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感染护理范文

2023-10-28

icu感染护理范文第1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92例, 均为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ICU发生感染的患者。男67例, 女25例, 年龄1~81岁, 平均 (57.9±4.6) 岁, 其中60岁以上49例 (53.26%) 。留置尿管、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呼吸患者54例 (58.70%) , 使用Ⅱ联以上抗生素64例 (69.57%) 。

2 结果

2.1 患者医院感染年龄分布, 见表1

2.2 患者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见表2

2.3 患者医院感染基础疾病分布, 见表3

2.4 患者医院病菌感染类型, 见表4

3 引发感染的相关因素

3.1 患者年龄方面

本组资料显示, 在ICU内出现感染的患者, 其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比例高达54.35% (50/92) 。这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的年龄较大、免疫能力下降, 且多数患者带有各种慢性疾病, 如: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 造成其肺部功能减弱, 出现气体交换障碍而造成肺部感染, 并且有的器官左右逐渐老化, 身体各项组织的抵抗能力降低, 日常饮食中营养补充不足等, 最终导致了医院感染的形成。而老年危重患者也是当前医院感染的重点目标。

3.2 下呼吸道方面

从临床观察情况看, 1CU医院感染的具体位置主要集中在下呼吸道, 而泌尿道感染也十分常见。在基础疾病中, 以脑血管疾病感染率最高 (22.83%) , 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 (21.74%) , 损伤性疾病 (16.30%) 。由于颅脑重度损伤的病人, 其病情严重、患病时间长、存在昏迷、呕吐等症状, 使得正常的生理功能遭到破坏, 导致了身体抵抗能力减弱;有的患者手术创伤大、耗时长、出血多, 经常造成感染发生;有的患者害怕切口疼痛而懒于咳嗽、咳痰, 导致痰液在肺部积留过多而造成感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病人, 多数要求吸痰、留置导尿等[1], 这就给肺部与泌尿系统感染创造了机会。

3.3 真菌感染方面

在所有的感染病原菌里, 真菌的数量是最多的, 而霉菌最为常见。这是由于真菌普遍存在大自然界中, 不同的环境条件会影响其生长繁殖, 在大量广谱抗生素过程中导致了菌群严重失调, 使得二重真菌感染更为普遍。

4 护理措施

4.1 采取消毒措施

消除感染最直接的方式则是消毒隔离, 在看护患者时采取无菌技术操作, 并且对各种消毒措施熟练掌握, 这才是避免ICU医院感染的最佳方式。患者住院期间需要维持室内通风、干燥, 对地面、物品、床单定期消毒处理, 运用空气净化器对空气净化处理。医生和护士在治疗护理过程中, 必须要正常洗手或用消毒液涂擦双手。对存在传染性的病人实施隔离安排, 应尽量阻止家属探视。医务人员进入ICU需穿标准工作衣, 并换鞋、戴帽、戴口罩。维持室内地面的清洁, 运用自然通风来更换空气, 室内温度一般在20~28℃, 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 每天对室内空气至少2次消除处理, 1次持续时间在30min。

4.2 执行无菌操作

对吸痰、导尿及深静脉置管过程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医务人员置管之前、调整输液装置、敷料过程等都必须要要使用抗菌洗手液持续洗手, 持续时间15s。吸痰时戴无菌手套, 运用一次性吸痰管;对会阴实施护理, 维持尿道口整洁, 使尿路系统处于正常状态, 尽可能减短留置导尿时间;操作外周静脉穿刺置管时要配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对穿刺进行消毒处理, 定期更换敷贴。对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严格贯彻, 出现红肿热痛等情况时及时处理[2]。对氧气湿化瓶、管道做好消毒处理, 每天必须更换湿化瓶, 瓶内用无菌蒸馏水, 呼吸机管道选择一次性呼吸机螺纹管, 对各个设备定期消除。

4.3 完善基础护理

护士需对患者做好口腔、呼吸道的护理, 口腔每天需保持2~3次的清理, 已维持患者正常的呼吸。病人由于长期卧床, 其需要翻身、拍背, 以保证痰液能够完全排出, 对床单、皮肤做好护理工作, 保持良好的干燥状态, 给患者补足身体必须的营养成分, 增强其身体的抵抗能力。

4.4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对医务人员加强专业培训, 做好各个方面的知识、技能锻炼使其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预防工作的意义。管理者需要认真落实各方面的制度, 严格要求医务人员在治疗操作中洗手清理, 避免病原菌经过医护人员的手传播到其他患者身上。从当前的医务人员工作情况看, 很多时候都缺少足够的清洁意识。医学调查显示[3]因为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导致感染的比例高达30%, 这必须引起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

4.5 科学运用抗生素

患者未能及时运用抗生素进行感染预防, 这是导致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真菌感染多数为呼吸道, 且与ICU的患者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丧失呼吸屏障功能等问题有关联, 这就需要医务人员学会合理运用抗生素, 结合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 用药期间出现异常情况必须立刻停止, 以免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伤害。

5 小结

总之,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疗过程中需要积极重视的问题, 医务人员应该提高自己的抗感染意识, 通过各个方面的途径来降低感染率, 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医治环境,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科学运用抗生素。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 (ICU) 感染的原因与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ICU发生感染的患者9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年龄方面是超过60岁的患者最多54.35% (50/92) 。感染部位方面是下呼吸道最多48.91% (45/92) 。基础疾病方面是脑血管疾病最多22.83% (21/92) 。病菌方面是真菌类感染最多25.0% (23/92) 。结论 在ICU病室管理中, 应通过各个方面的途径来降低感染率, 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医治环境,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科学运用抗生素。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感染原因,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舒建胜, 孙蕾.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05, 7 (4) :421~422.

[2] 同俏静, 庄一渝, 王文元.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2) :177~179.

icu感染护理范文第2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病例共36例, 男31例, 女5例, 年龄最大72岁, 最小17岁, 从转入ICU到行气管切开平均 (8±3) d, 32例为昏迷患者, 4例为清醒患者, 24例进行机械通气。

1.2 诊断标准

起病于术后24h后;临床有发热, 咳嗽或 (和) 肺部啰音, 叩诊浊音等症状、体征, 胸片示肺部浸润性阴影;至少有以下表现之一:咯脓痰, 气管吸出物、支气管刷检标本或培养检出病原菌, 有诊断意义的血清抗体阳性, 或有肺炎的病理学组织学依据。痰液培养由于受口咽部多种菌的污染, 结果仅有参考意义。

1.3 痰液的采集

36例气管切开患者先按常规吸痰法吸出较浅部位的痰液, 再用无菌痰液收集器从气管套管中插入较深部位, 吸取痰液后立即送检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3]。

2 结果

2.1

细菌分布特点, 见表1

2.2 治疗结果

本组36例患者的治疗包括对原发病的治疗和经验性应用抗生素, 再根据痰液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性抗生素, 加强气管切开的护理。全组患者治愈12例, 显效18例, 有效5例, 死亡1例。

3 讨论

ICU内肺部感染是指进入ICU72h后发生的院内感染。它发生于有基础疾病者, 多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受损, 多为机会性致病菌引起, 多数耐药。在医院获得性感染中, 肺部感染占15%, 仅次于泌尿系感染居第2位, 但病死率却高达25%~50%居首位[3]。ICU病人因基础病更为严重。使宿主防御功能严重受损, 多个易感者集中相对窄小的空间内, 发生感染的机会比其它病房增加2~10倍而且耐药菌的耐药程度更加严重。因此, 对ICU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 要求护士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本组病例因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 减少了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使患者恢复顺利[4]。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人工气道管理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有针对性地对气道的温、湿化, 清除气道分泌物, 加强气道、气囊的管理, 控制口咽部细菌定植及误吸, 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改进, 可有效降低ICU患者的肺部感染, 提高危重患者的生存率, 降低患者痛苦, 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摘要:目的 探讨我院脑外科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更为有效的护理措施, 预防并控制ICU内肺部感染的发生。方法 观察我院脑外科36例行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ICU患者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总结细菌分布特点及药敏情况, 并分析原因。结果 导致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为基础疾病免疫力差,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咽部定植细菌下移, 生理屏障作用和无菌操作不严格等。结论 有针对性地对气道的温、湿化, 清除气道分泌物, 加强气道、气囊的管理, 控制口咽部细菌定植及误吸, 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改进, 可有效降低ICU患者的肺部感染。

关键词:ICU,气管切开,感染

参考文献

[1] 王萍.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6) :556~558.

[2] 刘领君.亲情服务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0 (34) :54~68.

[3] 潘美飞.长期留置气管套管患者的护理体会[J].广西医学, 2007, 29 (9) :1472.

[4] 林御贞.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6) :88.

[5] 周胜招, 邓明珠.浅谈手术室护士在围手术期的亲情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7, 7 (2) :14~25.

icu感染护理范文第3篇

郭静

【摘要】目的:探讨ICU多重耐药感染患的护理与控制,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以有效预防以及控制了MDRO感染的传播,有效保障了医疗护理及患者的安全。方法:通过制定预案,加强培训,加强消毒隔离强调个人防护及相关制度的落实干预多重赖药菌感染的发生与控制。结论:护理干预在多重耐药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护理问题;护理干预;感染控制

1 一般资料

1〃1 多重耐药是指一种细菌对两类或两类以上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入住ICU后通过血液,痰液,小便,大便等的检验了解病人的感染情况。

2护理干预

2.1 科学落实隔离和防护措施 一旦发现多重赖药菌感染患者无论是院内还是院外感染,都应该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尽量将患者安臵在单间病房,若受条件允许,应实施床旁隔离,建立隔离标志。每日对病房进行清洁与消毒。保持病房的通风,定期做好病房空气监测。患者的日常生活用品要做到专人专用,定期和终末严格消毒处理,避免探视者使用患者的日常用品和随意将患者用物带回家的现象。生活垃圾要放入指导的容器中,防止排泄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处理感染部位后要及时洗手或使用快速手部消毒剂擦拭消毒双手。探视人员接触患者时按标准预防穿戴防护用品,离开病房时认真清洗双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社会传播。

2.2 落实手卫生 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接触病人 后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消毒,接触病人带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病房的保洁人员由于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不了解手卫生的重要性,应该对其进行培训,督促洗手,使他们充分认识手卫生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并防治交叉感染。

2.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长期卧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该定时按需吸痰,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吸痰钱应先湿化气道,带无菌手套,吸痰动作时要轻柔,由下向上旋转提拉,严禁反复在气道内插吸,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尽量吸尽气囊处及口腔,咽部的分泌物。

对需要保留导尿的患者 在留臵尿管和更换尿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留臵的尿管要妥善固定,导尿管和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尿袋应低于尿管水平位臵。非必要时无需更换尿管。每天应进行会阴护理至少Bid。倾倒尿液留取标本时,应防止尿液逆流。

对需要留取深静脉臵管的患者 臵管时应该严格无菌操作技术,选择合适的臵管部位,应首选锁骨下,尽量避免股静脉臵管,覆盖深静脉臵管的敷贴应每天更换,更换时应无菌操作。

2.4 加强探视人员的管理 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入ICU必须更换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更换专用鞋。确诊MDRO感染患者,只允许一名家属探视,并强调家属不允许与患者有任何接触,做好床边隔离。家属出入ICU时必须经过双手的速干手消毒剂的处理

2〃5 配合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优化抗菌药物应用策略,树立使用抗生素之前先采集病原学标本。加强根据病原学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遵循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计划的进行轮换使用。研究显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和滥用,既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浪费医疗资源,还能导致菌群失调,使细菌耐药率增加,同时也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5]。在临床输注上,护士应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注意抗菌药物的后效作用(PAE),严格掌握执行给药时间。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和药物使用后的反应及抗生素的配伍禁忌,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的感染发生率。

2〃6 提高机体抵抗力 对于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清醒的患者,鼓励他们在不影响疾病治疗的同时多进食营养丰富的食品、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干预,加强消毒管理,及时有效的落实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有效的手卫生管理,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ICU内MDRO的交叉感染及暴发,从而保障患者及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平满,周建英.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434-1437. [2] 张润香,冯伟.临床医务人员洗手现状与方法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16(10):1138-1139. [3]李毅萍,张景利,刘典浪,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079-1080.

[4]许瑞宝,叶丽娟,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流行的护理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0.9(5)215-216

icu感染护理范文第4篇

作者:葛友兰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

1.1 环境因素

ICU内患者病情重危、抵抗力差,病原菌和易感人群相对集中,空气中的自然菌和人工感染菌密度增加,空气消毒设施如不及时定期检测,会导致效能下降。空气污染造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促发因素。对探视者未进行必要的限制,由探视者把病原菌带人医院的可能性增加;空气环境细菌密度超标,物体表面接受沉降污染菌,清洁或污染手触摸,污染物品搁置、存放等;患者的排泄物及污染物处置过程中造成细菌传播;治疗护理操作,如输液、会阴护理、穿刺、口腔护理、皮肤护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处置所造成的空气污染。 1.2 医护人员的因素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ICU内护理操作繁多,手的操作活动最多,如处理患者的大小便,灌肠,喂食,胃管插入,皮肤护理,翻身,护士手的污染较严重。若不及时清洗双手,将造成细菌传播,引起院内感染。 1.3 大量抗生素的应用

治疗过程中多种抗生素的应用可使患者体内正常茵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ICU病室抗生素杀伤力较大,因为患者在转至ICU前已应用过多种抗生素,在ICU产生的耐药菌株流行到院内将最难以控制。加之危重患者又是易感者,使ICU的感染控制造成困难。

1.4 侵入性操作因素

目前侵入性有创伤口日益增多,成为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的直接原因。如泌尿导管、气管切开 、动静脉导管、吸人装置、气管插管、监控仪器探头等侵人性治疗手段,可把外界微生物导人体内,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有创伤口的增多,可能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此外静脉采血及静脉留置针等的护理不当,均可引起人为侵入性感染 。 2.1 加强ICU消毒管理

ICU应限制探视,做好病室日常清洁消毒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及阳光充分,每日及时有效处理患者换药敷料、遗弃物、排泄物、各种引流管等,病室内用品应定时消毒液擦试,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空气2次,每次1h。工作人员定期健康体检,无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人室前更衣、戴工作帽、穿专用鞋,操作前后清洁双手;仪器设备每日用清水擦拭后用消毒水擦拭,呼吸机、湿化瓶、吸痰器管道使用后均消毒。加强对导管、器械的消毒及管理,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勤洗手是预防医院获得性感染简单有效的措施,强化医护人员在各项检查和操作前后认真洗手,预防交叉感染。 2.2 合理应用抗生素

应改变以往抗菌药物的常规程序,早期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同时注意药物对患者的毒性作用,应多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以避免滥用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应用抑制免疫疗法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先治疗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定期检查白细胞动态与其他监测,提供药物预防等。对易将微生物引入体内的诊治手段切实做好消毒及灭菌等工作,保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只要加强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院内感染是可以预防的。 2.3 导管严格无菌

ICU病房内因各种留置导管,如控制不严或是使用不当可引起患者严重感染,可引起菌血症;导管一般争取在2—3 d内拔除,最长不宜超过7 d;对昏迷及休克患者需长期导尿者,每日冲洗膀胱同时消毒尿道口;心内膜临时起搏导线,胸腔或纵隔引流管留置时间不易超过1周,否则易引起感染;导管导线皮肤入口处每天用75%酒精或碘伏涂擦后再更换敷料;见导管尖有纤维条索或血栓者,将导管尖端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

2.4 掌握吸痰技术

icu感染护理范文第5篇

一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发病率 1.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发病率是普通病房感染率的 5-10 倍。 在美国院内感染每年可影响超过 200 万的患者并且对 5-35% 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造成影响。 2. 感染部位占首位的是下呼吸道约 30%,其次为尿路感染 约占 24%,血流感染约占 16%,外科切口感染约占 8%。重症患者 的死亡率约为 27.5%, 其中 60.9%的患者死于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二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1.宿主因素:主要为基础疾病和免疫水平低下,如大手术、 颅脑外伤、意识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营养不良、年龄、入住 时间等这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较大。 2. 医源性因素:主要以各种侵入性医疗操作手段,如机械 通气、器官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鼻胃插管、深静脉置管 以及皮质激素放疗、化疗、静脉营养液、抗菌药物的应用等。 3. 其他:医院环境问题,如医务人员不足或环境拥挤也会 增加院内感染的潜在性危险。在调整干扰因子如重症患者营养、 呼吸机使用及住院时间后, 护士与患者的比例是重症监护室院内 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三 医院管理措施

(一)医务人员管理 1.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各项管理制度及标准预防措施。 2. 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技术,预防因操作不规范 而引起的感染。 3.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的各项治疗、护理操作 特别是接触体液、血液、分泌物应洗手或戴手套。 4.对多重耐药菌如 MRSA、广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或特殊 病原体感染病例有上报制度和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

(二)物品、环境的消毒管理 1.ICU 患者肺部感染多与使用呼吸机或人工气道有关,加 强呼吸治疗器械消毒管理尤为重要;呼吸机螺纹管、湿化器、连 接头、呼吸活瓣等凡能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2.保持患者的床单位的清洁无污染,每日用消毒剂擦拭物 体表面。 3. 凡侵入人体无菌组织、 器官的治疗器械必须达到灭菌要 求。 4使用后的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消毒与存放 符合要求。 5.配备具有空气净化装置的通风设备或至少要有良好的自 然通风条件。

(三)重症监护室各单位有能够满足需要的洗手措施 1.治疗室、医护办公室及监护区内设置非手动开关的洗手 池、洗手液及干手设施,手部消毒装置等配备符合要求。 2.接触每位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部位应洗手或手消毒。 卫生洗手或快速手消毒操作规范。

(四)建立重症监护室的医院感染监控系统 1.有针对 ICU 感染控制的制度。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 人数。 2.开展对各种留置管路插管时间的监测,尤其是外周和中 心静脉插管。外周插管时间不得超过 72 小时,监测与血流感染 的所有插管。 3.开展对多重耐要菌如 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或特殊病 原体感染的监测。 4.加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 留置导尿所致尿路感染、 手术部位等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项目的监 测。)

一、 工作人员管理

1. 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 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 MRSA 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 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口罩, 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 ICU 室外尘埃明显时, 应穿鞋套或更换不裸露脚背的 ICU 内专用鞋。

4.工作帽:一般性接触病人时,不必戴帽子。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须戴帽 子。 5.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 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 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 特殊情况下如 手部有伤口、给 HIV/AIDS 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 手卫生: 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 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 接触病人前、 接触病人后、 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酒精 擦手液 (ABHR) 消毒法作为 ICU 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 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 必须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 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 ICU,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 人员数量: 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 医师和护士人数与 ICU 床位数之比必须为 0. 8~1:1 和 2.5~3:1 以上。

8. 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 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 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二、 病人管理

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 对于 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 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 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 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 30°。 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 等病人,应戴 N95 口罩。当口罩 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固定人员。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 腔冲洗,每 2~6 小时一次。

三、 访客管理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建议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访客着鞋较脏,或 ICU 室外 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议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 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 ICU 探视。 在 ICU 入口处,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 尘埃明显时,建议穿鞋套或更换 ICU 内专用鞋。 ARS 等,应避免探视。 预防的基本知识。

四、 建筑布局和相关设施的管理. 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

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 每个 ICU 管理单元,至少配置 2 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设正压病室和负压病 ICU 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 9.5M ,建议 15~18M ,床间距应在 1 米以上;单人房 2 2 2 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室各 1 个。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 8 到 12 张床位为宜。尽量多设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间的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 18~25M 。 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医疗区域包括单人房间,必须设置洗手池。采用脚踏式、 肘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水龙开关, 并配备擦手纸和手套。 每张病床旁须放置手部消毒装 置(酒精擦手液)1 套。不主张在入口处设置风淋。

五、 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1. 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 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 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 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 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 2d,专用贴膜可达 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 应在 48h 内更换导管, 选择另一穿刺点。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 应考虑拔除导管, 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 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2. 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 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 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 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 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3.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 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 每周更换 2 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 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每天评 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4. 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 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 1 次,更换时 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 生的问题。 5. 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 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六、 物品管理

1.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5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 75%酒精擦拭,每 天 1 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 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洗净消毒装置进行洗净、80℃~93℃消毒、烘干自动完 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亦可选择 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0.1%过氧乙酸或 5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2. 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 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 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建议用 75%酒精消毒。对于感染或携带 MRSA 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3. 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 5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定期用 75%酒精擦拭消毒。当 这些物

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 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一定的时间(通常 15min)后,应使用清水擦抹。

4. 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 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 含氯 消毒剂浸泡 30min。

七、 环境管理

1. 空气: 开窗通风、 机械通风是保持 ICU 室内空气流通、 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 洁净 ICU,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 12 次。普通 ICU,建议开窗换气每日 2~3 次,每次 20~30 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的 ICU,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 作为替代方法,但要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和安放位置,并进行效果评价。不建议紫外线照射 或消毒剂喷洒消毒空气。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 6 次。

2. 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更不允许出现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迹 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 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3. 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 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的 ICU,必须采用消毒剂消 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荐的消毒剂包括 0.2%过氧乙酸和 1000mg/L 含氯消毒剂,但后 者刺激味较大。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所污染,可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不 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每天至少消毒 1 次,可用巴斯德消毒法(常用 65℃1 0min)或消毒剂浸泡消毒。

4. 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 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 不宜在 ICU 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 不宜在门把 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八、 抗菌药物管理 参见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九、 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 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2. 拥有 ICU 的医院,应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病人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 否则在倾倒之前和之后应向下水道加倒含氯消毒剂。

3. 生活废物弃置于黑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到生活废物集中处置地点。 医疗废物按照 《医疗 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地,由指定机构集中无害 化处理。

4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

5. ICU 室内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但不必加盖。

十、 监测与监督 1. 应常规监测 ICU 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三种导 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 2. 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 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3. 应进行 ICU 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 不

icu感染护理范文第6篇

郭静

【摘要】目的:探讨ICU多重耐药感染患的护理与控制,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以有效预防以及控制了MDRO感染的传播,有效保障了医疗护理及患者的安全。方法:通过制定预案,加强培训,加强消毒隔离强调个人防护及相关制度的落实干预多重赖药菌感染的发生与控制。结论:护理干预在多重耐药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护理问题;护理干预;感染控制

1 一般资料

1〃1 多重耐药是指一种细菌对两类或两类以上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入住ICU后通过血液,痰液,小便,大便等的检验了解病人的感染情况。

2护理干预

2.1 科学落实隔离和防护措施 一旦发现多重赖药菌感染患者无论是院内还是院外感染,都应该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尽量将患者安臵在单间病房,若受条件允许,应实施床旁隔离,建立隔离标志。每日对病房进行清洁与消毒。保持病房的通风,定期做好病房空气监测。患者的日常生活用品要做到专人专用,定期和终末严格消毒处理,避免探视者使用患者的日常用品和随意将患者用物带回家的现象。生活垃圾要放入指导的容器中,防止排泄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处理感染部位后要及时洗手或使用快速手部消毒剂擦拭消毒双手。探视人员接触患者时按标准预防穿戴防护用品,离开病房时认真清洗双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社会传播。

2.2 落实手卫生 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接触病人 后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消毒,接触病人带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病房的保洁人员由于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不了解手卫生的重要性,应该对其进行培训,督促洗手,使他们充分认识手卫生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并防治交叉感染。

2.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长期卧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该定时按需吸痰,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吸痰钱应先湿化气道,带无菌手套,吸痰动作时要轻柔,由下向上旋转提拉,严禁反复在气道内插吸,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尽量吸尽气囊处及口腔,咽部的分泌物。

对需要保留导尿的患者 在留臵尿管和更换尿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留臵的尿管要妥善固定,导尿管和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尿袋应低于尿管水平位臵。非必要时无需更换尿管。每天应进行会阴护理至少Bid。倾倒尿液留取标本时,应防止尿液逆流。

对需要留取深静脉臵管的患者 臵管时应该严格无菌操作技术,选择合适的臵管部位,应首选锁骨下,尽量避免股静脉臵管,覆盖深静脉臵管的敷贴应每天更换,更换时应无菌操作。

2.4 加强探视人员的管理 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入ICU必须更换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更换专用鞋。确诊MDRO感染患者,只允许一名家属探视,并强调家属不允许与患者有任何接触,做好床边隔离。家属出入ICU时必须经过双手的速干手消毒剂的处理

2〃5 配合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优化抗菌药物应用策略,树立使用抗生素之前先采集病原学标本。加强根据病原学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遵循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计划的进行轮换使用。研究显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和滥用,既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浪费医疗资源,还能导致菌群失调,使细菌耐药率增加,同时也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5]。在临床输注上,护士应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注意抗菌药物的后效作用(PAE),严格掌握执行给药时间。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和药物使用后的反应及抗生素的配伍禁忌,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的感染发生率。

2〃6 提高机体抵抗力 对于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清醒的患者,鼓励他们在不影响疾病治疗的同时多进食营养丰富的食品、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干预,加强消毒管理,及时有效的落实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有效的手卫生管理,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ICU内MDRO的交叉感染及暴发,从而保障患者及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平满,周建英.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434-1437. [2] 张润香,冯伟.临床医务人员洗手现状与方法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16(10):1138-1139. [3]李毅萍,张景利,刘典浪,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079-1080.

[4]许瑞宝,叶丽娟,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流行的护理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0.9(5)215-216

上一篇:猪猪侠读后感范文下一篇:iqc组长职责范文