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春晓》演唱探析

2022-12-09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这首《春晓》在92年被评为香港“唐诗十佳”之一。

《春晓》的艺术魅力在于诗人使用清新隽永、平淡质朴的语言方式写景叙事, 将人们带入一种隐约的、朦胧的、飘忽的、空灵的美学境界, 充满超脱、宁静的意趣。这首诗的大意可以理解为“春天里睡眠是十分惬意的, 睡着睡着, 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人也就醒来了。听一听外面的动静, 到处是鸟儿的啼鸣。于是大脑里浮出昨夜睡时那风声雨声不绝于耳的情景, 不由人顿然生出怜春惜春的柔情——又该有多少美丽的花朵香消玉殒哦!”[1]。孟浩然没有用强烈的感情色彩去描绘美好春景, 也没有借景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 而是用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衬托了自己祥和平静的心境, 来刻画诗人对尘世的淡薄。

诗中体现出的祥和平静与诗人的人生境遇是密不可分的。孟浩然政治失意、求仕不得, 基本过着隐居的生活。清心宁静、淡泊超脱的他将自己对生活的不满意寄情于山水之间, 用陶醉于美丽的自然景象来排泄心中的不满、忘却苦闷。事实上, 他或许真的忘却了、超脱了, 因为他的诗无不透露出质朴独特的田园风格, 符合古诗审美理论中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 即有一种“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2]的自然美。

全诗没有华丽优美的辞藻, 唯有自然纯朴的语言, 但整首诗俗中藏雅, 行云流水般勾勒出一副宁静、清新、祥和的明朗画面, 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淡薄世俗功利、忘却世间的纷纷扰扰, 使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得到某种程度的发泄。黎英海先生给《春晓》谱曲时末尾处用了一个长达14拍的延长音, 将这种诗人恬静、祥和、超脱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 意犹未尽, 耐人寻味。

关于《春晓》一曲, 它所表现的是一种“懒洋洋的, 有些消极、颓废的感觉。在声音音量和音色的处理上, 全曲应用半声演唱, 音色应该柔和、空灵、淡雅”[3]。“半声唱法”是声乐演唱中的技巧之一, 要求演唱者具有扎实的功底和对气息、声带及腔体良好的控制能力。“半声”, 顾名思义即全声的一半, 受控制、音量小是它的显著特点。演唱时要求喉头位置低而稳定、气息深而有力、送气柔和、声音集中上下贯通、腰腹肌控制横膈膜的力量均匀、力度适中富有弹性、共鸣腔体通畅等。“歌唱状态似放声歌唱, 但音量很轻, 又称为弱声大状态。”[4]这种唱法不同于假声歌唱, 也不同于一般的弱声, 它建立在高位置、深呼吸的基础上。这种声音在良好的呼吸控制下可强可弱, 音色可浓可淡, 故难度较大。

《春晓》可分为两大部分, 全谱没有任何“强”记号标志, 故全曲音量应在弱的范围内的“半声”演唱。第一部分谱面标记力度为“mp”, 用慢而多的“闻”式吸气法呼吸, 并采用软起音法起音。由于该曲每句均只有两小节的时值, 呼吸为每一句一次呼吸。

第一、二、四句基本上以均衡的音量和非常平和的语气演唱。第一乐句后以“补”气吸气方式, 平衡地过渡到第二乐句。第二乐句与第三乐句之间有一个八度的音区跨越, 且音高处在以“F”为中心的高音声区, 需要较大的气息量, 故第二乐句结束时“鸟”的四拍时值可以留一拍时值用作第三乐句的气息准备, 此时可采用慢而多的“闻”式吸气法吸气演唱。依谱例第三乐句有一个力度的过渡, 在“风雨”的演唱音量渐强, 打破强弱规律, 在弱拍的“雨”上作一个强音的处理。“声”字根据旋律的走向控制音量, 在“F”和“G”音强处理后, 到二度音阶下行时进行减弱处理。经过“补”式吸气法换气, 进入到平淡、祥和的第四乐句, 结束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有一个长达四个小节的虚词过渡句 (见谱例1)

【谱例1】

此句既承上启下, 又是全曲的一个精华部分,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句的特点是前两小节都有一个有意义的八分休止符。“哦”代表的是叹气的感觉, 休止在此处体现的是欲言又止的感觉, 是感情的延续, 唱歌时要给旋律予生命, 做到余音绕梁, 而此句意境的表现、情感的抒发、感染力的渲染关键在呼吸气口上。此句的前八分休止的小切分节奏 (即弱起) 的吸气法不同与前面所说的乐句的开头的呼吸。在第一部分乐句最后一个全音符“b B”的演唱时, 应该将气息坚持到四拍时值结束的那一刻, 然后采用快而少的“偷”式吸气法软起音方式演唱过渡句。过渡句的第二小节即: (1) 处仍然采用“偷”式吸气法, 音量处理为上弧型方式。第三小节的 (2) 处同样采用结束处有一个“rit.”减慢和自由延长记号。在 (3) 处不必换气, 但声音线条要有种似断非断的感觉, 连贯到减慢的“b G-b A-b B”的上行级进进行, 最后一个音延长直到气息全部用完。

第二部分的音量整段比第一部分要弱, 控制在“p”范围内。第一句、第二句均使用“上弧型”[5]音量处理, 似乎是在拟自然界的“风雨声”, 第二句的情绪随着音区的向下模进而降低。 (见谱例2)

【谱例2】

第三、四句接近尾声, 情感抒发转入低潮, 整句情绪较为平淡、坦然, 不再有弧型音量的变化, 似乎不管诗人多么惜春、悯花, 这些春逝、花落已经悄悄发生。演唱时可采用“闻”式吸气法进行呼吸。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尾声“花落知多少”是引用第三、四句的旋律进行材料, 将速度放慢来升华感情。 (见谱例3)

【谱例3】

全曲反复演唱, 最后乐曲终结的尾声, 如谱例, 是第一段的尾声经过高八度上翻而成, 是声乐作品中常见的结尾方式。 (见谱例4)

【谱例4】

此句的“半声”应区别于前部分的“半声”, 用的更弱的“半声”, 真、混声的所占的比例更少, 基本上更接近假嗓。然而, 这用假嗓巧妙地处理的乐句正体现了这悄悄发生的春景已经渐渐远去, 诗人的思绪也随着飘向更远的远方, 而听众的情感也在这一刻凝固、升华。轻声的弱唱是对于以用更多真音为特点的男声来说是较难的技巧, 需要“用要求从强音到弱音, 中间不能隔断控制, 气息要集中、均匀, 用力不要猛, 不要太强。气息力点要深, 支点略靠上, 喉咙打开, 与强音一样有混响共鸣, 似真非真、似假非假地在高位置上走动, 声音线条清晰、柔和而有力度, 音色迷人, 走动灵活。收声时自下而上, 最后消失在头顶。”[6]

总之, 在演唱古诗词歌曲时, 先了解诗词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诗词的内涵, 了解作曲家的音乐织体形式及所营造的意境, 才能将歌曲演绎得淋漓尽致。

注释

1[1]裴戈.解读的一种方式——孟浩然《春晓》审美分[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3, (3) .

2[2]尤兢生.“青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谈孟浩然诗歌的自然美[J].党史博采, 2009, (2) .

3[3]苏楠.黎英海艺术歌曲《唐诗三首》创作的民族特色与演唱风格研究 (附录:姜嘉锵先生访谈录) ,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4]曲歌, 丹红, 琚军编著.声乐知识300问.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5.

5[5]笔者研究《唐诗三首》谱例, 发现作曲家黎英海在这套作品中比较青睐用渐强、渐弱连续进行的方式, 为了写作的方便, 笔者将渐强渐弱连续进行即“”称为音量“上弧型” (即两端弱中间强像一个“”) .

6[6]曲歌, 丹红, 琚军编著.声乐知识300问[M].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远程教育艺术设计学科的困境与发展下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