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饭店读后感

2022-10-19

第一篇:沙漠中的饭店读后感

沙漠中的绿洲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阳谷第一小学

赵萍萍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语言文字,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壮举。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再次走进“沙漠中的绿洲”,齐读课题。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指名读,齐读。 3.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1.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原先阿联酋的句子。(出示一组阿

联酋沙漠的图片)让学生谈感想,并板书“不毛之地”。

2.想不想到现在的阿联酋去看一看。(播放迪拜视频)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夸赞阿联酋。(出示绿洲图片)并板书“绿树成荫

鲜花遍地”

3.阿联酋人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创造了这样的绿洲。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那句有概括性的句子。出示句子“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学生齐读,理解“精心侍弄”。

4.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6自然段,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培育花草树木,画出有关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交流一,读读,谈谈感受。

出示句子“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指名谈感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并建造这样的工程是多么浩大,要付出多少精力、财力、物力啊!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齐读这段话。

交流二,读读,谈谈感受。

指名读第6段,并谈谈对园林工人的印象。

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变成小草、小树、小花,感受花草树木怎样被精心侍弄。

5.在阿联酋,不仅园林工人精心照顾花草树木,大家都爱着这一草一木,“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多么可贵的人民啊!让我们一起夸夸他们吧。出示最后一段并齐读。板书“精心侍弄” 三.拓展升华

作者到迪拜访问,不仅耳闻了阿联酋人民不惜一切代价建设绿洲的壮举,还亲眼看到了阿联酋人民如何精心侍弄花草树木,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出阿拉伯朋友说的那句话。

出示句子“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自由读,指导感情读,齐读。

读了这番话,阿联酋人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指名说。

(配乐)让我们铭记这句话,向阿联酋人民看齐,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保护身边的环境,为建造美好地球家园出一把力。让学生齐读。 四.作业

课下以“保护花草树木,创建优美环境”为主题做一张手抄报。

第二篇:沙漠中的绿洲

《沙漠中的绿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识、写生字,联系语言环境理解“星罗棋布”“代价”“不毛之地”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这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培植花草树木的壮举。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培植花草树木的壮举。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阿联酋,揭示课题。

1、在离我们国家不远有一个叫阿联酋的地方,阿联酋的全称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境内大部分是荒漠(出示图片)。迪拜市是阿联酋的第一大城市,迪拜曾经也是一片一无所有的沙漠,它在短短的几年内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全世界最现代化的城市。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川流不息的汽车,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与之相伴的还有绿树成阴,鲜花遍地,芳草成坪。现在,你已经完全置身于一个生机勃勃的都市中了。这美丽的风景不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是阿联酋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今天我们就走进《沙漠中的绿洲》,去感受阿联酋人民创下的奇迹!

2、板书课题,提醒学生注意“洲”字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代价

恶劣

适宜

挖去

眨眼

填上

漂亮

侍弄 星罗棋布

绿树成阴

鲜花遍地

不毛之地

纵横交错

源源不断

生字中有个一字是多音字你发现了吗?你认为哪个字比较难写?你有没有什么方法提醒大家写好这个字?

重点指导写“劣”“填”两个字。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指导难读句子和个别词语

我们以游客的身份来读课文,老师读每节的第一句,学生接着读完这一节。

①、第三自然段:你能不能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可以用这一自然段中的一句话来说。这句话是这段的中心句,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学着采用这种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的写作方法。

②、第四自然段:说说和“霎时”意思相近的几个词语。 (4)说说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三)、感悟壮举,加深理解

1、这么良好的生存环境是在沙漠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建造的,课文沙漠中的绿洲作者介绍的是哪一座城市?沙漠中就迪拜这一处绿洲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能不能说说“星罗棋布”的意思?

2、这些星罗棋布的绿洲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建造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

二、三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标出来,边读边体会,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

①“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

谁来说说读了这个句子的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个句子。

②、阿联酋人民为种植花草树木,用课文中的词说就是花了很大的代价。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也是一种好方法,你能不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代价”意思?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谁来给大家读读这句话,读出惊叹的语气来。 能不能用“代价”造个句子?

③、阿联酋人民之所以要花费这么大的代价,都是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哪句话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指名读,读出自然环境的恶劣。

④、阿联酋人民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在这片不毛之地上建造了生机勃勃的绿洲,所以我们去迪拜访问时看到的不是白茫茫的沙漠,而是——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指名读这两句话,读出赞美的语气。

这一“白”一“绿”、一个“恶劣”一个“良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⑤、同学们,这些星罗棋布的绿洲,这些绿树成阴的绿洲,这些鲜花遍地的绿洲,这些适宜生存的绿洲,都是阿联酋人民用心血和汗水培植出来的,难怪阿拉伯朋友会情不自禁的说“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读了阿拉伯朋友的这句话,结合今天所学的内容,你有什么想说的,写一写。 同学们,星罗棋布的绿洲美得让人心醉,阿联酋人民耗尽心血把茫茫大漠改造成了一个生机盎然的绿色世界,他们又是怎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第三篇:沙漠中的两个朋友

有两个朋友走在沙漠中,旅途中因为一些小事吵了起来,一个人打了另一个人一记耳光。被打的人觉得很委屈,但什么也没说。他在沙子上写道:“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两人继续前行直到走到一片绿洲,他们准备在那里洗澡,被打的朋友不小心掉进了沼泽差点淹死,幸好朋友救了他。他又石头上写道:“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他的朋友奇怪地问道:“我打你的时候怎么写在沙子上,救你之后为什么写在石头上呢?”朋友笑着回答:“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容易忘记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如果被朋友帮助,要把它刻在心灵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磨灭它。”

朋友间相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而帮助却是真心的。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真心的帮助,你会发现这世上你有很多真诚的朋友。

第四篇:18沙漠中的绿洲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沙漠中的绿洲》,下面我将从教材解读、目标定位、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作具体地阐述。

一、 教材解读。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白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和情感体验的好教材。 二.目标定位

鉴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基础和年龄特征,基于新课标教学要求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考虑,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本课的填、侍等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前两点也就是本课教学重点) 3. 借助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也就是本课的难点)

三 教法学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更倾向于形象思维,把文本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情景和感悟思想内涵的能力相对薄弱。因此,我主要采用的教法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学法有:情境教学法,点拨引导法,朗读感悟法,评价激励法以及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此外我还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 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想法,我预设了以下四大环节,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唐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导入: 同学们,这是一首边塞诗,将士们驰骋沙场,笑傲大漠,令人惊心动魄。其实大漠风烟更让人望而生畏,那么如果西出阳关,乘着塞北的西风烈马,建造绿洲,大家觉得会怎样?

让我们一起穿越沙漠,去迪拜拜访《沙漠中的绿洲》。(板书)

如此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积极投入到阅读实践中。 二.三读三导,初步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是创设自主读书的情境,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其一,读前导读(导自读方法):营造自学思考的氛围,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 其二,读中导读(导自读习惯):

一导学生读正确“劣、侍”等字的读音,二导工具书的运用,让学生结合课后生字和第3题查字典理解“纵横交错、源源不断”等词的意思,四年级的学生应该养成借助工具书学习的习惯。

其三,读后导读(导自读感知):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提出质疑,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并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以上的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习惯,学习用多种方式自主读书,自己去读懂课文的大意。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意在引导学生“用两只眼睛看课文”的阅读妙法,一只看文字的表面,明白其显而见

1 的意思,另一只看文字的背后,感悟其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意蕴,同时受到作者准确又形象的遣词造句的熏陶。

1.让学生边读边找出文中描写“沙漠”句子,交流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如“白茫茫的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土咸水咸”“不毛之地”等了解沙漠的特点,并适时指导朗读和板书。(板书:土咸水咸 不毛之地)

2、交流说说“绿洲”

教师相机板书:绿树成阴 鲜花遍地

出示图片,看图进一步感受美好。

3精读第三自然段。

①教师: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恶劣的自然环境建设成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呢?是如何在沙漠中建设绿洲的呢?

②自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线划出他们是怎么做的句子?

③交流出示句子。并引导学生从句子中的一系列动词体会困难是巨大的;建设绿洲的代价是巨大的,但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决心是坚定的。

板书:花大代价

④齐读第三自然段。

4精读

4、

5、6自然段。

①自己读

4、

5、6自然段,谈谈感受.

②交流出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引导学生理解“侍弄”?

③再读课文,你从哪里体会到他们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花草树木。圈圈画画词、句。

④交流句子,指导读好句子。

⑤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5总结课文。

①教师:阿联酋人民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那么,在阿联酋,仅仅只有迪拜这样一个城市绿洲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星罗棋布)

②教师: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

所以,后来,2000年开始,联合国人居中心在全球组织评比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这个奖项就叫“迪拜奖”。用来奖励在改善居住环境做出杰出贡献的范例。

(中国的广州、周庄也获得了此奖项)

四、读写结合,深化感知

我们这次旅行结束了,当你回到自己的家乡,看到家乡的一切,想想在阿联酋看到、听到的,你们心中一定有许多感想,有许多话想说。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呢?可以先写一写,然后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

五.板书设计

沙漠

中的

绿洲

土咸板结

绿树成阴 不毛之地

鲜花遍地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第五篇:《沙漠中的绿洲》听课随感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改造和保护的课文。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听了王老师的课有如下几点看法:

一、朗读充分、形式多样。

作为第一课时,本课以多形式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阿联尊人民为创建美好生活环境而付出的艰辛劳动,从而对阿联酋人民产生的敬佩之情,形成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这一点教者做得很好。学生们在教者的引导下朗读充分,形式多样,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自由读,赛读、听课文录音等多种形式中朗读课文,孩子们的朗读有了明显的进步。

朗读中有教者的指导,只是觉得指导得略显生硬,缺乏学法的指导。如在指导孩子们读描写沙漠的句子时,教者问学生:你们认为哪些词语要重读呢?这样的问题来指导四年学生显得不到位,可以这样问:同学们,读了这一句,你觉得哪些词让你体会到了沙漠中环境恶劣?试着把你的感觉读出来。或者说:同学们读了这一句,你觉得沙漠里的环境怎样,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来,试着读出来。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白,我们理解课文可以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并通过突出相关的词读出自己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学着读懂课文。

二、师生课前准备充分,教学时充分注意了图片的使用。

教者准备了一些的图片、文字资料,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出示,让孩子们较好地了解了阿联酋这个国家。特别是自己介绍完后,让学生读自己收集的资料,做得很好,既检查了孩子们课前的预习情况,又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相关资料,我们自己也可以动手去找,不是只能从老师那里等、靠、要的。

(一)运用图片资料时,插入巧妙合理的过渡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老师的第一幅图出示得很好,一下子就让孩子们通过图片了解到沙漠的环境恶劣,只是出示课题时,衔接得不够自然,可以这样导入:沙漠中的环境如此恶劣,可是我们人类却在沙漠中营造了一个个绿洲(板书课题沙漠中的绿洲)理解绿洲,这样就比较自然一些。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沙漠的句子来读,也可以如此引入:刚才我们看到了图片上沙漠的恶劣环境,那么在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找出来好好读读。这样由图导文,孩子们从图、文中充分体会到了沙漠中环境的恶劣,那么阿联酋人民改造环境面临的困难就非常大就很容易在出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了,那么对他们产生敬佩之情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如此的图、文、过渡紧密结合,我想效果会更好。[

(二)、出示的资料图片,要讲究有效性

如王老师在引导孩子们了解阿联酋时,出示的是一个文字资料,然后让孩子们读得也是一个文字资料。这样就显得比较啰嗦,让人觉得孩子们收集的东西可有可无,因为老师都已经给了。

我以为上课前要了解或考虑到孩子会收集到的资料内容,教者要有意地避开它,让两者的内容互相补充,这样听的学生会更有兴趣,读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成就感。如这一课,教者可以出示阿拉伯半岛的地图,让孩子们从地图上去了解阿联酋的地理位置,接着让孩子读自己收集的相关文字资料,作为对图的补充,这样两方结合会更有效。

三、操之过急,往往容易流于形式。

可能是想上第一课时,可是又想表现出别的内容,于是给我的感觉就是面面俱到,却都不够到位。

其实本课在教者的朗读指导完了以后,完全可以引导学、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因为本课是通过耳闻目睹来写清课文内容的,在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时,可适当插入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会了解文章结构的方法。再适当进行本课的一些生字教学,或者跟孩子们共学第一自然段,把第一自然段读透彻,让孩子们深刻理解到沙漠环境的恶劣,为下一课时的教学:体会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美好环境的壮举,打下感情基础,就可以了。

根本没有必要让孩子们说你想对阿联酋人民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在第一课时提出来为时过早,孩子们的回答肯定也是流于形式,再看图写话,就显得更为心急了点,这些放到第二课时中穿插进行,或在结束时,再来完成,效果会更好。

纯属个人意见,不当之处请包涵。

上一篇:书名号使用方法详细下一篇:什么是提高政治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