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早期症状及表现范文

2023-05-08

新冠肺炎早期症状及表现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20例支原体肺炎患者, 所有病例均符合7版MP肺炎诊断标准[1]。排除其他病原体感染所致的肺炎。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C组, 每组各40例。其中男62例, 女58例;年龄3.2~10岁, 平均 (5.2±1.9) 岁。自发病至入组时间平均4d (3~5d) 。所有患儿在性别、年龄、一般情况、病情轻重程度、临床症状及体征等方面均经统计学计算,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予以大环内酯类常规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A组布地奈德混悬液1mg/次入生理盐水至2mL,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 5~10 min/次, bid。B组西替利嗪2~5岁儿童2.5~5mg;6~11岁儿童5或10mg均为qd。依病情调整剂量。C组地塞米松5mg氧气驱动雾化吸入, qd, 每次5~10min。疗程5~7d。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治疗后第3天及第5天3组患儿日、夜咳嗽程度及夜间睡眠情况。记录治疗后患儿咳嗽消失时间。

1.4 疗效判断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计分: (1) 日间评分:0分:咳嗽未发作;1分:不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的偶发咳嗽;2分:可以忍受的较明显的咳嗽;3分: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的剧烈咳嗽。 (2) 夜间计分:0分:咳嗽未发作, 正常睡眠;咳嗽1次计1分, 咳嗽次数≥3次计3分。将 (1) (2) 两数值合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1.5 统计学处理

对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样本间均数比较采用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3 组咳嗽及睡眠情况改善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而组间无显著差异。治疗期间症状计分3 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见表1。

3 讨论

研究发现[2,3]: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MP感染逐渐增多, 占肺炎的40%左右。主要特征性症状是顽固难愈的剧烈咳嗽, 甚至喘息。常影响患儿的睡眠。所以早期干预缓解支原体肺炎咳嗽症状对支原体肺炎至关重要。系列临床研究表明[4]:MP感染所致咳嗽与变态反应引发的哮喘有关。MP感染产生特异性IgE, 引发气道高反应性及变态反应性炎症。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浸润, 递质及受体的改变等综合因素致气道狭窄, 导致频繁咳嗽甚至喘息。布地奈德、地塞米松为肾上腺皮质激素, 因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广泛应用于喘息性疾病中。可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及降低其活性, 修复气道, 增强气道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反应性、降低气道的高反应, 最终缓解咳嗽和气喘。西替利嗪可选择性地阻断组胺H1受体, 达到拮抗组胺作用, 而无明显抗胆碱及抗5-羟色胺作用, 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释放炎症介质及趋化作用, 达到治疗咳嗽的目的。

本研究表明布地奈德、西替利嗪及氟美松早期干预缓解支原体肺炎咳嗽症状效果均明显, 咳嗽时间缩短。综上机制表明:布地奈德、西替利嗪及氟美松早期干预缓解支原体肺炎咳嗽症状效果均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西替利嗪、氟美松早期干预缓解支原体肺炎咳嗽症状的疗效, 并进行临床对比分析。方法 将120例肺炎支原体患者随机分为A、B和C组, 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予以大环内酯类常规抗炎、支持和对症治疗;在此治疗基础上, A组加用布地奈德、B组加用西替利嗪、C组加用氟美松。观察治疗后第3天及第5天患者日夜咳嗽程度、睡眠情况及咳嗽消失时间。结果 布地奈德、西替利嗪、氟美松早期干预缓解支原体肺炎咳嗽症状的疗效无显著差异性 (P>0.05) 。结论 布地奈德、西替利嗪及氟美松早期干预缓解支原体肺炎咳嗽症状效果均明显, 咳嗽时间缩短。

关键词:布地奈德,西替利嗪,氟美松,支原体肺炎,咳嗽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J].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04~1205.

[2] 赵顺英.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和肺外并发症[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22 (4) :249.

[3] 陈志敏.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治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 2008, 26 (7) :562~563.

上一篇:新冠肺炎防范措施下一篇:新冠肺炎自我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