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沙三段地质综合研究

2022-09-10

随着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储量及产量接替成为制约油田发展的瓶颈。从探明储量分布情况来看,西斜坡储量分布范围广,集中分布于工区中西部。尽管工区内钻井密度大,上报储量面积大,但工区中东部钻井密度相对小,尚有较大滚动勘探空间。从钻采层位上看,中、浅层已成为高成熟探区,要进一步寻找油气藏圈闭已越来越困难,因而,寻找沙三段的隐蔽地层构造—岩性油气藏便成为了重要勘探目标之一。

1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1.1标志层的选取

确定了沙三段的2个标志层。

(1)沙河街组四段上部标志层:以油页岩、灰质页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泥灰岩与灰色

泥岩薄层间互为特点。厚度40~50m,电阻率曲线呈锯齿状,易于区分,位于沙河街组四段上部杜家台油层顶部,在工区内广泛分布。

(2)沙河街组三段下部油页岩、灰质页岩标志层:灰褐色、褐灰色油页岩、灰质页岩与灰黑色、灰绿色泥岩交互特点,显微齿状电性特征。与沙四段上特殊岩性段的区别是无薄层灰岩、泥灰岩。

1.2地层层序特征

沙三段:该段是辽河坳陷断裂活动最为强烈时期,此时西部凹陷进入深陷阶段,湖盆发育处于鼎盛时期,并在沙三末期缓慢抬升并与沙二段呈假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该期广泛发育了以巨厚暗色泥岩为主的深水沉积,并在洼陷内发育三套半深湖—深湖相湖底扇、扇三角洲厚—巨厚灰白色砂砾岩沉积,电阻率曲线呈箱形、钟形高阻特征。

2构造特征

2.1三维地震构造解释

通过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及对比沉积特征与地震剖面特征, 确定了工区目的层在地震剖面上具有以下反射特征:沙三段底界:岩性以油页岩、灰质页岩与泥岩的交互为特点,视电阻率、 自然电位曲线呈微齿状。沙三段底界反射能量中等偏弱,频率中等,连续性一般,全区可对比追踪。目标区沙三段莲花油层顶界:岩性以块状厚层砂砾岩为主,夹薄层泥岩。地震剖面上反映为中强相位的反射特征,连续性较好,可局部对比追踪。

2.2断裂系统分析

沙三早期辽河裂谷发育进入全盛期,大规模的水平位移使西部凹陷发生大幅度的陷落,此时期受主干断裂大洼断层强烈活动的控制,形成了北东走向东南倾向为主的正断层。

沙三末期到东营时期,构造活动转为断拗期,在右旋走滑拉张应力的控制下,大部分北东及北西走向的正断层不再活动,转而以发育以近东西向南倾的同沉积断层为主,控制了沙一、二段和东营组地层的沉积,大部分断层断至沙三中下部地层后消失,构成了上部断裂系统的特征。

2.3区域沉积演化特征

沙三时期,伴随断裂活动加剧,湖盆进一步扩张,使该区形成深水环境的湖盆,主要沉积暗色泥岩。在构造运动及重力作用下,由于沉积物的补偿明显不足,陆源碎屑以阵发性的重力流或由辫状水流携带进入盆地,形成半深湖—深湖条件下的湖底扇浊积砂体沉积。

3砂体展布特征

沙三段:工区内探井沙三段钻遇率100%,但双台子井区多数井皆未钻穿沙三段,物源方向主要来自齐家、西八千地区。 工区内沙三段发育厚—巨厚浊积砂体,砂体厚度介于200~ 700m,砂地比介于0.2~0.5。砂体主要分布在北部齐108~齐15井区、西部欢9~欢629井区、东部齐601~双古1~双深3井区,平面上砂体形态呈条带状、扇状。其中东部双深3井砂体厚度达692m,齐601井砂地比值0.65,全区最高。

4井位部署建议

在全工区构造、储层、沉积、油气藏等多方面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齐2-13-11井区、齐2-16-12井区、齐2-15-012井区沙三段大凌河油层及齐2-20-311井区沙三段莲花油层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地质综合研究。依据油气成藏规律,优选有利构造圈闭及沉积相带,提出20口井井位部署建议,其储层厚度主要在20~45m之间,油层厚度在15~30m,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内。

摘要:本区沙三沉积时期为盆地沉陷期,该期地层沉积厚度大,分布范围广,发育多套砂体,形成该区的主要储层。纵向上自下而上分别发育杜家台、莲花、大凌河、热河台四个油层。多年来的钻探实践和地质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油源充足,油气富集,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是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利位置,应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录井、测井、试油、采油等资料,开展地层对比、构造、储层、油气水分布规律等地质综合研究。

关键词:盆地沉陷期,三维地震,成藏规律,储量接替

参考文献

[1] 刘志平,史宏才,朱江庆,等.水平井应用及进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56~91.

[2] 金勇,刘红.小断块边底水油藏开发实践与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6),53~55.

[3] 唐海,李兴训,黄炳光,等.综合评价油田水驱开发效果改善程度的新方法[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23(6):38~40.

[4] 刘宝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百科全书.开发卷[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5] 张永华.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方法探讨[J].石油物探,2004,43(1):49~53.

上一篇:插画艺术的时代内涵下一篇:《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