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规律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2023-10-23

地理规律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地理课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到不枯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利用地理图像教学可以做到这一点。本文主要探讨地理图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地理图 像高中地理 教学 运用

对于高中地理部分,其图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分布图,有明显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的图像,包括政区、地形图、河流分布图、农业分布图、工业分布图、交通、资源分布图、人口民族分布图等,这种图像在高中地理所占的比重最大。第二类是表示地理事项发展变化过程和特点的图像,如气温实现发展变化过程的特点的图像,如气温曲线图、江水柱状图、人口增长统计图、地球运动图等。第三类为景观图、漫画图,另外还有统计图、剖面图、扇形图等。

那么,怎样阅读理解不同类型图像给我们的信息呢?这是地理图像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认为: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地理思维能力是高中地理学科能力的核心。通过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许多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观察、地理记忆和地理想象能力,进一步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

1 图像教学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1)通过分布图的教学,使学生熟练运用地图这个工具,研究分析地理事项,从而达到牢固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地理分布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数量是最多的,他们用不同的符号、颜色在地图上表示出各类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看”和“析”。“看”,首先强调分布图的名称。其次是熟悉图例,图例是图像内容的语言,它可使学生明确图上的符号、代号、注记和比例关系等内容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另外还要辨别方位。最后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观察手中的图册或挂图,然后结合地图用语言描述出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读图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

“析”,学生在观察获得的地理信息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学会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并将所获得的信息通过大脑进行思维加工和处理,以达到明晰一些与地理事项有关的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如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教学中,让学生仔细阅读植被分布图,了解植被的空间分布特点,然后置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观察内蒙古的轮廓、地理位置,联系学过的有关知识,得出结论:自东向西,离海的距离越来越远,降水量越来越少,所以植被的分布自东向西为:森林、草原、荒漠。

(2)运用曲线图和柱状图,培养学生辩证的发展观,使学生掌握地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这两种图像主要是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首先找出一年中气温最高月份和最低月份及其数值。其次,从图上读出气温最高月份及其数值。其次,从图上读出气温最高月份与气温最低月份相差的数值。最后,利用所学知识和已知条件,判断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如十几个地点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可在上述一般了解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几个点气温分布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做出判断和结论。柱状图类似曲线图,因为柱状图可以看做是曲线图的变形或简化。例如:读北京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首先让学生找出一月份气温最低,并且低于零度,以此判断北京处在温带;七月份气温最高接近30€癈 ,再观察降水也集中在七八月份,由此判断本地雨热同期;再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学生就可以判断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3)运用景观图,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景观图是表示各种自然、人文或经济景物的照片或画面(包括彩色照片、画片和黑白素描画片)。它能把学生难以见到的地理景观生动形象地显现在面前,由于地理环境的广袤性和复杂性,有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例如:生活在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学生,难以直接感知热带沙漠、戈壁的景观,因而不易理解风沙地貌的特点和成因;而内陆地区的学生又难以直接感知大海的景象,因而不因理解潮汐、洋流等海洋方面的知识。这些单靠口讲和地图是难以形成地理事物的观念和概念的。这是若借用课本景观图,展示不同地区的景观特色,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直观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打下了基础。

2 把识图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识图是地理教学的一种手段,一定要与课堂的教学环节紧紧相扣,随时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其劳逸结合,达到预想的效果。

2.1利用精彩的引导吸引学生

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导入一定要精彩,最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时带给学生惊喜,让其提高学习的热情。例如,常规的教学是教师说教引入,可以用一些有趣的例子,但多媒体引入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电影,动画等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引入方式的效果更为显著,学生整堂课的学习热情更高,也增加了一些现代气息。

2.2注意知识的关联环环相扣

如何做到一节课下来学生都能紧跟,一定要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各知识点的关联性,多方联系,建立思维线索,起到环环相扣的作用,目的是使思路顺畅,易于理解。同时好的知识也要通过各种启发,引导手段让学生吸收理解。因此,让学生思潮起伏是一个维持其兴趣,保持其学习热情,培养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方法。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有很多,如:讲授法,启发法,直观法,逻辑法,复习法,考核法等,重要的是如何灵活、准确地加以运用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2.3灵活多变,活学活用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拘于某一种定势,要灵活多变,可以在教学中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课堂上尽可能解决学生的一些合理要求,并对不合理意见做以纠正。例如,可以根据学生争论的话题,随堂设置一些小型议论,让其各抒己见,探索结果等,但不要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这种灵活多变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热情,努力把知识转变为自身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总之,不同类型的地理图像系统,其操作程序、思路和方法各个不同,作为教师不但要灵活运用地理图像系统教学,保证充分体现地理课堂教学的“地理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读懂地图语言,开展全方位地理图像思维能力的形成训练。这样,以图激趣,以图启智,以图感美,以图育德,才能进一步提高初高中生运用地理图像系统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文.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1.

[2] 刘晓童,郭英兵.新课程下情感因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艺术,2006.1.

[3] 李广水.试论地理课堂教学的评课艺术[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3.10.

地理规律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拉近学生与地理之间的距离。本文主要针对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乡土地理   初中    地理教学    运用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040

初中地理主要就是让学生对自然环境以及一些人体和自然规律进行认知学习,所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地理学习涉及到的内容比较抽象,一些学生感觉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无法融入到地理学习中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些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了乡土地理的元素。所谓乡土地理也就是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学习。

一、结合乡土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比不上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先要让学生对于地理学习产生兴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结合自身熟知的事物进行学习。由于自身对于乡土地理比较熟悉,所以从心理上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强的自信心,加上乡土地理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可以真实感知到的,能够看见和感受到的事物,更会让学生产生熟悉感。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和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习《地势和地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乡土地理开展教学,提问“在自己家的附近都有哪些特殊的地方是小的时候最喜欢去的”。一些学生可能会说“山坡上,因为张家口的山还算是比较多的,所以家附近的小山就成了小伙伴玩乐的地方。”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张家口的山比较多呢?”学生可能就想到与地理相关的丘陵地形,联系张家口的实际情况,能够感受到地形对于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推广开去,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地区,不同的地形对于当地的人们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让学生对中国地形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想要知道其他地区人们生活的地形环境是怎样的,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乡土地理,进行德育素质教育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学生会感觉学习的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这些地理知识和自身的生活有着遥远的距离感,因此学习的兴致并不是很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融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家乡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有清晰的了解,在学习与自身生活相关的内容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风土人情。由于每个学生对于家乡都会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对于家乡发生的变化也会格外关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之,以乡土地理作为学习的载体,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神奇魅力,通过一些真实事例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比如,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北农村地区的环境以及土壤比较适合棉花、辣椒等作物的生长,所以当地的人们因地制宜地发展这些农作物的种植,取得了很好的收益,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引进了五彩棉花的种植,更是使得农业种植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样的实际发展状况让学生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同时也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分析,为自己的家乡开发一些新的农业作物,以带动当地的农业发展,表达自身对家乡的热爱。

三、开展乡土实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学习和感受地理知识,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调查探究,涉及到人文、地理知识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乡土地理进行分析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还能够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更清楚的了解。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探索的同时,能够对教材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比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时,其中包括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的学习,如果根据教材进行笼统的讲解,学生理解起來就会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乡土实践,对当地的土壤状况以及水利资源状况等进行实际的分析调查,即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当地的土壤、水资源进行取样调查,通过实际的学习分析总结当地的资源状况。从本土地区的资源状况着手,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这样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融入乡土地理知识,让学生对熟知的事物进行分析理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君政.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张德海.让地理融入生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的感受[J].教师,2013(3).

[3]陈雪梅.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才智,2014(17).

地理规律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打破学科教学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已是现代课程基本理念之一。物理与地理是两门比较密切的学科,深刻理解某些地理问题离不开物理知识;同样,地理知识又能为某些物理规律提供背景材料。以下引例说明物理教学与地理知识的紧密联系。

一、利用物理知识解释地理问题能讲得透

例1:当在地球某处看到日全食时,请问在同一时刻地球的哪些地区能看到日偏食?哪些地区能看到日环食?当在地球上某处看到月全食时,请问在同一时刻地球的哪些地方能看到月偏食?

在地理课上要回答这一问题好像有点无从下手,如果我们从物理角度来分析一下会使问题变得容易理解。日食、月食的发生是光的直线传播的结果。

日食是地球进入太阳照射下月球的影子中产生的光现象。图a为发生日食的光路图。月球后面的阴影区中(1)是本影区,即一点太阳光也照不到;(2)区为半影区,只有部分太阳光能照到;(3)区为伪本影区,太阳光的一部分(外环部分)能照到。根据光路可逆知道,若地球上的人进入(1)区,则一点也看不到太阳光,即发生了日全食,进入(2)区的人能看到一部分太阳光,即发生了日偏食,进入(3)区的人能看到太阳的外环光,即发生了日环食。

月食是月球进入太阳照射下地球的影子中产生的光现象。图b为发生月食的光路图,地球的本影区、半影区、伪本影区与图a类似。当月球进入半影区(或一部分进入半影区、一部分进入本影区)时,则只有一部分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即发生了月偏食;当月球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区时才出现月全食;因月球不可能进入地球的伪本影区(这一点可从太阳、地球、月球之间的距离及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上得到证明),所以不可能出现只有外环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的情况。

二、掌握地理知识对解决物理问题有帮助

例2:有一架飞机从南昌昌北机场出发向北飞1000km,接着又向西飞1000km,向南飞1000km,向东飞1000km。问这架飞机此时处在什么位置?

A.就在出发点

B.在出发点东面

C.在出发点西面

D.无法确定

分析:如果脱离地理知识纯粹从物理角度考虑,上题就会很容易选择答案(A),导致错误。如果利用地理知识加以分析,要考虑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上题不难得到正确答案是(C)。

例3:2000年1月26日,我国发射的一颗同步卫星,其定点位置与东经98°的经线在同一平面内,若把甘肃省嘉峪关处的经度和纬度近似取为东经98°和北纬40°。已知地球半径R、地球自转周期T、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视为常量)和光速c,试求该同步卫星发出的微波信号传到嘉峪关处的接收站所需的时间。(要求用题给的已知量的符号表示)

这道题体现了物理学科与地理学科、数学学科的综合,是各科知识有机的交叉,让物理与地理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综合性运用。如果学生对东经98°和北纬40°的地理知识不熟悉,就很难做出地心、嘉峪关、同步卫星之间的关系图,也就无法完整解答这一问题。

三、地理知识和物理知识的和谐统一

例4:指南针的南极为什么会指向地理位置的南方?我们知道,地磁两极与地理两极并不重合,地磁南极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由于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所以指南针的南极指向的是地理的位置的南方。

1644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用实验方法首先测出了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为760mm汞柱高。我们知道,大气压的值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为什么把当地测得的760mm汞柱称为标准大气压的值?难道在当时不能测得更大的数值吗?其实从地理书中已经知道,意大利几乎位于海平面,在当地测得的数值就是最大值,就这个数值定为标准大气压的值。

教学实践证明,各学科之间的学习都有一定的联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阶段不应出现过早的文理分科现象,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江西余干县教研室)

地理规律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比较法能够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很有帮助,对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思维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根据作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种行之有效地理课堂对比教学方法。

【关键词】比较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高中地理课上的教学方式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教学实践证明:将比较法融入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当中去,通过相似知识点之间的比较,从而发现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很有帮助,对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思维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根据作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种行之有效地理课堂对比教学方法。

一、通过概念比较,强化学生理解

在高中的地理课本中有一些学生理解比较困难以及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天气”“气候”这两个词语,看似相似,而且在教材中也没有给出这两个词语的准确解释,这就使得学生在使用这两个词的时候,容易出现概念不清的低级错误,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将这一类看似相似、容易混淆的概念单独拎出来,着重讲解,并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一类概念,并能够正确的使用。

二、通过图形比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利用图片教学,能够使得知识点更加形象具体,让学生对某一种地理现象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地理课堂上,老师可以制作课件借助教师中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与所讲知识点相关的一些图表,使得这些与地理有关的现象能够更加形象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调动起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比如,在讲解到农业的有关的知识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利用书中给出的插图“泰国湄南河水稻种植图”与“澳大利亚牧场的水稻种植图”,让学生将两张图就行对比,通过对比中发现不同类型的农业种植方式,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也强化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当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通过给学生播放与不同农业种植类型的小视频,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改善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也可以强学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结束以前,老师还要对本节课上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并给出教学上的结论:澳大利亚畜牧与发展的优势归结于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地理位置因素。然而,通过这些直观的图片或者视频的演示,能够让学生根据澳大利亚以及湄南河的地理形态等进行详细的对比,还可以结合相关的气候、水文等因素进行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进行深入分析

在地理教学中,讲解了一定的课程章节以后,教学要能够将这些所讲过知识进行宏观的规划,将类型相似的知识点或者相关的地理现象之间进行横向的比较以及深入的分析。在这种横向比较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点有效的结合起来的同时,还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异同之处,同时将这些发现与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相讨论,进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隐形和理解,提升了学习的质量。比如,在间隔开“北美大陆东岸温带气候”这一章节的时候,让学生与之前所讲过的“亚欧大陆东岸温带气候”进行比较分析,在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在交流的同时还要进行总结,在他讨论结束以后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最后,综合各小组的意见以及教科书中的知识点得出结论:对于北美大陆而言,由于其不太明显的热力性质,而使得该区域的季风气候特征不明显,然而这与亚欧大陆东岸的气候特征存在差异,因此认为北美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将前后所学的知识点进行衔接对比,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巩固和掌握。

四、通过不同专题之间的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宏观理解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进行知识复习的时候,采用专题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能够再战一定的高度,高屋建瓴的看待所学过的知识点,能够加深学深对宏观知识框架脉络的掌握,使得所学知识的更加的条理和系统。比如,在讲到复习“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的地理形态”时,可以让学生制作一张表格,分条目将这三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写好,然后在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三者之间的异同之处,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对于北美洲,由于东部为低缓的高低,中部为平原,而西部为山脉,所以认为其地形为纵列带式的;而对于南美洲而言,东部为平原,中部为高原,而西部为山脉;大洋洲的地形则是其附近的大雨分布较多,且面面小,平均海拔高度为七大洲中最低。这样的专题比较,将同类型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对比,能够提升学习对所学知识认识的高度,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框架,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宏观理解。

五、通过综合比较,帮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将综合比较运用于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综合比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能够所学的知识结构认识更加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和水平。比如在讲解“农业类型”这一章节结束之后,老师可以要求根据所讲的知识,对商品谷物农业、畜牧业以及混合农业进行对比,并且从气候、地理形态、水文等方面来分析,这样的综合知识比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比较练习,让整个“农业类型”的知识体系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知识脉络的梳理大有裨益。

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驱动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方式在进行积极发展和变化,而教学实践证明,将对比法引入到地理课堂是提高课堂灵活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这种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學实际中,将其有效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朱菁.运用地理比较法实施有效高中地理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3:31.

[2]庄楚金.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育,2012,9:52-53.

[3]舒心.比较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4.

地理规律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地理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与高中学生的联系非常密切,丰富的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各个地域的风土人情,通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新课程背景下,注重对高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地理学科 新课程 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学生接受课堂教育后形成的的思想品格,地理素养具有多重概念,主要包括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地理态度等。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素养不仅体现出了某些特征,还展现了地理学科自身的独有特征。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地理素养进行培养,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地理情感的提升,对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地理素质的培养。

一、地理素养具有的特征

1.综合性与空间性

地理素养不仅在研究、应用方面非常广泛,其组成元素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在知识认知、文化水平、道德素养、价值观等方面。在地理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着重开发学生地理素养的综合性,提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地理问题时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同时地理素养也具有空间性的特点,包含了三维的想象力与辨识力,这是地理学科与其他基础学科最大的差别。

2.阶段性与长效性

地理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动态的过程,具有很强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要进行反复的、长期的培养,并且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长期的影响,其道德素养、知识文化水平,对学生踏入社会以后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3.实践性

科学的地理知识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得来的,因此实践性是地理素养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理素养的主要方法是进行野外考察与实地研究,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亲近自然,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增加学生的自身体验,从而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加深对生态自然问题的理解。

二、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方式

1.理论结合实践,展现地理科学的价值

地理从萌芽开始发展成一门综合、系统的学科,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无数的地理学家通过野外考察,将零星的地理知识不断地整合、探究,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总结,最终使地理成为一门独立、系统的学科。因此,地理素养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素养的这种性质,增加学生实践考察的机会,让学生的地理素养在实践活动中有序提升。例如在课下的时间,让组织学生参加野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自行规划行进路线,将国道、省道、交通路线统统标注在地图上,增强学生的路线规划以及地理认知能力。又比如在进行“区位”的学习时,让学生对自己熟知的区位进行动态研究,从交通运输、工农业发展着手,让学生深入的理解“区位”的形成。

2.丰富实践考察活动的内容

丰富实践考察活动的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野外实践考察活动表现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活动中学生要注意教师的指导工作,并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首先由教师给出基本任务,再由学生自行分组,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总结等过程,最终完成考察任务,在课堂上分享资料与教师探讨交流,再由教师对任务结果分析评价,找出任务过程中的缺点,让学生进行改进。野外考察活动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知识水平、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在一定区域内组织探宝活动,为学生提供地图以及关于“宝藏”位置的线索,让学生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最终得到宝藏的下落,并在地图上标注出来。探宝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分辨地形、计算距离能力的发展。

3.合理的设置、评价作业内容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课下作业是对地理课堂知识的完善,合理的设置地理作业内容,能加强学生图解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作业内容要科学合理,与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充分发挥地理素养的实用性。对学生作业成果的评价要具有多元性、真实性、激励性,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生观表现以及对地理的认知程度,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同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要着重了解,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

4.提升教师的地理素养

提高教師的地理素养对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也是非常有利的,地理素养较高的教师对各地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会有独到的见解。在课堂上,教师的地理素养会逐渐的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实践考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多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增强自身能力,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地理素质。在传授地理知识时,通过自己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与学生分享地理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总的来说,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素养的相关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明确教学目标,提升自身地理素养,以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地理素养;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魅力,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考察的经验,提高学生自身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白生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上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24.26.

[2]黄金莲.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上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J].环球人文地理,2016.12.22.

[3]王永波.高中地理课堂应强调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J].华章,2013.03.29.

[4]冯亮.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0.

地理规律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构建生活教育,渗透大地理观

生活中蕴涵了大量的地理知识,这些知识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又是渗透大地理观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导入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具体认识。如在讲“城市空间结构”时,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现某城市 (最好当然是学生们都较为熟悉的城市)的图片,然后将近年来该城市的相应变化,包括人口、经济、文化等进行一一呈现,进而提出问题:与农村相比,城市的特点在哪里? 为什么会有城市与农村的差别? 引导学生们向“区位”方面进行思考与讨论,然后引出空间关系。

生活教育其优势在于学生可以通过生活这个地理知识的“内因”进行互动与合作。然而教师为个体 ,学生为群体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因学生数量多而无法顾及全面,因此,在生活教育中,生生互动是为一个构建生活教育必要的补充。如在讲“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时,先以“法国巴黎推出公共饮水机为背景材料,为学生们提出一个探究课题“人类该怎样利用自然资源? ”引导学生们结成小组进行合作讨论,激励他们自主探究。学生之间很快展开互动,并得出了不同答案,有的说可以开源节流,有的说可以均衡生产,有的提议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还有的提到了计划生育。讨论之后,由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发言人,而向全体师生汇报本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阐述本小组成员的见解与观点, 发言完后其他小组可以提出疑问和不同意见,同学们一起进行再思考再讨论,最终得出合理结论[1]。

2以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地理的多样化

课堂提问主要是考察学生是否具备运用已经学过的地理知识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2], 但每个主题原理具有关联性,回答其中任何一个问题都能考量出学生对某个论点的整体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可围绕某一课堂主题进行提问。如在讲“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一课时 , 笔者着重强调了两个主题内容,一是自然资源与利用,二是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第一部分的提问以2009年俄、乌两国因石油天然气引起的争端,并引发了德国等一些国家能源短缺问题背景,让学生对三个问题进行思考与解答:

1从自再生性质与自然属性来看天然气,它分别属于哪种自然资源? 西欧天然气少于俄罗斯,又反映出了自然资源的哪些属性?

2德国的哪种能源资源储备量最高? 德国在自身资源储备量较高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进口能源?

3从背景材料中, 你发现了西欧在天然气储备与进口方面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请对西欧各国如何保障本土能源安全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结合图形进行解答,如图。

1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利用比重(包括石油、煤矿炭、天然气)比生物能源利用时间超过多长时间?

2世界能源进入煤矿炭时代的时间大约在什么时候?

3导致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的原因是什么?

3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课堂组织的核心部分,优化课堂结构,不仅有利于更好的分解和渗透知识,同时也优化了知识的发生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观。

如“农业区位的选择”一课,笔者将该课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呈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知识的方式有很多,但鉴于高中生的自主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教师可采用“询问”的方式来呈现知识。例如,教师(表述):给同学们三个选择来认识新知识:1图片和视频;2问题;3课文。大家选择哪一个? 随即以学生选择的方式导入课题。

第二,渗透知识。首先由教师来提取关键词:农业区位、定义、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随后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对关键词进行逐条剖析和研究,如什么是农业区位,农业区位的定义,等等。

第三,课题练习。在课堂练习中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答问题。例如:1假如把荔枝移植到东北三省,它会不会生长? 为什么? 2反季节瓜菜基地的建设应用了哪些原理? 等等。

综上,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大地理观”是通过多种形式体现出来的,其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落实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展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并对学生所学进行了很好的巩固, 而这些要素正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

摘要:巍巍地球,千姿百态,多样地貌孕育了“大地理”奇观,概括了生命的轨迹和延续。“大地理观”是一种理念,它融合了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内涵,是课堂教学必要贯彻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文围绕地理生活教育、课堂问题引导和优化课堂结构三个层面来为学生展现多姿多彩的大地理观,以期为构建高效高中地理课堂而提供建议和意见。

上一篇:民族音乐声乐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资本主义实质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