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3000字

2023-06-30

第一篇:读三国演义有感3000字

读《芳华》原著有感3000字

大鹏

上月18日晚上,我独自一人走进了电影院,去看那部一时间风靡全国的文艺片《芳华》。两个小时电影,一个接一个鲜活的人物、不同的场景和事件、符合那个时代的气息和画面,让我印象深刻,深有感慨。在看完电影后,我也随即发了朋友圈,表达我的情感和感受。

朋友圈发了一条还不够,第二天晚上又发了一条,对电影最后刘峰和何小萍拥抱那一幕难以忘怀:"这个拥抱等了二十年。看着小萍温柔地依偎在刘峰怀里,脸上那幸福的笑容,刘峰望向远方,用那左手紧紧地揽着小萍,不愿再放开……"虽然电影只看了一遍,但大部分情节都还记在脑子里。看完电影后去回想整部电影,无疑男女主人公分别是刘峰和何小萍。刘峰是学雷锋标兵,是文工团里的好人模范。食堂里的菜有很多煮烂的饺子皮,别人不愿吃,他自己吃;帮炊事班抓猪;时常给各种灯具、器件修修补补;炊事班马班长结婚,他不余遗力帮着弄了一对沙发;把进修、晋升的机会让给其他人;不嫌弃何小萍,主动和她练习舞蹈动作等等。然而这么一个好人,却并没有得到多好的待见,他喜欢林丁丁,那晚情不自禁拥抱了她,但林丁丁强烈反对,同时被文工团里其他人看见,而被处理下放到连队。何小萍从进入文工团开始就军装照事件、乳罩事件等等被团里其她女性歧视和嘲笑,后来连团里的男同胞也看不起她。而只有刘峰不嫌弃何小萍体味重,并且知道她的不易,很帮她。当刘峰被下放到连队之后,何小萍对文工团彻底死了心,去到高原军区表演时故意装作发烧,然后被调去医院当护士。她也一直在追随和寻找刘峰。电影后半部分场景、事件和年份切换比较多,最后结束在拥抱的那个画面。

这样的结尾很温情、很美好,而且电影的画面很精致,那些人物个个也很漂亮,以致于我在思考这部电影想表达的内涵的时候常常会受到一些影响,搞不明白背后想表达的内容,莫名的感觉。但自从看了严歌苓《芳华》原著之后,才发现原来原著作者所写的更深刻、更复杂,电影把许多人物故事以及原著的内涵都简单化了,而且许多情节、桥段也并非如此。电影是带有冯小刚自己的理解,并且割掉了许多东西。

在《芳华》电影轰动全国之后,大家都掀起了对像刘峰这种"中国式好人"的一番讨论,讨论分成两派,一派是要学习和推崇像刘峰这样的好人,另一派是绝对不要做刘峰,否则结局就像刘峰这样,好人被人欺,什么官位、财富也没有。我并不想过多讨论究竟要不要做好人这个问题,但我想说在原著里让我感到十分震惊的事情。刘峰实际上为文工团这些女子做了很多事情,并且嘴巴很严实,没有透露她们的秘密。主要有两件事情,第一件是郝淑雯勾引萧穗子的纸上男朋友,并有段时间夜夜跑去和他上床,最后一天晚上在一阵翻云覆雨之后郝淑雯轻手轻脚下来,却被刘峰撞见,而刘峰并没有说什么,也没有打报告,只是一番习惯的善良说教;第二件是林丁丁骂文工团强主任叫"强奸主任",这事被主任知道,到文工团里一个一个询问,主任要刘峰这个标兵做榜样,供出是谁做的事,但他一直咬紧牙关,什么都没说,而那时林丁丁还在害怕当中。可是后来,刘峰出了"触摸事件",郝淑雯让林丁丁不要供出刘峰,但林丁丁还是供出来了。在批斗大会上,这些曾经被刘峰帮助过许多次的人,却像疯子一样,开口大骂、越骂越厉害,郝淑雯、林丁丁还有炊事团马团长等等,唯独何小曼、萧穗子没有。人性在那一刻,竟变得如此荒唐、黑暗,反而觉得很正义。用原著里郝淑雯的话来说:"我们那时候可真够操蛋的,把背叛当正义。我们每个人都背叛了刘峰。"刘峰是真的发自内心的善良,即使后来经历的林丁丁的背叛之后,下连队去了越战前线,严重受伤的时候遇到了送弹药的驾驶员,驾驶员想开车把他送到包扎所,但刘峰在生命至危的时刻还是默默给驾驶员指了去部队某团的路。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林丁丁事件之后,感觉人生无意义,一心想求死。后来退役转业去了海南,遇到了发廊小姐,也是无怨无悔地养了她两年,希望她走上正路,虽然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何小萍,在原著中叫何小曼。电影里的设定是她的父亲活着但因为斗争而被关押,但在原著里可以看到何小曼更复杂的身世。小曼的父亲在她四岁的时候因受不了众人的政治迫害而吞药自杀,当时连她的母亲也站出来指责父亲。而后小曼跟随母亲嫁到了继父家,连保姆都看不起她。母亲在新家里低声下气,对小曼也是冷冰冰的语气,只有那么一次她发烧的时候才感觉到母亲的爱,当她的弟弟妹妹出生之后,在家里就更没有地位了,连弟弟妹妹也嫌弃她。她每次吃的都是夹剩下的烂菜,偶尔吃点好的都会被保姆盯着。所以当母亲夹给她大块肉的时候总是先把它藏在碗底,等到最后大家都散去的时候再吃,零食也是偷偷藏起来,慢慢吃,身上穿的也都是缝缝补补过的。小曼从小就这样被嫌弃,甚至她自己都嫌弃自己。终于有了个机会,文工团来上海招生,被舞蹈教员杨老师看中,获得了进入文工团的资格,离开了那个让她心寒的家。

记忆中在电影里,突出小曼和团里其他成员矛盾的情节主要有几个:军装照事件、乳罩事件和舞蹈事件。第一个军装照事件是虚构的,第二个乳罩事件电影里刻画地不错,第三个舞蹈事件也灵活再现了。"杨老师,我跟朱克换位置吧","咱俩练几遍,下次排练就走熟了".文工团男队员这么多,只有刘峰不嫌弃小曼,不觉得小曼"馊".而当他把小曼高举,也就是在那一刻,小曼爱上了他。当他因触摸事件而被下方连队的前一天晚上,小曼并不顾其他人的看法,直接去他宿舍,为他送行。当时书里的一句话被原封不动地搬上了荧幕:"也许小曼是我们当中唯一一个真正识得刘峰善良的人,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小曼其实结过婚,正好是在越战前线的时候,但是结完婚的第二年丈夫就牺牲了,而她知道这个消息还是在丈夫去世的一年之后,因为当时她正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她得了精神分裂症,曾经的她从来不招人待见,也习惯了孤独、唾弃和冷漠,然而突然她却成为了英雄、楷模,她救人的事迹被大肆宣传,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掌声和鲜花,连她的母亲对她的态度也不一样了,还亲自前来看她。但是这样的转变太过虚幻、太过强烈,她想起她的父亲也曾是这样被一群人围着、追着,又想起刘峰在经历荣誉之后被一堆人辱骂,差距太大,她受不了,觉得现在的她不是她自己,因此精神崩溃。原著书写的这个故事回答了我对电影的疑问,当我看书看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很难受,不是滋味。小曼真的太苦了!

刘峰也是那么苦,断了右手,退役后辗转生活,娶了个老婆,却跟人家跑了,有个女儿。到海南贩卖盗版书,好不容易有个女人过日子,但最后还是分开了。步入老年,女儿逐渐长大,也有侄子照顾,却不幸患上了肠癌,需要不断化疗,但最终还是因癌去世。唯一让我觉得温暖的,是小曼陪他走了人生最后一段路。

刘峰最后的追悼会也很简单,就三个人,小曼、萧穗子还有刘峰的女儿刘倩。最后要提一下书里其她两个重要人物,林丁丁和郝淑雯。此时我想起书里提到的一句话,"丁丁做着大多数文工团女兵共同的梦:给一个首长当儿媳。"我本来以为就如电影那样,只有那个摄影干事追她,但事实是追她的有两个人,除了摄影干事,还有个内科医生,而且是丁丁默许他俩同时追的。她柜子里有两只表,是两个人分别送的。这一点让我觉得匪夷所思,她还同时享受着刘峰对她默默的殷勤,呵呵。郝淑雯是军人世家出身,但她干的坏事也不少,勾引萧穗子男朋友,并让他去揭发萧穗子。而萧穗子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她应该是作者的化身。林、郝、萧三人的婚姻生活都经历了失败,尤其以林丁丁的最为曲折,连续两次的婚姻都失败了。

整篇读后感写完了,此时的天外正在经历着月全食,温度是那么地冷,感觉我的咳嗽好了一些,也可能是太专注于写文章而忘记了咳嗽。

人生不易,请珍惜善良的人!

第二篇:读《读三国演义》有感600字

件 在我的书桌上,整整齐齐地排放着很多书,有中国四大名著,也有外国的《鲁滨孙漂流记》,有《三十六计》,也有《孙子兵法》……它们可都是我最喜欢的宝贝,只要一有空,我就会遨游在书海中。其中,最让我百看不厌的就是精彩绝伦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之所以可以吸引我,是因为里面精彩地描写了一场场战争。它是多么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堪称文学中的精品。

如果《三国演义》中每一个章节都是精品,在我眼里,“草船借箭”更是在其它章节中脱颖而出,更是精品中的精品。因为它描写了一个故事:“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要求他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这根本就是天方夜潭,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但诸葛亮还是爽快地答应。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替诸葛亮捏了一把冷汗,同时心里也产生了一个疑问——诸葛亮为什么要答应呢?原来,他算准三天后的清晨有大雾,便利用此机会向曹操“借”了满满二十船箭,总共还多出几千支。哇!看来做什么事只要肯动脑筋,一定可以解决。 这让我想到几个月前的一件事,那天早上,妈妈准备给我和奶奶,还有她自己各烙一个饼。“烙饼一面要三分钟,烙饼机一次最多可烙两个饼,那么第一次把两个饼烙完需要六分钟,剩下的一个饼也要六分钟,所以一共要十二分钟。”妈妈算出了她认为的最短时间,我一听,觉得不对,时间可以更少啊!我便跟妈妈说:“妈妈,时间可以再少三分钟。”妈妈很疑惑:“怎么会是九分钟呢?”我肯定地说:“是九分钟,先把两个饼放上,煎熟一面再拿掉一个放上另一个,再煎三分钟,这样就有一个是全熟的,两个一半熟的,再煎三分钟就可以完成,总共就只要九分钟啦!对哦!妈妈明白我的意思。妈妈用我说的方法,果然让大家提前吃上了饼。妈妈和奶奶都夸我真聪明。

看来,做任何事情都要用智慧。

第三篇:读马列原著有感(资本论)3000字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却从《资本论》中汲取营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著述的伟大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的出版,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天才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发抓住了所有商品都有的共性,这种共性与商品的具体物理属性没有关系,这就是劳动。劳动在此的作用和地位类似于万有引力对宏观物体的作用和地位一样。在商品身上,除了能够发现都凝聚了人类劳动这一共性以外,不能够发现第二个更能够揭示人类生产活动发展规律及趋势的工具或指标。马克思发现了这个商品的共性,就为其理论体系的构建找好了打下了基石。

据“物质不灭定律”也能够推导出劳动的作用。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物质没有增加或减少,那么人类社会多了什么呢?多出的就是凝聚在各种商品之上的劳动,有了劳动,才使人类从原始社会的生活水平提高到现代化的生活水平。没有凝聚人类的劳动,所有商品都将以其初始的物质状态存在,谈物质财富也就失去了意义。商品的价值因劳动而产生。

劳动具有价值,同时也是人类区别动物的开始和标志。没有劳动,没有钻木取火,没有对石头的改造,就没有文明的开端。劳动的作用不仅在于改造客观世界,还在于帮助人类产生并发展了意识。没有劳动,人类就不可能产生吃熟肉比吃生肉更有口感的意识。意识与劳动的关系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没有改造客观世界的劳动的出现,就不能够出现人类的意识。

先有劳动后有意识,意识活动的增加又促进人脑的发育,为意识活动的升华提供了物质基础,升华后的意识又被用来改造劳动工具,推动劳动向更广和更深度进展。劳动为因,意识的升华和劳动工具的升级为劳动实践的结果(另一个主要结果就是商品的增加),互相推动,良性循环。良性循环一旦启动,以劳动、意识、生产工具为主要构成要素的人类生产力就不断向前发展,不能停止下来。

人类发展历史上最能够说明上述三者关系及互动效应的,就是思想意识领域的“文艺复兴”和自然科学大发现,生产工具领域的蒸汽机等机器的发明、电力煤炭及石油等二次能源的发现。

机器的发明、新能源的发现又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为原来的个体生产者向资本家转变提供了生产工具的条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前,人类社会中的交换方式主要以个人为主,交易的产品以个体手工作坊生产的产品为主。这种生产方式受人的体力限制,决定了其产品数量和质量都存在水平不高的极限。这就是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生产成果与资本主义几百年的成果无法比拟的根本原因。

正如前文所讲,机器的出现为个体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可能,但大规模生产还需要雇佣劳动力,机器生产靠原来的个体生产者个人是无法完成的。而一旦机器与雇佣劳动力相结合,就为原来的个体劳动者从直接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活动中解放出来,为其占有雇佣劳动力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提供了可能。原来的个体劳动者,随着机器的开动和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就完成了向资本家的转变。货币,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从原来的一般等价物角色,向一种能够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捆绑在一起,从而产生剩余价值的工具的转变。这种工具,就叫做资本。

这就是“蒸汽机”出现以后紧跟着“圈体运动”出现的原因,“圈体运动”使原来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成为产业工人,这为资本家提供了劳动力。机器的出现提高了劳动效率,产业工人的出现提供了雇佣劳动力。剩余价值来自哪里?剩余价值的来源是产业工人的劳动,没有产业工人的劳动,就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多少取决于什么?

根据公式:单位商品的利润(剩余价值的货币化表现)=商品售价—劳动成本—生产资料成本

增加剩余价值的途径有两条: 第一条:在生产技术一定从而使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劳动成本可以增加单位商品的剩余价值。 第二条:在不改变劳动成本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从而增加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使单个商品凝聚的劳动成本降低,也能够增加单位商品的剩余价值。

尽管在20世纪以前,资本家为了赚取最大的剩余价值,往往采用第一条办法,拼命降低雇佣劳动力的工资以降低劳动成本,但如果使产业工人的生活水平甚至低于原来当农民的生活水平,产业工人无疑是不会自愿当产业工人的。如果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工人以低于农民的收入来为资本家劳动的话,必然引起强烈的反抗,并最终危及资本主义社会体系本身。这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出现工人故意破坏机器的原因所在。

采用第二条道路——提高生产效率,不以产业工人的利益牺牲为必要条件,从而增加剩余价值,成为资本家的最优选择。劳动量不变,生产效率提高,单位商品凝聚的劳动量减少,与社会平均劳动量的差距拉大,单位商品的剩余价值量增加,资本家赚取的利润同样增加。

这可以用来解释20世纪以后尤其是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实际运行效果:总的来讲,在劳动力总量一定的限制下,资本主义国家总的剩余价值增加主要依靠的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产业工人的生活水平相较以前也有提高,主要来源于工会的组织下工人与资本家斗争而争取来的。资本家在劳动力成本上升所丧失的部分剩余价值,通过生产效率的提高得到补偿。

资本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经济危机后,越来越多的人,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越发觉得它的存在有道理,并开始研究它。我们作为21世纪青年,也应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一种课外兴趣来研读。

第四篇:读《三国演义》有感1500字

孙文静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经久不衰、百读不厌、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喜欢读,但是他们都出的感觉和体会是不一样的。我认为《三国演义》最精彩之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人物塑造;二是天下兴亡、历史变迁、改朝换代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个方面也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伤悲”的主要原因。

《三国演义》家喻户晓,讲的就是魏蜀吴三个国家争夺天下的故事,但如果细细品读,你还能体会到书中有着丰富的诸子百家思想,儒、释、道、法、兵等思想在书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另外《三国演义》中出现的成语、熟语也是数不胜数,如:望梅止渴、草船借箭、过河拆桥、乐不思蜀、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这些成语、熟语妇孺皆知,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另外关羽、张飞的“义”也给后人流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小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认为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以下则会展开具体阐释:

曹操,一提起他,人们首先想到的必定是奸诈。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其性格具有多面性,曹操是书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他是集许多优点与缺点于一身的并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曹操读书多、见闻广,写出了许多千古名篇,并且培养了曹丕、曹植两位诗人兼政治家;刺杀董卓时,他无畏无惧,即使刺杀失败,他也临危不惧,读到此处,一位有勇有谋、不畏生死的英雄形象已悄然越于纸上;他爱惜人才,主张唯才是举,我们都知道魏、蜀、吴三国中人才最多的就是魏国,这为他曾称霸一时提供了可能;为收买关羽,他送金钱马匹,当关羽得知刘备去向仍弃他而去时,他仍然选择释放关羽;另外他劝事农桑、体恤百姓、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等也都是曹操身上的亮点。另外曹操身上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挟天子而令诸侯体现出他的奸诈;其次便是多疑,为了防止自己被别人暗杀,他多次伪造梦中杀人的假象;他错杀了华佗是一个历史遗憾,他五杀吕伯奢一家则充分体现出他的心狠手辣。

刘备,做为汉代的后裔,他一心想着要“光复汉室”,刘备聪明机智、能屈能伸,有着“宁教天下人负我,勿我负天下人”的坚定信仰,他心系百姓,关心民间疾苦。《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机智与正义的化身;我认为刘备的形象过于简单、平面化,在某种程度上,他的仁义道德可以看作是假仁假义,因此他的正人君子的形象不免时见虚伪。

诸葛亮神机妙算、善良勇敢,对三十六计了如指掌,草船借箭、空城计等至今被人们称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诸葛亮的称赞,诸葛亮为辅佐刘备父子兴复汉室里下了汗马功劳。这是一个理想性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对他的塑造已超过了“人”这个限度,使他过于神灵化、超越化。

关羽则是正义与英勇的化身“义”是对关羽一生的最好概括,自从他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后,他便誓死追随刘备,并决定与刘、张二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桃园三结义永垂不朽,关羽的义使之成为后代参拜的对象。

另外,《三国演义》所传达出的就是天下兴亡之历史发展得必然趋势。刘备,做为汉代的后裔只想着回复汉朝的兴盛局面,他没有意识到改朝换代是正常的、必然的,他忽视了汉朝的建立后也是在推翻了秦朝的基础上。而在他、曹操、孙权的努力之下,最终皇权却落入了司马氏手中,我认为这也是《三国演义》所表达的一个主旨。

“替古人伤悲”还有一个原因便是书中所塑造的人物本身就具有悲剧性。文武双全的周瑜气量太小,在临终前竟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刘备有勇有谋,却不幸早逝,他的儿子刘阿斗一生碌碌无为;诸葛亮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却未能实现愿望;曹操亦是文武全才,他打败袁绍以少胜多,并铲除了多股势力,但是在他临死之前,仍未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望;“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中的吕布的命运也是悲惨的……《三国演义》的许多人物都是非常优秀的,然而他们并没有完全实现生命的价值,因为他们都生逢乱世,身不由己。时事造人才,但是时事也毁人才,当我们都到一个个英雄好汉都因种种愿意与你不幸去世时,我们顿时觉得遗憾、痛苦,因此看三国,不仅掉眼泪。

因此,读《三国演义》要从人物塑造和历史内容两方面把握。

第五篇:读《三国演义》有感450字

在寒假里,我读了许多的书,有《昆虫记》、《水浒传》、《岳飞传》??????但在这些书中我最喜欢《三国演义》。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公元184年到230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军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它集中地描写了三国时期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在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的种种斗争,斗争的方式有公开的、有隐蔽的。通过这些斗争,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在**时代的灾难和痛苦,也表现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和向往,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我最敬佩的人是赵云。赵云人称“常山赵子龙”,赵云勇冠三军,是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在长坂坡单骑救主时,他在曹操的十万大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众多曹军名将与他交手,却奈何不了他。这件事让我想起了一首描写赵子龙的诗:“血染征袍透甲红,乱世谁敢与争锋。单枪救困扶危主,唯有常山赵子龙。”我佩服赵云,佩服他在战场上无惧无畏的胆量,佩服他在做人上高尚的精神,更佩服他的忠义。

我喜欢读这本书,这本书百看不厌,里面的每个故事妙趣横生、惟妙惟肖,你一定会喜欢这本书的。

四年级:时光取名叫无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暗示的作文1000字下一篇:昆虫记读书笔记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