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从小工到专家

2023-07-02

第一篇:android从小工到专家

android从程序员到架构师之路介绍

麦可网http:/// 高端android体系化学习

Android:从程序员到架构师之路

Android发展多年的今天,很多工程师都遇到职业发展瓶颈了,不知道如何向上走 ,因此麦可网携手台湾Android教父高焕堂老师推出了《Android架构师之路》这套国内唯一的课程,通过这套课程学习,学员们会学习高老师提出的EIT架构设计模式,能从普通Android工程师往Android架构设计师这个新的台阶攀登,同时更加熟悉Android本身体系结构设计,也可以换位以Android系统的设计师角度来思考问题 。

由于Android是开源开放的平台,国内开发者不仅涉及App应用开发,也深入到底层软硬整合开发。

随着Android产业急速扩大,上下层模块日益增多,复杂性增高。无论是软硬件开发者都需要优越的架构思维、模式和方法,来支撑复杂的软硬整合、跨平台和自动化测试问题。

本课程解析移动应用开发的架构思维、模式和方法;并落实为Android的多层框架体系;所介绍的架构设计决策,都能落实为代码,为一个非常务实的课程。

随着这套课程的推出,麦可网已经有了高级应用,Framework,底层嵌入式,架构师之路等一系列互补系统的Android课程,全面覆盖纵横领域。毫无悬念的麦可网已经具备了国内最强大,系统,专业的Android课程体系。

这套课程的针对人群: Android开发已经有至少两年经验的IT工程师 ,多年开发经验想深入了解Android这个开源平台的资深工程师 ,Android项目团队的技术管理者 。

我们不建议:不建议Android初学者学习这套课程;不建议没有项目经验者学习这套课程;不建议没有遇到瓶颈者学习这套课程 。

有人问:架构课程是否会讲解的很虚? 这套课程有超过2/5 都是案例,结合代码和UML案例来分析各个设计场景,所以大可放心,欢迎点击我们的试听课程。

第二篇:《从新教师到教育专家》读书心得

潜江市总口管理区中学丁婉君

小时候就有一个梦——成为一名老师的梦,于是确立了当一名人民教师的信念,大学毕业后的我,带着这样的信念走上了教师岗位。初为人师的我感到了身上肩负的教育责任,心中更是充满了踌躇与忐忑。因为自己学的是对外汉语专业,而任教的学科是地理,“半路出家”的我一时陷入了困惑。《从新教师到教育专家》这部作品,给了我勇气与方向。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师情怀,于漪老师对教育、教学的高度热情和责任感,魏书生从教学中得到的三重收获„这些都鞭策着我,指引着我要给自己一份教育责任,要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选择的教育工作中去。

陶行知先生的师德风范很好诠释了“用心施教,用爱育人”的艺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种“博爱”精神,值得当下被功利、浮躁充斥的我们好好品读。成为教师,首要的是爱学生,这也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爱满天下”的格言是教师奋斗的工具。只有用诚信才能换得诚心,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重视感情投入,只有对学生有爱心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深刻的体会。七年级学生遇到什么困难会想到我,只要自己能帮得上的我都会很积极,他们饭票丢了、没钱坐车回家了都会找到我,把他们的问题解决了,我自己也感觉幸福满满的。这种热心与诚心我将延续下去„„

对学生要有一种服务精神,这也是陶行知先生师德风范的体现。“教育者应该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无尊荣的。教育者所得到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陶老先生一直秉持着这样的理念。这种“博爱”精神让我放弃了之前有过的种种因工资、环境而产生的不平的念头。曾经信誓旦旦的以为自己有多“屈就”,现在我不再那么“肤浅”了,因为陶行知这样的“巨人”,身上的奉献与求实砥砺着我们要脚踏实地地去完善自己。

于漪老师用“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来警示当代教师。教师的工作放远了看,实质是奠基了孩子的幸福人生,“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已有八十岁高龄的于漪老师如是说,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纵自己不去潜心于教学,不努力使自己不断成长呢?虽然专业知识很薄弱,但是

勤能补拙。于漪老师由于“半路出家”,为了教好语文她积极投入,非常努力,自己摸索,一篇课文甚至要备30多个小时,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她都写下来,然后修改,改好再背,背下来后再口语化。自己钻研的东西,让她上课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这种勤奋的劲头,使她迈向了语文教学的成功之路。于老师的成功虽然不能叫人复制,但她的勤奋与进取确是我们可以从中取经的。

独立承担初

一、高一地理教学的我总觉得自己负担过重,一度苦于没有人指导,但读到于漪老师花30个小时背一篇课文这里时,我真真被这种敬业与负责感染了,立刻觉得自己投入的那点精力又算得上什么?自己虽然每次课之前都会看名师的教学实录,但那毕竟不是真真属于自己的东西,为了提高教学,我还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用心去钻研。“教参是别人的劳动成果,不过是贴在窗户上的一朵纸花,没有生命力;而自己钻研出来的,虽无多少惊人之处,但毕竟是扎根于思考原野上的鲜花,富有生命力„„”我马上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不能亦步亦趋了,从别人那里拿过来的东西又怎么能指望在课堂上能得心应手呢?

学习于漪老师身上对教育责任的使命感与潜心教学钻研的刻苦精神,是我从这本书里收获的最大感悟。

我们之所以不喜欢自己的职业,很多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投入。魏书生投入了,所以他收获了,而且这种收获是多重的。

魏书生觉得教师的工作时吸引人的,因为教师的劳动有三重收获:收获各类人才,收获真挚的感情,收获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这也正是教师工作的独特之处,这种教育成果的延续性会激励每个教育者去付出创造性的劳动。

作为新教师,我会给自己一串踏实的脚印,给自己一份教育责任,告别内心的踌躇与胆怯,在教育这片土地上勤恳耕耘,去实践自己心中那个教育梦。通过自己的工作让自己感受到那种充实感、幸福感、丰盈感。我将忠于自己的选择,忠于自己最初的教育理想,永远保持一颗上进心!

潜江市总口管理区中学丁婉君

2013年10月

第三篇: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

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这是xx农商行成立以后的发展历程,也是我县农商行人提高自己、不断进步的发展历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县农商行于五年前成立后,在一批批伴随着农商行一起快速成长的员工努力下,他们带着蓬勃的朝气,怀着美好的憧憬,用无数心血和汗水,在五年后的今天,铸就了一块大放光彩的璞玉,让人惊叹。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对农商行也称不上有什么比较深入的认识。但我却知道它是面对中国最广大的客户群体——农民,农商行与农村、农业、农民有着土生土长的天然关系。农商行的立足之本就是在农村,整天打交道的是中国最为普通,同时最不“普通”的一个群体。在农民的支持、政府的支持、社会的支持下,它不仅仅承担着推销农商行信贷产品,更加肩负着为“三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的任务。

所以农商行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使得他们赢得市场、赢得客户、赢得效益,真正做到“从我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 。用规范的服务和真诚的态度来满足农村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赢得我们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的信赖。

农商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制灵活的优势,夯实资金基础,加大信贷投放,有力支持了“三农”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腾飞。每年还组织员工参与各类公益宣传活动,如广场公益宣传、征信宣传周活动、送金融知识下乡、普及金融知识等活动,提高我们普通老百姓的风险防范意识。 今天,农商行即将迎来自己的五岁生日,同时也必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但是相信在这些运筹帷幄的领导和齐心协力的员工奋斗下,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把我们的农商行建设的越来越好!

第四篇:从管理到领导从有形到无形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科学化和人文化

西湖花园小学 叶传标

【内容摘要】 管理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协调资源实现目标的过程,人们对管理的认识有一个从强调科学原理到重视“人”的因素的转变。学校管理应当从“管理”走向“领导”,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既重视制度化管理,又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把制度化管理和人文管理结合起来。学校管理科学化和人文化的结合应从领、导、统、御四个方面来着力

【关键词】 管理 制度 文化

管理是组织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知道,“管理”是组织的行为,是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实现目标的过程,“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资源,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管理需要关注的是自身的组织建设和管理的对象——资源。管理者自身建设首先在于角色的转化,从客观的观察、周密的设计、理性的判断、冷静的决策等方面实现管理组织自身的科学化建设,这是实现管理的有效性和资源配置的科学性的前提。管理是同人类社会一同产生的,研究者最初注重的是管理中刚性原理的探求,比如说泰罗,为适应现代化工业生产提出的科学管理原则:

1、制定工作定额。

2、标准化原理。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械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即标准化原理。

3、对工人进行科学训练,使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4、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其后的研究者,在强调应用科学管理原理时,必须首先看到工人,并且了解他们的个性和需要,比如吉尔布雷斯夫妇认为工人很多的不满,并不是因为工作的单调,而是同为管理人员对工人的关心不够。亨利·甘特也强调在劳资之间发展一种共同利益,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为此,他着重指出:在所有的管理问题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教育的本质是“立人”,是通过人培养人的过程,更应当注入人文的气息,舒展人的个性,正如鸟的两翼,科学和人文是学校管理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所以,斯蒂芬.P.罗宾斯对“管理”定义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的更有效的过程。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同样积累了非常重要的管理思想,同样强调管理中“人”的重要性。天时、地利、人和——人与环境的和谐;穷究事理、先谋后事——说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刚柔并济、德刑并用,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管理的策略;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民主与集中;不陷不渎、上下同欲——公正廉洁、上下同心等等。

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在于制度的设计与执行,学校管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于刚性的制度转化为柔性的文化,制度是有形的,文化是无形的,但是文化无处无时不在;实现从有形的制度到无形的文化的学校管理的变革,关键在于领导者本身的角色转化,从“管理者”变为“领导者”,从“管理者”变为“同伴”和“领跑者”,而不是岸上指手画脚的游泳教练和潜伏的监工。那么,什么是“领导”? 领导不是职位,更不是某个职位带来的权威,职位和权威只能带来服从和畏惧,在管理中只能带来暂时的效率和表面的顺从,特别是在学校管理中,不会带来成长和发展。所以,领导是激励、动员、规范、促进别人,实现共同持续发展,是一种影响力。管理中有句名言“如果想走得快,请一个人走;如果想走得远,我们一起走。”领导就是这样一种引领大家一起向高远愿景行进的影响力。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曾经说过:“领导就是让人做一件原本不想做的事,但事后却喜欢它”。 管理大师德鲁克则这样诠释领导:“决定做正确的事,并动员下属做好这件事”。 哈佛学者柯特说,当代的主管“管得太多”而“领导得太少”。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组织,通过有效领导,引领学校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当从四个方面着力,或者说应当扮演好四种角色:

一、规划学校发展,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设计者;

二、树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主流价值的引领者;

三、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成为学校人与事的协调者;

四、着力学校文化和伦理建设,成为组织和文化团队的建设者。

有专家把以上四种角色用四个字概括为领导的职能——领、导、统、御。

一、 领——设计学校发展远景

李希贵说,学校的管理要靠目标、愿景和激励,使每个下属有内在的动力,有内在目标和愿景。他还说,教师对管理的服从,不是对校长的服从,而是对目标的认同。校长在科学分析学校的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师生、家长的意见,提出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设想,学校发展的远景目标,分步实施阶段,每个部门、每门学科、每个人的发展设想,在规划学校未来的同时规划每个教师的职业发展,使目标成为每个人发展的内驱力,用目标来引领全体教师,促进学校发展。

学校远景的设计要做到:

1、符合学校实际。综合考虑学校的师资、生源、办学传统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2、符合时代精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要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现代人,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3、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办学要有特色,但不能以偏概全,做到个性化培养与全面发展相结合;

4、要有前瞻眼光,目标须高远,措施须落地。

目标引领的作用:

1、从谋人到谋事,心中有人,眼中有事,手上做事,大家共同为目标而努力;

2、从谋人到育人,每个人的做事都是为了教育的目的——育人;

3、从为己到为校,实现个人目标,也是为了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4、从短视到胸怀宽广。风物长宜放眼量,目标高远,胸中自有丘壑,斤斤计较、鸡毛蒜皮不复再见。主管者可以有大量精力做正事、做好事。

二、 导——用主流价值观来引导

新颁布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倡导教育家办学,倡导办学要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家办学本身就是教育规律,办学者的办学思想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李希贵渴望“自由呼吸的教育“,提出“学生第二”的办学理念,他说:“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自然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他在做校长的时候,不放过任何一个关心教师的机会,教师生病时探视,节假日寄上亲笔信,表达祝福,等等。包括另类校长郑杰,为获奖学生写嘉奖词,这里体现的是对学校中的“人”的尊重。这应当是学校的主流价值观。魏书生在倡导民主教育的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的,下属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包括做俯卧撑这样的小事。这里体现的是学校中的规则,这也是学校的主流价值观。我校作为一所新办学校,提出“上善若水 从善如流”的办学理念,着力师生“向善、向上”精神的培养,

把“善、上”作为学校的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为:

1、有利于师生、生生、领导与教师的沟通。有对话的基础方有沟通的顺畅;

2、有利于优秀教师队伍的塑造。尊重、规则和向上的精神是队伍建设的保障和基础;

3、有利于校园精神文化的成长。学校培养人,而培养人最重要的是促进其精神发育;学校培养人,不仅仅是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靠精神文化的熏陶感染。

三、 统——用制度规范行为,让行为成为习惯

无规矩则不成方圆,学校管理离不开制度。制度在学校的管理中表现为教育教学的流程,这是规范;制度在学校管理中规定着不可为的事项以及不可突破的行为边缘,这是禁止。令行禁止,言必行,行必果,这是制度的要求和目的。依靠制度,可以实现:

1、明是非,辨曲直;

2、赏罚分明;

3、流程清晰,提高效率。其不能实现的在于:

1、制度总有疏漏。制度不能把所有的可能涵括,总有不到边、不到底的现象;

2、制度是刚性的,规定可以怎样,不可以怎样,所以总是冰冷的;

3、制度的执行和评判最终要靠人,不同的人把握的尺度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依靠制度,另外,更重要的是培养教师的职业操守。把制度的规范性、约束人的一面与人文管理结合起来。用制度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规范的教学行为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制度就在看不到的地方起作用了。我们学校一直倡导“让优秀成为习惯”,这句话来自于泰戈尔,我们之所以这样倡导,就是要求全体教师在模仿遵守学校制度的基础上,不断的追求卓越。对教师充满期待,用“优秀”的目标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这里表达的仍然是对“人”的尊重。卢志文在学校管理中提出基层管理者要做法家,制度第

一、赏罚分明;中层管理者要做儒家,协调好人际关系;校长要做道家,看准大方向、拿主意。这样这一种有弹性的管理模式是值得借鉴的。

四、 御——着力团队和文化建设,凝心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思想之一是制衡,讲究中正平和,和而不同。学校管理中的制度建设和管理追求的是普适性,是他律,要求“慎众”;学校管理中的文化、伦理建设追求的是个体的内心自觉,是自律,要求“慎独”;制度具有强制性,是“要我做”;学校文化是柔性的,是更高层次的个人期许,是“我要做”。所以,有形的制度化为无形但无时无处不在的文化是学校管理的高目标和高境界。卢志文在论及制度和文化的关系时,用了一个“制度文化链”的概念

——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培育传统;传统积淀文化;文化润泽制度。对人的培养,古人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人之才行,自古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把管理视为文化,进行人文化管理,其强调的是:

一、作为个体的人,自尊、自立、自信、自爱;

二、作为群体的人,具有尊重人、理解人、善待人、宽容 人、成就人的属性。 推崇“鼓励、激励、欣赏、分享”的团队精神,强调团队能力在于“减少和削弱 个人的弱点、弱势、弱能,放大和增强个人的优势、优能、优点”;破除“地主情结、小富则安、暴富心态、绿林好汉”的狭隘意识。

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

1、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概念。按他的解释,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他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文化自觉的本质内涵。学校文化建设者应当是一个文化自觉者,审时度势,目光深邃,目标长远,应时、因势而发;

2、学校文化建设包括着办学理念、制度规范、课程建设、价值观念等,包括着校风、教风、学风,其核心是价值观念;

3、学校文化重要的是培养教师温良敦厚的人品和博览群书的习惯,以读书人的要求培养教书人,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使校园充满书香和人文气息,这样,大家方能“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从“堵”到“疏”, 从“管”到“理”,从禁止到引导,从制度到文化,教育管理作为教育科学和实践的有机组成,不仅仅是观念的转变,带来的更是行动的变革,体现的是对教育本源的深刻认识,即尊重人、培养人。当然教育目标的思想,除了办学者的观念和行动自觉,也依赖于外部办学环境的改变。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强调给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倡导教育家办学,然而现实是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被瓜分,校长在层级管理、行政干预下疲于奔命,愁钱、愁人,又有多少精力思考、实践、总结。当然,不能否认的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描画的蓝图给了我们足够的信心和力量,办好每所学校,教育好每个学生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在,我们应当有这样的历史担当。

第五篇:如何把专家理论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

长葛市第一小学 王菊芬

终生学习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学而不厌、习而不倦”也就成了很多教师的优秀品质。新课改以来,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让更多的教师有了更多的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们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便捷。学习机会的增多,学习方式的变化,拓宽了老师们的视野,调动了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很多教师为了深入了解专家们讲的教育理论,不仅认真做了笔记,还从网络上观看有关专家的讲座视频和理论著作。特别是最近几年,一些专家自创的高效课堂模式在全国轮回讲座,很多教师开始纷纷效仿。各地教育、教研部门也鼓励教师学习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杜郎口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刚引进,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又要全面普及,如今创新课堂、翻转课堂、群文阅读等一些新课堂模式犹如春笋般快速萌发起来。面对空前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在开心的同时也有了很多新的困惑。是不是每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都是适用于每个地域、每个学校、每个教师、每个学科、每个学段呢?有的老师听听这个专家讲着有道理,那个专家讲的也不错,不知道到底该按照谁讲的去做?还有的老师随着学习的机会增多,倒不是越来越会驾驭课堂,相反越来越不知道课堂怎么上了?尤其是我们的语文课堂,课堂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份量如何把握,让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陷于混沌状态之中。如何把专家理论合理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以此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呢?

一、结合实际,勿要专家理论的“神化” 老师们对每一次学习机会都非常珍惜,对每位专家都抱着敬畏的态度去学习。于是就出现了专家的每句话都是圣旨,都是金玉妙言。为了达到专家所谓的教学境界,很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花费大量心思分解专家倡导的课堂模式,甚至出台一些固定的教学模式让老师们套用,并以此作为考核老师们教学工作的标准。最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提倡“学案导学”。为了严格按照这个模式去操作,一些三四千名的大学校每上一节课最少要用去几千张纸去打印学案内容,一月下来要用去四十多万张纸,这对于经费本来就比较紧张的学校来说是一项不小的开支。创造了洋思中学神化的蔡林森校长加入我们河南永威中学以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又迅速在我们中原教育的沃土上扎根发芽。为了落实“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提倡的“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很多老师开始挤占学生活动时间,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学生的达标测试,教师的课堂过关,似乎有些大运动的感觉。永威是一所私立学校,教师为了“天天清”、“周周清”可以延迟学生的放学和离校时间,可是我们公办学校能这样做吗?另外为了“堂堂清”而去挤占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学,这样做有利学生全面发展吗?

“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道理我们都懂,面对专家的理论讲座,我们应该作为一个有头脑的老师,不能“神化”专家的理论,更不能全盘拿来效仿。专家们自身的教育智慧是长久的积淀,专家们提倡的教学模式是结合自身的素质,结合学校的校情,结合学生的学情摸索出来。犹如橘生淮南一样,专家提倡的教学模式和理论在某种环境下对提高课堂教学确实很有效很高效。如果效仿专家的我们没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学校没有良好的科研氛围,教师之间没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恐怕只能起到东施效颦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教研部门,在进行教学研究的时候不要盲目追风,我们每位教师在进行课堂变革的时候不要忙于跟风。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神化专家的理论,都要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下去汲取专家理论的“精华”。

二、善于取舍,汲取专家理论的“精华”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专家们的教育观点和好的做法,会让我们少走弯路,会给我们指引迷津,会让我们茅塞顿开,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积极影响。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做 ,注重效果和结果,教学研究也不例外。如何发挥教育专家引领作用的最大化呢?那就是我们在学习专家理论的时候,要善于取舍,汲取专家的理论 “精华”。虽然专家们都著有大量的理论著作,但每个专家的理论支撑点却只有一个核心内容。很多时候,专家们的理论核心支撑点甚至是相同的,只是在研究的时候侧重点不一样,呈现的方式不一样罢了。前面我们说的杜郎口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和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其实这两种课堂教学模式,依托的核心教育理论就是“注重学生的学”,这里面的精华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至于每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我们未必完全效仿,也未必都很科学合理,更不可能完全适合自己。

专家们的理论精华也不是拈来就可以用的,因为这些理论精华其实我们也都知道,只是我们平时太善于忽视,不善于关注。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就是他们把我们常常忽略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入了的研究和总结。我们语文教师都知道,现在作文教学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学生不喜欢作文课。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加大写作的强度,加强指导的力度,然而苦口毒婆心,学生对习作的厌倦情绪不升反降,学生的习作内容依旧东拼西凑,毫无新意。江苏无锡市的教育专家张赛琴老师,就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入手,课堂上创设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进而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她创设的系列课堂习作模式,无一不是从兴趣入手,无一不是以活动为载体进行的。我们学习张赛琴老师不是她设计的写作活动内容,而是她习作的教育理念精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不仅把张赛琴老师的理论精华运用到我们的习作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到其他教学中去。

三、勤于反思,加强专家理论的“内化”。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澳柯玛电器的广告语,这句广告语现在又被转化为一句教育名言“教育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句教育名言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永不满足的追求过程,教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探索者。专家们创设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即使很实效、高效 ,仍算不上教育的最高境界,更谈不上教育的更好境界。他们的研究也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再改进和再改善,我们也应该抱着不满足眼前的心理学习他们研究的成果。借助专家的研究成果,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是要站到巨人的肩膀上从塔尖上去看到的广袤、壮美的风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勤于反思,把教育专家的理论“精华”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

人们常说“内化于心强理论”,我们在汲取专家思想 “精华”的同时,要围绕理论“精华”, 激发智慧的光芒,不断提升自我认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其理论精华就是关注学生的学,如何做才是真正地关注学生的学呢?永威中学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课堂上把学习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但是教师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学,怎么让学生学得有法、学得有趣、学得主动、学得有效,是我们永远研究的教学课题。永威中学强调学生对新知的学习都必须在课堂内完成,课前不让学生预习。“凡事预则立”,预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同样是关注学生的学,而且预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凡是参观过永威中学的老师应该有这样的感受:虽然课堂上老师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但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感觉非常地压抑。学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长远学习,借助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评价的多元化,同样是关注学生的学。一个“学”字包含着太多的教育话题,把“学”内化为我们教育理念,引导我们的教学工作。我们不求把“学”研究得最好,只求做得更好。

四、敢于进取,落实专家理论的“外化”

我们把专家的理论精华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还要“外化”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往往被繁琐的教学工作所缠绕,懒于尝试;或者被一些教育传统所束缚,不思进取。很多教师学习现场激动万分,学习回来信心十足,学习过后原地不动。也有些教师总感觉自己就是一名普通教师,和专家的差距太大,专家们提出的理论自己高不可攀,其实这是一种懒的借口,更是为自己不思进取找的幌子。专家们也是从一线教师中走出来的,他们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也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明白知行合一的道理,更应该懂得行知教育的内涵。我们只有把学到的专家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才能发现自身不足,才能检验自己内化的对与错,才能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因为地域的差异,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在“外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挫折。教师要敢于面对、乐于接受,积极应对挫折,战胜挫折。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我们要明白“用则行,舍则藏,惟我与尔是夫’’的道理,在挫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学校曾经推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整齐划一的学习,连学习方法也是整齐划一。这种整齐划

一、片面追求分数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我们没有怀疑该教学方法的优势,也没有因此中断对该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学习。通过反思与研究,我们把课堂中的“先学”拓展到课前的预习学习,课后的延续学习,把“当堂训练”变为“交流质疑”,把教师的检测分解给学生自己、小组、家长,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巴尔扎克说过:“世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所以即便是知名的教育专家提出的精深理论我们要结合实际、善于取舍、勤于反思,将他们的理论“内化”于我们的思想,“外化”于我们的行动中去。博求万物之理,以尊闻而行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8bchapter1同步练习下一篇:dnaerppps智能排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