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川农大精神

2022-10-28

第一篇:我理解的川农大精神

我眼中的川农大

姓名:朱俊 学号:20106143 班级:社会工作教育2班

我眼中的川农大

“‘手框景

机传情’——我眼中的川农大”主题实践活动,是为了帮助参加党校的积极分子更了解学校、热爱学校,通过突出实践特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通过这次主题实践活动,让我想起了很多关于川农那些点点滴滴的记忆,引发了对已往的回忆和对现在的思索。

川农大始终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铸就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形成了“重品德、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的优良办学传统,凝炼出“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校训,孕育出“纯朴勤奋、孜孜以求”的校风,培养出毕业生“勤奋朴实、勇于开拓”的品质。学校教学、科研、国外引智、毕业生就业、学生社会实践、体育卫生和党的建设等工作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迄今,学校已培养各级各类毕业生10余万人,他们已成为国家建设发展的骨干力量。

江泽民同志1991年和2002年两次到校视察,对学校在新的形势下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

第一张照片是“篮球场上动与美的结合,展现川农学子课余生活跳动的旋律”。在闲暇的时刻我总喜欢在篮球场边一个角落里静静的观看着运动场上矫健身影在运动场上奔跑、在比赛时队员彼此之间的团结合作、共同为团队的荣誉而战的精神,还有赛场周围观众的加油、呐喊声时时都感动着我,集体中个体凝聚着团结的气氛,这些数不胜数的场景都被我所感动。一个团结合作的团体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与付出,这不正体现了我们川农大“团结拼搏”的川农大精神吗?

第二张图片是“寝室文化——我们是一家人”。每个寝室都有许多自娱自乐的精彩回忆、每个人拿出一份力量、汇集成无穷的精彩、感动、难忘的回忆。初到雅安,来到川农,我不适应一个人的大学生生活,在这里感觉到很痛苦和苦恼,有时候很想念高中的同学和学校,会觉得很心酸、很想哭的感觉;这时候我体会到室友给予的关心和帮助,让我重新感受到了温暖和被呵护的感觉、使我从茫然和不知所措中找到了方向。在朋友的帮助与支持下在我心里就一个声音在告诉自己,我决不能庸庸碌碌地虚度年华,我要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即使不能创造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要无悔于自己的心。在无助时是你们的支持,才开始我现在美好的大学生活之旅。感谢你们——我的室友。

第二张图片是“团结一致——拔河比赛”。这是我们班级组织的第一个活动,很有纪念价值意义;我记得那时候同学彼此之间都不太熟悉,但就是因为这一次拔河比赛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增加了同学之间的相互认识。在拔河比赛现场我们班级的呐喊加油声是最响亮的、队员与啦啦对融合一体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连续多次打败对手;聚集班级所有力量、齐心协力只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赢得比赛、赢得荣誉。我们是一个团结的班级、是一个优秀的班级、更是一个强大的班级队伍。这也体现了“艰苦奋斗”的川农大精神。

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回忆画面,大学第一课——军训,那段时间至今回忆起都是汗水与泪水、痛苦与欢笑的交织,立军姿、写通讯稿、唱军歌的情景历历在目;读书走廊读英语,体育馆看表演,逸夫楼听讲座,这些都留下了太多感动的情景、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

我眼中的川农是青涩的、美好的、温暖的地方。她留给了我数不胜数的回忆,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历程,她给了我又一次学习的机会,交给了我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让我知道了遇到困难要勇于承担和解决,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相信我能改变,能创造幸福的未来。

第二篇:我眼中的川大文化

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之我眼中的川大文化

化工学院

制药二班

熊歆诺

1043085094 十七届六中全会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讨论审议了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探析文化体制变革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与机遇。随着相关决定的出台,以及金融资本的大量涌入,我国文化领域的改革将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产业的繁荣必将从精神层面带给中华民族一次新的洗礼,而川大文化也必定会跟随着党的步伐一步步繁荣。

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 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它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是一种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又是一种严谨求是的文化,还是一种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

当今社会,研究大学文化也成了一种风气,或许是在太多的质疑声让大家对大学有了偏见,于是便有了这样一群学者,一群深爱着大学并对它充满期待的人,要站出来替它申辩。他们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学,了解大学文化,抛开偏见,重拾对大学的信心。而我,在这些学着面前,当然是不敢妄加评论的,今天只是作为一名大学生,出于对自己所在学校的热爱与感激,浅谈一下我眼中的川大文化。

我一直把自己在川大的生活看作自己人生的开始,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开始细细地品味人生,思索人生,感受人生。渐渐地,我有了新的方向,知道了自己未来的路要怎么走,而这一切都是川大给我的,是她的氛围影响了我,是她的文化气息熏陶着我,是她的精神指引着我。

我觉得大学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特质,但其核心和灵魂只有一个,即大学精神,它诠释了一所大学文化的个性。所以,我想就川大精神来谈川大文化。

一提到川大精神,当然离不开我们的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印象最深的是,刚进校时的开学典礼上,谢校长就给我们隆重介绍了这个校训。他说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比较贴切地概括了之四川大学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与价值追求,有较强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首先,它较好地反映了“三强合并”前的原三校不断融合、改革、发展的历史以及相互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其次,四川大学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善于吸收消化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也广纳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意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更妙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取其两句末字,刚好是川大,真是最适合之莫过于它了。

川大的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在一点上,我作为川大化工学院的一名学生是深有体会的。每天早上江安河沿岸那一排排读英语的景象,自习室内一个个埋头苦读的学生,图书馆座无虚席的景观,以及在各种创新大赛上取得的优异成绩,都是这种优良校风的最好证明。于是,在这样的校风中,同学们单纯,勤奋,朴素,没有太多的浮躁与攀比,而是真诚相待,以礼相迎。川大的学生都是有素质的学生,他们礼貌,宽容,纯净,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川大这个大家,是她培育出这样的一批孩子。谢校长还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有梦想的人,而我们这一代代川大学子,也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相信我们会用行动将“梦想”这个词写进川大精神中。

川大的学术氛围也随着学校领导的重视越来越浓厚,每周都有海外文化演讲,也有其他的各种学术大讲堂,更不断有名人过来开讲座,与学生们交流和分享。在这样的氛围中,川大就像一位感情日益丰富的诗人,越发的有魅力了。

当然,川大文化也离不开站在讲台上那一位位辛勤耕耘的老师。川大师资力量是雄厚的,虽然在学生中泛滥着各种对老师的不满,但我仍然认为川大是不乏好老师的,总有那么一些老师,谦虚,博学,无私,真诚地在教学,渴望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也希望在求学的道路上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同时也抱着一颗与学生共同进步的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川大学子。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川大的图书馆了,她就像以为包容的母亲,用她的乳汁哺育着川大上万学子。他藏书广泛,种类繁多,可供我们学习提升。那里,也是川大文化气息最浓厚的地方,无数学子的灵魂在那里得到充实。

总之,在我的眼里,川大是美丽的,因它的精神而美丽,因它的文化而美丽。

第三篇:我理解的长征精神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成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剿,艰难保存了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其间经历380余次战斗,穿越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大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转眼长征胜利已过去80周年了,长征是伟大的,但在当今我们不可能重现当年情境重走长征路,去体验革命先辈经历艰辛和苦难,难道长征只留给我们那令人赤目和心酸的数字和文物吗?NO!长征其实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需要我们世代传承的长征精神!

一、长征精神传递的是一种“勇气”。当年面对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围剿,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没有被吓倒,在生死存亡危急时刻,以令世界钦佩的勇气实施了战略大转移,翻雪山、过草地,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著名的战斗,创造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伟大奇迹。当今我们很难再有当年那种生死存亡的考验,反之我们却拥有稳定富足的生活,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不断地侵蚀我们,让我们慢慢的不想改变、害怕改变,逐渐丧失敢于进取的勇气,变成碌碌无为之人。

二、长征精神传递的是一种“信念”。长征是伟大的,更是艰辛和痛苦的,很多老红军战士都讲述了当年翻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历程,其中困苦都是我们这代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而支撑他们走下去的是力量是什么,其实就是坚信革

命会胜利的信念,所以信念是支持一个人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我们国家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精神信念。

三、长征精神传递的是一种“耐力”。“坚信革命会胜利”是支撑红军战士克服艰难险阻精神信念,但光有信念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长征过程中充满了殊死战斗、饥饿寒冷、劳累疾病,这些都能消磨人的信念,但红军战士的信念没有消减,因为他们还有忍受痛苦的耐力。当代社会消磨我们耐力的不是饥饿寒冷、劳累疾病,而恰恰相反是各种让人沉迷的诱惑,让我们不能坚定我们的梦想信念。近段时间网络上流行的“百天计划”,就是我们坚持做一件事情一百天,这个看似很容易的事情,却很少人能严格的完成,所以可窥见一斑。

长征精神传递的“勇气”、“信念”、“耐力”正是我们当今社会的精神良药,我们不仅要传承,更要弘扬,让长征精神在神舟大地上开枝散叶。

2

第四篇:川农大精神-精简版

川农大精神

四川农业大学,本部位于四川省西部雅安市的青衣江畔,学校现有3个校区,即雅安校本部、成都校区和都江堰校区。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四川农大有了长足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70%左右的获奖成果得以推广转化,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800多亿元,是全国首批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试点单位之一。“九五”期间,川农大作为四川省唯一一所省属高校跨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行列。多年来,推动川农大快速发展的是一种什么精神?这就是经几代人传承、实践、升华形成的“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

在那个自然灾害的时代,在那个闹饥荒的时代,在那个大**的年代;在那个学校甚至被宣布撤销的年代,川农人爱国爱校、兴农报国的信念没有动摇。其中具有代理表性的人物之一是我们的周开达院士。

2013年也就是今年7月20日11时27分,周开达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逝世,享年81岁。对于他的逝世所有川农人乃至社会各界深感痛心,他的悼词这样写道:周开达院士是四川农业大学的骄傲,是一座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的丰碑。他的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他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典范!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学习周开达院士为人师表的品格、求真务实的学风、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胸怀,进一步弘扬“川农大精神”,为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而不懈努力,以告慰周开达院士! 川农大精神的存在,上至院士下至最为普通平常的师生。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震,共计造成196人死亡,21人失踪,11470人受伤。川农大本部位于雅安,雅安市区震感强烈,大部分学子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川农人发挥出了独特的川农大精神。地震发生后,我校师生迅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克难关,校区近两万余名师生无一死亡,伤者及时得到了救治与悉心照顾。

地震之后,我校青年志愿者迅速行动起来,参与抗震救灾服务达11000余人次,当雅安血库告急时,数百名青年志愿者紧急前往献血,为抢救伤员献出一份“救命血”。

我记得当时有一期校报,头版头条全是我校关于抗震救灾的报道。在众多的图片和故事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地震当晚,许多同学都不敢在寝室睡觉纷纷搬到了操场,由于人数众多,保障同学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成了一件紧迫且必要的事。当夜11点多了,大部分同学已经逐渐睡去,此时一位女老师走到正躺在地上睡觉的同学们中间问了句:“同学们,我们现在需要组建一支巡逻队,哪些同学愿意自愿参加?”虽然这是一句简单的问话,虽然这句并没有阐释什么和鼓励什么,但是这在川农人的心中已经足够了,一些同学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加入了巡夜的队伍,就这样他们轮换守夜,大多数同学安然并且安心地度过了一夜。看了这篇报道后我非常感动,尽管报道没有全部写出当时参加值夜同学的名字,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已经刻在了我的心中,那就是“川农人”。这就是我们新时期新时代团结拼搏的川农人!写到此处,不禁想起了张强校长写的一首诗,此刻用其中一句来形容恰好能表达我的感受,那就是——“我自豪,我是川农人!”

尽管有着无数默默为着地震做出贡献的川农人,尽管他们之中绝大部分人都是一个对于整个川农人来说相当平凡和微小的人物,但是我还是发现一位优秀的代表。这个被誉为“有担当的大学生”叫钟明杰,是经管学院农经专业2010级2班的学生。4·20雅安地震,全国人民为之震惊,钟明杰也不例外。从微博上获知震源在芦山后,钟明杰立即行动,召集公司员工到处采购救灾物资,400顶帐篷、300床棉絮、300件矿泉水、300件方便面,总价值达20万元,并随车押运物资紧急送往雅安。“5·12地震时我才读高中,除了捐款,其他的也做不了。现在不同了,我有能力在第一时间为灾区送去他们最需要的物资。”虽然为购买救灾物资,他花光了前段时间所有创业的所得,但能够用创业所得为灾区自己贡献力量,钟明杰很自豪。

回顾起两年前的创业经历,钟明杰感慨良多。创业路漫漫,经历了一番打击,钟明杰的公司始终顽强地站立,公司规模也由刚建立时的一个人发展成二十余人。请注意,这位同学在当时还是一名大三的学生,毋容置疑,他是我们新时期90后的代表,他是我们新时期川农学子的榜样,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求实创新,致富为人;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舍个人之利而救国家之急;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团结拼搏、大爱无疆。

“兴农报国,振兴中华”是“川农大精神”的实质。川农大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创造了骄人的成绩。在这些骄傲的成果背后,是无数川农人挥洒的汗水。正如许多年轻教师所讲:“川农大不断产生的成果,都是站在老一辈专家肩膀上取得的”。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默默耕耘的伟大的教授。林学园艺学院的曾伟光教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经常步行山路在四川三台县指导,和工人同吃同住。有一次感冒,开始他没当回事,后病情恶化成肺炎。医生要他休息,他说:“农民心里急呀,不能错过季节。”于是白天工作,晚上输液治疗,硬是坚持下来。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三台团结水库由原来的亏损单位,变成了全国有名的柑桔基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充分展示出“川农大精神”在服务“三农”中的巨大作用。有着如此杰出如此敬业的教授,怎么不是我们川农大之荣幸,怎么不是作为川农人之荣幸! 前几天听老教授讲了一些故事让人颇为感慨。他说,即便是在90年代教师的生活条件也是很艰苦的;有的教师一家四口仅仅住在两间狭窄的木板屋里,而且不是住一两天不是住一两月,这一住就是二三十年!现在的张强副校长,当时住的就是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这是多么艰苦的条件啊!然而,这动摇不了川农大人在教学科研中对事业和科学的矢志追求,不禁让人由衷地感慨:川农大取得的众多成果是从田地里踩出来的,从畜舍圈里蹲出来的,从山林里钻出来的,从艰苦奋斗中拼出来的!

说到艰苦奋斗,最近我在第444期校报上看到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报道。它的题目是《最好的时光在路上》——驴友田贵勇的幸福生活。2010级政治学与行政学的田贵勇酷爱户外骑行,从2012年起,他到过夹金山、瓦屋山、牛背山、拉萨......旅途上陪伴他的要么是沉稳的脚步要么是他的那辆宝贝自行车。一个寒假,田贵勇选择徒步搭车回到家乡重庆铜梁。从雅安道铜梁近400公里,他背着42斤的大背包,搭过三轮车、电力部门的皮卡车、私家车甚至还招呼过警车,经过两天之后他顺利到达了铜梁。此外,他还在去年夏天骑车去西藏,在翻越海拔5008米的东达山是,遇到了冰雹大风,气温骤降,雨水打湿了他全身,他的手被冻僵了,“只有偶尔把手放在肚子上取暖才有知觉”,他说“正是途中未知的艰险以及静静等待着我的目的地,值得去追寻。”我想,这就是一种拼搏的精神,一种敢于奋斗敢于追求的精神,一种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在田贵勇同学的身上,我看到了闪耀着的川农大精神的光辉。

故事岁然微小,但我相信精神必当伟大。作为新时代的学子,我们当怀着历久弥坚的“川农大精神”,怀揣着我们的梦想,用实际行动来传承并发扬这种精神,争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川农人!

第五篇:我渴望理解

我想,对于朋友,除了背叛,没有什么过失是不可以宽容的。汪国真

也许你很羡慕我,因为我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头衔英语课代表。在大人眼里,我是一个稳重听话的女孩,在老师眼中,我是他们的得力助手,可是在同学们的心中,我却是

喂!是哪个‘马屁精’又向老师打小报告了?一位男生刚出了办公室门就跑到班上大声叫喊,我不就作业没交吗?不知哪位也太积极了吧!唰同学们的目光像闪电似的一齐转向了我,我知道又该大祸临头了。

那天下午,老师把我叫进办公室,询问我们班是否有人还在贪玩。我我不知道。我吱唔着。老师说:你是班干部,有情况应该向老师汇报,怎么,你还怕得罪同学吗?老师那严厉的话语和严肃的目光使我不得不向他坦白。老师满意地笑了,而我却

在同学们那种莫名的目光下,我不由得低下了头。班上炸开了锅。我强作镇定,对那位男同学说:是我对老师说的,请你不要胡乱猜疑,指桑骂槐!哟,‘课代表’,这时候你当起英雄来了,你好啊!老师的马屁拍得叮当响,我却要受家长的‘皮肉之苦’。哼!

我到底犯了什么错?为什么?为什么做课代表这么难?我像徘徊在两片森林之间的小鸟,不知向哪儿飞,我怎么办?几颗晶莹的泪珠从脸颊上缓缓滑下来,落在唇边,苦涩的!我觉得自己就像马克·吐温笔下那个竞选州长时被加上那种罪名的人,马屁精发报机等都成了的我代名词。

老师,请你为我想想吧!每次您问我班上谁没交作业本和违纪的同学时,我心里是多么矛盾啊!每当你问我上课讲话的同学是哪些人,我是多么无奈啊!老师,您可知道,每次从您办公室出来时,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想法。

同学们,请你们理解我吧!我多么想和你们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可为什么你们却对我是那种神情,那种语言?我好孤独。你们不知道不被人理解的痛苦!我不想从你们中孤立出来。请理解我吧!

我渴望,我多么渴望两片森林茂盛的枝叶长在一起,那时,我就能在这片完整、和谐、美丽的森林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练习下一篇:王力宏经典语录语句

热门文章

理解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