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2022-07-29

第一篇: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路过的陌生诗歌

路过的陌生是相逢的缘

看不见你的夜晚

却想像你的眼睛

如星光灿烂

温暖的问候

熟悉的交谈

我们忘了名字

用心却聆听春暖花开

我们跨越性别

如兄弟般迎接风雨霜雪

路过的陌生

是相逢的缘

我们不是彼此生命的岸

却真诚的祝福彼此的明天

我们不是对方永远的眷恋

却依然牵挂着对方的平凡

路过的陌生

相逢的缘

两颗心在阳光下真实的盛开

不为明天而美

不为今生不安

路过的陌生

是相逢的缘

问君何怜窗前月

惟留清辉照人间

路过的陌生

是相逢的缘

莫道花落人憔悴

弦断之处曲千年?

七行诗.致我们的友谊

不是所有的云烟都是明天的色彩

不是所有的牵挂都是出轨的爱恋

阳光可以是风雨的灿烂

也可以是夜晚的失眠

不是所有的飘谢都是枯萎的红颜

不是所有的祝福都是黑色的思念

不是所有的告别都是多情的永远

第二篇:陌生的街道爱情诗歌

走在陌生的城市,看着陌生的街道,

我不知道你在哪里;

听着伤感的歌曲,

念着你熟悉的名字,

我不知道是不是在想你;

白云随风去,

黄叶片片离,

我不知道你是否想起;

想起一段故事,

故事里有我,还有你。

一丝牵绊,一缕回忆,

将我带到,

那春风化雨的情节里。

我说我爱你,

你说梨花带着雨。

我说我想你,

你说草长莺飞燕衔泥。

我说我念你,

你说月落星依稀。

我把你抱在怀里,

你却暗自啜泣。

我拉着你的手,

你却执意要远去。

片片飞花落满地,

梦里杜鹃夜夜啼。

你到底在哪里,在哪里。

为何让一份爱,

变得如此凄迷,如此凄迷。

第三篇:曾经的熟悉已成为陌生诗歌

熟悉的面孔,熟悉的声音,熟悉的服饰,熟悉的地方,

熟悉的动作,熟悉的表情,

经常重复在同一个梦中.

逝去的往事总是在即将遗忘时又出现在梦里,

这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那座熟悉的城市熟悉的面孔不敢面对,

曾经温暖的小窝不愿再回,

太多熟悉的身影深深地留存于心底,

伤了,痛了,怕了,累了......

明知熟悉已成为陌生,

却贪恋熟悉的感觉出现,好难过!

多年来象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女孩,

习惯于牵挽着他的手行走,

突然被松开摔倒了才知道,

真爱的心早已偏离了航向,

摔倒的这一跤让心拐进了正确的轨迹.

清楚了自己放不下的:

只是被照顾被爱的感觉,好虚伪!

终于明白感觉也会是一种错觉,

造成了今天的怨恨和遗憾.

再也回不到从前,

离别带去所有的快乐,

分离让人透彻地判断出什么是爱?

曾有的怨恨成了甜蜜,

过往的一幕一幕,

都被光阴积累堆砌起来,

在我的忧伤里逐渐变得模糊...

想念真的好痛!

曾经是最熟悉的知心人,

如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现在的你,好吗?

愿你过得比我快乐幸福!

第四篇:我们已经陌生了 不是吗诗歌

我们已经陌生了 不是吗?记得以前,你很喜欢和我说话,我刚一上线,第一个来找我聊的人总是你。而,现在,即使在线,你也不会和我说话。

以前,你总会在和我说话的时候不理会别人。而,现在…宁愿和其他人说话,也不愿和我多说一句。

我们陌生了,不是吗?

以前,无论你在干什么,都会和我讲,而,现在呢?不会了,那怕只仅仅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

我们陌生了,不是吗?

以前,你总喜欢逗我开心,总可以让我大声的笑。而,现在呢?不会了,真的不会了!

我知道,我们之间产生了一道无法越过的沟壑,它,难以跨越。

我们陌生了,不是吗?

以前,你总是极尽一切的让我开心,而我,却用我的淡漠一笑而过。而,现在呢?我即使用尽我的所有快乐,也换不到你的一点关心。

所以、我们陌生了

现在,我真的好无助。你知道我习惯了经常熬夜,而原来那时,有你陪我。 而,现在呢?我却已习惯了在黑夜里怀念过去。我也知道,你却在某一个地方过着你自己的生活。

我们陌生了,不是吗?

你知道我心里有多难受麽?即使有的时候会装作不在乎…

我们陌生了,不是吗?

有时、我真的希望我们的生活可以没有任何交集…偶尔、我的心也会痛,却经常会弄不清楚是为什么会痛。哭,却也不知是为何而哭…! 可是我知道、不管是为了什么,再哭,又能怎么样?

我们终究陌生了,不是吗?

第五篇: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炼字类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 事 近[注]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

江南江北。

【注】 本词写于作者五十四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映”“蓑”二字的巧妙之处。

解析:“映”字体物精妙,令人怡悦;“蓑”字勾连“新绿”,新颖别致。

答案:“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 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 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忧”。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风波”),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都体现了“忧”。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花 下 醉 [唐]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有人说本诗的“诗眼”是“醉”字,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案:首句直接紧扣“醉”字来写,这是双重的“醉”,既明指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所醉。第二句进一步写“醉”态,写作者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沉眠。第三句写酒醉醒后已是深夜。第四句“赏”字,既写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流连之情,也写出了作者最后的陶醉,是更深一层的“醉”。故本诗的“诗眼”为“醉”字。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解析:这首诗作于搬家之时,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抒写了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要回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干的含意。所谓“准确”,就是符合“柳条藤蔓”“黄莺”等事物的特点;所谓“传神”,就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寄寓了人的情感。

答案: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将其拟人化,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之情态,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5.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 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 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解析:叠音词大量出现在写景抒情的诗文中,其主要作用有增强韵律和表达效果等。这首五言绝句题为“黄氏延绿轩”,写的是春景。“葱葱”一词常用来形容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亦用来形容气象旺盛、美好。“靡靡”常用以形容风吹草之貌。两个叠音词的运用,可见作者写景之用心。

答案:这两个叠音词的使用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葱郁茂盛、繁复厚厂的样子。同时,叠音词在音节上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

二、炼句类

6.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答元明[注]黔南赠别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 元明:黄庭坚的兄长黄大监。

请赏析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的妙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本题以诗中的重要语句为着眼点,且题干没有对“赏析点”作具体的限定,因此,考生可以从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词句锤炼等比较突出的角度入手赏析。分析后可知,因“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中有“雪”“风”“鸿雁”等景物,故宜从景物与情感、景物与人物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①情景交融。“急雪脊令相并影”,表面写大雪中脊令鸟相互依傍,实则比喻兄弟患难与共。“脊令相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惊风鸿雁不成行”,写惊风中大雁离散失群,比喻兄弟离散。“急雪”和“惊风”,写前路的风波险阻,也暗指经历的沧桑岁月。诗人以鸟喻人,语意双关。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酒 陆 游

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 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 流莺有情亦念我,柳边尽日啼春风。 长安不到十四载,酒徒往往成衰翁。 九环宝带[注]光照地,不如留君双颊红。

【注】 九环宝带:指佩带此种“宝带”的权贵。

诗人对于“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一句颇为得意,请赏析此句。 答案:运用比喻,化虚为实。酒能消愁常见,诗人却以雪喻愁,以飞雪进入热酒即被消融为比喻,生动形象。用“雪”把“愁”与“酒”连接起来,更显新奇。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望 江 南 [宋]李 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注]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

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注】 玉花:喻雪花。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三、语言风格类

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 遣兴 [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

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答案:这首词的语言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含蓄蕴藉,不明说为什么醉里贪欢笑,为什么会觉得古人的书全无是处,为什么昨夜会醉倒松边,而是让读者通过词句自己去揣摩联想,使得整首词的思想更显深沉含蓄;二是形象生动,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把醉态写得活灵活现;三是口语化,以口语填词,明白如话,显示了词人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

[题组二 综合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日 杨万里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 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

★(1)本诗语言“常中见巧、平中见奇”。试简要赏析“随”“着”两字的妙处。

答案:“随”即“跟随”,此处写诗人远望春天的天空、原野,将满目春意写出,同时表现了诗人喜悦、自得之情。“着”即“附着”,此处写斜阳照山树,既映出树之英姿,又写出残阳之烈,使日与树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2)本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试从全诗的角度简要赏析。

答案:天空高远,山树郁郁葱葱,夕阳光辉灿烂,是为静景;犬吠声洪亮,人行半山中,是为动景;既表现了春意的盎然,又含蓄地表现出人行山中愉悦的精神状态。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墨 萱 图 [元]王 冕

灿灿萱草花①,罗生北堂②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注】 ①萱草花:中国的母亲花,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另一称号忘忧(忘忧草),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②北堂:“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

(1)简要分析诗中萱草花这一意象的特征。

解析:先根据诗句说出“萱草花”的外部特点,再结合整首诗找出它的比喻义“母爱”。

答案:①萱草花,光彩耀眼,在南风的吹拂下默默地吐露着芳华,有忘忧之意。②诗人用萱草花暗喻浓浓的母爱,虽说忘忧,但母亲对游子的牵挂却终其一生。

★(2)结合全诗赏析“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解析:赏析要从手法和表达效果(情感)两方面来考虑,“举头”是细节描写,“愧听”属于心理描写。结合整首诗从母爱的角度加以分析即可。

答案:①手法:细节描写,“仰望云林”;心理描写或直接抒情,“愧听鸟语”。②情感:表达了在外游子对故乡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和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愧疚之情。 3.(2016·洛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夜歌 三更月①

[宋]贺 铸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②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注】 ①本调又名《忆秦娥》。相传创始于李白。李白之《忆秦娥》,主要抒发一个长安少妇对久别爱人的忆念之情。贺铸此词,与李词所写颇为接近。②何许:为何这样。 (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月夜庭院思妇图:三更之夜,月色皎洁,中庭梨花在月色的辉映下更加洁白,闺中少妇,思念游子,夜不能寐,听到杜鹃声声哀啼,更是情不能胜,哀伤不已,为词作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表达了闺中少妇饱受相思煎熬的忧伤痛苦之情。

★(2)请结合全词,赏析“陇头流水,替人呜咽”这两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或“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作者赋予无情的陇上之水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似乎它们也为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所感动,发出呜咽哀鸣之声。作者融情于景,借物抒情,表达了闺中少妇与恋人离别后,饱受相思煎熬的忧伤痛苦之情。 4.(2016·中山市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东 马 塍[注] [宋]朱淑真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 东马塍:地名;塍,田间的土埂子。 ★(1)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案:“暗”字,有“默默的”“悄悄的”之意,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东马塍芳草碧芊,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2)第

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浓浓春色无人欣赏来衬托蚕事的“忙”、农事的“急”,巧妙地渲染了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既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的热爱,又有对辛勤劳作农人的赞美(或说:表达了春色正妍而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日三首(其二) 高 翥①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螿②。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注】 ①高翥(1170~1241):南宋诗人,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②蛩:蟋蟀。螿(jiāng):蝉。 ★(1)本诗首句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试分析“衔”字的神韵。

答案:“衔”字运用拟人手法,把无形的秋具体化(或形象化)了;仿佛是长长短短的小草伸长脖子衔住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后两句。

答案:后两句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长长的豆荚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曲曲弯弯地爬过墙头,好像是去殷勤慰问邻家。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作者满腔的感激之情(或对村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上一篇:生活部的工作总结下一篇:深化改革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