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乡村振兴分析

2023-03-12

第一篇:农业银行乡村振兴分析

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报告(发展目标,农业政策)

一、四川省农业发展概况

总体概况:四川地处西南内陆,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5.1%,居第五位。境内东部为盆地,西南为山地,西部为高山峡谷高原,平坝占7.84%,丘陵占10.06%,高原占32.08%,山地占49.44%,水面占0.58%。2012年末,四川总人口909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85.3万人,辖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4410个乡(镇)。 全年肉猪出栏6579.1万头,比上年下降5.0%;牛出栏267.3万头,下降0.5%;羊出栏1780.4万只,增长1.4%;家禽出栏65259.8万只,下降3.7%。猪肉产量下降4.5%,牛肉产量增长2.7%,羊肉产量增长1.3%。禽蛋产量下降2.4%,牛奶产量增长1.5%。

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54.6万公顷。年末实有森林管护面积1769.9万公顷。年末全省共有湿地公园64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9个。年末森林覆盖率38.03%,比上年提高1.15个百分点。

全年水产养殖面积22.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4%;水产品产量154.4万吨,增长6.2%。

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1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87.6万公顷。全年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7万公顷,累计945.7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530万千瓦,新增80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189.4亿千瓦小时,增长3.4%。

二、四川省农业政策

政策制定在我国国家政策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时制宜的农业政策对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国家政策在我国的实施有一个目标,针对大的方针各个省市自治区因自身条件而异,制定合理的政策。从自身出发,结合中央总体规划以及中央指导指示意见,建立各个层面的完善政策 发展总规原则

坚持农民主体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引导传统农户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紧密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切实保障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相协调,因地制宜根据各地资源环境特点,挖掘各地独特资源环境优势,把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推进农村生态保护与治理,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绿色富省、绿色惠民。

坚持市场导向从源头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消费进行生产和调整的观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双轮驱动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为重点,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构建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环境;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农科教联动,不断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依托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区建设,构建改革与创新双轮驱动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机制。 总规目标

努力实现5大目标

农业基础保障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60%和63%,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5%。

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增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88.8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000万亩以上,综合生产能力达800亿斤以上,肉蛋奶、蔬菜和水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明显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快速发展,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进一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森林覆盖率达4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5%,农业生产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治理有效,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建成。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同步建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幸福美丽新村,在全省普遍建成市(州)级或县(市、区)级“四好村”的基础上,60%以上的村建成省级“四好村”,农民生活达全面小康水平。

三、发展展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实施产业基地建设等十大行动,建好“四区四基地”,努力建设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创新水平高、农业质量效益好、三次产业融合深、服务体系建设优、农村生态环境美、农民收入增加快的农业强省。到202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稳定在全国前五位,主要农产品商品化率达70%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达560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4: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 农产品加工壮大行动

总目标:到2022年,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总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以上,建成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发展方向:农产品原产地初加工、农产品深加工 工程: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

机制:建立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川字号”知名品牌创建行动

1、新增农产品(食品)中国驰名商标10件以上、四川省著名商标200件以上

2、创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5个以上、四川优质品牌农产品(食品)200个以上

3、实施品牌建设“五大工程”,创新品牌宣传营销,加强品牌保护监管

4、开展四川美食全球行活动,加大品牌创建支持力度 农业清洁生产行动

近年来,四川实施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专项监测等监测计划,年定量监测农产品样品量达到2.4万批次,年快速抽检农产品样品量达到450万批次,有效排查风险隐患,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多年稳定99%以上。今年以来,抽检各类农产品样品6655个,总体合格率99.1%。

“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三基本”指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进一步支持川字品牌的打造,保证农产品合格率,推进农业清洁行动开展。 科技创新引领行动 目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健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能力、创新效能和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先进适用技术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5项工程

粮油作物方面,以口粮优质化为主攻方向;特色经济作物方面,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需求为主攻方向;畜禽水产方面,以安全、优质、风味为主攻方向。

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清单,加强成果中试、熟化,搭建不同生态区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进社会化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升国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布局一批高水平交叉学科创新基地(平台),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种养殖环节,以机械化、标准化、精准化为目标,建立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加工环节,立足节能、绿色、智能的产业新要求,开发安全、健康、方便的新产品。

围绕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信息智能化、农业管理精细化、农业生产设施化、农产品物流现代化。

第二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市乡村风貌提升建议分析

提升乡村风貌,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福安市乡村风貌提升建议分析

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风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主攻方向。近年来,福安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指导。至

2018年底,全市行政村村庄规划覆盖率仅30.8%。有些村庄即使做了规划,但因规划不科学、资金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建设无序失控。二是在村庄发展过程中,有些村落原有风貌和历史文化资源不断遭到破坏,文化底蕴逐渐消失。三是由于对政策文件理解不深,新建房屋普遍存在“火柴盒”、“麻将条”呆板建筑形象,缺乏内涵,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四是政策资金投入多,但效果不明显,农村依然存在脏乱差现象。

当前,随着“两高”沿线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特别全市“两违”综合整治工作会议的召开,乡村项目规划建设管理逐渐步入正轨,正是开展乡村风貌管控、建设乡村特色风貌的好时机。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干部引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

乡村风貌提升质量好不好、进度快不快,一个是看党员领导干部的推动力,另外一个是看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站以及微信等多渠道、全方位广泛宣传乡村风貌提升建设的意义、政策、效果,不断提升干部群众的认知和热情,为乡村风貌提升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合社会力量,营造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评价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浓厚氛围。要加大对工作中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宣传力度,树立标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个个争先、

人人担责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坚持集中建设整治与长效管护相结合。

改善一个村庄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只需要一两年的时间。但是,建设一个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在集中建设整治方面,要突出重点,完成垃圾处理、安全饮水、污水治理、卫生改厕、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亮化、河塘沟渠的疏浚清淤等基础工作,

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迅速收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在长效管护方面,要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各乡镇、村要制定《长效管护资金管理办法》,落实保洁人员、垃圾收运设施及运行管护经费,确保庭院、村庄、道路、河道等点、线、面结合的保洁工作长期开展。加强经费使用监督,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要制定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

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培养卫生、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爱护公物的高尚美德。

(三)坚持科学规划与统筹推进相结合。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全面对接乡村振兴要求,因地制宜编制好村庄规划,确保

2020

年实现全市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坚持开门编规划,充分听取采纳各方的意见建议,特别是村民的意见建议,村庄规划需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再报批。二是提高规划质量。推进“多规合一”,在村庄规划编制中注重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农房建设、公共建设与复绿、污染防治等衔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村庄居民点的开发边界,列出项目准入的负面清单,都必须具体到点。同时要因地制宜,确定各村庄特色风貌建设类型模式(如特色产业风貌型村庄模式、旅游服务风貌型村庄模式等),对重要的村庄要进行专门的建筑风貌设计,作为规划报建风貌控制的依据。三是严格落实规划。加强对村庄规划执行的监督检查,严格规划许可,加强批后监管,管控农村住宅地和建设风貌,把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内容,确保规划落地实施。

(四)坚持美化环境与促进增收相结合。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乡村风貌提升,不光要看环境是否得到优化,还要看经济是否发展、农民是否增收。要充分挖掘乡村生态和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发展乡村旅游、

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产业,把优势特色农业做大做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着力培育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主体,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福安特有的生态、人文、产业资源优势。生态资源型村庄要注重自然景观与旅游相结合,打响旅游牌;人文资源型村庄要注重挖掘历史遗存和民俗传说,打响文化牌;产业资源型村庄要注重做好“一村一品”文章,打响特色牌。

(五)坚持责任落实与要素保障相结合。

一方面,要压实责任。各乡镇党委政府是乡村风貌提升的责任主体、组织实施主体,要将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进一步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责任人,确保工作有人真抓、有人敢抓,抓出真成效。另一方面,要强化要素保障。在服务上,市级主管部门要制定编制符合本地区村庄风貌要求的建房图集,免费提供给建房村民选择。在乡镇设立农宅设计服务点,对因受用地条件等因素限制无法按照既有建房图集建设的农房,根据村民的实际用地和使用要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政府提供符合风貌建设要求的设计图纸。同时,有序引导农房报建,简化审批流程,在乡镇设置一站式窗口服务,安排村建站、国土所联合办公,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的窗口服务。在人才培养上,配齐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加大对乡村建筑工匠专业技能免费培训力度,培养出一批会看图、会按图施工的农房建设队伍和传统工艺修缮工,确保农房建设按图施工,保障特色风貌方案的实施。

第三篇:经验文章: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推动农业农村全面振兴发展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绘就了新时代“三农”事业新征程的宏伟蓝图,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就实现乡村振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X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份,农业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工业也大都是围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因此,我市要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积极抢抓发展机遇,紧密联系自身实际,在学思践悟中走好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努力争当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真正使振兴乡村的战略部署在XX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做好“融合”文章,发展乡村产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原动力。按照省委总体要求部署,以“县域产业”发展为统领,以“特色农业产业化”为牵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走好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子。一是加快结构调整,打造特色农业。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方向,充分发挥绿色有机生态资源优势,加快结构调整进程,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不断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重点加快专用优质品种玉米、优质大米、有机杂粮杂豆、绿色蔬菜等优势种植业结构调整,扩大“两牛一猪一禽”和羊、蛋鸡、鹌鹑、淡水鱼等传统优势养殖业规模,探索发展田园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订制农业等特色农业,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要潜力、要效益。二是培育发展动能,抓好改革创新。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保险改革和新型经营体系改革,靠新体制、新机制创新培育新动能。三是推进三产融合,提升产业层次。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依托全县X家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加快形成玉米精深加工、畜禽加工、乳品饮品、果蔬、饲料、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价值链、延长产业链、完善利益链,着力走好产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第二,做大“人才”文章,激发乡村活力

人才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和落实,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坚持以优惠政策吸引域外人才、以产教融合培育乡土人才、以真情实意关爱回乡人才,努力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一是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培育扶持一批“理念新、素质高、懂技术、会经营、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农村经纪人队伍,真正使其成为农民的“眼睛”看市场、农民的“耳朵”听信息、农民的“腿脚”跑经营,带动广大农民树立市场意识、了解市场信息、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民双创队伍。积极倡导外出能人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其解决各种后顾之忧,营造安心顺心舒心的创业环境,加快推动“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大力培育双创农民,使其成为农业创新创业示范样板。三是建设一支高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通过县、乡两级多类型、多业态培训,开展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等各类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开拓者和领路人;加强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沟通联系,争取建立院士站、博士后流动站,积极引进一批前沿科技站位高的外脑群体。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切实提高乡村干部指导农业生产的技能,真正成为行家里手;鼓励各级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采取多种形式为他们搭建展示锻炼舞台,形成“在一线培养干部、在一线锻炼干部、在一线重用干部”的良好导向。

第三,做优“环境”文章,优化乡村生态

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条件。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为牵动,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让农民成为绿色空间的守护人,创造更加舒适、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

一是积极推进“绿色革命”。

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造林绿化、沿江湿地保护和肇兰新河治理力度,全面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二是积极推行“厕所革命”。结合肇东实际,探索实践厕所无害化改造,加快厕所改造试点工作,确保经济上可接受、方式上可推广。三是积极推行“垃圾革命”。实施生活垃圾专项整治,将生产生活垃圾“临时收集、定点倾倒、定期清运、集中填埋”,促进就地减量和分类处理;加大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力度,重点对村屯坑抛弃地进行治理改造,加快推动“坑抛弃地”变成“园林景”。四是积极推行“能源革命”。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以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为重点,加快农作物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既解决作物秸秆往哪里去的问题,又解决原料、能源从哪里来的问题。

四、做实“脱贫”文章,富裕乡村生活

实施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坚持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战,聚焦精准,持续发力。一是聚焦产业扶贫。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既要规划实施好肉牛养殖、光伏电站、棚室蔬菜、林果产业、鲜食玉米种植、食用菌栽培、乡村旅游等县级和乡镇层面的“盖被”产业,也要发动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物业管理、以工代赈、劳务输出、代种代养等“取暖”项目,确保精准到户项目实现全覆盖,确保贫困户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强化兜底保障。集中力量解决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弱项。重点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CD危房改造,彻底解决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三是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创建、“五好模范”家庭评选、“自主脱贫典型”宣传等活动,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四是落靠各方责任。不断强化乡村主体责任、行业部门责任、驻村帮扶责任、社会扶贫责任,既要明责知责,又要担责尽责,更要追责问责,不让“一户一人”在全面建成小康进程中落伍掉队。

五、做强“组织”文章,加强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是一个大战略,必须坚持走乡村善治之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一是在村民自治上闯新路。不断丰富村民自治实现形式,严格落实村“两委”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强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建设,加强村务财务监督管理,真正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二是在依法治理上用真功。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农村法治服务,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扎实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迅速形成压倒性态势。三是在道德建设上强引领。树好文明乡风,保护利用好民俗风情、传统技艺、乡乐乡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文化舞台上的聚光灯更多地聚焦农业、农村和农民;传好良好家风,大力弘扬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积善有余庆、忠厚传家久等传统家训,使敬老爱幼、崇德尚俭、明礼向善蔚然成风;塑好淳朴民风,大力弘扬先进乡村文化,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风化人。四是在基层保障上出实招。扎实开展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集中整顿活动,解决好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强化新换届村“两委”班子教育培训,切实提高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素质,充分发挥脱贫致富奔小康“头雁”作用;积极为基层组织开展工作、服务群众创造良好条件,真正使基层组织成为凝聚人心、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

第四篇: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新典型经验做法汇报

近年来,xx农商银行坚持“四个面向”市场定位,回归本源、聚焦主业,紧紧围绕新旧动能转换、支持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针政策,加大资金组织和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截至x月末,该行贷款余额xx亿元,较年初增加xx亿元,增幅xx%;

其中,涉农贷款xx亿元,占比xx%。

一、聚焦产业兴旺,深耕支农支小“责任田”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xx农商银行以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围绕“点、线、面”三个维度,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点”上做强,瞄准主体规模化。加大农户贷款投放,积极服务和推动农民转型生产经营模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瞄准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信贷产品创新,推广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探索应收账款融资、农业设施抵押贷款等业务,有效减轻“三农”经营主体融资压力。今年年初,疫情形势较为严峻,辖内仁风支行通过减免开户费用及缩短办理时间等一系列便捷措施,成功与42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合作协议,并先后开立基本存款账户。

“线”上延伸,突出农业产业化。围绕农业“新六产”,做精做细产业链上各环节的金融服务。立足乡村资源禀赋特点,因地制宜支持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增强农村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xx农商行全力支持了曲堤黄瓜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商户招商、冷链物流、产品展销中心的打造,助力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互联网+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有效延伸了当地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截至10月末,该行实体贷款65.93亿元,较年初增长10.62亿元,占全部贷款的88.27%。

“面”上突破,推动产业集群化。积极对接农业特色产业园、科技园、示范园等园区金融需求,依托园区厂房按揭、流动资金贷款、微型企业主贷款等信贷产品,支持园区新型产业发展。围绕地方特色小镇规划,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特色文化、特色功能和特色建筑,在特色小镇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xx农商行积极对接辖内济北智造小镇、崔寨智慧物流、孙耿有机食品等特色小镇,量身定制系列金融服务和产品,为特色小镇提供厂房购置、生产经营、生活消费全方位融资支持,以及结算、理财、智e购线上销售等一揽子综合型金融服务。

二、聚焦生态宜居,把好提质增效“方向盘”

支持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该行坚持绿色发展、持续发展、创新发展,探索构建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优化信贷资金投向,助力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统一。

绿色发展,做好“老树新枝”的文章。把绿色金融发展模式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强化对企业环评情况的考察,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授信的前提条件。引导信贷资源逐步退出“两高一低”行业,积极支持农村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农村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公共卫生设施改造等环境治理项目,实现信贷投放“腾笼换鸟”,助力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10月末,该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4.20亿元,占比32.40%,较年初下降个0.75百分点。投向涉农龙头企业、绿色新动能、环保行业信贷资金达3880余万元。

创新发展,做好“育种蹲苗”的文章。积极推广绿色信贷、能效信贷,制订差异化的信贷政策,逐步完善绿色农业信贷发放机制。优化调整信贷结构,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改善绿色金融服务模式,根据行业不同生产周期及实际经营情况,量身定制金融服务策略,通过利率优惠、流程简化、考核激励等方式,加大对低碳环保、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科创型小微企业等低能耗产业的金融支持,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年初以来,新增济南胜邦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授信180万元,其中“政银保”贷款100万元;

新增山东冠荣畜牧有限公司“鲁担惠贷”100万元。

三、聚焦乡风文明,下好普惠金融“一盘棋”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该行坚持将普惠金融的重心放在乡村,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宣传,为乡风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布局“线下”,优化基础服务功能。按照“双线四型”网点建设定位,加快网点转型工作,持续优化营业网点的物理布局、推动功能升级。推进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农金通等项目建设。优化农金员队伍建设,推动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有效打通“最后一公里”。为进一步提高农金员队伍素质,根据省联社及办事处工作要求,该行全面加强农金员七项管理推进工作,制定了农金员提升方案,计划将揽存余额在50万元以下的农金员进行清退,对农金通业务量较少按照撤机进行处理。

发力“线上”,完善新型服务模式。着力构建“互联网+金融+农业”服务模式,发挥智e购商城平台优势,建立生产、销售、消费、结算、融资全链条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优质生活用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推广银行卡“1+n”模式,依托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助农pos等产品,提高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可获得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金融体系。截至10月底,全行智e通个人累计开通77147户,较年初增幅55.81%;

智e通企业累计开通2639户,较年初增幅19.52%;

聚合支付累计开通5047户,较年初增长1345户;

智e购本年度新增客户10040户,本年度累计交易178.99万元。

四、聚焦治理有效,牵住信用筑基“牛鼻子”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该行积极开展信用体系建设,以整村授信工程为抓手,有效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质效。

突破重围,创新载体解难题。做精做细农户信息采集和信用档案数据库建设,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进一步深挖农村地区的申贷获得率和信贷覆盖率。该行把每周二、周四作为固定营销日,通过开展零售类贷款专项营销、“四张清单”和“两类”客户精准对接等一系列举措,优化信贷流程、延伸营销渠道、实行贷款集中审查审批制度等一系列转型探索,全行主动营销氛围进一步浓厚,信贷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支农支小服务定位进一步坚守。10月末,实体贷款户均贷款余额40.87万元,较年初增加3.96万元,新增实体贷款户均余额41.67万元;

共有“信e贷”客户2191户,贷款余额2.08亿元,占实体贷款的2.79%,较年初增长451户,余额增长7502.43万元。

巧妙借力,凝聚共识搭平台。加强同政府、人行、监管、法院、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合作,借助村“两委”、农金员等力量和第三方数据平台,充分利用农商行原始客户信息数据,整合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进一步完善农户信用档案信息,探索构建更为完善的农民信用信息库平台,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自一卡通用智慧社区上线以来,该行积极拓展营销,截至10月底,共与仁和社区、滨河社区、新世纪3家物业完成签约工作,并开始信息导入工作。

五、聚焦生活富裕,打好富民强村“攻坚战”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该行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坚持支农惠农,积极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家园。

抓重点,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以创建乡村振兴样板村为引领,先后助力打造了2个省级样板村(仁风西街村、崔寨前街村)、1个市级样板村(曲堤直河村)和41个区县级样板村。同时,大力支持农村安全饮水、道路硬化、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覆盖面,改善和提升农村居住环境。该行对接帮扶的贫困村—曲堤镇闫家村,辖片客户经理为驻村“第一书记”,行领导班子分别对接帮扶9户贫困家庭,并出资为其修整房屋、清理院落、购置家具等,每月按时走访慰问,节假日送去米、油、面等生活必需物资。目前已提前完成“脱贫摘帽”攻坚任务。

补短板,推动民生生活全面改善。紧跟城镇化加速和农村消费升级发展机遇,大力拓展农民进城购房、置办家庭汽车、生活消费领域信贷业务,创新推广惠农保险、惠农理财等适合农民特点的金融产品。xx农商行有效对接了区中医院、闻韶医院等医疗领域金融服务,支持县内重点养老服务项目,切实增强民生保障。

强弱项,推动精准扶贫落地生根。精准对接辖内建档立卡贫困户,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综合运用小额扶贫贷款、家庭亲情贷、富民生产贷、光伏扶贫贷等信贷产品,探索“产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大户+小户”等模式,有效满足贫困人口融资需求。积极对接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以农村创业孵化基地、农民创业园、农业科技园为平台,支持优秀大学生、农民工等返乡人员干事创业,激发贫困人口致富发展的内生动力。xx仁风镇西街村被省联社评为“省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样板村”,仁风支行全力帮扶当地“双创”产业发展,助力“引凤回巢”,累计投放创业贷款267笔、金额6400万元。

第五篇:2021年关于振兴农业、全力推动乡村发展会议

“当前,我们村的辣椒产业覆盖贫困户76户,因为种植辣椒,20XX年我们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我们肯定可以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看着火红的小米椒,XX县XX镇秧里村支书XX底气十足。

XX的底气来自村里这几年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兴辣椒产业的生动实践。

3年前,XX与村“两委”决定带领群众种植辣椒,一场党建引领辣椒产业的革命在秧里村渐次铺开。

3年后,在“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下,秧里村农业生产总值达480万元,村集体经济累计达200万元。产业,挑起了秧里脱贫攻坚的“大梁”。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的乡村振兴战略,擘画了乡村发展的美好未来,成为激荡在广袤山乡最为动人的梦想。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XX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战斗堡垒作用,主动担当、开拓创新,将党建活力变为发展动力,全力以赴做好做实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一、凝聚支部合力产业百花齐放

秋高气爽,瓜果飘香。9月初,记者走进XX区XX镇XX村,处处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我家有3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有1800元的流转费。在合作社产业基地务工,一天80元,一个月有1600多元的收入。比起自家种地,与合作社一道发展要好得多。”绿油油的田地里,63岁的村民XX一边劳作,一边盘算着收成。

曾经的XX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为改变落后面貌,XX村将党建作为破题思路,通过选优配强“两委”班子,建强基层党组织,同时,在合作社成立党支部,通过支部牵头、党员带头,引领产业发展。

“有党支部引领,群众在基地务工上班心里踏实,干劲更足。”XX村党总支书记XX说,XX村以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共发展葡萄、蜂糖李、柑橘等特色经济果林XXX亩,矮秆经济作物XXX多亩,为全村群众增收约XXX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XX万元。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党支部建在哪儿、怎么建,事关效用发挥的大小。

XX县通过“把党组织建在坝区、把党员派到网格”的方式,充分发挥组织凝聚力,设立坝区党支部,把基层党组织建成推进产业革命的坚强战斗堡垒, 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XX县在XXX个村(社区)成立村集体合作社,挑选和培养村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兼任合作社理事长,建立村“两委”与合作社“双向进入、交叉任职” 的工作机制,筑牢支部作为引领产业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根”与“魂”。

XX依托产业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等载体,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实现扶贫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将党建工作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通过党建增活力,驱动脱贫攻坚“引擎”,形成支部带动致富、群众广泛参与的精准扶贫格局。

二、夯实基层堡垒推进有效治理

“爱党爱国爱集体,遵纪守法讲道理;干净整洁带好头,尊老爱幼睦邻里 ”走进XX县XX镇金盆村,寨门口树立着的《新时代民约歌》格外引人注目。

“以前有少数人不但不热爱集体,还公然和村干、群众唱反调。”说起农村社会治理,金盆村村支书田兴斌道不尽的心酸。

变化出现在《新时代民约歌》推行之后。

为改变少数群众不支持农村工作的情况,金盆村党支部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组织提炼总结了《新时代民约歌》,以通俗易懂的歌谣形式约束规范村民言行。

民约歌要发挥作用,关键是执行。金盆村充分整合“两委一队三个人”、驻村干部和村组干部力量,将党员组织起来、将群众团结起来,采取“正向” 激励和“反向”处罚的双向引导模式,设立“红黑榜”,把违反约定的群众列入“黑榜”,以群众力量督促其整改落实到位;对遵守约定、表现优秀的群众家庭,实施优先帮困、优先扶助措施。

“通过‘红黑榜’措施的鲜明对比,可以让先进者更先进,鞭策后进者积极整改,通过群治力量实施约束、教育,最终达到村级自治效果。”田兴斌说。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组织建设是保障。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是乡村治理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

为抓好乡村治理,对接乡村振兴,XX各地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组织领导、督查指导、典型带动,确保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领导作用,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开展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工作,让广大农村充满生机活力、和谐稳定发展。

三、培育乡风文明浸润乡土民心

入秋,XX县大关镇七里村家家户户的小院都放满了包谷、辣椒,整个村子弥漫着浓浓的幸福味道、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X月X日,村民XX家的“幸福小院”热闹不已。在清脆的歌声中,村民们纷纷走进小院、围坐一起,聆听X村村支书XX开展的关于“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宣讲。

“暑假期间,我会带着孩子去干农活、收庄稼,让他们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引导他们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操办酒席容易造成浪费,我们一定要制止滥办酒席的行为。” “在教育小孩节约粮食的同时,大人们一定要做好榜样。”

在了解到身边就存在许多触目惊心的浪费粮食的行为后,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来,纷纷表示要带动家人一起勤俭节约、珍惜粮食,场面热闹、和谐。

在XX,像XX家这样的“幸福小院”还有XXX个。2019年以来,XX县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在基层大力推行“幸福小院”模式,发挥其传播文明新风尚和时代好声音的作用,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让农民腰包鼓起来,还要让农民的精神生活充实起来。良好乡风具有浸润人心、规范行为、凝聚力量的作用,能够为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乡村治理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立足乡村发展实际,广大基层党组织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将乡风文明融入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使其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和有效抓手,同时要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处理好“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问题,才能让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上一篇:年终工作总结明年计划下一篇:农业龙头企业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