》 最佳导演奖: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陈国星(《横空出世》) 最佳男主角奖:陈道明(《我的一九一九》中饰顾维钧) 最佳女主角奖:巩俐(《漂亮妈妈》中饰孙丽英) 最佳男配角奖:雷明(《生死抉择》中饰郭厂长) 最佳女配角奖:陈瑾(《横空出世》中饰王茹慧) 最佳女主角特别奖:丹增卓嘎(《益西卓玛》中饰老年益西卓玛) 最佳故事片特别奖:《紧急迫降》(上影厂) 最佳导演特别奖:路学长(《非常夏日》) 最佳合拍故事片奖:《西洋镜》 最佳美术奖:曹久平(《我的父亲母亲》)、林潮翔(《横空出世》) 最佳录音奖:郑春雨(《横空出世》) 最佳摄影奖:张黎、池小宁(《横空出世》)、侯咏(《我的父亲母亲》) 最佳剧本奖:贺子壮、宋继高(《生死抉择》) 最佳剧本特别奖:扎西达娃、谢飞(《益西卓玛》) 最佳儿童片奖:空缺 最佳电视电影奖:空缺 最佳科教片奖:《宇宙与人》 第二十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奖:《我的父亲母亲》《黄河绝恋》《国歌》 最佳男演员奖:潘长江《明天我爱你》 最佳女演员奖:章子怡《我的父亲母亲》 最佳男配角奖:尤勇《紧急迫降》 最佳女配角奖:陶虹《说好不分手》 第十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二十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奖:《生死抉择》、《漂亮妈妈》和《芬芳誓言》 最佳男演员奖:《生死抉择》中饰李高成的王庆祥 最佳女演员奖:《漂亮妈妈》中饰孙丽英的巩俐 最佳男配角奖:朱旭凭《刮痧》 最佳女配角奖:《留住心中的月亮》中饰月兰的阎青妤 宁波市民评选出的最受欢迎演员奖:巩俐 第二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奖名单 最佳故事片奖:《毛泽东在1925》 最佳导演奖:霍建起--《蓝色爱情》 最佳男演员奖:戈治均--《押解的故事》 最佳女演员奖:宋春丽--《相伴永远》 导演处女作奖:

齐星--《押解的故事》 最佳编剧奖:王晓棠、王宸--《芬芳誓言》 最佳男配角奖:傅彪--《押解的故事》 最佳女配角奖:彭玉--《月圆今宵》 最佳电视电影奖:《王勃之死》、《上车走吧》 最佳美术片奖:空缺 最佳记录片奖:《东方巨响》(八一电影制片厂) 最佳戏曲片奖:《生死泪》(安徽电影制片厂) 最佳摄影奖:《紫日》、《血性山谷》 最佳录音奖:《刘天华》 最佳美术奖:《相伴永远》 最佳音乐奖:《刮痧》

第十一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二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法官妈妈》《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大腕》

最佳男演员:葛优(饰演《大腕》中尤优)

最佳女演员:周迅(饰演《烟雨红颜》中赵宁静) 最佳男配角:英达(饰演《大腕》中路易王) 最佳女配角:袁立(饰演《绝对情感》中安然)

第二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奖名单

最佳故事片奖:《冲出亚马逊》、《美丽的大脚》

最佳导演奖:陈凯歌(《和你在一起》) 杨亚洲(《美丽的大脚》) 最佳男主角奖:宁才(《天上草原》中饰雪日干) 最佳女主角奖:陶红(《生活秀》中饰来双扬) 倪萍(《美丽的大脚》中饰张美丽)

最佳男配角奖:王志文(《和你在一起》中饰江老师) 最佳女配角奖:袁泉(《美丽的大脚》中饰夏雨) 最佳编剧奖:思芜(《生活秀》)

最佳摄影奖:董亚春(《冲出亚马逊》) 最佳录音奖:吕家进(《小城之春》)

最佳美术奖:金荣哲(《冲出亚马逊》) 最佳音乐奖:三宝(《天上草原》) 最佳剪辑奖:周影(《和你在一起》) 最佳科教片奖:《深渊—邪教的本质》 最佳儿童片奖:《六月男孩》 最佳外国影片译制奖:《珍珠港》 最佳电视电影奖:《法官老张轶事》 导演处女作奖:黄宏(《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 评委会特别奖:马恩然(《法官老张轶事》中饰老张) 最佳合拍故事片奖:空缺 第十二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百花奖获奖名单 最佳女演员:徐静蕾 最佳男演员:卢奇 最佳女配角:袁泉 最佳男配角:王志文 最佳故事片奖:《冲出亚马逊》《英雄》 《邓小平》 金鸡奖获奖名单 最佳故事片奖:《惊涛骇浪》、《暖》 最佳故事片特别奖:《邓小平》 最佳纪录片奖:《钢琴梦》 最佳合拍故事片奖:《英雄》 最佳美术片奖:《回想》 最佳电视电影片奖:《马世清离婚》 最佳编剧奖:秋实(《暖》) 最佳导演奖:张艺谋(《英雄》) 导演处女作奖:乌兰塔娜(《暖春》)、徐静蕾(《我和爸爸》) 最佳男主角奖:夏雨(《警察有约》中饰赵六安) 最佳女主角奖:余男(《惊蛰》中饰关二妹) 最佳男配角奖:赵君(《看车人的七月》中饰刘三) 最佳女

配角奖:徐静蕾(《我的美丽乡愁》中饰雪儿) 最佳摄影奖:穆德远、董亚春、姜力军、陈远良(《惊涛骇浪》) 最佳录音奖:陶经(《英雄》) 最佳美术奖:霍廷霄、易振洲(《英雄》) 最佳音乐奖:章绍同(《台湾往事》) 最佳特技奖:孟浩(《惊涛骇浪》) 最佳化装奖:徐广端(《邓小平》) 最佳置景奖:姜述义、杨印华(《惊涛骇浪》) 最佳表演新人奖:李敏(《婼玛的十七岁》中饰婼玛) 评委会特别奖:李丁(《家有轿车》中饰老李) 第13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24届金鸡奖获奖名单:

最佳故事片奖:《美丽上海》

最佳导演奖:彭小莲(《美丽上海》)

最佳男主角奖:刘烨(《美人草》中饰刘思蒙)

最佳女主角奖:章子怡(《茉莉花开》中饰茉、莉、花)、 郑振瑶(《美丽上海》中饰母亲)

最佳男配角奖:冯远征(《美丽上海》中饰阿荣) 最佳女配角奖:(空缺) 最佳儿童片奖:《上学路上》

最佳科教片奖:《黑脸琵鹭》

最佳美术奖:霍廷霄

终生成就奖:汤晓丹

评委会特别奖:《女生日记》

最佳电视电影片奖:《曾克林出关》

最佳编剧奖:赵冬苓(《上学路上》) 最佳摄影奖:梁明(《两个人的芭蕾》) 最佳音乐奖:赵麟(《电影往事》)

最佳录音奖:张磊、万仲平、黄文祥(《惊心动魄》) 导演处女作奖:方刚亮(《上学路上》) 第27届百花奖获奖名单:

最佳故事片奖:《手机》

优秀故事片奖:《惊心动魄》、《暖春》

最佳男演员奖:葛优(《手机》中饰演严守一) 最佳女演员奖:范冰冰(《手机》中饰演武月)

优秀男演员奖:李幼斌(《惊心动魄》中饰演乘警长) 优秀女演员奖:张妍(《暖春》中饰演小花) 第1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二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完全获奖名单

最佳故事片 《太行山上》、《可可西里》

最佳电视电影片 《我们》

最佳记录片 《走进毛泽东》

最佳美术片 《梁山伯与祝英台》

最佳编剧 刘恒(《张思德》) 最佳导演 马俪文(《我们俩》)

导演处女作奖 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 最佳男主角 成龙(《新警察故事》) 最佳女主角 金雅琴(《我们俩》) 最佳男配角 唐国强(《张思德》) 最佳女配角 黄梅莹(《孔雀》)

最佳摄影 李屏宾(《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最佳录音 张磊 李安磊(《太行山上》)

最佳美术 曹久平(《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最佳音乐 叶小纲(《太行山上》)

第四篇:历届嘎纳电影节获奖全名单

第64届 (2011年)

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生命之树》 美国

评审团大奖

《小亚细亚往事》土耳其 《单车少年》比利时

最佳导演奖

《亡命驾驶》 美国

最佳男演员奖

《艺术家》让-杜雅尔丹 法国

最佳女演员奖

《忧郁症》克里斯汀-邓斯特 美国

评委会奖

《青少年警队》 法国

最佳编剧奖

《脚注》 以色列

金摄影机最佳影片奖

《las acacias》 阿根廷

最佳短片金棕榈奖

《穿越国境》 法国

“一种关注”最佳影片 《阿里郎》(导演:金基德)韩国 《停站间》(导演:安德里亚斯-德里森)法国

“一种关注”评审团奖片

《伊莲娜》(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 法国

“一种关注”最佳导演奖

《再见》(导演:穆哈默德·拉素罗夫) 法国

"电影基石"一等奖

《信》(导演:Doroteya Droumeva) 德国

"电影基石"二等奖

《DRARI》(导演:Kamal Lazraq) 法国

"电影基石"三等奖

《夜间飞行》(导演:Son Tae-gyum) 韩国

第63届(2010年)

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泰国)

评委会大奖

《尖叫的男人》(法国/比利时/乍得) 最佳导演奖

马修•阿马立克(《巡演》 法国) 最佳男演员

贾维尔•巴登(《美错》 西班牙) 吉马诺(《我们的生活》 意大利/法国) 最佳女演员

朱丽叶•比诺什(《合法副本》 法国) 评审团大奖

《神与人》(法国) 最佳编剧奖 李沧东

《诗》(韩国) 金摄影机最佳影片 《闰年》(墨西哥) 最佳短片金棕榈奖 《母狗的故事》

“一种关注” 最佳影片 《夏夏夏》(韩国)

第62届(2009年) 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白丝带》 德国 评委会大奖

《预言者》 法国 评审团奖

《鱼缸》英国/荷兰《蝙蝠》 韩国 特别荣誉奖 阿伦-雷乃 法国 最佳导演奖

布里兰特-曼多萨(《基纳瑞》) 菲律宾 最佳男演员奖

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无耻的混蛋》) 奥地利 最佳女演员奖

夏洛特-甘布斯(《反基督徒》) 丹麦/瑞典/法国 最佳编剧奖

梅峰(《春风沉醉的夜晚》) 法国/中国香港 金摄影机最佳影片奖

《参孙和大利拉》 澳大利亚 金摄影机特别奖

《阿加米》 德国/以色列

金棕榈短片特别奖

《六块五美金玩偶》 新西兰

最佳短片金棕榈奖

《竞技场》 葡萄牙

“一种关注”最佳影片

《犬牙》 希腊

第61届(2008年)

金棕榈大奖:

《墙壁之间》(《高中课堂》)(Entre les murs 劳伦•坎迪特Laurent Cantet 法国

评委会大奖:

《格莫拉》Gomorra 马提欧•加洛尼Matteo Garrone 意大利

最佳导演奖:

《三只猴子》three Monkeys 努里•比格•锡兰Nuri Bilge Ceylan 土耳其

评委会特别奖:

《大牌明星》Il Divo 保罗•索伦蒂诺Paolo Sorrentino 意大利

最佳男主角奖:

《切•格瓦拉传》Guerrilla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Benicio Del Toro 美国

最佳女主角奖:

《越线》Linha de Passe 桑德拉 巴西

最佳编剧奖:

《罗尔娜的沉默》Le Silence De Lorna 达内兄弟Jean-Pierre & Luc Dardenne 比利时

最佳短片特别奖:

《汽油罐》Jerrycan 朱利斯•艾维Julius Avery 澳大利亚

最佳短片金棕榈奖:

《盘封管》Megatron 玛丽安•克里撒恩Marian Crisan 罗马尼亚

金摄影机特别奖:

《九死一生》Everybody dies but me 瓦雷利亚•盖亚•格玛尼亚Marian Crisan 俄罗斯

金摄影机奖:

《饥饿》El Deseo 马利尔•博内托Marie Benito 墨西哥

第60届(2007年)

金棕榈大奖

《四月三周两天》 罗马尼亚

评委会大奖

《殡之森》 日本

评审团奖

《我在伊朗长大》 《沉默之歌》 法国 墨西哥/法国 最佳导演奖

《潜水钟和蝴蝶》

导演:朱利安•施纳贝尔 法国/美国 最佳男演员奖

《驱逐》 康斯坦丁•拉朗尼柯 俄罗斯 最佳女演员奖

《密阳》 全度妍 韩国 最佳编剧奖

《在人生另一边》 费斯•阿金 土耳其/德国 金摄影机最佳影片奖

《蛇发女妖》(MEDUZOT) 以色列 金摄影机特别奖 《控制》(Control) 美国 最佳短片金棕榈奖

《VER LLOVER》 墨西哥 最佳短片评委会奖 《AH MA》 新加坡 戛纳60周年特别奖

格斯•范•桑特《迷幻公园》 美国/法国 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 《加州之梦》 罗马尼亚

第59届(2006年)

金棕榈奖

《风吹稻浪》(英国,肯•罗奇)

评委会大奖

《佛兰德斯》(法国,布鲁诺•杜蒙)

评委会奖

《红色之路》(英国,安德里亚•阿诺德)

最佳导演奖

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墨西哥,《巴别塔》)

最佳男演员奖

贾梅尔•德布兹、萨米•纳斯瑞、萨米•布阿基拉等四位演员(法国,《光荣岁月》)

最佳女演员奖

佩内洛普•克鲁兹、卡门•莫拉、罗拉•杜纳丝、由阿娜•科波等六位演员(《回归》,西班牙)

最佳剧本奖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西班牙,《回归》)

最佳金摄影机奖

《布达佩斯岛》

第58届(2005年) 金棕榈奖 《孩子》(比利时,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评委会大奖 《破碎之花》(美国,吉姆•贾木许) 评委会奖 《青红》(中国,王小帅) 最佳导演奖

迈克尔•汉尼克(奥地利,《躲避》) 最佳女演员奖

汉娜•拉斯洛(以色列,《自由区》) 最佳男演员奖

汤米•李•琼斯(美国,《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 最佳剧本奖

吉勒莫•阿里加(美国,《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

第57届(2004年) 金棕榈奖 《华氏911》(美国,迈克尔•摩尔) 评委会特别大奖 《老男孩》(韩国,朴赞郁) 评委会奖 《老妇杀手》(美国,乔尔•科恩兄弟) 《热带病》(泰国,阿皮差朋•维尔拉瑟查库) 最佳导演奖

托尼•葛立夫(法国,《优胜者》) 最佳男演员奖 柳乐优弥(日本,《无人知晓》) 最佳女演员奖

张曼玉(中国香港,《清洁》) 金摄影机特别关注奖 《旅程》(中国,杨超)

第56届(2003年) 金棕榈奖 《大象》(美国,古斯•范•桑特)

评委会大奖 《乌扎克》(土尔其,努利•比尔格瑟兰) 评委会奖 《下午五点》(伊朗,萨米拉•马卡马巴夫) 最佳导演奖

古斯•范•桑特(美国,《大象》) 最佳男演员奖(并列)

穆扎法尔•奥兹德米尔(土尔其,《乌扎克》) 麦哈麦德•伊敏•图普拉克(土尔其,《乌扎克》) 最佳女演员奖

玛丽•乔西•克罗兹(加拿大,《野蛮的入侵》) 最佳剧本奖 《野蛮的入侵》(加拿大,丹尼斯•阿康特)

第55届(2002年) 金棕榈奖 《钢琴师》(波兰,罗曼•波兰斯基) 评委会大奖

《没有过去的人》(芬兰,阿基•考里斯马基) 评委会特别奖 《神圣的介入》(巴勒斯坦,埃利亚•苏•雷曼) 最佳导演奖 林权泽(韩国,《醉画仙》)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美国,《爱昏头》) 最佳男演员奖 《儿子》(比利时,奥利维耶•古尔梅) 最佳女演员奖 《没有过去的人》(芬兰,卡蒂•奥廷宁) 最佳剧本奖 《甜蜜十六岁》(英国,保罗•拉瓦第) 55周年奖

《科伦拜的保龄》(美国,迈克尔•摩尔)

第54届(2001年) 金棕榈奖

《儿子的房间》(意大利,南尼•莫瑞提) 评委会大奖 《钢琴教师》(奥地利,迈克尔•哈尼克) 最佳导演奖

乔尔•科恩(美国,《缺席的人》)

大卫•林奇(美国,《穆赫兰道》) 最佳男演员奖

贝诺特•马吉梅尔(奥地利,《钢琴教师》) 最佳女演员奖

伊莎贝尔•于佩尔 (奥地利,《钢琴教师》) 最佳剧本奖 《无人地带》(波斯尼亚,丹尼斯•塔诺维奇) 技术大奖 《千嬉曼波》(中国台湾,杜笃之) 《你那边几点》(中国台湾,蔡明亮)

第53届(2000年) 金棕榈奖

《黑暗中的舞者》(丹麦,拉斯•冯•提尔) 评委会大奖 《鬼子来了》(中国,姜文) 评委会奖

《二楼的歌声》(挪威,罗依•安德森) 《黑板》(伊朗,萨米拉•马卡马巴夫) 最佳导演奖

杨德昌(中国台湾,《一一》 最佳男演员 《花样年华》(中国香港,梁朝伟) 最佳女演员奖 比约克(丹麦,《黑暗中的舞者》) 最佳剧本奖

詹姆斯•佛兰柏格(美国,《护士贝蒂》) 技术大奖 《花样年华》(中国香港,杜可风、李屏宾 、张叔平) 第52届(1999年) 金棕榈奖 《洛塞塔》(比利时,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评委会大奖 《人性》(法国,布吕诺•迪蒙) 评委会奖 《纸牌》(葡萄牙,马诺埃尔•德•奥利维拉) 最佳导演奖

佩德罗•阿莫多瓦(西班牙,《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最佳男演员奖

埃马纽埃尔•肖特(法国,《人性》) 最佳女演员奖(并列)

埃米丽•德凯娜(比利时,《洛塞塔》) 塞弗琳娜•卡内尔(法国,《人性》) 技术大奖

《荆轲刺秦王》(中国,屠居华,美工师) 金摄影机奖

《玛拉娜•辛哈沙南》(印度,穆哈里•内尔) 青年电影国际奖 《女巫布莱尔》(美国,丹尼尔•麦里克)

第51届(1998年) 金棕榈奖

《永远的一天》(希腊,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评委会大奖 《美丽人生》(意大利,罗伯托•贝尼尼) 评委会奖 《滑雪课》(法国,克劳德•米勒) 《家庭聚会》(丹麦,托马斯•温特伯格) 最佳导演奖

约翰•保曼(爱尔兰,《将军》) 最佳男演员奖

彼得•穆兰(英国,《我的名字是乔》) 最佳女演员奖

艾罗迪•布歇、纳塔莎•雷尼埃(法国,《天使热爱的生活》) 最佳剧本奖

海尔•哈特利(美国,《傻子亨利》) 最佳艺术贡献奖

托德•海恩斯(英国,《天鹅绒金矿》) 技术大奖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 (西班牙,《探戈》)

第50届(1997年) 金棕榈奖

《樱桃的滋味》(伊朗,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鳗鱼》(日本,今村昌平) 评委会大奖 《意外的春天》(加拿大,阿托姆•伊戈扬) 评委会奖 《本部产品》(法国,马努埃尔•普瓦里耶) 最佳导演奖

王家卫(中国香港,《春光乍泻》)

最佳男演员奖

肖恩•佩恩(美国,《她是如此可爱》) 最佳女演员奖

凯西•勃克(英国,《切勿吞食》) 最佳剧本奖 《冰风暴》(美国) 技术大奖

《恋恋风暴》 《第五元素》(法国)

金摄影机奖(最佳处女作奖) 《萌之朱雀》(日本,河濑直美) 50周年大奖 《命运》(埃及,尤瑟夫•夏因) 第49届(1996年) 金棕榈奖

《秘密与谎言》(英国,麦克•李) 评委会奖 《破浪》(丹麦,拉斯•冯•提尔) 评委会特别奖 《撞车》(加拿大,大卫•克罗南伯格) 最佳导演奖

乔尔•科恩(美国,《冰雪暴》) 最佳男演员奖

丹尼尔•奥特尤尔(法国,《第八日》) 帕斯卡•杜奎内(法国,《第八日》) 最佳女演员奖

布伦达•布莱西恩(英国,《秘密与谎言》) 技术大奖

《爱情的世界》(法国)

第48届(1995年) 金棕榈奖 《地下》(南斯拉夫,埃米尔•库斯杜里卡) 评委会大奖

《尤里西斯生命之旅》(希腊,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评委会奖

《不要忘记你将会死去》(法国,克萨维耶•博沃瓦) 评委会特别奖 《卡林顿》(英国,克里斯托弗•汉普顿) 最佳导演奖

马蒂厄•卡索维茨(法国,《仇恨》)

最佳男演员奖

乔纳森•普赖斯(英国,《卡林顿》) 最佳女演员奖

海伦•米伦(英国,《乔治王的疯狂》) 技术大奖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国,摄影师,吕乐) 第47届(1994年) 金棕榈奖 《低俗小说》(美国,昆廷•塔伦蒂诺) 评委会大奖 《活着》(中国,张艺谋) 《太阳灼人》(俄罗斯,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评委会奖 《玛戈皇后》(法国,帕特里斯•谢罗) 评委会特别奖 《宫殿的沉默》(突尼斯,穆菲达•特拉特利) 最佳导演奖

南尼•莫瑞提(意大利,《亲爱的日记》) 最佳男演员奖 葛优(中国,《活着》) 最佳女演员奖

维尔娜•丽丝(法国,《玛戈皇后》) 最佳剧本奖 《极度疲劳》(法国,米歇尔•布朗) 国际影评家奖 《色情酒店》(加拿大,阿托姆•伊戈扬)

第46届(1993年) 金棕榈奖 《霸王别姬》(中国,陈凯歌) 《钢琴课》(新西兰,简•康皮恩) 评委会大奖 《咫尺天涯》(德国,维姆•文德斯) 评委会奖 《戏梦人生》(中国台湾,侯孝贤) 《石雨》(英国,肯•罗奇) 最佳导演奖

麦克•李(英国,《赤裸》) 最佳男演员奖

戴维•泽尔利斯(英国,《赤裸》) 最佳女演员奖

霍利•亨特(美国,《钢琴课》)

第45届(1992年) 金棕榈奖

《最美好的愿望》(丹麦,比利•奥古斯特) 评委会大奖 《盗窃童心》(意大利,贾尼•阿梅利奥) 评委会奖

《独立的生活》(俄罗斯,维塔里•卡涅夫斯基) 《光幻》(西班牙,维克尔托•埃里塞) 最佳导演奖

罗伯特•奥特曼(美国,《大玩家》) 最佳男演员奖

蒂姆•罗宾斯(美国,《大玩家》) 最佳女演员奖

佩尔尼拉•奥斯特尔格伦•奥古斯特(瑞典,《最美好的愿望》) 技术委员会大奖 《旅途》(阿根廷,弗尔南多•索拉纳斯) 金摄影机奖(最佳处女作奖) 《麦克》(美国,约翰•特特罗) 45周年大奖 《霍华德庄园》(英国,詹姆斯•伊沃里)

第44届(1991年) 金棕榈奖

《巴顿•芬克》(美国,乔尔•科恩) 评委会特别大奖

《不羁的美女》 (法国,雅克•里维特) 评委会奖 《欧罗巴》(丹麦,拉斯•冯•提尔) 《生活之外》(法国,玛鲁恩•巴哥达迪) 最佳导演奖

乔尔•科恩(美国,《巴顿•芬克》) 最佳男演员奖

约翰•特特罗(美国,《巴顿•芬克》) 最佳女演员奖

艾琳•雅各布(法国,《维洛妮卡的双重生命》) 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 《欧罗巴》(丹麦,拉斯•冯•提尔)

第43届(1990年) 金棕榈奖 《我心狂野》(美国,大卫•林奇) 评委会大奖 《死亡之刺》(日本,小栗康平) 《蒂莱》(布基纳法索,伊德沙•屋德瑞古) 评委会奖 《致命档案》(英国,肯•罗奇) 最佳导演奖

帕尔维•隆金(苏联,《出租车布鲁斯》) 最佳男演员奖

热拉尔•德帕迪厄(法国,《大鼻子情圣》) 最佳女演员奖

克蕾丝蒂娜•让达(波兰,《审讯》) 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

比埃尔•罗姆(摄影,法国,《大鼻子情圣》)

第42届(1989年) 金棕榈奖

《性,谎言,录像带》(美国,史蒂文•索德伯格) 评委会特别奖 《新天堂电影院》(意大利,朱塞佩•托尔纳托雷) 《对你来说,她太美了》(法国,贝特朗•布里耶) 评委会奖

《蒙特利尔的耶稣》(加拿大,丹尼斯•阿康特) 最佳导演奖

埃米尔•库斯杜里卡(南斯拉夫,《吉普赛人的时代》) 最佳男演员奖

詹姆斯•斯派德(美国,《性,谎言,录像带》) 最佳女演员奖

梅丽尔•斯特里普(美国,《黑暗中的呼号》) 最佳艺术贡献奖 《三个蓝月》(美国,吉姆•贾木许) 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 《黑雨》(日本,今村昌平)

第41届(1988年)

金棕榈奖

《征服者佩尔》(丹麦,比利•奥古斯特) 评委会特别大奖 《分离的世界》(美国,克里斯•门杰斯) 评委会奖

《关于杀人的影片》(波兰,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最佳导演奖

弗尔南多•索拉纳斯(阿根廷,《南方》) 最佳男演员奖

福里斯特•惠特克(美国,《鸟》) 最佳女演员奖 巴巴拉•赫尔希(《分离的世界》) 乔迪•梅(《分离的世界》) 林达•姆夫西(《分离的世界》) 最佳艺术贡献奖

彼得•格林纳威(英国,《成批溺水》)

第40届(1987年) 金棕榈奖

《在撒旦的阳光下》(法国,莫里斯•皮亚莱特) 评委会特别奖 《悔悟》(苏联,泰吉斯•阿拉布泽) 评委会奖 《光》(马里,苏莱曼•西塞) 《亲鸾——白色之路》(日本) 最佳导演奖

维姆•文德斯(德国,《柏林苍穹下》) 最佳男演员奖

马塞罗•马斯特罗亚尼(意大利,《黑眼睛》) 最佳女演员奖

巴巴拉•赫尔希(美国《长沼湖》) 40周年大奖 《访谈录》(意大利,费德里科•费里尼) 第39届(1986年) 金棕榈奖 《任务》(英国,罗兰德•约菲) 评委会特别奖 《牺牲》(苏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 评委会奖 《戴莱丝》(法国,阿兰•卡瓦利埃) 最佳导演奖

马丁•西科塞斯(美国,《八小时之外》)

最佳男演员奖

鲍勃•霍斯金斯(英国,《蒙娜丽莎》) 米歇尔•布朗(法国,《晚礼服》) 最佳女演员奖

费尔南塔•托雷斯(巴西,《永远爱我或不再爱我》) 巴尔巴拉•苏科瓦(苏联,《罗莎•卢森堡》) 最佳艺术贡献奖 《牺牲》(苏联,斯文•尼夫基斯特)

第38届(1985年) 金棕榈奖

《爸爸出差时》(南斯拉夫,埃米尔•库斯杜里卡) 评委会特别大奖 《鸟人》(英国,艾伦•帕克) 评委会奖 《雷德上校》(匈牙利) 最佳导演奖

安德烈•塔希内(法国,《约会》) 最佳男演员奖

威廉•赫特(美国,《蜘蛛女之吻》) 最佳女演员奖

诺尔马•奥兰多(阿根廷,《官方说法》) 雪儿(美国,《面具》)

第37届(1984年) 金棕榈奖

《德克萨斯的巴黎》(德国,维姆•文德斯) 评委会大奖 《日记》(匈牙利,玛特•美莎露丝) 最佳导演奖

贝特朗•塔维尼埃(法国,《乡村星期天》) 最佳男演员奖

弗朗西斯科•拉瓦尔(西班牙,《神圣的无辜者》) 阿尔弗雷德•兰达(西班牙,《神圣的无辜者》) 最佳女演员奖

海伦•米伦(爱尔兰,《卡尔》) 最佳剧本奖 《塞瑟岛之旅》(希腊,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等) 最佳艺术贡献奖 《另一个地方》(英国,彼德•贝齐奥)

技术大奖

《犯罪的元素》(丹麦,拉斯•冯•提尔) 金摄影机奖 《天堂陌影》(美国,吉姆•贾木许)

第36届(1983年) 金棕榈奖 《楢山节考》(日本,今村昌平) 评委会特别大奖 《人生的意义》(英国,特里•琼斯、特里•吉列姆) 评委会奖

《案件已了结》(印度)

电影创作大奖(最佳导演奖) 罗伯特•布莱松(法国,《金钱》) 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苏联,《乡愁》) 最佳男演员奖

吉安•马里亚•沃隆泰(意大利,《马里奥•里齐之死》) 最佳女演员奖

汉娜•许古拉(意大利,《皮耶拉的故事 》) 最佳艺术贡献奖 《卡门》(西班牙,卡洛斯•绍拉)

第35届(1982年) 金棕榈奖 《失踪》(美国,康斯坦丁•科斯塔-加夫拉斯) 《自由之路》(土尔其,伊尔玛兹•库乃) 评委会特别奖 《圣洛伦索之夜》(意大利,保罗•塔维尼尔) 最佳导演奖

维尔纳•赫尔佐格(德国,《陆上行舟》) 最佳男演员

杰克•莱蒙(美国,《失踪》) 最佳女演员奖

亚德维加•杨科夫斯卡•切斯拉克(匈牙利,《另一个视线》) 最佳剧本奖 《月光》(英国,西史柯林摩斯基) 技术大奖 《受难记》(拉乌尔•库塔尔) 第3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奖 《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意大利,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第34届(1981年) 金棕榈奖 《铁人》(波兰,安杰伊•瓦依达) 评委会大奖 《光年以外》(法国,阿兰•泰纳) 最佳男演员奖

乌戈•托格内吉(意大利,《荒谬人的悲剧》) 最佳女演员奖

伊莎贝尔•阿佳妮(法国,《迷恋》) 最佳男配角奖

伊恩•霍尔姆(英国,《火的战车》) 最佳女配角奖

叶琳娜•索洛维伊(前苏联,《零号战斗队》) 最佳剧本奖 《摩菲斯特》(匈牙利) 最佳艺术贡献奖 《黑暗时代》(爱尔兰,约翰•保曼) 技术大奖

《战火浮生录》

第33届(1980年) 金棕榈奖 《爵士乐》(美国,鲍勃•福斯) 《影子武士》(日本,黑泽明) 评委会特别奖 《我的美国舅舅》(法国,阿仑•雷奈) 评委会奖

《山巅的呼唤》(波兰,克里什托夫•扎努西) 最佳男演员奖

米歇尔•比科(法国,《失足》) 最佳女演员奖

阿诺克•艾美(法国,《失足》) 最佳男配角奖

杰克•汤普森(澳大利亚,《开拓者》) 最佳女配角奖

米伦娜•德拉维奇(南斯拉夫,《特别护理》) 卡拉•格拉维娜(意大利,《平台》) 最佳剧本奖 《平台》(意大利)

第32届(1979年) 金棕榈奖

《现代启示录》(美国,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铁皮鼓》(德国,福尔克•施隆多夫) 评委会大奖

《西伯利亚叙事曲》(苏联,安德烈•岗察洛夫斯基) 最佳导演奖

特伦斯•马利克(美国,《天堂的日子》) 最佳男演员奖

杰克•莱蒙(美国,《中国综合症》) 最佳女演员奖

萨莉•菲尔德 (美国,《诺玛•雷》

第31届(1978年) 金棕榈奖 《木履树》(意大利,埃尔马诺•奥尔米) 评委会特别奖 《猴子再见》(意大利,马可•费拉里) 《死神的呼唤》(英国,杰西•史柯林摩斯基) 最佳导演奖 大岛渚(日本,《爱的亡灵》) 最佳男演员奖

乔恩•沃伊特(英国,《归家》) 最佳女演员奖

吉尔•克莱布格(美国,《自由之女》) 伊莎贝尔•于佩尔(法国,《维奥莱特•诺齐埃尔》)

第30届(1977年) 金棕榈奖 《我父我主》(意大利,塔维亚尼兄弟) 最佳男演员奖

费尔南多•雷伊 (西班牙,《艾丽莎•米西维达》 最佳女演员奖

谢利•杜瓦尔(美国,《三妇女》) 莫尼克•梅居尔(加拿大,《摄影家马丁》) 最佳处女作奖 《决斗者》(英国,里德利•斯科特)

第29届(1976年) 金棕榈奖

《出租车司机》(美国,马丁•西科塞斯) 评委会大奖 《饲养乌鸦》(西班牙,卡洛斯•绍拉) 《O侯爵夫人》(法国,埃里克•侯麦) 最佳导演奖

《惊恐、污秽、邪恶》(意大利,埃托雷•斯科拉) 最佳男演员奖

何塞•路易•戈麦斯(西班牙,《家庭》) 最佳女演员奖

多明妮克•桑达(意大利,《可靠的遗产》) 玛利亚•托罗契克(匈牙利,《苔丽夫人,你在何处?》)

第28届(1975年) 金棕榈奖

《篝火的年代》(阿尔及利亚,穆罕默德•拉克达-哈米那) 评委会特别奖

《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德国,维尔纳•赫尔措格) 最佳男演员奖

维托里奥•加斯曼(意大利,《女人的香味》) 最佳女演员奖

瓦莱丽•贝丽娜(美国,《莱尼》) 最佳导演奖

米歇尔•布罗特(加拿大,《秩序》) 康斯坦丁•科斯塔-加夫拉斯(法国,《特别区》) 技术大奖 《侠女》(中国香港,胡金铨)

第27届(1974年) 金棕榈奖 《对话》(美国,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评委会大奖 《一千零一夜》(意大利,彼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评委会奖

《安杰丽卡表妹》(西班牙,卡洛斯•绍拉) 最佳男演员奖

杰克•尼科尔森(美国,《最后的细节》) 最佳女演员奖

玛丽•约瑟•娜特(法国,《舞会的小提琴》)

技术大奖

《马勒传》(英国,肯•罗素)

第26届(1973年) 金棕榈奖 《稻草人》(美国) 《蔑视》(美国) 评委会特别大奖 《妈妈和妓女》(法国,让-厄斯塔什) 评委会奖 《邀请》(瑞士) 《克莱西特疗养院》(波兰,沃切克•哈斯) 最佳男演员奖

吉安卡罗•贾尼尼(意大利,《爱情片与无政府主义》) 最佳女演员奖

乔安妮•伍德沃德(美国,《伽马射线效应》) 技术大奖

《呼喊和细语》(瑞典,英格玛•伯格曼) 最佳处女作奖 《杰莱米》(美国)

第25届(1972年) 金棕榈奖

《工人阶级上天堂》(意大利,埃里奥•佩特里) 《马太伊事件》(意大利,弗朗切斯科•罗西) 评委会特别大奖 《飞向天空》(苏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 评委会奖

《第五屠宰场》(美国,乔治•罗•希尔) 最佳导演奖

米克洛斯•詹斯科(匈牙利,《红色圣歌》) 最佳男演员奖 琼•杨恩(法国,《我们不会白头偕老》) 最佳女演员奖

苏珊娜•约克(爱尔兰,《幻象》) 技术大奖

《罗马风情画》(意大利,费德里科•费里尼) 特别致意奖

《工人阶级上天堂》(意大利,埃里奥•佩特里) 《马太伊事件》(意大利,弗朗切斯科•罗西)

第24届(1971年) 金棕榈奖 《传信人》(英国,约瑟夫•洛赛) 评委会大奖 《逃家》(美国,米洛斯•福尔曼)

《约翰尼拿起枪》 (美国,亚伯拉罕•波隆斯基) 评委会奖 《乔•希尔》(瑞典,伯•威德伯格) 《爱情》(匈牙利,卡洛里•莫克) 最佳导演奖(空缺) 最佳男演员奖

里卡尔多•库乔拉(意大利,《死刑台的旋律》) 最佳女演员奖 基蒂•温(美国,《尼特尔公园的混乱》) 技术大奖 《生物奇观》(沃伦•格林) 最佳处女作奖

《为了既得的恩宠》(意大利) 25周年大奖 《魂断威尼斯》(意大利,鲁奇诺•维斯康蒂)

第23届(1970年) 金棕榈奖

《陆军野战医院》(美国,罗伯特•奥特曼) 评委会特别奖

《对一个不受怀疑的公民的调查》(意大利,埃里奥•佩特里) 评委会奖 《秃鹰》(匈牙利) 《野草莓与鲜血》(美国) 最佳导演奖

约翰•保曼(英国,《最后的莱奥》) 最佳男演员奖

马塞罗•马斯托依安尼(意大利,《嫉妒的悲剧》) 最佳女演员奖

奥塔维亚•皮科洛(意大利,《麦泰洛》) 最佳处女作奖 《和平》(法国,拉乌尔•库塔尔)

第22届(1969年) 金棕榈奖 《如果„„》(英国,林塞•安德森) 评委会特别奖

《1931年的阿达伦》(瑞典,伯•威德伯格) 评委会奖 《Z》(法国,康斯坦丁•科斯塔-加夫拉斯) 最佳导演奖

格罗布•罗夏(巴西,《安东尼•达斯•莫堤斯》) 沃依切克•亚斯尼(捷克斯洛伐克,《所有的好公民》) 最佳男演员奖

让-路易•泰迪尼昂(法国,《Z》) 最佳女演员奖

范尼莎•雷拉弗格(英国,《伊莎杜拉的爱情》) 最佳处女作奖 《逍遥骑士》(美国,丹尼斯•霍佩尔)

第21届(1968年)

因发生“六月风暴”,本届电影节停办,未举行评选。

第20届(1967年) 金棕榈奖 《放大》(意大利,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评委会特别奖 《事故》(英国,约瑟夫•洛赛) 《我也见过愉快的吉普赛人》(南斯拉夫,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 最佳导演奖

费伦克•科萨(匈牙利,《一万个太阳》) 最佳男演员奖

奥特•科特勒(以色列,《一个男孩的三天》) 最佳女演员奖

皮亚•迪泽马克(瑞典,《艾维拉•麦迪根》 最佳剧本奖 《各取应得》(意大利,埃里奥贝多利) 《屠杀游戏》(法国) 最佳处女作奖 《奥莱斯的风》(阿尔及利亚,穆罕默德•拉克达-哈米那)

第19届(1966年)

金棕榈奖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法国,克罗德•勒鲁什)

《女士们,先生们》(意大利) 评委会特别奖 《阿尔菲》(美国,刘易斯•吉尔伯特) 最佳导演奖

谢尔盖•尤特凯维奇(苏联,《列宁在波兰》) 最佳男演员奖

潘•奥斯卡逊(丹麦,《饥饿》) 最佳女演员奖

范尼莎•雷德格雷夫(美国,《摩根 》) 技术大奖 《午夜钟声》(美国,奥逊•威尔斯)

第18届(1965年) 金棕榈奖

《诀窍,任何学得到》(英国,理查德•莱斯特) 评委会特别奖 《河川单》(日本,小林正树) 最佳导演奖

利维乌•乔乌里依(罗马尼亚,《被吊死者的森林》) 最佳男演员奖

特伦斯•斯坦普(美国,《收藏家》) 最佳女演员奖

萨曼莎•埃加(美国,《收藏家》) 最佳剧本奖 《三一七小队》(法国,皮埃•肖恩多夫) 《山丘》(美国)

第17届(1964年) 金棕榈奖

《瑟堡的雨伞》(法国,雅克•戴美) 评委会特别奖 《砂之女》(日本,敕使河原宏) 最佳导演奖(空缺) 最佳男演员奖

安泰•派克(匈牙利,《百灵鸟》) 萨罗•乌尔齐(意大利,《被引诱和被抛弃的女人》) 最佳女演员奖

巴巴拉•蓓丽(美国,《天使泪》) 安妮•班克罗夫特(英国,《吃南瓜的人》)

第16届(1963年) 金棕榈奖 《豹》(意大利,鲁奇诺•维斯康蒂) 评委会特别奖

《一天,一只猫„„》(捷克斯洛伐克,沃伊切克•亚斯尼) 《切腹》(日本,小林正树) 最佳导演奖(空缺) 最佳男演员奖

理查德•哈里斯(英国,《如此运动生涯》) 最佳女演员奖

玛丽娜•弗拉迪(法国,《同床鸳梦》) 最佳剧本奖 《柯定》(法国) 最佳革命史诗片奖 《乐观的悲剧》(苏联)

第15届(1962年) 金棕榈奖 《诺言》(巴西,安塞尔莫•杜阿尔特) 评委会特别奖 《蚀》(意大利,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圣女贞德》(法国,罗伯特•布莱松) 最佳男演员奖

迪安•斯托克韦尔(美国,《昼夜旅行》) 贾森•罗巴兹(美国,《昼夜旅行》) 拉尔夫•理查森(美国,《昼夜旅行》) 莫瑞•梅尔文(英国,《甜言蜜语》) 最佳女演员奖

凯瑟琳•赫本(美国,《昼夜旅行》) 李•塔欣厄姆(英国,《甜言蜜语》) 最佳喜剧片奖 《意大利式离婚》(意大利,皮亚特•杰米)

第14届(1961年) 金棕榈奖

《西里迪安娜》(西班牙,路易斯•布努艾尔) 《长别离》(法国,亨利•科尔比) 评委会特别奖 《修女让娜》(波兰)

最佳导演奖 《战地故事》 最佳男演员奖

安东尼•潘金斯(英国《爱吧,布拉姆斯》) 最佳女演员奖

索菲亚•罗兰(意大利,《两个女人》)

第13届(1960年) 金棕榈

《甜蜜的生活》(意大利,费德里科•费里尼) 评委会奖 《奇遇》(意大利,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键》(日本,市川昆) 最佳男演员奖(空缺) 最佳女演员奖

让娜•莫罗(法国,《如歌的行板》) 梅莲娜•梅尔吉丽(希腊,《永远不会是星期日》 特别致意奖 《年轻姑娘》(西班牙,路易斯•布努艾尔) 《处女泉》(瑞典,英格玛•伯格曼) 最佳参赛奖 《士兵之歌》(苏联,格•丘赫莱依) 《带小狗的女人》(苏联)

第12届(1959年) 金棕榈奖

《黑人奥尔弗》(法国,马塞尔•坎马斯) 评委会特别奖 《星》(保加利亚) 最佳导演奖

弗朗索瓦•特吕弗(法国,《四百下》) 国际奖 《纳萨林》(墨西哥,路易斯•布努艾尔) 最佳男演员奖

迪安•斯托克韦尔(美国,《邪恶的冲动》) 布雷德福•迪尔曼(美国,《邪恶的冲动》) 奥逊•威尔斯(美国,《邪恶的冲动》) 最佳女演员奖

西蒙娜•西涅莱(法国,《上流社会》) 喜剧片奖

《书法大师》(意大利) 《白鹭》(日本) 特别致意奖

衣笠贞之助(日本)

第11届(1958年) 金棕榈奖 《雁南飞》(苏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评委会特别奖 《我的舅舅》(法国,雅克•塔蒂) 最佳导演奖

英格玛•伯格曼(瑞典,《生命的门槛》) 最佳男演员奖

保罗•纽曼(美国,《炎日的夏天》) 最佳女演员奖

比比•安德森(瑞典) 爱•达尔贝克(瑞典) 巴•阿•奥尔娜斯(瑞典) 英格丽•杜琳 (瑞典)

第10届(1957年) 金棕榈奖

《善意的劝说》(美国,威廉•惠勒) 评委会特别奖 《下水道》(波兰,安杰伊•瓦依达) 《第七封印》(瑞典,英格玛•伯格曼) 最佳导演奖

罗伯特•布莱松(法国,《一个死刑犯的越狱》) 最佳男演员奖

约翰•基茨米勒(南斯拉夫,《和平之谷》) 最佳女演员奖

朱丽叶塔•玛西娜(意大利,《卡比利亚之夜》) 特别奖

《第四十一》(苏联,格•丘赫莱依) 最佳剧本奖

P•帕索里尼、M•弗朗切奥萨、F•坎帕尼莱(意大利,《年轻丈夫》) 特别奖 《果阿》(突尼斯) 《棕色的脸膛》(瑞士)

第9届(1956年) 金棕榈奖

《静静的世界》(法国,纪录片,雅克-伊夫•库斯托、路易•马勒) 评委会特别奖 《毕加索的秘密》(法国,纪录片,亨利-乔治•克鲁佐) 最佳导演奖

谢尔盖•尤特凯维奇(苏联,《奥赛罗》) 最佳男演员奖(空缺) 最佳女演员奖

苏珊•海沃德(美国,《明天我哭泣》) 最佳幽默片奖 《夏夜的微笑》(瑞典,英格玛•伯格曼) 最佳人权证书奖 《道路之歌》(印度,萨蒂亚吉特•雷伊) 第8届(1955年) 金棕榈奖 《马蒂》(美国,德尔伯特•曼) 评委会特别奖 《失落的大地》(意大利,纪录片) 最佳导演奖

朱尔•达辛(法国,《男人们的争吵》) 谢尔盖•尤特凯维奇(苏联,《石普卡的英雄》) 最佳男演员奖

斯宾塞•屈赛(美国,《黑岩喋血记》)

第7届(1954年) 电影节大奖 《地狱门》(日本,衣笠贞之助) 评委会特别奖 《李波阿先生》(法国) 国际奖 《两亩地》(印度,比马尔•罗伊) 《最后的桥》(奥地利) 《活的沙漠》(美国) 《洪水之前》(法国) 《那不勒斯马车》(意大利) 《苦难情侣》(意大利) 《巴尔斯卡五少年》(波兰) 《伟大的历险》(瑞典)

《阿尔巴尼亚伟大的战士——斯坎德培》(阿尔巴尼亚、苏联)

第6届(1953年) 电影节大奖 《恐惧的代价》(法国,亨利-乔治•克鲁佐) 剧情片奖

《小谢巴,回来吧》(美国) 探险片奖

《绿色的秘密》(意大利) 娱乐片奖 《莉莉》(美国,查尔斯•沃尔特斯) 惊险片奖 《不法分子》(墨西哥) 幽默片奖

《马歇尔,欢迎你》(西班牙,贝尔兰加) 传奇片奖 《白牡鹿》(芬兰) 最佳形象奖 《网》(墨西哥) 最佳男演员奖

夏尔•瓦内尔(法国,《恐惧的代价》) 最佳女演员奖 雪•波恩(美国,《小谢巴,回来吧》)

第5届(1952年) 电影节大奖

《两分钱的希望》(意大利,雷纳托•卡斯戴拉尼) 《奥赛罗》(美国,奥逊•威尔斯) 评委会特别奖

《我们都是杀人犯》(法国) 最佳导演奖

克里斯蒂安•雅克(法国,《勇士的奇遇》) 最佳男演员奖

马龙•白兰度(美国,《萨巴达传》) 最佳女演员奖

李•格兰特(美国,《侦探故事》) 最佳剧本奖 《警察与小偷》(意大利M•莫尼切利) 最佳音乐奖

《一个快乐的夏天》 最佳摄影奖

杉山公平(日本,《源氏物语》)

第4届(1951年) 电影节大奖 《尤丽小姐》(瑞典,阿尔夫•斯约贝格) 《米兰的奇迹》(意大利,维多里奥•德•西卡) 评委会特别奖 《彗星美人》(美国,约瑟夫•曼基维茨) 最佳导演奖

《被遗忘的人们》(西班牙,路易斯•布努艾尔) 最佳男演员奖

迈克尔•雷德格雷夫(英国,《人影》) 最佳女演员奖

贝蒂•戴维丝(美国,《彗星美人》) 最佳剧本奖 《人影》(英国,安•阿斯奎斯)

第3届(1949年) 电影节大奖 《第三个人》(英国,卡罗尔•里德) 最佳导演奖

雷内•克莱芒(法国,《铁栏那边》) 最佳男演员奖

爱德华•鲁滨逊(美国,《陌生人之屋》) 最佳女演员奖

艾萨•米兰达(意大利,《铁栏那边》) 最佳剧本奖 《失去的边界》(美国,谢勒里)

第2届(1947年) 获奖影片

《安东尼夫妇》(法国,雅克•贝克尔) 《被诅咒的人》(法国) 《交叉火力》(美国) 《齐格菲歌舞团》(美国) 《坦博》(美国,动画片) 《波兰洪水》(波兰,纪录片)

第1届(1946年) 电影节大奖

《相见恨晚》(英国,大卫•里恩) 《考验》(瑞典,阿尔夫•斯约贝格) 《最后的机会》(法国) 《失去的周未》(美国,比利•怀尔德) 《沉船》(法国) 《伟大的转折》(苏联)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意大利,罗伯特•罗西里尼) 《尼恰•纳伽》(印度) 《大地将变成红色》(丹麦) 《没有翅膀的人》(捷克斯洛伐克) 《玛利亚•坎德拉丽亚》(墨西哥) 《田园交响乐》(法国,让•德兰诺瓦) 国际评委会大奖 《铁路战斗队》(法国,雷内•克莱芒) 国际导演大奖

雷内•克莱芒(法国) 最佳导演奖

米凯尔•罗姆(苏联,《217号注册证》) 最佳男演员奖 雷•米兰(法国,《失去的周未》) 最佳女演员奖

米歇尔•摩根(法国,《田园交响乐》) 最佳剧本奖 《伟大的转折》(苏联) 国际和平奖 《最后的机会》(法国) 最佳纪录片奖 《柏林》(苏联)

第五篇:1982-2013.4历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获奖全纪录

香港电影金像奖历届获奖名单

第一届1982年 最佳电影:《父子情》(凤凰) 最佳导演:方育平(《父子情》) 最佳男主角:许冠文(《摩登保镖》) 最佳女主角:惠英红(《长辈》)

第二届1983年 最佳电影:《投奔怒海》(青鸟) 最佳导演:许鞍华(《投奔怒海》) 最佳男主角:麦嘉(《最佳拍档》) 洪金宝(《提防小手》) 最佳女主角:林碧琪(《靓妹仔》) 最有前途新人:马斯晨(《投奔怒海》)

第三届1984年 最佳电影:《半边人》(银都) 最佳导演:方育平(《半边人》) 最佳男主角:梁家辉(《垂帘听政》) 最佳女主角:叶童(《表错七日情》) 最佳新人:郑裕玲(《花城》)

第四届1985 最佳电影:《似水流年》(青鸟、泰极) 最佳导演:严浩(《似水流年》) 最佳男主角:李修贤(《公仆》) 最佳女主角:斯琴高娃(《似水流年》) 最佳男配角:沈威(《省港旗兵》) 最佳女配角:梅艳芳(《缘份》) 最佳新人:顾美华(《似水流年》)

第五届1986年 最佳电影:《警察故事》(威禾) 最佳导演:张婉婷(《非法移民》) 最佳男主角:郑则仕(《何必有我》) 最佳女主角:王小凤(《错点鸳鸯》) 最佳男配角:孟海(《皇家师姐》) 最佳女配角:叶德娴(《花街时代》) 最佳新人:陈婉丽(《女人风情话》)

第六届1987年 最佳电影:《英雄本色》(新艺城、电影工作室) 最佳导演:方育平(《美国心》) 最佳男主角:周润发(《英雄本色》) 最佳女主角:张艾嘉(《最爱》) 最佳男配角:秦沛(《癫佬正传》) 最佳女配角:金燕玲(《地下情》) 最佳新人:利玉娟(《美国心》)

第七届1988年 最佳电影:《秋天的童话》(德宝) 最佳导演:林岭东(《龙虎风云》) 最佳男主角:周润发(《龙虎风云》) 最佳女主角:萧芳芳(《不是冤家不聚头》) 最佳男配角:梁朝伟(《人民英雄》) 最佳女配角:金燕玲(《人民英雄》) 最佳新人:林国斌(《省港旗兵续集》)

第八届1989年 最佳电影:《胭脂扣》(威禾) 最佳导演:关锦鹏(《胭脂扣》) 最佳男主角:洪金宝(《七小福》) 最佳女主角:梅艳芳(《胭脂扣》) 最佳男配角:张学友(《旺角卡门》) 最佳女配角:李丽蕊(《学校风云》) 最有前途新人:吴大维(《今夜星光灿烂》)

第九届1990年 最佳电影:《飞越黄昏》(梦工场) 最佳导演:吴宇森(《喋血双雄》) 最佳男主角:周润发(《阿郎的故事》) 最佳女主角:张曼玉(《不脱袜的人》) 最佳男配角:梁朝伟(《杀手蝴蝶梦》) 最佳女配角:叶童(《飞越黄昏》) 最佳新演员:江华(《但愿人长久》)

第十届1991年 最佳电影:《阿飞正传》(影之杰) 最佳导演:王家卫(《阿飞正传》) 最佳男主角:张国荣(《阿飞正传》) 最佳女主角:郑裕玲(《表姐,你好》) 最佳男配角:吴孟达(《天若有情》) 最佳女配角:刘玉翠(《庙街皇后》) 最佳新演员:刘玉翠(《庙街皇后》)

第十一届1992年 最佳电影:《跛豪》(嘉禾、麦当雄) 最佳导演:徐克(《黄飞鸿》) 最佳男主角:曾志伟(《双城故事》) 最佳女主角:叶童(《婚姻勿语》) 最佳男配角:关海山(《五亿探长雷洛传》) 最佳女配角:叶德娴(《与龙共舞》) 最佳新演员:梁铮(《黑猫》)

第十二届1993年 最佳电影:《笼民》(银都、幻影) 最佳导演:张之亮(《笼民》) 最佳男主角:梁家辉(《92黑玫瑰对黑玫瑰》) 最佳女主角:张曼玉(《阮玲玉》) 最佳男配角:廖启智(《笼民》) 最佳女配角:冯宝宝(《92黑玫瑰对黑玫瑰》) 最佳新演员:袁咏仪(《亚飞与亚基》)

第十三届1994年 最佳电影:《新不了情》(无限映画电影制作) 最佳导演:尔冬(《新不了情》) 最佳男主角:黄秋生(《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 最佳女主角:袁咏仪(《新不了情》)》 最佳男配角:秦沛(《新不了情》) 最佳女配角:冯宝宝(《新不了情》) 最佳新演员:吴兴国(《诱僧》)

第十四届1995年 最佳电影:《重庆森林》

最佳导演:王家卫《重庆森林》 最佳男主角:梁朝伟《重庆森林》 最佳女主角:袁咏仪《金枝玉叶》 最佳男配角:陈小春《晚9早5》

最佳女配角:罗冠兰《我与春天有个约会》 最佳新演员:刘雅丽《我与春天有个约会

第十五届1996年 最佳电影:《女人四十》

最佳导演:许鞍华《女人四十》 最佳男主角:乔宏《女人四十》 最佳女主角:萧芳芳《女人四十》 最佳男配角:罗家英《女人四十》 最佳女配角:莫文蔚《堕落天使》

最佳新演员:巫启贤《兹云山十三太保》 第十六届1997年 最佳电影:《甜蜜蜜》

最佳导演:阿可辛《甜蜜蜜》

最佳男主角:郑则仕《三个受伤的警察》 最佳女主角:张曼玉《甜蜜蜜》 最佳男配角:曾志伟《甜蜜蜜》 最佳女配角:舒淇《色情男女》 最佳新演员:舒淇《色情男女》

第十七届1998年 最佳电影:《香港制造》 最佳导演:陈果(《香港制造》) 最佳男主角:梁朝伟(《春光乍泄》) 最佳女主角:张曼玉(《宋家皇朝》) 最佳男配角:姜文(《宋家皇朝》) 最佳女配角:梅艳芳(《半生缘》) 最佳新演员:李灿森(《香港制造》)

第十八届1999年 最佳电影:《野兽刑警》寰亚电影有限公司 最佳导演:陈嘉上、林超贤《野兽刑警》 最佳男主角:黄秋生《野兽刑警》

最佳女主角:吴君如《古惑仔情义篇之洪兴十三妹》 最佳男配角:谭耀文《野兽刑警》

最佳女配角:舒淇《古惑仔情义篇之洪兴十三妹》 最佳新演员:谢霆锋《新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

第十九届2000年 最佳电影:《千言万语》 最佳导演:杜琪峰(《枪火》) 最佳男主角:刘德华(《暗战》) 最佳女主角:罗兰(《爆裂刑警》) 最佳男配角:狄龙(《流星雨》) 最佳女配角:吴家丽(《流星雨》) 最佳新演员:张柏芝(《星愿》)

第20届2001年

最佳电影 《卧虎藏龙》

最佳导演 李 安(《卧虎藏龙》) 最佳编剧 陈 果(《榴莲飘飘》) 最佳男主角 梁朝伟(《花样年华》) 最佳女主角 张曼玉(《花样年华》) 最佳男配角 吴镇宇(《公元2000》) 最佳女配角 郑佩佩(《卧虎藏龙》) 最佳新演员 秦海璐(《榴莲飘飘》) 最佳摄影 鲍德熹(《卧虎藏龙》) 最佳动作指导 袁和平(《卧虎藏龙》) 最佳剪辑 张叔平(《花样年华》) 最佳美术指导 张叔平(《花样年华》) 最佳服装造型设计 张叔平(《花样年华》)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谭盾(《卧虎藏龙》) 最佳音响效果 Eugene Gearty (《卧虎藏龙》 最佳电影歌曲 《月光爱人》(《卧虎藏龙》 终身成就奖 白雪仙 专业精神奖 袁和平

第21届2002年 最佳电影:《少林足球》

最佳导演:周星驰《少林足球》 最佳男主角:周星驰《少林足球》 最佳女主角:张艾嘉《地久天长》 最佳编剧:岸西《男人四十》

最佳男配角:黄一飞《少林足球》 最佳女配角:林嘉欣《男人四十》 最佳新演员:林嘉欣《男人四十》 最佳摄影:黄岳泰《幽灵人间》 最佳剪接:邝志良《特务迷城》

最佳美术指导:娄中国、严沾林《游园惊梦》 最佳服装设计:杨凡《游园惊梦》 杰出青年导演:周星驰《少林足球》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何崇志《麦兜故事》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终身美丽--郑秀文《瘦身男女》 最佳动作设计:董玮、成家班《特务迷城》 最佳音响效果:曾景祥《少林足球》 最佳视觉效果:《少林足球》 最佳亚洲电影:《千与千寻》(日本) 终身成就奖:张彻

第22届2003年 最佳影片《无间道》

最佳导演刘伟强、麦兆辉(《无间道》) 最佳男主角梁朝伟(《无间道》) 最佳女主角李心洁(《见鬼》) 最佳男配角黄秋生(《无间道》) 最佳女配角刘若英(《双瞳》) 最佳新人原丽淇(《三更之回家》) 最佳编剧麦兆辉、庄文强(《无间道》) 最佳摄影杜可风(《英雄》)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谭盾(《英雄》)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无间道》(《无间道》,作曲:伍乐城,填词:林夕,主唱:梁朝伟、刘德华) 最佳服装造型设计和田惠美(《英雄》) 最佳美术指导霍廷霄 易振洲(《英雄》) 最佳动作设计奖程小东(《英雄》) 最佳视觉效果奖潘国瑜、MurrayPope、RichardSchlein、LukeOByrne(《英雄》) 最佳音响效果陶经(《英雄》) 最佳剪接奖彭发、彭正熙(《无间道》) 杰出青年导演奖罗志良(《异度空间》) 最佳亚洲电影 《我的野蛮女友》 专业精神奖石坚、曹达华

第2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2004 最佳导演:杜琪峰(《PTU》) 最佳影片:《大块头有大智慧》 最佳男主角:刘德华(《大块头有大智慧》) 最佳女主角:张柏芝(《忘不了》) 专业精神贡献奖:柯受良 林振强 光辉永恒大奖:张国荣 梅艳芳 最佳剪辑奖:陈祺合《千机变》

最佳摄影奖:黄岳泰的《恋之风景》

最佳编剧:韦家辉、游乃海、欧健儿、叶天成(《大块头有大智慧》) 最佳新人:安志杰(《少年阿虎》)

最佳视觉效果:Eddy Wong,Yee Kwok Leung《千机变》 最佳音响效果:曾景祥《千机变》 最佳外语片:《黄昏清兵卫》 最佳女配角:何超仪(《豪情》) 最佳服装设计:奚仲文(《千机变》) 最佳动作设计:甄子丹(《千机变》) 最佳美术指导:雷楚雄(《千机变》 )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金培达(《忘不了》)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BEYOND《长空》(《无间道2》) 最佳新晋导演奖由彭浩翔《大丈夫》

第2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2005 最佳影片 《功夫》 最佳导演 尔冬升,《旺角黑夜》 最佳编剧 尔冬升,《旺角黑夜》 最佳男主角 梁朝伟,《2046》 最佳女主角 章子怡,《2046》 最佳男配角 元华,《功夫》 最佳女配角 白灵,《饺子》 最佳新演员 田原,《蝴蝶》

最佳摄影 杜可风、黎耀辉、关本良,《2046》 最佳剪接 林安儿,《功夫》 最佳美术指导 张叔平、邱伟明,《2046》 最佳服装造型设计 张叔平,《2046》 最佳动作设计 袁和平,《功夫》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Peer Raben、梅林茂,《2046》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咁咁咁 - 《麦兜菠萝油王子》 最佳音响效果 Steven Ticknor, Steve Burgess, Rob Mackenzie & Paul Pirola,《功夫》

最佳视觉效果 钟志行、马永安、谭启昆、洪毓良,《功夫》 最佳亚洲电影 《原罪犯》,韩国 新晋导演奖 黄精甫,《江湖》 中国电影世界光辉之星 李小龙 专业精神奖 成龙 余慕云

第2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2006 最佳电影

《黑社会》

最佳导演

杜琪峰( 《黑社会》 ) 最佳男主角

梁家辉 (《黑社会》) 最佳女主角

周迅(《如果·爱》) 最佳男配角

黄秋生(《头文字D》) 最佳女配角

毛舜筠(《早熟》) 最佳新演员

周杰伦(《头文字D》) 最佳编剧 最佳编剧奖:游乃海、叶天成(《黑社会》) 最佳摄影

鲍德熹(《如果·爱》) 最佳剪辑

丘志伟(《三岔口》) 最佳美术指导

奚仲文、黄炳耀 (《如果·爱》) 最佳服装造型设计

奚仲文、吴里璐 (《如果·爱》) 最佳动作设计

甄子丹(《杀破狼》)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金培达、高世章(《如果·爱》)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如果·爱(《如果·爱》)主唱:张学友 最佳音响效果

曾景祥《头文字D》

最佳视觉效果

黄宏显、黄宏达、张仲华《头文字D》 最佳新晋导演

毕国智(《海南鸡饭》) 最佳亚洲电影

《可可西里》中国

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 《父子》

最佳导演 谭家明《父子》

最佳编剧 谭家明、田开良 《父子》 最佳男主角 刘青云《我要成名》 最佳女主角 巩俐《黄金甲》 最佳男配角 吴景滔 《父子》 最佳女配角 周迅 《夜宴》 最佳新演员 吴景滔 《父子》

最佳摄影 刘伟强、黎耀辉 《伤城》 最佳剪接 邝志良 《墨攻》

最佳美术指导 霍廷霄 《满城尽带黄金甲》 最佳服装造型设计 奚仲文 《满城尽带黄金甲》 最佳动作设计 袁和平 《霍元甲》

最佳音响效果 Nakom Kositpaisal 《鬼域》 最佳视觉效果 吴炫辉 《鬼域》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金培达 《伊莎贝拉》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菊花台》(《满城尽带黄金甲》) 新晋导演 吴彦祖 《四大天王》 最佳亚洲电影 《千里走单骑》 专业精神奖 文润玲

世纪影坛成就大奖 邵逸夫

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完全获奖名单 最佳电影 《投名状》The Warlords 最佳导演 陈可辛 (《投名状》The Warlords) 最佳编剧 韦家辉、欧健儿 (《神探》Godly Detective) 最佳男主角 李连杰 (《投名状》The Warlords) 最佳女主角 斯琴高娃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The Postmodern Life Of My Aunt) 最佳男配角 刘德华 (《门徒》Protege) 最佳女配角 邵音音 (《野·良犬》The Pyed-Dog) 最佳新演员 徐子珊 (《跟踪》Eye in the Sky) 最佳摄影 黄岳泰 (《投名状》The Warlords) 最佳剪接 邝志良 (《门徒》Protege) 最佳美术指导 奚仲文、易振洲、黃炳耀 (《投名状》The Warlords) 最佳服装造型设计 奚仲文、戴美玲、利碧君 (《投名状》The Warlords) 最佳动作设计 甄子丹 (《导火线》Flash Point) 最佳音响效果 Sunit Asvinikul、Nakorn Kositpaisal (《投名状》The Warlords) 最佳视觉效果 吴炫辉、邹志盛、郭惠玲(《投名状》The Warlords)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久石让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The Postmodern Life Of My Aunt)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逼得太紧》 (《十分爱》Love Is Not All Around) 作曲:黃丹仪 填词:林夕 主唱:吴雨霏 新晋导演 游乃海 (《跟踪》Eye in the Sky) 最佳亚洲电影 《色 戒》Lust Caution 李安 专业精神奖 沈殿霞 终身成就奖 邹文怀

第28届香港金像奖完整获奖名单2009年 最佳电影

《叶问》

最佳导演

许鞍华《天水围的日与夜》 最佳男主角

张家辉《证人》 最佳女主角

鲍起静《天水围的日与夜》 最佳编剧

吕筱华《天水围的日与夜》 最佳男配角

廖启智《证人》 最佳女配角

陈丽云《天水围的日与夜》 最佳新演员

徐娇《长江7号》 最佳摄影

黄岳泰《画皮》

最佳剪辑

邱志伟《保持通话》 最佳美术指导

叶锦添《赤壁》 最佳服装造型设计 叶锦添《赤壁》

最佳动作设计

洪金宝、梁小熊《叶问》 最佳音响效果

吴江、RogerSavage《赤壁》 最佳视觉效果

HeatherAbels《赤壁》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岩代太郎《赤壁》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画心《画皮》 新晋导演

郭子健《青苔》 最佳亚洲电影

《集结号》 终身成就奖

萧芳芳

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完全获奖名单 2010年 最佳电影

《十月围城》

最佳导演

陈德森《十月围城》 最佳男主角

任达华《岁月神偷》 最佳女主角

惠英红《心魔》 最佳编剧

罗启瑞《岁月神偷》 最佳男配角

谢霆锋《十月围城》 最佳女配角

叶璇《意外》

最佳新演员

李治廷《岁月神偷》 最佳摄影

黄岳泰《十月围城》

最佳剪接

邝志良陈志伟《窃听风云》 最佳美术指导

麦国强《十月围城》 最佳服装造型设计

吴里璐《十月围城》 最佳动作设计

董玮、李达超《十月围城》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陈光荣、金培达《十月围城》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岁月轻狂《岁月神偷》作曲:卢冠廷填词:罗启锐主唱:李治廷

最佳音响效果

Steve Burgess吴江《赤壁:决战天下》 最佳视觉效果

吴炫辉、郑志盛谭启昆《风云2》 新晋导演

张经纬《音乐人生》 最佳亚洲电影

《入殓师》

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完整获奖名单 最佳电影 郭子杰、郑思杰 《打擂台》

最佳导演

徐克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最佳编剧

彭浩翔、麦曦茵 《志明与春娇》

最佳男主角

谢霆锋 《线人》

最佳女主角

刘嘉玲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最佳男配角

泰迪·罗宾 《打擂台》

最佳女配角

邵音音 《打擂台》

最佳新演员

陈奂仁 《李小龙》

最佳摄影

鲍德熹 《孔子》

最佳剪接

张嘉辉 《叶问2》

最佳美术指导

赵崇邦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最佳服装造型

余家安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最佳动作设计

洪金宝 《叶问2》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泰迪·罗宾 韦启良 《打擂台》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Here to Stay 《东风破》

最佳音响效果

王丹戎、赵楠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最佳视觉效果

李庸基、南相宇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最佳亚洲电影

《告白》

新晋导演

庄文强 《飞砂风中转》

专业精神奖

陈自强

终身成就奖

黎筱娉

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 《桃姐》

最佳导演 许鞍华 《桃姐》

最佳编剧 陈淑贤 《桃姐》

最佳男主角 刘德华 《桃姐》

最佳女主角 叶德娴 《桃姐》

最佳男配角 卢海鹏《夺命金》

最佳女配角 苏杏璇《夺命金》

最佳新演员 萧敬腾《杀手欧阳盆栽》

最佳摄影 包轩鸣、黎耀辉《武侠》

最佳剪辑 邱志伟《龙门飞甲》

最佳美术指导 奚仲文、刘敏雄 《龙门飞甲》

最佳服装造型设计 张叔平 《让子弹飞》

最佳动作设计 元彬、蓝海翰、孙建魁 (《龙门飞甲》)

最佳音响效果 金石源《龙门飞甲》 最佳视觉效果 Wook Kim、Josh Cole、钟智行《龙门飞甲》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陈光荣、金培达《武侠》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两心花 《出轨的女人》

新晋导演 曾翠珊 《大蓝湖》

最佳两岸华语电影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专业精神奖 方浩源

终身成就奖 倪匡

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寒战》

最佳导演:梁乐民、陆剑青《寒战》 最佳编剧:梁乐民、陆剑青《寒战》 最佳男主角:梁家辉《寒战》

最佳女主角:杨千嬅《春娇与志明》 最佳男配角:郑中基《低俗喜剧》 最佳女配角:陈静《低俗喜剧》 最佳新演员:徐家杰《寒战》 最佳摄影:潘耀明《听风者》

最佳剪辑:邝志良、黄海《寒战》

最佳美术指导:奚仲文林子侨《大上海》

最佳服装造型设计:奚仲文、戴美玲《大魔术师》 最佳动作设计:成龙《十二生肖》 最佳音响效果:曾景祥《寒战》 最佳视觉效果:郑文政《寒战》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金培达《寒战》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大上海》主题曲《定风波》 新晋导演:周显扬《大追捕》 最佳两岸华语电影:《一九四二》 专业精神奖:吕丽桦、高天宙 终身成就奖:吴思远

金像奖简介

“香港电影金像奖”于1982年开始举行,并于1993年12月正式注册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香港电影金像奖是从《电影双周刊》每年邀请影评人评选十大电影的扩大和延续,此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旨在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它是目前香港最具代表性、最具权威性的电影颁奖礼活动。香港金像奖也是香港电影人心中的“奥斯卡”,是香港最具权威性的电影活动。

金像奖董事局由十个本港专业电影协会派员组成,包括电影双周刊、香港影业协会、香港电影导演会、香港戏院商会、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香港动作特技演员公会、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香港演艺人协会、香港电影美术学会及香港电影剪辑协会。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是唯一非牟利团体,只靠每年的电视台、电台广播版权费及海外发行收入来维持日常基本开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蓝鲸的眼睛免费阅读下一篇:龙湖房地产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