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见证了中国“日出东方”的平凡女性——李达的夫人王会梧

2022-09-12

浙江桐乡的乌镇, 被人们称为最浪漫的江南古镇。自己虽没去过, 但对那里的桥、水阁和茶馆却有些许的了解, 因为久已向往。据说乌镇的浪漫, 安安静静, 不事张扬。古桥风格迥异, 小巷蜿蜒曲折, 水阁亭亭玉立, 美的自然而不浮浅, 让人放松, 让人陶醉。没到过乌镇, 所以往往会按茅盾笔下的《春蚕》、《林家铺子》的情景去想象那里一派江南水乡的风光。电视剧《似水年华》也是在那儿拍摄的。

那里不仅是近代著名作家茅盾的故乡, 也是中共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王会梧的故乡, 而这位平凡、伟大的女性, 虽一生未居高位, 却时刻以党的标准要求自己, 为中国革命事业, 为中国妇女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尤其她还为中共一大、二大的召开做出了贡献, 成为“一大”真正的“会务”, 从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见证了中国的“日出东方”。

1 出身书香门第, 追求新思想

1898年王会梧出生于乌镇一书香之家, 家境还算殷实, 父亲是是晚清秀才, 秉性耿直, 以教书为业。她6岁时接受了父亲的启蒙教育, 与茅盾是同学, 小茅盾两岁却是其表姑母, 因为王会梧的父亲王彦臣是茅盾 (当时叫沈德鸿) 曾祖母的侄儿。1914年王会梧曾就读于嘉兴女子师范预科 (原址在范蠡湖边) , 1916年进湖郡女塾 (原华英学堂和文洁女塾, 后为湖州二中, 现址为湖州十二中) 学英语, 接触大量的新思想、新文化。她最爱读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 曾给陈独秀、李达、恽代英等人写信, 表示赞成白话文, 拥护革命的主张。陈独秀在回信中夸奖她“胆子大”, 勉励她“多读点书”。“五四”运动后不久, 王会梧离开湖州, 到新思想荟萃的上海。1920年, 在中华女界联合会会长徐宗汉 (黄兴夫人) 那里做文秘工作期间, 与李达相识。

当时李达接受陈独秀和李汉俊之邀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工作, 还以留日学生理事的身份, 参加了在上海博文女校的中国学生联合会的领导工作, 学联有时跟女联 (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 在工作上有些来往。李达坚定的革命信仰和渊博的学识使她敬佩不已, 而王会梧眉清目秀, 知书达理, 作为女性的革命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 也使李达产生了爱慕之情。1920年下半年在陈独秀夫人高君曼的操办下, 他们在渔阳里2号 (陈独秀的寓所) 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新房就是《共产党》月刊编辑部, 李达则是《共产党》月刊的主编。

2 帮助丈夫筹备会议, 成为“一大”会务

1920年12月陈独秀应广东省长陈炯明的邀请, 赴广州担任广东教育委员会主任职务, 上海党小组总书记的职务由李汉俊代理。李汉俊与陈独秀通过通信商谈一些重大问题中产生一些分歧, 互相指责, 李达在其中尽力调节但没有结果。后来李汉俊愤然辞去了代理总书记的职务, 《新青年》也被迫停办, 李汉俊把党内的名单及一切文件交给了李达, 要李达代理总书记职务, 为了党的事业李达接受了这个职务。从1921年2月到“一大”召开, 李达一直代理总书记的职务并与李汉俊一起担任“一大”的发起与组织工作, 王会梧也就积极地参加中共“一大”的会务工作, 中共“一大”几个重要关头她都在场, 还是“一大”开会遇险后去南湖续会的策划者。

博文女校成为“一大”代表们的“招待所”。

私立博文女校位于法租界白尔路389号 (后改为蒲柏路, 今太仓路127号) , 学校不大, 有百把个学生。这里怎么会成为“一大”代表的招待所呢?因为“二李”都与这所学校校长熟悉。

“一大”会址的选定和外地代表的住宿等具体事务都由李达负责, 一天, 李达对王会梧说:“我们要开会, 几个外地代表要住宿, 你对上海熟悉, 请帮忙找一下吧。”王会梧是上海女界联谊会理事、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妇女声》杂志社编辑, 在上海认识不少人。王会梧立即想到了博文女校的校长黄绍兰。黄早年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堂, 辛亥革命以后, 黄兴出任南京留守处主任, 黄绍兰曾在黄兴手下工作过一段时间。1917年, 黄绍兰担任博文女校校长, 还聘请黄兴夫人徐宗汉为校董事长, 王会梧又曾经当过徐宗汉的秘书。李达与黄绍兰也认识。

黄绍兰和丈夫黄侃都是湖北人, 与李汉俊有着同乡之谊。李汉俊的嫂子——李书城的续弦薛文淑当时便是博文女校的学生。所以李书城、李汉俊与黄绍兰相熟。

黄绍兰的丈夫黄侃是北京大学文学系的教授, 黄绍兰的家就住在博文女校里, 当时正值暑假, 校舍空着, 当黄绍兰校长听王会悟说“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要借此住宿时, 就一口答应下来。考虑到人员不是很多, 王会悟就租了博文女校楼上的3间房。接下来又购买了几张芦席, 以备到会的代表打地铺用。

李公馆成为一大的会址。

在博文女校开会当然方便, 不过两个外国人进出一所女子学校, 很容易引起密探的注意。所以王会梧又开始为选择开会的地址忙碌。她首先想到了与博文女校紧紧相邻的李公馆。所以当李达和李汉俊在商议会议地点时, 李汉俊提议“到我家里开会吧”, 马上得到李达的支持。李公馆的主人是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 李书城是同盟会的元老, 当时李书城带着警卫到湖南去了, 在那里主持讨伐湖北军阀王占元的军务。老夫人回老家湖北了, 李公馆内只剩下李汉俊、薛文淑 (不过15岁, 不懂世事) 和一位40多岁厨师、一位30多岁的安徽籍保姆 (厨师和保姆都不识字) 和年幼的李声韵 (李书城与妻子甘世瑜生的第二个女儿) 。这里不仅离博文女校近, 而且是个闹中取静的所在。就这样会址就定在了李公馆——法租借望志路树德里106号, 即现在的兴业路76号。

担任大会的警卫。

1921年7月22日, 即最后一位代表陈公博来的上海的第二天, 在博文女校楼上代表们开过一次碰头会, 按包惠僧回忆录的说法是“预备会”, 而陈潭秋说是“开幕式”。陈潭秋在1936年发表的回忆一大的文章中说“大会组织非常简单, 只推选张国焘为大会主席, 毛泽东同志与周佛海担任记录。就在博文女校举行开幕式……”包惠僧在他的回忆录中说, 并不是全体代表都参加了这次会议, 除包惠僧外, 有李汉俊、张国焘、李达、刘仁静、陈潭秋、周佛海及毛泽东等。“李达也把王会梧带来了, 我们在里间开会, 她坐在外面的凉台上”。

7月23日, 晚八时多, 中国现代史上划时代的一幕, 就在李公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餐厅里揭开, 7月24日举行了第二次会议, 李达代表上海发起组报告了自成立以来所进行的工作。7月25至7月26日休会两天, 由张国焘、李达等起草党的纲领及以后的工作, 7月27、28、29日又连续召开了三次会议, 7月30日晚上8时, 正在开第六次会议时, 一个中年男子不顾在楼下望风的王会梧的阻拦突然闯进来, 借口找人, 警惕性很高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立即停止开会, 现场只留下李汉俊与陈公博, 其他人迅速解散。10分钟后, 法国十几个巡捕就进来搜查。这次搜查虽没有损失, 但是看来这次会议已引起了上海各方的注意, 会议显然已不能在上海继续召开了。

策划到嘉兴南湖续会。

当晚12时多数代表集聚在李达的住处, 商量另择会议地址, 议了好些方案都感不妥。王会梧建议到离家乡不远的嘉兴南湖去, 说:“那里景色秀丽, 又不引人注目, 可以租一画舫, 代表们扮作游客, 一面游湖, 一面开会。”她的建议得到大家的赞成。嘉兴是王会悟读书的地方, 情况十分熟悉, 7月31日黎明, 王会悟带领代表们乘头班车到嘉兴, 她把大家安顿在张家弄鸳湖旅馆落脚, 这名字来自南湖的别名——鸳鸯湖。王会梧像个熟练的导游, 在办好代表们的住宿手续后, 请鸳湖旅馆账房管账先生代订画舫, 租完游船, 点了一桌酒席以备代表们中午用餐。代表们在“导游小姐”王会梧的带领下来到湖边的码头, 临行前, 细心的王会梧向旅馆借了一副麻将牌。到南湖后, 毛泽东、董必武等由王会梧陪同到烟雨楼观察了一会儿。上午10点到船上开会时, 王会梧在船头放哨, 若发现情况, 代表们就取出麻将牌来打麻将, 直到傍晚进行完最后一个议程。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就是在王会梧精心安排下圆满结束的。

3 协助丈夫创办妇女学校

党成立之后, 决定培养一批妇女干部, 而且还有一些外地工作的同志, 因种种原因在当地呆不下去了, 就带上家属来上海找组织, 他们首先找的就是李达。当时党的经费十分紧张, 他们的食宿都很难解决, 其家属文化水平也十分低。为此李达与陈独秀商议, 决定创办一所平民女校。李达与夫人王会梧商量, 让王会梧去找上海女界联合会会长黄宗汉, 以联合会的名义出面筹建。当时李达发现其住处后面有一处院子正急于出租, 他知道组织经费紧张, 就拿出自己的工资及稿费50元交了租金。1922年2月,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贫民女校在上海诞生了, 学校的负责人就是李达, 其公开身份是校务主任, 王会悟协助李达处理学校行政事务。学校规模不大, 仅是一栋二层的楼房, 教室、工场、工作间、宿舍都在里边, 其中楼上的两间是教室。学校分高级、初级两个班, 共有学生30人, 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丁玲当时在高级班。虽然学校只存在了1年, 但在中国教育史和妇女运动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王会梧不仅帮助李达创办了党的第一所妇女学校——上海平民女子学校, 而且王会悟还主持创办了我党最早的一个妇女报刊——《妇女声》。一大前后和相当长的时间里, 王会悟始终协助李达从事革命工作, 还担负全部家务和孩子们的文化教学任务。作为革命者, 作为妻子, 作为母亲, 王会悟都是出类拔萃的。

4 被毛泽东称为真正的人

1922年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 地点就是在李达的家里, 王会梧又为二大做了会务工作。毛泽东准备参加二大但由于忘记了开会地点, 没有参加上。1922年末, 李达应毛泽东之邀请, 举家回到长沙, 担任何叔衡、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的校长职务, 与毛泽东一家一起住在长沙的清水塘。自修大学是一所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 李达主持校政、教学工作, 还编写教材并亲自为学生上课。在生活上毛泽东一家得到王会梧生活上的照顾。李达与陈独秀关系不好, 但与毛泽东关系却非常融洽。1923年李达因不满中央的战略方针和陈独秀的作风脱离了中央, 但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学工作。后来李达曾经在武汉、上海、湖南、北京等地执教, 王会梧则照顾家里教育子女, 参加一些妇女工作。毛泽东很赞赏他们夫妇, 一次在给李达的信中称他们夫妇是“真正的人”。

建国后, 王会梧在法制委员会工作。几十年来, 她为党、为妇女解放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一直住在北京的一所普通居民楼里和儿孙们一起欢度晚年, 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1993年王会梧在北京逝世, 享年95岁。

摘要:本文叙述了李达夫人—王会梧生平点滴。

关键词:人物传记,王会梧,女性

参考文献

[1] 叶永烈.色的起点[Z].

[2] 内蒙古党史研究[Z].2006, 12.

[3] 湖州十二中名校友录——王会梧.

[4] 革命弄堂——渔阳里的故事[Z].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的几点思考下一篇:浅析Excel操作系统在教师录入成绩中的应用

热门文章

见证取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