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兴起范文

2023-09-21

茶文化的兴起范文第1篇

六、七百年中遗留下来的诗篇数目多两三倍以上。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五六十个,也大大超过战国到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古体近体争奇斗艳,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初、盛、中晚各期,名家辈出,星驰云涌。

一、初唐诗歌

初唐时代,当政的文臣多年深受齐染影响的前朝遗老,唐太宋本人也带头写浮靡浮艳的宫体诗,富丽呆板的宫廷诗,贞观年间的诗坛,多为奉和、应诏待宴等类作品,如虞世南、上官仪。如上官仪的《八咏应制》“瑶笙燕始归,金赏露初稀”,“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此外还有宋之问,沈住期等。 随上述宫廷诗人之外,先后或同时,还陆续出现了一些新起的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努力突破宫廷诗风的统治,取得一定成就,即唐开国初年的王绩和高宗武后时期的四杰及陈子昂。

1、王绩,字无功,自长东臬子,早年有过一些事业抱负,但是仕途一失意,就心灰意冷,归田以后,常以陶渊明自比,作诗也处处模仿他们,但缺乏陶诗那种内在理想和热情,结果只剩下一种封建七大夫闭造懒散的生活情调,此外还从庄子学来一套既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学,如《过酒家》“此日长昏炊,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但是比宫廷诗显示出了清新朴素,可以说王绩是唐代山水田园诗农的先驱人物。

2、“初唐四杰”“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地位都比较低下,但积极开始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

(1)王勃,字子安,是王绩的侄孙,一生处于下位,最后溺海而死,他是一个才学兼备的青年诗人,和宫廷诗人走着不同的道路,诗歌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泰,风烟望五律。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是宦游人的赠别,心情本来是复杂的,但他去用“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样开朗壮阔的诗句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变悲凉为豪放,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抱负。

(2)杨炯,四杰中他恃的数量最少,成就最低

(3)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一生不得意,晚年得恶疾,卧病十余年,最后自沉颍水而死,擅长七言歌行。

(4)骆宾王,作过小官,曾遭事下狱,最后因参加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后的活动,写了著名的《讨武檄》事败被杀。四杰中他的诗最多,擅长七言歌行,名作是《帝京篇》也写了不少边塞诗。

总之,由于历史条件以及他们本身生活的限制,他们的诗都没有彻底洗净齐梁的习气,但是,后人所说的声律风滑兼备的唐诗,究竟是他们才开始的,题材扩大的,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出由他们开始了初步的定型。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则是正确的评价。

(5)陈子昂,字伯玉,思想较复杂,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提出了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登幽州台歌》体现了他的主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恰然而涕下!”

二、盛唐诗歌

这一时期,除李白、杜甫外,还有很多成就很高的诗人,他们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较多地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派是较多地写边塞征成长生活的边塞诗人。

(一)山水田园派

1、孟浩然,襄阳人前来生主要在家闭门苦学,四十岁到长安求仕失败,又重回故乡,归隐死于家中,一生经历简单,没有经历很多生活风波,决定了他诗歌思想内容不够丰富,代表作品是山水田园诗,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邀我至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是,还来就菊花。”《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其好友数量不多,而且篇幅多很简短,擅长的诗体主要是五古和五律。但是从艺术的完整,精美来说,他却完全可以和王维并驾齐驱,名标风韵,在创造盛唐诗歌浑融完整的共同风格上,他是有不小贡献的。李白、杜甫、王维等对他都深情敬意,并给他的诗以相当高的评价。

2、王维,字摩诘,多才多艺,诗书画音乐皆精,前期思想向望开明政治,但政局变化,使他开始了“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后期思想基本上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到晚年更是抱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心情,完全变成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

其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语言清新洗炼,朴素之中有润泽华采。

(二)边塞诗人

1、高适,字达夫,是“喜言王霸大路,务功名,尚节义”的诗人,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其诗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

2、岑参,诗歌题材广泛,边塞诗雄奇瑰丽《走马川行奉送山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鼎足而三似边塞诗)。其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慨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

王维《山居秋瞑》赏析 诗的标题“山居秋瞑”表明诗写的是山乡夜晚的秋色。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概括地点明了标题。“空山”似乎给人以空旷荒凉之感,可是与“新雨”“晚”“秋”联系起来,却给人以深远,幽静、清新的感觉,秋天的傍晚,宁静的山村,雨过天晴,景色一新。

颌联“明月秋间照,清泉石上流”可谓静物写生“明月秋间”“清泉石上”这和种景物组成了两幅柔和优美的画面,后面再用一个“照”字和一个“流”字,便使景色更加生动真切而有活动感:在一个秋雨过后的傍晚,一轮圆月当空高挂,一片秋林浴着银色的月光;明月的清光穿过秋林,斑斑驳驳地洒落在林间地上;雨后清泉在山间乱石上欢快地流淌。——一幅优美的山村夜景。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的是人的活动,竹林里传来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和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下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颌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诘;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既然诗人是那样的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春天的芳草,让它任意凋落吧,山村的秋景,同样柔美迷人,王孙公子们尽可留在山中”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可以看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朴素、清新、明丽、含蓄、境界优美、富有生气。此诗给山、雨、月、松、泉、石、女、舟等以鲜明形象和神韵,绘景如画,景中传声,动静结合,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茶文化的兴起范文第2篇

1 地理环境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江南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核心部位, 以太湖平原为中心, 地势低平, 河流稠密, 湖面众多, 水域广阔, 是典型的水网地区, 拥有十分丰富的水土、气候等资源条件, 经济交通区位优越。在古代交通不像今天这么便利的条件下, 船运便是最为快捷、方便的运输方式。拥有如此广阔的水域如同我们今天的高速公路网, 为商品的输入输出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商品的快速流通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江南地区的市镇大多沿河、沿江分布, 皆因为交通便利而兴起, 尤其是在江南运河沿岸, 众多的小城镇犹如繁星点缀, 呈珠状分布。此外, 江南地区的北边有长江天堑和淮河藩蔽, 南有钱塘江和杭州湾, 东临大海, 西有崇山, 在古代社会, 较少受到战乱的祸害, 为江南市镇的形成和发展, 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

到明中后期, 府、县各市镇的城市化以及府、县各市镇出现分工化。府、县各市镇的城市化是明朝中后期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之一。特别在江南产生了居民达几千家或几万家的大市镇, 如苏州吴江的盛泽镇、江南市、苏州震泽的震泽镇、苏州昆山的千墩镇、上海县的法华镇、乌程县的乌青县、秀水县的濮院镇等。

2 自然气候温和为生产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江南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雨水充足, 气温适宜, 气候湿润。在农耕时代, 靠天吃饭条件下, 气候因素对物质生产起着关键性的因素。江南地区一年中气温适宜, 雨热同期, 同时光照又充足, 配备本地区多平原和小丘陵地区, 农产品生产稳定, 使得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一个大粮仓。

这样的气候条件配合河湖水系、土壤地形等自然物质基础, 在其不断形成和开发利用、改造整治的过程中, 对江南市镇的具体分布情况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3 开发时间持久为经济形态转型提供坚实的资本保障

江南地区的早期历史可以推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马家浜文化遗址和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 这一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农耕业和原始手工业;到了汉代, 开始得到真正的开发;三国时期, 东吴对江南有了很大开发;经过唐朝安史之乱以后, 全国经济重心就南移到了长江流域;及至明朝, 真正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好, 交通便利环境相对稳定, 再加上北方居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本地区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经济核心区, 经济繁荣, 物产丰富, 成为政府赋税的重要来源地。这为明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4 商品经济发达促进了市镇的大量兴起

商品经济发达是推动江南地区市镇形成发展, 繁荣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推动江南市镇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三国以前, 江南地区经济比中原地区落后很多。但是经历了三国及至宋元时期, 北方战乱纷繁, 改朝换代频繁, 而南方地区却相对平稳, 生产生活没有遭受严重的破坏, 这导致了大量北人南迁定居谋生, 这个迁徙过程中先进的生产耕作技术也一起被带到了南方, 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历朝历代的君主比较重视江南的开发, 而政府实行的轻徭薄赋政策和开明的水利措施, 使得江南地区的水运业得到了很大发展, 推动了江南地区蚕桑业、丝织业、棉布业、茶叶业等行业的繁荣发达, 这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朝中期以后, 政府大力推广蚕桑、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 并且实行实物地租货币化, 几乎所有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都不同程度地开始商品化了, 农业也已经出现了地域分工。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成为了雇佣关系的劳动力, 而一些手工作坊也开始雇佣劳动力, 这种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大量产生, 标志着商品经济正式形成。商品经济向纵深发展, 乡村与商品经济联系扩大, 农产品商品化倾向加强, 带动了农业的商品化和家庭手工业的专业化与市场化。原有的农村基层市场已不能满足商品经济和农村商业贸易的发展, 这就需要更高层次的市场与之相适应, 以便沟通村、乡、市、镇、县、府行政区划之间的经济联系。市镇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商业性实体, 恰好充当了这种沟通的媒介。在这样的条件下, 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发展, 数量增多, 规模扩大, 并且由于地域分工不同, 产生了一大批专业化生产的市镇。像德清县的新市镇和吴江县的开弦弓乡都是因为上海、湖州等城市对羊毛的需求而发展成为养羊专业市镇的;一些桐油及相关行业的专业市镇和蔬菜副食品生产专业市镇也是基于相同原因得到发展的。同时, 市镇经济与国际贸易发生了联系, 市场变得十分广阔。在此基础上, 专业商人也大量产生, 比如徽商的经营活动, 需要商品的集散地, 都促进了市镇的发展。

综上所述, 江南地区地理条件优越, 气候环境适宜, 交通便利, 开发时间持久等多种因素, 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近代以来, 商品经济大力发展, 更是促进了工业化的产生。由此基础上, 江南市镇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 成为联接乡村生产资料原产地和城市消费中心的中介, 这为中国近代走上工业化道路起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关于明代江南市镇的研究, 史学界已多有成果, 然后就明时江南市镇兴起的原因探讨, 却发现笔墨并不多。明朝时期, 江南的市镇发展已经极具规模, 多数市镇沿河沿江分布, 并且呈现出专业化生产特色。独特的地理环境, 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 历朝历代的政策重视等因素, 为明代江南市镇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试从几个不同角度简单分析明代江南市镇兴起的原因。

关键词:明朝,江南市镇,商品经济

参考文献

[1] 金孝真.从明清话本小说考察江南的商业活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 (6) .

[2] 徐占春, 王楠.近代江南地区的人口城镇化研究[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4) .

[3]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4] 徐峰.试论近代江南市镇的城市化[J].兰州学刊, 2008 (2) .

茶文化的兴起范文第3篇

关于马拉松旅游, 学界研究目前侧重于案例分析。赵晨磊 (2012) 、叶新才 (2014) 先后分析了厦门马拉松赛对厦门旅游业的影响.也有学者研究了体育与旅游之间的关系, 刘晓明 (2014) 从产业融合角度探讨了体育与旅游的关联性。马拉松旅游研究处于碎片化阶段, 缺少系统性。本文将从马拉松运动大众化发展、马拉松旅游市场的形成及其特征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马拉松运动业余化发展

马拉松运动大众化发展, 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 80年代传至欧洲, 90年代到达日本, 2000年以后席卷全球。同时, 马拉松赛事也在全球遍地开花。2012年, 全美国马拉松赛事有780场, 日本200场, 德、法、英国和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等多在100多场, 印度也有50场。2013年美国马拉松赛增加到了1100场。

中国业余马拉松起步较晚, 普及程度也较低。1981年中国田协举办首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当时马拉松赛以竞技性为主, 参赛选手都是专业选手。1998年北京马拉松才开始向全社会开放, 吸收业余选手参赛。马拉松运动开始走向了社会和大众。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后, 全体国民路跑热情空前高涨。2010年中国马拉松赛的参与人次为40万, 2017年则增长到了近500万。2017年全程马拉松赛事各项目组别的参赛人次突破了235万人次, 半程马拉松赛事各项目参赛人次超过134万人次。随着路跑人数的迅猛增加, 国内马拉松赛事也出现井喷式增长。2017年中国共举办了1102场规模赛事, 2011年这一数字仅为22场。

二、马拉松旅游热潮兴起的原因

(一) 业余马拉松运动者的广泛性

马拉松运动参与者的广泛性, 不仅表现在业余马拉松参赛者数量众多, 更表现在参赛者的年龄范围和性别比例两个方面。从年龄范围看, 2017年中国跑者的主力是24-29岁以及30-34岁的跑者, 其中年龄最大者为79岁。全程马拉松项目聚集了较多35-39以及40-44岁的跑者, 半马和其他组别的跑者平均年龄低于全马。从性别比例看, 2017中国年男性跑者占比72.84%, 全程马拉松男性跑者人均参赛次数为1.69次;女性跑者占比27.16%, 全程马拉松女性跑者人均参赛次数为1.58次, 女性跑者的比例以及数量和频次都在显著提升。

(二) 城市马拉松赛遍地开花并与旅游城市高度重合

近年来, 城市马拉松颇受各地政府特别是旅游城市的欢迎。究其原因:第一, 马拉松比赛不需要建设专门的体育场馆, 且可以城市道路作为比赛赛道;第二, 马拉松赛是唯一可以由专业选手与业余爱好者共同参与的体育比赛, 能够吸引众多跑步爱好者参加;第三, 其他大型的国际体育赛事不仅难以获得申办资格, 而且周期较长, 存在举办地的唯一性。城市马拉松赛则不然, 任何城市只要具备条件都可以举办, 且以年为周期举办, 这种连续性有助于赛事品牌的建设和城市品牌的塑造。

2017年, 中国马拉松赛事覆盖含西藏在内的31个省、区、市的234个城。从举办马拉松赛的城市来看, 旅游城市是马拉松赛举办城市的主体,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则是举办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上海、西安、苏州、杭州、扬州、开封等既是旅游城市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这些城市风景优美, 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是马拉松赛的常设城市, 此外, 厦门、南宁、大连等极具特色的城市将丰富的旅游资源与马拉松赛相结合, 极大提高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与知名度。

城市马拉松赛事不仅在地理上广泛分布, 在时间上全年分布, 可以说是每月每周都有赛事。旅游城市则倾向于将马拉松赛事安排在旅游旺季, 不仅因为旅游旺季气候宜人, 适合马拉松运动, 而且更能够助涨人们的旅游热情。比如厦门马拉松一般都定在每年的元旦假期, 三亚则把马拉松赛安排在农历一月份。由于全国南北气候差异明显, 各地区避开不适宜的时间后, 形成了完整的赛事循环。

(三) 马拉松爱好者异地参赛是马拉松旅游的生力军

生命需要仪式感。对于马拉松爱好者来说, 报名参加马拉松比赛, 更能使得这种爱好得到升华, 还可能反过来成为日常训练的动力来源。每跑完一场马拉松赛, 都是一种值得永存的回忆。正因为如此, 马拉松爱好者往往选择去各地参加马拉松比赛。

根据叶新才 (2014) 对厦门马拉松旅游的研究, 发现外地参赛游客是马拉松赛旅游消费的主要客群, 在2009-2013年, 厦门马拉松赛旅游总收入分别为1.25亿元、1.12亿元、1.54亿元、2.06亿元、2.26亿元, 而外地参赛者游客消费额分别占到当年马拉松赛旅游消费总额的48.1%、60.95%、58.59%、79.10%、73.45%。外地参赛游客的消费无论是相对比重还是绝对额, 总体都呈上升趋势。

(四) 境外马拉松旅行悄然兴起

就在国内马拉松赛由于报名人数众多而一票难求的时候, 少部分跑者已经将脚步延伸到了国外。在发达国家, 马拉松旅游产业已经成型。而在中国, 去国外跑步加旅游属于刚刚兴起。目前国内的马拉松境外游尚处于低利润、做口碑的阶段, 不过, 市场细分的趋势已经显现, 并且出现了一批专业的马拉松境外旅行公司。比如众信体育、上海蒸蒸日上等。

境外马拉松旅游产品大多围绕马拉松比赛做一个参赛套装, 包括行程安排、参赛安排、城市观光旅游等, 间或还会加入了一些与跑步有关的主题活动。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既能参加马拉松又能旅游, 显然, 这样的游览方式吸引着运动爱好者。除了参加境外马拉松旅行团, 也有一些跑友采取自由行的形式。国外马拉松赛事比较多, 尽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地方去跑。

三、马拉松旅游的基本特征

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休闲旅游要求平民化, 竞技体育也需要大众化, 马拉松旅游则是两者的完美结合。旅游、休闲和健康是马拉松旅游的基本特征。它使得马拉松旅游既不同于纯粹以休闲为目的的文化观光旅游, 又区别于其他体育观赛旅游。

首先, 由于城市马拉松赛事在地理和时间上的分布特性, 使得许多旅游目的地都可能是马拉松参赛的目标城市, 旅行路线高度重合。大多数旅游梦想之行都可以通过参加马拉松赛的形式一并实现, 一年一度。这是所有其他体育赛事难以与之媲美的。

其次, 马拉松旅游体现了生活的悠闲。如果说旅游只表明一个人在旅游期间处于休闲状态的话, 马拉松旅游肯定不只这些。因为马拉松赛前必须有大量的日常跑步练习, 而这需要参赛者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之外有足够多的闲暇时间。有调查显示, 马拉松参赛者一般每周锻炼3-6次, 平均每次运动持续1-2小时, 而且基本上都是常年坚持。与专业运动员不同, 日常训练于专业运动员是工作, 但对于马拉松爱好者来说纯粹属于消遣。即便在马拉松比赛过程中, 业余马拉松选手也是处于一种放松和娱乐的心理状态, 真正的重在参与。

最后, 马拉松旅游体现了健康, 包括身体与心理两个层面。对于身体层面, 在所有健身运动中, 长跑最影响寿命。经常跑步锻炼的人寿命会更长, 因为跑步可以对心脏循环系统产生有益的影响, 并能提高能量基础代谢。

它还改善了细胞的营养吸收状况, 使免疫系统得以发挥更好地作用。长跑爱好者在视力、睡眠质量和减少脂肪等方面同样有良好的表现。马拉松是一项耐力极限运动, 马拉松爱好者, 尤其是有过全马完赛经历的人, 似乎更加乐道于跑马拉松所带来的精神和心理层面的微妙变化。

四、总结

马拉松运动, 曾经是大多数常人难以想象的专业竞技项目,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 迅速走入大众生活并风靡全球。与此同时, 城市马拉松赛事遍地开花。它不仅被用来塑造城市形象和名片, 更用以吸引外来参赛者和旅游者。正是马拉松爱好者异地参赛这种行为, 汇聚成了马拉松旅游市场的涓涓细流。他们用脚步丈量一个个城市, 从国内到国外, 既实现了“世界这么大, 我想去看看”的愿望, 又锻炼了身体、磨炼了意志, 并感受着马拉松一般的人生经验和态度。休闲、旅游和健康是马拉松旅游最基本的特征。

摘要:由于马拉松运动向大众化发展, 旅游城市纷纷举办城市马拉松赛, 因为马拉松爱好者异地参赛等因素, 共同促成了马拉松旅游热潮的兴起。健康、休闲和旅游是马拉松旅游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马拉松,旅游,休闲,健康

参考文献

[1] 宋书楠.试议体育赛事的旅游开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6) :35-38.

[2] 赵晨磊.厦门马拉松旅游效应与借鉴[J].商场现代化, 2012 (3) :30-31.

茶文化的兴起范文第4篇

1 国内建筑界关于中式建筑风格的争论

全球一体化导致的全球文化趋同, 反映在建筑上, 就是建筑的地域文化逐步被全球文化所淹没, 建筑的民族性被建筑的“国际性”所取代。作为城市和建筑灵魂的地域文化特征逐渐有衰落和消失的危险。在全球化和文化趋同的形式下, 如何保护、发展和创新地域建筑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风”并不是单纯的仿古, 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梁思成先生说过, “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游憩、以及烹饪、缝纫, 室内的书画陈设, 室外的庭院花木, 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象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就履, 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延续中式建筑, 并不是要我们去做大屋顶、木结构, 并不是让这些古老的元素、古老的价值, 简单的复活。而是真的从生活、从需要出发, 用发展的眼光, 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去发展它。

发展中式建筑不要盲目的提倡地域性, 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必须认识到只有创造性地发展地域建筑文化才能使它产生长久的魅力。发扬地域建筑文化并不能一味怀旧和复古, 那是被动和消极的表现, 而是应该积极地面对全球物质文明, 对其进行分析取舍, 在保留本地区地域文化精髓的前提下, 充实和发展本地域的地域文化。

其次, 用现代的建筑语言表达传统建筑之神韵。传统建筑之美, 并非个是写在表面形式上。

最后, “模仿”是地域文化消失的重要原因。这时既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 又有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模仿。各种不加分析, 不加取舍的建筑耸立在各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域上, 大大冲击了当地地域文化特征。同样, 那些为片面强调民族性、地域性, 为表现“中国固有民族形式”、“夺回古都风貌”等做法, 都是一味模仿中国古代建筑, 企图通过固有的传统形式来保持地域性建筑文化也是消极的和不现实的。

2 中国风兴起原因分析

2.1 文化的交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 中国的城乡建设, 也呈现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同时各种建筑理论、建筑思潮也涌入了中国, 国内无论是建筑工作者还是在校的教师学生, 都经历了这信息爆炸的时期。接受、学习成了这个时期的主旋律, 学校、建筑单位都开始学习国际的流线趋势, 大量的优秀人才出国进修、深造。涌入中国的外籍建筑师越来越多。同一时间, 随着国门的开发, 国内经济的发展, 外籍建筑师也纷纷踏上中国的土地, 他们的建筑作品, 他们的建筑思想以及世界最新的建筑潮流也随之而来。国内的建筑工作者也逐步掌握和接受了这些建筑思想和理论, 鸟巢、水立方、央视大楼等及具影响力的作品再一次催化了国内外建筑界的文化交流。而本次“中国风”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文化背景下在国内轰然兴起。

2.2 经济的高速发展

建筑风格的兴起与经济有着必然的联系, 只有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的程度, 人们才会有精力去进行精神文明方面的追求。近几年来, 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人们群众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以及精神上的追求也更加的迫切, 国人就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找回属于自己民族的精神。

2.3 政府的需求与扶植

近几年, 政府对于中国文化方面的需求变得更加旺盛, 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 国家对外形象以及文化输出的要求更为强烈:另一方面由于参与到奥运会等大型国际活动之中, 本身这些活动需要中国拿出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对外宣传自己, 而同时国家也需要通过这些活动, 展示出自己的文化, 增强民众对国家对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 当代中式建筑的特征及手法

当代中式建筑多在立面以及院子空间上做文章, 在立面设计上又多采用了“表层优化”、“抽象变异”两种不同的理念和表现手法来体现对传统民族形式的延续、变异、整合与超越。

3.1 表层优化

表层优化是指与传统建筑的表现形式和特征的直接关联。在立面设计上表现为对传统建筑视觉形象和设汁手法的认同。诚然“表层优化”是以“摹仿”为基础, 但这种“摹仿”决不是被动式的延续而是要对传统建筑形态和特征进行研究结合具体地域的经济施工技术等条件对其进行简化和转换达到“优化”的目的。“表层优化”的战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对作为模拟对象的地域传统建筑表层形态的慎重选择。

3.2 抽象变异

将中式建筑的片断、局部进行提取和复制, 虽然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国人由于长期文化归属感缺失带来的精神回归的需求, 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但是, 如果中国文化只能用符号化的语言来表述的时候, 中国文化是否就朝不保夕了。所以以上的设计, 尤其是各个住宅项目都进行过了简化提炼的处理——抽象变异。

所谓“抽象变异”是指对参照原型进行高度的简化、抽象和再加工, 抓住“神”之所在并保持原型的整体突出特征形成“隐性符号”。在现代中式住宅立面造型设计过程中“抽象变异”则指地域传统建筑的典型形象, 以抽象和象征的手法进行变异使其具自原形的“隐性表征性”。这种做法既可以在新功能、新技术、新载体的情况下摆脱与此相悖的旧载体形式的羁绊, 解放创作思想又可以在深层领域取得与民族、地域传统精神的关联。深圳万科第五园及九间堂就是较多地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对传统建筑形式加以提升、进化和嫁接形成与传统中式建筑形态近似而内在神似的良好效果, 引发人们的抽象想象。

4 结语

“中国风”主要还是兴起于房地产市场上, 虽然如中国美院、大唐不夜城这样的一些公建项目也是要求民族风格, 但是这样的项目大多都是位于重要的历史地段或者有着极其浓厚的历史文脉的地方, 且相比于全国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大量建筑, 这些中式的公建简直就是沧海一粟, 可以忽略了。不可否认的是, 房地产市场、住宅小区项目才是本次“中国风”的主力;而这些主力又几乎全部都是住宅项目中的高档别墅区。而开发商的“中国风”, 更多的只是作为卖点而被提出, 实质上建筑界对于“中国风”的探索和研究还是停留在比较初级和浅显的程度上。

摘要:目前在住宅项目中, 中国风已经兴起。本文众国内建筑关于中式建筑风格的争论, 中国风兴起原因的分析, 当代中式建筑的特征及手法3个方法分析了当代中式建筑中的中国风兴起。

关键词:中式建筑,中国风,建筑风格

参考文献

[1] 王宝卓.当前中式建筑作品得失分析[J].山西建筑, 2008, 7.

茶文化的兴起范文第5篇

首先, 快餐化模式提高了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短视频内容大多在十五秒到五分钟之内, 相比较于追一集电视剧或看一部电影, 更能满足人们在零散时间段寻求娱乐的需求, 大大提高了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例如人们可以在坐公交、地铁或吃饭等时段, 通过看几个短视频来打发时间、获取信息、愉悦心情。

其次, 现实性内容贴近了受众渴望肯定的心理世界。短视频媒体采用UGC模式, 即用户将自己创作的视频通过互联网分享给社会大众。视频内容大多为普通人拍摄的普通生活场景, 有的展示生活中的幽默, 有的展示自己的独特技艺, 有的向大家传授生活妙招或是美食菜谱。作为传播媒介, 短视频媒体满足了用户表达自我的需求, 并且在发表、分享以及获得点赞等媒介互动传播中获得价值肯定和自我需要的满足。

再次, 迎合性传播方式融汇流行元素切合用户喜好。短视频内容常常结合当下流行因素进行传播, 例如音乐、特效、滤镜等, 不仅迎合潮流, 而且也更容易吸引众多年轻用户。同时, 短视频媒体个性化推荐也越来越吸引广大用户, 保持用户黏性。短视频媒体平台浏览视频只需上下或左右滑动, 对于不喜欢的视频, 划走即可, 对于自己喜欢的视频, 可以为其点赞或发表自己评论, 短视频APP会根据后台大数据, 自动在推荐页面为用户推荐用户喜欢的相似视频。正是由于短视频媒体迎合时代潮流, 分析用户喜好, 使得短视频媒体APP日活用户逐渐增多, 短视频媒体得到很快发展。

二、短视频媒体的发展困境

首先, 创意匮乏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从内容上来看, 短视频制作者的主要拍摄内容便是模仿当下热门视频或是对口型表演, 这也反映出了由于大多数制作人员创意匮乏而导致的内容严重同质化。用户在浏览推荐页面时, 一次可能会出现很多相似视频, 内容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使用户产生视觉和感官疲劳进而失去兴趣, 这也成为阻碍短视频这一新兴媒体发展的首要困境。

其次, 良莠不齐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题材广泛、时尚有趣, 但其中也不乏一些虚假低俗的炒作视频。例如其中一些炫富的视频, 还有未成年少女早孕当妈晒娃博人眼球的视频, 以及一些危险刺激行为的视频, 这些都将造成很多不良的社会影响。由于短视频媒体平台受众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年轻人甚至是未成年人, 他们的辨别能力有限, 好奇心重, 模仿能力强, 不能很好的抵制诱惑, 这些不良内容的视频会对年轻人尤其是未成年人造成错误的价值观引导, 影响社会风气, 甚至于还出现模仿视频中的危险动作对生命健康造成危害的案例。

再次, 忽视创作权容易导致法律后果。短视频平台目前播放的内容主要还是以模仿表演、配音对口型为主, 这些非原创的视频的创作权问题急需引起注意。因为一个视频中人物的动作、话语, 或是一幅图片、一段背景音乐都有可能出自一部电影、一本书、一幅画、一首歌, 随意引用、发布或是乱加改动, 都是对原创作者的不尊重, 侵犯了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 进而导致侵权法律后果。

三、短视频媒体的未来出路

首先, 加强监管审查, 对内容严格把关。短视频媒体发布者众多, 内容审核难度大, 因此会夹杂一些不良内容, 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这就需要短视频媒体发布平台提高视频发布门槛, 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审核来严格把关, 从而杜绝不良视频内容的发布。在监管的同时, 还需要制定严格的惩治措施, 包括对于发布不良内容的用户采取警告、封号、记入不良信用记录等。

其次, 鼓励原创, 增强版权保护意识。内容抄袭或雷同, 不仅容易引起法律纠纷, 而且也容易让受众厌烦。只有那些原创新鲜有趣与众不同的内容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因此短视频媒体平台为了未来更好的发展需要鼓励用户坚持原创, 加大对原创视频推广力度和对原创作者的奖励力度, 以提高原创积极性。

再次, 紧跟时代潮流, 增强受众第一意识。短视频媒体的受众主要是追赶潮流的年轻人。以抖音平台为例, 根据艾瑞数据, 抖音短视频的用户目前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男性用户48.03%, 女性用户占比51.97%。在年龄分布上, 24岁以下和25-30岁的用户占比最高, 分别占据27%和29.03%的比例。对受众大数据进行分析研判, 有助于分类分层和贴近, 更有针对性地着眼于未来发展。

【相关链接】

短视频即短片视频, 是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 一般是在互联网新媒体上传播的时长在1分钟以内的视频传播内容;随着移动终端普及和网络的提速, 短平快的大流量传播内容逐渐获得各大平台、粉丝和资本的青睐。

随着网红经济的出现, 视频行业逐渐崛起一批优质UGC内容制作者, 微博、秒拍、快手、今日头条纷纷入局短视频行业, 募集一批优秀的内容制作团队入驻。到了2017年, 短视频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内容制作者也偏向PGC化专业运作。

2017年7月, 国家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规定, 短视频禁止不良行为。将专项整治工作, 加强对网络直播平台的规范管理。2018年11月7日, 国家版权局通报, 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2018"专项行动取得积极成效。15家短视频平台下架侵权盗版作品57万部。

2019年1月9日,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正式发布《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100条和《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

摘要:抖音、快手、火山等短视频媒体的兴起原因不仅在于运用时长较短的内容填补了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的碎片化时间, 而且也在于增加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方式, 让人们在众多新媒体渠道中增加了一种新的选择。随着短视频媒体的发展, 青少年沉迷其中、内容把关不严、传播不良价值观等问题也亟需整顿和解决。

关键词:短视频媒体,兴起原因,发展困境

参考文献

[1] 柳鑫苗, 张新, 张子微.抖音式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模式探析与反思[J].传播力研究, 2018 (18) :239.

[2] 吴佳妮.音乐社交短视频软件何以走红--以抖音App为例[J].新媒体研究, 2017 (18) :88-89.

茶文化的兴起范文第6篇

本课选自 “统一国家的建立”。 主要内容有:匈奴的崛起与蒙古草原的统一;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匈奴自战国时兴起历经秦汉。 本民族的统一强大及与中原地区的和战变迁; 两汉时国力的变化及对匈奴政策的不断调整;“战”与“和”两种方式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2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心智还不很成熟,尚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但好奇心驱使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求知欲望强烈,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从较多图片、小故事、视频等资料入手,抽丝拔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不利因素是他们学习历史课程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本课涉及民族问题较多,学起来不那么容易。

3学习目标

(1)了解匈奴的兴起; 认识匈奴在开发边疆中的作用及汉匈关系。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史实,归纳漠北大战胜利的原因,分析漠北大战的影响。 掌握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3)通过认识昭君的贡献与品质,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认识和平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漠北战役和昭君出塞。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4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情景体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5教学过程

5.1故事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导入,能够拉近师生的距离,增加教师的亲和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良好基础。

5.2 探索新知

在仔细阅读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以“和”“战”“和”为线索,把本课内容整合为:“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三大篇章。

设计意图:在中华文化中,有不少关于匈奴的古诗句。 将三大板块的标题以古诗句代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1)感知匈奴:今天我们56 个民族中已经没有匈奴族了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呢? 通过视频,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设计意图:直观的视频介绍易于学生感受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介绍冒顿单于,教师强调有关 “匈奴”的知识点。

设计意图:重视双基的落实,使学生直观感受匈奴这一民族,为了解汉匈的关系做好铺垫。

第一篇章———“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出示材料,依次提问,师生共同探究:汉初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 西汉统治者此时拿起武器反抗会出现什么结果? 该怎么办? 什么是和亲?

设计意图: 第一篇章主要使学生了解西汉初年与匈奴被迫和亲的背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使其初步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第二篇章———“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该部分采取从整体感知到具体学习, 最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步骤来完成。

过渡语:和亲虽然不会彻底解决匈奴的南下,但和亲给西汉赢得了宝贵的休养生息的时机,如“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使西汉国力不断增强,才使武帝有能力大规模反击匈奴。

(1)出示漠北大战示意图。 武帝曾三次大规模反击匈奴,其中前两次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这不仅归功于武帝的果断决策还离不开他的左膀右臂———卫青、霍去病。 让学生分享卫青、霍去病的故事或简介。

设计意图: 总体认识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发动的三次大规模反击战,使学生感受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

(2)进入 “畅所欲言”环节:面对匈奴的进攻,汉武帝将如何调整对匈奴的政策? 假如你是汉朝的大臣,你将给汉武帝什么建议?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国力强盛是反击匈奴的决定条件。 此环节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问题研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荣誉感。

(3)让学生带着任务(分析漠北大战的结果及影响)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 使学生直观感受漠北大战的恢弘场面和战争的残酷。 认识到漠北大战基本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同时西汉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昭君出塞”埋下伏笔。

第三篇章———“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过渡语:漠北一战让双方意识到和平的珍贵。 后来是谁重新架起两族人民之间友好关系的桥梁呢?

(1)介绍王昭君,昭君美在哪里?

(2)史书记载:昭君出塞后取汉之优,补匈奴之短。 让我们在视频中领略风华绝代、深明大义的昭君吧。 (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印证昭君为匈奴所做的贡献。

(3)根据史料分析: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4)归纳总结:汉初和亲和汉元帝时期的和亲有何异同?

设计意图:表格形式一目了然,易于接受,帮助学生顺利攻克本课重难点。

5.3 前情回顾

再次出示三大篇章,让学生小结本课内容,教师点拨并深化主题。 认识民族关系的主流。 通过“三大篇章”、“一条主线”梳理本节课知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5.4 习题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做习题的形式使学生夯实基础。 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本课介绍了许多历史人物,你最崇拜谁? 说一下理由。 ”更是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本课所学习的知识。

5.5 感悟升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今天56 个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建设着我们可爱的祖国。 纵观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小诗一首作为总结。

上一篇:八年级英语教学案例范文下一篇:融资服务协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