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油田埕海地区沉积微相的论文

2023-01-23

1 岩性特征及沉积微相特征

1.1 储层岩性特征分析

根据相关的研究资料可知, 所要探测储层的沉积类型主要为水进正旋回, 并且储层的下部分布有较多的细沙石和硬质土壤颗粒, 储层的岩性主要分为两大类:砂砾岩和含粒砂岩, 前者的直径分布范围在1-30mm之间, 后者的直径分布范围在31mm-90mm之间。同时还发现, 两种岩石颗粒在储层的整体分布状况较为散乱, 没有明显的分层或排列顺序, 相互之间密实性较好, 不存在较大管径的空隙。其中砂砾岩在储层中的厚度最大, 而且颗粒相对较细, 砂泥的含量比较高;而含粒砂岩则与之相反, 不但在外观上沉陷出灰白、深灰色, 而且储层含量较低, 只有带状的一层, 可塑性相对较差。

1.2 沉积微相的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1.2.1 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此种类型的沉积微相是所有种类中最为常见、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 这与其本身的成分组成 (主要以砾砂岩为主, 还有部分中细砂岩和颗粒岩石等) 有很大关系。首先, 在河流入湖以及湖盆的中央区域, 由于水流速度减慢, 夹渣在河流水中的砂砾岩、中细砂岩以及颗粒岩石受到外力冲击作用减小, 会逐渐沉降下来, 并且根据本身质量、形状的不同, 在河床形成层次分明的条状分区。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大型的干涸河床上发现槽状平行层理砂石的原因。如果不考虑河流入湖或河流入海的三角洲影响, 单一的水下分流河道的沉积微相呈现出相对规律的正韵律分布特点, 其电测曲线也主要以时钟状或矩形状为主。

1.2.2 河口坝沉积微相

此种类型的沉积微相主要组成成分为细砂岩、小型砂砾岩和砂泥组成, 主要分布在水流相对稳定、距离河流入湖区域适中的位置, 由于河道区域平缓, 水流对河床砂砾的冲击影响较小, 因此在该部分河床往往形成波纹状的平行层理、槽状层理。与水下分流河道的沉积微相相比, 河口坝沉积微相则呈现出反韵律沉积的分布特点, 其电测曲线以漏斗状为主。

1.2.3 席状砂沉积微相

席状砂沉积微相主要出现在河流入湖的三角洲前端区域, 其表现形式多以泥岩和砂泥交替出现为主。由于三角洲的前端受到水流的影响作用较大, 并且河流底部砂岩、砂砾等长期堆积, 使得该处区域的负载构造超出了承受范围, 以至于出现河床滑塌现象。

1.2.4 分流间湾沉积微相

分流间湾微相沉积主要是指平面上夹于两个水下分流河道间, 砂体粒度变细、沉积薄的部分, 一般受控于湖盆底形, 多发育在水下低凸起上。岩性为灰色、灰绿色粉细砂岩、泥质粉砂岩。见水平层理及小沙纹层理。

1.2.5 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规律研究

该层段的沉积类型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 其中, 水下分流河道占据主导地位, 并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地区, 北部地区水下分流河道相对不够发育。河道总体走向南西-北东向。扇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及席状砂也发育较好, 河口坝主要集中在储层北部地区, 位于分流河道的末端位置。席状砂沉积微相则广泛广布于研究区的整个储存之中。

2 储存沉积演化规律及沉积模式研究

2.1 储层沉积演化规律

目的储层早期的沉积现象主要发生与黄骅凹陷时期, 在该时期, 由于大规模的湖水入侵, 在陆地部分形成了新的湖泊, 湖泊两岸与湖泊水平面存在一定的高度差, 因此就导致湖岸附近的斜坡陡峭。除此之外, 湖岸距离物源的的距离较小, 使得周边地区的杂物向湖岸靠拢, 并最终在湖泊中心处形成湖相沉积。储存的特点组要有湖泊扩张、水体加深以及沉积演化, 其中湖泊扩张是储层沉积的外部作用条件, 为储层沉积现象的出现提供了基本前提;水体加深是湖泊扩张带来的直接影响, 并且伴随着湖泊扩张范围的增大, 水体加深程度也在逐渐增强;沉积演化是储层形成的最终过程, 沉积主要表现为颗粒分选较粗、自然沉积速率快等特点。

2.2 沉积模式特点研究

上文中已经提到, 目的储层主要分布在河口冲击三角洲地区。因此目的储层的供源主要来自与西南部, 并且有逐渐向东北延伸的趋势。储层的沉积微相以水下河道分类为主, 同时还有少部分河口坝沉积微相和席状砂沉积微相。通过研究调查发现, 在该地区储层的整体结构中, 储层砂体呈现出片状分布的特点, 并且在砂体的分布走向上由河口三角洲向河道上游蔓延, 其中出现较大区域的重叠沉积现象。

3 探究结论

3.1 综合分析沙三下储层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 识别出2种沉积亚相和5种沉积微相。主要的储集砂体为扇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

3.2 储集层砂体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 主要的储集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 其次为河口坝和席状砂。

摘要:大港油田探区内油藏种类丰富, 是典型的复式含油气区, 加上地理位置优越, 成为了京津唐以及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油气能源供给站。随着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 对于油气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 因此开采出更多的油气, 保证地区经济发展稳步进行, 成为了大港油田的重要任务。文章以井震资料和测井资料为主要依据, 对大港油田埕海地区的沉积微相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大港油田,埕海地区,沉积微相,探究

参考文献

[1] 彭勇民, 黄捍东, 罗群.济阳坳陷车镇凹陷车66块沙三下段精细沉积相分析[J].现代地质, 2007, 21 (4) :705~711.

[2] 张善文, 隋风贵, 王永诗.济阳坳陷下第三系陡岸沉积模式[J].沉积学报, 2001, 19 (2) :219~223.

[3] 谢锐杰.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沙三下段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J].岩性油气藏, 2008, 20 (30) :39~4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3S”技术的森林资源监测下一篇:一起外场某油量表不工作问题的处理

热门文章

大港油田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