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S课堂教育教学论文

2023-01-25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我校从实际出发, 不断摸索探索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新教学策略与理念——“阳光·5s”高效课堂, 把这五个元素灵活的应用于课堂, 我感觉课堂更灵动了, 学生参与面也大大的增加了,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 同时课堂也告别了打瞌睡的现象。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看法体会与大家商榷。

灵动之基:自主学习。古人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放手让学生学习, 即教师的教是为了今后的不教, 而自主学习这一元素, 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以自主学习是这五个元素之首。那么, 怎样搞好自主学习呢?首先得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其次就是要求学生能主动的、独立的进行学习。当然, 自主学习和传统教学中的预学很多不同的地方, 新课改下的自主学习强调要带着问题去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另外在人数上可以是一个人独学, 也可以是两人对学, 还可以是三五个人群学。例如在讲《机械效率》这一小节时, 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 我事先让学生自学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同时结合107页的“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让学生去讨论, 让学生从中去发现问题。对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 由学习小组的其他同学来答疑, 之后为了检验学生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的理解, 于是我就抛出了两个个问题: (1) 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 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 哪部分是额外功? (2) 如果桶掉到井里, 从井里捞桶的时候, 捞上的桶里带了一些水, 这种情况下哪部分是有用功, 哪部分是额外功?这两个问题看似相同, 其实它考察了学生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和在生活中实际应用, 在解决完这一问题后, 我又将 (2) 问题进行延伸, 问学生:是桶中带的水多一些好还是少些好, 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进入到下一环节对机械效率的教学。我想如果没有自主学习这一环节, 学生对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恐怕很难理解, 即便掌握了也是机械性的掌握, 而且课堂也显得有些乏味。如果有了这样一个环节为基础, 不但能轻松的解决学习的重难点, 更重要的是让课堂灵动起来了, 学生也动起来。

灵动之魂:合作探究。如果说自主学习是解决问题之基, 那么合作探究便是解决问题之灵魂, 没有合作探究就犹如空中楼阁, 就像无源之水。合作探究是学生通过自学后, 对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学和群学来解决问题过程, 合作探究可以促使知识增值, 不断的丰富学习的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我主要采用了合作探究。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 然后带着问题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当时有的小组就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密度、重力等等有关, 面对众多的猜想, 我只好在实验器材上下功夫了。在实验分组上, 我让不同的小组分别测出石块、铁块、木块的浮力, 等等。目的是让他们的密度不同, 体积不同, 重力不同, 通过小组一系列的实验及数据采集, 同时让他们分析比较实验现象和数据, 很多小组都能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 再由G排=m排g=ρ液gV排, 从而顺理成章的得出了阿基米德原理, 我想如果没有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能这样轻松的突破这一学习难点吗?只凭老师的讲解, 学生只能硬生生的记住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久而久之, 学生就厌恶学物理, 总觉得物理全是理论上的东西, 是空洞的。我想这样的课堂没有哪一个学生会喜欢, 老师就像在给学生上催眠曲似的, 正所谓台上的老师讲得津津有味, 台下的学生睡倒一大片, 你愿意进这样的课堂吗?这节课我巧妙的应用了合作探究, 学生不但掌握了新知识, 而且整节课都处于灵动状态。

灵动之形:展示反馈。要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成果分享, 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还需要学生的展示反馈。因为展示反馈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延伸与检验, 当然也有不少老师以为, 学生知识学到了, 还用得着展示吗?下面我还是以《浮力》为例, 在刚才的合作探究完以后, 本来有的小组已经得出实验的结论, 可是在成果展示中, 有的小组确认为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深度有关, 有的不这样认为, 一场辩论会开始了。面对这样一个新的生成点, 我把主动权交给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小组, 让他们上台演示。同时让其他组的同学共同来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通过全班同学的互动, 在加上教师的点拨, 最终达成了共识:原来在物体没有完全浸入之前, 浮力随浸入的深度增加而增加, 因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在不断的增加。当物体全部浸没时, 由于排开水的体积不再发生变化了, 所以浮力不变。我想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展示的环节, 肯定没有这样一个意外的生成了, 学生对浮力的认识和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恐怕将成为空中楼阁, 无稽之谈。

灵动之升华:归纳检测。如何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进一步检查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当然可以用“归纳检测”来完成。通过归纳检测引领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可见, “归纳检测”的价值不仅在于检测本节课的知识, 更主要的功能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升华。为此, 教师在“归纳检测”时要教会学生多角度的总结反思, 最终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

灵动之物化:巩固提升。我们除了要对所学的知识要展示以外, 还要对所学知识及时加以巩固, 以达到知识过手的目的, 培养运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比如在讲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时, 通过学生对照相机工作原理的了解后, 在巩固提升这一环节, 我特意写出来自制照相机的步骤, 当时有同学就提出能不能自己动手做一个。当然得到我的大力支持, 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准备各种器材。由于当时还没有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只能按我写的步骤按部就班, 所以在制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屡屡失败。同时我也不断的给他们指点, 给让他们在失败中找原因, 经过一翻努力之后, 最终他们成功了, 大家都露出喜悦的笑脸。当我在讲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 原本这节实验课比较难做, 难懂, 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可同学们学起来很轻松, 这节课好像是我讲过的, 课后我就在琢磨这是怎么回事, 因为以往的学生学起来是如此的难以理解, 而今天…。我想是不是我的教学理念发生变化了呢?回想起我上节课所做的我终于明白了, 是因为上节课在巩固提升时, 我已经为这节课做下了伏笔。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作用下一篇: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立的影响因素分析——以西部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