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产融合试点项目

2023-05-18

第一篇:一二三产融合试点项目

一二三产融合试点申报单行材料

附件2:

试点申报单行材料模板

一、试点产业融合实施主体情况

主要包括:

1.实施主体基本情况:工商注册时间、股权结构、主营业务、规模效益、辐射带动能力、核心竞争力,等等;

2.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具备的基础条件:带动基地情况、带动农户情况、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情况、利益联结方式,等等;

3.开展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实践和探索; 4.开展试点工作的具体思路和目标任务,等等。

二、产业融合项目情况 主要包括:

1.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建设地点、拟开工建设时间、投资资金结构,等等;

2.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3.项目试点类型和实施路径、与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方式,等等;

4.已经总社农业综合开发支持过的项目,只需提供项目名称及建设时间即可。

第二篇: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院校项目实施方案

附件1

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院校项目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引导高等学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深化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特制定本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

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转变。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当前,高校转型发展向纵深迈进,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条主线,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学科建设、重构课程体系成为转型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将按照“自主申请、需求导向、学校定制、全程支持、动态调整”的原则,为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专业化服务。

二、项目服务内容

— 1 —

(一)观念引领

通过专家报告、经验交流等方式,引导应用型高校树立产教融合、转型发展、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前沿教育教学观念,深化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地方产业对接合作的发展理念。

(二)师资培训

通过举办应用型课程建设研修班、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对项目试点院校师资进行培训;同时积极探索实施定制培训模式,聚焦试点院校的转型发展需求,以专家进校和深度指导为抓手,提供更加直接和更具针对性的课程改革支持服务。

(三)课程优化

按照项目试点院校的课程改革与建设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情况,指导试点院校调整优化专业与课程结构,建立学科专业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创新开展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材研发等工作。

(四)过程督导

加强对项目试点院校应用型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过程督导,及时掌握院校课改动态,发现问题及时交流反馈,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五)课程评价

通过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专家对项目试点院校的应用型课程体系、课程群、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与学生发展等进行评价。

—2 —

三、建设服务期

本项目建设服务期为3年,按照相关协议推进实施;建设服务期满后,由中心组织专家组进行项目评估;对于优秀试点院校,中心将予以专门宣传推广。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中心将组建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院校项目专家委员会、项目工作组,确定项目负责人参与协调、监督和评估项目实施工作。试点院校组建以校级领导为第一负责人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相关配套管理办法,保障资源、资金及时到位,确保项目按照计划实施。

(二)资源保障

中心将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专家团队、院校资源、优质企业等支持。项目试点院校应提供足以支撑项目开展的师资力量,保障项目实施与本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相融合。

(三)经费保障

本项目经费来源均为学校自筹,项目试点院校应通过多方渠道积极筹措项目建设经费,确保项目稳步有序推进。

(四)平台保障

中心将依托官方网站、官方微信以及合作媒体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宣传推广,未来将搭建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交流与共享平台,扩大试点院校课改成果的推广与运用。

— 3 —

第三篇:三产融合 强农惠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

讨会 上海•金山”召开

时值三月,春回大地,地处杭州湾腹地的上海金山,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田野百花节,同时也迎来了一场关于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的盛宴。

3月18日-3月20日,由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讨会”在上海金山这座海滨文化城拉开帷幕。作为全国首个以“三产融合 强农惠民”为主题的研讨会,也是上海市贯彻中央一号文件、落实两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此次研讨会特邀请了以色列、日本、韩国等代表世界休闲农业发展方向的先进国家的专家,也邀请了我国北京、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专家学者,来到金山共同研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定位、路径选择、内涵外延、发展模式等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并实地参观考察金山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示范点,一方面向国内外专家学者展示上海三产融合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学习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的经验做法,共同推进三农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最终实现全面小康。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金山大力实施农业“接二连三”战略,在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先后发布多个文件,明确了金山区推进“第六产业”的发展道路,大力扶持农业“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交叉发展。

金山主动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发展“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名优瓜果、特种养殖”四大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以“一葡二桃三莓四瓜”为核心的优质特色地产农产品品牌,多次获得全市乃至全国专业评比金奖。

目前,全区已有23个农业领域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上海著名商标和218家无公害、绿色食品获证单位。金山注重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把传统的农业种养拓展到生产、加工环节,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业附加值。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6家(其中6家达到规模以上),创成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2015年,全区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达34.19亿元。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鑫博海“中央厨房”,一直积极探索农副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产业链发展,建成集净菜加工、冷冻干燥农产品及有机健康食品于一体的加工产业体系,年产值近4亿元。

利用深厚的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等传统农业资源,金山注重农旅结合、农文结合、农体结合,重点打造形成了枫泾古镇文化休闲旅游区、廊下郊野公园休闲集聚区、吕巷农耕文化万亩水果公园休闲区、山阳金山嘴渔村滨海文化农业休闲区,4个年接待能力50万人次的农业旅游集聚区。廊下郊野公园改建20个观光农场(工厂)及其他一批现成的景观,建成以生态、生产、生活为主题“多功能农场”,在上海首批7个郊野公园中率先开园。金山坚持农业资源和农时季节相结合、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相结合,每年策划举办田野百花节、草莓节、西甜瓜节、蟠桃节等农业节庆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到金山采摘水果、体验农事、品尝农家菜、享受田园风光。围绕“互联网+农业”,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金山一直加强与1号店、菜管家、苏宁易购等合作,把金山优质农产品搬上知名电商平台,开设优质农产品金山馆。

在金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都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金山农业总产值达到34.9亿元,分别是五年前和十年前的1.1倍和1.5倍,金山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384元,分别是五年前和十年前的1.7倍和2.5倍,比上年增长10%,增幅位列郊区县前茅。

第四篇:一二三产业融合 助推转型发展

粮油集团 (2015年3月)

****粮油集团是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下辖**实业、**食品科技、**生态农业、**种业、**臵业等38个经济实体,公司占地面积800余亩,资产总额12亿多元,现有员工1300多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拥有粮油加工、仓储物流、粮油贸易、商业地产等四大支柱产业,集“科、工、贸、投”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2014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6.3亿元,成为**省农业产业化行业领军龙头企业。

近来年,我们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突破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重要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树立基地联动、产业推动、品牌带动、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加快科技创新转型,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不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转型的发展目标。

一、夯实一产业,不断创新生态农业模式

(一)稳步拓展“一核两圈”基地。公司大力实施“订单农业”,根据企业自身经营和加工需要,采取自建、共建、订单收购等方式,在县内外建立稳定的优质粮油原料基地,推广绿色无公害有机稻种植技术,探索出了“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经营模式。“一核”即有机稻生产核心区。以**线生态农业走廊为中心线,在现有5000亩有机稻基地基础上,实施倍增计划,3年内创建了10万亩有机稻种植基地。“两圈”即优质稻原料保障圈和补给圈。实施订单农业,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水稻优良新品种,形成了100万亩的优质稻原

料保障圈。进一步拓展县外资源,将“订单农业”面积扩展到**、**、**等周边地区,形成了涵盖周边县(市)的200万亩优质稻原料补给圈,共建成300万亩优质稻高产稳产基地。在“两圈”范围内创建20个万亩高产示范片,组建65个镇级优质粮油种植协会,带动64万个基地农户年增收逾6亿余元,人平增收300元以上,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二)创新生态农业新模式。2013年,**集团在**镇**、**村流转承包土地5000亩作为示范基地,创新种植模式,高标准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目前已在有机稻种植区建成“稻鸭共育”示范基地2500亩,“稻鱼、稻鳖”示范基地200亩;“稻虾共生”示范基地600亩,实行以稻为主,稻鸭、稻鱼、稻鳖、稻虾共生,绿色有机,高产高效。公司将在10万亩有机稻种植示范区逐步推广生态农业新模式,通过基地联结农户,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让农民有钱赚,带动农民科学致富,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社会受益。

(三)推广再生稻种植新模式。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三高、四省”等优点,即种一次收两次,投入产出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省工、省种、省肥、省秧田,是**地区发展高效农业,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再生稻以其投入少、产量高、米质好的优势倍受消费者的亲睐。**集团顺势而为,建立了万亩再生稻种植基地,为强化科技支撑,实现合作共赢,**集团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共建了湖**再生稻院士工作站,推广再生稻栽培新技术模式,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今年3月16日举行了院士工作站授牌仪式,在**集团举办了**院士学术交流座谈会、报告会,培训农

技人员220多人,并请**院士深入到**村为再生稻种植大户传授新技术,为发展**再生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今年,公司将巩固**主产区,发展丘陵副产区,进一步在**等沿长湖地区乡镇发展再生稻种植面积6万亩,并为基地农民统一提供优质、放心、低价的农资,常年聘请**院士专家团队的高级农艺师和省市科技特派员作技术培训指导,扶助再生稻种植区内1万多农户户平增收5000元,亩平增收600元。

二、做强二产业,不断加快转型升级

(一)做强产业推动,舞活产业龙头。公司以**实业为核心,扩大产业规模,提档升级增效。新上了年产10万吨有机稻米及小包装生产线,采用国内领先技术设备、最新工艺流程,生产各类有机营养米、优质米、专用米等系列产品,形成年产50万吨高档大米的生产能力。通过狠抓产品质量,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体系。严格收购标准,确保原粮质量;规范加工流程,确保产品合格。按照国家QS认证质量标准的要求,根据不同大米品种、不同档次的客户对象,科学制定大米加工工艺流程,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了从中档到高档产品的跨越。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企业实力的明显增强,有力推动中小粮油企业的兼并重组和优势资源整合,集团所属企业已增加到38家,年稻谷加工能力200万吨、仓储能力50万吨,使农产品加工成为**第一支柱产业。

(二)树立品牌带动,竞进提质增效。我们将食品健康安全作为企业的立业之本,实行从产品开发设计到原料种植,到加工销售,到产品标准的全过程控制管理健康安全工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打造粮油精品名牌,*通过了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多次荣获**省、广东省“消费者满意商品”称号,先后被评为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产

品、全国“放心米”、**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已成为中国农谷“绿色、生态、健康、安全”产品的重要标志。公司积极开展品牌营销,创新营销模式,在**电商运营中心,入驻天猫、京东网开设网店2家,让消费者更加快捷、便利、放心的购买到新鲜粮油,享受到坐在家中买粮油,轻轻一点送到家的体验。通过广告图片、网络媒体的宣传,有力提升了产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同时在上海、广州、深圳设立了国内大型粮油产品旗舰店,逐步在省内外建立万家食品形象店、专卖店、便民店,形成覆盖全国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知名的品牌效益,为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大米、“**”菜籽油等20多个粮油系列产品畅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

(三)突出创新驱动,助推转型发展。**集团坚持科技创新战略,提高稻谷资源利用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延伸以精炼稻米油、米胚芽营养保健系列产品为主线的农业科技产业链,实现稻米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明确了由普通粮油食品向新型健康保健食品转变的科技创新目标,拟定了从保健功能食品到护肤、护发产品直至生物医药产品的发展规划。公司围绕科技创新重点,加大研发投入,重点突出有机米、稻米油、保健食品等中高档特色主食产品的研发,深化与**农业大学、**轻工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确立了科技合作战略联盟,合作研究开发以纯天然、高质量、稳定化全新鲜稻米胚芽为主要原料,运用自主创新技术,建立工业化联产稻米胚芽抗氧化物和米胚芽多糖提取工艺生产线,生产的“米胚芽多糖”、“米蕈多肽”、“膳食纤维”3个专利保健产品,具有增强免疫能力、平衡人体营养、改善心脑血管功能、缓解视力疲劳、低热减肥、防治“三高症”、防癌抗癌

等功能。产品形式有富含稻米胚芽中优质营养素和生理活性成分的“功能饮料”、“纤维食品”、保健食品等系列产品。研究和开发米糠多糖系列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可广泛用于食品、生物医药、化工等领域,使我国丰富的稻米胚芽资源得到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开发利用,每100吨米糠可生产多糖类活性物质3吨,每吨售价高达130万元以上,使产品附加值提高20倍以上。这将填补我国在米糠深度开发利用领域和稻米胚芽生产营养保健食品的市场空白,极大地改善人们生活品质,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健康,引领健康养生。

目前,公司正在**经济开发区建设中国首家米胚芽多糖保健食品工业园,园区占地300亩,一期计划总投资3亿元,现已建成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正在进行设备安装,今年6月投产后,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可新增就业200余人,成为**集团转型发展中新的增长极。

三、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公司以**生态农业走廊**村为中心,着力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智慧农业观光园,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建设“一心两轴四区”,即一心(综合服务中心)、两轴(**公路现代农业展示轴、滨水休闲轴)、四区(综合服务区、有机稻种植区、标准化花木种植区、产学研示范推广区),公司投入1200万元,已在位于**镇**集村,地处**智慧农业项目区荆襄高速、沙河路交汇处建设“稻鸭、稻虾、稻鳖、稻鱼”示范基地600亩,开挖稻鳖共养生态沟6000米。2015年重点建设综合服务中心、产学研数字农业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稻香中心广场、育苗工厂、有机水稻公园等主要景点。目前,**智慧农业示范园区规划正加速实施,已建成占地8000平方米的育苗工厂。在标准化花木种植区栽植红梅200株、树型月菊10000株、玫

瑰种苗基地200亩,同时实施玫瑰文化创意旅游园计划,规划**公路沿线建设10000亩规模化种植基地,结合玫瑰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形成的玫瑰景观,发掘玫瑰文化旅游元素,建设玫瑰风情园、玫瑰婚庆园、玫瑰餐饮、玫瑰洗浴、玫瑰美容、休闲度假、玫瑰风情小镇等项目设施,将玫瑰高产示范基地打造成为玫瑰文化创意旅游园区。用3年时间(2015年~2017年),以“公司+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完成种苗基地、育苗基地、高产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周边农民发展玫瑰订单种植10000亩,实现年产玫瑰鲜花5000吨生产能力,公司以玫瑰花为原料生产玫瑰精油等系列产品,带动当地玫瑰种植加工产业发展,带动玫瑰健康、美容、养生、养老等项目发展。玫瑰文化创意旅游园区作为“**”的现代农业产业核心区与百里“**”休闲观光农业环的重要节点,以自然山水、优美农田风光为背景,结合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农家乐生活,创造新的休闲生活模式,让游客观垄上之山水、体健康之田园,在宁静、清新和优美的田园风光中观光休闲,享受农家乐趣,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致。通过玫瑰文化创意旅游园区的建设,打造不同特色景点,将观光游览路线串联起来,并与**油菜花海休闲区等项目联动,形成**沿线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大板块。

第五篇:某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情况汇报

HS因“七山一水一分田”地貌限制,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业生产难以取得较大突破,多年来,我县因势利导,将主要精力用于生态特色农业建设,寻求一二三产融合、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以茶叶、毛竹、中药材、畜禽、渔业、油茶、果蔬等农业支柱产业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有茶叶、毛竹、中药材等各类生态示范基地140多处,生态农业基地达122万余亩,通过农业三品认证78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中华老字号产品1件,中国驰名商标5个,安徽省著名商标25个,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商标示范企业7家,农民人均纯收入超9000元。HS县先后获得“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出口茶叶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一、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现状

1、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我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始于2006年左右,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经营数量不断增加,投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全县各种不同类型的一二三产融合实体企业已发展到479家,接待能力和直接经济效益都有大幅度提升。尤其是近两年在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带动下,全县掀起了大力投资发展一二三产融合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热潮,新增休一二三产融合企业52家,其中投资规模超过2000万元的5家,已经建成的太阳船仓花海、太阳九仙尊HS石斛养生基地、太平HS绿斗石斛生态观光园、安徽福康居生态石斛养生园、淮源农庄和衡山镇仙人湖休闲农业示范园等一批一二三产融合项目投资规模均超过5000万元。

2、社会经济效益显现。一二三产融合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加快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一是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一二三产融合不仅带动了农产品的直销,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率,还改善了农业生产结构,将原本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提升为服务业向第三产业延伸。2020年全县一二三产融合共接待游客突破100余万人次,综合收入9亿余元,其中直接销售农产品收入1亿多元,休闲游客人均消费100多元。二是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全县一二三产融合企业吸纳农民直接就业6000余人,带动农民间接就业3万余人,有力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三是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带动农村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休闲景点和园区的建设,美化了村容村貌,提升了农村环境品质,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3、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县一二三产融合已从前初级阶段“一家一户”的农家乐,向以农业庄园、示范园为主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其模式不断创新。一是以产业为支撑的一二三产融合经营成为发展主流。太平畈石斛养生体验基地、下符桥瓜果采摘园基地、诸佛庵三河合作社茶叶体验观光园、大沙埂现代农业示范园、桃源河第一竹海等等,都是以农业产业和特色体验项目为基础发展的休闲旅游点。这些特色农业产业提供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休闲观光资源,而休闲产业又进一步拉长了农业的产业链,增加了农业产业的附加值,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是经营项目综合化成为一种发展方向。经过近几年探索,全县一二三产融合逐渐改变了原先经营项目单一的弊病。如磨子潭镇堆谷山村农家乐集群,已形成了集农家餐饮、户外烧烤、徒步探险、农事活动参与和客房等项目的综合性休闲场所;落儿岭镇黄茶体验园依托HS大峡谷漂流景区辐射,开发出集茶园观光摄影、摘茶制茶体验、品茶和欣赏茶艺表演等一套完整的茶旅融合项目,每年春季,黄茶体验园接待游客一万余人次,周边茶农户均增收5000多元。三是一二三产融合产业组团式发展有了雏形。如今,HS已经形成了下符桥、太平畈、太阳最美旅游扶贫快速通道三大片区组团式发展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基地。

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保障情况

我县每年给予不低于全年用地指标的10%用地计划,用于保障乡村振兴项目用地,累计475.19亩,有效保障了乡村振兴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积极为农业项目,办理了48个项目设施农用地备案,其中作物种植类10个,总面积34.973公顷,生产设施总面积34.4947公顷,附属设施用地0.4783公顷;畜禽水产养殖类项目38个,总面积13.2378公顷,生产设施用地12.9662公顷,附属设施用地0.2716公顷。

三、存在主要问题

目前,我县一二三产融合融合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一二三产融合理念不强。由于受地方财力以及环境、土地、产权等条件制约,产业融合还存在着政策引导不足、资金投入不够、配套服务不全和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工作重心不同,实践中出现分割管理的情况,未能形成强大的合力。二是一二三产融合深度不够。我县农业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丰富,但产业融合发展相对滞后,休闲农业开发水平低,尚未形成规模,大多农旅产品、休闲农业园区及景点内涵单一,形式趋同,还没有一个拿得出、叫得响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拳头产品,离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三是一二三产融合联结不紧。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带动能力不足,目前农村产业融合除采取订单农业、流转承包土地外,真正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还很少,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四是一二三产融合配套不足。我县因地处大别山腹地,交通区位相对闭塞,无铁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及景区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配套设施,以及通讯网络、电子商务推介平台等现代设施都还不完善。

四、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建议

下一步,我们将把全域旅游与加快农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依托特色农业、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坚持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制定实施意见。

立足我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突出休闲生产生活、绿色生态服务等功能,融入科技、品牌、观光、采摘等旅游要素,制定出台全县一二三产融合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产业融合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突出“点、线”建设。

突出“三线、多点”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三线”主要指在旅游扶贫快速通道最美环线,国省干线公路、茶谷沿线发展“经济林果+经济作物”的立体种植模式,如“果树+药材”、“果树+茶叶”、“果园+养殖”、“草坪+林果”等;“多点”主要是指分布在全县的景区周边和与下但一片、黑诸落一片、佛磨大一片、漫水河一片,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主,重点发展生态种养、特色民宿、度假养生等功能的休闲农庄。

三是培育经营主体。

引导、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拓展产业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自身生产、销售等经营情况,延伸拉长产业链条,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有机结合在一起,推动融合发展。支持有能力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改善基础服务设施,发展农家乐和小型采摘园等,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树立示范典型。

重点抓好面上的品牌创建推介与点上的典型培育。组织开展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申报工作,打造一批天蓝、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镇)。根据全域旅游的整体布局,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集中力量建设2-3个省级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园区。园区建设要破除传统观念,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农村风味,选准主导产业,挖掘农耕文化,把旅游元素融入到园区建设中,精心打造主题园区,做到一园一主题、一园一特色、一园一精品,避免千篇一律,大力发展集观光、游览、品尝、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可借鉴外地经验高标准打造1个示范性的田园综合体,真正把HS农村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通过典型示范,摸索经验,找准发展模式,并着力推介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营造氛围,扩大宣传,打造品牌,推动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下一篇:幼儿园大班的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