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平津战役纪念馆有感

2023-01-27

第一篇:观平津战役纪念馆有感

小学作文:观平津战役纪念馆有感

观平津战役纪念馆有感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七年级去实践和学习,地点是平津战役纪念馆。进入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纪念馆主体建筑雄伟挺拔、气势磅礴,既蕴含中国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审美风格。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七个金色大字,镶嵌在展馆的巨大牌楼式眉额上,为纪念馆增添了光彩和神韵。

进入大厅正中央的铸铜雕像便是《走向胜利》,表现了中共中央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书记的领袖风采。我们首先进入的是„多维演示馆‟??座位像个圆盘,可以转,周围是栩栩如生的战士雕塑,全景式超大屏幕环球电影,非常有气势。通过电影,我知道了平津战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间进行的。经过三个阶段,整个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达52万人,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看完电影,我们又进入了„英烈业绩厅‟??陈列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其他领导同志的题词;介绍了平津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事迹;展出了大量英烈所用物品。

看到了这些,我有些感动,烈士们的努力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应该更要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第二篇:观辽沈战役纪念馆有感

上周日下午,在校党委的组织下我们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进行了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短短2个多小时的参观,使我感受颇深,受益非浅。

我们怀着十分庄重的心情来到了辽沈战役纪念馆,那一件一件战士留下的物品,一份一份战争时所用的文件,那些武器,那些奖章,那些锦旗,那一个一个的故事,一幅一幅生动的画面展橱里那一件件战利品以及战士们所穿过的一件件血衣和那足以使人们泣然泪下的一封封遗书, 呈现在我们眼前战史馆中的各大战役实战馆中的真实场景仿佛历史在我们眼前重现:硝烟弥漫、荒烟蔓草的年代,多少战士曾牺牲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看着那一排一排的牺牲名单,仅团级以上的就有上千人;那那些没有任何军衔的战士呢?他们为了新中国牺牲了却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还有那些支援前线的后方群众们在实战馆中我们亲眼目睹了解放锦州时那壮烈的战争场面放眼望去,满目荒凉,一片片被烧毁的民房一条条躺着战士尸体的战壕。漫天滚滚的浓烟,我仿佛已置身于那硝烟迷漫的辽沈战场。

辽沈战役是解放东北的最后一战,这一战共歼敌47万余人,为解放华北和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在这一战役中无数先烈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伟大的解放事业,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解放,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那种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精神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走进辽沈战役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被称之为“胜利之门”的大门,在大门右侧还镶有叶剑英同志题写的“辽沈战役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馆内设有战史馆、支前馆、烈士馆和全景画馆,在战史馆我们了解了辽沈战役的全过程和一些经典战役。那里还陈列着当时一些武器装备和烈士们的遗物。之后我们来到了支前馆,在那里展现了当时东北群众是如何搞好生产支援前线的。参观完支前馆,我们来到烈士馆,在烈士馆我们看到了许多烈士的雕象,其中有当时阵亡的最高将领朱瑞,有我们大家熟知的杨志荣烈士,还有女烈士姜仁福等。最后参观了《攻克锦州》全景画馆,其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宏大战争场景,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观看着先烈的遗物、聆听着讲解员动情地讲述从抗日战争结束后,我党派出了大批干部和十万部队进入东北地区,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解放战争的历史,突出展示了辽沈战役的胜利进程。

记得纪念馆里有这样一段资料记载,我们的一个战士在一次战斗中,俘虏了60多个敌军,为这次战斗的胜利立了一大功,还有一个战士独自一人缴获敌人轻重机枪各两挺,使我军在整个的战斗中大显神威,诸如此类的事迹显然太多太多,我想我们能夺得整个战役的胜利,不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光荣伟大而又勇敢的战士吗?他们实在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

我们的指挥官们也同样把生死置之度外,在战场上他们即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从始至终他们体现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风度,就象我们的炮兵司令员朱瑞将军,他完全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前沿指挥作战,当他看到自己的炮兵弹无虚发而敌人的炮楼应声而倒时,激动万分,竟然不顾危险,跑到指挥所外亲自观察,结果踩中地雷光荣牺牲了,难道他这种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在缅怀先烈遗志之余,我不禁又想到了现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确实没有辜负先烈们的遗愿,他们正在为建设我们的国家而努力工作着,更多的人是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为我们的祖国将更加繁荣富强,更加壮大,正发挥自己的余热,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都是跨世纪的新人,在这个科技比较发达的社会,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要求的步伐,严格要求并不断的充实自己,我们一定要缅怀先烈遗志,努力学习,不断的进步,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有用之人一个名副其实的建设者,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愧对死难的烈士,才能以实际行动告慰他们的英灵。

第三篇:观雷锋纪念馆有感

游雷锋纪念馆观后感

70后说:雷锋是个为人民服务的人;80后说:雷锋是个乐于助人的人;90后说:雷锋是弘扬华夏精神的人„„„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每每哼起这首歌,都会有种莫名的激动!雷锋,人民眼中的英雄!虽然他早已逝去,但他的精神永驻!

他的灵魂遍布人间的每一个角落!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词藻来歌颂,不需要为之夸张的写歌诵词,不需要给予他太多的评价!历史的事实就摆在我们面前。

突然间陷入沉思!当世界面临着高速的发展,雷锋精神却被掩埋了!也许那句话是对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现今的雷锋精神却失去了原味!曾在报纸上看过一篇报道:说的是在某市,一个老太太,在马路上被自行车撞了!躺在地上,过往的行人默视着这一切!在旁边围成了一个圈,却没有一个人行动起来,送老人去医院„这时,好不容易出来一个中年男子,他首先并没有扶起老太太,而是拿出一个本子,四处找人签名作证他不是肇事者,等到有人愿意签名之后才把奄奄一息的老人送往医院。

人性的悲哀!道德的缺失„我们呐喊,人性何在?

人民的幸福高于一切。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他事事处处想到的是人民的利益。假日里,他自动到车站为旅客服务;他把自己省吃俭用节下的津贴费,支援灾区人民和有困难的战友。他看病路过建设工地,就主动参加工地劳动;他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他认为,这样生活才有意义,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们做人就要像雷锋一样,做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做个为人民服务的人!做个乐于助人的人,发扬人性的光辉!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虽然雷锋只有一个,我们也没必要个个都像雷锋一样!但至少我们可以守住心灵深处的那种名叫爱心、助人的精神!就像那首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一个本身生活节据的人,可以收养十几个无亲无故的孤儿,靠的只是那一点乐于助人的爱心;一个农村的中年妇女,可以无怨无悔的照顾六位孤寡老人,靠的是满腔无私的责任心;地震中,日以继夜,不辞辛苦为灾区人民治疗的我们的白衣天使,靠的是心中的那一份亲情!

雷锋,他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利益,为真理和正义的事业,勇于牺牲个人、家庭的利益甚至宝贵生命,这就是献身精神。这种精神需要大

智大勇,需要无私爱人。正由于有了这种献身精神,人类社会才得以发展,才有可能日益美好。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里程碑,我们要去继承这一传统!做一名合格的炎黄子孙! 张晏铭

第四篇: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感

今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行进在前往南京屠

杀馆的路上,一路天空是那么的晴朗,环境是那么的和谐,可这一切的一切对于今天的我而言都只会负荷我的心灵,紧绷的神经,悲伤与恐怖,愤怒与同情萦绕在我的心头。该面对总是要面对,屠杀馆伴随着我思绪的沉重而浮现在了我的眼前——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是一座千古奇耻的纪念碑;这是一个“国穷民穷被狗欺”的有力见证,这是300000中国人生命的终点。在70年前的南京,短短的六个星期内,它经历了一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这便是后来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掀开那段充满绝望与恐怖的历史页章,让我们再一次共同闵怀我们的同胞;再一次认清历史;再一次感受国强则民强.国弱则民殃的社会自然法则。 摊开纸,拿起笔,久久不能落下,面对洁白的稿纸,我只想哭……纵观现代文明史,几乎找不出比这更黑暗的一页——南京大屠杀,曾经的南京,六朝古都。他美丽,他气派,他宏伟。但就是这么一个天堂,被一群禽兽变成了人间地狱。早已知道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但走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日英三种文字刻的“遇难者300000”让我们的心沉重不已。那一幕幕骇人的画面将那不忍目睹的历史瞬间拉至我的眼前,如同飓风席卷大地,留下满目苍痍。

摧残的屠杀来自于野蛮。然而一个

现今世界经济第三,人文素养人人称道的日本,竟会用最原始、最野蛮的手段干出如此令人发指的事情!被摧残的南京惨不忍睹,他们将2000余人押至中华门后用机枪扫射,然后纵火焚烧;5000余名难民押至中山码头用机枪扫射,然后抛入江中,将57400余人用铅丝串联,机枪扫射,然后用刺刀乱挑,汉中门、汉西门、花神庙、中华门、雨花台等地都成了杀害中国人民的屠杀场。据调查,南京集体屠杀事件最少有300多起,人数达19万人,此外分散屠杀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据不完全统计,至少2000余案,人数在15万人以上……看着纪念馆这些血淋淋的史料,我只想哭。大门外那位双手紧抱已死的孩子的母亲雕像,她的精神和肉体已经被无情的摧毁。无助与绝望使得母亲在死神面前已经无所“畏惧”。墙壁上密密麻麻的受难

者姓名;罪行台上日本人残杀中国人的种种工具......这一切都让人望而生畏,令人发指。我们无法想象当时的画面是多么的绝望和恐惧,可是禽兽般的日本人他们只顾自己“玩乐”,凶残的践踏那一条条宝贵的生命。目睹到这些惨状,愤怒的内心再也无法用情绪来压抑——咬牙切齿,双手握拳是作为一名有良知的中国人必有的行为。残酷的历史并没有就此而结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见证齿轮把我们带到了令人极度恐惧的“万人坑”,那时我心情究竟如何,我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面对一幕幕惨状,我深深的叹了口气,闭上双眼,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同胞们在向我呼喊,在向我求助,可是我尽全力的拉扯还是没有把他们从恶魔的口中拉出来。我,不禁泪水浸湿了眼眶。内心的汹涌转化为我对日本人那种惨绝人寰的野心的憎恶;转化为我对日本民族教育的仇恨;转化为我对日本军人冷酷无情的同情......但是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其实也是战争的发展史,弱肉强食的规律同样存在,要想不被别人欺负,不是仇恨能解决的,也不是可怜和同情能解决的,唯一的途径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让别人不敢欺负你。

第五篇:观《淮海战役》电影有感(范文)

观《淮海战役》电影有感

作为《大决战》系列的第二部,本片延续了同系列电影气势恢宏的特点。黄维兵团登场时,使用了长达一分钟左右的航拍全景式镜头,充分表现了黄维兵团的规模。而聚歼黄维兵团的那场战斗,同样使用了长时间的航拍。电影从大处着眼,一些历史细节上也未放松,比如黄维兵团被围时,曾将卡车装满土摆成一线,以抵挡子弹,在影片中亦有显示。电影中还展示了解放军自行研制的一种土火炮—飞雷。电影使用大篇幅表现了解放区人民群众冒着国民党狂轰滥炸,对解放军的大力支持,同时客观反映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对比说明了战争胜负的客观性。电影把主要重点放在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和对战争氛围的渲染上,通过作战双方的备战过程,战略谋术的对比,体现了两个政党两个军事集团的斗智斗勇。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也是决定解放军胜利的三大战役中歼敌人数最多,战争过程最惨烈,战术运用最充分的一场战役。。

淮海战役的基本过程如下: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淮海战役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军事上亦或是战略局势上都起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政治上起到了进一步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气焰,使得蒋介石军事集团愈加慌乱,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得到进一步提高,政策思想在中原大地传播开来,民心向背,自然可见一斑。其次军事上来说,淮海战役是在辽沈战役刚刚取得胜利,东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的时候及时发起的,体现了党中央领导高瞻远瞩、放眼全局、注重各个战役之间的密切配合的战略总思路。在国民党方才溃败,军心不稳的情况下,总指挥之一的粟裕积极向党中央进言,发动淮海战役。以兵家贵神速的思想,主动进攻,再次发动第二轮巨大攻势,让敌人防御不及。战术上以邓小平、刘伯承、粟裕,谭震林为首的总前委统一正确指挥,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为首的党中央领导的运筹帷幄,协调大局,采取分割敌人,各个击破 ,攻城(围点)与打援、牵制相结,以及军事打击为主,辅之以政治攻势 三种主要的战术思想相结合,灵活应用,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进攻敌重要据点,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整个战略的基本指导,徐州包围战是整个战役的重点。同时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得其后的平津战役成为南北合围夹击之势,可以说直接为后来的北平和平解放起到促进作用。最后从战略局势上讲,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为后来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直捣南京,解放全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淮海战役可以说是一场人民的战争,正如在陈毅在1951年2月11日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介绍淮海战役情况,这些原因中,人民的支援才是胜利的根本保证。正如中野在《双堆集作战总结》中所说的,作战中的物资供应,是达到较圆满之要求的,无论在粮食弹药的接济,还是医疗救护等方面,都未感到意外的特殊困难,这是此次作战胜利的有力保障,没有这种保障,要想取得这次作战的胜利,是无法想象的。陈毅对尤金特别强调,五百万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是共产党的立党之根本,也是解放战争获胜的根本,国民党不得人心,虽兵力强大,但是失败在所难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贯彻和运用是淮海战役得以胜利的思想保证,解放军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淮海战役获胜的关键,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当是值得我辈青年学习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钢琴基础知识入门必读下一篇:国旗下讲话诚信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