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2023-09-16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加强艺术高职院校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对于促进高等艺术教育发展、培养合格艺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艺术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要准确把握廉政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结合学院特色,以培育廉洁意识为根本,创新廉政文化建设载体,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推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

关键词 艺术高职院校 廉政文化 建设

反腐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加大反腐力度,对腐败零容忍的同时,还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文化以崇尚廉洁、鄙弃贪腐为价值取向,融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人们对廉洁政治和廉洁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①习近平指出,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近年来,高校因新校区建设和科研基金等问题成腐败的新发区,反腐形势严峻。艺术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文化艺术人才的重任。因此,艺术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想拒绝腐败,成为职业教育的净土,就必须认真研究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思路,创新廉政文化建设载体,积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培养合格艺术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深刻认识艺术高职院校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战略举措,对于不断夯实廉洁治校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高校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具有重要意义。

1、廉政文化建设是提高艺术高职学生反腐意识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中,艺术高职教育的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发展,为艺术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但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冲击,“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国高校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致使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急剧膨胀,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腐朽享乐观念肆意滋生,造成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出现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社会责任感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问题。”②这些现象在艺术高职院校尤为突出,加之艺术高职院校学文化基础较差,重视专业课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现象尤为普遍。这两者的综合影响导致艺术高职学生对腐败的危害认识不深,对腐败现象漠不关心,甚至产生反腐是党和政府的事跟自己毫无关系的想法。因此,加强对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的反腐意识教育迫在眉睫。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宣传栏等宣传廉政思想、讲述廉政故事、树立廉政榜样,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建设氛围。同时,利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给学生讲述我国廉政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反腐倡廉的基本法规和政策以及古代廉政思想,使新时期的艺术高职学生具有良好的廉政思想基础,增强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反腐意识。

2、廉政文化建设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人才的现实需要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人才是关键。要树立尊重人才的意识,牢固树立“文化发展,人才为先”的思想,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文化工作者要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和强烈的为人民服务、廉洁自律的思想意识,成为新时期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这些意识需要在学生时代开始培养,通过校园里廉政文化建设,引导广大艺术高职学生自觉学习廉政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良好风尚,努力成为德艺双馨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人才。

3、廉政文化建设是促进艺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文化建设在党和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此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掀起新高潮。艺术高职院校也借着这股东风迎来发展的春天,招生年年火爆。艺术高职院校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有些学校为扩大规模,不注重学生质量,在招生过程中徇私舞弊,招收关系学生。在学生毕业时打着为学生帮忙找工作的幌子收受学生钱财。甚至有些辅导员直接拿奖助学金与学生进行交易。在艺术创造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一些教师的舞蹈、音乐等作品出现抄袭剽窃等现象。还有一些教师为赚取经济利益,大部分时间用在校外兼职上,不注重对本校学生的培养,甚至为了获取高额利益,文艺作品创作、演出过程中出现了低俗媚俗的现象。因此,把廉政文化建设融入艺术高职院校的整体建设,有利于抵制腐败现象在校园里蔓延,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教风。有利于提高艺术作品创造的水平和影响力,促进艺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

二、全面探索艺术高职院校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途径

推进艺术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要准确把握廉政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结合学院特色,以培育廉洁意识为根本,创新廉政文化建设载体,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推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

1、以培养廉洁意识为根本

廉政意识培养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在观念文化的诸种社会意识形式中,价值意识具有特殊性,它不是与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科学这些意识形式相并列的,而是渗透于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之中,是通过各种社会意识形式表现出来的更深层的意识。因此,价值意识具有渗透性、贯通性、普遍性。”③同时,廉政意识的增强能压缩头脑中想腐思想的空间。推进艺术高职院校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就要注重廉洁意识的培养。通过不断学习,让每一位领导干部、教师增强廉政意识,形成 “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 的良好习惯,自觉约束、规范自身行为,把廉洁意识渗透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增强自觉抵制腐败的能力,通过培育自身的廉洁意识来促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廉洁和谐的良好氛围。

2、以廉政制度和规范为支撑

只有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反腐倡廉教育制度规范,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制度,才能有力地支撑廉政文化建设。所以说,“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要从制度上着手,要加强廉政制度建设的力度,以廉政制度作为保障,在制度化、规范化上狠下功夫。”④艺术高职院校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廉政制度和规范约束党员干部和教师的行为,预防腐败的发生。在具体操作中,一要建立和完善廉政奖惩制度,制定相关廉政奖励制度、廉政先进评优办法等,使廉政行为得到鼓励和支持,使腐败行为得到严惩。二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廉政监督制度,着力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最大程度地减少腐败机会,有效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创新廉政文化建设载体

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要不断创新廉政文化建设的载体。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一是在校园宣传栏中专门开辟廉政教育专栏,在校园网站上开辟廉政网页,在行政楼等空白墙壁上张贴廉政宣传标语,形成三位一体的廉政文化宣传阵地,营造浓郁的崇廉尚廉文化氛围。二是有效利用艺术院校的资源,积极编排廉政警示文艺节目,突出党风廉政文化教育主题,在校园内部巡回演出,要求党员干部、教职员工、学生要认真观看,通过观看廉政警示教育文化节目,让廉政文化意识入脑入心,占据灵魂。

4、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艺术高职院校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要注重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积极探索廉政教育新路子。坚持廉政文化建设与院校的建设发展相结合,以廉政文化建设带动学院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坚持廉政文化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党建和学院工作目标,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坚持廉政文化建设与培养文化人才,生产文艺作品相结合,将廉政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和作品生产的始终,培养专业技能好、廉政意识强优秀人才,生产高尚、有思想有内涵的作品,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702950. html.2010-1-4.

②魏晓文,田志闯.新时期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J].党团教育,2012(6).

③培育廉政价值观 抵御腐败文化侵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3-30.

④田湘波.廉政文化与廉政制度关系辨析[J].廉政文化研究,2010(4).

(作者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2012年6月,教育部批准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标志着我国远程开放教育进入了转型阶段。据此,在电大教育改革与发展之中,校园文化建设成为育人的核心,使基层电大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深入挖掘电大精神,将其融入校园文化有利于促进基层电大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将基层电大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作为切入点,对基层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策略展开一系列的浅析。

[关    键   词]  新形势;基层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共同组成了大学校园文化体系,其中物质文化作为基础、精神文化体现核心价值、制度文化提供保障作用,三者之间互相协调,使校园文化呈现完善化的体系形态。基层电大作为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涵盖上述三个方面。因此,应把握新形势的特征,积极建设基层电大校园文化体系,促进电大转型升级发展。

一、基层电大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的政策一出,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乃至我国远程教育体系面临着新起点以及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国家开放大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在总结广播电视大学经验的基础上,应该将电大的理念育人、文化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推动我国远程高等教育进入新时期。

国家开放大学在建设初期,以建设制度框架、办学组织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建设“学分银行”等工作为中心,进行了顶层设计。在这项工程当中,基层电大属于一线组织者以及管理者,尽管其所能够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但是其办学能力和水平对于电大系统的综合办学实力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对于新形势背景下的基层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给予关注,研究其建设思路,势必对开放大学的建设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前,开放大学数字化、智能化、终身化、融合化发展趋势越发明显,基层电大所面临的转型压力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基层电大特色校园文化,凸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竞争力,对于促进基层电大可持续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形势下基层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一)发挥大学精神统领作用,投入区域经济服务

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相比普通高校,电大既有与之相同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又具有远程教育的特殊性。基于电大的办学特点,充分发挥其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的精神统领作用则变得十分关键。

基于广播电视大学所建设的国家开放大学属于一个新起点,是适应国家发展需要以及技术发展趋势的要求所带来的转型,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建立国家开放大学是一种标志,其与封闭式的普通高校教育存在区别,提倡开放教育。另外,电大教育的覆盖面更广,要发挥系统办学优势,增强办学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切实提升办学口碑和社会影响力。

以新形势为背景,基层电大应该重视精神统领作用,将系统办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得系统办学的文化与特色相结合,为师生筑起校园围墙,使基层电大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在社会上形成更大的影响力。

在电大教学体系中,基层电大应该以国家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作为基础,创建体现自身办学特色的文化体系。办学硬件条件的发展水平大多相同,只有凸显办学理念以及电大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才能够形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要素。在日常的建设工作中,基层电大应该重视教学模式改革,使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开放理念与文化建设理念,积极向学生传递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做好统筹规划,有机融合实体校园和虚拟校园

首先,要树立新型的远程开放教育观和远程开放教育校园文化观,着力建设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多元自主教学交互平台。比如,开发视频课堂、微课资源、文本资源、网上社区和论坛等,这样能够使操作更加方便,还能够使师生的学习需求和交流需求得以满足,建立效率较高的网络学习平台。

其次,从网络文化宣传的角度来看,应该创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从一个方面来看,建设校园文化网站,使校园文化的内涵以及感召力能够发挥作用,学生登录校园网站后,能够获得美的感受,从而融入校园文化的精神氛围当中。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应该做好网站的日常维护以及更新工作,可以增加知识性学习之外的栏目,例如,人力资源需求、专业动态等,使网站的吸引力得以增强,使虚拟校园文化的宣传和服务功能得以完善,真正体现出基层电大教育的开放性特点。

另外,要想使虚拟网络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得以实现,不仅要对基础的硬件和软件予以投入,还应该聘請专业的网络专员负责日常维护工作。同时,授课教师也应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基层电大的网络技术人员应该基于教学需要,做好校级平台维护以及更新工作,与相关学习平台形成互补。授课教师应该革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投入教学改革,探索更多优质的辅助教学形式。要充分发挥现有教育条件的作用,为学生开展更加灵活的网络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优化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的效果。

(三)加强学风与教风建设,营造和谐校园环境

首先,将成人开放教育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融入创新理念,组织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充分考虑成人的学习特点,开展各种先进典型评比活动、社团活动、专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等。同时,将其作为切入点,对于各项活动实施有效分类管理,使学生活动能够体现出规范化、制度化的特点,建立健全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应该积极引入教育引导、监督约束、环境熏陶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帮助,形成以“诚信、求实、务实”为主题的学习风气,使学生形成归属感。

其次,将教学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教风能够带动学风发展,形成新型师生关系。应该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强化师德师风教育。授课教师不仅应该不断学习教育新理念、新方法与新技术,还应该形成强烈的“育人”责任感,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能够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将情感投入学习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基层电大还应该积极地为教师以及管理人员开展培训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的每个人都能够树立服务意识,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对于困难学生给予更多关爱与帮助。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突出生本理念,让学生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受益。同时,应该培养学生成为创造校园文化的一员,使得基层电大校园文化能够在各个层面的碰撞之下形成生命活力。

(四)坚持生本理念,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工作

第一,强化情感认同。基层电大以实现工作目标为前提,应该尽量使学生的发展目标与教师的工作目标和学校的办学目标相统一,使师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自身在学校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与价值,形成更加强烈的归属感,形成校园文化合力。第二,建立完善的机制。从基层电大的角度来看,应该建立体现生本理念的约束以及激励机制,构建契合客观实际并凸显前瞻性的管理制度体系,为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应该结合基层电大校园文化的特点建立激励机制,开展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员、奖学金等评优工作。举办开学式、毕业典礼、校友座谈会等,讲好电大故事,增强学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得以有效落实。第三,树立传承与创新的意识。基层电大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较长的时间,每个参与校园文化建設工作的人员都应该将文化理念融入各项教学工作中,形成基层电大的文化特征,并为校园文化体系中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另外,应该做好总结和提炼的工作,对优秀的校园文化进行宣传与弘扬,延续其核心精神,提高文化内容的丰富程度,使其能够真正体现时代特征以及基层电大校园文化独有的开放理念,促进基层电大校园文化长远发展,为基层电大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综上所述,基层电大培养与输送的人才在社会建设与发展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认识到基层电大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的基础上,应该发挥大学精神统领作用,做好校园文化统筹规划工作,将实体校园和虚拟校园有机融合。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学风、教风建设,创建和谐校园环境,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文化,为师生构筑起有归属感的校园围墙。通过本文对新形势下基层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策略展开的一系列浅析,希望能为促进基层电大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程南清.智慧校园视野下的城市电大信息化建设路径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8(3):122-128.

[2]肖林炜,何静,沈俊杰.价值融入 虚实结合 系统建设 突出优长:金华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4):42-43,46.

◎编辑 张 慧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当今社会提倡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教育中也应该倡导和谐。班级是组成学校的重要元素,加强对班级文化的建设对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然后针对如何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推进

前言: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精神、文化几个方面的内容。班级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家园,而校园则是学生进行各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进行合理的结合,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

(一)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要素

在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础。只有在优质的校园环境中,学生才能够更加健康的发展和成长[1]。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校园环境的建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将学校的特色彰显出来。

(二)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

在精神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主要通过校园活动来完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处于核心位置,能够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风采以及学生的精神风貌。在建设精神文化的建设中主要包括对于校风、学风以及教风的建设。通过加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能够使校园文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保证

制度文化属于规范性的文化,对于全体成员都能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在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制度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行为上的准则,也要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建设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對于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强化人文班级建设

在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将人文色彩体现出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在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首先,多给予学生尊重。为了构建和谐的班集体,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对于学生在班级内的主体性给予尊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对待班级内的学生时应该有平等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和尊重的。其次,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2]。在班级建设中,不仅要给予学生尊重,还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应该对给予学生帮助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优势的发展提供平台。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足够的宽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大学生都有很强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认识问题的能力,通过理性的语言来解释他们比较关心的问题能够使他们在思想上产生认同感,并且在班级内部形成和谐的氛围。比如,面对学生的逃课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理性的语言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分析,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最后,创建和谐的教室文化。教室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展班级活动的主要阵地。教室的环境应该始终保持干净、卫生,可以在教室内张贴一些激励性的名人名言,也可以留出一部分来展示学生的作品以及获得的奖项等。这样一来,学生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中就会学会自我约束和管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加强班级精神建设

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首先,在建设精神文化时要发挥物质文化的作用。在一些班级活动中,对于取得成绩或者进步的学生,可以给予其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且对他们进行表扬,使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进取心,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其次,在建设精神文化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还需要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在班级内部的精神文化建设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3]。在班级内要经常为学生组织各种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合作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有全面的策划方案,还要注重活动的反馈情况,使学生真正在活动中有所感悟。广大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工作中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最后,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应该引导学生多读书,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和学生都要将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班级内部设立读书角,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学生在闲暇时间可以对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自由的阅读,学生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的制度文化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制度化的环境,还能为学生提供对品行和行为进行评定的标准,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的准则下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约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生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维护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促进自身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班级制度,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且对最后的制度进行举手表决,将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发挥出来。同时,还要在班级内部建设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让学生能够振作自己的精神,与同学之间构建和谐的关系,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结论:总而言之,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应该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加强人文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使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从根本上构建和谐、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金萍.文化落地立德树人——以德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铸剑精神”校园文化在班级建设管理中的渗透为例[J].职业,2018(31):66-67.

[2]张瑶,董绍伦,刘辉,樊志峰.新时期高校辅导员与班级文化建设初探[J].大众文艺,2018(17):192-193.

[3]吴红华.班级文化的相关构建策略探究[J].广东蚕业,2018,52(09):110-111.

作者简介:姓名:张斌,出生年月:19960908;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陕西省黄龙县;学历:本科;职称:无;毕业院校:西京学院;毕业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研究方向:班级建设促进学校建设;单位:西京学院.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研究由于割裂了其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必然存在着范式研究路径虚构等诸多研究困境,只有理解校园文化本质是劳动逻辑创造“新人”的文化,开展对校园文化症结的哲学追问,寻找校园文化建设所要面对的现实根源,才能重建以劳动逻辑为基础的校园文化,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校园文化 研究困境 异化 劳动逻辑 资本逻辑

[作者简介]刘彩生(1971- ),男,山西榆次人,江苏科技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发展。(江苏 镇江 212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项目“独立学院校园文化CIS体系构建及实现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JDSZ3029)

一、校园文化的研究困境

1.范式研究路径虚构。范式是研究问题的抽象表达,是经过概念加工过的体系化范畴。校园文化的很多研究仅是从假设概念出发,从概念研究中生成范式并进行剖析,从而脱离现实情势。校园文化本身受限于包括地域文化氛围、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教育等社会环境因素,其研究必须依赖两个来源:一是社会历史条件主导下的社会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与社会风气等;二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成型的具体文化概念。如果脱离这两个来源,校园文化研究就只能是一种虚构化路径介入,使得文化现实问题与学术研究问题出现脱离与断裂,进而形成“两张皮”的状况。

2.“环境决定论”的强迫倾向。校园文化研究暗含着一个理论强迫就是(教育)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决定着人的生存与发展,改善校园文化环境就能解决好育人问题,殊不知,“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①。唯物论告诉我们,是人的劳动实践创造环境,环境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物质、精神基础。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将研究视角推进至人,才能把握住校园文化建设的真实内涵。

3.功能主义的片面理解。现有很多研究大多倾向于认定校园文化具有一种单纯的以文化影响人的育人功能。事实上,校园文化包括器物、精神、中介等层面,其作用的发挥是多层次的,同时,它与社会文化紧密结合,其结构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而变化。校园文化的育人过程是一个不断吸收社会文化,培养能改变劳动模式从而影响社会进步的受教育者,进而促进社会文化变革的过程,所以校园文化是以全面的、有机的、整体的方式存在并发展的。

4.工具理性的逻辑预设。校园文化研究很大程度上从逻辑上预设了校园文化的“应然”状态,而非“实然”状态,忽视了自我生成的内在合理性和外在引导性的双重把控,具体表现在:校园文化研究的“急功近利”,期望将社会文化的内容快速“打包”塞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环节中;校园文化研究的“短视效应”,试图通过校园文化简单培养受教育者,而忽视人的全面性与持续性发展;校园文化研究的“好高骛远”,研究格调被过度拔高,人为地增加了过多“添加剂”,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与践行效果;等等。

高校校园文化存在诸多研究困境,是因为没有找准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作用及归宿,未能指向其背后的现实性内容。劳动是人的社会性存在的基础。通过劳动形成文化并生成“新人”的过程,是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马克思对“新人”产生机制做出过阐述:“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②首先,校园是一个共同体式的生活群体,校园文化作用的发挥在于意识教育,而意识教育开始于主体与校园环境的接触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手段与文化启发的隐形内容共同干预学生的价值观。其次,校园文化建设的归宿在于培养具有和谐精神的新人,通过现有的社会历史条件形成劳动逻辑,共同塑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意识、人与社会和谐互动的文化精神。

二、校园文化研究困境的哲学追问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已经卷入市场化与资本化的浪潮之中,这种浪潮背后隐含的是资本逻辑的强势推进和劳动逻辑的异化成型。从计划经济劳动模式向市场经济劳动模式的变革过程中,劳动的内容出现了新的异化,文化的内容也受到了干预,需要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哲学追问。

1.资本逻辑的推进。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主动引入市场经济原则,提倡资源生产、配置、积累、消费等方式由资本原则控制,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逻辑的产生有了现实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内容。首先是物质生产文化层面,资本逻辑的轴心是追求剩余价值,这一隐性逻辑需要通过一些物质环节来实现,因此资本成为整个社会的话语原则,社会文化内容呈现高度经济性的特征,并深刻影响到校园文化,将破坏性的因素潜藏其中。其次是社会生活文化层面,人与人的关系日益资本化、利益化,一切人伦关系都被换算成增殖的可能,文化的内容表征着社会存在的本质,这雕塑着文化的结构模式与内容组成,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部分,显然在此辐射之中。最后是欲望文化的确立,它激发准劳动者的创造欲望,获取商品与货币,并以此作为满足自我生存预期的实现方式,劳动文化已不再是深埋于农耕文化之中,而是一种自我确证的主体文化,即在传统社会内部注入资本生产方式,提升社会各要素自由组合而产出的“经济性”力量,将“信仰”文化论扭转为“欲望”文化论。这样,被资本撕开的“欲望”文化激活了主体内在的创造力与创新力,翻转了传统教科书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抽象教条式理解,这就是社会文化含有的现代性意义所在,即将劳动的客体化理解扭转为主体化内容,用经济性方法打造新的文化内容。

资本逻辑体现的是资本的增殖动力并以形而上学的范式展现自身:它存在于资本要不断吸食社会一切,吸食自然界同时还要吸食“人的自然力”与“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并以一种文化蚕食的方式入侵。文化蚕食的范式是拜物教思想。劳动产品(商品)本来是人的劳动结晶,却变成了一种对自我创造物的崇拜,根源在于商品的交换关系取代了人的交往关系,人的社会关系以物的交换关系为中介,资本逻辑的强势推进,促使拜物教思想在校园文化中肆意横行,主要体现在:物质表达欲,表现为追求物欲和享受,如入学“三大件”、校园“拇指文化”等,反衬出的是对物的崇拜;意识控制欲,表现为“拜金”思想和实用主义的价值判断逐渐侵入学生的价值观念中;活动操作欲,表现为注重效益,学生参与文化以能带来多少切实利益为目的等。

资本逻辑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是对校园文化内容的预设。校园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是教育载体,制度是教育规范,行为是教育实践,精神是教育理念。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精神体现,资本逻辑的推进,通过资本形式侵入校园基础设施,干预校园物质环境,预设教育成才标准,转移教育目标和内容,将标准、规则、效益等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构成。另一方面是对校园文化功能的压缩。校园文化具有引导、激励、约束、凝聚、辐射与塑造等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软环境,必然负载着很多规范性内容,通过具体实践内化学生的素质,外塑学生的形象,以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资本逻辑的推进,打乱了社会本身赋予校园文化的教育内容,通过资本原则强势规训校园文化教育目的,进而将校园文化的功能压缩为创造符合资本增值要求的狭隘文化。

校园文化目标与归宿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有个性自由的人,即马克思所言的“自由个体”,但是由于资本逻辑的介入,资本的生产文化与拜物教文化内容在显微之处不断对校园文化进行解读,并以资本的要求改造校园文化的内容,这样必然偏离校园文化教育的目标与归宿,使得校园文化从知识型文化,即塑造新人的文化氛围偏移到生产型文化即生产带来经济利益群体的文化。

2.劳动逻辑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劳动逻辑本质上认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是以人的劳动为基础的。在中国文化之中,劳动逻辑是以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为主导,以伦理关系支配的宗法关系与行政系统为支撑,以劳动为连续性的叙事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农耕劳动文化在各朝各代的稳定延续,其承载的社会文化具有静态维稳性的因子。劳动逻辑由于资本逻辑的强势推进,劳动本身已经发生异化。私有制条件下生产把人的一切需要压榨为对物的追求,劳动不是劳动者的需求,只是维持生存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组成,自然也映射着劳动逻辑,劳动逻辑的异化,导致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文化异化:首先是劳动文化异化,社会文化中“劳动光荣”被“资本效益”所取代,校园文化同样受到波及,如校园中存在“实用至上”“骑驴找马”等内容,忽视了基础性劳动的具体历史作用;其次是对劳动具体方式的否定,社会文化中“好逸恶劳、坐享其成”思想蔓延,校园文化中一些特殊案例被放大,如大学生弃学从商、大学生街头卖肉等,引发强烈争论的背后是对劳动认识问题的分歧;最后是文化精英主义,由于社会分工固定化、收入差距较大等现象,校园氛围中对体力劳动的认同度降低,很多人信守“宁缺毋滥”,对大学生择业存在着消极与消解的不利影响。

在此还须注意资本逻辑规训中校园文化的特征:文化碎片化、文化断裂化、文化世俗化、文化通约化。文化碎片化表现为校园文化在具体发挥作用时呈现不完整性,在具体内容上普遍表征为碎片性特点,以具体的文化因子存在着;文化断裂化是指文化的内涵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接受与践行要求,附和于经济生产的要求;文化世俗化直接点明了校园文化内容存在着过度社会化的倾向,社会世俗化的内容不断整合着校园文化的存在方式与表达内容;文化通约化则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趋势,试图通过文化来通约化社会生活的所有内容,并以此表达出自我的文化内容。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初步回答:以劳动逻辑为基础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社会现实进行有益勾连,才能准确把握住其根基所在,所以必然要以劳动逻辑为基础,对校园文化资源重新加以整合,重新驾驭建设方向。

1.整合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校园文化资源主要来源于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的内涵是劳动,而目前中国最基础的劳动模式是谋生劳动,所以我们要在这个事实上,剔除异化性文化,吸收新的文化,以整合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首先,剔除异化文化内容。校园文化内容要剔除那些通过占有劳动力达到占有劳动剩余价值的文化内容。其次,重视劳动逻辑的基础作用。劳动是感性活动中的对象性关系内容,它只要能提升与发育先进的社会文化,就能对人类产生有益的创造方式与积累过程。最后,明确校园文化的建设重点。其重点在于树立以健康利益观为导向的价值观,防止文化“金本位化”。校园文化的目标与归宿就是培养有自由个性的人,自由个性并非体现于市场交易过程中受货币支配的自由,而是能够把握自我发展命运的个体,即能够拥有受自我支配的物质生产要素与精神文明成果,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2.避免消极社会思潮影响。校园文化受限于社会发展的物质水平与精神层次,其内容可能会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当然这些思潮的背后就是资本原则在起作用,主要有四种思潮:一个是文化自由主义思潮,这种自由主义危害性很大,对大学生很有诱惑力,自由口号下隐藏着资本对大学生思想干预的强制性与灌输性,这反而是不自由的。其次是文化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要表达为对现有校园文化的一种非理性排斥,受教育者不认可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处于价值虚空、意义缺失的状态,它是资本夹杂着个人自由、无政府主义的强势推进,并试图摧毁原有价值与道德规范的一种情势。再次是文化排斥主义,这种排斥主义是完全在价值层面的暴动与反抗。由于校园文化自身被资本“强制进步”,任何远离资本神圣的可能都变得不可理解,资本是社会进步重要力量,全民对经济化运作热衷追捧,相应的,在校园文化中暗含着试图排斥一切劳动逻辑存在的可能性,排斥说到底还是文化虚无与文化自由,它是前两者的具体表现。最后是文化保守主义,校园文化经由资本中介,容易形成一种文化防御力量,并抗击社会其他文化的进入与干预,它能够形成各种保守的方式自我保存。

3.发挥劳动逻辑的基础作用。首先,净化社会风气,提升劳动者地位。劳动者在社会文化中基础作用的发挥,只有当其把握了物质利益,才能有说话的权利,这肯定会一直延伸至校园文化之中,才能重新树立起“劳动光荣”的优秀传统,增强受教育者内化校园文化的动力与自信。其次,强化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教育是素质提升的关键渠道,受教育者素质水平是他们抉择优劣社会文化的前提,校园文化是受教育者接受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第一道“防火墙”,这种文化影响能有力地改善与改造社会风气,达到校内文化与校外文化的良性互动,共同吸收以劳动逻辑为主导的优秀文化,达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赢模式”。再次,学校与社会层面的意识形态,作为控制权力网络系统,特别重视网络媒体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导向作用,特别是把控网络媒体对资本逻辑带来的负面文化的控制,积极引导受教育者,以劳动逻辑为正能量来改造网络内容,为校园文化提供坚强后盾,培养真善美的社会接班人。最后,驾驭资本,促进资本与劳动的合一。这是在社会大层面上的要求,即通过资本的生产方式,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要把控其在文化上形成的诸多扭曲的社会风气,加大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这为校园文化的来源清理了道路,赋予了校园文化以正能量,这正是校园文化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思想活水”。

[注释]

①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②中央编译局.德意志意识形态(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以培养兼具高素质与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育人特色,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减少企业用人培养成本、降低毕业生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时间等。分析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意义,从物质、精神、制度、文化活动四方面入手,解释如何有序组织开展科学合理的文化融合工作,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用人单位、学校与学生多方共赢的新局面。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教职成〔2018〕1号)中强调:校企文化融合,应坚持融合两种文化的优点,摒弃不适合交叉的文化因子。校园文化要实现其育人功能,就必须将企业文化贯穿于高职院校办学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全方位、深层次地加以实施[1]。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2014年6月,教育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提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企文化建设相融合,主要依靠企业文化进入高职校园得以实现,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一线的产业员工的育人基地,不仅要注重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及就业岗位素质的培养。

(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在快速发展中产生了众多的国内优秀企业和世界知名企业,它们拥有先进管理经营理念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以就业为导向,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主要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而校企文化对接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德能兼备的现代职业人,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即正确理解在职教育改革中校企文化对接的必要性[2],发挥高职教育的特色作用,提高毕业生质量。

(二)减低企业人力资源投入成本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首先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实现校园文化向有利于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转变。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要顺利成长为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人”,专业相关知识、操作技能、岗位职业素养、团队沟通能力等综合品质的养成缺一不可,如果在学生时期能通过校企文化融合方式得以培养,企业在聘用高职毕业生时便可节省大量时间进行再次教育培养。

(三)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竞争力

高职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与本科院校相比,在教育体系中未能达到平等地位,因此要想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高职院校的发展力度是解决就业难的关键,突破口是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与衔接。在教育与劳动力之间的关联加深的环境下,高职院校可结合当地企业文化,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梳理自己院校的特色教育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在竞争中持续发展。

(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职业观

大学时期是每一位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形成稳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通过校企文化融合的方式,把企业工作中所需的实践能力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直接地感受优秀企业的精神、价值观、行为导向等理念,让他们能在自我要求中自然融入职场所需竞争意识、创新精神,顺利完成学生到职场人的身份转化,为人生的整体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比

高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著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特点,也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群体,但两者也有共同点,都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一定区域内用文化力量对本区域人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起着导向、激励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的群体文化[3]。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办学活动中形成的校风、教风、学风,表现在全校师生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中[4]。高职校园文化从宏观看,包括物质、制度、精神、行为和环境等;从微观看,包括专业文化、班级文化等[5]。校园文化中学校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其是学校办学理念、个性风格、人文精神的综合外现,主要表现在教学、科研、学习等活动过程中[6];目的主要是营造良好学风、校风,培养优秀学生,围绕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品格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

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理论,拥有顾客至上、保质保量等先进管理理念。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员工行为准则等都属于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体现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帮助企业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顾客对品牌产生好感度、提升忠诚度,还能为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指明前进的方向,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与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现状及问题

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企业内部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因此需要不断融合企业文化,才能适应发展需要。但由于高职院校一般不像本科院校一样有较长发展历史,大多起步较晚,因此高职院校存在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尚不明确,校园文化建设比较薄弱等问题。

(一)高职院校与企业文化的相融合建设缺乏统筹性

高职院校在校企文化建设中一般以文化活动方式带过,不能从整体统筹的角度把校园特色、企业特色结合到整体办学的背景下实施,这将形成校企文化融合不深入,学生综合能力难提高等严峻形势。

(二)高职院校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缺乏职业精神引领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及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多比较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但由于教职工对校园文化认识的不深入,导致在教学、实训等过程中不容易考虑到将企业文化融进课堂,不利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三)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特殊性

这也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输出必须立足于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努力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零距离”,需要根据企业、社会对人才的诉求为依据,将就业贯穿于办学全过程[7]。

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策分析

(一)物质文化打牢基础建设

在保障高职院校教育开展的物质条件及形式中,融入校企文化内容,用以保障高职院校日常行政教学管理更加顺利。如在教学楼道、图书馆、教室内悬挂著名企业家的座右铭,在优秀表彰宣传橱窗中展示创业成功校友、优秀毕业生代表的事迹。同时,在各院系实训基地、实训室的工厂化设备布局中,充分借鉴现代企业的车间的建设标准,建立具备企业生产功能和教学功能的实训车间[8],让学生从学习环境中就能感受到在企业就职的氛围,把实训室作为培养高职院校人才的重要基地。

(二)精神文化引领发展方向

在高职院校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合作共赢等职业素质文化,让全院教职员工及学生都能在校企文化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企业精神。同时,组织教师与企业优秀负责人共同编排《企业文化》《职场人》等公开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以企业真实案例为模板,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和工作态度[9]。定期举办“企业精英经验分享会”,邀请企业优秀人才、有实习工作经验的前辈进行交流、座谈。最后,高职校园应利用好线上资源,如在学校官方网站上设置校企文化专栏,在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优秀企业家采访实录,利用微博、知网等大学生常用优质网络平台向学生推送企业文化相关内容,使学生能通过网络掌握企业文化内容,提升对企业整体的理解与认同。

(三)制度文化保障合作模式

构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管理机制,学校按照企业管理的运作方式,合理对学生进行划分,整合行业校政资源优势,还可通过设立校企文化建设专项行政部门,制定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等相关方案,根据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建立与之相应的教师入企业锻炼制度、学生入企业实践制度、就业企业参与制度等,将校企制度文化功能贯穿在课程、实践、育人的各个环节。

(四)文化活动丰富全局风貌

通过“企业文化周”等活动组织学生下企业参观或在校举办优秀企业文化展览,让学生走向企业,去感受真实职业岗位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同时在学校组织开展的运动会、辩论赛等活动中加入企业文化元素,培养写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

随着我国对全民素质教育意识的提升,高职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多,高职院校作为主要向区域经济市场提供人才的主体,培养的高职毕业生质量关系到地方社会的整体发展。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精神、制度、服务为建设要素,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地让企业参与办学、管理、育人等全过程,实现校企并肩衔接的合作联盟,为高职院校培养出兼备优良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高端人才不断助力,实现校企共同助推现代社會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慧娟.校企文化融通视域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2]杜仙,胡雪芬,张磊.校企文化对接的构建模式研究[J].才智,2015(6):87.

[3]高庆.高职学校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53-556,562.

[4]刘建龙.浅谈高职教育中企业文化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12):171-172.

[5]王殿安.职业学校应强化积极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5-8.

[6]丛峰.高职学校文化对接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5):87-88.

[7]程舟群.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谈“以人为本”理念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A].浙江省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2008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浙江省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2008:288-293.

[8]许建强,孙岩.职业教育中校企文化融合的意义与途径探究[J].职教论坛,2014(23):33-38.

[9]梁萍,李谦,张风沙.企业文化引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途径分析[J].大学教育,2018(3):138-140.

编辑 王亚青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兴事物,独立学院对全面推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独立学院在发展中需要不断完善办学体制,将学院建设作为重要任务,这其中也包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如何发挥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特殊功能,怎样把独立学院建设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地,使独立学院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当前独立学院高等教育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是弘扬和体现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它包含校容校貌、管理制度、教学内容、师生共识及所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精神氛围。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校园和谐不可或缺的动力,也是新形势下大学教育的生命力、创新点和号召力所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启迪学生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独立学院在中国兴起仅十多年时间,校园文化建设才刚起步,大学精神还没有形成,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表现在以下方面:

1.物质建设流于表面,缺少文化内涵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日趋成熟。多数院校尤为重视物质环境的建设,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校区的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硬件配备较为齐全,这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必需的物质载体。但这些物质建设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与大学精神不协调,人文气息和文化意味不浓。有的院校缺乏健康高雅的人文艺术景观,没有自己的校歌、校训、校徽等文化标识,没有明确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这些都导致校园文化内涵不够。

2.管理相对滞后,执行力不够

科学高效的管理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各独立学院不断壮大管理队伍,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制度。但总体来说,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经验尚浅,容易照搬母体学校的管理模式和准则,而忽视了适合本校学生的发展需要。更突出的问题是,教师队伍和学生工作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教师缺少岗位终身意识,工作的进取心、责任心、创造力也相对缺乏。这导致独立学院的各项管理工作执行不够,给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带来了困难。

3.学习氛围不浓,学风建设有待加强

独立学院的生源是在三批本科段次上录取的学生,生源質量与一二本院校相比存在差距,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部分学生学习比较茫然,存在“混日子”心态,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热情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此外,独立学院尚未建立起符合学院特征的形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这致使部分教师责任感缺失,教学不严谨,甚至出现迁就、包庇学生的现象。

4.校园文化活动单一,缺少品牌活动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部分独立学院把校园文化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混淆起来,这无疑将校园文化的范畴缩小了,导致了校园文化活动的相对单薄。一是学生社团活动不活跃,师生课外和业余生活单调;二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水平不高,主要以文体活动等显性文化为主,而高层次的思政教育、道德实践、学术交流等隐性文化活动尚未完善;三是校园文化活动没有依据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和自身优势突出品牌、突出特色。

二、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是按照独立学院新机制和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普通高校,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国首批独立学院。自建校以来,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鉴于学院性质的特殊性,校园文化除了具有母体高校(青岛理工大学)的特性外,还拥有浓厚的独立学院特色,建立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体系,以此共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1.物质文化建设方面

(1)注重校园整体规划,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从学院总体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教学区、生活区、后勤区的规划与设计,八个系部均配有与专业特色相符合的教学楼和教室内部设施。如适用于机电工程系学生的工程实训基地,适用于艺术系学生的陶艺馆,适用于计算机工程系学生的动漫大厦和文萃苑,建筑布局合理。

(2)物质环境能够承载学院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信息

学院修建了反映人文精神的艺术景观,如喷泉广场石壁上醒目的“正心修身”四个大字诠释了校园的主体文化——追求高尚人格、身心协调发展,这与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是一致的。此外,学院大门、办公楼群等标志性景观富含人文艺术气息,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师生对学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此外,学生宿舍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也是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除了每周例行对学生宿舍进行常规检查外,更是借助“宿舍文化节”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借助优秀宿舍的评比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习惯,充分发挥了宿舍这块育人阵地的积极作用。

2.制度文化建设方面

(1)针对师生的制度文化建设

独立学院的学生较普通院校学生有其独特性,因此学院在开展对学生的制度文化建设时能抓住学生特点,各项学生工作能够“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出浓郁的人文关怀。学生工作人员(主要以辅导员为主)充当“亦师亦友”的角色,能够从激励和引导的角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摒除生硬刻板的工作方式,避免使用惩罚等不当处理方法。

独立学院的教师存在年轻化、经验不足的状况,因此学院针对教师的制度文化建设也体现了学院本身办学形式的灵活,顺应师资队伍的需求。如:学院定期开展“讲课比赛”“青蓝工程”,以此促进老、中、青教师教学经验的传承和交流;借助系统全面的教师考评机制激发争先创优的局面等。

(2)自主管理,有效推动制度文化建设

自主管理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气氛,也是人性化管理的具体表现。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坚持以师生为主体,尊重师生的主体意识,动员全员参与学院共建共管。学院依靠学生干部和学生组织(如系学生会、社团等)打造了一支实现学生自治的中坚力量,以学生代表大会、团代会的召开听取学生对学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依靠教师组织(如工会、系部工会小组、伙食监督委员会等)明确教师的主体地位,激发其为学院发展和改革创新献力献策的热情。借助这些非正式组织,使校方的管理意志内化成师生的自我意识,由直接管理转变为导向管理,实现了外部管理制度和内部师生自制的有效结合,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人际基础。

3.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1)将办学理念内化为师生的自我意识

成熟良好的校园文化必然蕴涵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琴岛学院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学科特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 “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办学理念为主导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这种科学的办学理念可以有效凝聚全校教职员工的向心力,在学校内部形成团结协作的和谐氛围,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责任心和创造力。

(2)强化教学改革,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不等同于公办高校和职业技术类院校,应集结两者的优势,同时还拥有自己办学的特色。基于此,各系部立足学生特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教学改革,确保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与学院的培养目标相适应。

如机电工程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把讲授内容分成若干实践项目,在理论掌握基础上边学边练,并穿插不同层次的综合训练。同时,以“第二课堂”拓宽教学,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借助学院自己的校办企业(高校重工)这一“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让学生参与到产品的研发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会计系施行多层次自主选择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第一学年学习通识课,第二学年学习部分专业课,从第三学年开始,在学习专业课和选修课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的择业方向,自主选择专业模块化课程的学习直至毕业。这样一方面实现了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范围,扩大了就业出口。

再如計算机工程系,通过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探索出一条校企专业共建的新模式。系部建成“琴岛思科网络学院”“琴岛英特尔软件学院”等校企合作项目,将Cisco认证(CCNA、CCNP)考核内容、英特尔认证体系、Adobe职业技能认证、实训课程等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聘用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到校授课,将职业教育引入课堂,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加强学风建设,以赛促学,浓厚学术氛围

独立学院的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不高,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觉学习的习惯。为此,学院每年十一月份进行“优良学风班”的评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举办具有专业特色的竞赛活动,如会计系的会计知识大赛、土木工程系的测量大赛、计算机工程系的IT知识竞赛、机电工程系的制图大赛、艺术系的“大地画”比赛、建筑系的建筑设计画展评比展览等,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了认识,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学风建设离不开规范的校园科技活动,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积极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项赛事,以此促进学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如计算机工程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思科网络学院认证考试,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使他们以全新的观念审视自我、调整自我,增强创新意识。机电工程系选拔学生向省级乃至国家级科技竞赛层层推进,先后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奖项,形成了较浓厚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氛围。

5.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凝炼品牌校园文化

第二课堂是理论课堂的延伸,学院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核心竞争力出发,开展多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并凝炼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品牌性校园文化活动。如:围绕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以“金秋读书节”、思政教育精品课讲授为辐射,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名家学术讲座等,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辐射,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社会实践基地创建、志愿服务节等,培养学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围绕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以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为辐射,开展简历制作大赛、模拟招聘、校园招聘会、创业评比大赛等,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围绕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以“心理健康月”“体育文化节”为辐射,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塑造健康心灵;围绕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以学生社团、各类协会为辐射,开展社团文化节、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集体意识。

参考文献:

[1]张人民.和谐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2]江瑞芳.谈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3-74.

上一篇:医院感染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