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20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1.我国现行医学教育模式不利于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科学的进步,传统医学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

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篇1:

浅谈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院校辅导员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摘 要: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医德医风的改善有重要影响。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者,必须在日常学生工作中倡导医学生应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形成多种合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显性和隐形教育,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辅导员;现状;路径

近年来,我国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据中国医院协会的一项最新调查,我国每所医院平均每年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高达27起。中国医者,人人自危。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冲突频发的情况下,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关怀、沟通能力对医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医德医风的改善有重要影响,同样也会影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行。

一、 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說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医学教育在注重专才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问题的根本在于,人文素质教育必须落地生根,才能见实效。文献表明,“缺陷的人文素质教育”是造成中国当下医德医风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就目前教育方和受教育方而言,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仍存在着巨大缺口。

1. 受教育者:知行不一

医学生作为未来从医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最直接实施者,不少医学生认同有必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并且认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对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较大的作用。整体来看,大部分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知上持同意态度。但根据田丽娟、王彩霞等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满意度及人文素养现状调查显示:医学生在人生态度和人文行为上的表现和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呈现了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比如:医学生对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点上,有18.9%的医学生居然赞同其观点;39.7%的医学生存在“冷漠、自私、拜金”等行为。

2. 教育者: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

医学模式已经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少医学院校也在逐步更新教育理念: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一样都是医学生从事医学事业的必修内容,要把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与科学专业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重,人文课程结构有所调整,也注重加强校园人文文化的引领作用。但从学生的人文行为表现中可见一斑,有38.7%的医学生认为教师人文素养一般或较低,授课教师缺乏授课技巧,人文素养不高;社团活动流于形式,人文讲座缺乏内涵;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在信息对接上出现出入,效果不明显。

二、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

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更应按照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培养路径,依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要求,配合学校人文教育,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显性和隐性教育,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1. 第一课堂:启发教学

辅导员的工作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否则就不可能形成专业;还要有相关学科的建设,否则就不可能持续发展。据了解,各大高校对辅导员准入门槛设置越来越高,大部分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学科要求更加专注于未来工作要求,相关学科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基于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及工作性质,故学校的思政类及人文类课程,比如《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教学大部分由专职辅导员担任。一方面辅导员的学科背景决定其有能力完成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第一课堂的教学;另一方面源于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第一线,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和学生在平时工作中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更有利于把握学生动态,推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故辅导员应紧紧把握这一优势,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创新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增强第一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 第二课堂:校内锻炼

结合学生特点、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案等具体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比如为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开展寝室文化建设;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的“致敬无语老师”;提升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积极准备,申报参加大学生创新、创新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开展开放式的临床知识竞赛,积极参加学术讲座等。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辅导员的鼓励、支持和引导。

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在主题班会创新研究上,武夏林、严晋等在《高校主题班会“三化”创新研究》一文中指出:高校主题班会“三化”创新应在主题选择上系列化、形式开展上模块化、实施过程中项目化。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业活动中形成完整性、系统化主题班会;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提升;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根据大学生所处阶段的不同,结合年级特点,主题班会内容应有所侧重,比如进入大学阶段,应加强医学生职业认同感教育;中期阶段加强医学生职业责任感教育;进入实习阶段,应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保证各个时期教育的序贯性。尤其是在学生进入见习、实习环节后,相对以往校内教育,因实习基地分散、距离较远等原因,辅导员和学生的联系有所减少。故辅导员应增加走访基地的次数,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在关键节点上开展行之有效的主题班会。

素质拓展活动作为团体辅导的一种,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辅导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心理专业老师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创设合适情境,以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体验,引导学生挑战自我,完善人格。

3. 第三课堂:社会实践

大学生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一员,应广泛地参与到广阔的大自然改造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之中,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通过了解社会,从而增加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并获得对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体验和感悟。

辅导员应有意识地鼓励和有组织地带领医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比如大力开展医疗卫生健康“五步走”行動:完成调查研究、开展健康科普宣传活动、参观地方医院、组织健康服务活动和走访知名校友。另外,帮助学生明确“早临床、早实践、早科研”的深刻内涵,并付诸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积极到医院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返校后提交社会实践活动报告,监控实践活动效果,有效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性与有效性。低年级学生由于专业课接触较少,可参加人文类的社会实践,比如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积极参与暑期“三下乡”活动,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倡议,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地区、贫穷人群进行帮扶;或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实践环节,积极将课程知识付诸于社会实践,从而达到知行合一。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帮助医学生深入了解职业世界,增加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习方向,避免盲目学习,从而有针对性地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 结论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实际工作中,不管从党团建设、心理疏导、奖助贷、就业指导,还是班级管理、思想建设等方方面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高校中与学生距离最近、接触机会最多、联系最紧密的老师,辅导员应通过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了解学生一线需求,建立行之有效、更易为学生接受的人文素质培养机制和模式。从而真正发挥辅导员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H].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田丽娟,王彩霞,郭斌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满意度及人文素养现状调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年4月.

[3]马立骥,李军华,程度.医学高等教育改革与医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0,22(3):56.

[4]冯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11月.

[5]武夏林,严晋,钟天送等.高校主题班会“三化”创新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6]廖曰文.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1期.

[7]马小红.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J].教育探索,2013年第4期.

作者:张丽娜

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篇2:

浅析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1.我国现行医学教育模式不利于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科学的进步,传统医学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

(1)现行的医学教育受制于呆板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其主要表现有: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知识的教育,忽视对学生实践教育中的人文道德教育和熏陶。

(2)由于教学观念相对滞后,传统以课堂传授知识为基本形式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培养医科学生整体医德素质方面还存在着不够系统,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的缺陷。

(3)人文素质与专业教育相脱节,就医学院校而言,没有将人文知识整合到医学实践中,人文教育没有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而仅仅只是点缀。

2.医学人文素质是医学人才必备的素质

医学承接的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生命,医学在治病救人,揭示生命、健康和疾病奥秘的同时,必然包含着对生命的认识,对患者的情感以及对人类命运的责任等至关重要的人文态度。现代社会对一个医学人才的评价,不再是以业务水准为第一标评。一个人文素质欠缺、缺乏爱心、医患沟通能力差的医生,给人类、社会和病人带来的不是财富,而是灾难。医学与人文的不解之缘,势必形成对医学人才的特殊要求,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在医学人才成长过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重新提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把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摆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认识。社会对医学发展要求的变化和医学内涵的不断拓展,必然提高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引起医学教育目标的调整,医学道德和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逐步呈现。重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逐渐成为全球教育的大趋势,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流。

二、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新型医学人才,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医学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其责任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医疗人才,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医学院校教育的全过程,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创新能力培养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目前,医学教育的问题是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改变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把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进行强调。

3.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是造就新型医学人才的根本保证

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除给予医学生基本医疗知识、概念与技术的学习,最主要是加强训练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性学习方法及思考模式,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所以,医学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出新型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三、人文素质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个优秀的思维应包含两个基本点:一是正确,二是能有原始性创新能力。

1.较高的人文素质有利于形成开放性思维

对非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人文素质的增强会明显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突破狭窄的专业领域,获得更加宽厚的创新思维平台。

2.较高的人文素质能提高辩证思维和判断分析能力

人文学科领域如哲学、逻辑学、历史学等,很多重要成果和文化遗产本身就是辩证思维的结晶,充满着辩证思维的光辉,富有很强的启迪心智的作用。

3.较高的人文素质可促进创造建树能力

人文学科以批判为手段,以建设和创造为目的。尤其是文学艺术,其构思、立意、选材、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性建设成果,能够给学生的思维活动带来有力的刺激和启发。

四、小结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就必须做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对于医学教育来说,就是要引导医学生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留下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新知,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为此,学校要充分尊重医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控能力,培养学生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养成独立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评精神。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综合职业教育中心)

作者:吴秀敏

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篇3:

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教育思考

近几年来一系列的医患纠纷问题使大众的目光投注到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上。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高层次的人才后备军,是未来医学领域的中坚力量,其人文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医学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这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新世纪的医学生应该成为既有科学技术,又有人文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本文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对医学生人文素质进行了现状调查和教育探讨。

一 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我们以右江民族医学院2011~2014级550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基本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 医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了解较少,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在对右江民族医学院的临床专业调查中,2011级临床医学生中,有62.34%的学生仅听说过人文素质教育,不了解其概念;14.81%的学生完全不了解人文素质教育;仅22.83%的学生了解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2014级临床学生中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概念了解的也仅占调查人数的43.70%,仅听说过但不了解概念的占52.24%。

调查中,回答对“医生收受红包现象的看法”时,2011级临床学生认为视情况而定的占调查人数的18.66%,认为司空见惯可以接受的占3.73%。2012级临床学生认为视情况而定的占调查人数的36.17%,认为司空见惯可以接受的占2.84%。2013级临床学生认为视情况而定的占调查人数的28.42%,认为司空见惯可以接受的占10.53%。而在2014级临床学生中,认为视情况而定的占调查人数的40.12%,认为司空见惯可以接受的占3.17%。这些数据表明,刚进入医学院校的低年级新生,其对人文素质的认知非常缺乏,而在经过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之后,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对人文素质的认知有所提高,证明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还是显著的。

2 临床医学生普遍认同人文素质对医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在调查统计中,了解到2011级临床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对医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占调查人数的68.94%,认为一般重要的占29.10%。2012级临床学生认为非常重要的占61.70%,认为一般重要的占30.50%。2013级临床学生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调查人数47.37%,认为一般重要的占调查人数47.37%。2014级临床学生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调查人数71.60%,认为一般重要的占调查人数的22.83%。

3 临床医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对医学生培养人文素质有一定帮助

调查中,2011级临床学生中认为帮助很大的占调查人数的36.57%,57.73%的认为有一定帮助。2012级临床学生中认为帮助很大的占调查人数13.48%,66.67%的认为有一定帮助。2013级临床学生中认为帮助很大的占调查人数的20.00%,67.37%的认为有一定帮助。2014级临床学生中认为帮助很大的占调查人数的29.63%,64.19%的认为有一定帮助。

二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分析

1 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设置和安排不够合理,不利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人文社会类课程在开设课程的指导思想上带有一定片面性,过于强调其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的惯性思维导向下,部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者对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不足,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规律、目标及考核等相关问题没有足够把握,在课程中往往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的系统性,教学方法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脱离实际,必修或选修、学分制或学年制都是一个模式,教学效果不佳。

2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边缘化

无论从事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人,还是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及其成果,对医学教育的决策层影响很小,没有真正进入医学人才培养、办学标准、教育评价等核心层面。这种影响力的减弱,导致的后果是,在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得不到充分体现,教学计划基本上没有体现新的医学教育模式。如在进行相关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中,学生不认真听讲,大多数同学在开小差,且相关的课程学时短,教师不能很好地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3 相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医学院的学科建设比较滞后,其学科力量也较薄弱

医学院校缺乏一定的人文环境平台,其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与教材、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能力测评体系等学科建设方面都受到现有资源的限制,所以在人文教学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较大的不足。在医学院校从事人文教学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单纯文科专业毕业,缺少对医学的实际体验和研究,对医学的很多认知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另一部分师资则是来自医学院校毕业留校任教的教师,其自身又缺乏系统的人文社科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

目前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不足,而受当今社会“一技之长”以及“市场经济商业观”的影响,部分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着改变,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因此,如何加强临床人文素质教育,使医学生在医学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使医学人文素质得以提高,为日后成为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务工作者奠定基础,成为当前医学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 改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措施

1 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第一,重视在医学生的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在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于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有较大帮助或一定的帮助(调查中,2011级临床学生认为帮助很大的占调查人数的33.83%,认为有一定帮助占58.21%。2012级临床学生认为帮助很大的占调查人数的30.50%,认为有一定帮助的占61.70%。2013级临床学生认为帮助很大的占调查人数的35.79%,认为有一定帮助的占54.74%。2014级临床学生认为帮助很大的占调查人数的51.23%,认为有一定帮助的占44.44%。)。因此,增设与医学生专业紧密结合的人文实践课程,有助于强化医学生逐渐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服务、不为名利、刻苦钻研、献身医学的理念。

第二,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病例,现场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进入学习就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从病案文书书写的规范,到查房及记录的严谨,始终保持科学认真的态度,使医学生认识到医疗的严谨性,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

第三,注重环境熏陶,经常开展专题讲座、科技竞赛、文化节活动等。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邀请知名专家及教授座谈、讲课,结合他们精湛的医术与崇高的医德,使学生亲身感受真正的医者所应有的风范,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培养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1]

第四,老师要注重在医疗实践中言传身教。在教学中,老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典范,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例如解决学生关于价值观的疑惑,可以以一些名医师的事例激励学生,让学生学习到其良好的品格。此外,还要加强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避免在与患者沟通交流时出现不必要的误会。

2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构建合理的临床教学模式

第一,对医学院校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活动,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师的医学人文素质,使其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同时定期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人文素质水平[2]。

第二,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的教育时,应加强文、理、医相互渗透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根据学生年级不同,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及深度不同,有针对性的安排,分阶段渐进,使文、理、医贯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掌握临床医学技能的同时能全面发展,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医学人文精神。[3]

第三,强化高等医学教育的服务性。医学院校的教育、科研和医疗卫生服务职能是相辅相成的,注重医学院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社区的交流和医疗服务,形成让带教老师和学生在服务中教和学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医学生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并力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完成由医学生向医生的角色转变过程。

3 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第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也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措施。如开展各种技能大赛、病例大赛、读医书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校园活动中感受到医学人文的重要性。多开展医学人文征文比赛、读书交流、文艺表演,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文素质提升氛围。

第二,发挥学生管理部门的引导职能,调动学生社团和学习组织的创造力。管理部门积极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创新,有效地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设计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磨砺意志品质、增强挫折应对心理、提高沟通技巧,提升人文素质。

第三,社会应该多加关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政府也应当适当加大对医院和医学院校的政策支持力度。主流媒体要加大宣传医务工作者先进事迹,杜绝一些网络媒体故意炒作医患纠纷信息,形成良好的医患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1]武文慧,常虹,李紫慕.浅析医学生临床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教育,2011,17(6):18.

[2]殷小平,苏博,刘鉴汶,等.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6):25.

[3]谷双魁,汤泓,杨艳.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05.

作者:蓝秋玉 方秀娇 吴佳黛 黄秋妹 农秀琼 韦延芳 莫碧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代教育技术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农村小学科学德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