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旅游发展的现状

2022-10-08

第一篇:青海旅游发展的现状

浅谈青海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才让卓玛(指导教师:蔡惠玲) 摘 要:青海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以其明晰的产权,灵活的机制和适应市场经济的天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快,经济效益好的一种经济成分,本文就是青海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谈,以促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地位,作用,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北海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实现改革与发展新突破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措施,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总量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实力,增加劳动就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青海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基本特点。

青海民营经济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努力,尤其是经过“九五”、“十五”期间的发展壮大,已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快速、持续的发展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底,北海市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约11.2万余人,民营经济注册资本达65.9亿元,个体工商户28723户,私营企业2596户,向国家交纳税金11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57.12% ,民营工业企业规模以上84户,总产值74.0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8.5%,民营企业贸易额62.3亿元,占全市贸易额的75%,以上数据表明,民营经济已发展成为北海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青海民营经济发展有六个方面的明显的变化:

1.产业结构调整成果显著。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民营企业注重了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拓宽,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迈进,实现了跨行业、跨省市、跨国界的接轨经营,形成了以现代农业、旅游、商贸、房地产、加工业、交通运输、建筑材料、海水养殖、高新科技与信息产业开发等行业为主的发展格局。

2、规模化经营进步明显。青海民营企业中,上市公司4家。注册资本100—500万的有231户,500—1000万元的有86户,1000万元以上的有33户,亿元以上企业5户。其中80%以上属于有限责任公司,不少民营企业已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民营企业已成为青海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3、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强劲。随着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入发展,利用科技促进企业的发展已成为民营企业主的共识;如何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引进人才,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已成为民营企业的选择。

4、安置就业成绩显著。北海民营经济在拓宽就业渠道方面功不可没,安置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待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2005年底止青海民营企业就业人员约11.2万余人。2003年春季人才交流大会上,在140多个招工单位中,民营企业就超过70%以上,提供就业岗位1300多个。

5、积极参与国企改革,经济实力迅速扩大。国企改革和国有资产重组,在资源配置给予民营企业极大的拓展空间。青海几家较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利用自身机制活、融资能力强、市场空间大等优势,在国企改革中大显身手,通过资产重组,迅速扩张了自身的经济实力。使企业在短短的几年间成为国内知名的高科技企业集团;企业通过优化组合,经济实力大增,一跃成为以海洋生物技术为龙头跨行业发展的股份上市公司。

6、民营企业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许多民营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在种养

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与开发,有的发展成为“龙头企业”,他们集种养、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把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经营与大市场结合起来,突破了农村单一农业经营的格局,推进了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的转变,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二、青海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1、思想观念未能与时俱进。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跟不上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从管理层来看,个别部门领导和具体办事人员缺乏对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的认识,务虚的多,务实的少,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意或无意地设置障碍,缺乏全局观念,部门利益严重,对处理非公有制经济中一些问题死搬硬套,讲不行的多,讲帮助的少,管死的办法多,搞活的措施少。从民营经济人士来看,相当一部分人观念陈旧,思想落后,埋头苦干经营传统式的小作坊生意,小富则安的狭隘意识普遍存在,缺乏做大做强企业,低成本扩张的胆识与魄力。

2、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建设,全市投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与经济发达的地方相比仍有不少差距:一是有的机关办事效率低,一些机关个别办事人员素质低,对有关政策和业务不熟悉,工作中出现扯皮和推诿现象,影响了办事效率和质量;二是执行政策灵活性不够,有的政策落实不到位;三是个别部门仍存在“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

3、民营经济企业发展不够平衡。一是缺乏高素质人才。据调查统计,青海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65%,有95%以上的民营企业的业主老板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和系统的培训学习,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同时,民营企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和熟练技能的职工队伍。二是“家族式”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企业管理创新。青海民营经济企业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是家庭型或家族型企业,还摆脱不了“家庭式”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裙带之风盛行,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发挥;管理制度不全不严不公,导致财务帐目混乱,企业缺乏诚信。三是厂房设备陈旧落后,短期行为严重。大多数民营企业厂房陈旧,设备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工艺流程简单,产品科技含量低,名牌品牌产品少。缺乏整体发展思路和长远规划。甚至有些民营企业不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来获取经济效益,而是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违法经营,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或是偷税、漏税、逃税,侵害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四是缺乏资金积累,发展后劲不足。北海民营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尚未完成资金的原始积累阶段,由于民营企业各方面条件因素的制约,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创新开发能力产业升级进展缓慢。

4、民营经济企业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力。目前,青海民营企业中从业人员的参保率比较低,民营企业的业主和老板们大多数不严格遵守《劳动法》有关规定办理;劳资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计生保险和住房公积等社会劳动保障、福利不能落实到位,严重地制约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向民营企业的流动,导致民营企业高素质人才缺乏,员工的创业积极性、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后顾之忧没有得到解决和保障。社会劳动剩余价值的分配不公日显突出。因此,临时性观念非常强,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5、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筹措困难。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紧缺的问题,向银行申请贷款难度很大:一是银行信贷风险约束严格,由于个体、私营企业资产较少,收益低,风险相对较大,银行贷款积极性不高;二是个体私营企业授信难,个体私营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财务透明度不高,企业资信度低,银行对个体私营企业贷款持谨慎态度;三是信贷担保机制尚待健全,许多个体私营企业难以找到贷款担保人,同时办理资产抵押手续繁且费用高,许多个体私营企业根本没有足够资产可以抵押,要取得国家银行的信贷支持难上加难。一些企业受资金困扰,生产形不成规模,产品上不了档次。

三、促进青海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1、要切实从思想和理论认识上提高对民营经济的政治和经济地位重要性的认识,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努力创造最佳投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和理论认识上消除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性障碍,强调民营经济人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强化政府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及时向民营企业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三是实行公平公正的税收制度和财政收费制度。制度标准公示公开,公正廉明。四是加大监督和整治力度。要切实从根本上消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和观念性的障碍。要取消制约民营登记注册的不合理规定,放宽市场准入范围。要加强组织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力度;对民营企业有审批权、收费权、检验权、执法权的单位和执法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当中违纪违规者予以爆光和严肃惩处;切实提高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水平。

2、加强组织引导,强化服务功能。

一是切实加强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宏观管理。要切实转变政府工作职能,积极主动开展各项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如政策咨询、企业制度、人才培训、科技服务、信息交流、项目推荐、听取意见等等,努力为民营企业办实事、办好事,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二是建立民营经济的奖励机制。第

一、市委市政府应建立民营经济发展目标责任制,指标任务应纳入各级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年度政绩考核目标。第

二、市委市政府应制定对民营企业奖励制度。对北海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应给予表彰和奖励。政治方面应考虑推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评选劳模、优秀市民等等;经济方面应考虑适当的物质奖励,以资鼓励。三是建立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部门要切实把民营企业纳入保障范围,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使民营经济企业的从业人员同国有职工一样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计生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使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安心积极工作,以利促进民营经济企业朝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3、努力完善三大体系,为民营经济发展提升有力支撑。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投融资体系。金融机构要改进信贷服务,增加信贷品种,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增加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探索建立以政府财力为引导,以专业担保机构为主体,以商业银行网络为基础的信用担保为体系。整合各类扶持奖金,建立各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知识产权、信息、法律、管理、资信评估等中介机构的发展。为民营企业提供各项专业服务。二是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加快专业性行业协会和商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指导和行业自律作用,维护行业公平竞争和行业利益。三是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对职工的在职培训,支持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为民营企业培养种类急需紧缺的人才。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继续办好种类人才市场,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

4、致力优化三大环境,创造民营经济发展有利条件。一是优化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宣传和舆论的导向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宣传民营经济对北海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宣传推广他们艰苦创业、合法经营、勤劳致富的经验。二是优化政策环境。积极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改立项、银行信贷等方面,做到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三是优化服务环境。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主动为民营企业搞好服务,并切实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二篇:青海牦牛业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姓名:龙存敏

班级:动物科学10-1 学号:100911003 青海牦牛业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present situation , advantage in development and existing main problems and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Qinghai Yaks industry. 关键词:青海;特征;现状;牦牛业;持续发展;对策

现状牦牛业牦牛是一种古老的牛种,距今200万年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全世界有牦牛约1400万头,占牛总数的1%。我国是拥有牦牛头数最多的国家,有牦牛1300多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0%以上,约占我国牛总数的1/6,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新疆等省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牦牛驯化后为人类尤其是生活在高寒地区的人们提供丰富的生活和生产资料。牦牛也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资源和宝贵的基因库,是一种最少与人类竟地、竟粮、争夺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的动物。是在高寒地区不可替代的生物物种。青海省是我国牦牛的的主要产区,1992年牦牛存栏头数最高达到509.67万头,1999年存栏头数为368.21万头,约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8%,位居全国第一。牦牛业产值在全省牧业产值中占据着1/3左右的份额。这种古老的特殊牛种不仅对高海拔寒冷生态环境有着良好的适应性而且是高寒牧区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料,是高寒牧区的经济基础和支柱产业。因此牦牛对青海牧区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青海牦牛业的发展,对青海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种质特征

1.1 体型外貌特征

青海高原牦牛的体型外貌特征与产区的生态环境有关,这些区域自古以来就是野牦牛与家牦牛混群活动的地方,故青海高原牦牛在体型、外貌、生理特性等方面有近似野牦牛之处。头大,公母牦牛均有角、角粗壮,皮松厚、偏粗糙型,鬐甲高而宽长;背线、嘴唇、眼眶周围的短毛多为灰白色或污白色;成年公、母牦牛平均体高分别为1

29、111cm;成年公、母牦牛体重分别为440、260kg。 1.2 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性

高原牦牛之所以能够惊人地适应氧气稀薄、大气压低的缺氧环境,是由它的生理特性所决定的。青海高原牦牛气管较普通牛短且粗大,由50~53个软骨环组成,长44~51cm(较普通牛短14~21cm),断面呈半月形,口径13 ~14.5cm;气管软骨环两端的距离大,且软骨环两端间的肌肉长而发达;牦牛胸腔和普通牛相比,大而发达。心肺指数较普通牛高,具有呼吸快、脉搏强、血液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高的生理特点,牦牛的呼吸频率为9~77次min,比普通牛呼吸频率快且变化幅度大。可见,青海高原牦牛的这些生理特性使其能频速呼吸,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较普通牛单位时间内气体交换量多,可获得更多的氧、提升其气体交换机能。 1.3 耐寒惧热的特性

青海高原牦牛是一个极不耐热的畜种。遇到炎热季节,即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加快、脉搏减弱、烦躁不安、绒毛脱落等不适应症状,相反,对高寒湿冷气候最为适宜。 1.4 驮载和乘用特性

牦牛四肢较短,后臀短而窄,使其行走轻捷平稳,加之蹄质致密坚实、蹄尖狭窄锐利、蹄底侧及前端有突出的边缘围绕、足掌有柔软的角质,使牦牛具有很强的驮载和乘用性能,驮重为50~100kg,最大驮重可达304kg。高原牦牛即使在海拔5000~6000m的地区,仍能驮载或骑乘,不但行走自如,而且善于奔跑,并能与野兽搏斗。 1.4 生产性能

成年母牦牛平均每个泌乳周期(泌乳期一般为150d)可产奶约274.04kg,而且乳脂率高达6.4%~7.2%。公牦牛在

2、3岁可产牦牛绒0.6、0.69kg,成年母牦牛可产牦牛绒0.6kg,成年阉牦牛可产牦牛绒1.01kg;绒毛长4.7~5.5cm,且保温性能极佳。对膘情中等的成年阉牦牛进行屠宰测定,平均屠宰率为52.96%、净肉率为42.46%、骨肉比为1:3.59~4.59,1.5和2.5岁的阉牦牛平均活重分别为成年阉牦牛的34.33%和45.32%。

2.青海牦牛业现状

青海的牦牛主要分布在牧区六州,约占95%以上,其中玉树州、果洛州数量最多,根据青海六州畜牧业生产统计表,1990-1999年年平均数量玉树州牦牛最多为125.45万头,占全省牦牛平均头数的28.32%,其次是果洛州119.45万头,占26.89%,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海西州分别为60.29万头、58.45万头、45.82万头和19.34万头,分别占全省牦牛的总头数的13.57%、13.16%、10.31%和4.34%。由于牦牛分布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同,形成了高原型、环湖型和白牦牛三种青海牦牛类型。高原型牦牛的生物学特征和生产特点,除与产区的生态环境有关外,还与该地区自古以来野牦牛与家牦牛混群活动,部分家牦牛不断有野牦牛血液渗入有关,故在体型、外貌的特征,特性等方面多近似野牦牛。环湖型牦牛主要分布在环青海湖的农牧区及海东地区,约有100多万头,约占全省牦牛的20%以上。环湖型牦牛的形成除受产区生态条件的影响外,还与外地迁入蒙古牛长期进行杂交,不同程度的导入黄牛血液有关。因此,环湖型牦牛的个体小于高原型牦牛。白牦牛是牦牛中的一个经济类型,主要分布在门源和互助两县,约有7000多头。

青海牦牛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85%的放牧草场海拔在3000m以上,平均气压65KPa以下,不足海平面的23,含氧量仅为海平面含氧量的60%左右,年降水量只有200~500mm,冷季长达6个多月,无绝对无霜期,冷季漫长,牧草生长期短,枯草期长达180d以上。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牦牛已成为最能适应高寒牧区这种严酷生态环境的少数几种特殊畜种之一。

青海毛牛业产值,按1990年不变的价格计算为37715.88万元,占全省牧业总值的28.6%,1992年为40975.49万元,占30.97%,1999年为35585.67万元,占23.7%。牦牛业产值在全省牧业总产值中占据着约三分之一比重,近几年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一是扩大生产经营的结果,二是省政府因草场超载问题而限制牦牛饲养量的结果。

3.青海牦牛业发展现状

牦牛均依靠天然草地放牧饲养,对环境有极强的依赖性,其生产受季节气温的变化和牧草生长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性。牦牛养殖至今还保持原始的靠天经营模式,单纯依靠对廉价资源的索取来获得收入,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基本未被运用。长期以来,牧民群众受传统饲养方式的影响,不注重牦牛的更新与选育,近亲繁殖现象严重,使牦牛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呈逐渐退化趋势。

由于牦牛长期生活在无污染的高寒地带,因此具有十分顽强的抗逆能力、极强的抗病能力和极好的适应性。牦牛的肉、乳、皮、毛等产品质量上乘,一般家畜难以比拟和取代。牦牛不仅能在恶劣的高原环境生存,而且还能提供低成本、高质量、安全环保的多种独特的牦牛产品,即牦牛肉制品具有天然、绿色、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良品质。可以说,牦牛全身都是宝,是青海牧区的巨大财富,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作为稀有牛种,青海的相关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在牦牛生产、牦牛育种和牦牛基础性研究中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推广工作。牦牛保护也得到了中央和青海省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然而,受当地经济发展的限制,青海牦牛主产区科研人员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牦牛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滞后的水平,使牦牛产品得不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且青海牧区的牧民将畜产品大部分自食自用,很少向市场出售,出售的牦牛产品也是初级产品,商品率低,经济效益低下。

从牦牛业产品的需求上看,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普通消费者并未真正认识到牦牛产品与普通家畜在食用价值上的区别。又因市场中现有的替代产品较多,相关企业对牦牛产品的需求没有充分挖掘,导致对牦牛产品的需求量小。因此,应加大对牦牛产业的科技的投入,走高科技开发的路子,使牦牛产业的各项工作纳入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管理化,这是牦牛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牦牛业民族品牌化策略的基础。

4.青海发展牦牛业的有利因素

4.1 地域优势 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面积72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原面积为33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6%,占全省草原面积的87%,在全国仅次于内蒙古、西藏和新疆,居第四位。草场主要有草甸草场、灌丛草场和荒漠草场等类型。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有利于牧草生长,使青海牧草形成了“三高一低”的营养特点,即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高,粗纤维低。牦牛被当地牧民群众驯养已有几千年历史,形成能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各类草场,同时具有青草期上膘快,黄草期掉膘慢的特点。

4.2 产品特色优势 牦牛在纯天然放牧饲养条件下,所生产的牛肉风味独特,类似于野牦牛,肉质鲜美,具有高蛋白(比黄牛肉高58.2%)、低脂肪(比黄牛肉低69.8%)/产热量低(比黄牛低19.7%)的特点。能制成肉干、肉松、肉脯、灌肠制品等各种优质的肉制品,牦牛乳的乳脂率一般在6.37%~7.2%,可开发出高质量的奶粉、炼乳、黄油、奶酪、干酪素等,以上产品品质优良不含任何人工合成的药物和促生长物质,适应国际市场上绿色革命和食品安全新潮流,必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牛绒是特种高级别毛纺原料,许多性能都超过山羊绒及兔毛,随着牛绒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牦牛绒的开发前景将十分广阔。特别是白牦牛的绒和尾巴一直是国际市场的畅销品。

4.3 价格优势 目前,我国牛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价约低84%,牦牛肉在国内市场售价平均在12元/kg,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很明显。牦牛奶质量优,脂肪球大,脂溶性维生素含量高,可生产优质黄油,加之生产成本低,仍具较强的竞争力。

4.4 时机有利于牦牛业发展 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这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国家已经给予西部许多优惠政策,青海应该依据自身的环境和条件,有重点、有步骤的选择一些特色产业进行开发。而牦牛业以其特有的优势,必将引起国内外投资者的兴趣,这将极大地改善牦牛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快青海牦牛业的发展。

5.青海牦牛产业面临的问题

5.1 品牌意识浅薄 传统牦牛业以追求数量为目标,对产品的市场需求及与此相联系的产品品质、品牌效益、绿色环保和经济效益考虑不够,使草畜矛盾、产销矛盾日益突出,牦牛的出栏率和商品率始终徘徊在低水平阶段,牦牛业对农牧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显示出来。虽然有些牦牛肉系列产品被认证为是绿色食品,但未能体现出品牌效益,加之近年来牦牛产品有时买难,有时卖难,价格不断变化,加剧了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对牦牛产业化的影响。

5.2 科技人才匮乏 没有高素质的牦牛产业科技人才,就不可能创造出牦牛产业品牌,即使有品牌,也不会保持长久。目前,在牦牛产业科技工作方面,青海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牦牛产业科技人才流失,后继乏人,从而严重影响到青海牦牛产业创品牌的发展。人才的流失造成牦牛产业科技人员机构和队伍不稳定,进而从根本上制约着牦牛产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5.3 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和科研机构对野牦牛改良家牦牛、牦牛夏壮、牦牛遗传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成功经验。但是,这些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仍较少。这是由于青海省经济自我积累能力不足,难于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牦牛生产,严重影响了牦牛品牌化进程的速度。

5.4 基础设施落后 青海作为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省份,畜牧业用地面积大,但载畜量低、产出率低;农业耕地少、不集中,并且呈立体式分布,垂直地带性明显。尽管国家对牦牛主产区青海等地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但现在的抗灾设施远不能满足抗灾保畜需要,草地稀少、畜牧多、生态环境脆弱,造成不可逆转的情况。

5.5 自然环境的破坏 草畜矛盾突出,牦牛产业化缺乏后劲,部分草场过度放牧,草地退化,牧草产量和质量持续下降,畜牧业资源遭受破坏,草原生态日趋恶化。

5.6 缺乏牦牛产品深加工体系 由于牦牛屠宰加工受悠久历史和传统经验的影响,牦牛产品的加工制造技术落后、设备简陋、产品结构单

一、产品规模较小,加之企业管理机构不健全,造成产品质量粗糙,导致牦牛产业落后。因此,要推进牦牛产业的深加工体系,促使牦牛产业进一步提高。

5.7 良种体系不健全,个体生产性能低 牦牛适应了高寒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具有很好的抗逆性,但多年来粗放的掠夺式经营管理和不注重种牦牛的选育与改良,致使畜群平均生产水平下降。选择种用公牦牛时不注重其自身体质发育状况及其亲本的生产性能,母牦牛也不予任何选择而全部留用,再加上以自然交配为主,致使牦牛表现出体格变小、体重减轻、繁殖率下降、抗病力减弱、死亡率增高等退化征候。

5.8 饲养管理落后,畜群结构不合理 牦牛产区延续了千百年来靠天养畜的传统。牦牛终年放牧,无补饲。据统计,在犊牛生长发育期,对母牦牛进行人工挤乳量偏多,犊牛母乳摄入不足,导致犊牛生长发育不良,使牦牛生产水平整体退化。畜群结构不合理,高龄母牛比例不合理、驮牛及其它非生产牛比例大,其中适龄能繁母牛只占28%~35%,严重影响了牦牛生产水平的提高。

6.青海牦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6.1 野牦牛是牛属种的一个独立畜种,也是能适应高寒地区特殊生态环境而延续生命至今的畜种。20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利用野牦牛这一野生动物资源改良家牦牛,比本品种选育更加有效,是高原牦牛提高生产性能的有效途径。野牦牛与家牦牛杂家后表现出很强的杂交优势,其杂家后代不但提高生产性能而且增强了抗逆性和适应性,使其能更有效地利用高原草场。并且适当减少饲养数量,提高个体质量,既能减轻冬春季节草原放牧的压力,又能保护冬春季节脆弱期的草原生态。在犊牛能很好地生长发育,提高牦牛整体质量。 6.2 做好牦牛品牌定位 品牌的市场定位过程就是选择目标市场的过程,在选择目标市场时,要根据企业的实力,避开强大的竞争对手,选择竞争者尚未控制的细节市场,同时应用营销组合策略开辟市场,从而创造企业的品牌。鉴于目前青海牦牛生产企业现状,规模较小的企业要善于寻找并利用市场间隙,做到专而深、小而精,适当开发名特优牦牛产品品种;龙头企业则要发挥规模优势,提升牦牛产品的技术含量与保健功能的开发水平,在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牦牛产品上做文章,给企业及产品确定恰当的市场位置。牦牛产品品牌能否建设成功,关键在于市场定位。

6.3 促进牦牛品牌延伸 牦牛生产企业可以通过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方式,发挥积极性,使用新技术,寻求实用廉价的原材料,扩大生产规模。通过规模经济效益获得企业实力的增强,进而扩大企业与产品品牌的影响力,积极而又稳妥地将现有品牌名称扩展到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扩展品牌的作用范围,以增加企业价值,延长品牌的作用时间,提升牦牛品牌的信誉度、知名度和消费者忠诚度。在具体的品牌拓展中,可以根据各种牦牛产品品种的特点,有意识的开发一些消费品牌,并与餐饮业主共同发展这些品牌。这些消费品牌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牦牛养殖业的发展,是常规牦牛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生产企业可抓住这种机会,将牦牛肉干的专供产品或其他新产品进一步开发,将可可西里牛肉干有限公司进一步扩大化,拉伸产业链。挖掘更大的市场效益。

6.4 尽快建立牦牛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政府要转变观念,强化标准化意识,大力推广应用国内、国际各类质量标准,普及标准化知识,建立以国家、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和企业标准为补充的牦牛产业标准化体系。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培训,使广大农牧民成为实施无公害牦牛产品行动计划的主体。此外,要切实强化质量监管工作,加快省、市、县级畜产质检机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加强畜牧业质量安全监控工作,将检测结果进行公告,对优质牦牛产品实行奖励与保护,对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及单位公示曝光,加强社会对牦牛产品质量的舆论监督作用。

6.5 进一步完善牦牛产品市场体系 培育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主体,实行育种、质检、包装、销售和服务的标准化生产,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品牌培育和推广。其中既要着眼于民营中小企业,更要培育优势企业。重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培育优势牦牛生产强势品牌及龙头企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制定一系列符合市场标准的质量指标,推广整套优质高效的养殖技术,并加强牦牛产品产前产后相关技术,特别是 要加强育种、屠宰、包装上市、储藏、运输和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保证牦牛产品是高质量的、无公害的、绿色的;加强牦牛产品品牌基地建设,走产业化道路,发挥规模效应;围绕资源情况和区位优势特点,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积极扶持建设区域性的品牌牦牛产品发展,扩大牦牛产品品牌生产规模,形成规模化经营优势。

6.6 加快建设畜牧产品地理标志注册等各类认证服务体系 工商部门在牦牛产品商标的申请注册过程中,要坚持以牧民为本的原则,加强商标法律、法规的宣传,简化注册程序,让生产者感受到牦牛产品的商标注册并非望不可及,引导帮助牦牛产品生产者做好商标注册工作;在发挥产地地域优势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推进牦牛产品的地理标志注册及保护工作措施,积极向生产者宣传地理标志保护的意义,鼓励有关组织申请注册地理标志,以具有地方特色的牦牛产品品牌去占领市场,把地理标志列入品牌创建重点,优先推荐。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内容的认证工作,严格按照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模式化标准对各类牦牛产品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认证,对达到标准等要求的牦牛产品许可使用授权的专门标志,确立其优质品牌牦牛产品的身份;政府要鼓励和扶持一批条件成熟的企业积极申报质量安全及体系认证,并逐步使青海牦牛产品的质量认证工作由自由态过度到强制性,从根本上保证上市牦牛产品的质量安全,增强企业及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青海牦牛产业品牌已处于初步阶段,只靠政府是被动的。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走品牌经营之路,改善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牦牛品牌影响力,增强国内市场竞争力。因此,生产者只有针对牦牛市场的特点及牦牛消费的差异性,并结合牦牛产业的目标市场定位,建立合理的市场运行机制,才能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占领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牦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祁永寿.段辉民.周舒迥.刘海斌.马云.郭海林 青海省品牌发展及品牌文化现状[期刊论文]-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5,23(2)

[2] 祁永寿.段辉民.周舒迥.刘海斌.马云.郭海林 青海省企业品牌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期刊论文]-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5,23(3)

[3] 青海统计局编.青海统计年鉴2000[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 [4] 孙海梅.西部大开发与青海毛牛业[J].农业经济,2001,(8):9-13. [5] 阎萍,潘和平.野牦牛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利用[J].中国畜牧杂志,2004,40(12);31-33.

第三篇:锁贺祥委员:青海中藏药产业发展的现状 前景与思考

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曾多次强调,要在21世纪解决目前困扰人类的疑难病症,如癌症、艾滋病和工业毒害造成的疾病,肯定地讲,只有寄希望于传统医药。不少学者认为,天然药物最适合老龄化社会,是常见病最好的医药品。法国、美国、日本、韩国、波兰、捷克、泰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陆续成立了中药研究中心,开设了中药铺后,在高等医药院校还设置中医药课程,培养中医药人才。由此可见,医药“回归大自然”已成为各国医药学发展的趋势。

青藏高原总面积22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是地球上不可多得的一片净土,称为世界第三极。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具有高原长年积雪,高寒缺氧,气候多变,干燥多风,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空气纯净度高,光合作用好等独特的高原自然条件,使得青海中藏药材,具备有效成分多、生物活性强、低毒、无污染等特点,在祖国传统医药中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青海中藏药材,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瑰宝,根植于中华大地,己为世人瞩目。

青海省中藏药品种繁多,根据多年调查资料表明,天然药物有1660种,中藏药材占1294种,其中植物药1087种,动物药150种,矿物药57种。有198个品种是国家和青海确定的重点品种。其中,青海的药用资源特别是一些特产、地产药材,如大黄、麝香、冬虫夏草、麻黄、贝母、鹿茸、甘松、藏菌陈、锁阳、塞龙骨、红景天、秦艽等,以其良好的质量久有盛誉,驰名中外。青海列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药材品种共有188种。以上情况充分说明,青海是一个资源丰富、潜力很大的中藏药宝库。有理由认为青海已具备中藏药产业化生产的基本资源条件。

目前青海省企业生产销售情况,2001年底全省有医药工业企业25家。其中中藏药生产企业占16家,藏药生产企业7家,化学药生产企业1家(青海制药厂),药材生产企业1家 (青海明胶厂)。年总产值已达5亿元人民币,中藏药品生产占66.7%,比80年代初期产值翻了3倍。

近年来,青海省政府把中藏药材作为优势产业后,各级地方政府掀起了中藏药材种植热潮。最新资料表明,2002年我省在耕地或退耕还林 (草)地区改种中药材6219.9亩,年增幅94.6%,全省种植中藏药材近6万亩,已签订销售合同47838亩,订单种植比重达76.9%。青海中藏药药品的销售与其它药品销售情况一样,已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势头。全省药品批发企业78家,药品零售企业450家,其中129家联合起来办起了10家连锁店,占零售药业的28.7%。另有不少中藏药企业的产品直接销往国外(如海北的“红雪冬夏”),也有的厂家药品全部销往省外(如柴达木药业“卓玛舟”牌22种中藏药产品)。中藏药的市场前景十分乐观。

青海的中藏药事业,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近几年来,对中藏药的植化、药理、毒理的研究,使传统藏药从单纯而神秘的藏传佛教的医道中,起步向现代医学发展,开辟了中藏药产业发展的新天地,使中藏药作为重要的民族医药,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传播、应用,受到了国内外医药界和广大患者的普遍欢迎。

青海省中藏药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的确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由于种种原因,青海中藏药事业的发展并不平衡,机制也不健全,藏药队伍显示出日

渐萎缩的趋势,且缺乏对中藏药人才必要的规范培养与提高。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产品开发专利保护不完善,加上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致使中藏药的发展依然滞后。存在的具体问题有:青海的中藏药依然存在品种多、档次低、标准不统一;原料质量得不到确切保证;生产过程管理离GMP达标要求相差甚远;对产品质量评估的观念和方法不尽完善;药品临床疗效的测定离现代科学评估方法相差甚远。进行体制改革,实现强强联合,依托中藏药资源优势,实施产业兴医、科技兴药、人才兴事战略,以推动中藏药事业的快速发展是青海中藏药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我们认为政府有关部门首先应该加强中藏药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强对推进中藏药现代化工作的领导与指导,加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间的沟通协调,促进相互合作,形成有利于推进中藏药现代化发展的高效、协调的管理机制。

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围绕青海中藏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将中藏药产业作为重大战略产业加以发展,加大对中藏药产业的政策支持。对中藏药产品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支持临床效果好的中藏药品种的产业化开发,鼓励企业采取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

提升中藏药产品的科技含量。

制定有利于中藏药现代化发展的价格和税收政策。价格主管部门要制定鼓励企业生产经营优质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藏药产品的价格政策,在新开发的产品上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提高中藏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要把中藏药的发展作为医药工作的重点和青海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抓,让青海中藏药的发展走产业化道路。产业化发展必须建立在中藏药材及产品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产业化发展尤其要注意突出树立创造民族品牌的思路。

产业化发展在机制上,要多学科并举,利用高科技手段,发掘传统中藏药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经验,研究、探讨中藏药学的现代化科学内涵。组织建立中藏药现代化的科技产业集团,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引进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验,结合青海省传统中藏药优势,加快中藏药产业化步伐。

科学开发利用中藏药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青海中藏药发展应该长期坚持的方针。中藏药药用植物生长缓慢,其质量和疗效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因素较多,药用动物也因过度捕杀而逐年减少,甚至濒临灭绝;药用矿物也因资源有限面临困境。因此青海的中藏药产业化必须在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中藏药产业化发展必须与资源战略相适应,不能掠夺式地使用资源。应当以中藏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作为发展大型中藏药生产企业的根本保障。

中藏药材的开发和利用要在自然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实施综合治理的前提下进行。尽管青海的中藏药资源相对丰富,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药品开发,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中藏药资源。从长远来看,如果仅仅靠用野生中藏药材生产中藏药品,只能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不少资源将会相继短缺,甚至枯竭,不能与规模开发和产业化生产相适应。加强人工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已经

提到议事日程上。在药材栽培、种植的品种上,要注意起点要高,不能再搞低层次的重复建设,造成浪费,重点应放在开发三类、二类新药上。

青海中藏药保护与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宗旨应符合西部经济开发、治理保护三江源头生态环境的战略思想和国家高新技术重点发展方向及加快青海经济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是集环境保护、资源开发、退耕还林、还草还药、体现高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

青海中藏药的现代化方向是青海医药产业发展的希望所在。因此应对青海中藏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强对中藏药发展的帮助和指导,促进中藏药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为青海中藏药走向国内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青海中藏药发展必须与时俱进,走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中藏药的生产研制不但要继承传统,还要开拓创新,这样才能真正使青海的中藏药上规模、上档次,增加科技含量,实现快速发展。

青海中藏药发展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中藏药本身的提高与发展,而中藏药的提高与发展又必须医药相结合,既要充分利用传统的医药学理论,又要使这种理论有所创新。青海中藏药要走现代化管理道路,管理部门应明确职能,完善设施,加强领导,理顺体制,搞活机制,充分运用市场规则,使科学研究为医药生产服务,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为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服务,以促进青海的传统医药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青海中藏药现代化还要高度重视培养、引进现代化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多学科结合的学术带头人,跨领域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熟悉中藏药专业知识的藏语和外语人才。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中藏药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人才,要大力培养多学科结合的学术

带头人,跨领域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通晓藏医药专业的外语人才,以及熟悉国内外专利、注册等法规的专门人才。

青海中藏药产业的发展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有能力做好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农工党青海省委坚信,在国家有关方面的关心、支持下,青海的中藏药事业的发展一定能为全国医药科技、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徒步旅游的市场现状与发展现状

专业:学好:姓名:王东旭

11休闲 1105140036

摘 要:徒步和徒步旅行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徒步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时尚的旅游方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参与。而目前在国内对徒步旅游的研究仅仅是支离破碎的零星涉及,尚没有专业的组织或权威机构将徒步旅游作为一种专门的旅游形态加以研究,对徒步旅游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徒步旅游实践。笔者试图通过区分徒步旅游相关概念,分析中国徒步旅游现状,提出了中国徒步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展望。

定义:

徒步旅游是一种灵活自由、老少咸宜的旅游方式。以健身为主要目的,可锻炼人的意志和毅力,把锻炼身体与观光游览有机地结合起来。旅游者边走、边游、边看,不受时间或季节限制,从容不迫,自由自在。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很受人们欢迎。尤其在联邦德国,“弗尔克斯徒步旅行”(德语“弗尔克斯”意即“人民”、“国民”)几乎成为一项全民性活动。据统计1968年全国有2.4万人参加,到1977年剧增至7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9以上。这种群众性旅游活动通常始于周末,距离10公里至40公里不等,速度自行掌握;有的还利用假日进行长途徒步旅游,如到风景幽美的阿尔卑斯山,甚至到达丹麦、卢森堡等邻近国家的名胜古迹或乡村城镇。目前此种旅游方式已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

徒步旅游的发展,就像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国内旅游一样,虽然是刚刚开始,还是一种新生事物,但它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因此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并能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支持。

首先,最大众化的创意旅游。徒步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不能等同于徒步或散步,随着参与人员的增加,其形式更加多种多样,内涵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在很多地方,它将会成为最富创意性的旅游活动。另外,徒步旅游也并非仅仅是传统上登山、竞走、穿越等高强度的专业性体育活动,而是越来越会将健身、娱乐、休闲、社会交际融为一体、徒步和不同交通方式(自行车、飞机、火车等)相结合旅游活动,这样就会突破了仅仅是年轻人界限,参与的人群会越来越广泛,最能体现其大众化参与;

其二,徒步旅游促进产业融合。随着徒步旅游参与者的增加和专业性的提高,必将对相关服务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日益扩大的消费需求同样能创造新的服务产业体系。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徒步旅游并非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简单,迈开双脚就可以参与徒步旅游。与之相关的服装、设备、向导、专用食品、住宿、救援等都会随着参与者的增加逐步发展成特殊的服务产业体现。

其三,增强社会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和传统的观光旅游所不同的是,徒步旅游者以新的方式游览风光,以新的方式接触社会,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徒步旅游者有着突出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所选择的路径往往不是传统旅游者集聚之地,不仅能够减缓旅游人群的过分集中而形成的压力,并能使他们有条件与大自然和当地社区近距离接触,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社会,有机会用自己的行动直接促进保护环境和回报社会。

其四,充分发挥NGO的积极性。国际经验证明,徒步旅游的发展,非政府组织(NGO)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因为它们根植大众,了解百姓的需求,有着天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而随着大众需求的扩大,这一活动必将得到政府的更多支持和重视,与此同时,从立法的角度,促进这一休闲旅游活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保证其健康的发展。

总之,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随着人们对自己生存环境的责任感越来越加强,徒步旅游一定会成为未来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能为人类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装备:

徒步者最重要装备之一:背包

背包的大小要看出行路线远近而定,一般在本市周边出行30升左右即可。如果长途出行的话,MM们要有一个55升左右的背包,GG要有一个65升以上的背包;在选择购买背包时一定要反复背试(最好可以有负重测试)并且一定要向有相关技术的营业员请教背包的正确用法,否则出行时会起不到减轻负重,均匀负担的作用。有关背包的选购以及使用资料很多,曾经在此版块有贴子,如果你需要知道详细知识,自己可以细查。买包时不一定要最贵,重要的是要合适自己的身体的背负系统,面料我个人认为要结实,轻度防雨,在购买时如果背包没有自带防雨罩,那你别忘了同时买一个背包防雨罩。

徒步者最重要装备之二:鞋子

鞋子和背包被称为徒步者最重要的装备,因为鞋子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你的人身安全。你一定要选择一双好的登山鞋。登山鞋最好是高邦的,可以保护你的踝骨,人在长时间徒步时踝骨很容易受伤(我深有体会)。如果你是一位户外运动爱好者,在选择一双好的鞋子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是值得的。我个人认为最好是GX防水透气面料,并且买鞋一定要到正宗商场或专业户外商店选购品牌的鞋子。(注:试穿鞋的时候请牢记一定要大半码或者一码,当你穿好后可以用手指测一下后跟,空隙在一指左右。)

如果你将作长途旅行,或者己知有涉水,那你该准备一双溯溪鞋做为备用,当然你也可以买一双便宜的解放鞋。(在浦江朝天门活动中曾穿解放鞋溯溪,效果不错) 徒步者外着服饰:(从外到里,从上到下)

1、冲锋衣裤:

在每次出行的时候无论春夏秋冬,帅哥靓妹一定要穿长衣长裤。在穿越灌木乱草时会很好的保护自己的身体,当然最好是防水。最好是穿冲锋衣裤或快干衣裤。在长途徒步登山时千万不要穿牛仔衣裤,因为如果出汗或下雨。牛仔衣裤很容易弄温,这样会成为你的负担影响两腿的行动。

2、内衣裤:

我建议贴身衣服建最好不要穿全棉的,因为全棉的内衣吸汗性比较好,在高寒地带由于内衣湿透会让你觉得寒冷,在国外登山界,全棉内衣被称为“死人穿的衣服”,当然我们只是一般的徒步穿越爱好者,情况并没有这么可怕。我建议可以买类似“天蚕衣”之类的内衣裤。

关于户外服装三层概念

防风(雨)层 有冲锋衣裤最好了,没有的话轻便的雨衣裤也行。保暖层, 抓绒衣就行了 (一般冲锋衣都有可脱卸的抓绒夹里) 行进过程中是不会觉得冷的, 中途休息以及到达营地后一定要注意保暖 把能穿的都穿上。内衣 排汗性能是关键 建议穿着专业一点的户外排汗内衣,尤其冬天出行或去较高海拔的地区。当然在夏天天气炎热的话 休闲一点的长袖衬衫T恤和长裤就可以了,有快干衣裤那就更好 ,再备上一套雨衣裤, 就不必死板的讲究三层概念了。关于夏天穿T恤要穿短袖,不能穿无袖,领子最好是翻领,可以避免脖子晒伤。

3、帽子和头巾:

你可以选择一顶一般的运动帽,最主要是能遮阳光,当然你也可以选择那种宽檐帽,它不仅可以遮阳还可以防雨,在高寒地带帽子还能够减少你头部的散热;人体的热量有相当大的比例都是从头部散发掉的,气温低的时候尤其如此。当然在天热的时候你也可以选择一条头巾,我个人认为头巾的散热性比较好。也觉得比较舒适。

4、墨镜:

用于遮阳。夏天时更为重要,山顶在太阳直射下会让你睁不开眼。但同时也会会带来视觉的误差,所以在阴天或危险路段时请慎用。

5、手套:

无论是上山或下山,不论是天冷还是天热,你必需要有一双手套。因为在乱草中和山石中行走时会给你起到有很大的保护作用,但要注意一点的是,带着手套会降低手的敏感度。(握着MM手的时候觉得不够温柔,嘻嘻,开个玩笑,别介意,写得有点累了,休息一下再写。)

6、袜子:

我前面说了在选择鞋的时候会大半码或一码,现在说到袜子那就是在出行的时候你该选择一些厚实的袜子,因为长途爬涉,如果袜子太薄,很容易磨破你的脚,如果袜子薄你可以穿两双。

现状: 徒步和徒步旅行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方式。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与之相关的体育、健身、竞技等专业性的活动,并且徒步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徒步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在中国出现得较晚,还远不成熟。但它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可能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值得认真研究。一.徒步及徒步旅游概念述评由于徒步运动与徒步旅游兴起不久,国内对两者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其实践发展步伐,对其概念认知非常模糊。人们尚不能正确区分徒步、散步、远足、竞走、穿越、登山等相关概念,将徒步旅游、背包旅游、自助游等混为一体,将“驴友”、“背包族”、“暴走族”和“徒步者”视为同义词,“驴友”成为一切户外运动参与者的统称。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理清徒步及徒步旅游相关概念。

(一)徒步与徒步运动徒步,原本指简单的行走。随着当今社会经济与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便利的交通工具,丢失很多身心需求的最基本东西。徒步不仅让人们找回原本的自己,也是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发现社会的最基础、最简单、最绿色低碳的行为之一。徒步运动,指有目的地在城市的郊区、农村或者山野间进行中长距离的走路锻炼,是户外休闲活动中最为典型和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由于徒步活动比较简单,不需要太讲究技巧和装备,经常也被认为是一种休闲活动。“徒步旅游”是从徒步的价值上引申而出的,是以徒步为主要旅行方式的一种崭新的旅游形态,近几年来在中国开始兴起并迅猛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徒步旅游与背包旅游、自助旅游概念辨析自助旅游是旅游者按照自己意愿自主安排旅游行程,注重体验和休闲的一种旅游方式。自助旅游具有自主性、高参与体验性和准备充分性等特点,其中自主性是根本,高参与体验性是目的,准备充分性是前提。背包旅游是自助旅游的一种,指旅游者有明确意识、旅游行程具有弹性变化的独自或者少数人一起以背包方式旅行的一种非制度化的旅游形式。在形式上表现为背包旅游者背着高过头顶的背包。国内习惯于把背包者等同于徒步者。二.徒步旅游和背包旅游的区别自助旅游的概念内涵较大,背包旅游只是自助旅游的一个细分,而徒步旅游又是背包旅游的一类。徒步旅游和背包旅游都属于自助旅游,两者有许多相似点,但并不完全对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距离和时间上的不同徒步旅游以短程旅行为主,双休日和公休假日是出游高峰,目的地多为居住地的周边地区,可能仅是一个特定的目的地,尤其是居住地周边为主,因此具有短期短途的特点。这与背包旅游是长途旅行的内涵是有区别的,背包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往往不止一个,需要不停地辗转于不同的目的地,旅行时间也更长,往往会长达几天或更长时间。

(二)组织形式和规模不同导致自助程度的不同目前在国内,徒步旅游一般是由一些组织户外运动的户外俱乐部通过网络发帖的形式向大家介绍徒步线路的位置、特色、距离、天气情况、危险系数、适合人群、装备要求以及领队等基本情况,召集人马,人数多在10人以上,20~30人规模的徒步团队居多,到了目的地由领队带领队友将规定的线路走完。这样的组织形式虽然是自助旅游的一种,却或多或少具有了大众团队旅游的特征,从而导致徒步者的自助程度有所降低。相反,真正的背包旅游者往往不通过专业的组织出行,而是选择和朋友、亲人以及伴侣一起旅行,许多外国背包旅游者选择独自一人出行,这样一路上的吃、住、行、游、娱都要自己亲力亲为,要考虑的事情就很多,自助程度也就随之提高。

(三)消费观念的差异中国的徒步旅游是伴随着户外运动的成长而发展起来的,是一项新兴的旅游形式。参与这项运动的人群往往是大中城市的中产阶级,收入丰厚、消费能力较强,他们把徒步旅游作为一种休闲和自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追求装备数量和品牌。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更偏爱乘坐飞机而非火车,偏爱包车作为当地旅行的交通工具,以便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欣赏当地的美景上。而国外现代背包旅游起源于嬉皮士和流浪者,他们无固定收入,居无定所,旅游方式简单而随意,体现了“穷亦可游”的理念。他们喜欢讨价还价,做最划算的交易,偏爱旧装备和破旧的衣服,便宜和简单是他们的消费标准,处处追求低价是他们的原则。三.中国徒步旅游的发展过程及现状我国徒步旅游出现得较晚,是现代都市人渴望回归自然的产物。其直接动因是户外运动和网络资讯的迅速发展。

(一)徒步旅游发展现

第五篇: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应变策略

襄樊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辖宜城、枣阳、老河口、襄阳、南漳、保康、谷城和襄城、樊城个县(市)区。境内沟壑纵横、河流交错,有大小河流条,流域面积大于平方公里的有条。其中,流经襄樊市境的知名常流河有汉水、南河、蛮河、漳河、唐白河、莺河、沮河等。近年来,襄樊依托丰富的水上资源大力发展

旅游业,出现了谷城南河、枣阳熊河、宜城莺河、老河口梨花湖、南漳水镜湖、保康温泉等一大批成功典型,使水上旅游得到了空前发展。到年底,襄樊水上旅游接待游客人数和实现旅游收入分别占全市接待游客总量和旅游总收入的和。

水上旅游资源:丰富独特

富集的水文景观资源,使襄樊发展水上旅游独具优势。据武汉大学商学院开展的旅游资源普查表明,在全国水文景观的七大分类中,襄樊拥有四类,所占比例高达;单体数达到处,占全国单体水文景观的。其中,保康温泉为华中地区唯一不含硫成份的温泉,有“华中第一泉”之称。南漳境内的七彩瀑布,更为全国罕见。如此众多的水文景观,为襄樊发展水上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名水、名湖与风景名胜结伴,发展水上旅游相得益彰。据调查,襄樊市处国家级、处省级文物景点中,山水俱佳的占一半以上。如隆中有“六角井”、“老龙洞”、“半月溪”;谷城承恩寺有“卧龙池”;广德寺有“护寺河”;南漳水镜庄有“旱瀑”、“水镜湖”;襄阳城有“护城河”;米公祠前有“汉水”;枣阳白水寺有“婴水湖”;襄阳鹿门寺有“瀑雨池”等等。其他知名景区如保康五道峡、野花谷、南河小三峡等,更为山水俱佳之地。名山、名胜、名水既丰富了已有风景名胜的内容,又聚集了发展水上旅游的多种优势。

城市与河流相依,发展水上旅游潜力巨大。襄樊所辖的个县(市)区均依水而建。仅汉水从城市中心逶迤而过的就有襄阳、宜城、老河口、襄城、樊城个县(市)区,超过所辖县(市)区总量的一半。其中,保康县城距离市境内的知名河流较远,但其距离也不超过公里。尤其是作为全市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的襄樊市,汉水更是穿城而过,襄阳古城引汉水为护城河,更是形成了“城在水中建、水在城中流”的独特布局。因为城市与水域距离较近,以城市为依托发展水上旅游与开发水上旅游资源、丰富城市旅游内涵奠定了极好基础。

水利建设使高峡平湖处处可见,发展库区旅游潜力无穷。全市共有大中小型水库座、各类水电站座,这些水利工程或筑渠引水,或拦河截流,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人造水上景观。以南河为例,仅在保康、谷城境内就建有马桥一级电站、马桥二级电站、马桥三级电站、寺坪电站、过渡湾电站和白水峪电站,以电站为分隔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库区。这些库区为发展水上特种养殖、水上体育运动及娱乐项目提供了广阔空间。全市类似可供旅游开发的湖区、库区共有余处,综合考虑交通、区位、物种资源、地质地貌等多种因素,可以发展水上旅游的库区、湖区在处以上。可以说,库区旅游大有可为。

水上旅游开发:有喜有忧

“九五”以来,襄樊旅游业一直以的速度递增,其中,水上旅游的递增速度达到了,水上旅游与人文旅游、其他自然景观旅游已成“三足鼎立”之势。在自然景观旅游中,水上旅游所占份额已达到一半以上,成了名符其实的“龙头老大”。

水上旅游业发展迅速,水上旅游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水上旅游景点数量看,“九五”期末,全市仅有白水湖、水镜湖、保康温泉等家;截止目前,纳入旅游行业管理的水上旅游景点已达到处,增长了。从从事水上旅游经营的企业看(不含个体户),“九五”期末全市仅有家,而今已发展到家,增长了。从接待游客的数量看,比“九五”期末也增长了。以谷城南河镇为例,年,旅游业提供的税收已占当地财政收入的,水上旅游业正成为当地经济的增长点。

水上旅游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接待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接待游客万次以上的水上旅游景点中,通路(航)、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信号的达到了,开通了无线寻呼和数字移动通信的达到以上,景点餐饮、住宿、娱乐设施一应俱全的达到以上。其中,鱼梁洲、老河口王甫洲、谷城南河、冷集水上游乐宫、保康温泉、枣阳熊河等地还能为游客提供医疗、出租车等各项服务,基本能够满足游客需要。

水上旅游产品日趋丰富,水上旅游网络初步形成。经过不断开发建设,剔除依托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建成区开发的水上旅游产品,目前,全市已开发出温泉淋浴、特种水产垂钓、水上生态、水上竞技、康疗保健等个旅游产品、多个旅游项目,实现了产品结构多元化。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襄樊市区汉水两岸和鱼梁洲旅游开发区为中心,以襄阳鹿门寺、老河

口王甫洲、枣阳熊河、宜城莺河、南漳水镜湖、谷城南河小三峡、保康温泉等为外径的九大水上旅游簇团,开发出了市区—鱼梁洲—熊河—鹿门寺、市区—鱼梁洲—水镜湖—保康温泉,市区—鱼梁洲—王甫洲—谷城小三峡、市区—鱼梁洲—鹿门寺—莺河四条水上旅游线路。

水上旅游景区知名度不断扩大,品牌形象日渐形成。从一些水上主要景区、景

点,如保康温泉、谷城南河、枣阳熊河、谷城冷集等景区、景点—年的接待情况来看,不仅游客规模、营业收入呈现——的良性增长态势,而且品牌形象也开始日益鲜明。谷城冷集已被国家体育总局定为水上摩托艇训练、比赛基地,其水上竞技的品牌形象已逐渐开始显露;南河小三峡已成为鄂西北、鄂豫边区知名的观光游览景点;保康温泉作为沐浴保健旅游景点不仅在鄂西北地区,而且在川、陕、豫等省份也享有盛名。

近年来,襄樊水上旅游发展虽然很快,但面临的挑战也非常严峻:

景区开发面临各自为阵、盲目建设的挑战。当前,全市水上旅游开发仍处于自主自发的开发建设阶段,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和控制,致使水上旅游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水上旅游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很多。仅刚开发起步的汉水水上旅游就有同等规模、档次的游船只,且还有发展蔓延之势,造成了恶性竞争和投入分散,制约了特色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形成。

有效管理面临体制不顺的矛盾。由于历史、现实的种种原因,当前,全市(水上旅游仍处于多头分散管理之中,甚至出现同一景点“山”与“水”分属两家管理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发展库区旅游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县(市)区之间、部门之间相互制肘,致使管理难到位、规划难实施、宣传难同步,形象难确立,严重影响了水上旅游发展的统一性和整体性,难以凝聚发展合力。

加速开发面临投入不足的困难。虽然政府制定了不少鼓励发展的政策,但由于不少地方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政府引导”投入机制,旅游开发没有大的项目带动,削弱了投资者的信心。特别是在一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地区,这种矛盾尤为突出,导致招商引资难,旅游开发陷于“无米下锅”的窘境,抱着“金碗”讨饭吃。

持续发展面临从业者自身的局限。据调查,全市从事水上旅游经营的多名从业人员中,约以上的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其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难以满足现代水上旅游的要求。受其自身局限,从经营管理者来讲,满足于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缺乏市场开拓意识、缺乏现代经营理念、缺乏做大产业的胆略和气魄。从从业人员来讲,不能实现美好的愿望与优质的服务对接,特别是一些船舶驾驶员工,缺乏必要的资质条件,也给水上旅游带来了安全、质量隐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襄樊水上旅游的整体形象,水上旅游业持续发展缺乏必要的保障与支持。

“十五”水上旅游:前景广阔,任重道远

“十五”期间,襄樊水上旅游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把发展水上旅游同发展城市旅游相结合,同发展人文旅游相结合,坚持走簇团式发展水上景点之路,加强襄樊市区、鱼梁洲、水镜湖、王甫洲、熊河、南河、温泉、莺河、鹿门寺、冷集等重点水上旅游区建设,构筑与武当山、神农架、三峡、西安、荆州优势互补的水上旅游格局,把襄樊建成毗邻鄂、渝、川、陕、豫地区的水上竞技旅游中心、水上医疗保健旅游中心和水上休闲度假中心。到××年,力争水上旅游接待游客总量和实现旅游收入分别占到全市旅游接待总量和全市旅游总收入的六成以上,即分别达到万人次和亿元。

要实现“十五”发展目标,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第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组织专家学者对市区水上旅游进行科学论证,编制全市水上旅游整体规划和景区旅游规划,将水上旅游发展规划同全市旅游整体规划、全市城镇发展规划统一起来,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整体旅游格局。同时,制订水上旅游发展计划,做到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相结合、地方发展计划与全市发展计划相结合、水上旅游发展计划同其他行业发展计划相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开发,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第二,加强领导,搞好协调。按照体制创新的要求,打破现有条块分割的局面,组织相关部门参与,组建高规格的“旅游管理委员会”,内设水上旅游管理处,对水上旅游行使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监控等职能,促使水上旅游从一开始就能向规范化、规模化、深层次、高品位的方向发展。

第三,拓宽渠道,增加投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企业运作”的投入模式。一是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采取财政预算外资金提取一点,争取上级扶持一点,动员社会捐赠一点等办法,筹集政府调控基金,作为新景点建设启动资金,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补贴资金和奖励基金。二是申报项目,争取政策扶持。将旅游项目单列,申报立项;对效益好的重点项目进行包装,争取信贷。三是开放开发,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引资开发、服份制开发、卖断开发等多种办法,加快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兴办旅游业的投入机制。

第四,加强管理,优化服务。切实加强水上旅游环境建设,塑造一个“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的旅游环境。一是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好景区公路、码头、河道等,改善景区通讯、餐饮、住宿等条件。二是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强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适时开展水上旅游市场治理和专项整顿,净化水上旅游环境。大力推行旅游行业服务标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加强旅游队伍建设。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对从事水上旅游经营的人员实行分级分层、分期分批培训,提高服务操作技能。四是加强旅游精神文明建设。以“宾馆创星”、“景区创”、“企业创佳”、“职工创优”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树立水上旅游的整体形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全聚德的创新与传承下一篇:期末表彰大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