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作风建设理论特色论文范文

2024-01-26

党的作风建设理论特色论文范文第1篇

通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来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我们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回顾总结建党90年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新时期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刻认识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在社会基层组织中居于核心地位。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的党的基层组织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实现领导的组织基础。党是通过一个个基层组织把全体党员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的有机整体,只有党的基层组织坚强有力,才能在全党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动的基础,才能实现党的领导。党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制定政治目标及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是党的意志和主张的集中体现,是全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要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落到实处,一方面要靠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符合社会实际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要靠党的基层组织的宣传和组织工作,通过广大党员去动员、组织和带领广大群众理解、接受和执行党的主张。实践证明,再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只有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才有意义,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能力与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能力同等重要。如果党的基层组织领导和执政能力不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不会顺利执行,党的任务就不能顺利完成,党的领导就会落空。

第二,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社会中介”。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组织,要获得群众认同,提高领导能力,政党就必须履行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功能,不仅要把政党所代表的社会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愿望、要求准确的表达出来,还要把民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科学地转变成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而要实现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功能,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主要靠党的基层组织来履行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功能,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社会中介”。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建立了党同人民群众沟通的渠道,一方面党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倾听人民群众呼声,收集社会上产生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及时吸纳民意,修正理论与战略策略。总之,通过党的基层组织这个联系人民群众的“社会中介”,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就能得到及时反映和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要求就能得到正常实现,党的领导地位才能巩固。

第三,党的基层组织是体现党的先进性的基本单位。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员和每个党的基层组织来体现,党的基层组织是体现党的先进性的基本单位。每个党员,都要在党的基层组织中生活。党的基层组织负责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组织党员学习,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权利不受侵犯,经常地吸纳新党员,维护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要管党,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党的基层组织管起来,通过党的基层组织把党员管好。所以,党的基层组织能否教育和管理好党员,能否发挥党员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衡量党的基层组织有无战斗力、能否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标准。而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党的战斗力就越强,党就越能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党的威信就越高,党的先进性就越能充分体现出来。

建党90年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那么,怎样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之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有效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发挥重要作用呢?建党90年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程给我们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经验之一:要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毛泽东同志认为在大革命时期,把支部建在团上而没有建在连上,是一个大的错误,完全没有抓住士兵,经不起严重的考验。经过“三湾改编”第一次把支部建在连上后,毛泽东同志又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强支部的建设。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党之所以有力量是同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分不开,而党的基层组织之所以能起到战斗堡垒作用又是同我们党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分不开。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他指出:“现在党的工作、群众工作要着重把经常工作建立起来。这次会议提出,把基层组织建立起来,提得好,还要提得够一些。工作总是离不开基层。”“至于提这样口号,那样口号,这样方针,那样方针,只有有了基层工作,有了经常工作,才有希望落实。否则,只发号召写指示,发下去就会像石头掉在大海里,影子都看不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战斗力,党的力量,表现在哪里?我看首先表现在近三百万个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然,中央的领导作用从哪里来?”“我们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群众,纪律严明,富有战斗力的坚强堡垒,改变一部分基层党组织的软弱涣散状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党情国情世情的新变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胡锦涛同志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是我们党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重要法宝。这些年来,我们党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基本思路,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经验之二:要始终坚持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充分认识和始终坚持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几十年来,我们党所处的环境、所肩负的任务和党员的成分都发生很大变化,但是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始终没有改变,这是我们党经受各种风险考验,始终坚强有力的重要原因。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地方的党员干部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从深化改革和现实需要出发,正确认识党的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用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充分发挥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改革中不断加强。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地方和部门都需要一个政治核心,而这个政治核心只能由党组织来承担,这是党的先进性及其领导地位所决定的。如果党的基层组织起不到政治核心作用,那么,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党的领导地位也会落空。因此,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就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宣传和坚持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和业务工作来开展党的工作,努力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经验之三:要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关键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和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建党初期以及以后,共产党就很重视支部领导班子建设,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规定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执行党的政策,纪律很坚决,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作风正派,能团结群众工作,战斗勇敢。在党员队伍建设上,重视发展党员并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实施政治教育,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极端民主化等。今天,我们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要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要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标准,把那些真正能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清正廉洁、勇于奉献、公道正派、能力较强、群众拥护、能够带领群众完成各项任务的党员选拔到领导班子中来,要抓好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素质建设,在政治上关心爱护,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群众公认的领导班子。要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把好“入口关”。同时要坚决清除腐败分子和妥善处置不合格的党员,疏通“出口关”。要经常性的对党员进行政治理论、党的基本知识以及科学、文化、业务知识的教育,使党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要严肃党的纪律,在党内生活中讲党性、讲原则、讲正气,履行党员义务,牢记党的宗旨,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永远不要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信任。

经验之四:要牢牢抓住党的基层组织的制度建设这个关键。我们党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建立了一系列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例如党小组会、支部大会、联席会以及政治讲座会等,改变了一些对党员教育无序和任其自然的状况。同时,党员教育管理的许多经验和做法,也作为党的原则、体制、规范确定下来,成为全党遵循的制度。例如思想建党原则,有计划的开展党内教育,开展正确的党内思想斗争,坚持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等。这说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否能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整套健全和完善的制度。因此,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全过程,予以高度重视。建立与形势任务要求相适应的党的基层组织制度体系,就是要在保持基本制度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创新原有的制度,有效开发、挖掘整个制度体系的内在的或潜在的功能,使之形成同内外环境、条件变化相适应的新的工作机能。当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我们要继承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的传统,牢牢抓住党的基层组织的制度建设这个关键,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各项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并采取得力措施保障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充分发挥各项制度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的规范作用、预防功能、奖惩和监督作用。要不断完善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民主选举制度、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党员廉政责任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党内监督制度等,以健全和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责任编辑:郭志

相关链接:

为了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根据《内蒙古党委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的通知》精神,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党史研究室、实践杂志社、内蒙古社科院、内蒙古党校、教育厅、内蒙古军区政治部将于2011年“七一”前后,在呼和浩特市联合召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通过研讨会,努力营造良好的思想理论氛围,激励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摇实现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为实现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宏伟目标而奋斗。为此,从现在开始截止4月底,征集研讨会论文。

论文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主题鲜明,观点正确。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阐释中国共产党90年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研究阐释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取得的重大成果,研究阐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阐释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内蒙古的成功实践经验。论文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原创性,符合学术规范,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和实施,确保论文征集工作顺利进行。要注意突出主题,使组织推荐论文集中阐释党领导人民的革命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集中展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通过论文征集和研讨活动,引导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认识要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

党的作风建设理论特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红色影视资源蕴含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具有独特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资源价值。在阐述红色影视资源定义及特点的基础上,从思想性、政治性、艺术性三个方面分析了红色影视资源融入“基础”课程的可行性,认为可在课堂导入、扩展和总结三个环节引入红色影视资源,在应用时要明确目标性、突出资源的典型性和时代性,要注意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红色影视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教学效果

红色影视资源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较高的历史价值和一定的艺术价值,形象直观地展现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的史实,在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发扬革命传统中体现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所蕴含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大公无私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将红色影视资源引入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堂,对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红色影视资源概述

(一)红色影视资源的定义

红色影视资源是指以电影及电视节目形态,反映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历史,体现革命精神和优秀革命传统的影视艺术资源。红色影视资源作为展现党的历史、精神和传统的载体,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思想价值以及政治价值,在展现和弘扬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红色影视资源的特点

一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和浓厚的政治色彩。红色影视资源是一种书本、课堂之外的党史、国史、国情教育资源,主要展现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体现党捍卫国家主权、民族独立,为人民谋幸福等方面的主题思想,其弘扬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体现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二是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殊的美学力量。红色影视资源以电影电视的形态,集合了文学、绘画、摄影、戏剧、建筑、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其表现的时空非常广阔,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十分丰富,能够综合、全面和形象地展现历史人物、事件和主题思想。建国以来,我国艺术家创作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经典红色电影、电视剧,如《铁道游击队》(赵明,1956)、《亮剑》(张前、陈健,2006)、《密查》(王兵,2019)等,这些红色影视作品艺术地再现历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崇高的美学力量。

三是主体内容与思想体现着典型性与先进性。红色影视资源不同作品的精神内涵侧重点存在差异,但其人物、情节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典型性。无论是反映革命时期的英雄人物张嘎《小兵张嘎》(崔嵬,1963),还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典型人物石光荣《激情燃烧的岁月》(康洪雷,2001),都体现着人物的典型性、先进性,反映着不同时期民族精神的内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能够给受众带来感染和启迪。

二、红色影视资源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红色影视资源的思想性决定了其教学价值

“基础”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为培养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的高素质人才服务。红色影视作品在弘扬中國精神、坚定民族认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其思想性赋予红色影视资源一定的教学价值。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教育都要强化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只有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实际与教育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打破封闭、僵化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在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鲜活、形象的红色影视资源引入“基础”课程,能够丰富教学的手段和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发挥积极的影响。

(二)红色影视资源的政治性决定了其政治教育价值

由于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没有停止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的革命战争胜利和丰硕的经济建设成果。红色影视作品表现的有血与火的战争,也有汗水与智慧交融的砥砺前进征途,体现着鲜明的政治导向和坚定的立场,蕴含着深厚的政治价值。将红色影视资源融入“基础”课程,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党和人民的感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红色影视作品中蕴含的公仆意识、民主观念以及牺牲精神等的传播,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党的性质宗旨、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理解,这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红色影视资源的艺术形式契合当代大学生的诉求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复杂、价值取向多元,认知方式偏重直观化、个体意识趋于强化,对“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红色影视作品作为政治与艺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通过画面、音响、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表现形式展现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英雄(典型)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具有形象性、丰富性、审美性、思想性等特性,是抽象思想与具体形象之间的“桥梁”。引入优秀的红色影视作品能使“基础”课程教学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跨越,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学生乐于接受课程的内容,从而达到内心认同,对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基础”课应用红色影视资源的要点及具体措施

(一)要点

红色影视资源的来源主要有:蕴含思想政治信息的新闻联播等电视栏目(如纪录片栏目、军事专栏、历史专栏)、影视剧频道播放的红色题材电影、电视剧,腾讯、爱奇艺等视频类网站,国家主流媒体拍摄的红色题材微视频,等等。“基础”课程授课教师遵循教学需求和一定的原则进行遴选,建立红色影视资源素材库,应注意把握以下要点。

一是明确应用的目标性。红色影视资源进入课堂不仅仅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要发挥其工具作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一堂课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如何采用红色影视资源,要解决什么现实问题,预期目标是哪些(创设情境、提供佐证,化抽象为具体,抑或其他等)。围绕这些问题,甄选出符合要求的红色影视资源,再进行“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只有这样,红色影视资源的价值才能充分发挥。

二是突出资源的典型性。“基础”课程一般是大课教学,学生人数众多,授课时间有限,红色影视资源的丰富性与授课的约束条件形成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关注资源的典型性。教师在甄选红色影视资源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最具代表性、与课堂内容联系最为紧密的影视片段。在必要的时候,可对多个影视资源进行拼接组合,以集中反映问题,从而实现红色影视资源的最大化效用。

三是注意资源的时代性。红色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不同的时代其创作也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要充分发挥红色影视作品对学生的感染力,就要遵循时代性这一特点。教师在甄选红色影视资源素材的时候,要根据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及高校学生的特点,选择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联系最紧密的红色影视资源,以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代入感和感染力。

(二)具体措施

一是应用于课堂导入。利用红色影视资源进行课堂导入,对于快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迅速进入饱满热情的学习状态,激发对课堂内容的好奇和思考,具有显著优势。在导入环节,教师首先要对红色影视片段的背景等进行概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看懂影视片段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反映的思想,顺理成章地进入授课的情境中。比如,在《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学的课堂导入,可以播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西方敌对势力阻挠、“一带一路”特辑的微视频《共同命运》,引导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的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特性进行思考,这有助于学生结合教材深刻理解爱国主义,在时代召唤下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二是应用于课堂扩展。将红色影视资源引入“基础”课堂,其本身就是对教材内容的扩展。如何通过应用红色影视资源,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化对思想政治和法律知识的理解,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要充分发挥红色影视作品艺术化抽象思想为具体表现的优势,增强“基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帮助学生加深对新授知识的理解。比如,应用中央媒体推出的《大国崛起》《身边的感动》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影视作品,加强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和爱国情操的培养,提升高校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有助于高校构筑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家园。

三是应用于课堂总结。课堂总结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梳理归纳授课要点,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基础”课程总结阶段播放串联本节课主题思想和能够引发课后思考的影视片段,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授课内容,并进行思考。比如组织观看《永不磨灭的番号》《我的兄弟叫顺溜》《走向共和》等优秀影视片段,以感性来激发情感、触动心灵,唤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判断,对其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产生正面影响。

四、红色影视资源应用于“基础”课教学的实效与反思

(一)教学实效

一是丰富“基础”课程的教育资源。红色影视资源具有其他教学资源所没有的隐性教育功能,通过运用红色影视资源有助于大学生在还原历史情境中理解其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通过引入红色影视资源,“基础”课程的教育资源得到极大的丰富,这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党带领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这为提高教师授课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增强“基础”课程的教育实效。传统的灌输式的大学思想修养课程教育模式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运用红色影视资源能再现当年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人物,以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并有效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创新的教学环境下投入“基础”课程的学习,增强“基础”课程的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以提高、情感心灵得到触动,这对于提高他们的精神品质是大有裨益的。

三是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在“基础”课程中運用红色影视资源,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有助于他们全面继承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内涵高度和理想信念的坚定程度。在“基础”课程中运用红色影视资源,能够帮助大学生明确大是大非,强化道德意识,防止陷入拜金主义等低俗思想和消极文化的陷阱,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辨力。红色影视资源通过艺术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使他们明确自己在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担当,从而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二)几点反思

一是要正确处理红色影视资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对于“基础”课程而言,红色影视资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要正确处理红色影视资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不能毫无根据毫无原则的滥用,而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践经验等,有选择地使用红色影视资源,促进教学活动高效有序进行。需要强调的是,红色影视资源只是教学的资源工具,并不能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此,“基础”课程中的红色影视资源引用要适时适度,不能过度依赖或者本末倒置,务求最佳教学效果。

二是要通过师生的良性互动来充分实现资源效用。教学是师生配合的双边活动,时代的变化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烙下深刻的时代印记,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具有鲜明的特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良性互动实现红色影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转化。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结合红色影视资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地进行有序引导,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尽可能多的学习、思考、探究,从而实现思想和认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霞.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王元元,邵源春,肖洪磊.“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

[3]苑晓杰,易丹丹.红色资源视域下高校党建的四个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

[4]梅雪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9(1).

[5]王玲,陈昱霖.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

[6]梅岚,陈高华.红色经典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J].广西社会科学,2018(2).

[7]黄鑫.浅谈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8.

[8]崔士祥.论影视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传播[J].电影评介,2018(4).

作者简介:黄春有,单位为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姚明敏,单位为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责任编辑:王宝林)

党的作风建设理论特色论文范文第3篇

对指导当前社会与个人发展的意义

对内发展与对外发展的和谐统一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总战略

求平衡是国际关系的总原则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的科学内涵。

创新是只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添加的“新结合”生产体系。包括技术、市场、组织、管理创新。

原始创新是在某一领域做出的前人所没有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

集成创新是指将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形成新技术的活动。如CT扫描仪和集装箱起重机。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指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相关技术基础上创造出的新的技术、工艺或产品。

第二层含义指的是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即一个国家在加入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以自身的研发活动为基础,坚持技术学习的主导权,并把增强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创新型国家的特征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首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单位GDP能耗相当于世界水平的3倍。

其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国是第一大出口国,但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却只有10%左右,利润的大部分倍国外跨国公司拿走。 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主要不是取决于他蓄积财富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它的生产力发展程度。——李斯特 再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33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中申请专利的才达到4.05万家,占12%。

真正的核心技术,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学术的核心技术,花再多的钱也是买不来的。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第一,试试正确的指导方针。核心就是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第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第三,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一营造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

二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三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第一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的飞跃,我们必须敏锐的把握住这个表现趋势。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科技更新周期越来越短。18世纪需要80到90年;19世纪需要40到70年;20世纪需要5到10年,现在已经更短了。

胡锦涛在200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讲到“发轫于上个世纪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英气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

回眸20世纪科技的发展过程,总的概况起来就是“一个技术,二个理论,三个工程,四个模型,共十项。”

一个技术指计算机技术;二个理论指相对论和量子论;三个工程指曼哈顿工程、阿波罗登月工程、人类基因组工程;四个模型指夸克模型、宇宙大爆炸模型、DNA双螺旋模型和地区板块模型。

20世纪科技的部分重大发明发现有飞机,磁悬浮列车,火箭,喷气式发动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飞船登月,火星探测器,机器人,半导体器件,芯片,计算机,无线电广播,雷达,遥感技术,隐形技术,电视,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弹,氢弹,导弹,夜视仪,GPS,核电站,同位素,抗生素,试管婴儿,生物芯片,生物铜,克隆,高分子合成材料,化肥······

21世纪初科技发展的趋势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兴起,二个焦点,三个关注,四个支撑,共计十项。一个兴起指的是纳米科技;二个焦点指环境安全科技(环境友好)和能源资源安全科技(资源节约);三个关注指地球科技,海洋科技和空间科技;四个支撑指信息科技,材料科技,制造科技和生命科技。

纳米科技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捷径。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当前这些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等。

化学定时炸弹已经埋下。近200年间,西欧的两千多万公顷土地中已有一千九百万公顷受到化学污染。而我国的污染面积速度远超修。到现在为止,我国污染严重的农田已经超过两千万公顷,占到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还有人民承受能力弱,地方保护主义讳疾忌医,治标不治本以及其他因素,导致结果更为严重。农作物大量减产,农业难以发展,民族存亡也将成为问题。

能源和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目前能源告罄,资源枯竭的表象已经开始显现。1970年—1995年将25年间,全球资源损失1/3,其中森林面积减少10%,海洋生态系统损耗30%,淡水生态系统损耗50%。现在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能源资源消耗国。但是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仅为发达国家的1/3或1/4。未来我们应该努力研发利用的能源有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还有可燃冰。

人类需要关注的

加大创新培养力度

民主科学地评选科学家、院士

合理规划并监督使用科研经费

改革教育,亟需开放包容式的教育方式,提倡张扬个性,提倡创造,而不是打击出风头,改变以往总是学习模仿国外先进技术经验,从小抓起

引进世界各国各方面的科研技术人才,为我所用,向美国学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重视人才培养。

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一流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主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理论创新:

“五大创新”就是说,十七大报告总结了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起飞阶段的新的实践经验与认识经验,集中全党全民的智慧,做出了五个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创新。

第一大创新,就是比以往更简明扼要、完整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作为新时期的伟大旗帜与指导思想。

第二大创新,就是简要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生长点,新时期统摄全局的指导方针。

第三大创新,就是把民主政治、文化创新和社会建设提到了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地位上来,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体制的重大举措,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的有机体指明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

第四大创新,就是更加鲜明地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政外交的统一性、协调性、整体性:对内强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台强调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对外强调和平发展、和谐世界。

党的作风建设理论特色论文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理论性与实践性 继承性与创新性 时代性与民族性 科学性与价值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开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提出和阐发的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之一。可以预见,随着学术界、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党的建设理论也必然会受到关注并予以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从总体上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特征进行探讨,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首先以理论的形态存在,具有鲜明的理论性。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有着自己特定的主题、范畴、内涵和逻辑结构。从特定的主题看,它紧紧围绕探讨和解决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而展开;从其特定的范畴看,最基本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基本路线”,“民主集中制”,“党的历史方位”,“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党内和谐”,“反腐倡廉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型政党”等。在其特定的内涵上,它包括邓小平党建理论、江泽民党建思想和胡锦涛党建思想;当然,这一理论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它不是终极真理,还应包括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特定的逻辑结构看,它包括理论基石、理论主线、基本内容、理论精髓等方面。理论基石包括党的建设总目标、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理论、党的历史方位理论。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对“建设什么样的党”的科学回答。理论主线包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理论基本内容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理论、组织建设理论、作风建设理论、制度建设理论和反腐倡廉建设理论等。它们是以党的建设总目标理论、党的历史方位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理论为立论前提和基础,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阐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建设党”的一系列基本思路,是具有中国特色执政党建设的基本方法。理论精髓,即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党的建设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党的建设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理论来源和依据,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运用于党的建设实践,是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实践为基础和依据的。其理论的检验和发展,也是依赖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实践,即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通过党的建设实践的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其理论的目的,并不在理论本身,而在于实践,即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辩证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1](P284)。一方面,实践使理论得以产生和发展,理论要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也必须通过实践。另一方面,实践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又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二、继承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和毛泽东建党学说来说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活动中,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纲领、党的策略原则和组织原则等问题,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理论基础。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也使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建党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全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这一理论“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3],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自身的演进来说的。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过程中,相继产生了邓小平党建理论、江泽民党建思想和胡锦涛党建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是我们党励精图治、探索真理、开拓进取的结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3]。邓小平党建理论、江泽民党建思想和胡锦涛党建思想,在理论渊源、理论依据、理论主题、理论精髓、理论目标等方面一脉相承。其理论渊源,都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出发的;其客观依据,都是党现在所处的历史方位下党的建设面临的国情、世情和党情;其理论主题,都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理论精髓,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理论目标,都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又具体而生动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2],创造性地提出党的建设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党的制度建设理论。1980年,邓小平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3](p33)。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使用“制度建设”概念,明确提出在党的建设上,要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此后,制度建设就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一起,构成了党的建设的四大领域。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明确把制度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布局,强调要“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制度建设上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新论断,把制度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第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1999年1月,江泽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究班结束时讲话中,首次提出“党的执政能力”概念。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并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提出了五种执政能力的要求。这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成为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的重点。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阐述了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执政的主要经验,以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途径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史上第一次阐述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

第三,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命题,深刻阐述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科学总结了党成立以来加强先进性建设的宝贵经验,深刻阐明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目标任务、指导原则、实现途径、衡量标准等一系列问题,以新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思想。

第四,反腐倡廉建设理论。惩治和预防腐败,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对腐败的危害,产生原因,预防和惩治方针和措施,都进行了阐述,也查处了一大批腐败分子。但过去一般把反腐败列入党的作风建设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概念,并把它与党的其他方面专项建设并列在一起,构成了党的建设五大领域,将反腐倡廉工作提升到一个更为显著的地位。

第五,“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努力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尊重和运用科学规律,发扬民主,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这些提法和概念,我们党过去都提过,但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与执政联系起来,并作为执政党建设的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这还是第一次。

另外有些新观点,是在深刻汲取了包括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在内的外国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如:“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4](p5)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性和创新性是辩证统一的。它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主导,在实践中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新时期共产党执政规律、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三、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江泽民指出:“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4](p536-537)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是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党所在的历史方位,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的基础上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深刻反映了我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同时也包含着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新经验的提炼和深化,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首先围绕“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正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自觉适应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对外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执政党建设思想。当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中国加入WTO而面临新的挑战,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呼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改善党的领导之时,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复杂、严峻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战略思想。在适应时代的变化中,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实现了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是在回答时代提出的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不同的时代对一个政党提出的任务和要求也不同。当今时代向党提出的全局性、战略性的课题是,如何适应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如何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如何适应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转变,如何适应世界范围内的政府管理革命、科技革命和新的民主浪潮的挑战。这四个课题归结到一点,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已经成为党的建设的主线。围绕这一主线,产生了三个基本问题:党政关系问题,即党如何领导国家政权;党内关系问题,即执政党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持自身的生机和活力;党群关系问题,即如何在新形势下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每一个基本问题又派生出一系列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符合实际的新观点,并由此逐步深入和展开,把握各个观点的有机联系,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而形成的科学体系。[5]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完善自己,这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鲜明特色,也是党的理论不断发展创新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一理论主要不是回答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问题,而是回答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新鲜经验,是它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历史和现实依据。同时,这一理论对其自身的范畴和原理做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述,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具有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品味、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时代性是以民族性为基础的,党的建设理论,只有与中国国情和党情相结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只有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和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另一方面,民族性要以时代性为发展导向。“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党的建设理论,必须敏锐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才能永葆“时代精神的精华”本色。

四、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

恩格斯指出:“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愈加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7](P253-254)坚持理论的科学性和政治性(价值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性和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8]。作为这一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同样是科学的理论。因为,这一理论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敏锐把握世情、国情和党情新变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又不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党的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党的建设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不但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价值性。主要表现在:

其一,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为人民谋利益。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的物质生活的改善上。”[3](p128)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他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党的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指出:“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在召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明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00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再次阐明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基本立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就是在这一价值原则的指引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二,理论来源,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党的建设做出的每一个重大部署、出台的每一项重大措施,都要先行试点,放手让基层大胆探索、大胆试验,以便创造经验,为发现规律、实现理论创新提供充分的实践依据。同时,每一个思想和理论观点,都是在调查研究,总结基层创造性实践,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集中全党智慧基础上提出来的。实践表明,亿万人民群众和广大党员的实践,是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是辩证统一的。其中,科学性是价值性的基础,不讲科学,无视客观规律,无视实际情况变化,就会导致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就不可能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价值性是科学性的目的。离开价值性,科学性是脆弱的,就不可能产生物质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习近平.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科学决策,2008,(9)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姚桓.谈谈党建理论创新研究的方法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1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J].求是,2008,(7).

党的作风建设理论特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以下简称:两大建设)需要营造出一定的舆论环境,而信息化平台则能为此提供信息释放;两大建设需要建立起必要的监督机制,而信息化平台便能为此提供便捷的监督渠道。增强建设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是两大建设内在要求的核心要义。其中,时效性是两大建设的出发点,实效性则是两大建设的落脚点。从而,以上两个方面也成为了新形式下高校党风廉正建设的路径指向。

关键词:高校;党风廉正建设;信息化;新形式

从目前的文献论述来看,对于高校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似乎涉及的不多,其更多的聚焦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难理解,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手段履行着上述两大建设的目的,但在本质层面仍需深刻把握两大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信息化平台在高校系统中的广泛搭建,如何借助这一平台来进行两大建设便成为笔者关注的问题。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可归因于几点原因:第一,两大建设需要营造出一定的舆论环境,而信息化平台则能为此提供信息释放;第二,两大建设需要建立起必要的监督机制,而信息化平台便能为此提供便捷的监督渠道。如此等等都表明,新形式下高校应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两大建设。

本文首先对两大建设的内在要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信息化的功能定位。最终,给出加强两大建设的路径。

一、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内在要求

尽管两大建设分别指向上层建筑和思想意识领域,但其建设的目的仍在于推动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可以说,增强建设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是两大建设内在要求的核心要义。其中,时效性是两大建设的出发点,实效性则是两大建设的落脚点。从而,两大建设的内在要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在要求

1.时效性方面。党在作风上的表现直接由各级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呈现出来,或者说,是由各级党组织的负责人、党员同志的工作作风体现出来。这样一来,便可以将内在要求时效性方面具体为:第一,及时掌握高校各项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对自身工作方式给予针对性的调整;第二,及时了解高校职工的思想动态,在对他们合理利益诉求给予解决的同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灵活性。由此可见,时效性突出了及时和有效这两个要点,这也是高校在党的作风建设上所缺失的。从现实角度来看,高校党的作风建设缺少一种主观能动性,往往依赖于顶层对此项工作的推动。

2.实效性方面。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实效性是其建设的落脚点。具体而言,“落地”的工作作风表明,党的作风建设应紧密围绕着解决现实问题来展开。从高校目前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来看,包括:人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质量提升,以及一系列关乎职工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改善的问题。似乎这些问题与党风建设无关,实则不然,在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制的高校组织原则下,上述实际问题的落实都依赖于党委成员的集体决策,这就直接决定党风建设的实效性要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高校在党风建设方面仍聚焦于各级党组成员工作方式的优化,认为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接地气”的工作方式便是党风建设的最终目的。由上可知,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二)反腐倡廉建设的内在要求

1.时效性方面。高校仍然面临着防腐倡廉建设,这不仅由高校作为国家单位的身份属性决定,也是当前实际暴露出的问题使然。那么,如何理解其在时效性方面的内在要求呢。同党风建设中的时效性相似,仍突出對新情况、新问题的掌握,并针对性的调整自己的建设方式。现实告诉我们,随着中央对反腐倡廉建设的大力推进,以及在惩戒措施上对腐败行为所建立的高压态势,当前的腐败问题已从明处逐步转向到了暗处。这就表明,以前可以在群众监督下的防腐机制,在目前却因群众发现不了而陷入监督缺位的境地。面对这一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反腐倡廉建设便需要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上下工夫。

2.实效性方面。简单来说实效性就在于反腐倡廉建设应能切实改观高校中的诸多不正常现象。所谓“不正常现象”,可以理解为管理层或明或暗的道德失范问题。从近年来报刊媒体所发布的高校腐败问题可知,其主要在招生、基础建设、设备采购等领域出现,这也为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实效性带来了难度。即,这些事项远离高校职工的视线,职工们不清楚也不可能了解其中的具体细节。这就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廉正建设提出的课题,也同时提供了切入点。

二、内在要求指向下的信息化功能定位

在时效性和实效性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两大建设的内在要求。不难知晓,该内在要求便构成了信息化条件下进行两大建设的原则导向。作为一种新事物,信息化条件下如何适应该内在要求展开建设呢。笔者认为,此时还须就信息化的功能定位进行认识。

具体而言,信息化的功能定位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宣传功能

上文已经提到,增进两大建设的效果需要建构起一定的舆论氛围。从高校组织的特征来看,这种舆论氛围可以作为组织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信息化平台之所以能够承担起这项功能,可从这样几个方面看出:第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高校职工乃至学生都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有关信息;第二,随着人们对信息了解途径的改变,信息化网络成为了高校职工和学生获取有关信息的主要来源。第三,网络技术所提供的视频播放和图片展览等功能,能直观的给高校人群带来思想和视觉冲击。正是基于这三点考虑,信息化平台应提出自身的宣传功能。

(二)交流功能

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和防腐倡廉建设不仅体现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还内含有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意味。因此,若要将这两大建设深入人心,并能推动高校职工普遍参与到督促、监督等活动中来,便需要借助信息化平台所提供的交流功能。交流功能的释放不仅可以采取一问一答,也可以采取在线互动模式。为了增强交流功能的时效性和实效性,笔者建议:应将高校各部门负责人和党群负责人的电子邮箱向全校公布,以此使他们及时获得涉及两大建设的第一手信息。在条件成熟之后,还可以考虑建立在线交流机制。

(三)监督功能

监督功能应该是信息化平台所提供的实质性功能。这里需要引入一个概念,即“声誉约束机制”。声誉约束机制是指,通过舆论监督并对当事人构成社会舆论压力,迫使其不敢、不愿实施背离组织规范的行为。声誉约束机制需要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第一,组织结构具有封闭性;第二,当事人的失范行为能及时在组织范围内传播。由此不难看出,高校组织特征能够满足封闭性的要求,而信息化平台的信息发布功能则满足了及时传播要求。这样一来,在强大的舆论监督攻势下,自然就能促进两大建设的开展。

(四)公示功能

上文在防腐倡廉的实效性方面指出,当前因广大职工无法获知学校各项事业在发展中的具体细节,因此就无从对各事项的规范与否进行监督。同时,这也背离了党历来所要求的接受群众监督的要求。包括:招生、人员招聘、人员提拔、基础建设、设施购买等领域,都易滋生腐败行为。为此,借助高校内部网络系统或者其它途径,将上述各事项的前因后果在信息平台上进行公示,并结合上面的监督功能,便能在现有情况下增强两大建设的实效性。

三、功能导向下加强建设的路径探讨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聯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治、严肃纪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为此结合上文所述,功能导向下加强两大建设的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

(一)信息化建设下的舆论氛围构建

高校范围内关于两大建设的舆论氛围构建,不仅是组织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党风廉正建设构筑起强大的高压态势。与设计惩戒措施不同,构建舆论氛围的初衷在于将诸多失范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对学校负责、对当事人负责,也同样是对全体职工和学生负责。在具体的构建中可以围绕着这样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组织高校中层以上干部通过网络观看涉及防腐倡廉的记录片,并要求他们写出观后体会;第二,借助警示教育的开展,各部门负责人将自己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安排提交到网络并向全体职工发布。这样一来,这种舆论氛围就在全校职工的共同参与下形成了。

(二)信息化建设下的交流模式构建

这种交流模式可以借助电子邮件,也可以通过在线互动展开。为了确保不影响部门负责人和党群责任人的正常工作,学校可以规定周五下午作为在线接待时间,而电子邮件的接收和处理则不做时间要求。通过这种形式,便能提升两大建设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在交流过程中,负责人应给予职工或学生的提问、诉求以明确答复,部分事项应及时向上级反映。从当前所反映的事项中包括:职工的薪酬待遇、职称评定,以及学生方面的收费问题等,应得到有关部门的及时反馈。不难看出,惟有从实际出发才能使得高校党风廉正建设获得生命力。

(三)信息化建设下的监督机制构建

高校在长期的运转过程中形成了“报喜不报忧”的行为惯性;或者是在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作用下,往往将诸多失范事件在组织内部处理,结果广大职工对前因后果却毫不知晓。不难理解,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若不加区别的都以这种方式对待,将强化当事人的机会主义动机,同时削弱了舆论监督的效果。因此,高校应建设内部网络系统,或者职工可通过帐号进入内部系统,在此平台上建立公开的事件通报制度。笔者认为,只有将党风廉正建设与广大职工的参与相结合,才能使高校各级党组织在自我监督和第三方监督下永保先进性。

(四)信息化建设下的发布公示构建

关于信息化建设下的发布公示现状,从形式上看在各高校都做的较为不错。这里笔者还应强调,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突出其中的细节。如,在设备采购事项中,很多高校只是公布了前期竞标单位人选以及后期中标单位,却未能披露招标过程中的具体选择理由。这就使得腐败现象可能在暗中滋生,却通过合法的程序掩盖了其中的失范行为。当然,职工也无从知晓更谈不上监督了。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文章围绕着时效性和实效性的内在要求,结合笔者工作体会进行了阐述。

四、小结

增强建设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是两大建设内在要求的核心要义。其中,时效性是两大建设的出发点,实效性则是两大建设的落脚点。从而,以上两个方面也成为了新形式下高校党风廉正建设的路径指向。具体而言,在两大建设的实施路径应围绕着:信息化建设下的舆论氛围构建;信息化建设下的交流模式构建;信息化建设下的监督机制构建;信息化建设下的发布公示构建等四个方面来展开。

参考文献

[1]孙友山.企业加强党风廉正建设的有效途径[J].科技信 息,2011,(7).

[2]魏秀芹.论会计监督在党风廉正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 商贸工业,2009,(9).

[3]葛征宇.关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中 国电力教育,2010,(12).

[4]周卉.双向互动的高校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J].理 论导报,2010,(12).

[责任编辑:赵兴宇]

党的作风建设理论特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能否进一步巩固执政地位,始终保持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键取决于党的自身建设水平,这当中尤其是对我们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广大学员和各级领导一定要在提升思想修养、确保工作落实、坚持廉洁自律三个方面狠下功夫,靠良好作风把广大群众凝聚到推动全社会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来。

关键词:思想作风建设 求真务实 真抓实干 廉洁自律

胡锦涛同志在7.23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要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应当说,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在新时期如何加强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全面推进党建科学化的今天,就我们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来看,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需要我们以条实的态度和精神,在提升思想修养、确保工作落实、坚持廉洁自律三个方面狠下功夫,靠良好作风把广大群众凝聚到推动全社会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来。

一、坚持求真务实,不断提升思想修养水平

求真务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求真务实本身是一种价值取向,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反映了一个人对待事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反映了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坚持和追求什么,这正是我们要着力提升思想修养的本质内容。现实当中,不求真务实的表现各种各样,根源在于主观主义老毛病作祟,凭主观想象和热情开展工作,以感觉或感想代替政策;传统行政行为的思维惯性影响,习惯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法,唯上、唯书、唯权就是不唯实;党性观念弱化所致,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疏远群众、个人主义紧随而来,而正气和正义感退缩一旁。这些情况背折射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搬掉这些“绊脚石”,需要自觉把求真务实的政治品格融入灵魂,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作为政绩评判的标准,做到以求真务实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需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责任意识,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需要恪尽职守,勤奋工作,淡泊名利,乐于奉献,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影响群众、带动社会。

二、坚持真抓实干,推动工作末端落实

真抓实干,不仅是个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问题,也是衡量一名党员政治上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评价思想作风如何,重要的不是看说什么,而是要看做什么。在一些党员干部中,真抓实干作风有所淡化,而浮躁之风泛起。有的不想真抓实干,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庸碌无为;有的不愿真抓实干,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习惯做表面文章,热衷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不敢真抓实干,明哲保身、患得患失,奉行庸俗的好人主义处世哲学;有的不善真抓实干,沉湎于文山会海,成为庸碌的事务主义者。改正当前一些工作不落实、不扎实、不切实的情况,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领导与群众的统一,并把党的理论精髓和党的宗旨统一起来,做到注重调研,坚持深入基层;有的放矢,重在解决问题;需要摒除陈规,摆脱“文山会海”。对德才素质好、埋头苦干、有创造、有成绩的干部,要表揚鼓励;对“唱功”好、做功差、夸夸其谈的干部,要帮助改正;对玩忽职守,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的干部,要追究责任。

三、坚持以法治党,营造廉洁自律氛围

制度措施对于党的思想作风建设至关重要,也是管用、有效、有约束力的重要标准。要通过刚性制度措施来确保各级党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有效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当前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甚至还在滋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硬性具体的制度措施作保证,缺乏针对性100、操作性与执行力。要纠正某些制度措施只提原则要求没有具体标准的情况,使之既有“质”的严谨性要求,又有“量”的可执行标准。否则,制度就可能被“闲置”,成为制度上的形式主义。要通过严明的制度来明晰“三条底线”,即个人与家庭的“情感线”、公与私的“警戒线”、纪律与法律的“高压线”。制度面前,没有特殊党员,要从小处做起,从细处抓起,以认真精神一抓到底,凡事要跟踪落实,善始善终,不留尾巴。要敢于问责,严于督导,把制度变成“火炉”,谁触谁挨烫,绝不搞“下不为例”。日积月累形成一种制度环境,潜移默化影响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使每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清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自觉做到慎独、慎微、慎权、慎欲。

上一篇:创新电信光纤通信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弱势群体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