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童真的眼睛去发现

2023-01-20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 故事情节神奇曲折, 内容生动浅显, 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 是一种非常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体裁。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 童话是一种举足轻重的教学文体。由于它特殊的体裁特征, 它不但为儿童所喜爱, 而且有很大的教学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编者通常把童话集中到中低两个学段的教材中。笔者发现, 童话的教学价值, 并没有被教师们很好地挖掘和利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缺乏文体意识, 教学训练点没有凸显文体特征。我听到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七颗钻石》, 她设置的两个主要训练点:一个是理解第一自然段“干涸”“干枯”两个词语的意思并体会作者的用词精准, 另一个是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两个训练点一个注重工具性一个注重人文性, 忽略了课文的夸张手法和神奇的想象。“干涸”“干枯”两个词语夸大了这一次旱灾, 是运用的夸张手法;水罐的一次一次变化神奇而美丽, 很好地彰显着童话的叙事魅力。这位教师一心实施她预设的训练点, 任由童话色彩在字里行间流失。二是教师缺乏年段意识,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模糊而笼统。教师注重童话的体裁特点, 却不能有区分地注重, 主要表现为拔高现象。如低段的课文着力于文本叙事方法的了解、故事情节的揣摩、主题思想的归纳等等, 而忽略了低段的教学以识字为重、中段以词句为重这样一个大前提。

在教学实施中, 如何才能强化文体意识和年段意识而达到科学利用童话的教学价值之目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儿童的视角天真识字

从汉字的“六书”分类来看, 汉字文化是感性的。比如象形字、会意字;同时, 它又是理性的, 比如形声字。新课标要求:“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 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是直观的、生动的、天真的, 决定了他们的感性思维。因此, 低段学生的感性思维相对比较活跃。我们应该引导他们从感性走向理性。我们要基于他们的这些认知起点, 来设计教学环节。例如,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夏夜多美》一课, 其中要求会写“她”“他”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在前面已经认识过, 本课文中也有出现。于是, 一位教师这样设计这两个生字的进一步识记和运用:

师: (课件出示带有“她”“他”的两个句子) 请小朋友们思考:为什么写睡莲要用“她”?而写小蚂蚁要用“他”?

生:因为睡莲是女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从课文里知道的。课文里小蚂蚁叫睡莲“姑姑”。

师:睡莲是一种植物, 为什么小蚂蚁要叫她“姑姑”呀?

生: (学生们一阵搔头接耳) 因为睡莲长得很漂亮, 又很温柔。

师: (接过学生的话) ——所以, 写这篇童话故事的作者就把睡莲当作阿姨来写, 让小蚂蚁叫她为“姑姑”。

(孩子们睁大新奇的眼睛, 纷纷点头。)

教师顺势追问:在童话故事里, 作者经常都把植物、动物当作人来写, 那为什么他写小蚂蚁要用“他”字呢?是因为他长得不漂亮, 性格又像男子汉吗?

(孩子们纷纷摇头, 甚至有孩子喊:“小蚂蚁漂亮又可爱!”于是, 教师讲起了蚂蚁王国的奥秘, 孩子听着渐渐明白, 出来觅食的通常是工蚁, 性别是男孩子。)

在这一段教学中, 教师较好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 自然巧妙地传递了汉字的科学文化。在后面的语用训练中, 学生们都能准确地在各种语境中选用“他”“她”和“他们”“她们”。这一段设计基于学生“天真”的生活经验, 顺势而导, 把识字教学的语用训练落到了实处。

二、从积累语言厚积审美

童话故事里, 有不少生动活泼的语言现象。比如:《酸的和甜的》中描写葡萄的“一串”和“一串串”, 描写狐狸想吃葡萄的“一会儿……一会儿……”, 描写小猴子吃葡萄的“迫不及待”“大口大口”;《美丽的小路》中的第一自然段;《丑小鸭》里描写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句子……这些语言现象有的用词生动而精准, 有的语言流畅而华美, 很有学习和积累价值。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挖掘这些有教学价值的内容, 结合学生的认知起点, 实施适当的教学行为, 引导学生们去朗读、去抄写、去理解、去积累。时时积, 处处积, 孩子们的“储备”越来越丰富, 审美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升。

三、从留白处拓展想象

童话的想象往往新奇而大胆, 有很多想象的留白处, 给读者进一步想象的空间。教师要有意识地发现这些留白处, 利用它们来挖掘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七颗钻石》一课, 水罐的四次变化中, 第一次写得比较详细, 而另外三次写得比较简略。后面三次给读者留足了想象的空间, 也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补白语用训练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像写第一次变化那样, 想象描写后三次变化中, 水罐的样子、小姑娘的心理活动等等。

我们经常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时, 要求学生的想象要新奇大胆, 但新奇大胆并不等于凭空捏造。先要引导学生仿写式想象, 然后才独立想象, 最后才可能达到新奇大胆。只有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四、从情节的折处寻找文字的张力

对于编排在中段的童话故事, 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关注故事的情节, 为高段的教学作一些铺垫。相对于低段的童话故事, 中段的情节更曲折动人。曲折, 是童话的又一大魅力。故事情节之“折”处, 正是蕴含文字张力的地方, 值得我们去发现, 去想象, 去体会。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去年的树》。在和老师们磨课时, 我们起初非常纳闷:这一课行文简单, 文字朴素, 何以要编排到四年级?为什么不编排到更低的年级里去?我们反复品读故事, 又研究作者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及日本文学, 发现简洁朴实本身就是其特点。同时, 我们又发现, 每读一次课文, 我们的内心都会被打动一次, 屡屡不疲。最后, 我们发现了课文的魅力:小鸟寻找树的经历一波三折, 每一次寻找, 小鸟的内心都经历一次失望与希望。课文并没有直接写小鸟的内心情绪, 但读者通过品读树根、大门和小女孩的答语, 可以想象文字背后的失望与希望情绪。于是, 我们敲定了教学设计, 就从这些“折”处入手, 把树根等的答语都分成前后两部分来品读, 引导孩子们想象并描述小鸟听到回答时的内心历程。教学实施时, 学生们都被文字“折”处的张力打动, 纷纷积极想象, 即兴描述, 倾情朗读, 参与度非常高, 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以及朗读能力得到很有效的训练。

童话, 是写给孩子的故事。里面的教学价值远远不止拙笔提到的这些。教师要准确地发现童话的教学价值并实施落实, 就必须蹲下身子, 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然后带着他们在文字里奔跑, 在文字里逡巡, 在语文里成长!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 童话是一种举足轻重的教学文体。由于其特殊的体裁特征, 它不但为儿童所喜爱, 而且有很大的教学价值。童话的教学价值, 并没有被教师们很好地挖掘和利用。于是, 笔者提出从儿童的视角、语言积累、课文留白提取更有效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童话,教学价值,教学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09。

[2] 黎琼锋涂艳国.教学价值与美好生活[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04。

[3] 叶澜.重建课堂的教学价值观[J].校长阅刊, 2003.06。

上一篇: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研究下一篇:重症甲型H1N1流感临床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