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126例原发性肝癌

2022-09-10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占世界肝癌发生总数的43%[1]。我国每年约13万例患者死于此病, 大约占全球肝癌死亡病例的40%。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12月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以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经临床影像检查及AFP测定诊断为原发性肝癌126例, 男52例, 女34例, 年龄49~76岁, 平均62.5岁;结节型32例, 巨块型48例, 弥漫型6例。所有患者初诊时均为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而行肝动脉化疗或加栓塞, 其中38例单纯肝动脉化疗, 48例行肝动脉化疗加栓塞。1年后采用通过门诊和书信、电话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化疗或加栓塞进行随访。

1.2 治疗方法

患者仰卧于手术台, 一般取右股动脉穿刺, 术区消毒、铺无菌单、局部浸润麻醉后穿刺, 在X线电视监控下, 置入导管予肝动脉, 推注造影剂, 确认导管送至肿瘤供血的靶动脉。

随即再推注造影剂, 摄片验证为肿瘤供血血管后, 行灌注化疗。化疗药为氟脲嘧啶1000mg、丝裂毒素6mg、表阿霉素60mg或应用吡喃阿霉素60mg、羟基喜树碱20mg, 以上药物2~3联, 灌注上述药物时用生理盐水稀释成40%~50%的溶液, 经导管内缓慢注入, 然后注入栓塞剂, 栓塞剂为碘化油和明胶海绵, 推注完毕退出导管, 压迫止血, 局部加压包扎, 送回病房。一般隔1~2个月重复治疗, 重复的次数和间隔根据动态增强CT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和坏死情况, 对于肿瘤血供恢复或肿瘤有复发, 及时重复应用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定期行实验室检查, 30~45d复查CT、MRI或超声并与术前比较, 观察患者术后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随访1、2、3年及以上生存期。

2 结果

经治疗后, 当时患者临床症状均有较明显好转, AFP明显下降, 病灶内碘沉积良好, 充填均匀, 病灶不进一步扩大或有不同程度缩小, 有6例经介入灌注化疗加栓塞治疗, 肿块完全消失;有2例因介入治疗前肝功能减弱、腹水, 家属及患者坚决要求介入治疗, 术后2周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有3例治疗无效, 病变进展2个月后死亡。126例患者治疗后, 症状缓解者42例, B超、CT提示肿瘤缩小>50%者36例;AFP下降或恢复正常者28例;随访半年生存40例 (46.51%) , 2例死亡于其他系统疾病。1年生存22例 (25.58%) , 2年生存12例 (13.95%) , 3年生存6例 (6.98%) 。食欲下降者14例 (16.28%) , 恶心呕吐者32例 (37.21%) , 外周血白细胞下降者24例 (0.28%) 。

3 讨论

肝癌的其它治疗方法和手段有药物微球、热化疗、灭能硬化、射频消融、放射粒子置入、留管持续灌注化疗或埋置药盒化疗等, 但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 应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提高生活质量出发, 加强综合性治疗。介入放射学是医学影像诊断学与临床治疗学相互结合与发展的产物, 它渗透于各医学学科中, 推动着各学科的发展[2]。改变了许多传统的内、外科治疗模式, 已成为现代医学中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一门新兴学科, 已被认为是与内科、外科并列的三大医疗体系之一。

原发性肝癌的自然生存期一般为1~4个月, 只有13%活1年以上, 且肝癌发现时大多为中晚期, 大多数失去了手术时机, 使介入治疗成为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通过肝动脉介入灌注化疗, 有利于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据报道, 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浓度要高于静脉给药2~6倍, 使抗癌药物在肿瘤组织内缓慢释放, 减少患者化疗时的不良反应, 且能提高治疗效果。通过介入, 经肝动脉灌注化疗, 同时可行肝动脉栓塞, 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正常情况下, 肝脏是具有双重血供的特殊脏器, 肝脏的血流20%~30%来自肝动脉, 70%~80%来自门静脉, 而肝癌的血液供应几乎全部来自肝动脉, 故肝动脉栓塞后肿瘤的血供减少90%~95%, 而正常肝实质的血供仅降低35%~40%。所以放射介入治疗的最主要手段为肝动脉栓塞化疗, 其目的是阻断肿瘤的血供, 使瘤体缺血坏死而缩小, 提高局部化疗药物浓度[3], 并缓慢释放抗肿瘤药物效应, 减轻不良反应, 控制肿瘤所致的出血, 缓解疼痛。

本组资料中, 单纯结节型、巨块型的预后较佳, 中、远期生存率高, 可能因为肿瘤血供丰富, 多有包膜, 播散少;而弥漫型及多结节型常伴有明显门脉癌栓多见, 转移常见, 所以生存率低。此外, 有黄疸、腹水,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及出血倾向者不适合做介入治疗, 本组有1例因术前严重肝功能不全及腹水, 术后2周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肿瘤动脉放射介入栓塞化疗后, 在早期据彩色多普勒观察肝固有动脉峰值血流速度明显减低, 此时CT观察不理想。随着介入后观察时间延长, 肿瘤内部及其周围动脉狭窄, 闭塞更加明显, 导致肝固有动脉血流下降, 门静脉血流量减低, 从而进一步减少了肝肿瘤的血供、使肿瘤缩小。碘化油与肝癌细胞有亲合性, 作为载体或栓塞剂治疗肝癌。影响碘油在肿瘤内的积聚因素很多, 如肿瘤的血供、肿瘤的大小。根据有关文献资料统计认为CT检查时间最好是在介入栓塞治疗后4周, 本组病例均采用4~5周检查。常规螺旋CT平扫主要是观察肿瘤缩小的情况、碘化油积聚分布的范围、数量占肿瘤面积的多少。螺旋CT增强扫描, 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主要是观察肿瘤内残留存活的癌组织所占的比例, 以及肿瘤周围的副血供, 门静脉有否癌栓及肝脏其它部位有否播散病灶, 从而对决定是否再次介入栓塞治疗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意义。本组病例有3例最多介入栓塞治疗达5次。

肝癌介入治疗数十年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 介入治疗是目前肝癌非手术治疗中效果最好的, 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的优点, 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并延长生存期, 目前是肝癌治疗的重要方法,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或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26例行肝动脉化疗或栓塞的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症状缓解占60%, 肿瘤缩小占55%, 血AFP下降占40%。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的优点, 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是目前治疗肝癌的重要方法,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肝动脉,化疗栓塞,原发性肝癌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8~123.

[2] 刘华, 王蔚, 郑垂志, 等.多西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8, 13 (11) :1028~1029.

[3] 邵渊, 王作仁.石磊肝动脉化疗栓塞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比较[J].现代肿瘤医学, 2009 (6)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上市营销背景下基于翻转课堂的专创融合教学设计——以产品概念策划为例下一篇:新一轮税制改革个人所得税征管机制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