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灵魂跟上我们的脚步

2023-03-24

第一篇:让灵魂跟上我们的脚步

让灵魂跟上脚步

观《志愿者》有感

我时常会羡慕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林人的心境总是非常宁静,她常年与树木,松鼠,啄木鸟这样一些单纯的生命为伴,他自己的生命也变得单纯了。麦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空虚与物欲的深渊。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看见利益,却看不见真理,看见万物,却看不见美,看见世界,却看不见上帝,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志愿者》电影中,肖然这个音乐天才,他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他站在一个灰色高度上,可他却走丢了灵魂,失去了音乐予他的快乐。音乐不属于他了,他只能依靠着安眠药进入梦乡,让灵魂与音乐近距离接触。有一天落寞的他在河边听到了天籁般的声音,悠扬而略带忧伤的歌声深深地震撼了他,从此他的生活改变了。

肖然在大理的风光中,在大理的歌声中,在大理的民风中,他重新找到了自己最初的坚持,他最终让秋霞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歌声,也让自己重新回到自己信仰的路上,秋霞说:“肖老师,您是最好的老师”。肖然听着老校长寄来的光碟,听到学生们的问候,尤其是再次听到秋霞的天籁之音,肖然明白了,这一路走来,他走的太快了,太快了,快到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脚步了。最后他回到那个村庄,这里很宁静,这里有真正的自己。

我们总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但是我们却不知道怎样去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士兵突击》里,成才最后说,“许三多,你是一棵树,

有枝子,有叶子。我是根电线杆儿,枝枝蔓蔓都被自己砍光了。我要回去,回去找自己的枝枝蔓蔓了”。我觉得很多时候的我们和成才,肖然一样,我们一股脑的追求自己的梦想,后来发现那只是个梦,我们走的太快,我们的灵魂跟不上了。周国平老师说:“倘若一个人的灵魂总是缺席,不管他多么有学问或多么有身份,我们仍可以把他看做没有受过教育的蒙昧人”。许三多告诉我们,他要活着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那我们呢?我想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了,我们都会停下来想一想,这一路下来,我们渐渐的少了些什么?

无论走向何方,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从别人的眼里,我们认识了自己。这个世界,我们不是单一的个体,这个世界,无论我们走向何方,我们唯一不能丢下的是灵魂。时常走走停停,听听灵魂的呼唤,这个世界需要我们,需要我们做一个真正有意义地人。

用生命的七十分之一,营造一个奇迹。用轻狂的羽翼,翱翔在这天地。这雪蓝的生命,不该错过撩草。让灵魂跟上脚步,这个世界需要我们。

第二篇:《让灵魂跟上脚步》读后感

读《让灵魂跟上脚步》有感

读了王石的《让灵魂跟上脚步》心中有许多感想。我思故我在,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时间,让灵魂跟上脚步,所以他比别人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曾经两次踏上玄奘之路。在戈壁上的徒步,在乌兹别克斯坦的艰辛路途,还有阿富汗的征途漫漫。一路众生百态,遭遇种种困难,领略不同智慧,感受着不同的文化冲突。记得当时科考队是坐着陆风车前行的,一路上有良好的补给,他们遇到的千挫万折,所目睹和经历的,可能也是一千多年前玄奘所目睹和经历的。今天我们只要用心感受和思考,不免会想到:千年前孤身徒步的玄奘面对这些时,他在想什么?他是否还有出发前的勇气和信心,是否犹豫了,他的勇气和毅力又源于何处呢?

玄奘之路,几千年来连接着佛教圣地,连接着中国和印度两大古国的鲁,路的中间充满着沧桑,充满了宗教的挣扎。他靠自己双脚汲取的不仅仅是秀美的风光和名胜,更多的是脚步和灵魂的碰撞角逐,成就了他的伟大人生轨迹。事已隔千年,他当时想法也许不能直接得到答案。我们只有亲自追随他的行迹,也许才能感受到他的精神。万科董事长王石,他用双脚丈量过高山,丈量过极地,也丈量过戈壁,但他毅然为停下过脚步,他用双脚迈向玄奘的足迹,他用自己的追随使灵魂得到了无数次的对话。王石,一个热爱追问历史,热爱追问当下的人,他爱的不仅仅是土壤和水,更多的是这些土壤和水背后的人和故事。以及他的思考。他追求的不仅仅是野外的刺激,徒步的痛快,更多的是灵魂的追问。

当下,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的心态变得越来越浮躁,能过上随意恬静闲淡的日子,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许多人就会失去灵魂的归宿。我们的灵魂能跟得上脚步吗?有人这样总结:正是由于技术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时间滞差,才造成了几千年来世界历史上众多的苦难和暴行。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欲望在前灵魂在后的错位格局,提供了我们前进的动力,也同时产生了负面的魔力。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生活在快节奏氛围的人们,都需要给自己灵魂一次洗礼。不要放弃梦想,让灵魂跟上脚步吧。

第三篇: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

有了孩子之后,有时间开始看育儿方面的书。知道了小巫,小巫是学教育学的、在海外工作生活过,老公是新西兰人,一个中西合璧的家庭。我想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给了她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更为开阔的视野吧!看了她写的前面两本书《给孩子自由》和《和孩子划清界限》,受益非浅,于是利用假期又看了小巫写的《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一书。

本书分为三大篇,上篇《教育国际化》,作者分析了中国教育现状,提出教育全球化、人才国际化。中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谈论到关于儿童文学、关于手工、阅读、兴趣班等问题,倡导家长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下篇《让孩子做孩子》则是通过事件展示孩子间的冲突、交际等问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看完书,感慨万千,现就文中关于孩子的“缺点”,谈谈自己悟出了一些教育和人生道理。

第一次看见这句话是在小巫的《和孩子划清界限》中,还是一个章节的题目,当时我吓了一跳。怎么可能呢?看了书才明白小巫的观点:“一旦你把孩子不被你接受的行为看作是“缺点”,必须“纠正”,你就把孩子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成了你的“假想敌”。一旦你对这些“缺点”宣战,你就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渊。"

在《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成》这本书里,小巫也谈到了这个问题,还提到了中美两国的老师、家长看待孩子的不同态度:“美国老师和家长的看法与做法恰恰相反。在他们看来,人只有知道自己的优点在哪里,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向前走。成年人完全接纳孩子,才能给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而孩子必须对自己感觉良好,有足够的自信,方是成长的真正动力。

更何况,到底什么是孩子的缺点呢?很多成年人看不顺眼的地方,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甚至就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特征。但是成年人出于内心的恐惧,不能够坦然接受,而是一律贬斥为“缺点”并要求孩子加以改正,孩子感觉对此无能为力。这种恨铁不成钢式的百般挑剔和苛求完美,非但不能激励孩子进步,反而是对孩子极其沉重的打击。”

这些话,我觉得说得非常到位。

第一,我们定义的“缺点”本身就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事实上,人(不止是孩子)所谓优点和缺点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勇敢和冒失、谨慎和畏缩、乖巧和懦弱、张扬和骄横……都是人的性格特点在不同情况下反映出来的不同侧面,甚至是别人出于自己的价值观、个人好恶主观给贴上的标签。

第二,很多情况并不是孩子怎样不好,而是大人急功近利,急于让孩子达到自己的理想,或者恐惧把自己的“缺点”(其实就是自己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遗传“给孩子。其实,据我观察,孩子的性格特点确实有一些遗传因素,另外家长的思维定式、行为习惯也会非常强地影响到孩子,使孩子形成类似的特点。

第三,我觉得成年人做得最好的,就是细心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特点,因势利导,让孩子找到最适合他的方式,把他的特点用在最能发挥的地方,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长处了。

第四,保护孩子的自尊自信比培养他的任何技能都重要,因为人只要对自己有信心,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学习。自信是人追求卓越、勇于进取的最原始的动力,也是人最可贵的心理优势。由于害怕孩子“骄傲”而打击孩子的自信,我觉得是得不偿失。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更清醒、更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骄傲”“不骄傲”上面。

小巫还举了茵茵和文文这两个鲜活的例子,就像北美很多学校一样,小巫的儿子Sam所在的双语国际学校也邀请家长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小巫作为家长,每个星期都抽出一个上午去他们年级A班当志愿者,协助老师的工作。Sam的班主任白丝小姐,安排的助教工作内容是帮助办理两名英语进度比较缓慢的孩子。接着小巫认识了茵茵和文文这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相处的很愉快……

“小巫心想,他们能够在这所学校上学,能够从师于白丝小姐,真是天大的福气。换个环境,他们会遭受到怎样的打击、抱怨、歧视和白眼呢?文文的害羞、安静、怯懦、小声说话、不会认字、不能回答问题,等等,都会被列举成“缺点”吧?他是不是每天都会承受“改正”的压力呢?在一个以成绩论英雄的养育文化里,他肯定是不及格的学生,也多半会贴上“笨”、“儍”的标签,被孤立、鄙视、冷落、乃至淘汰。而白丝小姐在描述文文的时候,对负面用词慎之又慎,却毫不吝啬溢美之词”此时,我想在自己的教学中也会面对类似于茵茵和文文这样的孩子,我更加坚信了自己曾经的认识“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是花就有盛开的那一天,用花苞的心态对待孩子,用爱和耐心浇灌孩子。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在父母心中,在老师心中所有的孩子都是优秀的,都是没有缺点”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我,应和家长共同努力,努力引导孩子做好每天该做的事,不急躁,不懈怠,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就让我们用花苞的心态对待孩子,用爱和耐心浇灌孩子。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小巫在书中还写了好多自己的观点,希望还没有看过小巫《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这本书的朋友抽时间也看看,我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会有和我不同的收获。

第四篇:你跟上城市的脚步了吗杂文随笔

我们每天走在城市的街道上,忙碌在自己的世界里。兀自感觉自己的步伐已经很快,当有一天你停下来看看脚下这片土地时,你真的跟上它的脚步了吗?--大明人郑州的郑东新区,曾经因为人烟稀少被外界称做过“鬼城”,现在应该已经很少有人再这么叫了。郑东新区有个核心地带,郑州会展中心cbd,而我现在住的地方与它一路之隔。

黄河路与中州大道交汇处修建了复杂的立交桥,我一直以为行人从黄河路西穿越中州大道会很麻烦。直到前两天,我发现了中州大道桥下面有贯穿涵洞。我意识到,穿过涵洞应该就是路的那端:黄河东路,承载着郑州的另一番景象。

我喜欢骑着共享单车走过这个城市,因为单车上和发动机上的感觉不同。单车走过,一如四季轮替,来的那么自然,不带一点突兀。

骑着单车穿过涵洞,我来到了黄河东路。洞的西侧喧闹嘈杂,拥堵的道路看不出一丝城市的未来;洞的东侧却是井然有序,有序到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虽也车水马龙,却不失包容之象。生机和包容,这才是一个城市的未来。

如意湖旁,有很多夜晚来此散步的人。走在湖道两旁的木桥上,虽有过往行人和静坐聊天的路人,所能听到的却是自己脚下走过的木桥声音。在湖心位置,是近年来郑州的标志性建筑,人称“大玉米”。“大玉米”的楼下是一些时尚餐厅,是我不曾在郑州见过的湖景餐厅,颇有几分当年身在深圳的感觉。约一好友,点一咖啡,坐一湖旁,畅谈人生。这里,我想我是来晚了。

其实,这是第二次来这个地方了。第一次来,大概是七八年前吧,随父亲来过这里,那时节,这里还是刚建成没多久,又逢冬季,萧条的紧,也就没什么印象。六年前从郑州毕业,南下深圳,从一个文科毕业生转变为IT届码农,又回到了郑州。离开郑州时,城市还没地铁,北三环还叫着北环,整个城市也没几条像样的高架、几家像样的科技企业。回来郑州时,已有些感触,不想在这里又是奔波几年。城市在变化,而我却没大的变化。

穿过大剧院,来到了一处广场,这里我还说不出这个广场的名字。一家健身机构,在此组织着公益健身,说是健身,其实就是广场舞:音乐、动作、人群。当音乐带着动作带动了人群,不到几分钟的时间,由最初的两三排年轻人的规模很快壮大到十几排,路过的上班族加入了,带孩子的爷爷奶奶也被带动了。没等我回过神了,整个广场已经是一个韵律。这场景,让我想起了6年前刚到深圳时看到的,深圳的关外有很多工厂,每到夜晚年轻人会汇集到各个广场,跟着音乐动起来。那是我印象中的广场舞。我一直这样认为,一个城市的未来,是看它现在承载着多少新鲜血液。这也是我一直认为深圳与其他城市的不同之处。而如今,在郑州我又看到了当年的情形。当一个城市的广场舞,不受年龄限制,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时,这个城市的大广场才更有未来。

顺手拍下了插图的照片,因为这个角度,有郑州的梦想,也有郑州的血液。从十年前来郑州求学,到四年前回归郑州,再到今天;从求学者到打工者再到落居者,我一直以为自己很努力,走着自认为很快的步伐。却不曾想,自己一直在固步自封,自封到竟多年不曾迈步穿过涵洞,来看看郑州的脚步。在我走过的路上,还有多少是自己不敢迈步的呢?郑州,我真的跟上你的脚步了吗……

一个人的脚步,和他脚下城市的脚步,何其相似!

第五篇: 别让奢靡之风阻档我们前行的脚步

对一个拥有13亿人口、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而言,肆无忌惮地挥霍浪费显然是一种自戕的不耻行为。

近年来,公款吃喝、超标配车、违规建设办公场所等奢靡现象频频见诸报端。奢靡之风日益弥漫,不仅污染社会风气、腐蚀人们的心灵,更为重要的是,它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使政府的公信力大幅降低。因此, 扫除奢靡之风,树立廉洁正气势在必行。

奢靡之风带来的是巨大的浪费,浪费掉的是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之基础。人类生存与发展,是以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消耗为支撑的。很难想象,离开了资源,人类如何生存,生命何以延续。人类文明从茹毛饮血到太空时代的演变过程,就是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利用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我们必须坚决刹住奢靡之风。

当今社会,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传染性强,不仅党内有,全社会同样存在,党员干部身上的不正之风影响到民风,社会上讲排场比阔气、高档消费一掷千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奢靡之风也对党风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力戒奢靡之风,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党风正,则民风淳朴。 领导干部要率先坚守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在公务活动和个人

1

生活中,不与人比富贵、比阔气、比奢华,精打细算、勤俭办事,真正回归艰苦奋斗的传统,才能杜绝奢靡之风。

最可怕的是,一面是资源匮乏的严峻现实,一面是“居危思安”的挥霍浪费。君不见,公路上,大排量汽车“满视野”;君不见,城市中,超高大楼如雨后春笋,玻璃幕墙交相辉映;君不见,求政绩,“亮化工程”竞放异彩;显威风,党政办公楼竞逐奢华;君不见,图痛快,公共浴场水长流;因追风,开发区大片田荒芜;君不见,讲排场,公款吃喝纸醉金迷,“满汉全席”剩菜过半;贪享受,高尔夫球场遍地开花……其中浪费的资源与财力已是天文数字!

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两年前,有人撰文说,中国崛起最大挑战是资源短缺。针对我们中国,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无非是开源节流,而节流为主是最现实的选择。节流就是要珍惜地球资源,抵制奢靡之风。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警示名言,道出了历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教训,如果不改变奢侈挥霍、铺张浪费之现状,人多地少资源缺的中国很可能在激烈的挑战面前败下阵来。不要让奢靡之风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力资源部门工作计划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