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鉴赏

2022-07-22

第一篇:李清照如梦令鉴赏

李清照《如梦令》改写【1】

一个夏日的清晨,李清照独自一人坐在古色古香的凉亭中,放眼远眺湖中的美景,不由得想起几日前她与朋友们一起饮酒赏花的情景。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李清照与她的朋友们一起划着小舟,游湖赏景。湖中央,满眼的碧绿铺天盖地,荷叶挨挨挤挤的,犹如一把把大圆伞撑开在水面上。一朵朵娇艳的荷花从荷叶中间冒出来,千姿百态,好似无暇的美玉。有的只有一个青里泛白的花苞,娇羞欲语,含苞待放;有的只开了一半,一些花瓣散下去,另一些簇拥在花蕊旁,犹如一位长衫为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那些全开了的,像一个个穿着洁白衣服的姑娘翩翩起舞;那些花瓣都脱落的,露出碧绿碧绿的莲蓬,莲子上面的小孔似乎是一张张小嘴巴,正张开喉咙大喊道:“我成熟了,快来摘啊!”荷花散发出清新淡雅的芬芳,引来蝴蝶嬉戏。清澈的湖水中一条条小鱼儿欢快地蹦跳,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李清照和朋友们划着小舟,行驶在荷花荷叶中,闻着缕缕清香,不由得唱起歌来:“荷花池里静悄悄……”李清照和朋友们欣赏着美景,唱着歌,喝着酒,沉醉在夏日荷花图中。

时光荏苒,夕阳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天边。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这才发现天黑了,李清照赶忙说道:“天都黑了,再不回去爹娘要着急了。”“对呀。”朋友们附和道。李清照拿起划桨,拼命地划着,朋友们也叫道:“快划!快划!”可是由于天色已黑,再加上李清照有些微醉,竟把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大家抢着划呀,抢着划呀,险些把小舟弄翻,溅起了很大的水花,停歇在附近的水鸟被溅起的水花惊动了,展开洁白的双翅,扑棱棱地飞起来。它们有的拍了拍翅膀展翅飞翔直冲云霄,有的飞了一会儿又停歇在岸边的沙滩上,还有的在空中绕圈,一边鸣叫,好像在责怪他们惊扰了自己的美梦。

想到这儿,李清照词性大发,情不自禁地吟诵道: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改写【2】

这天,我坐在书桌前看书,忽然回忆起了半个月前的那次郊游,心中顿生快意,便渐渐沉浸在无尽的遐想之中了……

那天午后,几个朋友约我去“溪亭”赏荷花,我立刻兴致勃勃地赶到那里,只见满池的荷花似少女般亭亭玉立,心中不由欢喜,便坐进亭中细细观赏。朋友们为我斟好了酒,大家尽情地饮酒作乐,吟诗作对。我也毫不推辞,与朋友们推杯换盏,好不自在!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夕阳的余晖就已轻轻披在了身上,天色也暗了下来。眼看就是傍晚了,我忙向朋友们告辞,一门心思要往家赶。不料,兴许是酒喝多了的缘故,我的头晕乎乎的,但时间仓促,我只能坐上停在岸边的小船,准备划船回家去。没过多久,我就感觉不对了,咦,怎么到处都是荷花?借着酒意,我在荷花丛中迷了路,怎么也划不出去。凉风习习,沁人心脾的荷花香气,一缕一缕地围绕着我。我索性停下手中的桨,斜靠着船身,微微睁开睡意朦胧的眼睛,欣赏这令人陶醉的美景。啊,这一簇簇的荷花莫不是玉石雕琢而成?怎生得如此精致?这淡淡的粉莫不是取美人脸上的那片绯红?怎生得如此粉嫩?这碧绿而又厚重的荷叶莫不是那天宫中的玉盘?怎生得如此硕大?小溪托着小船儿,慢悠悠地飘啊荡啊,闯进了荷花深处,哪儿都是浑然天成的荷花,怎叫人看得过来?哪儿都是渗进心扉的幽幽香气,怎叫人闻得过来?我随意地摆动小桨,小船在荷花丛中进进出出。“扑棱,扑棱”,我一惊,是什么声音?这时,一群鸥鹭鸟从我眼前飞过,哦,原来是我发出的声响惊扰了这些可爱的小东西,请见谅啊!水面上泛起阵阵涟漪,几尾小鱼也好奇地探出脑袋,偷偷打量我。我感受着这梦幻中的美景,仿佛又喝醉了一样,醉醺醺的笑了……

回想起那次愉快的郊游,我不禁偷偷地抿嘴一笑,于是,我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一首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改写【3】

正值盛夏时节,微微的凉风吹散了些许夏日的闷热。天空中一个大大的火球炙烤着大地,知了在树荫中哼唱着夏日的赞歌,扰得人心烦意乱。这天,恰逢天气凉爽,我便独自一人划船前往郊外游玩。

太阳已经偏西,湖边那古朴的凉亭里空无一人,划得累了,便想前去歇歇脚,顺便畅饮几杯。来到亭内,我环顾四周,这个亭子三面环水,紧挨着一个湖泊,岸边上绿树成荫,湖中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丛丛簇簇的芦苇遍布浅滩,好似湖的一边被墨笔勾勒上了一圈墨绿,与清澈的湖水搭配的十分协调,给人一派清新的感受。几乎紧挨着芦苇荡的,是一大片长势正旺的荷,在带着晶莹剔透水珠的墨绿色荷叶中亭亭玉立,向人展示着它在微风中婀娜的身姿,好一个出淤泥而不染。我举起瓷杯,斟入了一点儿汾酒,开怀地饮了起来。

一杯接着一杯,好不惬意。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我便趁着清醒尽兴地摸索着划船回家。一只鸥鹭也正寻着栖息之地,在霞光中划出了一道亮丽的弧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不禁吟道。光顾着赏景,一不小心就划到了藕花池的深处。情急之下,我手忙脚乱地一通乱划,惊飞了一滩夜宿的鸥鹭。

想到数年前游乐的场景,在看看现如今动荡不安的生活,我不禁百感交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第二篇:李清照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蝶恋花》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莫插花花莫笑, 可怜春似人将老。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水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念奴娇》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点绛唇》李清照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 衹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 望断归来路。

《晓梦》李清照

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 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 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春残》李清照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第三篇:古代诗歌鉴赏 杜牧、王安石与李清照对项羽乌江自刎的评价

从诗与人生的关系略谈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杜甫的《登岳阳楼》之情与景的关系

摘要: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两首五律,都是吟咏洞庭湖的千古名篇。两诗都借写洞庭湖的浩淼,来抒发感情,但由于诗人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虽对着同样壮观的洞庭湖却表现出不同的感情。本文主要围绕诗歌与人生的关系来赏析这两首诗是如何歌咏洞庭湖以此来抒发感情的。

关键词:孟浩然 、杜甫、诗歌、人生、借景抒情

在我国,早在《尚书·尧典》就出现了“诗言志”之说,其广义就是诗歌能表现思想感情,而“志”可以理解为人生决心、理想和志趣怀抱。往往许多胸有大志、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在人生不能得意时更是每每以创作诗歌为寄托,为补偿。也就是说,其实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自然宣泄,诗人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是有影响的。

一、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对此诗后人理解上颇有争议,有的说这是一首某政诗,是一份非常高明的举荐书,而有的说这是一首真正的隐者之诗。关于此种种说法,我从孟浩然的人生经历来以及对此诗文本的分析来探讨孟浩然到底是如何写洞庭湖来表现他的感情,表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

首先,孟浩然是唐代一位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的诗人。他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由于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其实他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他的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可以看出他表达那种怀才不遇、世态炎凉的复杂感情。虽然隐居也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但他并没有失去求士之心,他与当时的达官显宦如张九龄、韩朝宗都有往来。而此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秋,张九龄被贬荆州,诗人陪其游岳阳时所作的。

其次,从分析诗的文本看,此诗前两句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气势雄伟的场面,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颔联描写湖水声势。一个“蒸”一个“撼”读之使人备感大气磅礴,心胸激荡。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先说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后一句中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愧的心情,其实是委婉的说明自己非常希望自己被荐举出仕。尾联化用典故来“卒章显志”。喻指自己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表达了诗人既慕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进一步深化诗人那种有志难酬的苦闷。

因此,孟浩然是通过通过对洞庭藏阔大浩瀚的描写,重在洞庭水的“气势”, 感情上的共鸣,以此抒发作者欲积极用世而天人引荐,欲碌禄无为又感到愧于圣明时代,在歌颂升平的同时又自责自怨。抒发了诗人自己失望之余的愤慨之情。

二、杜甫、《登岳阳楼》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是一位忧国忧民、朴实谦和的长者 ,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生活经历中,相对于孟浩然的仕途而言。杜甫要好一些,他曾被肃宗重视,任左拾遗,但是好景不长后有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他的一生还是颠沛流离的,但不管怎样,他始终忠君爱国,“每饭不忘君”之说。关爱人民,心怀天下的圣人。缘于这样的一些经历,他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岳阳楼》此诗写于大历三年(768)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在描写洞庭湖的“气势”, 而杜甫的《岳阳楼》侧重于 形容洞庭湖的“壮阔”。 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其中"坼"和"浮“运用夸张的手法,写洞庭湖把东南大地划为两部分,天地万物沉浮其间,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颈联突转入感情的抒发,由自身老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来抒发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尾联还为我们呈现出诗人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但想到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不禁涕泪交流。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胸怀家国,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总之,杜诗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尽了洞庭湖的气势,气象极大。与孟浩然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者都是咏洞庭的名句。两首诗中诗人都借写洞庭湖之壮观、浩瀚来抒发自己的独特感情, 不过,从全篇看,孟诗后半部分是以个人求仕,显得比较弱,而杜诗则把个人与国家命运结合,以乐写悲的手法,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同为借洞庭湖来抒己之情,但造成这样两人歌咏方式的不同与诗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是有关的。

参考书目:

1、 陈向春:【国古典诗歌主体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丁启阵:【诗歌与人生】

东方出版社

3、 袁行霈: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二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如梦令》教学反思

金家河镇中心小学 杨秀琴

经典宋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词两首》也是刚刚编入新教材的新课文。对李清照的偏爱让我对《如梦令》是一见钟情,再加之还从未上过古诗词公开课,所以没有斟酌,没有犹豫,就定下了上这一课。

教学前我已让学生搜集了作者的有关资料及联系练习2的诵读与积累《夏日绝句》,对作者有了深入了解;课文预习已达到了背诵,自己能弄懂得词已弄懂,基本大意也略知一二。因此,读懂、读美就成为我整堂课的教学主线。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静心品读,推敲语言,想象画面,力求使文字鲜活起来,画面丰富起来,力求使学生的情感与词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彼此沟通、融合,最终达到美的熏陶和修养的提升。

古人有“一首诗词一幅画”的说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赏析经典诗词的诀窍,也是教学经典诗词的妙法。于是,课堂伊始,我出现了词中的插图,让生说看到的画面内容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理解词的大意的目的。学习整首词,我也将引导学生想象“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三个画面,并运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述画面,体会感悟意境作为学习的重点。学生或联系生活运用语言描述“溪亭日暮”之美景,或联系以往

1 的古诗词积累想像描述“藕花深处”的画面,或通过想象“争渡争渡”,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深深感受到这首词所表达的那种如诗如画的美——美景,美酒,美丽的意外,美丽的生活。当学生想像了这三幅画面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将这三幅画面统统归结于一个“醉”字,由那个“醉”字使学生体会到词人不仅仅为“美酒”而醉,更为眼前的“美景”而醉,为自己与同行朋友之间的“美情”而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自然得到了提高。一篇带多篇,几乎是教古诗词作为拓展延伸的共同做法。有的是同一主题,不同诗人的对比;有的是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对比;有的是同一词牌,不同作者的对比。经过细致考虑,我选择同一词人(李清照)、同一词牌(如梦令)的组合,通过运用比较教学法,使学生对词人、词牌加深了解。而对于两次“醉”所包含的情感体会,则让学生更深的走近李清照,了解她的词风。

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在引导学生朗读上下的功夫还是有点少,整堂课的课堂容量太大,是不是应该只让孩子在反复多读中去感悟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加注意!

第五篇:《如梦令》的教学反思

经典宋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对李清照的偏爱让我《如梦令》是一见钟情,再加之还从未上过古诗词公开课,所以没有斟酌,没有犹豫,就定下了上这一课。真正备起课来才发现,《如梦令》真的不是那么好讲。虽然之前我听过这一课,但要变成自己的课堂,结合自己学生的情况,讲出自己的风采,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怎样才能把零乱的片段拼凑起来,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紧扣学生的心弦呢?怎样才能体现新课堂呢?为了解开这种种困惑,我苦思冥想了一个星期,思路才渐渐清晰。我先是沉下心来,钻研教材,研究《如梦令》,研究李清照。读词就是在读背后的词人,反之要读懂这首《如梦令》就得先读懂词人的心,词人的情。几天里,再次走近李清照——这位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一次又一次地低吟浅唱《如梦令》。于是有了“兴尽”其实是“兴未尽”,

有了对清照思想情感的准确把握,对《如梦令》的深入解析,对学生情况的了如指掌,此时的我底气足了,思路明了。于是整理思绪,把自己的教学理念、自己的教学风格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抛却浮躁,找回本我,终于“吹尽黄沙始到金”,一份《如梦令》的教学设计诞生了!

学会品词,重要的是其过程和方法。我先让学生以汇报预习情况的方式了解作者,学会生字,自己品读。然后小组合作理解词义,同时,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所列举的“常记”、“沉醉”、“兴尽”、“争渡”等词语,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解读。我并没有否定哪个词不妥,还让学生把这些词逐一在黑板板书。板书已不仅是我对文本解读的体现,还是学生学习心得的交流。在这基础上,我再引导更欣赏的是“醉”字,并说明“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我的组织引导恰当好处。此外,在品读语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诵读,边读边思,边读边悟,使学生诵读水平的提高建立在语言理解基础上。 学生深情地吟诵《如梦令》,从我的解读中感受到了早期李清照的幸福、快乐的生活。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设置了三个画面联系供学生选择——“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样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目标的出示,也是学习方法的出示,成为板书的一部分,打破了常规,新颖有效。知作者,读词文,品词意,悟意境,诵词文。

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整堂课的课堂容量还是有点大,在时间上把握不太好,以至当堂检测没有进行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加注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劳模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李强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