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23-02-27

第一篇: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一一年七月

序言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 (1)

(一)发展成就 .................................. (1)

(二)主要问题 ..................................

(三)面临形势 ..................................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

(一)指导思想 ..................................

(二)基本原则 ..................................

(三)发展目标 ..................................

三、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 ..........................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

(二)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 ........................

(三)推进建筑节能减排 ..........................

(四)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

(五)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

(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

(七)深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 .....................

(八)加快“走出去”步伐 .......................

(九)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 (2) (3) (3) (3) (4) (5) (7) (7) (8) (9) (9) 11) 12) 13) 14) 14)

(((((序 言

规划范围。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三定”规定以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本规划涵盖内容包括工程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建设监理、工程造价等行业以及政府对建筑市场、工程质量安全、工程标准定额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

规划背景。本规划是在我国“十一五”刚刚结束,“十二五”开局之际,针对建筑业制定的发展规划。

规划组织编制。本规划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之一。编制工作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牵头,会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标准定额司,共同组织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建设监理协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中国工程建设造价协会等单位,在建筑市场、质量安全、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工程建设标准化、工程造价管理等7个专题规划基础上编制完成。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十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发展成就

——工程建设成就辉煌。“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完成了一系列设计理念超前、结构造型复杂、科技含量高、使用要求高、施工难度大、令世界瞩目的重大工程;完成了上百亿平方米的住宅建筑,为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做出了突出贡献。

——产业规模创历史新高。2010年,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5206亿元,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6451亿元;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9547亿元;全国工程监理企业营业收入1196亿元。“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6.5%,全国工程监理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3.7%,均超过“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

——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6%左右,2010年达到6.6%。建筑业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4000万人以上,成为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国

1 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加强。

——国际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建筑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30%以上;2010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22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344亿美元。

——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许多大型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管理体系,重视工程技术标准规范的研究,突出核心技术攻关,设计、建造能力显著提高。超高层大跨度房屋建筑、大型工业设施设计建造与安装、大跨径长距离桥梁建造、高速铁路、大体积混凝土筑坝、钢结构施工、特高压输电等领域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监管机制逐步健全。“十一五”以来,政府部门出台了建筑市场监管、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定额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监管机制逐步健全,监管力度逐步加大,工程质量安全形势持续好转。

(二)主要问题

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建筑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发展模式粗放,工业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偏低,管理手段落后;建造资源耗费量大,碳排放量突出;多数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较低,专利和专有技术拥有数量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一线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建设单位违反法定建设程序、规避招

2 标、虚假招标、任意压缩工期、恶意压价、不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等情况较为普遍;建筑企业出卖、出借资质,围标、串标、转包、违法分包情况依然突出;建设工程各方主体责任不落实,有些施工企业质量安全生产投入不足,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有些监理企业不认真履行法定职责,部分注册人员执业责任落实不到位,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政府监管有待加强。建筑市场、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和工程造价等法规制度还不完善,建筑业发展相关政策不配套;监管手段有待改进,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诚实守信的行业自律机制尚未形成。

(三)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基本建设规模仍将持续增长,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为建筑业“走出去”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十二五”时期仍然是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与此同时,建筑业也面临高、大、难、新工程增加,各类业主对设计、建造水平和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外部约束加大,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不足,技术工人短缺,国内外建筑市场竞争加剧等严峻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3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以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建筑节能减排为重点,以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为着力点,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支撑,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加强行业发展指导,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监管相结合。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对建筑市场秩序、质量安全的监管,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

——坚持行业科技进步与规模增长相结合。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逐步改变建筑业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注重提高队伍人员素质,提升建筑业的科技、管理、标准化水平,使行业科技进步与产业规模同步发展。

——坚持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发展相结合。适应国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展需要,引导企业合理调整经营布局和业务结构,拓展国内市场;加快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工程建设标准的支撑引导作用和工程设计咨询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提高建筑企业的对外工程承包能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坚持节能减排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发展绿色建筑,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节能减排,实现低耗、环保、高效生产;大力推进建筑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进绿色施工,发展现代工业

4 化生产方式,使节能减排成为建筑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坚持深化改革与稳定发展相结合。继续推进国有大型勘察设计、施工企业的改制重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完善工程建设法规制度,健全市场机制,保障建筑从业人员合法权益,促进建筑业稳定发展。

(三)发展目标

至“十二五”期末,努力实现如下目标:

1.产业规模目标。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任务为基础,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国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20%以上。巩固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

2.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基本实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健全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强劳务人员培训考核,提高劳务人员技能和标准化意识,施工现场建筑工人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调整优化队伍结构,促进大型企业做强做大,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型工程公司和工程咨询设计公司。

3.技术进步目标。在高层建筑、地下工程、高速铁路、公路、水电、核电等重要工程建设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技术、标准规

5 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大型骨干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的年度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年度勘察设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其他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年度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年度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年度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年度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0.5%。特级及一级建筑施工企业,甲级勘察、设计、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建立和运行内部局域网及管理信息平台。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实现施工项目网络实时监控的比例达到60%以上。大型骨干工程设计企业基本建立协同设计、三维设计的设计集成系统,大型骨干勘察企业建立三维地层信息系统。

4.建筑节能目标。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基本确立;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C60以上的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10%,HRB400以上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45%,钢结构工程比例增加。新建工程的工程设计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达到100%,新建工程的建筑施工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全行业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5.建筑市场监管目标。建筑市场监管法规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清出、工程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等制度基本健全;工程担保、保险制度逐步推行;个人注册执业制度进一步推进;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基本完善;有效的行政执法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市场各方主体行为基本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6.质量安全监管目标。质量安全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6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国建设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保持稳中有升,国家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显著进步,建筑工程安全性、耐久性普遍增强;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住宅品质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好转,有效遏制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安全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到2015年,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2010年下降11%以上。

三、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支持大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推进政府投资工程组织实施方式的改革,出台有关政策,引导推动有条件的大型设计、施工企业向开发与建造、资本运作与生产经营、设计与施工相结合方向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从单一业务领域向多业务领域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2.促进中小建筑企业向专、特、精方向发展。通过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各方主体市场行为,拓宽中小建筑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通过给予中小建筑企业相应扶持政策,提供融资、信息、政府采购优惠、培训等公共服务,促进中小型建筑企业向专、特、精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积极引导建筑周转材料、设备、机具等租赁市场发展。

3.大力发展专业工程咨询服务。营造有利于工程咨询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推进工程勘察、设计、监理、造价、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创新

7 服务产品,提高服务品质,为业主或委托方提供专业化增值服务。

(二)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

1.健全建筑业技术政策体系。建立工程关键技术目录,完善技术成果评价奖励制度,总结、推广先进技术成果,继续加大“建筑业10项新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制定推进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政策,完善相关激励机制。

2.建立完善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通过开展战略联盟、战略合作、校企合作、技术转让、技术参股等方式,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形成专利、专有技术、标准规范、工法的技术储备,在工程建设中积极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工程科技含量,推进建筑业技术更新与创新。

3.积极推动建筑工业化。研究和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门窗的标准化,丰富标准件的种类、通用性、可置换性,以标准化推动建筑工业化;提高建筑构配件的工业化制造水平,促进结构构件集成化、模块化生产;鼓励建设工程制造、装配技术发展,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在一些适用工程上采用制造、装配方式,进一步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鼓励和推动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宅菜单式全装修交房。

4.全面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加强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重点推进建筑企业管理与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和专项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涵盖设计、施工全过程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快

8 关键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促进行业信息共享。运用信息技术强化项目过程管理、企业集约化管理、协同工作,提高项目管理、设计、建造、工程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促进行业管理的技术进步。

5.组织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加强对建筑节能、环保、抗震、安全监控、既有建筑改造和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重大工程、地下工程、超高层钢结构工程和住宅工程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建立技术研究机构和试验室,成为国家或地方某工程领域专项技术研发基地。

(三)推进建筑节能减排

1.严格履行节能减排责任。政府部门要认真履行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责任,着力抓好设计、施工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和稽查。各类企业应当自觉履行节能减排社会责任,严格执行国家、地方的各项节能减排标准,确保节能减排标准落实到位。

2.鼓励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材料。建立有利于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先进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工艺、工法、产品向工程建设标准、应用转化,降低碳排放量大的建材产品使用,逐步提高高强度、高性能建材使用比例。推动建筑垃圾有效处理和再利用,控制建筑过程噪声、水污染,降低建筑物建造过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开展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等节能减排技术集成项目试点,全面建立房屋建筑的绿色标识制度。

(四)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1.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施工图审查、质量监

9 督、质量检测、竣工验收备案、质量保修、质量保险、质量评价等工程质量法规制度。研究建立建筑施工企业和项目部负责人带班、隐患排查治理和挂牌督查等安全监管法规制度。逐步形成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工程建设需求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和技术管理的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加快技术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不断完善建设工程安全性、耐久性以及抗震设防、节能环保的工程建设标准。

2.严格落实质量安全责任。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及质量检测、施工图审查等有关机构的质量责任,落实注册执业人员的质量责任,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政府主管部门及质量监督机构要加强质量监督队伍建设,切实履行质量监管职责,督促企业认真执行工程质量法规制度。强化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的监管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的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层级的监督检查,确保建筑施工安全。

3.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效能。全面推行质量安全巡查制度,逐步建立以质量安全巡查为主要手段、以行政执法为基本特征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建立市场与现场联动的监管机制,实行市场监管和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积极推行分类监管和差别化监管,突出对质量安全管理较薄弱项目的监管,突出对重点工程和民生工程的监管,突出对质量安全行为不规范和社会信用较差的责任主体的监管。积极推进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建立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工程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增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

(五)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1.加快法规建设步伐。出台《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等法规,明确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责任,遏制建设单位违反法定建设程序、任意压缩工期、压低造价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承包单位转包、违法分包行为。推进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执业制度建设,落实执业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2.进一步健全市场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制定招标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考核管理办法,推行电子化招投标。加强合同管理,修订出台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服务等标准合同范本,出台施工承包合同监管指导意见。完善企业市场准入标准,强化企业的现场管理能力、质量安全和技术水平等指标考核,修订出台建筑业企业、工程勘察资质标准。进一步完善工程监理制度,修订工程监理规范,开展工程监理项目标准化试点。加强施工许可管理,修订《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注册人员诚信行为标准,健全诚信信息采集、报送、发布、使用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建设工程担保、保险制度。

3.加大市场动态监管力度。制定全国统一的数据标准,健全企业、注册人员、工程项目数据库,实现互联互通,建立建筑市场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对不满足资质标准、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和个人,依法及时实施处罚,直至

11 清出建筑市场。加强建筑市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效能。督促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对建筑市场的动态监管,定期汇总通报各地监管情况,加强对地方检查执法情况的监督。

(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1.优化行业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制订人才发展规划,重视对建筑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以专利技术和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组织开展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加强企业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引导和支持后备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专业培训机构为企业培养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2.加强注册执业人员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注册执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增强其执行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的自觉性,发挥其在控制质量安全、规范市场行为中的独立性及中坚作用。加强注册执业人员法律法规、业务知识、职业操守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执业人员素质和执业水平。

3.加强施工现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制定发布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明确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位要求,加大培训力度,先培训后上岗,提升专业人员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4.建设稳定的建筑产业骨干工人队伍。建立健全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建筑农民工培训工作,构建适应建筑业行业特点和要求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12 组织开展建筑业从业人员岗位培训;重点依托建设类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建筑劳务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依托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开展安全生产、职业道德、标准规范培训;推进建筑行业职业技能证书、培训证书的持证上岗制度。推行建筑劳务人员实名管理制度,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落实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政策,探索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形成稳定的新型建筑产业骨干工人队伍。

(七)深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

1.推进国有建筑企业改制重组。加强对国有建筑企业改革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引导企业通过产权转让、增资扩股、资产剥离、主辅分离等方式推动改制。全面落实国家有关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大型建筑企业重组,实现强强联合。推进中小国有建筑企业股份制改革,优化和完善产权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国有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基本完成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建立体现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企业产权制度。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建筑企业。进一步落实国家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非公有制建筑企业创新发展理念,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改进经营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将非公有制建筑企业纳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支持体系,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按照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思路,鼓励非公有制建筑企业以投资、建设、运营等方式进入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等领域。鼓励集体建筑企业在界定产权的基础上改制为非公

13 有制企业。

(八)加快“走出去”步伐

1.完善相关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订《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配套政策,规范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市场行为,推动对外承包工程有关税收、信贷、保险、担保等扶持政策落实。加快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的翻译,加强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进程,为加快对外承包工程发展奠定基础。

2.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引导企业选择优势领域、重点区域,大力开拓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加快工程设计企业“走出去”步伐,形成资金、设计、建造、设备综合优势,带动设备、建材出口。鼓励我国建筑企业以合资、合作或者投资收购等方式,在当地成立企业,有效利用当地资源拓展业务领域。

(九)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服务、沟通、自律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机制建设,通过行业自律公约、信用档案、信用评价等措施,大力倡导企业的诚实守信行为准则,形成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企业诉求,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参与有关标准和行业发展规划、行业准入条件的制定。支持行业协会开展培训、科技推广、经验交流、国际合作等活动。引导协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增强凝聚力,提高社会公信力,使行业协会成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社团组织。

14

第二篇:安徽省建筑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O一一年八月

目 录

一、“十一五”时期安徽建筑业发展回顾

(一)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日益显著

(二)建筑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三)健全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市场运行规范有序

(四)加强建筑质量安全监管,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五)建筑节能扎实推进,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六)“徽匠”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建筑行业文化建设空前繁荣

二、“十二五”时期安徽建筑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十二五”时期安徽建筑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二)“十二五”时期安徽建筑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十二五”时期安徽建筑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四、“十二五”时期安徽建筑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升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建筑产业升级

(三)深化建筑企业改革,增强建筑企业发展活力

(四)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五)加强行业领导,营造建筑业良好发展环境

- 14年超过7%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建筑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82.86亿元,比“十五”期间的60.49亿元增长3.68倍。2010年底,全省建筑业从业人员数达202万人,占全省总就业人数的10%以上。建筑业的稳定发展,为改变城乡面貌、推动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就业方面做出积极贡献,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建筑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十一五”期间,安徽建筑业规模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全省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771.13亿元,建筑业增加值3410亿元,预计2010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136亿元,建筑业增加值1026.6亿元, 分别比“十五”末期增长169.3%和155.8%。“十一五”期间,全省等级以上企业累计房屋施工总面积82618.9万平方米,年均16523.77万平方米,比“十五”期间增长 117.76%,房屋竣工面积39560.55万平方米,年均7912.11万平方米,较“十五”期间增长85.59%。

安徽建筑业规模持续增加的同时,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通过支持总承包企业拓宽服务领域,发挥勘察设计企业的管理、技术和人才优势,促进专业承包企业突出主业做精做专,培育和发展工程监理公司和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等中介服务企业,引导建筑劳务分包企业规范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全省各类建筑业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十一五”末期,全省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4949家,其中特级资质企业4家,一级总承包企业112家;拥有建设工程监理企业212家,其中综合资质企业3家,甲级资质43家,综合资质企业数位于全国前5位;

- 3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安徽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办法》、《安徽省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制定了《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办法》,经省政府令发布实施。同时结合我省实际,出台了《安徽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优质优先、优质优价”实施办法》(试行)、《安徽省省外建设工程企业进皖备案管理办法》(试行),为规范建筑市场行为提供了保障。

建立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诚信监管保障体制,加强建筑市场的动态监管。“十一五”期间,研究制定建筑市场准入清出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有形建筑市场功能,不断提高有形建筑市场服务质量。在建设工程项目中推行投标担保、工程款支付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和工程质量担保制度。

构建开放、透明、公平、有序的工程交易平台,加强对招标投标过程的监管。编制出台《安徽省房屋和市政工程施工招标文件(标准)》、《安徽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招标投标业务管理“六统一”规定(试行)》等,促进相关工作环节的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严肃查处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等行为,切实加强标后监管。实行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四)加强建筑质量安全监管,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着力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管,逐步建立建设各方主体自觉履行工程质量责任、社会各方参与评价、政府有效监督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建设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十一五”期间,通过推行标准化建筑工地、施工现场关键岗位打卡制度、施工图审查、监理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信息监控

- 5成了建筑节能目标。

“十一五”期间,勘察设计单位通过管理创新,加大科技投入等手段,激发了企业创作活力,全省勘察设计科技成果转让收入总额5亿多元,申报专利1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近200项。获得国家级奖30余项、省部级奖500余项,参加编制国家、行业、地方标准300余项。一批骨干设计院建立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

(六)“徽匠”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建筑行业文化建设空前繁荣

“十一五”期间,成功举办建筑文化年活动,诞生了“徽匠”徽标和《安徽建筑业之歌》,在建筑行业宣传、推广和使用,“徽匠”徽标和《安徽建筑业之歌》正逐步深入人心,“徽匠”品牌逐步形成,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受到全国同行的关注,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塑造。连续举办四届“徽匠”建筑技能大赛,全行业“学技术,树品牌”的氛围日趋浓厚,“徽匠”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为加快全省建筑业发展、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扩大社会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共产生了22名“徽匠状元”、44名“徽匠标兵”、66名“徽匠技术能手”。一系列的建筑文化活动,不仅大大促进提高了建筑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我省建筑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而且大大增强了我省建筑企业的软实力。为塑造安徽建筑业的整体形象,做大做强安徽建筑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十一五”期间,安徽建筑业依法实施建筑行业执业资格制度,加强执业人员继续教育,提高执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业能力,使得

- 7给我省建筑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将对建筑业的品质有更高要求“十二五”时期,我省将进入中等收入发展水平,加快“富民”步伐,着力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从建筑业的角度来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地体现在住房条件的改善上。 “十二五”时期的投资方向将继续向保障性安居工程、绿色低碳建筑等倾斜,对建筑产品的品质的提高将有更高的期待。

四是区域发展战略将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建筑业快速增长。中部崛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皖北崛起以及合肥经济圈等战略规划的相继实施将为建筑业带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为建筑业高速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五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促进建筑业产业升级调整。我国“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兴起,必将大力推动建筑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节能减排、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更广泛应用和推广,推动建筑业持续创新。

(二)“十二五”时期安徽建筑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尽管安徽省建筑业总体发展形势较为有利,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宏观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行业内部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需逐步加以解决。

一是建筑业面临大规模建设任务挑战。目前我省建筑业总量不大,整体实力不强,龙头企业少,企业经济效益、技术装备能力普遍

- 9业管理创新的任务长期而艰巨。

三、“十二五”时期安徽建筑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的意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建筑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推动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促进建筑业快速发展壮大,向建筑业大省、强省迈进,为推进安徽省城乡建设,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实现安徽率先崛起而努力。

(二)发展目标

以实现向建筑业大省和强省双跨越为目标,快速增强安徽建筑业的总体实力;以加强建筑执法、工程招投标、建筑市场监管为基点,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以增强企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努力提高建筑企业的质量和效益;以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为抓手,快速提升建筑业科技创新水平;以弘扬“徽匠”精神和打造“徽匠”品牌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建筑行业人力资源建设;以大力发展建筑劳务企业、强化农民工服务和管理为重点,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充分发挥建筑业的作用;以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为根本,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全面建立劳动合同制度为保障,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到2015年,建立服务我省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发展战略需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现代城镇体系建设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市场体系、行业管理体系和企业经营机制,使建筑业真正成为安徽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

- 11——健全统一的建筑市场诚信体系,逐步形成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准入和清出制度;

——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工程造价机制,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系统,规范工程造价管理和招投标管理;

——规范加强建筑质量安全监管,稳步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到2015年,我省百亿元建筑业产值死亡率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杜绝重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的发生,实现全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全面推进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所有建筑施工现场全部达标,其中,优良率达到70%以上。

4、企业制度改革

“十二五”期间,重视建筑业行业内生增长为重点,通过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推进国有建筑业企业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中小型建筑企业深化民营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承包方式改革。

5、建设科技创新

“十二五”期间,安徽建筑业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建筑业行业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

——加大建筑业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建筑行业整体装备水平,到2015年末,技术装备率和

- 13优势建筑企业。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联合、兼并、重组,形成一批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等综合能力的大型建设企业集团。鼓励大型建筑企业积极参与高端建筑市场竞争,提高市场覆盖率。鼓励大型建筑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共同开拓建筑市场。促进银行与建筑企业合作,为优势建筑企业提供与施工能力相匹配的授信额度和境外保函。积极为优势建筑企业在人才引进、市场准入、资金融通、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引导建筑企业做大做强。

2、积极扶持发展专业企业

调整优化建筑企业结构,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建立特色建筑业产业园区,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建筑企业集群。重点扶持发展一批经营特色明显、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具有拉动消费能力的专业承包企业做专做精。鼓励施工总承包企业向专业承包领域拓展,支持建筑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和高技术含量工程建设领域,逐步提升高端建筑市场的专业施工能力。省建设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要选择一批优势专业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与扶持。

3、规范发展劳务企业

在充分整合、充实现有建筑劳务企业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建筑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积极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发展成建制建筑劳务市场。鼓励施工总承包企业投资设立劳务公司;引导低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向劳务分包企业转型;鼓励以合伙方式组建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制定农村劳动力从事建筑业的转移培训计划,加强对劳务带头人的政策培训和业务指导,大力培训农民工,

- 15术、先进工法拥有量。对纳入国家和省计划的建筑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科研开发项目,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税费优惠支持。建设项目因技术创新节约投资或提高效益的,给予必要的奖励。鼓励建筑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促进建筑企业进入高端市场。要逐步建立以专利、专有技术和工法等为主要内容的建筑业技术进步指标体系,并开展技术实力评价工作。

2、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促进建筑工人职业化

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用人办法,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着力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依法实施建筑行业执业资格制度,加强执业人员继续教育,提高执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业能力。支持基础条件好、技术实力强、具备条件的大型建筑业企业组建相应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授予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权。鼓励建筑业企业加强职工职业技能和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创办农民工学校等形式,提高职工实际操作技能和质量安全教育水平,加快建筑业职工职业化建设。

3、提高建筑行业装备水平

鼓励大型建筑企业以承建重大工程项目为平台,装备一批国内领先的大型机械设备。加强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租赁市场建设,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对建筑机械设备实行登记制度,每年公布建筑机械设备淘汰目录,强制报废危及建筑施工安全的机械设备。

4、加快实施建筑业企业“走出去”战略

研究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掌握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标准、规范、合同条款,制定完善建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 17快推进国有建筑企业改制。

2、大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摒弃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等弊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探索以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多种收益分配方式,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技术骨干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3、积极推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改革

改革工程招投标办法和承包方式,政府投资工程率先推行设计、施工、监理一体化施工总承包。鼓励大型设计、施工企业相互联合,完善项目管理制度,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型企业,积极推行工程项目管理。

(四)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1、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建设统一的诚信信息平台、诚信标准、诚信法规和奖惩机制,营造建筑市场诚信光荣和守信受益的良好环境。在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建筑行业各类企业、从业人员和工程项目三大基础数据库,完善从事建筑活动的市场主体、执业资格人员的信用档案登记、评价、发布,逐步建立可向社会开放的、全省统一的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针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在执行法定建设程序、招投标交易、合同签订履行、工程款支付、农民工工资支付、质量安全管理、资质资格管理等方面突出问题,制定发布建筑市场责任主体行为诚信标准。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法律法规,针对诚信信息的采集、整理、评价、应用和发布、信用机构管理、失信惩戒机制等,制定规范性文件,完善统一的诚信法规体系,使诚信体系建设制度化、

- 19

4、促进建筑市场中介发展,强化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责任 鼓励现有的建设工程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等中介咨询服务组织依法、诚信、科学、公正执业。加快建立完善工程建设行业个人注册执业制度建设,制定出台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的相应管理法规。加强个人注册执业管理,建立严格的个人执业资格的监督与清出制度,加大对个人执业的监督力度,强化有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责任。要加强个人执业继续教育管理,提高培训质量,研究制定继续教育的方向和管理办法,不断提高执业人员的知识、技能;使执业人员达到基本的执业标准。

5、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构建规范的质量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建立工程质量市场保障机制,加强“两场联动”。指导督促企业完善工程质量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加大市场信誉对质量责任主体的约束力,切实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对各责任主体及有关机构质量行为的监管和执法处罚力度,重点抓好各类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和住宅工程质量的监管,鼓励企业多创精品优质工程。

6、加强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立健全房屋建筑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建立规范的建筑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和工作机制,加强建筑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监督,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检查考核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规范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行为。加强建筑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严格执行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推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积极探索建筑业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

- 21外拓展市场成绩突出,劳动就业多的建筑企业给予鼓励和奖励。对开拓国际市场的建筑企业,在对外经营资格、资金、税收、信息、人才、办理出国手续方面予以全力扶持。对于工程施工能力强,但对外经营渠道不畅的企业,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与经营渠道多的企业优势互补。

3、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建立和完善防止拖欠的长效管理机制,规范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做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权益保护工作,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依法查处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行为。改革建筑工程劳动保险管理,构筑和谐建筑业。

4、引导、支持行业协会发挥作用

支持建筑行业协会更好地履行行业管理、行业自律的职能,健全和完善服务功能,引导企业加入建筑业协会,建立完善行业自律机制,为企业提供服务,及时反映企业的诉求,规范企业的行为。引导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建筑业信用体系建设,协助政府部门研究制定行业标准和信用标准,参与信用征信和评价等工作。建立行业内部监督和协调机制,建立对会员单位和非会员单位约束为基础的自律维权信息平台。引导建筑业相关市场中介机构制定自律公约,规范自身行为。

- 23 -

第三篇:杭州市"十二五"建筑节能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杭州市新建建筑全面实施节能50%标准,执行率达到100%,建筑节能工作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不断完善, 绿色(低碳)建筑创建工作开始启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不断拓展,建筑能耗监测试点成果显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有序推进。全市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各项工作

2006年以来,我市颁布实施了《杭州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制定出台了《关于杭州市建筑节能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创建"绿色建筑"工作的指导意见》、《杭州市建筑节能设计节能专篇技术要点》、《杭州市建筑节能施工方案》和《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导则(暂行)》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政府规章,初步形成了我市建筑节能工作的政策、规章和标准体系,有序引导全市建筑节能各项工作的开展。2006年12月,我市获全国"十五"期间建筑节能工作集体先进称号。"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建筑节能工程3500万平方米,完成省级以上建筑节能示范项目约350万平方米,其中中国水利博物馆、达利(中国)有限公司大规模太阳能热系统工程等15个项目获国家级示范。

(二)逐步拓展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

本着因地制宜和杭州特点,重点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能应用的示范工作,在全国率先实施"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达350万平方米,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项目21个(装机容量20.55兆瓦)。地源热泵建筑应用面积150万平方米。我市北秀蓝湾和中节能产业园区等29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和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累计获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约3亿。2009年建德市被列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市"。

(三)绿色(低碳)建筑创建工作开始启动

2010年,我市开始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建筑的创建工作,组织编制了"杭州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导则",指导我市以建筑节能为重点,"四节一环保"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低碳)建筑创建工作。金都房产集团开发的杭州城市芯宇项目、中节能产业园内绿色科技馆项目获得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三星标识认证。西溪湿地的中国湿地博物馆获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授予的 LEED 绿色建筑"金奖"认证。杭州科技馆、奥体博览中心等一批工程正按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建设。

(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能耗监测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8年以来,杭州市开展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试点和全市建筑能耗系统平台建设。完成了市政府综合办公楼等60余幢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结合杭州市庭院改造,实施了468个庭院,2614幢房屋建筑节能改造。实施了浙江省建科院办公楼和黄龙饭店等30余幢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

二、面临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形势分析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节能建筑向绿色(低碳)建筑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从国际发展看,随着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在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中,旨在降低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的"低碳"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成为新时期人类发展的目标。

2、从国内发展看,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在节能减排的工作中,建筑行业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3、从杭州城市发展看,到2020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50%左右。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人口改善居住条件的有效需求在不断增加,到2015年我市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新增城镇人口住房供应需求量巨大,建筑用能占社会总能耗比例将逐年增长。随着杭州市被列为全国低碳示范城市,创建绿色低碳建筑对建设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建筑节能特别是创建绿色(低碳)建筑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所面临的艰巨而繁重的任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建筑节能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杭州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于2006年颁布实施,但随着建设低碳城市和我市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绿色(低碳)建筑的创建对建筑节能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2、建筑节能产品质量和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有待加强。适用于高层、超高层建筑的经济、适用、可靠的围护结构节能技术体系还不够成熟;保温材料的耐久性、防火性能、施工与检测手段等配套技术研究相对滞后;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和绿色低碳建筑应用技术、中水回用以及高效节能建筑设备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3、建筑节能激励机制和投入机制有待健全。目前我市尚未完善有效的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措施,对建筑节能产品生产型企业和技术应用型企业缺少具体可操作的激励政策,建筑节能工作还主要依靠政府强制推动,缺乏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形成推动建筑节能的市场机制。

4、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有待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由于政策、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尚处于试点阶段或小范围使用阶段,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

5、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有待加大。现行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融资渠道单一,仅靠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政府资金引导的模式难以完成量大面广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同时,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业主不愿承担建筑节能改造资金,影响了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开展。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和创建低碳城市的总体要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建筑节能为重点,以绿色(低碳)建筑为导向,大力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绿色(低碳)建筑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宜居低碳城市。

(二)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全面推进以实施建筑节能为重点,以"四节一环保"为特征的绿色(低碳)建筑发展,实现节能建筑向绿色(低碳)建筑的跨越。

十二五期间的具体目标:

1、新建建筑执行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率100%。其中:绿色(低碳)公共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50%以上,绿色(低碳)居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40%以上,绿色建材应用占建材用量的40%以上,建成3~5个绿色(低碳)科创基地、商务园区、产业园区;

2、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40%以上,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累计装机容量70兆瓦,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500万平方米,地(水)热泵技术建筑应用面积300万平方米;

3、制定杭州市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规划。大力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结合省厅确定的既有建筑能耗定额,对高耗能的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其中主城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00%,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

4、重视节能减排型新型墙体技术的开发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墙体材料总量的比重达到70%以上,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应用比例达到80%以上。

5、加强LED和高频电磁灯等绿色照明器具的推广应用。城市道路和景观照明(含广告灯具等)在现有基础上节电20%,建筑照明在现有基础上节电15%。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完善建筑节能法规体系

出台《杭州市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完善适宜杭州特点的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各方主体行为,确定相关责任与义务,形成规范有序的建筑节能管理体系,从制度层面上保证建筑节能工作落到实处。

1、颁布《杭州市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

2、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管理办法》;

3、研究编制《杭州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规划》;

4、研究制定《杭州市绿色(低碳)建筑管理办法》;

5、研究制定《杭州市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办法》;

(二)加强建筑节能科技支撑

加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力度,推动建筑节能技术集成创新,形成较完善的适合我市不同建筑类型的节能建筑与绿色(低碳)建筑技术体系,不断提升我市在建筑节能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加大与建筑节能基础标准相配套的技术应用规程的编制力度,提高建筑节能技术的标准化水平。

1、开展经济、适用、可靠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成套技术体系和多种形式的外遮阳应用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杭州市建筑节能设计节能专篇技术要点》;

2、开展绿色(低碳)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制定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导则和要点;

3、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规程,重点加强对冰蓄冷空调、地(水)源热泵技术、热电冷三联供技术的建筑应用技术研究和推广;

4、编制绿色建材目录,开展新型节能建材与绿色环保建材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5、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设计、施工和检测的成套技术研究,制定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导则;

6、开展智能控制及能效测评技术研究,制定民用建筑能耗定额标准;

7、开展建筑垃圾、建筑废弃物以及可转化成建筑材料的废弃物的再生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和应用试点;

8、加强建筑节能信息化技术研究和应用,完成"杭州市建筑节能数据库"、"基于GIS建筑基本信息及能耗数据库"、"杭州市建筑能耗实时监测系统"三个建筑节能数据库的建设并运行实施。

(三)提升建筑节能监管水平

全面执行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严格实施建筑节能专项审查制度,强化建筑节能全过程监督管理。开展民用建筑节能评估审查,实施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加速住宅开发的精装修化,推广新建商品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模式。以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为重点,推动建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化机制,结合庭院改善、危旧房改造和低碳社区的创建,大力推进既有居住建筑建筑节能改造。

1、进一步加强新建建筑节能监管,新建建筑执行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率达到100%;

2、对单体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项目总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和居住建筑总建筑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的民用建筑实施节能评估和审查;

3、对新建和实施节能综合改造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市级以上各类示范工程,实施民用建筑能效测评和标识制度;

4、有序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省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工程40项,能源合同管理示范项目20项;

5、完成200栋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150栋建筑的能源审计,100栋建筑的能效公示。

(四)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结合国家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金太阳示范工程的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农村)示范,以杭州市申报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为抓手,推动全市以光热、光电和地(水)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的全面发展。

1、实施以光热、光电和地(水)源热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40%以上;

2、实施"阳光屋顶计划",每年争取申请国家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应用和金太阳示范项目9兆瓦,重点加强对光电建筑应用一体化和市政设施利用的示范。到2015末,我市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累计装机容量达到70兆瓦;

3、加强扩大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在高层居住建筑中的应用,重点推广集中集热、分户储热、均衡供热、智能控制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面积500万平方米;

4、实施"百条道路太阳能照明计划",重点推广太阳能路灯和LED路灯的应用示范,争取35~40条列入省级计划。

5、进一步扩大地(水)热泵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应用面积300万平方米;

(五)积极创建绿色(低碳)建筑

根据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和创建低碳城市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实现节能建筑向绿色(低碳)建筑的跨越。

1、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和节约程度,重点是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合理发展、基本稳定、有效控制,突出抓好各类开发区的集约和节约占用土地的规划工作。要深入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实现城市的集约用地。

2、加强建筑节水,着重抓好设计环节执行节水标准和节水措施。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强化节水器具的推广应用,要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积极推进污水再生利用、雨水利用。合理布局污水处理设施,为尽可能利用再生水创造条件。绿化用水推广利用再生水。

3、大力发展新型节能建材与绿色环保材料,积极采用新型建筑体系,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力推广应用高强钢和高性能混凝土。积极研究和开展建筑垃圾与部品的回收和利用。绿色建材应用占建材用量的40%以上。

4、加强保护环境,积极推广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新理念,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居住社区试点和推广工作。逐步采用垃圾生化处理技术,逐步实现居住区生活垃圾按照"分类分拣"袋装化进行归集处理。创建100个绿色(低碳)社区。重点开展以外墙及屋顶节能改造、路灯更换节能灯、水系统改造、和绿化改造为主的绿色(低碳)示范社区建设;

5、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绿色(低碳)建筑示范工程,争取15个项目获得国际LEED认证和国家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三星认证。打造大江东新城、中节能能源与环境产业园、临安绿色(低碳)科创基地等3~5个绿色(低碳)园区。

6、推广住宅全装修,争取到2015年,我市新建商品住宅一次装修率达到50%;

7、开展建筑屋顶绿化工作,屋顶绿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

(六)城乡统筹,全面推进

结合各市(县、区)的发展条件和区域特色,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四节一环保,围绕建筑节能的总体目标,突出各县、区的地方特色,全面推进我市以建筑节能为重点、以"四节一环保"为特征的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

1、杭州市区。重点推进绿色(低碳)建筑,创建绿色(低碳)园区和绿色(低碳)社区。

2、萧山区。重点以建设"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完善钢结构住宅体系,实现钢结构产业转型升级。

3、余杭区。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积极培育光伏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

4、桐庐县。重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5、淳安县。重点实施万户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计划,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

6、建德市。重点以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县(市)"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广浅表水源热泵建筑应用技术。

7、富阳市。重点发展新型节能建材与绿色环保材料,推进建材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8、临安市。重点以浙江省科研机构创新基地(科技城)为依托,积极创建绿色(低碳)科创基地,为我市全面实施绿色(低碳)建筑提供技术支撑。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落实责任制

一是切实加强对绿色(低碳)建筑工作的组织领导,使之与政府开展和推进绿色(低碳)建筑的工作职责和我市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城市建设等目标和任务相适应。二是加强对绿色(低碳)建筑目标任务情况的考核,并积极争取将绿色(低碳)建筑的工作情况考核内容。对工作开展好、成绩突出的实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效果较差的追究责任和行政问责,没有完成任务的在建设工作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三是加大与发展改革、财政、经济、科技、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力度,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定期交流和研究解决绿色(低碳)建筑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并落实绿色(低碳)建筑协调机制,努力形成内外联动的工作局面。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水平

一是进对建设主管部门的主要管理人员进行以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和管理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提高其政策水平和监管能力。二是加强对建设、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检测等单位从业人员以建筑节能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的能力和自觉性。三是加强对施工现场工人的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切实提高全市绿色(低碳)建筑实施能力。

(三)加强监督管理,实施全过程监管

一是进一步落实建筑节能设计专项审查制度,切实保证建筑节能标准在设计阶段的有效执行。二是强化施工阶段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落实,严格建筑节能工程的质量监督。三是加强建筑节能检测能力建设,规范建筑节能实施过程中建设各方主体的行为,推动建筑节能在施工环节实施质量的提高。四是全面实施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实现对新建建筑节能的闭合管理。五是严格执行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制度,加强对违反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的项目的惩处力度。

(四)实施激励政策,创新新机制

一是实行鼓励发展节能建筑、绿色(低碳)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财税政策,扩大财政资金支持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力度。二是实行政府资金补助政策,推进高耗能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三是实行鼓励、支持新型建材生产和应用的产业激励政策。四是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培育咨询服务市场,克服绿色(低碳)建筑新技术推广的市场障碍,促进绿色(低碳)建筑产业化,为企业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五是建立绿色(低碳)建筑投资担保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建筑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

(五)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社会意识

一是通过各种媒体,利用展览会、公益广告、交流研讨、现场会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低碳)建筑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低碳)建筑的重要意义以及相关政策措施,普及节能知识,树立节能意识,促进行为节能,提高全社会的绿色(低碳)建筑意识。二是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讲座,开展大规模宣传活动,出版绿色(低碳)建筑科技读物,建立绿色(低碳)建筑信息网站等方式,大力宣传绿色(低碳)建筑。

(六)加强交流合作,引进高新技术

积极开展与国内外政府机构、民间团体和企业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合作,通过考察访问、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及时汲取国内外绿色(低碳)建筑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继续拓展合作领域,全面开展新的合作项目,跟踪世界资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发展动向,努力提高我市绿色(低碳)建筑的工作水平。

附录:名词解释

1、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低碳社区

低碳社区是指以社区空间为载体的活动,其碳排放降到最低,形成一种低碳生活、工作理念,通过采取低碳方式,达到减少碳排放量。

3、绿色(低碳)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4、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主要指太阳能热水(光热)系统,太阳能发电(光电)系统和地源热泵系统的建筑应用。其中地源热泵包括土壤源热泵、淡水源(河水、湖水)热泵、海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

5、绿色建材

绿色建材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

6、新型墙体材料

新型墙体材料是指以非粘土为原料生产的,具有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约土地和能源等特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墙体材料。

7、民用建筑节能评估和审查

民用建筑节能评估和审查是指民用建筑项目在审批、核准、规划报建前,应当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

8、建筑能效标识

建筑能效标识是指将反映建筑物能源消耗量及其用能系统效率等性能指标以信息标识的形式进行明示。

9、建筑能效测评

建筑能效测评是指对反映建筑物能源消耗量及其用能系统效率等性能指标进行检测、计算,并给出其所处水平。

10、高能耗建筑

高能耗建筑是指在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地方标准或政府规定的节能标准的建筑。

第四篇: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新型建筑材料是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材料,也是改善和保障民生、提高生活品质、保证 建筑物功能的重要物质支撑,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绝热材料、建筑防水材料、建筑 装饰装修材料等四大类基础材料及部品。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新型建筑材料保持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技术水平等都明显提高,基本 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一)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2010 年新型墙体材料产量4700 亿块标砖,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4.9%。保温绝热

材料产量411.9 万吨,年均增长15.1%。建筑防水材料产量10.3 亿平方米,年均增长10.7%。 石膏板产量20.8 亿平方米,年均增长23.1%。

(二)产品结构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建筑板材占墙体材料的比例由4.2%增长到8.2%,年均增长14%。新型 墙体材料占墙体材料比例由44 %增长到55%,年均增长5%。新型防水材料占建筑防水材料 的比例由54%增长到87%,年均增长10%。

(三)产业技术进步加快

纸面石膏板、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生产墙体材料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岩(矿)棉、硅酸铝纤维、复合夹芯板等生产设备部分出口。

(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2010 年利用各种固体废弃物2.8 亿吨,其中粉煤灰、煤矸石、电厂脱硫石膏利用量稳步 增长。五年间墙体材料行业综合能耗年均降低13.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 但是,当前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企业规模小、数量多, 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二是安全环保节能产品开发滞后。三是发展不平衡,城镇地区发展较快, 乡村相对缓慢。四是行业管理较弱,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和扰乱市场秩序,社会责任意识仍待 提高。

二、需求预测

新型建筑材料需求量稳步增长。我国城乡每年新建建筑面积20~30 亿平方米,既有建 筑约430 亿平方米,巨大的新增建设量及既有建筑改造为新型建筑材料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 场空间。

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新型建筑材料加快提升品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环保意识及建筑工 业化水平、建筑节能要求等日益提高,要求新型建筑材料向安全、环保、节能、防水、优质、 美观等复合功能方向发展,加快升级步伐。

专栏 1: 2015年主要新型建筑材料产品需求预测

产 品 2015 年需求量预测

新型墙体材料(亿块标砖) 5700

保温绝热材料(万吨) 1000

建筑防水材料(亿平方米) 16

纸面石膏板(亿平方米) 30

建筑涂料(万吨) 550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立足国内市场需求,以服务于建筑业和满足绿色 建筑发展需要为中心,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集安全、环保、节能等功能于一体的新 型建筑材料及部品,加快技术创新,促进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质量。以保障建筑物安全和品质为行业发展基本宗旨,不断提升新型建筑材料 防火、抗震等防灾减灾性能。

坚持节能环保。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期待,适应建筑使用功能和建筑节能的 新要求,不断提升新型建筑材料节能环保等性能。

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开发安全、环保、节能、经济等综 合性能优良的新型建筑材料。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资源环境、建筑结构、文化风俗、市场需求等因素,积极发展 适合区域特点的新型建筑材料及部品。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高性能防火保温材料、绿色装饰装修材料比例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生产

规模大、技术装备精、产品质量优的领军企业。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综 合利用固体废弃物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20%。

专栏 2:“十二五”新型建筑材料工业主要发展目标

指 标 2010 年2015 年年均增长(%)

新型墙体材料占墙体材料比重(%) 55 65 [10]*

其中:建筑板材占墙体材料比重(%) 7.4 >20 [13]*

新型防水材料占建筑防水材料比例

(%)

80 95 [15]*

墙体材料单位产品能耗降低(%) [10]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亿吨) 2.8 3.5

5规模以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

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1.5

备注:建筑板材主要包括:各类金属夹芯板、幕墙、纸面石膏板、硅酸钙板、其他各类墙 体

材料板材;[ ]内为五年累计数;*为2015 年比2010年增加或减少的百分点。

四、发展重点

(一)加快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集防火、抗震、环保、保温、防水、降噪、装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建筑 墙体和屋面系统等材料及部品。着力发展安全环保型防火保温材料、节能环保型门窗和建筑 墙体。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屋面系统及太阳能光伏发电墙体,与屋顶绿化相关 的屋面材料及部品。

发挥大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实施兼并重组,加快行业整合,培育龙 头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多、贴近市场、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培育“专、 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引导产业链各类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优势骨干企业为龙头、 大中小企业配套发展格局。在城镇周边合理布局新型建筑材料加工基地,支持一批产业链完 整、特色鲜明、主业突出的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加大节能环保新型建筑材料在 新农村建设中的推广力度。

专栏 3:新型建筑材料产品发展重点

新型墙体材料。砌块、建筑板材和多功能复合一体化产品,轻质化、空心化产 品,石膏板复合保温板、硅酸钙板、外装饰挂板、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及各类多 功能复合板等产品,高强度、高孔洞率、高保温性能的烧结制品及复合保温墙

体材料。

保温绝热材料。建筑外墙用安全环保型保温材料,节能自保温型建筑墙体及材 料,高速运输装备用安全型绝热材料及制品,真空隔热材料、热反射材料、相 变材料等新型绝热材料,耐1300℃以上高温的绝热材料及制品。

建筑防水材料。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自粘型防水卷材、热塑性弹性体(TPO) 防水卷材、种植屋面用抗根穿刺防水材料及防水保温一体化产品,柔性太阳能 薄膜防水卷材,聚氨酯、聚脲类防水涂层,聚合物乳液类防水涂料和玻纤胎沥 青瓦等。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环保型墙纸,环保、耐候、自洁净型建筑涂料,环保、功 能型实木复合地板和强化木地板,环保型多功能门窗,防腐木材、木塑制品, 耐水、耐火、高强等功能性纸面石膏板,保温、防火、耐候及涂色铝塑复合板 等。

(二)发展循环经济

对现有窑炉生产线实施节能改造,推广余热利用、变频调速及内掺燃料等节能技术。鼓 励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矿渣、副产石膏、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建立与相关产业相 衔接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扩大资源综合利用范围和利用量。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完善 清洁生产评价体系。

(三)加快技术创新

在新产品、专用技术装备、建筑部品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

专栏 4:技术研发重点

研究开发安全环保型外墙保温材料、体系及低成本化成套技术与装备,外墙 装饰挂板大型化、薄型化生产技术,适合地域特点的高效保温砌块及原料生产 技术,高效环保木材防腐剂技术,脱硫石膏低成本化精密煅烧及综合利用技术, 高性能绝热材料产业化技术等。

开发建筑墙体工业设计、模具开发、生产复合、现场安装等技术,解决系统 配套与组合技术,产业化、部品模数化等共性技术装备等。

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支持节能型隧道窑替代轮窑、变频电机替代传统电机等技术改造, 推广窑炉节能、自动切码运系统、挤压成型和液压成型等技术,提高防水卷材生产装备的大 型化、自动化和节能减排水平,改造升级节能门窗制造和配套技术。

制定新型建筑材料新产品标准,研究适合新产品应用的设计规范、施工规程及通用图集, 加快与建筑规程规范的衔接。制定新型建筑材料部品目录,构筑标准化、系列化和专___________业化部

品体系。

五、重点工程

(一)新型建筑材料发展工程

工程目标:为绿色建筑发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材料支撑,推动安全环保节能的新 型建筑材料及制品产业发展。

主要内容:结合城镇及新农村建设、安居工程、建筑节能改造等专项工作,发展安全环 保型外墙防火保温材料、轻质墙板、硅酸钙板、节能建筑墙体、节能门窗、节能屋面系统、 节能阻燃防水材料等,建设示范工程推广使用新型建筑材料。

(二)建筑部品基地建设工程

工程目标:为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提供材料支撑,加快推进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向加 工制品业方向发展。

主要内容:选择若干中心城市,按照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集聚发展的模式,支持一批

产业链完整、特色鲜明、主业突出的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园区,发展部品化的新型建筑墙体、 屋面系统及其它深加工建筑部品,建设建筑部品生产基地,推进建筑部品化。

(三)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工程目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设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工程,修复改善生态环 境。

主要内容:在相关产业发展集聚区,或既有固体废弃物堆存地周边,遵循资源综合利用 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律,利用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利用的新技术,逐步增加无害化利用的固体废 弃物品种,建设示范工程,推进综合利用产业化。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行业管理

建立健全新型建筑材料行业运行监测系统,安全环保型外墙防火保温材料、新型墙体材 料、防水材料等主要产品进行跟踪分析,定期发布行业信息。建立行业准入制度,提高行业 准入门槛。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加强行业管理、推动社会责任建设、开展行业自 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市场监管

加快新产品标准建设,加强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严厉查处与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 ___________行为,强化市场监督,建立规范、有序、健康的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建

筑市场。

(三)加大政策支持

加强部门间协调,加大对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示范推广等方面政策支 持,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第五篇: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院创建高水平学院的关键期、机遇期和攻坚期。为了贯彻落实河南工业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抓住发展机遇,提升综合实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土木建筑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学院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以来,我院全体教职工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工作部署,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合理发展,积极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教学、科研、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圆满完成了校党委赋予我院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办学规模有了新扩大

我院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752人,其中本专科生1692人,硕士研究生60人。土木工程专业实现一本招生,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提升 以教学评估为契机,规范教学管理。经过准备近3年的教学评估工作,学院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管理,引入了ISO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

在“十一五”期间,学院在教学研究和改革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申报了以“国家级精品课程、特色专业、教学团队”为核心的“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以“省级名牌专业、教学团队、重点教研项目、精品课程”等为核心的“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以“校级教学团队、教研项目、精品课程”等为核心的“校级”质量工程项目

专业建设方面。学院在”十一五”期间新增道路与渡河工程1个新专业,从而形成了以土木工程为核心的5个专业,分别为: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和道路与渡河工程。建筑学开设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两个专业方向,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

引进并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学院现有教职工102人,专职教师7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8人,硕士研究生以上69人(博士22人),35岁以下专任教师29人,其中博士10人,硕士17人。“十一五”期间学院新进教工40人,其中博士20人、硕士17人。期间增加教授3人,教授级高工1人,副教授13人。

建成优势特色专业。土木工程专业2005年评为河南省名牌专业、2008年评为国家特色专业。《材料力学》2006年立项为国家精品课程;2009年力学团队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2010年工程力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4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学生在省级以上科技文化比赛中屡获奖。硕士研究生考取率逐年攀升,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位居校内前列。

加大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学院的设计院、检测公司和监理公司等企业,建立了32个实习基地,选派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等,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院逐年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学生科研助理制度、资助学生的科研项目和挑战杯等,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三)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一级硕士点和8个2级硕士点,2010年申报力学和建筑学两个1级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1年3月获批。2008年申请结构工程博士点立项建设。结构工程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博士授权规划建设单位的建设点。硕士一级学科点增至3个,涵盖硕士二级学科点8个。新增1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

现有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2个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散体物料压力理论与储仓结构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财政部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现代粮仓建筑工程省部共建实验室、粮仓建设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四)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学院专任教师总数增至7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69人,其中博士22人。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37人,其中教授10人。引进双聘院士、省级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1人。人才队伍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等结构更趋合理土木工程学科获得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

(五)科技创新能力提至新水平

在“十一五”期间,学院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项,地厅级奖励10项;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25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1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项。全院主编、参编学术著作12本。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近百余篇。

2009年学院主持的《国家粮仓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获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实现了我校建校以来国家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

(六)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

学院党总支现有4个教工党支部,4个学生党支部,学生和教职工党员共243名。党总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十一五”期间学院先后获得2008年度全省“五好”基层党组织、2009年度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7-2009年度“创先争优”先进党组织等荣誉,党总支书记余传杰被评为2009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

(七) 科技开发服务取得新成果

郑州粮油食品工程建筑设计院依托河南工业大学(原郑州粮食学院)各学科专业,集设计、咨询、测绘、设备采购及安装、工程总承包于一体,专业工种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并取得了ISO9001:2008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设计院配备了粮食仓储、制粉、油脂、饲料、稻谷、粮油食品、玉米加工、建筑、结构、水、电、暖、概预算等18个专业百余人的技术队伍,其中一级注册建筑师4人,二级注册建筑师3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10人,注册岩土工程师2人,注册造价工程师4人,估价师1人,注册咨询工程师12人,监理工程师7人,技术力量雄厚。

“十一五”期间,设计院完成了上海市十五重点工程——上海外高桥粮食储备库及码头设施项目、南京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天津利达粮食物流中心、京粮集团天津临港工业区、杭州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中粮新乡、漯河项目、河南工业大学新校区学生公寓、教工公寓区等项目。在全国粮食物流规划项目中主笔完成国家粮食物流规划、浙江粮食物流规划、广东粮食物流规划等项目。 设计院还承担完成了20余项国家、行业标准、规范、规程的编制工作,成为粮食行业科技开发的创新的基地之一。

获得国家、省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及优秀工程设计奖50余项。荣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国庆60周年“作用显著标准设计项目”大奖,标志学院服务粮食行业的新突破。

二、“十二五”期间学院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加大内涵建设,继续以本科教育为主,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推动学院全面、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努力创建高水平学院。

(二)发展目标

1.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把学院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团结共事、发展谋事、认真干事、公正办事、办成好事”的坚强领导集体;把基层党组织建成组织、发动、团结教育广大师生同心同德、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政治核心;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为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各项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形成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工作机制和有效载体。 2.师资队伍:根据学院教师队伍的现状及高等教育教育发展趋势,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本目标是: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加入学院师资队伍,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创新学科发展机制,加大政策导向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和人才队伍配臵。建设能够引领粮食储仓结构、生命线工程等领域科技创新的学术团队。实现教师队伍建设能够真正进入良性循环,使教师队伍的面貌有较大改观,整体素质上一个新台阶。

3.学科建设:积极申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力争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3个。努力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争取再获得1~3个省级重点学科,并积极申请国家级重点学科。争取增列1~2个一级硕士点,并在博士点建设方面取得突破。

4.研究生教育: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突出学院粮油仓厂建设特色,通过逐年建设和不断投入,结合学院的学科发展方向,积极调整研究生培养计划,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顺利通过博士点立项建设验收;提前招收博士研究生。

5.科研方面:争取在“十二五”期间,获省部级奖励2项、获地厅级奖励6项获省部级项目8项、地厅级项目20项。获横向科研项目30项,到账经费1000万元完成省部级鉴定20项。发表论文500篇,收录文章50篇,核心文章100篇。编写著作30本。申请获得专利5项。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200人次。

6.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积极准备申请参加建设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争取在“十二五”期间通过评估。进一步鼓励、资助各类质量工程研究项目申报的同时,重点做好各类项目建设过程的监控、验收,确保项目能顺利完成研究任务,并能对教学工作起到指导的作用。进一步规划具有自身内涵和特色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

三、“十二五”期间学院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1-2名国内土木工程领域的院士或“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培养和引进省级特聘教授2-3名,新增博士生导师3-5名,引进博士学位以上高层次人才25人以上,培养5名以上省级学术带头人,培养10名左右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组建4支研究创新型学术团队:“储仓结构和散体物料压力理论”学术团队;“结构与生命线工程防灾减灾”学术团队;“结构与地基基础相互作用”学术团队;“工程结构计算理论与优化方法”学术团队。提高中青年教师比例,降低教师队伍平均年龄,实现新老更替,增强队伍活力。到2015年,专任教师达100人以上。 以建设一流的学术队伍为目标,进一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战略与强化竞争机制的人才培养策略,营造学术队伍健康发展的氛围。采取“重点扶持,积极推举”的方针,通过承担国家级课题和在研究方向取得创新成果,力争在五年内推出在学术上有高深造诣,科研成果突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提高学科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创新能力,引领全国粮油工程建设的科技进步。

推进学科带头人建设,强化学科带头人在学术队伍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责任,要在学术论文、科研成果上有所建树,有所作为。使得年轻教师能够积极引领本学科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从而带动整个学术队伍的不断发展。特别在“储仓结构和散体物料压力理论”学科方向上,继续引领行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

人才引进要根据学科建设的需求,从专业对口、学习经历各方面严格把关,对思想品德、授课能力和科研水平进行认真考察,通过试讲后将考察结果上报学校。为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推行由教授传、帮、带的年轻教师从事助教工作制度。

根据职称评审要求,凡45周岁以下(含)申报专业技术职务者均应在相关实践环节中参加实践锻炼并考核合格,结合教工专业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学院已经有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进行锻炼,尤其是学院的校内实习基地,如郑州粮油食品工程建筑设计院、河南创达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以及郑州瑞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等。要求新教工必须参加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鼓励新教工参加国家注册结构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师、建筑师等注册执业资格的考试,以便能更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为将学生培养为高级的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研讨会,开阔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促进教学、科研的提高。有计划地安排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进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到国内外先进的实验室进修或合作科研,以跟踪本学科国际前沿。

(二)学科建设

1.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学术中心地位,吸引和凝聚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及其团队。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更加有利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体制机制,提高实验室服务效率和效益。

健全学院实验室建设投入机制,加快实验室设备更新换代步伐,全面提升学院实验室教学科研服务能力。加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力度,设立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专项经费,用于硬件建设和设立开放研究基金。建立健全有利于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为科学研究创造软环境支撑,以保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学术水平、学术地位的不断提升;保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的资源能够教学和科研共用,学科和专业建设共享。 2.建设重点学科。坚持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和分层建设、滚动发展的原则。重点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规划、建设和积累的过程,要持续地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每年设立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按不同层次学科建设需要,分期分批进行重点投入。

3.组建学术团队。围绕学科平台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的需要,组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术团队。科学地设定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等学科岗位,制定并出台各岗位的遴选标准和管理办法,建立并完善一套激励、竞争与约束机制,积极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强化学科建设在学校工作中的龙头地位,健全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学科带头人遴选标准和管理办法,建立并完善一套激励、竞争与约束机制。

(三)研究生教育

1.培养计划:积极调整研究生培养计划,多途径多学科招收研究生,原则上与学院的学科发展方向相一致。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主要有:岩土工程(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边坡与基坑工程)、结构工程(储仓结构、建筑结构CAD、结构设计理论与应用)、市政工程(地下管网工程、工程质量无损检测、市政工程规划)、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燃气燃烧与应用、太阳能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工程抗震与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工程防火与结构健康监测)、桥梁与隧道工程(桥梁结构、旧桥结构评价及加固)。

2.管理机制: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科学化,创新管理模式,进一步推行和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学院、导师两级管理机制。学院立研究生管理岗位,明确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研究生管理的积极性。

3.制度建设:科学、规范、制度化管理和培养研究生,入学前就全面了解学生潜质和能力,综合分析后初步确定以人为本、个体化的培养方案;组成课题小组,导师带领下完成子课题进行团队培养,每周召开研究生例会,进行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承担编书、讲座、继续教育项目,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参加短期培训班或国内外同行实验室科研培训。

4.改革创新:加强研究生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设立研究生教育与教学研究基金。围绕培养模式、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等问题开展立项研究,为学院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及时修订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课程计划及时反映学科前沿。成立研究生导师工作组,导师集体讨论确定学生培养计划和课题方向,原则上与学科发展方向一致,为学科发展做贡献。建立研究生学术论坛,为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提供平台。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讲学,举办学术报告会,资助研究生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5.考核指标

研究生培养规模争取达到40人/年。毕业生英语六级通过率达到80%。争取研究生学位论文专家匿名评审通过率达98%。校级优秀硕士论文获奖数量达3~5人/年,省级优秀硕士论文获奖数量达1~2人/年,全国优秀硕士论文获奖数量有所突破。

研究生在国内核心期刊上正式发表学术论文1篇/人。研究生在省级或全国学术会议发言1次/人。

(四)科研发展

鼓励和激励教师撰写学术论文、教学研究论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教授要求参与省部级或主持市厅级科研项目,并在本学科的某一研究方向,做出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中级职称教师三年内在CN报刊上至少发表2篇学术论文。每个教研室每年要有1个集体立项课题,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精品,营造潜心教学与科研的良好氛围。

加强校内外学术交流,大力营造浓郁的科研学术氛围,邀请校内外专家和学院聘请的客座教授来学院讲学、讲座,办好每年一度的学院学术论坛,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创造条件举办校级、市级、省级乃至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引导和鼓励教师围绕教学开展相关专题调研,资助教师按规定以文赴会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拓展学术视野,扩大教师和学院的学术影响力。

(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

1.指导思想:牢固树立“教学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质量是生命线,创新是灵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按照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布局,进一步规划具有自身内涵和特色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贯彻实施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服务育人。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系统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构建和完善课程体系。完善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跨学科类课程和实践教学等六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同时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加大专业技术、实践教学和文化素质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人文素质。打造品牌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群,狠抓课程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改造,注重将各学科专业领域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新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力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设施和手段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与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教学基本建设相配合,积极开展与现代教学手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研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鼓励教师组建团队参加教学活动,发挥集体智慧,进行合作创新。“十二五”期间,建设2个校级教学团队,积极争取1-2个省级教学团队,做好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开展诸如启发式、研讨式、设疑式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造力。

4.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含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课程达到实验课程总数的80%以上;建设一批开放性实验室,促进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满足学生需求;三是通过政策引导,保证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四是加强实验室特别是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学产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

5.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使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做到依法管理,依规治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构建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监督保障体系。建立教学状态数据统计、分析和定期发布制度;加强教风、考风和学风建设,加大对课堂检查力度;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情况评价档案。

(六)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抓好思想、政治、作风建设为重点的领导班子建设;抓好在学院各项工作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为重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好中青年教学和管理骨干为重点的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抓好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重点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

1.领导班子建设

按照“抓改革、谋发展、构和谐、上水平、创五好”的班子建设目标和“团结共事、发展谋事、认真干事、公正办事、办成好事”的班子建设要求,努力使班子成员在思想上做到三个转化,即要把权力转化为责任,把决策转化为执行,把作为转化为绩效。通过坚持民主集中制、处级中心组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努力提高领导班子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处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学院党政班子坚持处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围绕涉及学院改革发展建设的若干问题,如学院的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学科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科技开发、党风廉政建设等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在改革和发展的问题上形成了统一的思想和意志。“学理论、思全局、议大事、出思路、抓重点、促发展”成为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的共识。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工作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土木建筑学院领导岗位职责》、《土木建筑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土木建筑学院党政议事规则》等管理制度,认真组织党政联席会,实现集体议事、民主科学决策。凡涉及学院职称评审、年终分配、干部提拔等重大事项,班子成员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积极沟通、协商,最终由党政联席会集体决策。并通过教职工大会、党团学工例会、班主任例会、学生会例会,进行传达、部署和落实。

——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学院要定期召开领导干部民主生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学批评, 真心实意接受民主评议,加强思想交流与沟通,努力创造“求真务实,和谐创新”的工作局面。

——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班子及成员认真落实《河南工业大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等有关要求,加强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廉政教育,对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廉洁从政情况进行监督和定期检查。

——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理顺关系,创造条件,加强领导,保证基层党组织围绕校党委的各项任务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推进学院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组织保证。

——推进学院党委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学院党委要根据学校党委的工作部署,结合学院的实际,制定学期工作计划,每学期有工作总结,并向全体党员报告,自觉接受党员监督。推进学院党委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2.基层党组织建设

——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学校基层党组织要求,不断创新党组织建设形式,创新建设方式、方法,学院根据自身实际,按照“有利于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开展、有利于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党员组织发展工作”的原则,科学、合理设臵学生党支部;加强教工党支部建设,激发其活力;选拔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同志、同学担任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进一步完善党员发展、三会一课、三比三赛、三联三带等制度,使党组织真正成为学校、学院各项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确保基层支部有活力、有动力、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对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的培训。每年集中培训一次。要特别重现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之成为影响、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重要力量。

3.党员队伍建设

党委要注重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制度,加强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坚持党建创新。制订完善学生党支部“三会一课”、“三联三带”、“三比两赛”以及学生党员考核评议办法等多项管理制度,继续推行学生党员“一帮一,一带一”、“党员轮流作书记”、“党员接待室”等党员管理形式,增强学生党员意识。

——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增强党性为目的,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对党员进行经常性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教育,使全体党员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加强组织发展工作。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重点突出,措施到位。加大在优秀大学生和中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党委每学期至少研究一次党员发展工作,分析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培养工作。认真做好团组织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发展对象的工作,由团员中发展的新党员的推优率达到90%以上。努力达到“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支部,高年级班班有支部”的目标,使本科学生党员比例达到30%以上,研究生学生党员比例达到50%以上,青年教师中党员比例达到50%以上。

——重视和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培养教育。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积极分子队伍。根据学生和教职工积极分子的不同情况与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培养。依靠党员联系积极分子的制度,对表现突出的教职工和大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坚持党支部联系人制度,建立培养档案。定期考察,严格考核,保证质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4.思想政治工作

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任务和重要问题,主持制定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定期分析师生的思想政治状况。

——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切实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他们的头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成长成才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养大学生;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祖国观念、人民观念、党的观念和社会主义观念,从而确立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结合学院的改革与发展,结合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和师生的思想实际,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努力解决教师、学生关心的深层次热点、难点问题,关心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创造条件,开辟渠道,切实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理顺情绪,凝聚力量,推动学院发展。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在全院营造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浓厚氛围。做好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着力提高教师法制意识。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要加大工作力度,坚持政治与业务并重的原则,强化教师工作中的政策导向,将思想工作、政策导向和物质激励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事业心和职业责任感,自觉履行职责义务,遵守职业规范,发扬科学精神,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加强学院文化建设。推进学院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学术文化建设,形成“和谐、向上、严谨、务实”的院风。进一步加强办学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歌和优良传统的宣传教育,全面提升师生员工思想境界和文化认同。积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全面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5.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党委要加强对工会领导,充分发挥工会作用,工作中要多加指导,要把工会工作、发挥工会作用看成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工会组织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的思想,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学院氛围,为学院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工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保证工会作用的发挥。以推进民主管理为基础,深化二级教代会制度,积极推进民主管理。在年终分配、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环节,积极召开二级教代会,充分尊重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以服务教师为宗旨。听取教师对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工作、学习、生活困难。积极落实《教职工结婚、生育、生病、亲属去世等五必访制度》以及关心职工生活、走访慰问职工及家属的有关规定。认真建设教工之家。发挥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健美协会等群众组织作用,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

6.加强对团学工作领导指导

——指导思想。团学组织要树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建为龙头,以学风建设为中心,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学校、学院中心工作,按照“突出重点,重在落实,整体推进,力求创新”的方针,以狠抓学生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工作思路。认真落实 “围绕一条主线,树立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实现两个贴近,抓好三支队伍,实施三项工程,搞好三类活动”的“1+

1、2+

2、3+3”的学生工作总体思路,以党建带团建,努力在团学工作创新上下功夫,在学生素质提高上做文章。

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工作;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以学风建设为重点,抓好、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社团、青年志愿者等各类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素质教育搭建平台;

进一步提高工作认识,强化措施,抓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业竞赛和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打造学院学生工作品牌。

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们反映的有关学习生活和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整理,及时解决,及时汇报。积极做好有关学生素质教育、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咨询和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素质教育搭建舞台,提供良好服务。

(七)做好师生公寓建设 师生公寓项目工程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学校党委为教职工要办的重要实事之一,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的建设原则,做到“校方、管理方、承建方、监理方、村委会等各方“五位一体”,加强合作,团结一致,抢速度,保质量,促和谐,严把质量关,加快施工进度,真正把公寓建成建筑质量优良、配套设施完善、社区环境优美、全校职工满意的精品小区,为我校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师生公寓项目工程预计2013年下半年全部完工,交付使用。

根据《项目管理委托合同》,学院积极做好建设项目的规划、立项、附属设施等各种手续和各种许可证的办理及组织施工。明确职责,建立制度,规范工作。执行合同,团结协作。积极探索把建设项目与学科、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结合的新模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荆州市城市道路一览表下一篇:建筑装修垃圾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